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情感与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中學美术课是进行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当前审美教育已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理念,而立美教育理念的贯彻依然任重道远。针对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主题不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欠缺、立美教育理念不够普及、立美教学载体较为有限的问题,要以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性为路径,以更好地实现美术教育“审立兼具”的效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审美情感与中学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审美情感与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基础美术教育对构建青少年健康审美心理的意义

摘要: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作为艺术教育的分支: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增强审美兴趣,陶冶审美情感。在美术教育中,正是通过提供多种美术实践活动来启迪青少年的审美心灵。让孩子们在教学当中体验美,同时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我们应利用其优势,通过基础美术教育构建青少年健康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美术教育 青少年 健康 审美 意义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明确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可见审美对于一个人全面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审美心理的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在我国就是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分支对于人的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独特的优势,而作为中学时期的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健康审美心理与基础美术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审美心理是一个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灵魂部分,它包括审美的态度、审美的趣味和审美心理能力,健康的审美心理是人格得以完美塑造的基础。

1.1 基础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构建青少年的健康审美心理

基础美术教育应关注的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他们的全面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习美术这个层面上。基础美术教育应从美术的学科教育走向美术的文化教育。

1.2 基础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學生的中小学阶段是审美心理构建的关键阶段,而作为中小学阶段的基础美术教育对健康的审美心理的培养更有独特的优势。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为审美心理的构建提供了养料,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使青少年产生了审美期待,培养了审美的情感,进而推动了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行为意识。而青少年时期是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时期,美术教学中,青少年的审美心理是在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2 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心理引导现状

2.1 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心理正确引导的优势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宣扬美的文化艺术学科,学生在教学中观赏艺术品,学习艺术文化,而后参与艺术创作和活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得以提炼,审美素养得以提升,审美心理逐步建立,基础美术教育以它独有的优势对于青少年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效果。

2.2 当今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的制约

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审美个性的发展,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在现今的美术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教学死板,教学效果事先是教师预设的,教师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放弃自己的观点,步入教师预设的“标准轨道”,学生麻木机械的“接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感受,不思考,无疑问,只是一味的接收。

2.3 学校、教师对基础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影响着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

在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中,已经把美术课定位为“艺术文化课”,已经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建立及创造力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正在逐步从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上升到美术文化学习、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审美心理的层面上来。但是由于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及部分教师对美术课的定位理解不够等原因,基础美术教育虽然略有好转,但仍然无法发挥其优势,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专业性太强,突出绘画技法、技巧,不重视其艺术文化的培养。另一方面:美术课变成了自习课、或是被其他课程占用,临近升学考试的年纪甚至是没有美术课程。美术教育失去了其美化心灵、完善人格的作用,这更和素质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

3 如何利用基础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

3.1 确立正确思想,以审美育人的为目的。

3.1.1 在基础美术教育当中应当端正教育思想,重视基础美术教育,并明确教育目的:基础美术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创作机会,应以对学生审美心理构建、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应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审美心理成长过程中给予引导,而不是强加灌输。把重心放在完善学生审美心理上,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发挥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引导作用。

3.1.2 取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我国教育形势、需要,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基础美术教育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过程。

3.1.3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成长环境不同,资质不同,喜好不同,授课时要根据这些不同因材施教,在保证健康的审美方向的前提下,尽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3.2 营造轻松快乐的教育环境,真正做到美的教育,美的课堂。

3.2.1 鉴赏与感受,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美化学生内心,提高其审美能力。课堂中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并客观的讲解艺术家生平,艺术特点,艺术形式等相关知识,并让每个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3.2.2 表现与再创造,使学生将内心的审美体验通过适当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创作,为学生提过更多的自由创作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美、创造美、享受美,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快乐,同时也是对教学的检验和对学生体验的升华。

3.3 增加师生交流,交换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交流的机会,相互沟通,教师应多听学生的心声,交换审美体验,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节课程。

3.4 拓展教育形式,不要让美育停留在书本上

3.4.1 对大自然美的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让学生体验自然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净化学生的心灵。

3.4.2 扩展视野,带学生走进展览馆。

教学不仅仅在课堂,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使学生有机会看到真正的艺术品。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大量收藏着人类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这些艺术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心理能力。

基础美术教育作为青少年健康审美心理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其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在于教育理念、最后归结于课堂,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扩展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以正确引导审美方向为目的,发挥基础美术教育的优势构建青少年健康的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奚传绩《美术教育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7]帕森斯《我们如何理解艺术》1987.

