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5

近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发布了新发展战略,明确新时期的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从2001年成立至今,18年来,中国信保积极支持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政策性作用,已成为全球承保规模最大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护航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国家重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 篇1:

浅析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作为一项金融制度安排,出口信用保险是WTO规则下各国合法使用的贸易工具,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愈加显著。2001年,我国正式成立官方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成立至今保持了整体发展向好势头,特别是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保机构在迎接挑战中体现出其在关键时刻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稳住我国外贸基本盘贡献了力量,给市场主体带来了信心,在抗击疫情和助力做好“六稳”“六保”的历史大考中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未来,信保机构还需在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化解企业面临的政治和商业风险,协助企业做好风险管理,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发展重点,提供贸易融资便利。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作用;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项金融制度安排,出口信用保險是WTO规则下各国为鼓励出口而合法实行的贸易工具,能够积极防范和化解企业应收风险。2001年,我国正式成立官方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据官网显示,2020年,中国信保全年实现承保金额7040.7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支持出口超过58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2.4%,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支持客户14.7万家,增长23.9%,向企业和银行支付赔款18.1亿美元,增长32%,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1500亿美元;服务支持小微客户突破11万家,小微出口企业覆盖率达35.7%,提高5.9个百分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出口信用保险历史沿革、我国发展情况、产品分析和发展动向,来分析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发展情况

出口信用保险机构(Export&Credit Agency,以下简称 ECA),是指主营或兼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公立或私营经济实体,自1919 年英国信用担保局(ECGD)成立以来,其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100 年来,ECA 承保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1)。

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分为三类:一是按照经从业范围划分,分为专营机构和兼营其他金融业务的综合性机构,如有的机构既经营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也经营抵押贷款、信贷等其他非保险业务;二是按照机构的业务对接上看,分为专注国内机构和兼营跨国跨地区机构,比如横跨非洲大陆涉及多个国家的非洲贸易保险金融机构;三是按照经营性质,可以分为私营团体和公立团体,但是从实际业务中可以发现,也有一些国家的政府会以委托的方式,将国家的政策性业务交由私营机构经营。

总的来说,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不断复杂,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的情况下,可以预见,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发展情况

我国信用保险机构的历史开始于改革开放。1988年,我国开始探索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模式;198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首次承保出口信用保险业务;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根据业务需要,也开始涉足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并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同经营;2001 年,在中国加入WTO同年,国家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这也是我国唯一专门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保险公司。

根据年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目前提供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短期出口特险、国内信用保险、进口预付款保险和担保业务七大类产品,以及保单融资和资信业务等服务(2)。

产品方面,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为金融机构、出口企业或融资租赁公司收回融资协议、商务合同或租赁协议项下应收款项提供风险保障,承保业务的保险期限一般为2-15年;海外投资保险为投资者及金融机构因投资所在国发生的汇兑限制、征收、战争及政治暴乱、违约等政治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风险保障,承保业务的保险期限不超过20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以信用证、非信用证方式从中国出口的货物或服务提供应收账款收汇风险保障,承保业务的信用期限一般为一年以内;短期出口特险为出口企业提供在出口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项下,由于买方未履行或无法履行合同项下的付款义务而遭受的成本投入损失或应收账款损失的风险保障。

服务方面,主要提供两方面服务。一是保单融资服务,是指中国信保通过赔款转让、应收账款转让或融资银行直接投保信用保险三种模式,为企业提供保险项下融资服务;二是资信服务,是指中国信保为出口企业提供企业资信调查、信用风险评估、行业研究、咨询及培训等服务。

三、出口信用保险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的来看,出口信用保险功能的发挥体现在对整体经济形势和单一企业个体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在整体经济层面,出口信用保险通过风险承担机制,直接和间接带动出口,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并获得了国家高度认可。在单一个体方面,出口信用保险通过一张张具体的保单,有效化解了出口企业损失并根据保单进行补偿,通过保单融资等方式解决企业资金缺口,通过协助做好风险管理协助企业健康成长。

