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工学结合模式下推动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及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篇1:

再谈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安徽亳州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关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国内的音乐教育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交流平台发表了诸多文章、报告等,直到现在仍然是热点话题,这说明:其一,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其二,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具体贯彻和实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和商榷依然存有一定的空间。基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也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提出,源于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正式出台,现行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相比较都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颠覆性指导性意见;作为为音乐基础教育输出教育教学人才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改革也因此被推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原因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声乐教学的定位与《标准》要求不一致

高等师范院校传统声乐教学的定位照搬音乐学院的模式,即把每个学生都按照独唱演员、歌唱家的标准进行“精英化”培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尽可能的和音乐学院一模一样,认为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技术,所以,扩招之前的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招收的一般就是被音乐学院拒之门外的学生,或者说是音乐学院的第二批次,学生的基本素养有的时候是可以达到一定的“职业化”程度的,这也是高师声乐专业课程设置“照搬”音乐学院的一个动力之一。但是,扩招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事实证明:教学的结果非常尴尬!学生毕业后走到中、小学音乐课堂竟然无法把一首少儿歌曲生动的唱下来,他们在声乐课堂唱的那些“专业”的歌曲,中、小学生又无法接受,就像一些弹钢琴的学生的境遇一样,能弹一定级别的乐曲却无法完成一首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弹钢琴乐曲又达不到专业的演奏水平,处于不上不下的窘境。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下,《标准》指出——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对于歌唱教学提出的要求是“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任务应该是授予学生基本歌唱技能的同时,更多的传授他们如何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进行歌唱教学的方法和灵活运用技能的方法,而不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歌唱家,专业的歌唱演员和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师存在着职业以及服务对像的极大区别。

(二)传统声乐教学无法适应扩招人数的增加

1999年高校实施扩招,高师音乐专业的招生也随之降低门槛,大幅度的增加生源数量,较以往每届相比招生的人数要多出好多倍,原来“精英”式的“一对一”授课模式,根本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是,音乐学院一如既往的沿着“自家”的道路前行,招生人数、生源质量的要求没有做“扩张”式的改变,依旧体现纯音乐学院的特色;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简直有点“不知所措”,原本一届20人,现在90人甚至几百人,教师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引进,因为谁也无法预料扩招的势头能保持多久,即便能持续,就业市场是不是永远都留出足够的岗位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呈现在眼前。一人一次课的声乐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再进行下去,改变一种方式势在必行。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现状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和大多数事物的改革一样,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自我的反思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改革面临的问题往往表现在两大极端:一是改变了形式,实质没变,可谓原地踏步;二是走的太远“过犹不及”;这两点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调查显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在课堂授课形式上的表现是:有的采取第一学年或第一学期上大课(全班上集体课),之后进行声乐考核,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划定一个分数线进行选修,达到划线的就继续上声乐课,达不到划线的则不再上声乐课;这种授课模式的变化,某种程度上的确解决了扩招带来的人数增加的困境,然而,由此带来的问题也极为突出。其一,能够选修声乐课的要么依旧是音乐学院的“一对一”,要么是“一对多”上课,其中“多”的标准是几个?也无统一的参考依据;其二,如何保障教学的质量?改革之后的声乐教学的评价体系能否得到实现和切实贯彻;其三,高师院校实施的是普及式的教育,声乐课教学形式的改变能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如上文所述,某些学校采取的按照选修的模式进行,考核之后达不到划线不准再上声乐课,那么,交同样多的学费,却有着不同的学习待遇,这一点是否合理?没有资格选修声乐的学生就业时如何进行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歌唱教学?

除此之外,全国各个有音乐专业的高师院校,还有其他多种方式,花样繁多,不再赘述。

其次,声乐课改革没有在课堂内容上得到合理的体现。尽管授课形式上有着各种不同于以往的改变,然而上课的程序、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发声训练、歌唱训练,还是音乐学院的那些东西。如果说声乐技能的基本训练就是这样的一个体系,那么歌唱的内容或者说选取的曲目应该不会受到限制吧?然而实际上高师声乐课堂教学演唱的曲目和纯音乐学院的声歌系或歌剧系学生演唱曲目的依然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形变质不变对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是促进还是桎梏?真的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再次,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没有形成共识性的、得以推广的体系。自《标准》出台至今,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脚步已经走过了好多个年头,一直在处于想改革又不忍脱离音乐学院模式的徘徊之中,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适合高师音乐专业需要的、体现师范类特点的声乐教学体系。大都是根据声乐教师个人的理解,赋予声乐教学某种貌似区别以往的形式,由此也不难看出,实践出真知,真知对于实践的指导同样又是何等重要!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亟待一套科学、系统的体系供大家参考。

