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分析合同法论文

2022-04-18

[摘要]《劳动合同法》在实施前后引发了各界激烈讨论,该法实施的背景、法律伦理、实施时机、立法依据、法律条款直至实施细则均受到广泛质疑。文章从近八年来学者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实施后的动态进行研究,对该法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阻力与动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该法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短期表现为法律实施与调整的阻力,长期则为实施与调整的动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伦理分析合同法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伦理分析合同法论文 篇1:

合同法若干问题的伦理之我见

摘 要:对于当前合同法从伦理的视角上进行一定的审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我们从理论实践的过程中纠正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同法的意义所在就是为了保证在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都能有一定的公平原则,建立合同之后就能确保一定的公平原则。本文我们主要从伦理角度上来看合同法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伦理分析;合同法;研究

法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社会发展形势的目标所在,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式和主流的思想观念而制定的相关法律,通过法律可以体现出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民众的认可,但是如果在实际的法律实施过程中,如果对社会生活起不到积极的意义,就会受到人们的唾弃。

一、合同法中的诚信的伦理分析

在我们进行合同法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往往都需要涉及到合同的制定到变更到最终的执行过程,而每一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和相关执行都需要以诚实守信为基础作为根本保障。诚实守信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在合同订立双方较为人性化的体现,另一方面,诚实守信也是确保合同建立中保证一定公平的原则。当双方当事人在没有建立相应的合同来进行约束之前,是没有任何社会交集的,往往都是通过一些经济活动慢慢的认识,而在这认识的过程和相应的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都是需要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当双方当事人在进行相关合同的建立之后,往往对于合同中内容的约束都保持着一种诚实守信的原则来执行,这也是《合同法》中诚实守信的原则所在。

而在最后合同终止之后,双方当事人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诚实守信原则,当合同双方当事人脱离了一定的合同约束关系之后,由于双方当事人对于合同中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对于合同内容有需要进行一定的保密工作,因此即使是合同结束之后,双方当事人也需要保证一定的诚实守信的关系,对彼此履行一定的保密工作。尤其是在这一阶段,当停止了合同的约束之后,双方当事人都没有了合同的约束,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侥幸心理,而对于合同中的内容没有保持原有的诚实守信原则,而将信息进行泄密产生的严重后果。

因此,《合同法》明确规定即使合同签订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期结束之后,双方依然要按照一定的诚实守信原则进行相关协议的保密工作。最后就是在合同内容上的解释工作上一定需要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都做到诚实守信,在进行相关合同的解释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合同本身的含义进行相关的解释,不但对于合同本身来说是一种公平的体现,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说也能很好的保证公平正义。

二、合同法中社会目标的伦理分析

合同能够将较小的社会价值通过一系列的约束效果不断的扩大化,随着当前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合同法对于合同自由的限制和干预效果越来越强烈,在合同的强制内容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当事人的自由安排,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社会普遍的意志,而且合同法的立法相关理念也已经逐渐的不再是个人主义,而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转向了社群主义中。例如对于合同法中强制缔约规则来说,国家中的邮政、电信、铁路公路等公共事业的经营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承担法律上的强制缔约义务。合同法中格式条款规则需要规定相关当事人在进行格式条款的设立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公平正义原则,对于一些需要特殊表明和处理的条款来说,需要根据相应的要求,通过合同的方式予以说明,合同漏洞填补规则要求的是当合同中的具体内容如果不能确定时,此时我们选择一个比较公正合理的第三人对这方面的有效内容进行一定的代为执行的作用。在现代的合同法的发展过程中,合同法的社会价值目标从伦理上来分析已经不单单是单一目标的服务者,而是协调的推进各种伦理道德的结合效果。

在我们的人生价值中,一方面人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价值数目,但是另一方面,当我们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又无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对于这些价值种类来看,如何有效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使得所选择的价值最为适合自身是极为重要的。而在合同法的制度的选择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选择的是自由和正义,合同法的根本含义就是为了保证自由和正义的准确实施和执行,在人们进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或者进行相关的金融活动时,自由是人们的首善价值,一个组织的良好运作是缺少不了自由和正义的共同限制的,法律的实际意义也在此,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全国人民能够按照一个正义的善德来进行活动的执行。

