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培养下软件工程论文

2022-04-20

摘要:学位论文是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文分析了影响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硕士培养下软件工程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硕士培养下软件工程论文 篇1:

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

编者按:《计算机教育》杂志于2015年第1期推出专题《探索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大学、扬州大学6所院校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成功经验。本期为《探索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续),重点展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在软件工程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论文质量保障、职业资格认证及核心课程双语教学方面的经验,反映了一线教师对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探索。

摘要:为满足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的需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和研发产出,必须改革现有研究生培养方案。文章针对软件工程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方案;专业学位;教学改革

1 培养方案改革的基本原则

东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为基础,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参照全国软件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要求,吸取行(企)业或相关部门的建议,体现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优势和研究生培养特色。

(2)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体现学科、专业类别(领域)的最新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3)充分认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和联系,两类培养方案应具有明确的区分度。

(4)专业类课程设置兼顾本科生、博士生课程,避免硕士生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重复和层次上模糊,鼓励开设双语、全英文专业课程。

(5)符合《东北大学关于修(制)订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东北大学关于修(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乍生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2 学术型硕十研究生培养方案

2.1 确立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软件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特定领域的前沿动态和主要进展;具备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科学总结,从中提取正确信息并能够利用获取的知识解决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具备参与科学问题讨论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和答辩,能较为熟练地利用母语及英语等至少一门外国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

2.2 明确研究方向

根据目前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兼顾IT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时考虑国家对相关新兴学科的扶持政策,设立以下6个立足基础、兼顾发展的研究方向:①复杂系统理论与应用技术;②多媒体应用技术;③大数据计算与应用技术;④网络与信息安全;⑤可信软件技术;⑥虚拟实现与仿真技术。学术型研究生通过从事上述方向的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2.3 规划学制年限

针对2年研究生学制存在的弊端,我们将硕士研究生学制调整到2.5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4年。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全部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提交开题报告时间不低于1年。在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允许硕士生申请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具体条件如下:

(1)提前毕业的最长提前时间不超过半年。

(2)修课学分不低于30学分。

(3)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中所列的A类、B类学术会议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要求研究生为第一作者)。《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中国计算机学会于硕士生入学或申请提前毕业的年度公布的目录为准。

(4)导师同意并推荐,经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

2.4 设置课程学分

确立学分要求及计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允许以不同的学时标准计算学分。

(1)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包含“学术报告与讲座”)、专业基础课(至少修2门数学类课程)。增加了“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并要求国内教师和国外教师各承担一半的课程,从不同角度使研究生加强学术修养,更好地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数学类课程由原来的两门必选改为3门选2门,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方向的研究生对数学的要求。“文献综述与学术活动”改为“学术报告与讲座”。课程体系将文献综述作为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必要环节,明确研究生需要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及其考核方式。考虑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学习过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等相关课程,学院删除原培养方案中的“网络互连及Internet技术”课程。

(2)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增加“二外英语”课程;“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将“软件过程改进与管理”和“软件项目管理”进行整合,形成“软件过程改进与项目管理”;将“SOA与服务计算”“IT服务管理”两门课程整合为“服务计算”一门课程;将“信息检索”改为“信息检索理论与方法”,从原来的16学时加大到32学时,删除原方案传统的“多媒体技术”课程。根据目前研究热点,增加“移动云计算技术”“软件重构技术”选修课;根据我院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特色,增加“数字媒体理论和技术”“虚拟现实与人工交互技术”“可信软件开发技术”等选修课。

(3)补修课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身份录取的硕士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安排按本科教学计划执行。补修课是教学改革的全新设计,原培养方案没有。

2.5 重视学位论文

1)文献综述报告。

硕士生在第一学期由导师确定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硕士生须查阅不少于15篇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必须撰写一份不少于2 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的9月底(提前毕业的硕士生为第二学期的5月底)前完成,并由导师组织考核。

2)开题报告。

论文的选题应有一定的理论或技术难度,具有先进性和实际意义,能体现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科学、工程问题的能力。开题报告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内容包括课题来源、主要参考文献、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论文工作计划安排、预期效果等。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的9月底(提前毕业硕士生为第二学期的5月底)前完成。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由导师组织专家组进行考核。

