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024-05-26

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共9篇)

篇1: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软件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科学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软件工程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素质,成为学科带头人、工程技术负责人和政府部门领导人的后备人才。

5. 软件工程硕士生要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经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企业总裁、总经理或总工程师等软件产业领军人物的后备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软件服务工程与服务计算 2. 服务科学与工程

3. 软件工程技术与软件体系结构 4. 软件可靠性与软件测试 5. 智能软件理论与机器学习6. 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

7. 软件工程应用(含:①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②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③数字媒体与游戏④移动互联⑤物联网工程⑥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⑦嵌入式系统与软件⑧图像处理与检索⑨生物信息处理软件等)

三、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原则上为二年。

对于学术研究型(以下简称系列1)的硕士生,重点培养其从事软件工程科

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为攻读博士学位打下良好的基础。系列1硕士生原则上应以推荐攻博的方式取得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资格。

对于应用研究型硕士生(以下简称系列2),重点培养其软件工程实践和独立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软件工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系列2研究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型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软件项目管理课题,其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课题情况及学生意愿在学校或相关企业中完成,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在延长期间,学校不收取学费,生活费由相关企业或导师及学生共同负担。系列2的.硕士研究生可通过推荐考核或参加入学考试的方式取得攻读本学科博士学位的资格。

对于工程硕士生(以下简称系列3),第1年在校学习,完成课程学习任务,期间参加不少于3周的企业实训;第2年赴企业实习,在企业完成学位论工作,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通过需求分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测试等环节,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打下基础。要求系列3的研究生在一个企业实习不少10个月,中途更换实习企业,实习期将适当延长,在延长期间,学校不收取学费。

篇2: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随着软件规模、复杂度以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软件的开发成本和进度变得难以估计,软件可信性越来越差。这种软件成本不断上升而质量不断下降之间的矛盾即所谓的“软件危机”。软件质量难以得到测量和控制,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为克服“软件危机”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将工程技术和管理中成熟的方法、技术原则引入的软件工程科学中,逐步形成系统的软件开发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而,“软件工程”也逐步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设计知识面广泛,研究人员将各种传统工程设计中的概念、方法理论和软件工程结合,用于指导软件工程实践,发展迅速,内涵丰富。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形式较单一,受传统班级课堂形式和学时的制约,教学难度较大。目前,理论课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法,灌输基本概念、原理;而在实验课中则主要采取“放任式”教学法。目前软件工程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乏味。软件工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讲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和效果的差异。软件工程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软件工程能力,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自觉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开发探索的主动性及参与大型软件工程实践的基础能力。

2软件工程特点及发展趋势软件工程特点

1)软件工程着眼于大规模、高复杂性的软件。传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是仅仅指小型程序设计。

2)软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大规模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复杂性一方面是软件构件大量增加,因素繁多,另一方面是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等具有不确定性。

3)软件需求等经常变化。在软件设计初期,由于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使用人员存在交流的鸿沟,或者是软件使用人员本身对软件需求不明确,导致软件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更,而软件需求的变更使软件开发周期大大延迟。

4)软件开发的效率非常重要。软件的市场需求很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有线无线网络的发展,IT业务与日俱增,软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是软件的供应比较滞后。软件工程发展趋势

1)开放计算。开放计算包括开源软件、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三个方面。

篇3: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群,软件设计课程群

软件开发能力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从业的基本能力之一, 其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的锻炼逐步形成。如何加强理论和实践课程之间的联系, 缩短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培养的周期, 是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课题。本文在分析课程群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软件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旨在建立更能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群体系。

1 课程群的内涵

课程群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新思想, 其本质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个整体进行建设。从而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 从技能培养层面上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1]。

在课程群建设体系中, 首先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再依据所要培养的技能要求划分为各个课程群, 而课程群则由服务于同一目标的课程组成。这样便使得技能要求独立于课程, 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 嵌在课程和培养方案之间[2]。