当我们在进行合同法中的一些相关法律中,自由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基点,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如果自由没有了正义为基础,那么自由很难称之为自由,只有以正义为基础的自由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自由。通过合同的形式来产生一种契约上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使私人企业成为可能,而且使得私人之间的经济活动能够建立在自由正义的基础之上,在合同法中的社会价值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公正的加之含义。

三、合同法中权利义务的伦理分析

在合同法的执行过程中,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志,合同从开始的订立到中期的执行再到最后的合同到期,都体现出了非常严格的规范,在合同创建的每一個阶段,都需要双方按照一定的自由自愿的意志来进行,而且当签订了合同的法律约束后,就需要随时接受法律的审查。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法律能够很好的对合同签订的双方当事人进行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工作,通过合同的约束,当事人也可以获得公平正义的权利以及对等的义务,合同法根据双方当事人所签订的合同所要表达的意愿来进行双方交易过程中的合理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分配,我国在当前的合同法的建立过程中,一定要持有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原则,在进行合同建立过程中,重视合同法中行为履行的恰当性,在合同法中当事人的实际行为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合同法在进行当事人的具体行动的判断过程中,一定要持以公正公平的原则来进行。

四、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在当前的合同法的实施过程中,是存在很多伦理上的问题的,如何对合同法中的价值理念进行修改以及如何完善相关的合同法内容都是当前国家要关注的重点。在进行合同法的伦理分析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自由正义公平为基础来客观的看待问题,从而实现一个有效的社会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隋长征.关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伦理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4,(26):5-6.

[2]董术金.浅谈合同法若干问题的伦理分析[J].华章,2013,(30):36-36.

[3]何翔,何克昌.合同法若干问题的伦理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3,(2):81-82.

作者:张月霞

伦理分析合同法论文 篇2:

《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政府行为阻力与动力分析

[摘 要] 《劳动合同法》在实施前后引发了各界激烈讨论,该法实施的背景、法律伦理、实施时机、立法依据、法律条款直至实施细则均受到广泛质疑。文章从近八年来学者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实施后的动态进行研究,对该法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阻力与动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该法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短期表现为法律实施与调整的阻力,长期则为实施与调整的动力。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政府行为;阻力;动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7. 080

0 前 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刘易斯拐点”的中后期,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逐步减少,企业面临升级转型,社会法制逐步健全,制度安排已从“效率优先”转向“社会公平”。因此,从社会力量变化态势、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过程分析政府角色行为,分析政府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的角色调整,对更好地服务社会转型、推动劳动关系的调整、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1 社会力量变化态势中的政府作用模型

1.1 社会力量变化中的政府角色

作为政府治理,劳动合同法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工会等劳动组织与集体关系的社会力量的不足,抑制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两极分化局面,推进了公平与正义,调整了宏观社会多主体行为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劳动合同法出台至今已有8年时间,从微观到宏观的社会关系均发生较大变化;在微观层面,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博弈态势由“企业强势、劳动者弱势”转向趋于均衡;中观层面,劳动密集型企业与知识密集型企业之间的博弈态势由“以劳动者数量与规模换效益”的转向“以劳动者质量换效益”;在宏观层面,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制度与政策安排转向为“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博弈态势。

从社会力量变化态势、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过程分析政府角色行为,分析政府在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的角色调整,则是本文主要关注内容。

1.2 社会力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涉及劳动权益包括财产权、安全权与安全权等多个方面,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与行政等宏观领域,也涉及主体有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等中观领域,同时也涉及企业主、劳动者家庭与劳动者本人等微观领域;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各个领域均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阻力、互为动力的作用关系,其影响因素作用模型如图1所示。

2 博弈态势变化的政府行为阻力来源

2.1 政治阻力

2.1.1 立法体制不够健全

主要表现为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以及载体体制不完善,对劳动合同法起草队伍构建、征询意见与修订、试点地域选择、试点时机评估、实施前的社会宣传、实施后社会影响预评估等方面有所欠缺。

