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分析毕业论文

2022-04-30

摘要:近年来大致移云技术不断发展,大致移云技術在审计领域的应用给审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如果高校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还是按照原有的思路,那势必导致“人才短缺”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共存。所以,高校必须认清大致移云带来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审计行业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分析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分析毕业论文 篇1:

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基金项目:延边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关于《审计学》课程开展

‘三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延大教发[2012]6号)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审计学课程“难教难学”的问题,民族院校尤为突出。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在对审计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对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学 教学质量 模拟实验 民族院校

审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它以会计学、财务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为基础,集理论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致使其教与学难度很大。民族院校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和师资水平等影响,所面临的困难就更为突出。如何攻克审计学“四性合一”,突破审计学“难教难学”的困境?本文认为应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民族院校审计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抽象,逻辑思维严密

现代审计学理论源于西方,术语晦涩难懂,理论抽象。20世纪末,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但同时也加深了审计理论的抽象性。如对“重要性”术语的理解,不仅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审计原理逻辑思维严密,它从审计目标出发,依次为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环环相扣,内容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与有些课程的内容独立成章不同,审计学任何一章的舍弃,都会影响到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内容综合性强,研究对象复杂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学习审计学之前,一般要求先开设管理学、会计学、企业内部控制、财经法规等相关课程。审计学研究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报表审计,还包括经营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内容广泛,研究对象复杂。

(三) 专门的技术和方法

美国会计学会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1973,AAA)。在这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呢?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如何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如何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去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如何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形成审计意见,出具适当形式的审计报告等。更加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悉财经领域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统计学基础,以应对信息技术对手工审计的冲击,满足被审计对象规模化变动趋势的需要。

(四)较强的实践性

审计对象的实务性较强,审计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审计活动就是通过实施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对象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实务特征直接导致审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审计学,学生应掌握如何开展审计业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和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经历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而高校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会计或审计领域的实践经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授课难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困难。

二、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复杂,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较大,影响学习效果

1.学生的语言差异影响。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倾向于少数民族考生,招生计划中有明确的民族要求,如延边大学要求省内招生计划总数中50%招收朝鲜族考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大都接受民族语言授课,而大学中除民族语言专业外均选用汉语教学,对授课语言的转换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且,相对于会计学科的其他专业课,审计学理论抽象、术语晦涩难懂,这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几乎相当于读“天书”,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生源的地域差异影响。民族院校在招生上体现出区域差异化特征。延边大学以东三省为主,面向全国招生,江浙、山东以及河南地区考生一般比省内学生录取分数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外地学生一般比当地学生录取分数高、认知能力强,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这些特点正是学习审计学课程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已经通过了3-5门注册会计师科目考试。

3.学生的思维习惯差异。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学生在性格、习惯、思维方式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加入感性材料、增加情感体验环节,以增强学习效果。但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往往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源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审计学课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对于汉语水平高、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存在“吃不够”现象,嫌教师讲得“过细”,教学进度太慢;另一方面,对于来自民族中学、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存在“吃不消”现象,对审计学术语、原理等理论理解困难,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1.民族院校高水平审计学教师难引进。审计学理论性强,教师需要有专门的审计学理论研究经历,以科研带动教学。这就需要引进高学历的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但民族院校一般地处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和知名度与名校无法相比,加之审计学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少,又有一部分人员进入实务界,民族院校很难引进高水平审计学教师。

2.教师普遍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会计或审计方面的经验积累,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急需转换。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的需求又推动理论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审计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演进,风险导向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一部分长期从事审计学教学的人员一时难以转变“审计是对会计账务进行查错除弊”的认识,固步自封,难以适应实务界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堂理论讲授过多,教学方法急需改进

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对审计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由于部分学生的汉语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教师不得不反复讲解相关理论。教学内容集中于审计程序,介绍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哪些程序,收集哪些证据,很少有具体过程的模拟。心理学实验表明,不同感官的记忆效果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然而,审计学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训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通过背书、背习题来应付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民族院校包括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两类学校。延边州是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延边大学是典型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民族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探讨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一)实行差异化培养,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1.构建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统领,结合审计学课程特点、学生的初步毕业去向、学习兴趣和目标以及对已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等,实行差异化培养。对于汉语水平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其直接就业;对于基础知识坚实,理解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适当分量的课外知识,鼓励其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读研继续深造。我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和额外要求内容,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网上答疑。对于这部分内容,旨在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做还是不做,不计入成绩考核。特别强调一点,从2011级学生开始,我们将之前的大班教学改为按照汉语水平程度进行分班授课。

