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面临反倾销战略论文

2022-04-22

摘要: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缺乏,研发投入不足,粗放生产普遍,企业家队伍素质不高,自主创新环境有待改善。但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正在改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在形成,企业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企业面临反倾销战略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企业面临反倾销战略论文 篇1: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有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国际金融危机出现后,海外各国展开的多种类型投资活动呈现出大规模萎缩的趋势,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各行业的大型企业内部资产出现缩水,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尤其是央企为主导的企业集团,纷纷落实“走出去”战略,通过海外收购措施实现的各方面直接投资金额已经达到238亿元之多。文章通过介绍目前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现状,论述国有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的风险构成因素,分析目前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风险防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国有企业 海外并购

自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寒冬时期,海外各国开展各类直接投资活动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投资规模大幅度萎缩,出现了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特点,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各行业的大型企业公司内部资产价格正在大幅度降低,真正为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目标带来了绝佳的时机。但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风投检测条件、不同的国外法规要求、不同的国外资本市场和民政舆情,情况复杂导致海外并购活动存在诸多风险。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型国有企业自身对于开放市场、进军国外的要求,要符合国际市场的特点,本文将对此进行综合探究。

一、目前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活动现状

我国在经历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国有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整体向好,积极开展海外企业并购活动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市场相关的宏观经济条件变化情况和外国市场对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法规要求处于动态性的变化中,这两种因素也是直接影响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顺利与否的关键。我国市场宏观层次的条件变化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大规模的社会资源短缺。其次,我国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压力过大导致各类企业未来发展处境不佳。最后,开放式市场经济发展格局导致各类海外企业资金投资的力度不足。同时,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经济活动越来越多,企业目前受到的反倾销和附加关税的束缚不断增多,例如钢铁领域、彩电领域及打火机领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反倾销调查,海外欧盟国家设立的高科技产品技术壁垒、绿色产品壁垒和产品配额限制等,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我国企业可以采取海外并购方式,有效组织当地开展生产,就能够规避我国出口产品时遭受的各种束缚。

我国经济市场目前正处于各类企业开展并购活动的初级阶段,海外并购活动更是属于起步时期,没有足够经验,也没有充足资金,再加上受到企业并购活动风险因素多样化,企业内部调整困难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活动成功率不高。例如,联想公司实施并购海外IBM公司的PC部门,此举虽然可以促进联想公司实现世界先进的计算机研发技术实际优势,借助在欧美国家的产品销售渠道,实现联想公司品牌国际化运作活动,但由于缺乏海外市场经验,该并购活動中蕴含的各种风险因素较多。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复杂,我国企业尚未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企业合并,在进行企业合并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很多,从缩小文化差异,到建立全球产品品牌,有效运营全球产品供应体系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在上述一系列影响企业并购活动的因素中,对并购活动风险因素的有效识别与积极应对,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开展并购活动的主要策略。

二、国有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风险的构成因素

(一)战略规划期风险因素

通过对海外企业开展并购活动失败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很多我国企业在开始制定并购活动的具体方案策划时,自身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也未曾对经济运营资金链实际状况等核心问题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估分析。通常来说,实施海外企业并购活动的经济交易阶段漫长。我国企业在具体实施并购规划方案时,对国际经济局势的实际波动情况,对开展企业并购活动出现影响的处理工作措施准备不到位,导致整个谈判工作出现问题。例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2011年7月,中铝企业规划多年的澳大利亚昆士兰地方的奥鲁昆铝土矿开发项目被迫停止,中铝企业遭受损失3.4亿元。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受金融危机直接影响,铝价出现大幅下跌,并购活动项目无法继续开展。

(二)并购活动实施期风险因素

由于大型中央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依靠国家,因此开展境外经济投资活动面临多方面压力,给并购项目的顺利开展增加了执行难度。我国企业更习惯于国内市场经济规则,与东道国和当地政府缺乏有效沟通,特别是当地政府机构或非政府机构开始强烈抵制企业并购活动时,我国企业并没有有效的事件处理预案。例如,在2009年,中铝企业向力拓集团实施投资195亿美元项目,项目未得到确定之前,我国部分新闻媒体就发布了并购活动的报道,使得澳方对并购活动充满警惕,最终导致并购活动流产。