作者:霍明明

审美情感与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篇2:

刍议从审美教育走向立美教育的课堂实践之路

摘 要:中學美术课是进行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当前审美教育已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理念,而立美教育理念的贯彻依然任重道远。针对美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主题不够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欠缺、立美教育理念不够普及、立美教学载体较为有限的问题,要以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性为路径,以更好地实现美术教育“审立兼具”的效果。

关键词:审美教育 立美教育 课堂教学 实践性 思想性 美育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整个美育工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的美术教育,一方面要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探求美,以及运用综合性的知识技能去制作和表现美的能力,即“审美”;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创造美中创造生活,通过塑造自身的“美”去美化世界,即“立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重“审”轻“立”的倾向仍然存在。为此,我们有必要审视当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在“审美”及“立美”中的作为,并解决在美术课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藉此达到美术教育“美育”之目的。

一、当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审美教育”

1.教学主题不够突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尽管目前美术教学已经走出机械刻板的教学模式,赋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空间,但客观地看,部分教师对怎样上好一堂美术课仍感到无所适从,具体表现为在备课过程中没有理清教学思路,缺乏必要的计划性,生搬硬套教参上的教学要求,过量使用多媒体,致使在授课中出现中心不明确的情况。与此相对应,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率也大受其累,未能从美术课中获得美的感受。

2.过于依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不突出。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成效是建立在学生感知、参与的基础上,而不仅仅传授了多少知识。只有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无法称得上是合格的美术课。当前教学实践中,由于不注重引导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充分赋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使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多为消极的附从,形不成“我也是这堂课的主人”的意识,在完成各类作业时千篇一律的居多,鲜有高质量的创意。

(二)关于“立美教育”

1.“立美教育”的教学理念有待普及。很长一段时间里,美术教育工作者大都习惯于把“美育”理解为“审美教育”,认为“美育”的使命在于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等。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我们已习惯于将美术教育视作为审美教育,教学中大抵抱有这样的理念:“首先得让学生知道美,才能让学生创造美,进而美化其心灵和行为。”这是有失偏颇的。这一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即表现为许多教师过于注重向学生们传达美学的基础知识,将教学的重心囿于事物“外在美”这一浅层次美的维度上,而忽视了从美学角度对学生自身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态美等较高层次美的培育。近年来,“立美”思想已经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接受,但在实践中的尝试依然不多。

2.“立美教育”的教学载体尚需拓展。眼下,对于少数有着“立美”抱负的美术教师而言,由于没有得心应手的教学载体,也束缚了他们拳脚的施展。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不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未建立,教师设计教学情景与现实生活有距离感,与学生的互动不强或互动模式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思想性不强,关于“立美”的用意——如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事和人的价值取向方面仍然贯彻不多。由此,即便教师在课堂上使尽浑身解数,其在培养学生“立美”能力的成效上依然有限。

二、推进美术教育从“以审为主”到“审立兼具”的对策

(一)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营造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要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唯一主角的现状。对此,最好的切入点是构建起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我最真实的感受。在《向日葵》一课中的活动里,学生一开始在世界名画前有些束手束脚、不敢发挥。为此笔者极力营造一种轻松、平和的氛围,课前引导同学从不同角度讨论梵高,讲述梵高不同年龄的经历,特别是他27岁开始学画的特殊经历,以及身前他的画一文不值,去世后他的画价上亿。学生们由此敢于自主表达、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有同学犀利地提出梵高如果不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还成不了名画家等。随后,同学们也有了创作欲望,在笔者简单示范下,同学们重新诠释了梵高的向日葵,呈现出对向日葵新的认识。

课堂中有一名学生由于忘带了笔和颜料,笔者引导他用手头上可用的工具进行创作。最后,该学生兴致盎然地用搓成条状的餐巾纸完成了绘画(图2)。在课堂中不落下一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欲望,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于形成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十分有利的。(见图1)