2.1.2 企业主的利益诉求与意见表达渠道欠缺

在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期间,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企业主对立法时机、立法内容、权益调整措施、实施方式等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与意见,但几乎未能被采纳并反馈到修订过程中。这使得企业主对其实施心存芥蒂,企业主成为劳动合同法实施初期抵制或规避的主体。

2.1.3 社会对劳动合同法存在单向度保护的政治认知误区

张五常等学者认为,劳动合同法是一种偏向劳动者的单向度保护的“恶法”,这种认知忽视了现实中劳资双方拥有的资源不平等、信息非对称、劳动交易过程不平等等一系列“资强劳弱”的社会地位,这种认知误区使企业主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产生潜在抵触情绪。

2.2 经济阻力

2.2.1 就业下降阻力

相对于国际金融环境,中国的高利率、高储蓄与消费外溢带来服务业就业下降的阻力;

2.2.2 参与全球合规化竞争的成本增加压力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范围更加广泛、要求更加具体,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合规经济成本因此而增加,进而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另外,企业守法带来的经济成本增加、违法成本低廉让企业有了规避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违法动力等也会给勞动合同法实施带来阻力。

2.3 法律阻力

2.3.1 立法的严谨性质疑压力

法律的推行一般要历经从无到有到规范化这一过程,但劳动合同法所调整的部分内容实现了从极不规范直接到规范,实现了超越现状的超前规范,法律调整的跨度过大,企业缺少调整的时机,经营成本陡坡式增加,很多用工与劳动权益保护不规范的企业面临倒闭风险;

2.3.2 法律配套问题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内容涉及劳动法、社会保险、妇女保护与节假日管理等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与现有正在运行的政策法规冲突或无具体可操作性法规的现象;同时在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等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并实现可操作化;

2.3.3 法律条款本身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分布之后,其实施条例滞后了近9个月时间颁布,造成了该段时间内实施空窗期;同时,关于劳动关系、劳动者、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全日制工资结算和支付周期、劳务派遣等关键概念模糊;此外,禁止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设定违约金、竞业限制协议违约金的标准等条款存在争议,这些条款本身的问题导致了劳动合同法在实施中面临执行阻力;

2.3.4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时机的问题

首先,配套法律不够健全,说明了出台的时机存在超前现象;其次,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仍是以资本集约型与劳动密集型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多数民营企业或多或少存在经营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受损情况,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这些企业缺少逐步调整时间。

2.4 行政阻力

2.4.1 地方政府治理体制的阻力

受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与分税制模式的地方财政体制制约,地方政府基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地方税收、增进地方民生福利与行政执法人员的财政给养压力,对规模企业、就业与纳税大户的违背劳动合同法的行为选择性执行法、容忍与妥协,地方政府执法的动力大幅减弱;

2.4.2 地方配套政策与制度阻力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关系、劳动主体等关键概念的模糊界定,以及关于劳动保护、节假日规定等条款的落实,需要地方政府制订与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地方政策与制度制订与否、与劳动合同法吻合程度、落實状况与修订的时效性影响到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的实施成效。

2.5 来自政府主体的阻力

2.5.1 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阻力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涉及国家社会保障统筹、捆绑于户籍制度的社会福利剥离改革的顶层设计、劳动者医疗卫生与劳动保护标准构建等多方面法规政策,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动面临着体制与机制阻力;

2.5.2 选择性执法阻力

中国中西部地方政府可能迫于经济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压力而妥协于企业违法行为,捆绑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地方就业与社会保障福利保障,需要地方政府的人力与财力支撑,让地方政府有了制订选择性劳动权益救助机制与选择性执法的动力;

2.5.3 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官本位意识阻力

基于地方政府管理机制与领导监督机制缺陷,地方政府领导基于GDP增长或权力寻租的需求,存在干预行政执法行为。

3 博弈态势变化的政府行为动力来源

3.1 政治动力

3.1.1 公民的民主与权力意识提升

随着公民整体素质的快速提升,对民主与权力的认知更加全面。当权益受损时,维权意识与欲望更加强烈,劳动合同法的推广与应用成本降低;

3.1.2 参政议政的体制逐步健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念,提出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的比例,优化组成人员结构,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了民主法制化,让更多群众有更多机会表达诉求,从而监督地方政府提升行政执法与权益救助效率。