(三)后并购期存在的风险因素

并购活动完成后,我国企业整合风险因素常常给海外企业并购活动彻底失败埋下严重隐患。我国开展的几次大型企业收购项目的具体收益都没有达到预期,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仍然未适应国外开放、公开的市场经济环境、没有完全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经济高级管理工作人才、经常会出现与海外被收购方企业管理工作团队难以有效交流的情况,中西方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存在大量差异,部分管理内容难以有效进行融合。

三、目前国有企业海外并购活动风险防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海外并购活动风险意识淡薄

大型国有企业由于海外投资工作通常涉及金额巨大,风险因素亦更多。国有企业在开展战略工作之前没有有效经济风险防范工作的全局战略,造成经济风险因素的相关应急防范管理工作计划流于形式。即便海外企业并购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风险因素出现,大型国有企业已经习惯我国市场实施垄断产业经营的模式,对于企业自身抗经济风险能力并没有良好的认知,产生过度自信,最终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二)在开展战略工作之前没有有效完整的风险防范计划

近几年,部分国企通过实施“蛇吞象”方式参与到海外企业投资活动中,并且这种现象愈发常见,这种冒进的投资活动存在较大的风险,应该谨慎对待。大型国有企业通常容易出现企业经济运营的经验意识错误。在开展海外投资经济项目时,认为即使没有有效防范风险的应急预案,风险出现后也能够进行力挽狂澜的操作,完全不管海内外地缘差异问题,最终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三)国有企业并购活动风险管理工作职能应该加强

部分国有企業开展海外并购活动是一时冲动的抉择,没有列入企业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方案。企业没有设置专业工作人员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造成化解抵御投资风险的能力不足,提升了海外并购活动的运行风险。

(四)政府部门对并购风险管理引导和统筹规划不足

政府部门的参与力度将会对企业并购提供积极影响,但是总结归纳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政府部门的参与力度相对较弱。首先,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能是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目前在企业“走出去”和并购活动当中,尚未完全将其职能的作用发挥出来,缺少制定和健全相关政策制度,降低了政策支持力度,导致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难以施展拳脚。其次,政府引导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出国企业并购踌躇不前的另一因素。企业发展的视野毕竟小于政府部门,其统筹规划能力受到国家、社会、企业自身等多种因素限制,难以顺利开展各种活动。

四、完善国有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活动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提升国有企业并购活动风险意识

国有企业海外经济投资活动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经济投资活动能够进一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并购活动后的融合工作、被购方与投资方加强管理运营能力,实现共同创造新的经济利益是主要任务。由于国有企业的资产部分基本通过国企的高管层采取决策和经营的方式来开展保值增值工作,具体的投资决策工作可能会出现企业短期投资的功利意识。影响企业并购风险的因素除了企业自身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内部因素之外,还有国际、国家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国有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之前,要对公司当地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研读透彻,坚决杜绝出现违法违规现象出现,除此之外,要深化国家政策的解读能力,以国家政策作为护航的有效措施[1]。

(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应该设立专业的企业经济投资风险要素管理工作部门,还要进一步明确对应的职责。风险管理工作部门的具体负责人员必须具备下列综合能力素质。全面掌握对应的投资国家各方面的情况,主要包括被投资方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法律环境的条件,同时拥有相当的企业财务分析能力和投资项目进展情况审批能力,防范风险意识能力,能够提前挖掘出重大经济投资风险的安全隐患。同时,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部门必须进一步扩充管理权限,国有企业业务部门开始追求海外经济投资项目带来的丰厚短期经济利润,国有企业内部的投资风险控制管理工作部门也可以提前发现并开展投资项目利益导向的工作。

(三)加强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指导和审批

首先,随着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开展海外项目的经济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统一完善的信息资源平台,提供有效咨询服务,对投资项目的国家或地区、对应行业、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在国有企业海外投资活动意向真正形成前,提供更加客观、有效的项目信息,降低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主观判断失误而带来的经济风险。其次,积极利用信息资源平台开展统筹设计工作,降低我国同行业内部竞争。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同行业之间存在不良经济竞争和市场垄断情况,这进一步束缚了国有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的进程。这种不理智的恶性经济竞争,不仅严重损害我国国有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的整体对外形象。

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提升与各国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力度,积极签订各类投资保护和避免双重征税等相关的经贸协定以及条约,保障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交易中的自身利益。同时,持续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开展融资工作,完善各类资本市场,并进一步鼓励国有企业采取丰富多样的资金支付方式,避免出现流动性风险的情况[2]。

(四)科学利用第三方国际咨询机构和中介机构

优秀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基本会针对投资项目与对应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对应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能够有效揭示对应国家、地区、有关行业的项目投资风险情况[3]。

五、结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开展“走出去”战略获得了绝佳的运作时机。我国企业目前在海外开展并购活动,成功收购各类资源资产,影响深远。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开展跨国企业经营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国有企业投资规模情况和开展国际营销活动的经验同其他国外大型跨国企业进行对比仍然存在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洋,于泽.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和建议[J].特区经济,2011(3):235- 236.

