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问题思考研究论文

2022-04-23

摘要:园林工程是我国市政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其既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需求,也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因此,在市政建设中关于园林工程的内容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农业问题思考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农业问题思考研究论文 篇1:

基于校本选修课程的生物科技活动初探

[摘 要]生物科技活动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受生物科技活动自身特点以及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生物科技活动长期以来一直以课外小组的形式在小范围内进行,这种教育形式难以面向全体学生,把很多喜爱生物科技活动的学生拒之门外。因此,如何为热爱生物科技活动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技活动的机会,是当前从事生物科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生物类校本选修课教学中融入生物科技活动的內容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旨在为学生创造参与生物科技活动的机会,探求生物类校本选修课程与生物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构建一种既体现校本课程特色又满足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质需求的生物科技活动新模式。

[关键词]校本选修课程 生物科技活动 科学素质培养

生物科技活动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生物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发展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帮助青少年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增强青少年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受生物科技活动自身特点以及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学校生物科技活动长期以来都是以课外小组的形式进行着,这种教育形式把绝大多数喜爱生物科技活动的学生都拒之门外。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生物科技活动,另一方面,课外小组活动只能接纳少数学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科技教育中存在的一种不公平现象。在目前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的情况下,如何为热爱生物科技活动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使更多中学生参与到生物科技活动中来,通过生物科技活动弥补生物学科教学重知识轻实践而造成的学生素质结构缺陷问题,使学生科学素质得到真正提升,这是从事学校生物科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生物科技活动走进普通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成为了可能。在校本选修课程教学中,我利用教师自主决定校本选修课学习内容、学生学习时间有保障的优势,将生物科技活动与校本选修课教学结合起来,在生物类校本选修课中融人生物科技活动的内容,丰富了校本选修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拓展了生物科技活动的途径,促进了学生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一、生物科技活动的意义及特点

生物科技活动是以青少年对大自然和生物知识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通过辅导教师精心设计,青少年亲身参与,培养并提高青少年观察能力、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交流协作精神和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校开展生物科技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补充、完善生物知识结构,有利于满足广大青少年探求自然界和生物世界的渴望,激发青少年的生物学习的特长,为培养生物科技人才奠定基础。与学科教学相比,生物科技活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实践性。生物科技活动主要是青少年利用所学知识,通过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性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其次是自主性。生物科技活动是以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组织实施的学习活动。生物科技活动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探索性。生活科技活动的内容大都是青少年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把这些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生物科技活动的价值体现在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上。

二、校本选修课程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部分,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自己确定开设课程的内容。 自己设定教学目标,自己决定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决定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在课程选择和学习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挥个性和特长。

三、结合校本选修课程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1 有利因素

校本选修课有固定课时,对于那些热爱科技活动但是因为课业负担较重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外活动的高中生来说,提供了时间保障。

校本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等都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学生需求、自身专业特长等灵活制定教学计划,自主安排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活动。

与学科教学不同,参加校本选修课程学习的学生都是经过谨慎思考后选择了这门课程的,学生对课程目标和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参与课程学习充满了期待。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有利于科技教育内容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

开展生物科技活动需要场地以及各种仪器设备和用具用品。怀柔一中是北京市金鹏科技团成员学校,学校建有占地600平方米的生物科技园,科技园内有无土栽培室、生态种植园、植物组织培养室、环保实验室、室外种植园、生物教学厅、成果展示区等,并配备有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用具用品。生物科技园现为我校学生生物科技活动和生物类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

2 不利因素

生物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些活动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进行,而校本选修课程每一轮课一般安排9个课时,且每周只有]课时,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

生物科技活动的一般组织形式为小组活动,活动小组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下。校本选修课的班级学生容量一般都在30人以上,怎样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既体现生物科技活动开放、多样、互动的特点,又能秩序井然,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四、结合校本选修课程开展生物科技活动的教学实践研究

1 总体思路

立足怀柔地处北京远郊区县、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的实际,结合学校生物科技园场地条件和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我把自己所承担的校本选修课程确定为《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内容包括无土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芽苗菜生产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几个单元。

立足于种植活动,着眼于科技活动内容,以种植活动为载体,开展生活习性观察、生产技术创新等生物科技活动。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与集体探讨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基础知识准备、实验方法技能和研究课题确定等采用集体探讨的方法,然后再按自愿原则分小组进行探究实施。学生在参与课程内容的学习期间必须选择一个自己感興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体验。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的态度以及活动成果。