三、针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所有事物的发展莫不如此,总是在矛盾中前进,但是这需要一个前提:这些矛盾要不断地被突破和解决才能前进和发展。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有新的变化,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补充几点感想和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认真钻研《全日制义务教育音樂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关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在做不停的修改和调整,其意义和目的就是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了解国情、了解时代所需、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明确教学目标。高师声乐教学只是一味遵循专业声乐课的标准,没有切实考虑到“教学成品”的适用对象,更没有去认真的研究高师音乐专业的“示范性”特点。当然,多年以来,也有不少高师院校开设表演专业,区别于教育教学专业,但是,仍然和音乐学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标准》不仅仅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的依据,更应该是高师音乐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授课的指导方针,唯其如此,培养的人才才能和实际的需要相匹配。

(二)声乐教师应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考察课堂所需

高师声乐教师师资队伍的构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高师院校自己培养的人才;二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人才;三是文艺团体转行到高校或被聘请到高师院校代声乐课。其中,因为高师院校的培养模式是模仿音乐院校的,所以,这三类教师师资的来源基本是一样的,这些声乐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在校期间学习的模式“再现”在自己的课堂上,很像“一脉相承”,和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存在差距、甚至相距甚远。

声乐教师通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自己的教学不比音乐学院的差,为什么教出的学生连基础教育的音乐课都上不好?如果声乐教师能够深入到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考察一下,问题的答案就会显而易见。高师声乐教学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后、在不能完全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下究竟该教什么?怎样教?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课题,既不能靠主观臆想,也不能道听途说。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受生理的影响,歌唱能力也有所区别。所以,高师声乐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与中小学所需对接,切实了解中小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对歌唱的需求,这对于高师声乐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三)切实调整授课内容

目前,高师声乐课堂的授课存在以下几种现象:其一,有明确的唱法之分,一般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其二,演唱的歌曲都是经典的民歌或者是国内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其三,教师的授课仅限于声乐独唱形式的训练,依然沿袭“精英化”歌唱家训练模式、依然是纯音乐学院的模式,和《标准》的要求相比对,学生毕业之后要重新改变理念,否则无法适应教学。《标准》指出:“音乐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兴趣培养,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着重指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的基石,只有在高师阶段为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到了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才能得心应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才能真正贯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四、小结

古人云:“最美的乐器是人的声带”,因此,歌唱教学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音乐欣赏课、音乐唱游课、器乐课等等,都能与歌唱构成千丝万缕的联系。歌唱是一种最能直接体验音乐艺术美的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也随之同步进行,声乐教学的改革亦有所推进,但是成效不够明显,对其原因及解决的途径,本文做了一些调查和粗浅的分析,以期能为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以及整体的音乐教学改革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并唤起更多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R].2012(04).

[2]雷佳男.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下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唱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3]王晓丹.谈合唱教学中的辅助手段[J]. 音乐天地,2013(06).

作者简介:张效恩(1978—),男,安徽阜阳人,硕士,安徽亳州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邓晓曼(1980—),女,安徽涡阳人,安徽亳州学院音乐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作者:张效恩 邓晓曼

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篇2:

探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工学结合模式下推动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及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引言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为了充分凸显出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实现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提升,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目标定位,综合素养较差等相关的问题和不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目前仍处于初步改革阶段,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深入研究教学形式。

一、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将工作过程与实践学习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是近年来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学模式。在开展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开展能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基于相应的服务宗旨,以就业需求为基础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演唱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声乐相关原理及知识。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仍存在教学理念不明晰,理论知识无法内化吸收成为实践技能等相关的问题,而通过工学结合模式能够全面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学生理论与技能的综合发展,在提高学生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搭建起健全完善的声乐表演舞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切实实现未来的持续发展。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对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运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机制,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基于社会需求及院校发展趋势,平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找到学生与院校共同发展的道路,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二、当前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扎实的演唱功底,同时由于其自身综合能力的影响,也缺乏音乐素养,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需求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对声乐原理及相关内涵进行深入探究,没有体会到音乐的精髓及价值。首先,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设立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目标,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一系列声乐教学是基于当前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所创设的,由于其前期发展不健全,导致教学材料匮乏,无法提高教学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院校必须根据声乐专业教材大纲及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并编制合理的教学教材;其次,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没有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教师也无法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找到教学活动的有效切入点,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辅助。而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在设置课程比例时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升。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推动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策略及措施