[2]李玉梅,桑百川.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控制[J].2010(12):29- 33.

[3]唐锦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国市场, 2011(6):42- 43.

作者:王明芬

我国企业面临反倾销战略论文 篇2: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摘要: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缺乏,研发投入不足,粗放生产普遍,企业家队伍素质不高,自主创新环境有待改善。但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正在改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在形成,企业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

关键词: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创新环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然而,对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尚有分歧:怀疑者有之,认为我国企业目前的创新能力还很弱,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还缺乏相应的基础和条件;茫然者有之,尽管学习了中央领导的讲话,但不知如何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中;自信者有之,认为只要积极为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政策环境,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高。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并认为实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其前提是要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有水平和基本特征有一个准确把握。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就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做一客观而理性的分析。

就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仍然没有充分解决,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技术缺乏

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偏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60%以上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99%以上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据有关部门统计,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外国企业在华申请专利14万件,是国内企业申请量的6.4倍。换言之,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申请量远远超过了50%。这种现象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为明显,其中计算机类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3%,而在光学、无线传输、信息储存、移动通讯等领域,更是超过了90%!这种“专利圈地”现象不仅抬高了我国引进技术的成本,而且极大地挤压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开发空间。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扭转,我国众多企业未来不仅面臨发展权问题,甚至还将面临生存权的挑战。

2.研发投入不足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开发力度,是培育企业“偷不来、买不去、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正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我国企业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在同期财政支出中的比例,1992年为5.5%,而到了2002年不增反降,为3.7%;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我国只相当于美国的4%,人均科研经费只相当于日本的1/12和韩国的1/8;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2004年我国为1.23%,而美国为2.9%,日本为2.83%,韩国为2.79%。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最新数据显示,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平均销售收入的1.05%;只有106家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2%。200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9亿元,只占相关企业销售收入的1.88%。可见,即使是中国500强企业,其研发投入尚未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而事实上,在我国的大企业中,仍有30%的企业未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对于引进技术,我国企业的“内生技术能力”还不强。值得注意的是,为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多种财税优惠政策,如规定企业研发费用可划入管理成本,比上一年超额部分的50%可抵扣应税所得额。但实际上,此项财税优惠政策在各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中的平均落实率低于14%,企业实际享受的金额只占应享受金额的5.79%。

3.粗放生产普遍

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模式,使我们以廉价的劳动力,消耗大量的资源,承受巨大的污染,而所得却不多,相反,掌握核心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凭借一纸合同,就拿走我们大部分利润。2003年,我国的GDP约占世界的4%,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目前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为世界平均值的3-4倍,约为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高付出的背后却是低所得。以制造业为例,我国是纺织品出口大国,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大,但是许多产品利润有限。如我国单件衬衫出口的平均赚头只有30-40美分,换言之,8亿件“中国制造”的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2005年,我国汽车总产量507万辆,但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95%的医疗设备依赖进口。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而我国则在50%以上。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窘境。虽然总量已经升至世界第四位,但由于低端产品数量很大,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在全球制造的生产链上,中国的产品处于中低端,我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不少地区目前仍然在片面强调引进外资多少,合资企业多少,热衷于招商引资,铺摊子,上项目,盲目扩张,而很少去关心是否得到了核心技术,是否在合作的过程中培育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思路,到头来还是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应该说,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资金投入和简单劳动投入支撑经济发展的局面,已经难以为继,通过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由高消耗向高效率、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的优化升级,可谓迫在眉睫。

4.企业家队伍素质总体不高

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企业基于市场的竞争力。衡量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其是否创造了利润。国内外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不能离开市场。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客户是导向,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而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企业家则是灵魂。纵观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比较好的创新型企业,都有一批创新意识强烈的企业家。但就目前国内企业家队伍的总体状况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企业家队伍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队伍,多数是从销售人员中转化而来,他们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风险意识不强,或只重视短、平、快项目,不重视长远发展;或只重视销售,不重视管理;或只重视跟踪、模仿,不重视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说到底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企业的自主创新则是由人进行的,在人的因素中,企业家不能不处于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地位。企业家队伍素质的不高,不能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5.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够优良