3.1.3 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劳动者利益诉求路径的丰富与完善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劳动者表达权益的方式更加便捷,也更容易通过社交网络以达到伸张自己权益诉求的目的。

3.2 经济动力

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经济动力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带来的维权经济成本下降、参与全球化逐利的自主合规、违法的经济成本上升、转型升级带来的成本压力降低、土地与环境资源制约下劳动力资源价值凸现等五个方面。

3.2.1 互联网带来的维权经济成本下降

互联网由于其便捷性、开放性、共享性,降低了个人的合法的劳动权益诉求成本;

3.2.2 企业参与全球化逐利的自主合规性动力

由于企业全球化战略需要合法与合规经营,促使其主动遵行劳动法规;

3.2.3 违法的经济成本上升

由于政府执法力度加大、互联网维权的经济成本降低、民众权力意识的觉醒,让企业违法行为更易受到惩罚,违法的经济成本上升促使其主动守法。

3.2.4 转型升级带来的总成本压力降低

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技术进步,提升了产品利润,降低了劳动成本的压力,企业主动规避劳动法规的意愿降低。

3.3 法律动力

3.3.1 全民法律意识逐步形成

公民素质的提升与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全民法律意识逐步形成,包括劳资双方对法律的理解与遵行意识逐步提升,降低了劳动合同法实施的阻力;

3.3.2 法律配套逐步健全

随着社会保障法规、就业促进法规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健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的法律基础更加坚实,实施的争议逐步减少,实施的阻力也逐步降低;

3.3.3 法律条款逐步完善

通过对劳务派遣条款的修订,以及通过经典判例与司法解释等隐性完善行为,降低了劳动合同法实施的争议。

3.4 行政动力

3.4.1 地方政府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是民生的一部分,地方政府加强对民生关注,使得劳动权益保护更易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也更易获得政府的支持;

3.4.2 地方配套政策与制度逐步健全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全面推进,地方政府出台关于就业、节假日、妇女保护等地方政策法规,健全了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法律基础,降低了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地方争议;

3.4.3 行政权力的监督力度逐步加大

随着我国反腐工作全面深入,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力度逐步加大,增加了地方领导利用权力干预司法的成本与风险,行政干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阻力得以减小。

3.5 政府自身动力

3.5.1 构建法治政府的动力

构建法治政府并依法行政则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础,这将加大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力度,也将促进劳动合同法配套的相关法律政策制订与落实;

3.5.2 以绿色发展为主体政府绩效考核导向转变的推动力

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政府导向向绩效机制转变,降低了对经济增长数量的要求,也降低了对企业违法行为容忍度,执法的行政阻力得以降低;

3.5.3 网络监督的推动力

互联网的发展,对政府监督的民众参与度大幅提升,政府基于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需要,不断加大劳动权益的保护力度。

4 结论与启示

无论是政府、企业与个体会表现出局部性、无意识性和个别化特征,但正是这种最真实的行动与生存逻辑,无意地推动着制度的变迁和发展。综合分析表明,从宏观层面,在劳动合同法实施的过程中,政府角色的正向影响力逐步彰显,政府经济行为影响短期表现为阻力而长期表现为推动力;政府的法律行为与行政行为的正向推动力逐步提升,社会因素的影响较为复杂;此外,政府主体主观阻力有所减弱与客观推动力有所加强,动力因素与阻力趋向平衡。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2]信长星.关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8(1):2-10.

[3]中国工运研究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关系走势与应对之策[J].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10):3-15.

[4]李德齐.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求劳动合同制度应与其他法律制度衔接配套[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2(1):1-4.

[5]莫于川.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标准问题研究——兼论我国法制良善化、精细化发展的时代任务[J].中国检察官,2013,34(17):9-20.

[6]沈春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化[N].光明日报,2014-11-06(01).

[7]萨其荣桂.刑事和解实践中的行动者——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制度变迁与行动者逻辑[J].现代法学,2012,34(2):112.