2.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成绩考核方式上,重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运用多种手段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成绩由平时考核、实验成绩和期末笔试三部分构成(见图1)。在日常考核中,特别强调模拟实验的考核成绩。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程的实务操作技能训练,能够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路径,获取审计证据,并独立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教师根据学生对实训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1.尽快引进高层次审计学人才,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措施。如将科研与教研捆绑一起,作为年终评优或职称晋级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2.尽快提高审计学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必要时可以直接引进有上市公司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充实教师队伍。

3.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包括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相关培训,开拓视野,转换思维模式,关注审计热点问题,紧跟审计学领域前沿。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只有提高审计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 三结合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

综合审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现状,我们改革了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由三个教学模块构成,即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和课程实习,每个教学模块有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如图1所示)。

下面分别从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予以介绍: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理论教学侧重于审计基本原理,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模拟实验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重点,侧重于实践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通过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课程实习侧重于对审计过程的总体把握,也就是如何展开审计业务,最终形成审计意见。通过课程社会实习,学生接近审计实务,有利于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务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环节采用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对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将二者结合运用效果更好。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与社会实习有效结合。

3.学时分配和成绩考核。审计学课程课内教学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模拟实验16学时;课程实习2周,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的假期进行。在成绩考核方式上,注重对各教学模块分别考核,具体如图1所示。

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平均成绩显著提高,不及格率大幅下降。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和社会实践的“实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解决了审计学课程“难教、难懂、难学”的问题。X

参考文献:

1.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2.宋海斌,闫建敏,孙晓天.民族高校保障师资质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11,(1).

3.刘宇.对会计专业开展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索[J].商业经济,2010,(11).

作者:滕奎秀 杨兴龙

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分析毕业论文 篇2:

大智移云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近年来大致移云技术不断发展,大致移云技術在审计领域的应用给审计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如果高校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还是按照原有的思路,那势必导致“人才短缺”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共存。所以,高校必须认清大致移云带来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使之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审计行业的发展。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大智移云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研究,希望为研究审计人才培养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智移云;审计人才;研究

大智移云时代下,诸多行业开始运用大数据交互平台、智能算法、移动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机器语言学习等工具对企业业务信息与财务状况、客户行为以及行业宏观经济前景等进行分析预测。同时,这些工具技术也逐渐融入到审计证据与取证工作当中,使得审计证据的质量与数量特征发生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需要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培养审计人才,为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高级审计人才。

一、大智移云技术对审计工作影响的研究

(一)对审计对象和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由审计人员通过一般审计程序,抽样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局限于少量样本数据,无法获取总体完整样本。审计工作依赖传统手工方法,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存在较大检查风险。而大智移云技术能利用强大的筛选汇总分类功能,高效地搜集、挖掘、储存数据,实现全数据模式,增强审计的延伸性和纵深性,落实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创建一个全方位、宽领域的审计监督新体系。大智移云技术还改变了传统现场审计方式,帮助建立起以广泛采集、集中分析、延伸取证为导向的审计作业方式,使得审计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有效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二)对审计思维和审计人员的影响

传统审计多关注结果,往往审查某个单位,发现单个问题,规范一项行为,不能起到对共性问题的防范作用。大智移云背景下,错综复杂的海量数据都能被审计所利用,从而实现高聚合的全局、全方位、多维度的审计思维组织管理。审计思路由原来的“因果关系”转变为“相关关系”,审计人员需要有综合知识体系结构,有对海量数据的性质、状态及发展趋势的判断认定思维,还要综合各方信息,做出合理预测,定点精确查证,进行最终审计认定。

(三)对审计风险和结果的影响

大智移云技术着眼于“数据”,强调数据信息化处理,保证审计人员可以利用相关关系准确监控和预测企业活动,掌握企业潜在风险,识别潜在重大错报 风险,提高审计风险识别的效率。但也有学者认为大智移云技术给审计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如牺牲了数据精确度,无法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性;缺乏确保用户数据及资源安全的网络框架体系,很多信息化技术处理、储存数据和资源主要依靠技术服务提供商的保障,存在较大不安全和不确定性。

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

审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工作当中需要应用到大量的会计、审计、税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才能获得,一般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很难跨行跨到审计这个领域。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是国内最难的专业性考试之一,每年的通过率非常低,但是如果想在审计行业有所发展就必须拥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各高校在设置本科审计学的专业课程时基本上都会参考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的考试科目,像是会计、审计、税法等,这些课程占用了非常多的学时,例如在会计类的课程上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在审计类的课程上有审计学原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也把这类课程看成最重要的核心课程,在这些课程上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对于一些看起来和审计关联性较的课程例如商务沟通、公司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即使有开设也没有放到核心课程里。另外,由于没有学校的正确引导,学生往往对这类课程重视程度也不够。