突出体现在以下主要方面:其一,缺乏重视研发的环境和机制。如没有把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投入和高校、科研院所为社会经济服务的贡献程度纳入考核指标,在社会和高校内部的评价机制上不鼓励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在资金投入上还是重硬件、轻软件,重设备引进、轻人才培养。其二,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没有充分解决。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仍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它们在自己的系统内各自推动科技进步,没有完全走出自身的小循环,没有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体系之中。因此,经济与科技形成两条平行线,没有形成一个交叉点。其三,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出现角色错位现象,把研发、中试甚至产业化的工作让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企业只愿意承担非常成熟的科技成果的规模化生产,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其四,研发体制痼疾不少。如许多学术研究选题脱离实际,学术研究往往是为了某种资格、荣誉和待遇;在研发方面不容失败,回避风险,自信心不足;在研究队伍中,文人相轻,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团队精神不够,合作意识不强,集体攻关、集成创新难以实现;在研究院所中,普遍存在着的近亲繁殖,制约了不同学派的交叉,无法激发出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的碰撞,也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其五,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是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通过专利、技术标准战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我国以众志、方舟、龙芯为代表的国产CPU取得一批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此外,863、973等科技攻关计划以及0.1微米芯片制造设备、通用芯片与系统软件、电动汽车、水污染治理、农产品深加工、奶业、食品安全等专项取得一批专利和重要技术标准。但是,总的来说,类似的专利和技术标准还不多。以家电行业为例,尽管我国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屡遭知识产权诉讼和反倾销惩罚,从DVD到彩电、MP3、数码相机等无不伤痕累累,仅DVD出口每台就要向6C等技术标准联盟交12美元的专利费,甚至连花卉、水果等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知识产权纠纷。国内企业之所以不重视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不无关系。试想,一家企业耗费巨资历时多年搞出一个创新,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刚投放市场即遭遇模仿和假冒,企业得不偿失,何来创新动力?

在看到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个动态的过程,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国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企业已经具有了比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在不断改善之中,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

1.对企业自主创新意义的认识趋于一致

当前,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政方针。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尖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充分利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国先进技术。但是,人们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基于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国的产业发展将难以突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难以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我国特殊的国情和需求,也决定了我们不能指望别人解决我们自身所面临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加强自主创新,不仅是我国应对当代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追求自强自立的政治意愿。目前,加强原创性研究、加强集成创新、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已经成为上下的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前提。认识的一致,消除了在企业自主创新问题上的分歧。

2.形成了一批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国家队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拒绝对我转让特大型铝型材加工设备,我们不得不完全依靠进口来满足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和兵器工业对大型铝材的需要。2002年,山东丛林集团联合国内有关单位研制出世界首台万吨油压双驱动挤压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家具备生产大截面铝型材能力的国家,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而且迫使发达国家与我开展技术合作。20世纪90年代,我国通信设备市场还由外国品牌主宰,形成所谓“七国八制”的局面。以华为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始终坚持自主开发,不仅打破了外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而且进入到国际市场,扭转了少数跨国公司独霸天下的局面,跻身于世界一流高技术企业之林。又如北大方正依据排版印刷技术上多年的积累,通过自主创新,直接从第一代铅字排版跨越到最先进的激光排版技术,占据了中文照排市场,份额全球第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在中央处理器、集成电路、操作系统、中文办公软件、电动汽车等领域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从而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3.出现了一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区域

如深圳、青岛等地,都是因为有一批创新型企业的形成,支撑了本区域内的整个技术创新活动。这些创新型企业基于产业形成天然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逐渐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如海尔、海信、青啤、双星等。其中,既包括规模上百亿的大企业,也有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有力地带动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等高增值行业的发展,使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4.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生态不断改善

技术创新活动是一根完整的链条。这一“创新链”具体包括:孵化器、公共研發平台、风险投资、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市场中介、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完整的创新生态包括新政策、创新链、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政府的职责等。应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的提出,极大地优化了并将继续优化企业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以政府为例,各级政府正通过创新政策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并通过这个创新生态,最大限度地集聚国内外优质研发资源,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成果。这些政策的要点主要有:通过财政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资助和引导,作用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等领域;通过金融政策,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创新型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通过知识产权政策,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受益权,并推动相应的技术标准的形成;通过产业政策,鼓励基于本国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产业结构升级。此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要提高到2.5%以上,达到9000亿。为此,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要达到60%以上。政府将把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作为一个考核指标,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保证科技投入和保证科技资金的安全使用、高效使用,从而使企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转变。《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领域以及重大专项,由政府构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共性技术平台,将人才、技术、资本、设备、管理、市场诸要素在平台上整合,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要的行业共性技术,解决需要科技发挥先导作用的关键问题,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应当看到,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比较充足的技术条件和潜力,同时有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成果涌现出来。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切实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激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进而必然会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很显然,《规划纲要》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将发挥关键的带动作用。