(一)整体经济层面

①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发布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职能履行评估报告(2020年度)》显示,2020年从出口促进效果看,出口信用保险直接和间接带动出口金额700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7.0%,在疫情特殊时期,为稳住外贸基本盘作出了重要贡献。从GDP促进效果看,出口信用保险直接和间接带动出口金额占GDP的比重为4.9%,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②《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七年明确提及出口信用保险,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信用保险的高度重视。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部分中明确提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优化承保和理赔条件。这已是自2009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第十次,连续第七年明确提出“出口信用保险”有关内容。过去六年的情况为,2015年: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大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2016年: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实现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应保尽保。2017年: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对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2018年: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三分之一。2019年: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2020年: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

(二)单一个体方面层面

一是损失补偿。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可以将买方不付款的信用风险损失转移到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从而有效化解了企业风险,确保企业现金流持续稳定,不会因为某一单的损失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二是融资支持。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出口中低端产品占比较大,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小。而在付款方式方面,先货后款的方式应用较多,信用证等方式应用较少。出口信用保险能够提供确定的风险保障,通过风险转移、银保合作等方式,解决收汇不确定性问题。

三是风险管理。出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大量买家处于不熟悉、不了解的“灯下黑”阶段。对于买方的交易历史、行业情况、国别风险无从了解,这就需要借助出口信保公司专业的资信报告和悠久的承保数据等信息分享,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方向

对于中国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而言,当前面临较多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一是外需下降导致信用保险业务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全球供应链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均同步削弱,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痛点已由复工复产难导致的供给不足,转向如何保市场、保订单、保客户。二是疫情对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影响将日益显现,比如人员往来不畅导致项目商务、融资谈判受阻,还有传统市场主权债务问题凸显,债务减免申请将直接考验出口信保承压能力。下一步,信用保险机构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要切实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帮助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直接和间接冲击,大力扶持企业度过资金流动性危机,做好六稳六保任务,在宏观上增强我国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是推动化解企业面临的政治和商业风险。重点围绕助力出口企业保客户、保市场、保订单,全力開展各项工作。特别是针对市场反映较为集中的延长付款期限、延期报损等事宜,要尽快研究出台解决方案,既在疫情特殊时期采取超常规措施,满足市场的急迫需求。

三是协助出口企业平衡好业务发展和自身风险管理。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应协助出口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开展重点业务风险排查,实事求是评估测算风险,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加强常态化风险监测跟踪,加强风险研究、监测和预警,加大存量风险处置,开展压力测试,密切监控风险水平。

四是协助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发展重点。不断拓宽和优化客户结构、市场结构和主体结构,切实增强风险管控的基础和韧劲。

五是提供贸易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贷不到,以及银行不敢批、不敢贷的难题。进一步扩大保单融资规模,明确相应支持政策,加强与各地政府部门和银行的沟通,创新融资模式,为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多做贡献。

五、结束语

想要切实推动出口信用保险行业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需要从整体以及单一个体两个方面,对出口信用保险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步工作方向,为出口信用保险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

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有效性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赵旸-《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

2019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年报

参考文献:

[1]王稳,陈字旺,张阳,闫帅.新冠疫情、全球政治风险市场与出口信用保险的创新发展[J].保险研究2020(10):20-33.

[2]林斌.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调整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的动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3(8):29-34.

[3]何慎远,李斌,庞淑娟等.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促进作用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5):792-798.

作者:张田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 篇2:

中国信保新战略再启航

近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发布了新发展战略,明确新时期的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从2001年成立至今,18年来,中国信保积极支持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与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发挥政策性作用,已成为全球承保规模最大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护航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国家重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信保累计支持的国内外贸易和投资规模超过4.5万亿美元,为超过16万家企业提供了信用保险及相关服务,累计向企业支付赔款近140亿美元,累计带动200多家银行为出口企业融资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为中国外经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有效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信保自成立以来,不断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在推动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信保致力于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对沿线国家的承保金额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13—2019年11月,中国信保累计支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和投资约8133亿美元,支付赔款近32亿美元。

在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中国信保承保覆盖铁路、公路、水路、油气管道、输电通道、信息通道等多个领域,支持蒙内铁路、中亚天然气管线、乌克兰“空中快车”轨道交通、斯里兰卡科伦坡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制造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