3)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内容包括课程学习、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的完成情况及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学位论文研究进展等情况,应在第四学期的4月底(提前毕业的硕士生为第三学期的11月底)前完成,并由基层学术组组织专家进行考核。

4)学术研究成果。

科研训练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在毕业前须至少完成以下4种学术研究成果中的一项:

(1)通过学术会议或期刊发表(或录用)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论文须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或EI、SCI、SSCI源刊,或ISTP检索的会议论文集,要求学生排名前二;

(2)申请专利1项(学生须排名前二),要求公示或授权;

(3)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学生须排名前二):

(4)经学院认可的其他学术成果1项。

以上学术研究成果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符合选题方向。硕士生满足提前毕业条件的成果,与满足学术研究要求的成果不能重复使用。

5)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完成并通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研究成果要求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课程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要求按照《东北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格式与提交归档论文的基本要求》《东北大学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工作细则》的规定执行。

3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分。

3.1 培养方式

全日制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模式。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在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硕士生的方案制订和培养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2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教育部和学位办相关要求,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课程要有区分度和各自特色。我们参考“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企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协作、案例分析、现场实践、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硕士生一般应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全部课程学习,修课学分不低于32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不低于24学分(含专业实践6学分,专业实践要求在企业开展)。学校在企业建立硕士生专业实践基地,企业制定专业实践课程方案,方案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

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原有的培养方案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基础,充分考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对课程做如下调整:将数学类课程由原来培养体系的两门必修,改为3门选1门;删除原方案的“SOA与服务计算”和“IT服务管理”两门课程;增加“软件工程案例分析”必修课程,并要求企业教师承担该课程,学术型研究生不开设该课程;将原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课程(4学分)改为增加“专业实践”课程(6学分),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的比重,该课程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实践活动不少于半年,企业提供该课程的培养方案,由学校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企业安排专门人员承担该课程,课程结束时企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评价。“专业实践”课程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要求“学术报告与讲座”。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基本相同。

3.3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学院引入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等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硕士生专业实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以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1)专业实践的持续时间与形式。

研究生应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在导师的安排下开始专业实践训练。专业实践的持续时间J保证不少于半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专业实践场所。

研究生可在导师的安排下进入校内导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或校外导师及其所在单位的科研平台进行实践训练,也可进入学院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现场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深入地应用理论、方法和新技术解决软件工程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同时融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

3)专业实践基本要求。

硕士生于第三学期10月底前(提前毕业硕士生为第二学期6月底前),结合学位论文工作需要,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并向学院提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开始实施。

硕士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填写专业实践活动工作日记。专业实践中期检查由学院统一组织,校内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实践结束后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总结,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填写并提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

专业实践考核由学院组织,最迟于第五学期9月底前(提前毕业硕士生为第四学期3月底前)完成。专业实践考核分为过程表现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成绩比例各占50%,。其中过程表现根据硕士生的现场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现场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进行考核,实践成果采用答辩形式进行。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不合格的硕士生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和申请毕业。

专业实践过程中,学院在安全教育、安全保障、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和措施,要求离开学校从事专业实践的同学签订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协议,并要求为研究生购买保险。硕士生提交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表》等材料由学院存档,一般保存期为3年学院从专业实践申请、监督、成果验收和评估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专业实践的有效实施。

3.4 学位论文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研究成果的要求有别于学术型,研发成果作为研究生的重要考核指标,硕士生在毕业前至少要完成以下6种学术研究成果的任意一项:

(1)独立开展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实际应用课题研发,取得学院认定或已被应用的研发成果(需提供研发成果验收单或应用证明):

(2)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通过学术会议或期刊至少发表(或录用)l篇学术论文;

(3)申请专利1项(学生须排名前二),要求公示或授权:

(4)获得软件著作权l项(学生须排名前二);

(5)在企业实习期间为所在企业撰写相关建议书1份并被企业采纳;