5.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工业的重要基础,作为装备业工作母机的机床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将其列为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物资,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限制进口。为了不受制于人,大连机床提出了“大连机床装备世界”的口号,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和“技术输入、产品输出”战略,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九轴五联动高档数控机床,在国内率先在代表数控系统最高水平的五轴连动技术上取得突破,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高档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的垄断和封锁。目前,大连机床的中低档数字控制系统已经全部自给。他们还与德国亚琛大学合作开发柔性制造单元HD500高速加工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并联机床,体现了当今机床发展的最新趋势。如今的大连机床集团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关键人才、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和成熟的国际销售渠道,形成了跨国制造销售经营格局,扭转了中国机床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入围的被动局面,成为国际同行业的知名大公司,2005年在全球机床行业排序升至第7位。无独有偶。山东潍柴研发中心则与世界著名的AVL公司合作,投资1亿多元,一举成为中国柴油机行业首个进入世界技术前沿的企业,打开了跟踪、掌握国际内燃机最新技术的窗口,使产品研发工作与国际强手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2005年4月13日,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欧III排放标准的10升、12升大功率发动机在潍柴运转成功。它标志着潍柴在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已经与世界同步,真正掌握了欧III发动机的最核心技术。潍柴人在自主创新中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市场需求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超越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也很高。如12年前的同洲电子只是一家注册资本仅60万元的小企业。12年后,同洲电子已经成为拥有近10亿元资产、年销售额近9亿元、员工2500人、国内最大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制造企业。近5年来,公司销售收入以逐年翻番的速度增长,迅速成长为中国数字电视领军企业之一。而赋予同洲电子高增长的秘诀就在于不停的自主创新,他们为生存而创新,将创新视为一场赛跑,从机制上保证创新。

上面我们比较客观地分析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困难以及相应的有利条件。应该说,困难和不足正是我们的潜力所在,而相应的有利条件将有力地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因此,我们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浩宇

作者:彭安玉

我国企业面临反倾销战略论文 篇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与控制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策略。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对跨国并购的理解和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企业对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也缺乏充分准备。因此,深入研究企业跨国并购理论以及国内外企业跨国并购的差异,对指导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全面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所遇到各种风险的基础上,讨论了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作用和基本模式,并根据跨国并购特点提出了风险控制策略,还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跨国并购;风险;控制

跨国并购(Gross-borderMergers&Acquisitions)是企业迅速扩张、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通道,是企业并购在海外的延伸。是指一国企业出于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手段和方式,对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权的资产份额进行购买或实行控制的行为。跨国并购是跨国公司为了维持其生存和谋求发展,根据全球经济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及时对自身的体制、结构、功能和规模等重新进行组合的一种变革和制度创新,是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走出去”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跨国并购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其中即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分析

(一)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市场或者技术 市场的典型有TCL收购德国施耐德。近年来,中国家电在欧盟屡遭反倾销的困境,销量难有大的突破,施耐德在欧盟拥有不小的市场份额,TCL收购施耐德,从而成为欧盟彩电市场上的重要力量。技术的典型有华立并购飞利浦CDMA研发部门。华立集团以通讯界公认的优惠条件,成功收购了飞利浦半导体公司CDMA手机分部,从而使中国手机制造商首次掌握了CDMA手机芯片的关键技术。与我国企业不同,外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目的極其多样化。有的企业为了获得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有的为了得到高科技或科技管理人才等,有的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有的为了多元化经营,还有的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多样化的跨国并购动因,有利于活跃并购市场。

(二)跨国并购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三大产业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其中第二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来讲是最强的。但随着我国电信、银行等行业的逐步开放,第三产业的跨国购并活动将有所增加,网通收购亚洲环球电讯表明了这一点。而在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市场经济较发达、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不仅原有的工业领域更加开放,金融、投资、电信等第三产业也逐步开放,这些领域的并购活动十分活跃,引导着跨国并购浪潮的发展趋势。