通过加大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的承保,中国信保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开展境外产能投资合作,提升沿線国家工业化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了约旦油页岩循环流化床发电厂项目、埃及国家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电站项目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实施,中国能建、中电装备、山东电建等一大批“走出去”企业直接受益。

中国信保还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将“中国融资+中国制造”嵌入到商业主体在第三国市场投资的项目中,实现“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对外合作新模式,将中国的制造能力同发达国家的技术、理念结合起来,为第三国提供高水平、高性价比、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三方共赢”。以意大利为例,2016年,中国信保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中国银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拉丁美洲等第三方市场。目前,中国信保已支持中国银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为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的10个项目提供了融资,承保金额4.4亿美元。部分项目已并网发电,为巴西当地居民带来了持续的清洁能源。
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信保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拓市场、促融资、防风险、补损失的支持保障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创新服务方式,上线小微业务操作平台、智能客服。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信保共服务小微企业近14万家,支持小微企业出口近3870亿美元。创新银保合作模式,积极开展“银行+保险+互联网”、卖贷项下融资协议、“银保易”等合作,进一步扩大出口保单融资规模,缓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了一大批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

制造业是中国信保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领域,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医药制造等行业的不同特性,中国信保成立了专门的行业团队,制定有针对性的承保政策及个性化承保方案,对制造业中的细分行业加大支持。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信保对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医药等八大行业承保金额超过4.6亿美元。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是我国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民营企业,近年来,三一重工在中国信保的支持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信保承保了三一重工德国“大象”普茨迈斯特股权收购项目、投资印度生产基地等一系列海外项目,其中,印度生产基地是三一重工首个海外投资设厂的项目,项目建成投产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出口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布局,为企业打开南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印度建筑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信保还通过遍布全国的营业机构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支持各地开放型经济发展。在渔业发达的福建,中国信保支持福建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西非毛里塔尼亚建造了有码头、捕捞、加工、仓储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性远洋捕捞基地,成为当地渔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在制造业规模居前的江苏,中国信保支持企业在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合作,截至2019年11月,累计支持江苏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达530亿美元;在湖南,中国信保积极支持当地企业发挥在机电产品、装备制造等方面的传统优势,截至2019年11月,累计支持湖南省机电产品出口约155 亿美元。
积极服务贸易强国建设

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中国信保通过优化机制、创新产品,积极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外贸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有力支持自主品牌出口。中国信保积极探索大客户服务机制,深入研究核心客户的需求,支持中国品牌“走出去”。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信保累计承保自主品牌出口1.2万亿美元。在中国信保的支持下,振华、三一重工、美的、TCL、联想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区域,逐步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营销网络,海外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信保主动帮助企业挖掘培育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国别和行业,积极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市场布局,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缓解外部压力。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信保支持我国出口企业对新兴市场出口和投资超过1.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近40%。

三是大力服务外贸新业态。针对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兴业态,中国信保服务不断推陈出新,努力营造承保便利化环境,让广大外贸企业在标准化平台上享受一站式便捷服务,与国内外知名跨境电商开展了广泛合作。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信保累计对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承保约480亿美元。
精准支持企业发展

中国信保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外贸企业发展提供风险管理、理赔追偿和支持融资服务,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差异化需求。
加强风险保障

截至目前,中国信保正在运行的产品共计32项,已经形成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领域最为完备的产品服务体系,全面覆盖货物、技術、服务出口以及对外投资合作等领域。

华坚国际鞋城(埃塞俄比亚)被誉为“中国产能出海的成功案例之一”,也成为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经贸合作的典范项目。中国信保为该项目提供信用风险保障,承保金额接近3000万美元。现如今,该项目可以为该国直接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每年创造1500万美元的外汇收入,鞋类出口量占埃塞俄比亚总量的65%,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非经贸的蓬勃发展,也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融资支持

中国信保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缓释和损失补偿作用,扩大银行合作,增加保单融资规模,推动保单融资合规、高效、可持续发展,缓解外经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油厂升级改造项目就是中国信保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一个典型项目。2015年1月,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油厂现代化改造项目,由哈方承担的部分资金融资遇到了困难,项目无法推进。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资源的竞争优势,支持中国企业在第三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信保积极协调东方汇理银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以及德意志银行等四家外资银行组成银团,通过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下的出口买方信贷资金,为项目提供了2.3亿美元的信贷支持。该项目充分发挥了各国金融机构的优势,不仅为中国信保与境外金融机构共同开拓中亚市场提供了成功经验,也为后续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该项目获得贸易融资论坛(TXF)2017年欧亚区域最佳交易奖,在中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产生了积极反响。
高效理赔追偿