2 研究目标

探求生物类校本选修课程与生物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构建一种既体现校本课程特色又满足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质需求的生物科技活动新模式。

3 课堂教学实例

《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的教学

“设施农业与无土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校本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教学单元。本单元教学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为“设施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实习:植物无土栽培”。结合第一节课的教学,我布置了制作无土栽培简易装置的作业,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从学生带来的作品看,有的学生是用罐头瓶做的、有的学生是用装洗涤剂的容器改做的、有的甚至还是利用废旧玻璃灯罩改制的。说明在制作无土栽培装置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开动脑筋发挥出了创造潜能。这个教学环节也是本节课中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亮点。

在“植物无土栽培”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用大约10分钟时间由老师讲无土栽培技术的优点、无土栽培生产系统构成、无土栽培的一般方法、无土栽培的技术要点等基础理论知识。用大约15分钟时间供学生讨论小组或个人的实验研究方案。另外20分钟时间学生分组活动。有研究课题的学生按照自己计划进行实验,其他学生按老师要求进行植物无土栽培的实习活动。为了让学生体验种植的乐趣和掌握无土栽培的管理技术,我让学生把栽培好的装置带回家进行管理和观察,但要求学生填写管理日志,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下面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填写的活动记录表。类似这样的学习资料是我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见表1)。

在本节课的科技活动中,学生设计的研究课题有“比较完全营养液与缺氮营养液对无土栽培吊兰生长的影响”、“有机基质(杂木屑)和无机基质(珍珠岩)栽培金叶甜菜的效果比较”、“肥料预混法与营养液直接浇灌法在植物无土栽培中应用效果的比较”等。学生选择的这些研究课题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且具有一定可行性和科技含量。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

“食用菌栽培技术”也是《现代农业技术》校本选修课程中的一个教学单元。这个单元包括食用菌概述、菌种制作技术、平菇栽培技术三个内容,分3个课时进行教学。生物科技活动的内容主要安排在菌种制作和平菇栽培节课里面。

在“菌种制作技术”的教学中,除了讲解菌种制作技术要领和指导学生进行组织培养法制作菌种的实践活动之外,我还引导学生主要从母种培养基配制和由于实体形成菌丝两个地方着眼进行科学探究。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设计了 “杏鲍菇菌盖、菌柄不同部位形成菌丝能力的比较研究”等课题,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平菇栽培技术”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学习平菇熟料袋栽技术。有课题研究计划的学生从栽培方式、栽培料配方、出菇方式、环境因素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着手设计研究课题。例如学生设计了“平菇熟料栽培与生料栽培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平菇直接开袋出菇与覆土出菇生产效率比较研究”、“平菇出菇期光照强度对子实体颜色影响的研究”等课题,并分小组进行了实验研究。

《芽苗菜栽培技术》的教学

“芽苗菜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技术》校本选修课程中另一个教学单元。这个单元包括芽苗菜及其种植设施、芽苗菜栽培技术等教学内容。生物科技活动的内容主要安排在芽苗菜种植容器以及基质选择、芽苗菜种类、芽苗菜种植技术改进等方面。例如有的学生设计的研究课题是“不同栽培容器栽培对豌豆苗生长影响的研究”,有的学生设计的研究课题是“怀柔芽苗菜产业发展现状调查”、有的学生设计的研究课题是“豌豆苗生产过程中光照时间和强度对菜品质影响的研究”等,这些课题都具有研究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五、研究体会

我从2009年开始进行校本选修课的教学工作,至今已进行了3轮。在实践过程中,有如下体会和收获:

第一,有意识的加人生物科技活动内容能够为校本选修课注入活力。我的第一轮教学是按常规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的。进行完一轮之后我感觉这样的课过于平淡,不能把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达不到校本选修课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课程目标。从第二轮开始加入生物科技活动的内容。通过与前一轮教学比较,我感觉到,有意识的加人生物科技活动内容,犹如给校本选修课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课程鲜活起来了。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例如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选修课学习期间每人完成一个小课题的研究任务。但有不少学生都是在每个学习单元里搞一个研究课题并且积极主动地完成研究任务。同样内容的课堂上学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原因在于加入生物科技活动内容让学生找到了自主学习的感觉,满足了学生表现和发展自身能力的需要。一个学生在学习体会中这样说: “通过现代农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农业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门选修课程使我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了知识,想必是我感到收获最大的地方”。这说明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已经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是把研究问题当成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学习乐趣。这正是我们进行科技教育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