2.设计生动、启智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越新颖,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因此在美术课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活动化、趣味性的情境中学习,在富有新颖性、启发性、探究性的情境中提升。在《五角星》的授课中,同学们用身边可用的材料绘制各种肌理效果,用落叶、吸管、牙刷等绘制画面的肌理。有一位绘画功底较好的同学用银杏树叶做了一件礼服,引起了班内轰动,把生活中普通的树叶变成了时尚的模特画,身边的同学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们的热情一直高涨,课堂教学进展十分理想,学生创作的水体作品十分具有想象力。

3.引导能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培养自主意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如下方式,效果较好:通过欣赏、谈话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我的故事》这一课中,学生一直钟情于卡通绘画,编故事、画卡通把同学们的创作推向了课堂的高潮。课后还意犹未尽,我们就来了一个课后拓展——表情包设计,加强设计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体验生活,感受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促使他们发现身边的美,学生们很有兴致地做起小小设计师来。作业呈现了不同的主题设计,使设计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来。

(二)增強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性,不断丰富教学的人文内涵

美术课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美术素养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把情感融入到课堂学习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古往今来很多美术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宣泄,作品的色彩、结构、材质等均是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情感投放到对美术的学习中,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排解不良情绪,增加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在《中国结》这一课中,笔者把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作为中心任务,不但教学生如何编织中国结,还详细解析了中国结所代表的文化象征——团圆、祥和、关怀和温馨,示意学生在为人处事中要以中国结带给自己的意境为指引,做有助于社会的人。同学们了解中国结文化后,学习欲望十分高涨。由于课时关系,我们学习了最基本的平结和变化结,同学们做了漂亮的手链和小鞭炮,有心灵手巧者还用珠子等饰物来点缀。特别是女同学手带着自编的手链,体验着DIY带来的乐趣。

2.把文化结合进基础知识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拓展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努力引导学生关注、研究文化,产生对于文化研究的兴趣。通过在美术课上补充各类文化常识,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认识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差异性的,人类社会也是极具丰富性的,使他们接受真正“美”的教育和优秀文化的熏陶。这一点,笔者在上《长河漫步》这一课时,有着较好的运用。课前,着重了解了其中与文化和艺术发展史有关的内容。课上,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对涉及到一些优秀文化的背景知识作了补充,如系统地介绍了兵马俑的历史渊源、出土过程,以及这些古老的“兵士”美在何处,以此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3.把生活充实到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生活是艺术的发源,作为美术教师,要注重以日常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在《绿洲》这课中,结合目前冬日的雾霾天气和某些干旱地区的现状,引导学生爱护环境,并用所学的知识做环保招贴画在学校展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通过大量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结合课本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次学生的作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突破现实·异想天开”。这次活动既活跃了同学的思维,又让同学在创作中深刻体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倡导同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环保卫士”。 (图2)

三、结语

在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美的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促进学生从内心世界到外在表征都符合“美”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美”的人。深层次看,“立美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比“审美教育”更为重要,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化,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符合“立美”的要求。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立美”的大前提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好坏,“立美教育”在实践中要比“审美教育”更难把握,对美术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对美术教师而言,我们推动美育工作、实现美术教育“审立兼具”最根本的着力点是在于将实践性和思想性带入课堂教学中,让美术课堂教学焕发出更大的魅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

[3王欣非,丁淑萍.《论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J].《教育革新》.2008.

[4]蹇素萍.《体验成功 感受快乐——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J],《教育革新》.2008.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锦溪书院 浙江宁波)

作者:王惠敏

审美情感与中学美术教育论文 篇3:

基于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尝试/

【摘要】本文论述将审美人生教育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途径,阐述审美人生教育的内涵及其与小学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审美人生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分别以掘美术教材、欣赏美术作品、创作美术作品为主线及利用美术资源促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基于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建议。

【关键词】审美人生教育 小学美术 四个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育终极目标的研究不断深入,审美人生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域。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将审美人生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总结一些思考与读者探讨。

一、审美人生教育理念之内涵

审美人生教育是审美教育和人生教育的融合。审美教育即美育,它在各个学科教育中均有渗透,在小学美术学科中尤为凸显,因为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更深层次而言,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是在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造就尚美的社会风尚,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地去感知、理解、创造生活与艺术的真正的美。人生教育的基本要义是启迪人的智慧、深化人们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通过整合人本身的知、情、意、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完美的人格,达到“诗意栖居”的状态[1]。