引入课程群之后, 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目标, 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群建设强化了课程之间的亲和性, 突显它们为共同培养目标服务的特征, 突出各课程所蕴含的技能定位, 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贯穿起来, 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 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3]。

2 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与软件开发相关的学科贯穿始终。学生通过学习大量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逐步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结构, 掌握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但是, 对教学效果的调查表明,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不容乐观。例如, 学生在程序设计时动手能力不强, 面对复杂任务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对主流的开发语言与工具使用不熟练, 软件调试与测试的技能较差, 不会通过网络、书籍或帮助等资料自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了解商业软件的开发与管理模式, 距离商业软件开发的要求甚远。

因此, 为了更好实现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技能目标, 本文提出一种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方案。

3 软件设计课程群的课程设置

按照软件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 将相关课程整合, 形成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软件设计课程群。从课程构成上看, 主要包括四大类课程:语言类、数据存储类、软件开发方法类和实践类。语言类主要是一些软件开发语言类课程, 数据存储类主要包括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原理, 软件开发方法类课程主要是软件工程, 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这些课程的项目实训和课程设计[4,5]。

在软件设计课程群中, 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数据库和软件工程三门课程关系紧密。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是软件开发的最基本工具。现在的软件基本上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 中间结果和最终结果都需要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软件工程则指导如何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软件开发[6]。

4 软件设计课程群的实施方案

4.1 课程群的组织方式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 一般高校都是教研室负责制, 一个教研室负责几门课程。如果某个课程群涉及到的课程属于不同教研室, 则在课程前后衔接, 教学内容取舍、进度安排等方面均不好协调。为了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应打破原来的教研室负责制, 实行课程群负责制。

所谓课程群负责制就是教学基层组织的教师由课程群各任课教师构成, 包括课程群负责人、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实验教师等。课程群负责人全面负责该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由课程群负责人组织确定课程群培养方案, 协调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前后衔接, 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作业等。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由课程主讲教师和实验教师共同负责。

4.2 明确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的关系

梳理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的关系, 明确课程群内课程内容和课程群体系架构。明确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大纲, 确保课程群的知识体系结构合理、知识衔接合理、实践环节安排合理, 以避免知识点的缺失或重复, 以及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

4.3 基于课程群思想的软件工程教学实施

下面, 我们以软件工程为例谈一下基于课程群思想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软件工程强调采用工程化的方式开发和设计软件, 要求培养学生能胜任研究、分析、开发、设计、生产、测试、管理、咨询、培训等多种角色, 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与技能。为满足提高学生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的技能要求, 我们在软件工程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 更新软件工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培养工程化的软件人才

软件工程类的课程内容纷杂, 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空洞的说教。为避免这一问题, 在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同时, 多采用课堂讨论、小组报告、项目答辩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课程群建设中重点研究、设计出能够贯穿于课程群的案例。案例的设计以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激情为目标, 从软件工程的基础入手, 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接受并融会贯通所学知识。通过案例的学习, 既能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又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实际运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模拟案例提出相应阶段自己的问题, 并给出解决方案, 真正使学生体会和做到学以致用。

(2) 强化软件工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

在实验教学上,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做了改革与创新的尝试:实验课程以平时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 设置一些综合实验项目。随着课程进展布置任务, 通过调查研究、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技术文档的编写, 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完成设计。实验内容应覆盖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 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于实验内容要精心设计, 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适当的难度。可操作性保证学生都能完成实验,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 克服实验数据普遍抄袭的弊病;趣味性体现“寓教于乐”, 以提高学生完成实验的积极性;适当的难度有助于激发优秀学生进一步钻研的斗志。

软件工程实验要求学生采用“项目小组”的形式, 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设计, 班级按项目小组进行分组。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 由其召集项目组成员讨论、选定开发项目。学生分工合作, 学习软件开发小组的组织和管理, 将项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明确, 熟悉软件开发环境, 培养团队精神, 共同完成该项目的设计任务。项目中的每项任务要落实到个人, 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内,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答疑和检查。答疑在每次上机的中间进行, 检查在每次上机结束时进行。检查工作以小组为单位, 但每项任务应落实到个人。出现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每个项目小组必须按照国家《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中给定的文档规范标准提供项目文档。

5 小结

本文在对课程群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论证了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提出一种以软件工程为主线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方案, 重点论述了基于课程群思想的软件工程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吕会庆, 张巍.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2 (14) .