(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足

审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也都意识到了实务操作能力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基本上所有学校的审计学专业都有开设相应的审计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但是开设的情况却不甚令人满意。一是许多实验教学软件较为陈旧,这些软件里的案例都是根据前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案例进行改编而来,里面涉及的许多业务已经不适宜现在的情况。而现在审计实务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实验软件里却没有提及,同时软件里审计表单的格式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许多学生对于这些表单的印象都是多年前的格式。

三、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一)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推动审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当在重视支持建强硬件设施、完善审计专业队伍建设以及加强与专业审计力量的合作等层面推动审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具体如下: 一是政府部门加大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二是强化审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使其掌握应有的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应当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侧重于培育审计思维和分析研究能力。三是合理地借助专业审计力量,切实提升大数据审计的实效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为弥补自身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不足,政府审计部门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审计力量在大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等方面的优势,侧重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注重审计资源的整合以及审计方法的优化,强化审计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审计合力作用,切实提升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二)发挥高校的重要作用,培育复合型优秀审计人才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是培育审计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出其在培养复合型优秀审计人才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大数据审计专业建设。在独立的审计学学科之下,高校应通过有效的论证,加强大数据审计学科建设,侧重实现审计人才数据分析能力与系统分析能力的有效结合。二是加强大数据审计课程建设。将大数据技术分析课程与审计专业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建立大数据审计专业课程,突出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的特色,侧重实践课程教学,提升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大智移云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研究[J]. 汪亚男.当代会计.2019(07).

[2]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J]. 孙伟龙.审计月刊.2009(09).

[3]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张红卫,韩东海,李曙光.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关于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特征的一个分析框架[J]. 赵劲松.审计研究.2005(04).

[5]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 王旭辉,毛洋,时现.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06).

作者:夏艳姝

审计证据数量影响分析毕业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成效

【摘要】 当前,企业相关利益团体对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成效,以优质服务增加组织价值,成为广大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共同课题。文章从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出发,探讨提高其工作成效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具体措施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内部审计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审计价值逐渐向“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运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转变;另一方面审计领域不断拓展。这势必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不断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工作成效,从而彰显内部审计的价值,赢得董事会及高层管理者的赞誉。

一、积极倡导精细化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把管理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做到审计目标更明确、审计重点更突出、审计方案更具体、审计实施更规范、审计结果更实用、审计整改更彻底。具体而言,就是更重视审计程序的控制、信息的整合和对细节的把握等方面。

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系统性既要求程序与结果的完美统一,又要求各方面因素的和谐一致。规范性则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遵守执业准则。从2003年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颁布了29项具体准则和4项实务指南,为内部审计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标准。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培养员工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工作习惯。具体到每个审计项目,从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报告的出具到后续审计实施全过程精细化控制,尤其要重视审计内容的针对性和审计方法的适当性,确保审计程序严密,无重大风险漏洞;审计资源配置合理,审计报告观点清晰、富有建设性。同时,为了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还应将审计成果数据化、信息化,分类整合审计问题、审计意见、审计建议,以使后续审计工作更有针对性。这种对审计结果的精细化管理为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持续改进内部审计实务

改进内部审计实务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根本保证,通过对审计立项、审前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归档等诸多环节的详尽复核,找出存在的瑕疵和缺陷并及时改进,可以保证内部审计方案的恰当性、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意见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明确各环节质量管理的分工和责任,做到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同时,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定期检查制度,尤其要加强现场审计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率。

(一)审计计划阶段

首先要选准审计项目。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要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及工作重点,以风险为导向,关注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重大事项,同时兼顾管理层关心的、内部控制关注的、员工关切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选择审计项目时,一般应优先考虑管理层的需要。

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人们普遍认为,从审计方案入手提高审计效率是最简洁、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编制审计方案前,要认真进行初步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审计方案时,要从审计目标出发,考虑特定审计程序的性质、审计方法、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安排以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等,合理分配审计资源,通过将人员管理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低成本、高收益的审计效果。

(二)审计实施阶段

首先要把握审计重点,包括重要审计项目、重点审计领域,确定恰当的重要性水平,实施必要的测试程序,对受限制的审计测试要及时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在此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是核心。例如,利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内容,确定审计重点;对电算化程度较高的审计对象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便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信息,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其次要进行扎实细致的审计复核工作。重点关注审计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相关、可靠;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规范、完整;审计发现的定性和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切合实际,用词是否准确、严谨;审计评价是否实事求是;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