(一)加强音乐文化与声乐教学的联系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要进行全面充分的改革创新,必须基于市场发展规律及企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时刻观察市场动向,分析企业文化构造,综合院校及企业的优势,凸显出声乐投资少、收益迅速的特征。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一个企业的文化创设及文化发展离不开声乐人才的支撑,具备高素质的优秀音乐人才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且将文化与声乐完美融合,为院校的进一步发展也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在工学结合背景下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必须以市场需求作为基础,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以此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策略及方案,对课程、课时比例进行合理设计。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可以运用工学结合深入了解音乐市场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实现民族乐曲与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完美融合及无缝衔接。随着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上手从而减轻其培训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基于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优化教学目标,并且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平台和机会,同时鼓励学生演唱民族乐曲,将其与钢琴等乐器进行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声乐能力。

(二)明确声乐教学目标定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相比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更注重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二者的互惠互利,切实打造出具有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及理念,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及企业实际需求優化教学计划,加强对音乐教师的综合培训。同时,教师还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当前社会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想,深入分析音乐专业的基本特征,逐渐成为双师型教师。众所周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实操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梳理,丰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表现力。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目标任务合理设置课程实践活动,以声乐考级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另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其更注重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逐渐实现音乐教学的智能化发展,以此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整体认知。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加强声乐分析,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音乐乐曲的整体风格,通过这样的方式创新教学形式,实现声乐理念与技能的统一。同时,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手段。具体而言,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应当通过分组培训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而二年级的学生则应当开展分层教学法,对不同阶层、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化培训。

(三)全面实现声乐教学与舞台表演教学的统一结合

一方面,教师应当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及要求建设相应的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基地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音乐实践能力。积极开展一系列类似于音乐会、音乐技能大赛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对声乐原理进行有效的夯实巩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组织开展合唱比赛,创设艺术团,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搭建起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训练场景,加强学生与企业文化之间的碰撞,积累相应的社会经验,使学生直接参与到音乐市场中,了解音乐素养及音乐精髓,从而坚持梦想、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毛宇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探究[J].时代教育,2017(13):197.

[2]杨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构想[J].北方音乐,2019(8).

[3]李晓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9(5).

[4]张艺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方法研究[J].北方音乐,2018(15).

[5]黄伟.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7(12).

作者简介:尚玉婷(1991—),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硕士,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作者:尚玉婷

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篇3:

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要点和特点的把握

摘要:声乐作为音乐表演的必修课,相较于其他音乐类别来说具有特殊性,所以必须从教学内容、实践、模式等多层面出发,以教学实际为导向把握其要点与特点,确保学生音乐实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关键词: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要点;特点

引言

随着课改进程愈加深入,各院校逐步增设了诸多专业,音乐表演便是其中之一。声乐作为该专业的必修和基础课程,除了具备声乐教学相应的共性外,同时具备其特殊性。例如,部分学生在声乐基础方面较为薄弱,同时就业方向显得比较广泛。教师只有明确上述特殊性,深入声乐教学把握其要点、特点,才可确保声乐人才更富职业特色。下面便从教学特殊性展开探讨,对教学要点、特点展开探析。

一、声乐教学特殊性探析

通常音乐专业在声乐教学层面具备特殊性,可从如下角度来认知。首先,就其教育目标而言,很多院校对职业性、应用性较为重视,并且具备多重属性,因此需要声乐教学多对实践、应用等特性加以关注,保证该专业学生能力契合职业需要。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多环节展开调节和完善。其次,对于学生实际来说,他们的基础显得参差不齐,教师切忌对一般院校相应的模式照搬照抄,而应以学生实际为导向做到特色培养,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自身竞争力,为其后续就业以及发展夯实基础。第三,就当前声乐事业发展而言,现阶段诸如音乐院校、艺术院校以及一般院校等通常在培养方向层面侧重点存有差异,前两种多对高精尖理论或者是技能型人才加以重视,而有的院校则是重视实践能力,以复合型、基础性人才为主,从而推动声乐人才体系向着立体化发展。

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要点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层面

教学内容本质便是“教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所以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对声乐对应的理论知识、演唱技能加以重视,还应侧重如下方面。首先,教师应对演唱基本功加以深层关注。由于学生在声乐基础层面水平差异较大,甚至部分学生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因此教师必须对基本功加以足够重视。同时教学时切忌一昧地求快求深,必须先以学生实际为导向拟定相匹配的学习计划,引导其按部就班展开学习,应涵盖诸如歌唱原理、如何呼吸、发声以及咬字吐字等等,秉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展开学习。