(6)经学院认可的其他学术或研发成果1项。

以上学术研究成果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符合选题方向。研究生满足提前毕业条件的成果,与满足本学术研究成果要求的成果不能重复使用。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评阅与答辩要求进一步明确如下:

(1)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

(2)学位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具有先进性、实用性;不少于3万字;学位论文答辩时间距提交开题报告时间不少于1年。

(3)硕士生完成并通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课程(含专业实践)成绩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由两名与本专业类别(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评阅,其中校内1人,校外行(企)业或实际部门1人,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与本专业类别(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应有l~2名来自行(企)业或实际部门的同行专家,指导教师不能作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4 结语

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依据。东北大学软件工程学科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体现了全日制软件工程专业学术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区分度和特色,符合国家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为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陈东明 杨广明 李丹程 谭振华

硕士培养下软件工程论文 篇2: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学位论文是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出现了一些问题,该文分析了影响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是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需要找出现阶段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素,并从管理上、制度上、教育过程的各环节上加以改进。

1 影响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原因

1.1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工程硕士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在学习的同时要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做论文、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张。即使节假日等有空,部分工程硕士因忙于家庭等原因,很少把精力放在论文和上课学习中。

1.2 学习意识淡薄

部分工程硕士学习目的主要是想拿文凭,用于晋升职称,涨工资,对于是否学到知识学生自己不重视。出现了部分工程硕士找人做论文、不上课等现象。

1.3 部分用人单位不重视

用人单位是用人的主体,应当对工程硕士的论文、学习素质最重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有些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完善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1)未对工程硕士学习和论文情况进行考核,只认学位证,其它不管;(2)对用人单位企业导师不考核,无激励措施,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有的工程硕士只是在答辩前才临时找。(3)在工程硕士论文和上课期间提供方便较少。

1.4 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学生论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导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2)学生在工作单位,与导师接触少,有的学校导师和学生基本不见面,只在答辩前见面;(3)导师要上课、搞研究,对工学硕士较为重视,对工程硕士不够重视。

1.5 教学学院放松要求

由于工程硕士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往往放松对工程硕士论文、教学的要求,不严格管控。造成论文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不佳。论文内容空洞,有时尚不及本科生论文,缺课现象,考试抄袭现象时有存在。

1.6 办学学校放松管理

随着工程硕士办学自主权的下放,各办学学校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希望扩大招生人数,宽进宽出现象普遍存在。(1)为了多招生,放弃生源质量;(2)对学院教学、论文无评估和管控措施。(3)管理人员不专业,很多未受过研究生教育,对硕士的培养过程不了解,自身能力受限,外行管内行。

1.7 教育部门监控不到位

教育部门将工程硕士办学自主权下放,但工硕管控措施缺乏,无法真正把握各高校的论文、招生、教学的真实情况。

2 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工程硕士的论文和培养质量是教育部门、办学高校、教学学院、校内导师、单位导师、工程硕士等工程硕士培养教育链条上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有要素协同工作,每个要素各尽其职,才能真正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2.1 企事业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比如人事部门对单位人员学习给予管理。对单位人员参加工程硕士培养制定规划和具体计划。对参加学习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和过程管理。(1)为工程硕士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减小工作量;(2)为工程硕士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减小工作量,不扣工资和福利,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报销来回路费和食宿;(3)对工程硕士加强管控措施,保证参加学习人员的学习质量。 如要求学习人员每月提交学习报告,对学习人员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和学习成绩及时向培养单位了解情况,定期与培养单位交流每个学习人员的信息,并建立学习人员培养档案, 对学习整个培养过程实施监控和管理;(4)为每个学习人员生在企事业单位中安排优秀高职称人员担任单位导师,对企事业单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实施过程管理,企事业单位导师要向企业每月提交指导报告;(5)为学习人员提供奖惩措施。对学习过程成绩优异,为企事单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工艺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的学习人员给予奖励, 并为优秀学员交付学费,提供优先晋升的机会。对于不积极学习的学员,不提供优惠条件并提出具体惩罚措施;(6)为企事业单位导师制定奖惩条例。对认真指导的企事业单位导师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优先晋升的机会激励导师悉心指导。对不认真负责的企事业单位导师,取消其资格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7)协助学习人员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选题,最好研究能推进单位技术革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为学习人员提供做论文所需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支持,为学习人员做学位论文提供便利条件。