中国信保以“快速理赔、高效追偿、服务市场”为主线,让企业走得出、走得稳、走得好。截至2019年11月,中国信保累计处理赔付案件4.9万宗,赔付金额近140亿美元,损因包括买方拖欠、买方拒收、买方破产、开证行拖欠、开证行拒绝承兑以及海外政治风险等。针对投保企业在承保范围内发生风险事件导致的损失,中国信保及时给予补偿,避免企业资金链断裂,保障企业稳定经营。同时,中国信保为企业提供损因调查、欠款追讨、物流追偿、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理赔追偿服务,通过代位求偿权、赔前减损、赔后追偿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出险后的经营损失。

新战略为中国信保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中国信保致力于建设成为负责任、可信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


加大信息服务

中国信保不断加强风险基础研究及其成果应用,成立了专门的国别风险研究中心和资信评估中心,发挥风险管理优势,按年度发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全球国家风险评级和主权信用评级,定期发布国别风险动态、行业研究报告等,从国别、行业、企业多个维度,加强对风险的跟踪、分析、研判和预警,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为国家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智库服务。

同时,中国信保为企业提供资信调查服务,帮助企业识别风险,扩大出口。截至目前,中国信保资信数据库覆盖超过2亿家海外企业数据、7000万家中国企业数据、4.5万家银行数据,拥有海内外资信信息渠道超过400家,资信调查业务覆盖全球所有国别、地区及主要行业。
新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

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信保,经历了初创期的快速发展、成长期的跨越式转变,已经跨入世界先进信用保险机构行列,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信保将坚守“履行政策性职能,服务高水平开放”使命,为实现“成为世界一流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愿景而不懈奋斗。新时代为中国信保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战略为中国信保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中国信保致力于建设成为负责任、可信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

中国信保董事长宋曙光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提升政策执行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党建治理能力,全面履行政策性职能,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编辑:王素。联系邮箱:417111519@qq.com

作者:李璐

信用保险行业研究管理论文 篇3:

中小企业商业保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商业保理可以将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相当于无抵押、无担保获得需要的流动资金。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商业保理的两种传统模式,分析商业保理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求促进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健康发展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商业保理  问题  对策

2012年6月我国商业保理试点以来,国内商业保理业务异军突起,截至2014年底已涌现了1 200余家商业保理公司(数据来源:《中国商业保理行业研究报告2014》)。保理就是卖方(销售商)将其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并由保理商提供贸易融资、债务担保、应收账款管理等类金融服务,主要看交易的真实性、应收账款质量、买家信誉等,而非卖家本身的资质与实力,对抵押、担保没有过多的要求。但如何理性面对刚刚起步的商业保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规范保理市场,控制运作风险,真正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都值得我们思考。

一、国内商业保理的基本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保理市场上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从卖方发起的保理”,即保理商为卖方提供保理(融资)服务,一般会受让该卖方的多个买方的应收账款,目的是掌控更多的资金来源,交易结构如下页图1所示。

国内保理基本以融资为目的,因此经营的是一项风险资产(融资业务),从内部控制流程上类似于银行,风控手段接近保险行业的“大数法则原理”。大数法则又称“大数定律”或“平均法则”,是保险人计算保险费率的基础,此法则的意义是:风险单位数量愈多,实际损失的结果会愈接近从无限单位数量得出的预期损失可能的结果。虽然,保理商对每个买方都会进行信用核定,但不能保证每个买方都有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为了消除个别买方存在的不确定性(不付款损失),所以要受让不同单位的应收账款,从其他买方的回款中保证应收账款的自偿性,来平衡或抵消个别买方可能发生的损失。当保理商对买方不熟悉,无法核定信用额度时,通过向保险机构购买信用险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种模式是“从买方发起的保理”,即保理商依托一个核心企业(买方),对其上游供应商(可以多个)提供保理(融资)服务,经核心企业的到期按时付款后解除供应商的保理融资风险,风险系数主要看核心买方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交易结构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在银行界比较多见,商业银行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任(一般有较大的整体授信),给予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是债权人也是融资方)提供保理融资服务,债务人是核心企业。很多商业银行称之为“反向保理”,主要是因为对核心企业授信较大、较多,因为有核心企业的付款承诺,所以将核心企业的一部分信用转移给上游的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提供融资(形式上也是授信贷款),货款到期时银行直接从核心企业账户上划款支付,从而扣回对中小企业的保理融资款本息;如果核心企业账户资金不足,则以对核心企业直接放贷的形式履行承诺代付。这种模式比较容易控制银行贷款风险,不仅满足了中小企业短期资金的需求,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稳定性和品质保证,而且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持续高效运作和价格竞争力。