(三)跨国并购的规模总体上相对较小 虽然我国近几年的跨国并购项目投资规模有明显扩大的趋势,但总体上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较小。我国企业很少有能力动用大量现金进行收购,而股票收购和企业发行债券又受限制,所以企业只能根据自身条件采取较为灵活的并购,偏向并购大企业的子公司,希望利用兼并者原有的实力,把自己做的更强大,直接达到一个较高的国际化水平。而国外的跨国并购参加方往往是具有相当竞争地位甚至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因此并购规模也较大。在如此庞大的并购中,其所需的资金是十分巨大的,任何一家公司都不会有,也不会动用如此巨额的现金进行支付,因此股票置换成为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如1998年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时,通过股票置换,奔驰和克莱斯勒分别拥有新组建的戴姆勒-克莱斯勒57%和43%的股份。

(四)跨国并购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 目前,我国实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仍集中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如中信集团、首钢集团、中化总公司、中建总公司等,这些企业为我国企业集团跨国并购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一般而言,这些国有企业资金较为雄厚,同时这些企业与政府往往也有较密切的关系,使其能在跨国并购中更具比较优势。但近年来,民营企业开始在跨国并购中崭露头角,著名的除了万向集团收购美国UAI公司(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INC)外,还有华立集团收购菲利普半导体公司之CDMA手机分部等,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而在发达国家,参与跨国并购的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比较研究中外企业跨国并购的差异,有助于找出我国企业在参与跨国并购方面的不足、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风险分析

(一)外部环境风险 主要包括:一是政治法律风险。各国政府往往会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对跨国并购规则及对跨国并购的态度存在着内在的修订动机,并且反映在其制定的相关政策与新法律法规中。政治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与国家主权有关的政策法律发生变动,引起经济环境变化,导致企业并购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首先,要充分了解目标企业所在国对外资并购的态度。很多国家反对外国企业收购本国经营良好的企业,因为担心外国企业对当地企业的收购会垄断本国的经济,阻碍本国企业的发展。其次,还要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是否属于限制外资进入的领域。各国政府考虑到本国的发展战略,会对特定行业领域采取限制措施。我国为保证部分战略性产业和金融稳定,设置了相应的产业准入限制和金融管制政策。按照现行规定,凡海外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都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涉及不同行业的还要进行会审。决策审批程序繁琐且效率低下,不利于企业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机遇。另外,我国目前实行的外汇管理措施是: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下外汇则不可自由兑换,这种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是造成我国对外投资规模明显偏小的最主要原因。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及繁琐的外汇投资审批过程,使得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结果使企业失去了很多对外投资的机会。二是市场制度风险。市场制度风险是指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中介机构不健全、关于并购的法律法规较少等市场制度的功能缺位,影响并购的顺利进行,导致企业并购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行的金融信贷体制对企业筹资、融资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仍然较多。如贷款要受国内贷款担保额度的限制,特别是外币贷款,既要受国内贷款额度的限制又要受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跨国并购涉及国家之间企业的买卖,如果没有一个高效流通、机制完善的资本市场,企业的并购工作就难以完成。另外,跨国并购中介机构服务尚不健全。跨国并购需要精通跨国并购策划与操作的中介机构提供服务,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投资银行系统,但其规模还比较小,目前尚无专业性的跨国并购咨询服务机构。

(二)企业自身风险 主要包括:一是目标企业估价风险。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影响成交价格的因素不仅是

目标企业的价值,还有并购双方在市场中地位、双方对资产收益的预期、对未来经营环境的预期等其他因素。因此价值评估是并购的核心,价值评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并购成败。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以资产为基础的评估模式、以市场为基础的评估模式以及以收益为基础的评估模式,以此确定的目标对象会存在很大偏差。此外,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会计准则,这增加了准确评估并购目标对象的难度。二是财务风险。由于跨国并购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所以最常见的财务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当国际利率发生波动时,目标公司的股票、债券的价值也就发生波动。当目标公司的价值以所在国货币标价且该种货币利率趋于下降时,其股价、债券的价格就会上涨,这时并购方就可遭受支付更多资金的利率风险损失。当目标公司所在国货币相对于并购方本币趋于升值时,并购方也可能要支付更多的本币,如果融资货币是目标国货币,则会增加融资成本,因而可能遭受目标国货币升值带来的风险损失。三是信息风险。由于地域的关系,我国企业对目标公司的企业情况很难准确了解,加上信息难收集并且可靠性不强,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对称主要指交易双方在并购前隐瞒一些不利因素,并购后会给对方带来不利后果。例如目标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可能不完全,存在财务舞弊的现象,这大大增加了并购风险。四是融资风险。外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往往依靠投资银行来解决融资问题,但是我国的投资银行因为经济、人力资源不足而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并不多,所以融资风险也是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的主要障碍之一。五是并购整合风险。并购对于公司或个人,从管理层到员工,从管理理念到企业文化,都是一场巨变,将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购整合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资产整合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资产整合风险指并购后企业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整合不当而产生的风险。有形资源中,各种资产负债的整合对企业财务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并购成功的物质基础。无形资源的整合则是并购后企业潜在的价值,整合成功将会带来极大的协同效应,快速提高公司的实力。文化整合风险是指并购后企业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整合不当而产生的风险。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国企业和国外企业在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我国企业成功实施跨国并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文化整合不力,习惯于原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必然会对外来管理理念和文化加以抵制,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控制意义