从上述审美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和人生教育内涵相通,指向一致。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更强调审美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实现途径,而人生教育是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审美人生教育是美育和人生教育的完美融合,它是指通过一系列审美教学活动建树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完善人格,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2]。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审美人生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有其既定的目标,即学生以个人或者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五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的现代公民的教育。因此,小学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的艺术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以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的人格,实现美的人生。可见,小学美术教育是实现审美人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曾说:“我教艺术科(即美术学科)……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丰子恺先生表达了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涵养学生的审美心灵,使学生以审美心灵观照世态百相、处理衣食住行,成就学生崇尚美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使他们的审美心灵能与审美生活内外和谐[3]。

三、基于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重构

小学美术教育对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作为支撑,则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有适合该理念的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教授将“教学策略”定义为“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某种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3]根据上述关于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定义,在审美人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依据现有小学美术教学条件,我们对小学美术教学策略进行了重构,并归纳总结了如下四个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以挖掘美术教材为主线,促进审美教育的渗透

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开展审美人生教育的方式之一,而能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将教学提升到审美人生教学要求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运用。很多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以技能传授为主,以审美人生教育为辅。所以,教师在授课中最关注的往往是教材中关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缺乏对欣赏、评述等领域的关注。以审美人生教育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应当改变上述做法,在课堂导入环节、新课讲授环节、作业环节、作品展示点评环节和课后环节合理渗透审美人生教育,特别是在点评环节,更应该以有无“爱美之心”为原则,而不应以是否为“有用之画”为标准。

例如,教学六年级《浮雕》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一段柔美的音乐引入新课,向学生展示精美绝伦的九龙壁,并通过一段富有艺术性的短片简要讲解九龙壁的背景,然后进入浮雕课程的讲授,通过唯美的画面,分步讲解浮雕这种艺术形式及技能要点,让学生开阔美术视野,从欣赏中学会审美,并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在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调节氛围,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享受美,并用一颗审美之心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在最后的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教师正视学生作品之间的差异,评价时以学生的审美情感注入为首,外形次之,即只要学生以审美情感去理解作品、享受创作过程,那就值得赞美,而外观表现是否得当不必过分苛求。通过上述方式,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相关教学环节中,挖掘教材在审美教学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灵。

(二)以欣赏美术作品为主线,促进审美鉴赏经常化

审美人生教育目标的实现,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而审美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需要长期积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美术教师的引导往往至关重要。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要重视提升专门的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应该重视审美欣赏活动的频率和课外延伸。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通过欣赏、评述、讨论、体验等系列审美活动,让学生多角度了解各种各样的优秀美术作品,教会学生感悟作品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另外,教师还应该利用课外活动,如社团课等,增加向学生推送优秀艺术作品的频率,让学生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让学生浸润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其审美能力。

(三)利用美术资源,促使日常生活审美化

通过挖掘美术教材与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爱美之心带有一定的灌输性,从审美人生教育的效果上说它们只能起到“涵养”的作用,充其量是一种外在因素。通过小学美术教育达成审美人生教育的目标,还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育“审美心灵”。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除了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还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发现、感受、体验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具体而言,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使其成为审美人生教育活动的资源,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

比如,对于农村小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植物之美、动物之美、山水之美、民风之美、传统服饰之美、传统人文礼仪之美等;对于城镇小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建筑之美、科技之美、现代服饰之美、交通工具之美、东西方文化融合之美、现代人文之美……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审美,并在美术课上让他们把所感受到的美恰当地表达出来。这种以美术资源为主线的美术教学策略将会进一步孕育学生的“审美心灵”,成就学生崇尚美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四)以創作美术作品为主线,促进审美活动实践化

我们以审美人生教育为理念支撑,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前三个策略,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然而,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具有内隐性,它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借助一定的行为或事件加以显现。在小学美术教学领域,审美心灵显现的重要途径就是小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实践及其在此过程中展现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重点关注学生在创作作品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比如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是不是愉悦地、投入情感地去创作,是不是能够豁达地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是不是能够和其他同学展开友善的合作,是不是能够积极地面对困难、探寻解决之法等。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一面,教师应该及时表扬、积极强化,反之则应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强化审美情操,实现审美人格的不断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宇.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理论对大学生审美人生建构的启示[ 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2]丰陈宝,丰一吟.丰子恺文集(第7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 刘小瑗)

作者: 曹培敏

上一篇:大学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论文下一篇:自主学习及终生教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