2.2学生个人

学生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放弃只拿文凭、涨工资、评职称的功利主义思想, 明确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和需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把工程硕士学习作为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认真学习,虚心向任课老师,企事业导师,校内导师请教,积极主动与他们联系,加强学习交流。

2.3教学学院

教学学院作为工程硕士论文和教学的主要负责单位,应加强管理。(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结合每个用人单位和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情况开设,不能所有工硕,所有用人单位一个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课程任课教师。高校中的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可能存在差距,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方法缓解这个问题。(3)对任课老师实行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卷调查,督导专家听课,对任课老师考评,能者上、劣者下,对教课优秀者增加讲课酬金,对讲课差者取消资格;(4)聘任选拔优秀老师担任工硕导师。将工程硕士导师和工学硕士导师分别遴选,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遴选条件,对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条件要注重实际项目经验。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每月要向学院提交指导报告;(5)对聘任的硕导实施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映、问卷调查和指导学生论文情况进行导师考评,对成绩优异者增加指导工硕名额,增加酬金,对考核差者取消其资格。(6)学院成立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工程硕士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措施,并让每个相关人员了解规定。指导委员会应有本院主要领导,吸收学术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员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详实的工作条例;(7)建立学员管理档案。对学生从入学、课程教学到论文全程跟踪记录学员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供查阅;(8)学院严格教学管理。要求学生认真上课,缺课过多者不准予参加考试。严格考试纪律,杜绝抄袭现象。,严格批卷,考试成绩差者,不能通过考试。不要让学生认为只要拿钱就能拿到学分;(9)严格论文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中期审查、预答辩、盲审、答辩。要求学生每月向学院提交论文进展报告,

2.4办学学校

学校应对工程硕士培养严格要求。(1)学校需要对工程硕士招生严格管理,成绩偏低者不准录取,保证生源质量,不能为扩大招生而不顾学生质量。(2)学校要对各二级学院培养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情况、导师情况、论文情况坚持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学院提高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树立良好形象。(3)选派对工程硕士培养熟悉的工作人员担任相关管理工作,不要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4)对二级学院根据评估实施奖惩, 对评估优者提供奖励,并扩大其招生规模。对评估较差的学院给予惩罚,限期整改,减少其办学规模或终止其招生。(5)协调学校图书馆为工程硕士提供账户,方便他们在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

2.5教育部门

政府主管教育的机构应定期对每个学校的工硕招生情况、培养情况、论文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对各学校进行奖惩,对评估期间培养质量优异的学校给予于肯定、表彰和奖励。对办学质量差的学校给予警告,限制整改或终止办学资格。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和工程硕士培养链条的各个环节,各方应积极合作,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家浩.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2):129-135.

[2] 龚玉玲.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 刘伟,闫春.多方协同,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5474-5476.

[4] 夏天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作者:刘伟 闫春

硕士培养下软件工程论文 篇3:

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摘 要: 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根据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详细分析了本校课程体系具体情况,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革措施。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增加课内实践环节、加大选修课比例、设置选修课程群、融入前沿交叉学科等,使修订之后的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 专业硕士; 课程体系; 改革措施; 软件工程

Discussion on curricula system reform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 Qiaomei1, Yang Qiuxiang1, Liu Zhongbao2

(1. Software School,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 030051, China;

2.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Key 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curricula system; reform measures; software engineering

0 引言

200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1],决定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逐年减少学术型硕士的招生人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在研究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大,至 2011 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已经占全部硕士研究生的30%[2]。2015年,专硕与学硕人数趋近。历年招生人数如表1所示[3]:

表1数据表明,为了强化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研究生人才与社会需求的更好的衔接,教育部逐渐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逐渐将硕士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但是,鉴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总体规模偏小,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特点