其次,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只是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做的只是培养科学素质的起始工作。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在校本选修课学习中学生们研究的问题虽然简单、缺乏难度和深度,有的问题甚至有些幼稚,但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深切的体会。在许多学生写的学习体会中,谈的最多、感受最深的也是这一点。这正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从这些方面来说,这样的活动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再次,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应该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有了這样的认识,校本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发挥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渠道。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敢在校本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做大胆地改革尝试。

作者:宋 旭

现代农业问题思考研究论文 篇2: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园林工程是我国市政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工程之一,其既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需求,也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需求,因此,在市政建设中关于园林工程的内容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将对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研究

1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特征

园林工程在定义上是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的。在广义上,园林工程更多的是指关于城市的一道景观建设工程,该工程的内容包括建设、施工、设计和后续的养护和管理等工作,是从工程的角度上来定义的概念。在狭义上,园林工程指的是通过相应的施工办法和设计方法,围绕园林工程的各项需求来完成现场施工,并使得园林区域能够以更好的外观审美性和工程质量面对大众。简单来说,狭义上的园林工程就是将园林设计中各个艺术元素通过施工的方法展现出来,使得园林能够更具艺术气息,满足人们当前的人文需求。

1.1 艺术性

园林工程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因而大家都比较关注其审美性和艺术性。植物的色彩搭配、艺术造型、布局结构都是增强观赏性的措施,经过专业设计、施工处理等工序就能建造出别致的园林景观。实现绿色植物与建筑物的完美搭配还要注重两个方面,即生物本身的搭配规律和整体、部分的造型,突出植物在景观整体与部分的设计效果,兼顾艺术和务实。

1.2 广泛性

园林工程不论在城市的景观规划还是居民区的绿化都随处可见,这些也体现着园林工程的广泛性。园林工程还需要多种技术的应用,各种设计理念的参与,以及多个专业相结合,这也体现了它的广泛性。

1.3 专业性

园林工程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动,对设计者和施工者都有非常高的技术要求,一般来说,园林工程的施工涉及到工程的技术、植物栽培、园林造型设计等技术。园林工程施工必须做好提前规划,并按照设计的内容进行施工,同时要时刻注意施工效果,一旦发现达不到既定效果的,应该马上停工整改。

2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2.1 施工前期准备问题

园林施工前高效的准备工作是园林工程有序开展、合理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整个园林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做好园林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园林建设项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对于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实际来看多处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而言,园林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不足、三者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工程建设意见未达成一致前开始施工等具体问题,严重影响着园林建设施工前期的高效准备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园林建设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目的无法彻底落实到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具体工作中,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诉求和问题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反馈。

2.2 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园林建设的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能够提供由具备高水平的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组成的施工团队、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园林施工方案并及时对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的设计团队,以及能够实现对工程建设的各个参与单位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的管理团队。但是在我们所调研的部分地区的园林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如施工技术不合适、园林工艺不契合、技术与工艺的使用方式不完全正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出现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园林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3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工序管理

首先,在种植工作中,施工团队要着重考虑到土壤的性质,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植物今后的生长,所以施工团队必须要针对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监测,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密实度、透性、持水性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完成检测和选择后就需要对该土壤进行施肥、消毒等,要加强土壤的质量,保证地形、土壤性质、基肥等都能够符合种植标准。

其次,要加强定点放线的质量。定点放线工作需要保证位置准确且具有明显的标记,并且种植处必须要标明中心点的位置,种植槽也必须要标明边线。当然,上述标准是一般情况下的工作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就需要灵活处理,如在遇到灯柱的情况下需要保证与灯柱有2m左右的距离。

最后,要加强对种植穴和种植槽的管理,要根据苗木的根系、土球的直径和土壤的情况来具体分析,针对土质较差的种植穴则一定要挖深,以创建植物适宜的生存环境为核心展开工作。同时也需要施工单位能够加强对植物苗木质量的把关,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种植特性来进行工作,注重观赏面、分层土等要点,并且要做好浇水措施,达到定根效果。

3.2 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园林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繁琐的工程,不仅要求施工人员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求施工团队配备不同类型的技术人员,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配合完成园林建设工程中某部分比较复杂的任务。在开始正式施工之前,要明确工程建设的具体流程,对各个关键的建设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中不同施工环节之间的有序衔接与过渡,对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与任务进行明确的分配,并且设置严格的奖惩机制,对于任务达到工程建设标准要求的工作人员进行嘉奖,对于工程建设过程中问题要快速定位问题的源头,并且做好追责工作,对于任務完成不达标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除了施工团队的准备工作,园林布局中的植物的选择准备也很重要,要在选择植物时,充分考虑气候特征,选择与城市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契合度较高的植物,在保证园林设计的绿化水平和观赏性的同时,合理的控制植物的采购与种植成本。