二、国内商业保理开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应收账款转让人多以融资为目的

尽管保理商可提供很多服务方式,但国内中小企业选择保理主要满足其融资需求,而忽视应收账款管理、催收等业务。如此一来,势必增加了保理商的业务风险,原因有:一是中小企业往往是银行常规贷款方式用足的情况下才考虑以保理方式解决,财务状况相对较差,追索的可能性较低;二是保理融资是否安全,主要取决买方配合度和支付能力,中小企业作为卖方总是处于弱势,在交易中对大型买方的话语权较弱,即使逾期也不敢催收;三是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生产能力有限,分散到单个买家的交易量较小,而且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很普遍,保理商作业成本很高,间接付款风险很大;四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难度较大,国内企业拖、扣货款较随意,遵守契约精神不够,尤其是在买方提出商业纠纷的情况下,保理商向买方提出付款请求权的效力大大降低。

(二)保理商不能作为直接抵押权人

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土地使用权抵押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1997]国土[籍]字第2号)规定“抵押权人为非金融机构,其抵押借款行为依法应当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的,应当提交有关批准文件”,如企业贷款而需要房产抵押, 抵押权人应是银行,即有金融许可证的机构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担保机构备案登记证书》的机构,并到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权登记。商业保理公司是商务部批准设立的,没有金融机构牌照,不能接受担保品的直接抵押,如果在提供保理融资时,保理商认为买方资信不足,需要卖方提供实物抵押来增信的,必须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而不能直接抵押到保理公司名下。这样,不仅手续更加麻烦,影响工作效率,还因为多了一个通道,增加了中间成本,保理融资的灵活性受到限制。

(三)保理行业税收政策不明晰

我国在加强准入管理、严格把握准入条件的情况下,选择一些经济较发达省市逐步放开商业保理试点,截至2014年底已经不少于17个省市批准成立商业保理企业,另有9个省设立了保理公司分支机构。我国对保理行业税收政策并不统一,营业税差额征收都出于地方政策,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前海、重庆两江等地曾经出台相关政策,在利息收入上给予保理公司差额征税待遇,但在现行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是找不到依据的,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相关财政、税收规范性文件中也没有明确,严格地说,这个政策并无上位法,只能说是支持保理业发展的一个特殊安排。

随着2014年11月27日《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的出台,天津、深圳、上海(未实施)已经暂停实施这项差额征收政策,无疑给保理企业一个沉重打击。在其他税收方面,如是否可以在所得税前列支风险准备金?印花税征收如何操作?资产证券化后差额征收税基应当如何确定?保理手续费和利息收入作为一次性收入还是分摊入每一期?现行法律法规都没有非常明确。

(四)保理商不能作为直接投保人

卖方因为担忧买方倒闭或破产,一般会对买方投保买方信用险,这在出口贸易中比较常见(出口信用险)。从法律上看,卖方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保理商应该同时取得从权利,承接了卖方转移的买家信用保险权利。但保险受益权转让后,如果买方出现到期不支付货款状况,保理商维权需要卖方积极配合,包括提供合同、发票正本及违约事实举证,操作难度非常大。