(一)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企业是实体经济的载体及基本单元,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在整个经济系统中,企业既是资源的所有者、使用者,也是所有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以及企业的风险态度、风险偏好,会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选择及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在跨国并购中,企业过度而消极的风险回避态度可能使企业丧失很多潜在的、甚至较大的投资及盈利机会,从而降低企业投资回报,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而企业通过采取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并通过对风险的预先防范、转移及分散,则有助于鼓励企业进行可控制风险范围之内的经营行为及风险投资,从而可以促进企业及整个社会投资活动及消费活动的高效运行。此外,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可以降低企业遇到风险时出现剧烈波动和冲击;并可以通过风险承担和风险的资源配置,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并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

(二)提高股东价值 企业的本质及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实践来看,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降低投资风险、分散经营风险,提高投资者信心,降低风险损失及企业危机成本等途径来提高股东的价值。股东的价值可以用股东预期的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来表示,这就表明增加股东价值可以通过降低未来现金流的贴现率和增加企业未来的预期现金流来进行。而企业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贴现率和企业未来预期现金流的影响来达到增加股东价值的目的。因为如果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那么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波动性就会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可能减少,因此,投资者要求的风险回报率就会下降,企业的股东价值就会相应增加。

(三)降低企业危机成本 无论是因为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还是经营决策风险等原因,陷入困境或出现危机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扭转这种不利状况,就有可能无法清偿到期债务,从而导致破产或被其它收购方兼并重组,这将会给企业带来高昂的损失代价,进而引起企业资产大幅缩水,股东价值下降。一般而言,企业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及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直接损失或直接成本,即企业因风险而产生的资产直接帐面损失以及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或被兼并收购时,在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专业服务方面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第二部分为许多不可预见并难以从帐面反映的间接损失或间接成本。如当企业陷入危机时,有可能人心涣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出走,另谋高就;由此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而使生产经营活动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及经济效益下滑;与企业正常合作的客户或原燃材料供应厂家可能会因企业出现危机而中断其合作关系,从而使企业经营活动难以开展;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也可能因企业的危机而停止对企业提供贷款或其它融资支持;在某些情况下,如企业对危机应对不当,甚至有可能使这些间接损失超过其直接损失。而如果企业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则有可能降低相关危机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并明显减少企业危机的预期成本。根据进行风险管理及未进行风险管理两种企业所做的比较分析表明,凡是采取了有效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的企业,其发生危机的概率要明显要低,即使出现危机时,其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之和也明显小得多。

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基本理念、原则与控制策略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購的基本理念 从企业风险管理程序的理论和研究来看,需要对于风险控制对象进行全程的控制,一般把企业风险管理的程序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估测、评价等多个步骤;企业风险控制,包括采用多种风险控制技术和风险决策;企业风险处理,包括风险管理措施及效果的评价及反馈等。威廉斯及史密斯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五个要素,并认为,尽管不同企业其风险管理操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但都存在着相同的确定要素。这些共同的企业风险管理要素是:企业风险任务的确定;企业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评价;企业风险控制;企业风险融资(如企业商品套期保值、保险等);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反馈。根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可确定如下的风险控制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风险控制必须涵盖企业跨国并跨的各个环节和参与其运作的各个当事人,并渗透到各项具体业务过程中去,包括各项业务的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等环节。二是制衡性原则,即在参与企业跨国并购的各个当事人之间,要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机制,特别是要防范利益冲突与利益输送问题。三是可衡量性原则,就是在