专业学位硕士包括工程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等39种,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属于工程硕士。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目标是要求面向企事业单位对软件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大批软件工程领域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对软件开发有基本的认知,对数据结构、算法、软件工程、开发过程、软件生命周期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学生要了解实际中的工业化过程,能够与不懂软件工程的用户交流、沟通并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软件工程的特点和学科知识结构,在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该类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培养实践能力是重点。国内许多著名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

2 改革思路和措施

我校2009年成功申请到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资格,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生。按照规定,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课程阶段为1年,专业实践为0.5年-1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阶段为1-1.5年。根据学科知识要求,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目前采用的课程体系与学术硕士有所区别,实践能力课程和培养环节比学术硕士多。现有课程体系运行了几年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由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及相关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出现许多新的技术,我们的课程体系需要与时俱进,所以需要改革。通过调研、走访学生及其用人单位,在了解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和调整,优化了课程体系结构。

2.1 授课环节中加入实践性环节

早期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全日制专业硕士后实践不少于1年,一般是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进入实习基地完成实践环节。如果学生在校期间的所修课程中,没有安排实践环节。直接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学习,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培养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此,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从理论主导转变为应用主导。在第一年的校内学习课程体系中加入实践性环节。把讲授的课时缩短,一部分课时改成实践课时,目前还准备加入课程设计环节。利用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势,可以请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师加入到实践性环节的指导中。使得实践性环节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同时为学生下一阶段进入实习基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选修课程比例加大,设置选修模块

课选修课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它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摆在选修课内容设置的首要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与个性化发展为中心。选修课的设置要基于学生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的。我校早期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中,必修课为22学分,选修课为5-7学分,专业实践为11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到全部学分的10%。,不能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需求。

为此,在优化课程体系时,校内课程仍然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只是减少必修课学时的同时加大了选修课程比例。为了充分体现选修课“适应学生的需求”的特点,设置分模块的选修课程群,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就业倾向进行选择,强化了选修课程的性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3 强化学科特色,融入前沿交叉学科

随着计算机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前沿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专业实践能力是其核心优势和特色所在,一定的学术性是保证硕士学位水准的基本要求,而充分的职业性是保证专业硕士本质特征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应力求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4]。能力的发展是需要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的,如果没有理论知识,只是培养动手能力,就会导致全日制专业硕士和本科生没有太大的区别。专业硕士应学会用新的研究思路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所以,课程中应该结合一些学科前沿的成果,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软件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应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只有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利用软件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关键技术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交叉学科的建立,期望能不断找到创新点和发展空间。我校软件工程学科下设的大数据与云计算、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等方向都是目前社会需求旺盛的热点,能够利用学科自身的优势,在通信、电子等行业中找到结合点,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当然,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只能在学科方向下选取其中一个方向开展学习活动。在选修环节中,应选择学习课程群里该方向的基础知识,对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高级应用部分,可以设置成自辅,但是要进行答辩考核,检查完成的程度,保证教学质量。

2.4 “双导师”教育制度贯穿培养

校外实践基地对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来说非常重要的,没有校外实践基地,国家所确定的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必然会落空。专业硕士作为学位类型之一,与学术型硕士处于同一层次,区别在于培养目标有所侧重。

在学生入学时为其选择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侧重对学生科研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上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工程经验丰富,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多,侧重对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上进行指导。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相互作用,科研能力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一定的科研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将理论联系到实际,让理论知识发挥指导作用,而实践能力又可以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并重的“双导师”制是更适合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3 结束语

经过综合分析,本文提出的改革措施能够满足目前社会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应用能力的要求,还可以把其中的建设思路推广到相关学科。但是,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进一步探讨。下一步我们重点研究实习基地的实践环节质量如何保证,以及选修课程的考查具体细节,从各个环节着手,全面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

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3.19.

[2] 付晨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

整合研究——基于实践课程的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 2009-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专硕与学硕人数趋近.

中国教育在线[EB/OL].[2015-05-07].http://kaoyan.eol.cn/nnews/201505/t20150507_1256110.shtml

[4] 陈侠.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马巧梅 杨秋翔 刘忠宝

上一篇:安全管理下水利水电论文下一篇:教学策略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