作者:汪玉莲 王见敏

伦理分析合同法论文 篇3:

合同法中诚信原则分析

[摘 要]诚信原则是合同法的一种精神,是合同法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在民商法领域,诚信原则就是“帝王条款”,所以诚信原则在民商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合同法的视角对诚信原则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包括诚信原则的基本含义、诚信原则在现代合同法中的价值以及诚信原则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合同法;诚信原则;含义;价值基础;功能;重要作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内涵

诚信也就是诚实信用,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的不同,导致不同的国家对诚实信用有着不同的理解,可是从法律上来说意思是大同小异的。“诚实”指的就是真实,无论是内心,还是表达出来的都是真实的;“信用”就是遵守允诺。诚实信用在合同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具体可以理解为:诚实信用原则就是一种大家都认可和遵守的价值,也就是大家共有的一种价值观念;诚实信用是一种行为事实的形态,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当事人、立法者、法官,还是社会、组织等为了维护守信、不欺骗、公平、合理、真诚这些价值评判而进行的行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公民应该遵守的,对司法机关进行司法实践时有指导作用,对于法律上存在的漏洞和空白有补充作用,这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解释。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结合了法律和道德。从道德上来说,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法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合作的基本原则;从法律上来说,诚实信用原则被法定化了,可以有效地保障合同的权益,促使合同顺利执行。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现代合同法中的价值

现代合同法可以从时间上来判定,也就是20世纪以来的合同法;还可以从特征上来划分,也就是和古典契约模式不同的合同法。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伦理学是一门悠久的学科,主要和道德问题相关,系统和理论地将道德思想、道德观念总结到一起。诚实信用原则从道德层面上升到了法律层面,所以和伦理学的联系非常紧密。现代意义中的市民具有经济和道德双重属性。从道德方面来说,市民应该具有抛弃私有观念,可以为了社会或者集体利益放弃自己一切的美德。从经济上来说,在人类资源缺乏的环境下,在社会运行的过程中应该以市场法则为一切的法则,将所用商品化。合同就是进行交易的一种载体,在完成合同规定的交易时不仅获得了经济效益,还得到了法律保护,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重视交易的道德。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不仅在法律上保障了合同的执行,也从伦理上维护了合同交易的道德。这样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和经济素质共同发展才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最大的利益。所以现代合同法中诚信原则有一定的伦理价值。每一项原则和法律的产生都和法哲学息息相关,每一个现代合同法既有伦理价值,也有着法哲学价值。新自然法学哲学的思想重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其观点法律和道德是分不开的,如果抛弃法律的道德性是无法研究和分析法律的;法律的基础必须包括道德原则;正义是社会制度中的重要美德,如果法律制度不符合正义,都会被修改或者废除。诚实信用原则和道德密不可分的,其基础也是道德。诚实信用原则是正义的,诚实信用原则有法哲学的支撑。所以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从伦理和法哲学角度来说都有价值基础。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价值和功能

(一)对法律和合同有补充作用

法律本身必然存在着漏洞和不足,即使立法者殚精竭虑,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特别是对将来不确定的因素,作为立法者也不能进行完全正确的预测。同时在法律制定以后,就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经常更改,可是社会和经济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法律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多。法官不可以为了弥补漏洞,随意的改变当时的法律,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而诚实信用原则恰恰体现出了正义和公平,如果法官在裁判过程中遇到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有规定但是不明确的情况,就要依据这一原则对法律的漏洞进行弥补。如果交易双方对合同中某些条款理解不同引起纠纷时,就要依据这一原则进行补充处理。

(二)规定了交易双方的基本行为准则

诚实信用原则对交易双方提出了形式合法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要求。要求交易双方要保持善意、诚实、守信的心理,只要出发点是善意的,即使有过失,也没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交易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中要遵守允诺,不得有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要求交易双方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要保持善意,不能违反法律和合同的规定。

(三)对交易双方的利益冲突以及社会利益进行平衡

因为交易双方都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在交易过程中出现利益冲突是很常见的,甚至也会对集体或者国家的利益有损害。而诚实信用原则可以对交易双方以及集体、国家的利益有平衡作用。

(四)赋予自由裁量权于审判人员,对法律和合同进行解释

这个功能和弥补法律以及合同不足的功能有着很大的联系,可是这个功能偏向的是当没有明确规定其内涵或者外延时的状况。这个时候,审判人员就要应用诚实信用原则对法律和适用法律进行解释,也就更加接近法律的本意。正确解释了合同也就更加接近交易双方立合同的本意。