3.3 完善监督机制

施工单位重视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关注施工的安全问题,提高控制体系的综合水平,保证施工团队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相关部门在维护现场监督控制的整体水平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具有分布性、层级性的监督管理结构。施工过程是施工质量的关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植被管理工作是重要的工作环节,需要增强工作强度,保证每个工作环节质量的提高。同时施工部门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都能达到标准要求,监督人员各负其责分块管理,对问题采取量化标准展开深度分析,结合绩效考评措施和奖惩机制,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优化施工流程,落实责任监督,全面提升市政园林工程质量管理。

3.4 加强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主要是针对于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监督,而现场施工是园林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所以对于现场施工的管理是工程中的核心管理要点。园林工程的建设难度虽然不大,但是其保养过程却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资源,所以在施工中必须要更加仔细,尽量在施工期间排除能够影响到园林工程质量的问题。同时,管理人员还需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高消耗、浪费大、精度低等问题进行着重处理,要完善工程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制度落实,设立一定的奖惩措施和激励措施,提高施工的组织性,确保施工团队能够严格地遵守现场的标准。当然施工单位也需要多汲取施工人员的意见,在按照图纸施工的条件下思考员工们提出的观点,合理地应用工程的各项资源,确保施工的质量。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园林工程作为我国的重要绿化工程是关乎我国环保事业的关键,所以我国更加需要加强对园林工程的建设,提高建设质量,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园林建设中,要针对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园林建设技术以及管理水平,做好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杨丹.市政园林工程施工与质量管理措施探究[J].中华建设,2021(05):56-57.

[2]李少军.市政园林工程施工与质量管理措施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5):112-113.

[3]胡婧妍.市政园林工程施工与质量管理措施探究[J].砖瓦,2021(01):57-58.

作者:李祖安 许留哲

现代农业问题思考研究论文 篇3:

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增长:以江西农户为例

摘要:关于农业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大都是围绕农户收入影响农业技术应用这一分析路径考查两者关系,而从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农户收入增长这一分析路径探讨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为此,探讨现阶段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江西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通过对江西省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加精确地估计和验证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业技术应用;农户收入;固定效应模型;江西省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

Taking Farmers in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OU Bo, YU Leng, SHI Qing-hua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China)

Key words: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armer′s income;fixed effect model; Jiangxi province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很多成果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孙政才,2009)[1]。这说明,与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与亿万农民迫切的科技需求相比,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能力仍然不足;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张宪法,2009)[2-4]。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户农业技术的需求和政府及科研、推广机构农业技术的供给之间在对接上存在较大差距,以至造成农业技术应用率偏低,导致农业技术应用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因此,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需求和应用的主体——农户农业技术应用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增长速度,但这一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韩俊,2009)[5],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仍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特别重要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学者对此也作了许多有益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是,大多研究者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是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黄季焜,2000;张晓山,2002;温铁军,2002;盛来运,2005;姜长云,2008等)[6-10]。因此,现阶段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对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研究显得更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对于农业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围绕农户是否应用、为何应用、应用制约、应用程度、应用效果等基本经济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对于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当丰富,主要围绕农户收入是农业技术应用重要的影响因素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如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农户收入是其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资金保障(Blasé,1960;Feder,1980;Ervin和Ervin,1982;Herath和Takeya,2003)[11-13]。Thirtle等(2003)通过对南非部分区域棉花新技术的应用实证分析得出,非农收入与技术应用存在显著正相关,能够成为技术应用的重要资金支持。Smale等(2001)利用汇款(remittances)作为农户收入的衡量指标,研究指出,农户汇款的数额直接影响到其农业技术应用的决策,这与之前的研究是基本相似的(Gerhart,1975;Rochin和Witt,1975;Demir,1976;Perrin,1976)[14]。国内学者研究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所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农户收入水平或其富裕程度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如袁飞等(1993)以浙江省乐清县为例分析认为,高收入的农民在技术选择上愿意选择节约劳动力的新技术[15]。宋军等(1998)研究发现,农户的富裕程度会影响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富裕农户往往会选择优质技术和小型技术[16]。廖西元等(2006)按水稻生产环节对16个省5 228个农户采用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表明,农户人均收入影响稻农采用机械化生产技术[17]。李海明(2007)分析我国7省28县420 农户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的需求,表明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是影响农户技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18]。然而,上述国内外研究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大都是围绕农户收入影响农业技术应用这一分析路径考查两者关系,而反之,从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农户收入增长这一分析路径探讨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虽然农业技术应用促进农户收入增长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命题,但是,基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此经济命题有了新的内含,尤其是其传导机制发生了重要的新变化。因此,探讨现阶段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现阶段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并给出更为精确的估计。文中将采用中部农业大省江西11村939个固定跟踪观察农户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构建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entity and 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19],其中,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用于消除解释变量之外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村庄文化等不可观测的个体差异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时间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年度时间变量控制宏观经济政策、农产品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同时,通过引入反映农业技术应用状况的虚拟变量用于考查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动态效应,其中,动态效应主要是分析不同年份农业技术应用的影响和变化趋势以反映农业技术应用的时间效应。进而,本文还利用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影响,以验证农户通过农业技术应用节省时间和精力,促进其更好地从事非农就业以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间接传导新机制的存在和有效。