[2]王志强, 傅向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8, (15) .

[3]彭佳红, 彭佳文, 拜战胜.农科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 (03) .

[4]彭佳红, 曹晓兰, 程研.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3 (02) .

[5]黄玉昌.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 2009, (03) .

[6]吴清江, 缑锦, 叶双, 陈霞.以数据结构为核心的计算机学科专业课程群建设方法[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1) .

篇4: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关键词 软件工程;培养方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4-0144-02

1 引言

随着软件规模、复杂度以及需求量的不断增大,软件的开发成本和进度变得难以估计,软件可信性越来越差。这种软件成本不断上升而质量不断下降之间的矛盾即所谓的“软件危机”。软件质量难以得到测量和控制,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经济损失。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为克服“软件危机”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将工程技术和管理中成熟的方法、技术原则引入的软件工程科学中,逐步形成系统的软件开发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而,“软件工程”也逐步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设计知识面广泛,研究人员将各种传统工程设计中的概念、方法理论和软件工程结合,用于指导软件工程实践,发展迅速,内涵丰富。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形式较单一,受传统班级课堂形式和学时的制约,教学难度较大。目前,理论课中主要采用“讲座式”教学法,灌输基本概念、原理;而在实验课中则主要采取“放任式”教学法。目前软件工程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学生学习乏味。

软件工程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以“讲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和效果的差异。软件工程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软件工程能力,指导学生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自觉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开发探索的主动性及参与大型软件工程实践的基础能力。

2 软件工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软件工程特点[1]

1)软件工程着眼于大规模、高复杂性的软件。传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是仅仅指小型程序设计。

2)软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大规模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复杂性一方面是软件构件大量增加,因素繁多,另一方面是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等具有不确定性。

3)软件需求等经常变化。在软件设计初期,由于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使用人员存在交流的鸿沟,或者是软件使用人员本身对软件需求不明确,导致软件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更,而软件需求的变更使软件开发周期大大延迟。

4)软件开发的效率非常重要。软件的市场需求很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有线无线网络的发展,IT业务与日俱增,软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是软件的供应比较滞后。

软件工程发展趋势[2]

1)开放计算。开放计算包括开源软件、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三个方面。

2)模块化。一方面企业面临的软件行业环境复杂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多创新模式和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为了缩短开发周期,软件需要在体系结构和软件代码级别实现复用,模块化思想能够帮助软件公司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 软件工程人才需求

国内市场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达80万,这个数据随着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快速增长。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相对不足,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人才需求量很大。用人单位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软件人才是用人单位最为需要的,而且越是上规模的公司,对于软件人才的需要越大。我国的软件产业总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建设阶段,所以国内软件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软件工程相关产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软件外包市场需求高达1000亿美元,国内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收入三年后将增加至260亿美元。

4 专业能力要求

软件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软件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软件建模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测试、维护和管理能力等。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求如下。

基本专业能力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的发展动态,具有学习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与结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软件项目管理能力 当前中国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3]。项目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思考、应用、分析和发现问题、交流沟通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提高的途径在于加强学习,要树立创新观念,要有良好的执行力,要培养勤思考的习惯,要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软件建模分析和设计能力 软件工程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操作不方便、知识更新快、受课堂教学模式制约等特点,需要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如互动式教学模式[4]等培养学生系统化建模能力和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除此之外,需要相应设计以及教学辅助平台和工程实验环境提高学生工程能力。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开发进度和软件质量要求,应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完成软件工程任务的能力。目前,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偏重理论能力的培养,而在系统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因而,理论教学课时数较多,实践教学课时数偏少。

5 结束语

明确软件工程课程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对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软件工程自身特点和发展趋势、软件工程人才需求信息,明确软件工程人才需具备的各项能力,确定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以及核心课程,以期科研院校、教育机构确立正确的指导方向,把握正确的指导原则,最终改进教育教学,提高软件人才质量,促进学科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量.软件工程特点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7):241-242.