四、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具体作用

诚实信用原则是对市场经济关系进行规范的基本原则,并不是说只是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才会有作用,无论是在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合同,还是在解除和废止合同的过程中,交易双方都要依照诚实信用的原则行使合法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

(一) 在订立合同时,合同虽然没有成立,可是交易双方也需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果没有履行这一义务,例如借订立合同进行恶意的磋商或者刻意掩盖和合同有关的重大事项、提供虚假的信息等,交易者都要承担缔约过失的责任。

(二) 在订立合同以后,还没有履行约定时,交易双方也要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最好履行约定的准备。如果交易其中一方出现了经营不良或者其他的突发情况,不能履行约定,交易另一方就可以依照法律停止履行约定,并对交易一方提出提供担保的要求。如果出现问题的交易方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担保,另一交易方就可以解除合同。如果其中一交易方没有正当理由就中止履行约定,而给另一交易方造成了损失,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 在履行合同时也要以诚实信用为原则。交易双方严格依照法律和合同行使合法权利和履行义务;如果合同中对某些问题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交易双方要依照诚实信用的原则分别承担义务。

(四) 当终止合同时,交易双方就不必再依照合同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合同的附随义务,例如,交易双方不能泄露对方的商业秘密。

五、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作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可以维护市场秩序,确保交易的安全

市场经济活动就是商品以及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交互,合同法对交易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频繁活跃的市场交易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交易中重视公正、公平、安全,合同法很多规定都对交易安全有保护作用。保护立刻交易者的交易安全,也就维持了交易者进行交易的积极性,也保障了交易双方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交易更加的广泛和深入,确保交易安全是目前最为重要的。

(二)坚守诚实信用原则,对法律责任进行明确,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的就是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在交易前后产生的和交易有关的各种成本。主要包括交易前准备时期的成本、交易过程中的成本、对将来未知因素以及风险等因素造成的成本损失。同时还有对交易物品度量、坚定以及保护产权的成本、交易双方各自组织内部为交易成功花费的成本。坚守诚实信用原则可以对交易双方进行明确,尤其是违反合同方的法律责任,维护交易当事人的权益。

(三)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可以有效促进合同的顺利进行,对交易成功有推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交易是基本的经济活动,一个完整的市场是由很多交易构成的,对这些交易进行规范管理是非常困难的。国家要从道德和法律角度支持交易的安全进行,保障交易双反的权益。坚守诚实信用原则也是对交易的鼓励,这不仅是法律的强制规定,更是市场自觉形成的一种约束。

(四)坚守诚信原则,可以对合同解释进行规范,对交易纠纷进行处理

通常来说,交易纠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易双方对合同中的条款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混淆了权利和义务,阻碍了交易的顺利进行。而诚实信用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纠纷。因为交易双方的知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不同,所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产生理解差异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些人故意钻文字理解不同的漏洞,这就需要法院等机构对合同进行合理的解释,明确交易双方的责任。在解释合同时要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都是在诚实信用的原则上发展而来的。

六、结束语

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有一定的价值基础,也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是市场经济活动需要遵守的一项基本准则,对市场活动有指导和规范作用,促进了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永强.保险合同法“最大诚信原则”的祛魅 [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02).

[2]王金峰.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领域的适用 [J].大众商务,2010.

[3]胡伟文,戴志明.合同示范文本的契约诚信与和谐发展 [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0.

[4]乔秋珍.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原则的功能及立法完善 [J].商业时代,2009.

[5]王晟.论劳动合同法中的诚信原则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6]秦中忠.贯彻劳动合同法需要诚信做支撑 [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04).

[7]陈健.合同法中关于诚信原则的比较研究 [J].中国外资,2008.

[8]高新华.论电子商务中合同法的诚信原则 [J].农业网络信息,2007(05).

[9]韩红梅.浅议合同法中诚信原则的内涵及其基本要求 [J].法制与社会,2006(24).

[10]董灵.论合同法诚信原则的经济学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06(05).

[作者简介]耿赫,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

作者:耿赫

上一篇:零维碳纳米材料论文下一篇:虚拟数据库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