选择江西农户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江西是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也是种植水稻的主产区之一,该省的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增长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历了30年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是,农业目前仍处于先进的生产手段与落后的生产手段并存、机械化作业与人畜力作业并存、现代适用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产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外出务工经济已经成为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因此,研究江西农户农业技术应用促进其收入增长,尤其是促进其非农收入增长问题,不仅是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更是反映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典型案例。第二,笔者来自江西,且一直从事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江西农业和农村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江西相关政府调查和决策部门也有良好的合作研究基础,拥有江西省2003-2007年连续5年11个固定跟踪观察村、近1 000个固定跟踪观察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面板数据资料。因此,通过对江西省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加精确地估计和验证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家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系统①,此系统是1986年正式确立的,在全国各地均设有观察点[20]。跟踪观察系统以村为单元,对村域中的农户实行抽样调查,以村域中的农户为个体,对其进行跟踪观察。数据库主要包括农户特征、土地和固定资产、家庭生产经营、家庭收支和家庭消费等方面的详细资料。此系统中涉及江西省的共有13个观察村(本文所用数据缺失2个村),覆盖江西省所有地级市,具体包括兴国县的回龙村,上高县的下林村,九江县的明闸村,崇仁县的桃里村,南昌县的甫下村,余江县的兰田村,新余市的湾里村,浮梁县的柏林村,上饶县的桥下村,泰和县的龙洲村,萍乡市安源区等,总计约1 000个农户样本。

江西,在经济发展上,属于中国的欠发达地区,在粮食生产上,则属于主产区,是国家的粮食主要供给地区。该省大多数农户都是兼业户,即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工业、商业等非农生产活动,选择江西农户为研究对象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和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具有较强代表性。另外,本文所用数据时间跨度是2003-2007年,这个时间跨度正是我国农业技术应用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时期,恰好可以反映出农业技术应用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现实关系[21]。

基于数据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考虑,笔者对出现异常值的样本予以了剔除,同时,考虑到个别年份少数农户会出现数据缺失,笔者经过筛选,最终组成一个包括939个农户、共4 603个有效样本的面板数据,因此,所获得的面板数据是非平衡数据。

研究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其动态效果,首先需要衡量农户农业技术应用具体的时点和时期,但已有研究指出,农户应用农业技术存在自我选择性(self-selection,Jorge Fernandez-Cornejo等,2002)[22],即农户应用农业技术的时机和程度具有较强主观性,无法准确推知所观察各村农户农业技术应用的具体时间和程度,因此,笔者以“是否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虚拟变量为中间变量来近似反映农户农业技术应用状况,即如果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则认为其具有应用农业技术较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其动态效果则通过不同年份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后所形成的影响差异来衡量。其次,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动态影响的研究,所采用数据的可比性是一个关键问题,笔者所采用的是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连续跟踪调查的数据,自2003年修改与完善以来,这套数据的统计口径是保持一致的,各年间的数据也具有可比性(文中所有价值量的数据均依2000 年不变价指数进行了转换)。再则,全国固定跟踪观察系统以村为单元,对村域中的农户实行抽样调查并进行跟踪观察,加之,江西省农户在应用农业技术的具体时间上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利用这套数据资料进行计量分析能够避免选择性偏差问题。

