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传统中学体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新课标》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针对新课标下如何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研究。[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学主体一、解读新课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课标下传统中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课标下传统中学体育论文 篇1:

解析新课标实施后基础体育教学发展回顾和反思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课标实施后基础体育教学的发展成果和存在问题,对促进基础体育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课标 基础体育 教学回归 反思

体育课是中学的规定课程,国家明确规定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课时。2001年开始,我国重新调整了中学体育教育的课时,新课标不仅改革了课时数,也调整了教学内容。在课时上看,初中体育课程由每周2课时增加为3课时。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中学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执行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追求升学率。从教学内容上看,新课标不再限制教学内容的具体项目,学校引入了具有特点的、有趣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体育项目,但有些学校仍以传统球类、田径、体操为主,加之场地、设施和教师水平的限制,开展的体育项目单一,无法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一、新课标实施后基础体育教学的发展成效

第一,改善了体育设施和活动场地。目前,中学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了良好改善。经过长时间的多方投入、持续建设,改建、新建了许多功能各异的体育场馆,改善了体育健身条件和教学条件;加之相关政府部门和国家政策的指导,大部分地区中学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已经满足了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也有利于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利用率。

第二,扩充了体育师资力量。基础体育教学经过新课标改革,充实了师资力量,提高了体育教育整体水平,而且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更加合理,改变了原来体育教师兼任的情形。中学体育教师多由体育专业毕业生担任,达到本科学历,师资力量的壮大,促进了体育教学得到良好的质量和效果。

第三,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学校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形成了生理、保健、卫生、营养、环境、安全等跨领域知识,关注学生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习惯。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运动意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促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健康,体育成绩优异。

二、新课标实施后基础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教学定位对教学方向起到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但目前,体育教学的目标仍没有明确表述和界定。对此,应该从法律层面,确定基础体育教学的目标,并加强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宣传,实施目标教育,明确教学方向。

第二,缺乏清晰的概念表述。目前,我国国民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状况改善,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育课程的概念,丰富课程内涵,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这需要首先弄清体育和健康的关系。

第三,缺少完善的评价机制。新课标实施后,基础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集中在学生身体健康方面,忽视了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体育文化。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使评价指标设计体育实践和能力评价,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

三、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思考

第一,加强体育教育宣传。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健康为主的教学理念。健康和体育的关系是通过锻炼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突出体育教学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增强健康和体育教育的联系,是中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新课标的实施将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健康知识,了解体育锻炼的作用和目的,掌握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与学生健康问题相关的事例,结合科学的体育实践和健康知识,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运动习惯,确保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身心健康发育,对提高体育技能和学习质量都起到促进作用;利用逻辑分析法分析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使广大师生明确体育教学目的,理顺教学任务。

第二,完善体育教学体系。新课标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学校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要求,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的体育教学体系。体育教学领域涉及参加活动、运动技能、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将体育教学的目标分解为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和领域目标。按照这些目标和发展趋势,学校应开展丰富和健康、休闲、轻松、快乐、和谐的体验式体育活动。例如民间体育、民族体育、定向运动、登山等。

第三,建立新型体育教学结构。中学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新型教学结果。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分为开始、准备、基础、结束四个部分,教学目标较为单一,形式不够灵活,没有注意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例如准备活动通常为慢跑,然后做简单的关节活动。固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限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也无法得到合作和交流,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改实施后,要求中学体育教师改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完善的教学过程,包含引导、激发、增强、学习、放松等阶段,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过程评价、动态评价,提高评价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标实施后,基础体育教学从整体上取得了发展,但仍存在个别问题。基础体育教学应根据现代健康理念和需求,思考如何提高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玉江.新课标实施以来基础体育教学发展回顾与反思[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06):819-822.

[2] 张学忠.对《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几个问题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6):77-80.

作者:李泉

新课标下传统中学体育论文 篇2:

对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拓展

[摘要]《新课标》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针对新课标下如何开展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主体

一、解读新课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地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二、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拓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合作性等要素。所以体育课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意识,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发展,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角色

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再只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和训练者,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师角色行为应该表现为: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发展体育运动技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使他们培养良好的体质、体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彼此分享各自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2.根据学生个体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强调运动技术的精雕细刻,其教学重点是传授竞技项目的运动技术,加上教材要求难度较大,致使学生自主选择余地小,对达标缺乏自信心。和原来的体育教育大纲相比,新课标没有规定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自主选择。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去选择那些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并同学生的具体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做到课内课外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体育器材,自主地参与锻炼。在上课前,体育老师可以打破班级授课的固定形式,在学期初期,集体上一次展示课,由指导老师将各项目的特点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项目,自主参与锻炼。这样,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育的教学效益也大大提高。

3.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尊重个人选择出发,新课标对教学方法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意味着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由选择新旧教学方法,可以从旧的教学法中吸取有益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改造,同时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重视体育文化的陶冶,借助多媒体手段,放一些体育比赛的录像或与体育相关的电影,作些即兴的点评,以加强学生对体育理念的理解,也加强学生现代体育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单个项目练习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某个明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进行慢放和分解,让他们从直观上去感受动作应该是怎么样的,明白哪些动作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技术环节又是可以变通的。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本身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可以使学生精准地去学习各技术环节。

(2)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亲自参与到运动中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只是采取课堂传授的方式,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运动本身的快乐,几乎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空间。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教师应该参与到教学中,营造体育运动的气氛,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运动中的成功和失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运动精神。