其次则是演唱方法,学生毕业通常面临广泛的选择,因此声乐教学不应针对各类唱法展开严格划分,而应引导他们对理论知识、演唱技能等加以把握,比如如何深入呼吸并保持、怎样有效咬字吐字等均是重点。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水平、爱好以及个人气质等适当引导,让他们主攻某一唱法,同时要对别的唱法做到充分了解,确保学生可以从容地演唱多种风格。

第三则是演唱曲目,学生理应多关注经典的声乐作品,并且需要高质量地进行难度作品的演唱。此外,曲目在选择方面还应更具多元化,应涉及中西方多种曲目,有效拓展其音乐视野。教师还以适当地将民间音乐引入其中,在有效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为地方文化传承另辟蹊径。

2、教学模式层面

传统模式的声乐教学多是通过“一对一”模式开展,该方式虽然可以强化针对性,但不论是教学效率还是教师教学压力均不理想。同时,“一对一”很难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导致学生学习遭受阻碍。部分学生在声乐基础层面水平不高,伴有诸多共性问题,因此教师可利用集体形式加以解决,可以适当摒弃掉“一对一”形式。教师需要从教学时间出发来摸索契合学生的声乐教学模式,比如可利用小组模式展开教学。

教师需要明确学生间在基础、性别和性格层面的差异,根据其特点来划分音乐小组,组员数量应控制在4到6人。小组划分还应确保成员水准具备相似性,因此面对共性问题教师便可做到共同解决,进而节约教学资源并强化教学效率。此外,由于成员数量不多,对于部分个人问题教师便可借助个别辅导形式予以解决。该过程中学生不同表现可以起到借鉴与丰富的作用,从而推动学习氛围向着“赶、比、学”发展。因此,小组既是对集体模式进行了缩小化处理,也是针对“一对一”进行了扩大。同时,教师还可从小组出发进行针对任务的布置,例如可利用小组参与模式来对新作品进行分析,还可组建音乐会等等,有效强化其合作意识与能力。小组合作与声乐教学极为契合,教师理应对小组合作加以深层关注。

3、教学实践层面

音乐毕业生一般就业方向极为广泛,涵盖音乐教师、培训机构、表演人员等种类,但上述工作均对学生实践存有较高要求,而这正是当前声乐教学的薄弱环节。部分学生即便练习时发挥较好,如果公开参演则显得较为紧张;部分学生即便可以从容表演,但对于演出相应的事宜显得过于生疏,例如演出准备或者是活动组织等,上述举例均是学生实践的缺失。因此,学校层面需要补充、完善相应的实践场地与设施,例如音响设备、服饰道具等,确保场地、设施等得到有效维护。同时学校还应多与校外音乐团队或者是企业单位进行合作,适时委派学生进行实习。教师层面则应给予学生更多表演、实践机会,例如可组织校内演唱会等。教师也应做到率先垂范,自身先积极参与到演出、比赛之中,从而感染学生融于音乐活动之中。

4、师资建设层面

首先,应推动师资建设向着“双师型”层面发展,对于声乐教学而言教师不单需要做好声乐教学,還应强化舞台表演、音乐创作、活动策划等诸多实践能力。但部分教师多因任教繁重而忽视了提升自身专业修养。院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进修的重要性,除了能讲会教外还应做到能唱会会跳。其次,则应推动“请进来”、“走进去”相融合,前者主要指学生应定期对音乐及其相关行业一线人员进行邀请,举办讲座或者是辅导,确保师生明确音乐行业现状,并就教学计划做到针对调整。“走出去”则需要委派教师于相应单位进行顶岗,从而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实践能力。

总结:总之,对于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来说,教师若想确保声乐教学紧跟教育趋势、契合社会需要,必须明确声乐教学伴有的特异性,紧紧把握好教学要点与特点,为强化学生音乐素养和实践能力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欣赏环节的教学探索[J/OL].黄河之声,2018(17):107[2018-11-17]. https://doi.org/10.19340/j.cnki.hhzs.2018.17.078.

[2]黄钰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艺术评鉴,2018(18):96-97.

[3]李馨瑶.新媒体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声乐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38(08):154-155.

[4]周涵.谈“院团结合”的声乐教学改革——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系为例[J].黄河之声,2018(11):79.

[5]任丽丹. 新媒体下的声乐教学模式探研[D].扬州大学,2018.

作者:寇小霞

上一篇:舆论监督司法管理论文下一篇:广电宽带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