现有法律尚不支持保理商直接作为信用险投保人,而且国内保险公司也还没有成熟的“买方信用保险”产品。实践操作中,保理商在受让应收账款后可以作为信用保险的受益人(仅此而已),比较常见的是出口保理业务,出口企业(卖方)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转移受益权给保理商,可以缓释一部分风险。但在进口保理、国内保理业务中,保理商通过第三方转移风险的途径很少,大多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合作,主要还是对国内企业信用较难评估的原因。

三、推进国内商业保理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完善保理市场经营环境

1.进一步完善保理行业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开展商业保理主要法律依据是《合同法》《物权法》及《民法通则》中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但这些法律规定较为笼统,针对性不强,某些法律条文之间存在冲突,需要通过其他法则来补充调整,比如《民法通则》第91条规定“合同转让不得牟利”,而《合同法》认为是合法的;又如《担保法》第75条中“可以用于质押的权利品种没有包括应收账款债权”,而《物权法》第223、228条明确应收账款在担保融资时能够用来设立质权。另外,行业主管部门要与会计司、税务局、外汇管理局、海关等相关部门积极沟通,破解存在的各种限制规定,为商业保理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进一步完善行业引导机制。目前我国缺乏对保理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业管理,保理公司鱼龙混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盲目操作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难以与国际保理接轨,主管部门应该多举办人才培训、交流学习等活动,积极推进制定行业标准、编制操作指南、统一行为规范、行业预警等,使保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够有章可循。随着我国商业保理公司设立数量和国内商业保理业务量的不断上升,行业管理不能仅限于商业保理行业的规模统计、企业信息、年审制度等事务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商业保理行业的管理思路和监管方式、手段,以及对新产生的问题及时指导或协调解决,这对推动商业保理行业规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商业保理业务的基础是建立在信用交易之上,主管部门要根据保理企业每月申报的业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信用体系,及时披露买方信用情况,包括企业征信和个人信用信息,有利于防范保理融资风险。从宏观上说,构建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建设,有助于规范保理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从微观来说,加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有助于买卖双方企业信息共享,较易识别商品交易风险,减少企业信用调查成本,是商业保理公司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科学、更优质服务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商业保理的特性优势

1.“专业化” 优势。预计2015年底我国从事商业保理的公司将超过2 000家,现阶段处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无序竞争状态。商业保理公司应致力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家,遵循国际保理理念,按照国内《合同法》《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坚持开展“专业化保理”。

2.“差异化” 优势。相比银行保理,商业保理企业的资金实力、融资成本等都处于劣势,公司必须要聚焦于某个行业,熟悉这个行业,深耕这个行业,发挥商业保理企业更专业、更接地气的优势,比如要更了解企业的生产能力(订单)和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质量与价格);要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保理品种,争取做到无抵押、无担保地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问题;要有更强的应收账款管理能力和调查买方信用能力等等。

3.“区域性” 优势。保理公司是经营风险资产,主要解决流通领域的信用管理问题,风险控制的抓手是对买方企业的信任,相信买方有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因此在买方相对集中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与熟悉买方的企业进行合作,更好地掌握买方的正常运行和财务资信情况。

4.“创新性”优势。保理创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保理产品的创新。目前在业务拓展中遇到很多是通知、对账、银行承兑汇票回款等问题,如果买方不配合(没有强制性),墨守成规的保理公司很难开展业务。二是金融创新。低成本是保理最大优势,如何通过保理的方式把境外资金引入到国内来,降低资金成本,进而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增加与优质企业合作的机会,是金融创新的关键。

(三)抓紧培养保理专业人才

保理业务的专业化程度高,需要大批熟悉金融、会计、贸易流通、应收账款管理和法律方面的人才,从事国际保理还需要熟悉国际保理规则和惯例、精通行业英语等。随着保理行业的高速发展,加快人才培养非常迫切。加强与银行保理部门的合作,这是商业保理公司短期内解决缺乏保理专业人才问题最具效率的方法。高校应该开设保理专业的课程,培养更多的“科班”保理专业学生。今后商业保理委员会也可以考虑建立资格考试和行业准入制度,通过网络授课、培训、考试的方式使新人员具备初步的保理基础知识和从业素质。Z

参考文献:

[1]曹广军.关于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0,(12).

[2]张弛.我国商业保理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商业会计,2013,(10).

作者:陈晓红

上一篇:提高大学素质教育措施论文下一篇: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