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风险控制更具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控制策略 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策略作为风险控制的特殊类型,一些特別的控制策略需要企业提高重视:(1)明确跨国并购的目的。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经营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许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往往容易盲目跟风而最终失败。这样的企业即使完成并购,对于并购以后出现的问题也缺少应对策略,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决定跨国并购之前,企业首先要明确:并购并不是企业发展的惟一方式,也不一定是最佳方式,内部发展、联盟与并购各有短长。因此,企业决策者必须首先在跨国并购和其他外部发展方式之间进行战略抉择,以确保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2)制定完善的并购计划,如果全球市场与境外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的确举足轻重,则需要制定一个对于跨国并购制定明确的计划与思路明确的海外收购计划,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以及对于并购失败的处理。尽管跨国并购存在很多变数,但明确的收购计划会降低失败的可能性。我国许多失败的企业跨国并购案例表明,企业缺乏明确的收购计划,很多从一开始便被动地参与谈判,往往未能对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作全面分析,便匆匆投标,结果无论是对收购目标还是范围的确定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好的计划,将是风险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3)加强与东道国政府和本国政府的沟通,取得其支持和信任,为跨国并购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要深入了解东道国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主要考虑反垄断法的限制、反不正当法的限制和限制跨国并购的政策等。另外,企业也应加强与本国政府的沟通,充分了解现有政策并利用相应的优惠条件。我国政府对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就更要求企业对跨国并购的审批程序、外汇管理、资金融通、税收政策等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另外,许多法律也正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企业应当与时俱进,使跨国并购符合国内法律的要求。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主要就是因为财美国的法律文化环境知之不深而导致了被动的局面的出现,最终导致收购的失败。事实上,像中海油这样对海外法律制度不甚了解就贸然挺进海外的企业不在少数,而熟悉国际规则,懂得国际惯例,特别应该了解和研究投资经营所在国当地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是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活动的必修课。(4)充分合理利用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的服务,组建高效的收购团队。要广泛利用国际上知名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更好的服务。跨国并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用外脑为企业提供高效、直接的服务,从而为企业跨国并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与损失,提高跨国并购的效率。但同时应当注意不应完全依赖中介机构,我国企业犹豫缺乏跨国并购经验,通常会将交易的前期沟通交由中介机构全权办理,这样操作有助于达成并购交易,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风险。跨国并购风险通常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结果,通常源于并购交易前的阶段,参与交易的双方为了使交易能顺利进行,往往把复杂性或不确定性的问题暂行搁置,结果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便成为整合实施队伍的任务,而他们往往又因为并没有参与初期的谈判而不愿意承担或面对这些风险。如果不能尽快成立自己的管理团队,无疑将导致混乱,由于每个人的职责没有确定,更可能造成沟通上的误解。(5)有效利用国际金融手段降低财务风险。在外汇市场上运用货币互换及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远期汇率协议、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等工具来减少因利率、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也可以在证券市场上利用股指期货或期权等交易工具来降低股票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另外,在跨国并购中,要充分利用海外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降低跨国并购的风险。在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如果仅依靠国内资本市场来完成跨国并购,而且不进行任何的避险措施,那将会大为降低跨国并购的收益,而目前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尚不能像国外并购一样灵活运用各种国际通行的金融工具,从而无形中加大了跨国并购的风险。联想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收购IBM的PC部门时,联想就广泛运用了换股、辛迪加贷款等多种国际支付手段,有效地降低了跨国并购对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也有力地促进了并购后的整合效果。(6)对并购后的目标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首先,并购双方的资产要实行一体化经营,以期产生协同效应。并购双方资产的协调程度越高,产生的协同效应就越大。并购双方资产尤其是设备的协调程度,主要是看相互之间在用途、性能、科技水平等方面是否一致或可替代,并能为并购后的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其次是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分析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各自特点,识别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区分其中相融合和相冲突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个既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又能为员工所接受的合理的文化融合方案。最后是人员的整合。制定出稳定人才的政策,以便激励员工在新的领导下勤奋工作,这种稳定人才的政策需要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相配合。上市公司一般利用股票期权和与股票有关的报酬来激励员工在新企业中拥有股份,消除他们的戒备和悲观情绪,增强责任感。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工作中,应当把并购后的整合运作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缺少这个必要的整合过程,并购还可能失败。因此,在并购过程中,企业需要认真研究总结国内外跨国并购的案例和特点,探寻适合每个企业自己的最佳海外发展道路。

(编辑 刘 姗)

作者:浦 军

上一篇:新世纪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论文下一篇: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