一般而论,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包含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农户个体差异等众多方面,为了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需要对其它影响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加以控制。对于其中可观测的部分,结合江西农户水稻生产的特点,笔者选取了反映农户生产经营特征的一组解释变量,包括农户年末经营耕地面积、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种稻投工量、购买化肥金额、购买农药金额、家庭经营主业、交通通讯支出(此变量考查其对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等。而因变量则选取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所选取的变量主要统计特征见表1)。而对于其中不可观测的部分,笔者通过采用农户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的方式控制,即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村庄文化等不可观测个体差异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采用年度固定效应模型来控制不同年度的宏观经济环境、农产品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同时把2003年未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户作为参照组,研究2003-2007年间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23-24]。

三、计量模型和实证结果

面板数据(panel data)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或混合数据(pool data),它是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对相同的个体每年进行重复测量得到的数据,它允许各横截面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江西11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2003-2007年面板数据,因此,笔者将构建个体与时期固定效应模型(entity and 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并通过STATA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估计。

个体与时期固定效应模型(entity and time fixed effects regression model,Hsiao Cheng,2002)的基本表达式为:

yit=C+αi+βitxit+γt+εit

i=1,…,N; t=1,…,T(1)

其中yit表示被解释变量,xit表示解释变量,i表示横截面数据,t表示时间序列数据, βit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截距项为C+αi+γt ,其中C为常数项, αi度量个体效应差异, γt度量时间效应差异,且截距项αi随个体i变化,且γt也随时间变化;随机误差项εit代表模型中被忽略的随横截面和时间而变化的因素的影响。

为了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笔者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具体如下:

LnYit=αi+βitXit+θAdopit+γt+εit

i=1,…,N; t=1,…,T(2)

其中Yit是反映第i个农户第t年收入的因变量(i =1,2,…,939;t =2003,2004,…,2007),笔者在计量分析中采用了家庭经营收入; αi是农户i的固定效应;Xit是一组反映农户生产经营特征的解释变量, βit为Xit的回归系数;Adopit是反映农业技术应用状况的虚拟变量(以是否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表示,即当年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为“1”,否则为“0”); γt为年份t的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笔者所关心的是Adopit的系数θ,它度量了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25]。

本模型选取的解释变量有农户年末经营耕地面积、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种稻投工量、购买化肥金额和购买农药金额等。其选取依据在于,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与其农业收入增长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耕地面积越大,其农业收入增长越高;基于规模经济效应考虑,农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与其收入增长也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固定资产越大的农户往往其收入增长越快;现阶段种稻收入虽然不是江西稻农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仍然占其总收入的一定份额,因此,种稻投工量对江西农户收入增长也是正向的影响;而对于化肥和农药的支出费用则与农户收入呈负相关关系(具体说明见表2)。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户收入,这是直接的传导机制。然而,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由原来的直接传导机制转变为现在的间接传导机制,此间接传导机制即是农业技术应用能够节省农业劳动时间和精力,便于农户从事非农就业从而增加其非农收入,最终增加其家庭总收入。因此,本模型中选取的因变量是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的平均影响程度(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而后文实证模型解释时,选取的因变量则是农户外出打工收入,主要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外出打工收入的平均影响程度(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

基于表3中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平均影响是正向的,且影响显著,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农业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平均增长6.5%②。这与Jorge Fernandez-Cornejo(2007)[26]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研究得出,耕地保护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46,抗虫害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97,影响尤为显著。需要指出的是,本模型估计出的弹性值与其估计出的弹性值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其选取了具体技术应用作为研究对象,而且选取了具体技术应用的概率来衡量农业技术应用状况。如前所述,结合实际考虑,运用农业技术应用提高农业效率以增加农户农业收入,从而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直接传导机制已经很难解释本模型的估计结果。然而,农户通过应用农业新技术以节省劳动时间和精力,更好地促进非农就业以提高其非农收入,从而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间接传导新机制却能够解释上述实证结果(本文将在第四部分进一步验证此判断)。

与此同时,表3中的估计结果还表明,除农业技术应用变量之外的其他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与笔者预期的情况基本保持一致。经营耕地面积与农户收入增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平均增长6.3%,与农业技术应用的影响程度十分相似;生产性固定资产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也是正向的,但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即平均影响为0.2%;种稻投工量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也是正面的影响,且其影响度也很小,即平均影响为0.4%;而购买化肥和农药的支出费用虽然没有与笔者预期的负相关关系相一致,但其估计系数均为零,表明购买化肥和农药的支出费用很可能已经不是现阶段影响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因素。

为了保证计量模型运行的正确性,笔者进行了相关统计检验,即F检验值为8.07,表明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是成立的;LM检验值为61.96,表明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随机效应模型也是成立的;而Hausman检验值为160.46,表明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比个体和年份双向随机效应模型更合理、有效。