(3)创设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在教学中,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在课程选择和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在课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尝试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并通过体验项目来决定自己是否喜欢和适合该项目。这符合新课标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4.切实对教学评价机制实行转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客体(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元认知水平、学业成绩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进行评价。教学评价集中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质量观。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教与学双边活动成功与否的一种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是对师生最终考核评定的评价指数。在当今信息时代,转变教学评价机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教学评价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仍沿用传统的考试分数、经验主义来评价新课标下的教与学,这无疑是固步自封,削足适履,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是激发教学潜力,促进教学大发展的关键。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某些知识领域存在不足,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从而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与“依赖性”。教师不再是师道尊严,而是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

(2)由 “导师”型向“学友”型转变。我们虽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用专家的眼光去审视、苛求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要用一颗爱心和宽容心去接纳每个学生。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3)针对新课标及学科特点建立科学高效的多样化评价机制。事物是动态发展的,对人、事的评价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因此,在评价机制上,我们要打破传统固有的模式和标准,建立一种动态式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动态式评价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树立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一种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建昆.浅谈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改革[J].教育导刊,2007,(1).

[2]张建毅.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03).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西亭初级中学)

作者:高剑波

新课标下传统中学体育论文 篇3:

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影响

[摘要]文章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对新课标给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师;影响

[作者简介]周理渊,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体系讲师,湖北荆门448200

目前,素质教育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其意义在于: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更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其目的在于帮助体育教师理解新课标的改革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促使中小学体育教师了解新课标,认识新课标,增强课改的信心,提高实施新课标的能力和水平,并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标实践的浪潮之中。

一、对新课标的认识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部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笔者通过这几年对新课标的解读,结合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认为新课标有如下特点:

1.新课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青少年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2.新课标具有鲜明的系统性

新课标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体系都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它特别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以体育教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的内容。它要求在进行教学评价时立足过程,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多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3.新课标具有鲜明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新课标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它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明确规定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学习和健康教育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新课标具有鲜明的个体性  新课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新课标在各个领域设立水平六,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在实施新课标中遇到的困难

新课标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以来,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不少先进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作为长期从事基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体育工作者,亲身感受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正朝着科学、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但同时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1.学习领域目标如何实现

新课标的学习领域目标之一“运动参与”,对群体来说,是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条件;对个体来讲,是属于态度问题,应归属于“心理健康”方面。但是,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和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技术过程中的教育思想、运动素质、言行表现及教学方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领域之二、三“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是指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虽然是一个浅显而又实际的问题,但体育教学因受到学时、地域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是难以撑起这份重担的。领域之四、五“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虽有目标指向,但无具体的学习内容。“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是递进的关系,只有通过操作性知识的学习、反复操练才能得以落实。在实践中,体育教师如何把握准这五者的关系,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难度。

2.教学内容如何选择

新课标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田径、体操、球类运动、武术、舞蹈、游泳、野外活动、民族体育等等。在实践中,体育教师们往往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艺战术、降低难度要求、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对那些教育意义不大、学生不喜欢、相对过易或过难的学习内容,就减少学时甚至放弃。田径和体操就面临着这种尴尬局面。作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结晶,百年传承下来的田径、体操两大学习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应该保证有充足的教学时数。但它们因为枯燥和出于安全考虑或一些标准难度太高,以致让体育教师难以抉择。

3.学习方式如何变通

新课标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主导思想是“自主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广大的体育教师试图用严密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又担心影响体育课堂的生动性和活泼性,甚至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想讲解、示范,又担心影响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在课堂中体现“自主性学习方式”,出现了上体育课学生不整队集合、每节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先练习再做极简短的讲解示范、追求所谓“发展学生个性”的不良现象。

4.评价体系如何完善

新课标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与互评,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六个水平目标”的12个年龄跨度里,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比例是否应该有所区别?区别究竟多大?如果提倡用等级评定替代分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会产生由于差异不大带来负面影响?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详细记载学

生个体的发展轨迹,固然很好,但面对1:400以上学生的体育教师们如何才能完成?再如,学生的“无劣评价”如何体现公平?又如何让学生知其差距和责任?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力军,如何按照新理念、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上好体育课,如何让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协调发展,如何对待在实施新课标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对他们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1.在观念上,要突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树立“三维”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更是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使命。因此,每位中小学体育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突出“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促使青少年学生在身体、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2.在认识上,要正确把握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标,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它包括学生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总目标,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合其年龄、性别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要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3.在教学过程中,以快乐体育为主导,合理使用教学方法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快乐体育为主导,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体育需要、人格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合理使用情景教学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在自身的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身体锻炼中的乐趣和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意志、适宜的方法来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愉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又要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4.在教学形式上,强调课内外结合,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与意识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进行班级兴趣分组教学、按兴趣多班级分组教学、男女生分组多教师合作教学和多种形式的分层教学时,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使课堂教学内容从“竞技体育”向“健身体育”转变,努力构造课内加强、课外延伸的体育与健身新格局,适时融入身体健康、重在参与、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体力的教育观念,要从情感人手,在发展体力的同时,进行知识、情感、意志并重的人格教育;大胆使用启发式的教法与发现式的“学法想”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的快乐体验,重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5.在教学评价时,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综合性评价

在教学组织实践中,体育教师应改变原有的刚性、僵化的统一模式,采用组织上更开放、内容上更丰富、形式上更多样的锻炼活动进行教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学习评价上,要从终结性评价走向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教师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既看重结果,更看重过程。通过综合评价,促进教与学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进情感交流,让学生了解自我、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学会设计学习目标,并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学习评价的真正主人。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与推广实施,加大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活跃性和教学实践的自主性。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客观、灵活地对待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正确把握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进行教学评价;要以快乐体育为主导,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云,周志雄.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5,(5).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杨良兵.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问题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5,(3).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周理渊 常维国

上一篇:现代农业发展农机技术论文下一篇:农村普法宣传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