最后要加强沟通与协调。一方面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取得相关人员的理解与配合,针对审计发现进行因果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审计小组内部也要定期召开见面会,交流审计进展情况,商讨疑难问题查处办法,这样不仅能实现信息共享,而且能够利用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

(三)审计报告阶段

内部审计人员应在整理、分析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形成审计报告草稿,并在适当管理层征求意见,及时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审计成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还应具备相应的写作技巧,诸如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和报告使用者的需求;以清晰、简明的语音突出重点内容;将最重要的信息和最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等,切忌长篇大论、内容空洞。此外,对审计报告的复核与修改也是重要的写作技巧之一。

在审计报告阶段 ,除撰写审计报告之外,还有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审计档案的规范管理;二是召开审计小组的总结会议。对于前者,应坚持“谁主审,谁立卷”的原则,及时整理归档。而项目结束后的总结评议制度也是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重要程序之一,通过总结成败得失,探索规律,提炼新观点,引导审计人员把项目做精、做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四)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既是落实审计建议、实现防错纠弊职能的重要步骤,也是内部审计人员检验审计建议可行性的最佳时机。此时,还要围绕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效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及时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必要时修订我们的审计建议),促进管理层及时阻塞漏洞、规避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巩固内部审计成果、扩大内部审计效果,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三、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组织中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投资者、管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视,高级管理层更是把内部审计人员当作得力的参谋和助手,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全面了解组织的经营流程,整合协调各部门的意见,熟练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帮助管理层在目标实现和风险管理之间求得平衡。同时,内部审计是高度竞争、动态发展和极具挑战性的职业,随着组织外部商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内部审计功能的进一步拓展,必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强化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涉猎诸如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计算机、工程技术、心理学、逻辑学、侦查学等方面的知识。

(一)职业组织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

2006年,IIA的知识共同体(CBOK)对全球91个国家的9 366位内部审计师进行了关于内部审计活动状况的问卷调查,将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区分为“技能、知识和其他能力”。其中技能分为两类,即专业技能和行为技能。专业技能是指能够在某一特定领域使用专业术语或技术方法;行为技能是指能够按照普遍接受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动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力是指执行特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其范围不仅包含了一般性的个人技能,如时间管理、演讲技巧,而且包括内部审计师所需具备的特定能力,如在组织中推进内部审计活动的能力。

《中国内部审计人职业道德规范》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其中,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必须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知识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掌握的审计、会计、税务和有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经验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审计实践经验;能力包括交际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此外,《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六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通过后续教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的具体措施

首先,从基础教育抓起,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中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占绝大多数,建议高等院校为学生系统开设内部审计课程,并想方设法使会计、审计专业的学生更多地接触管理类、经济类以及信息系统等相关课程。例如,可以考虑申请加入IIA的内部审计教育合作伙伴项目(IAEP),利用其教育模式适应全球差异的灵活性,按照IIA对授课内容、数量和质量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制定培养计划,也可以仿效其开设的主干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体系。

其次,内部审计机构在招聘员工时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提倡“一专多能”,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新业务的能力等,力争使内部审计机构在每个业务领域都有一批业务知识精通、技术技能娴熟的研究型带头人、专业型主审人和特长型审计师,形成一个理想的专业人才梯队。

最后,鉴于职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内部审计机构还要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自己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将继续学习的机会视为一种福利,不断超越自我,以优质服务增加组织的价值。

四、加强与组织内部相关部门的沟通

有人说,沟通是内部审计人员一生也学不完的课程。的确如此,作为组织价值链中的节点之一,内部审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必须与其他价值节点协调配合,包括取得高层管理者的信任。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组织其他各部门的沟通,使内部审计的理念、职能和功效能够被了解或熟知,使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参与到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监督、咨询和服务作用。

(一)与高级管理层的沟通

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接纳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如果得到了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就能够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协助管理人员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监督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改善风险管理活动,从而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而此时,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增值效应得以彰显。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对内部审计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组织适当管理层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据此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管理层汇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重大损失。在发出审计报告前,要利用各种沟通方式征求管理层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意见,取得他们对审计结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审计建议的实施。

(二)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

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尤为重要,只有充分、有效地沟通,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确保增值目标的实现。当然,不同审计阶段的沟通内容有所区别。审计准备阶段的沟通主要是围绕审计目标,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背景信息,了解相关情况,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并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目标、方式、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磋商。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主要是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审计报告阶段的沟通是为了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审计结论的意见,而整改阶段的沟通则是围绕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进行反馈。

【主要参考文献】

[1] www.theiia.org.

[2] 臧慧萍.浅谈如何提高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J].审计文摘,2010(8).

作者:臧慧萍

上一篇: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环境论文下一篇:煤炭市场形势下的国民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