为了考察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动态影响,笔者将农业技术应用虚拟变量拆分为一组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年份虚拟变量,即Adop-1(2003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Adop-2(2004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Adop-3(2005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Adop-4(2006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Adop-5(2007年农户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如果农户2003年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则Adop-1为1,而Adop-2;Adop-3;Adop-4;Adop-5均为0,依此类推[27]。将此组年份虚拟变量加入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可得:

LnYit=αi+βitXit+θ1(Adop-1)it+θ2(Adop-2)it+θ3(Adop-3)it+θ4(Adop-4)it+θ5(Adop-5)it+γt+εit

i=1,…,N; t=1,…,T(3)

其中θI(I=1,2,3,4,5)考察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动态的平均影响。

通过模型(3)的估计可得出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动态影响程度,也能够验证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经营收入增长影响的持久性。模型(3)的估计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所选解释变量与模型(2)是相同的,且显著性水平与模型(2)保持一致,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也与模型(2)的估计结果基本吻合,而Adop-1;Adop-2;Adop-3;Adop-4;Adop-5前面的系数则反映了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经营收入增长动态的平均影响。具体而言,在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后的前两年,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是负值,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026和-0.037,而从随后的第三年开始,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转为正值,且逐步增强,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033、0.037和0.057。这表明,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影响既有短期的,更有中长期的,即短期内对农户收入增长呈现负面影响,但从总体趋势而言,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却是正向的。本模型的F检验植和Hausman检验值分别为8.52和36.15,说明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农业技术应用动态影响进行分析是更合理且有效的。

四、农业技术应用促进收入增长的实证解释

从上述研究结论可知,无论是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还是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动态影响,都呈现出较高的显著性,且影响的总体趋势是正向的。若深入探究此问题的经济学解释,即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究竟是通过传统的直接传导机制实现的,还是通过新的间接传导机制实现的[28-29]?笔者更倾向于后者,为此,仍然运用同样的计量方法来验证[30]。

如前所述,新的间接传导机制是指农户通过应用农业新技术以节省劳动时间和精力,更好地从事非农就业以提高其非农收入,从而促进其家庭总收入的增长。因此,笔者仍然借鉴模型(2)和模型(3)的方式,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影响。但是,此时选取的因变量是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同时选取年末经营耕地面积、家庭经营主业和交通通讯支出等为解释变量。其选取依据在于,经营耕地面积与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增长往往呈现负相关关系,即耕地面积越大越会制约农户外出打工,尤其是水稻生产领域,此种负相关关系体现地更为明显;家庭经营主业则直接决定了农户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其与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增长是正相关关系;而交通通迅支出通常是农户外出打工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且其与农户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往往是负相关关系。其它变量的设定、解释与模型(2)、模型(3)保持一致,笔者所关心的仍然是Adopit的系数和(Adop-i)it的系数θi,只是此时它衡量地分别是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动态影响(此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正如笔者所预期的一样,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农业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平均增长9%。这表明,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有极大可能是通过促进农户非农收入增长这一新的间接传导机制实现的。这与Jorge Fernandez-Cornejo(2007)的研究结论也是一致的,他研究指出,耕地保护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是0.98,抗虫害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是1.59,影响尤为显著③。基于动态视角分析,在农业技术应用的初期,其影响尤为明显,如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后前两年的影响弹性系数分别高达为0.110和0.174。然而,从总体趋势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外出打工收入的影响则是由强变弱的,如受过农业技术教育或培训后第三、第四和第五年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47、0.078和0.001。这可能预示着农户需要更先进的农业新技术,即新一轮更先进农业新技术应用的开始。本模型中其他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与笔者的预期也是基本一致的,只是交通通迅支出的影响估计系数为零,这可能在于其已经不是影响现阶段农户外出打工收入的主要因素。本模型的F检验值和Hausman检验值也都较为显著,说明本模型构建也是合理而有效的。因此,本模型估计结果能够说明,农业技术应用通过促进农户非农收入增长最终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新的间接传导机制是客观存在的,且作用尤为显著。

五、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江西11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连续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了自然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农户个体特征等变量后,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一方面,农业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平均增长6.5%,虽然应用过程中可能会负面影响农户收入增长,但从总体趋势考虑,农业技术应用最终会促进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应用之所以能够促进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增长,主要是因为农业技术应用能够节省劳动时间和精力,使农户能够更好地从事非农就业以提高其非农收入,从而促进其家庭总收入的增长。实证解释充分验证了这一间接传导新机制的存在,即农业技术应用促进农户外出打工收入平均增长9%,影响尤为显著。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户收入增长,且影响是长久的,同时,现阶段其传导机制主要是通过节省劳动时间和精力,促进农户非农就业以提高其非农收入这个间接方式来实现。这一研究结论的得出,给政府农业科研与推广相关部门政策决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政策信号,即现阶段农户对省时省力农业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究其经济学的根源,即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户家庭经营决策已经不仅仅是考虑单纯的农业生产规模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应该综合考虑从事农业生产与非农就业二者一体化决策的范围经济问题。这与Jorge Fernandez-Cornejo(2007)对农户范围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研究表明,农户既从事玉米、大豆等农业生产又从事服务、营销等非农就业的范围经济效应平均为0.24,即相比单独从事农业生产或非农就业,农户能够平均节省24%的家庭成本。

注释:

① 对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及江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支持,表示特别感谢。

② 当因变量是对数形式,而解释变量不为对数形式时,对解释变量估计系数的解释并不是其的弹性值,转化公式为:ΔLnYit=exp(βitΔXit)-1,下同。

③ 此模型估计出的弹性值与其估计出的弹性值也存在差异,同样是在于其选取了具体技术应用作为研究对象,且以具体技术应用的概率来衡量农业技术应用状况。

参考文献:

[1] 孙政才.农业农村改革发展30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张宪法,翟勇.改革开放30 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一)——对科技发展规律与作用的认识变迁[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1-3.

[3] 张宪法.改革开放30 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二)——成就与贡献、经验与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2):5-8.

[4] 张宪法.改革开放30 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回顾与展望(三)——问题、重点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1-3.

[5] 韩俊.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因素[J].求是,2009(5):35-36.

[6] 黄季焜.对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一些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1):56-61.

[7] 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J].群言,2002(6):12-15.

[9] 盛来运.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变动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5):21-25.

[10]姜长云.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8(9):4-12.

[11]Blasé,M.G..Soil Erosion Control in Western Iowa: Progress and Problems[D].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A.1960.

[12]Feder,Gershon.Farm Size, Risk Aversion and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 under Uncertainty[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0(32):263-283.

[13]Erwin,C. A.; Ervin,D. E.: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Soil Conservation Practices: Hypothesis,Evidence,and Policy Implications[J].Land Economics, 1982(58):277-292.

[14]Anderson, T. W. & Hsiao Cheng. 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dynamic models using panel data[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Elsevier, 1982(18):47-82.

[15]袁飞,胡瑞法.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选择的经济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1993(4):43-45.

[16]宋军,胡瑞法,黄季焜.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36-44.

[17]廖西元,王磊,王志刚.稻农采用节水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效应及其交互影响的估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2):13-19.

[18]李海明.农民技术服务需求的决定因素研究[J].乡镇经济,2007(4):66-69.

[19]Hsiao Cheng. Analysis of Panel Data[M].West Nyack,NY,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2002.

[20]史清华,武志刚,程名望.长三角农家行为变迁:1986-2005[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1]章毅,黄建军.农户走向市场的进程差异及其成因分析——江西省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1994(10):26-31.

[22]Fernandez-Cornejo,J., C. Klotz-Ingram, and S. Jans. Farm-Level Effects of Adopting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in the U.S.A[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02(34):149-163.

[23]徐翠萍,史清华,Holly Wang.税费改革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实证与解释——以长三角15村跟踪观察农户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2):22-33.

[24]王志刚,王磊,阮刘青.农户采用水稻轻简栽培技术的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3):102-107.

[25]Fernandez-Cornejo, J., C. Hendricks, and A. Mishra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Off-farm Household Income: The Case of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05(37):549-563.

[26]Fernandez-Cornejo Jorge,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Ashok Mishra,Richard Nehring, Chad Hendricks, Malaya Southernand Alexandra Gregory. Off-farm income, farm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technology adoption[R].Economic research report United States. Dep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 no. 36.January.2007.

[27]Wooldridge, Jeffrey M.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section and Panel Dat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2002.

[28]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9):30-39.

[29]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30-43.

[30]Herath,P. H. M. U. Takeya, H. Factors determining intercropping by rubber smallholders in Sri Lanka: a logit analysis[J].Agricultural Economy,2003(29):159-168.

(责任编辑:石树文)

作者:周波 于冷 史清华

上一篇: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