[2]宁德军.软件工程发展趋势分析[J].程序员,2008(2):

52-53.

[3]向岚.培养高职学生的软件项目管理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0(18):162.

篇5: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软件工程(汉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引入汉语言及应用语言等领域,培养汉语言及应用语言信息化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特点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网络与信息科学的技术手段来管理、分析和中文信息资源,实现对汉语言及应用语言的全方位运用。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培养既通汉语本体研究又懂中文信息处理并具备汉语言及应用语言实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独立从事语言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出版、新闻、文化、管理等领域的工作。

二、入学要求

1、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原所学专业、工作年限和年龄不限);较系统掌握汉语言及应用语言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2、身体健康。

3、报考人员参加我校组织的入学考试。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三、学制和学分要求

软件工程(汉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学分制组织教学,学制为二年,学生须修满40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软件工程(汉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应修满24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获得。

课程安排:

1、必修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英语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数据的组织与信息挖掘语言信息处理研究 学位论文

2、选修课程:

统计语言学 语义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语言研究方法论 现代语言学研究 语言学概论 软件过程管理

20世纪科技革命与世界信息化进程

可供参考的课程

计算语言学

学分

(总计22学分)学时

2学分 36 4学分 72 3学分 54 3学分 54 3学分 54 3学分 54 4学分 72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36 2学分

2学分 36

2学分36

社会语言学2学分36 语言专题研究2学分36 应用语言学专题研究2学分36

五、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一般在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进行。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评审与答辩

(1)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且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学位论文须由2位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名专家组成;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企业管理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六、学位授予

篇6: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的新兴领域,研究其知识体系,是促进研究和教育长足进展的重要论题。本文试图从理论高度结合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实验,提出软件工程四维空间知识体系结构模型,作为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框架,并据此论述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有关问题。

一、软件工程的认识体系

软件工程主要研究各类软件的创建、软件生产过程的控制、软件维护等一系列软件生命周期中的活动,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等之间的边缘学科,涉及人们对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领域、人类思维规律、管理及实施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

哲学层次软件工程学科指导思想可为某种认识论、反映论、世界观,更具体的可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在基础科学层次研究软件开发的基本元素,并据此违立应用软件的开发模型,把由人理解执行的客观世界对象转化为由数学理论或人理解执行的软件逻辑模型,继而转化为由计算机硬件理解执行的软件物理模型,展示软件开发的基本规律,确定基本概念。在技术科学层次研究实际生产或工业任务实施时遵循的技术原则,决定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根据基础科学层次上建立的开发模型,研究软件开发方法,确立实际软件开发时采取的具体方法和各种描述与构造技术等。例如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方法学是一种自顶向下功能的分解,在求精的每一步做出一个设计决定,这一设计决定或是一个算法步骤的确立,及新的子功能逻辑模型的定义,或是一个完整的算法确定,这是一种层次的决策,形成软件逻辑模型。工程管理层次研究工程化管理、实施环境,为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管理手段、环境和保障。软件工程的上述四个层次,组成了该学科从理论到实验技术的完整的认识体系。

二、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模型

软件工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它的知识体系却十分庞大和复杂,其具体内容至今仍然是模糊的.和高度动态的,不但包括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管理科学、经济学、通信技术、人类工程学及一般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各类知识主题之间相互交错地联系在一起,它的变化与发展之快令人难以预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组织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对指导软件工程的研究、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软件工程的目标是产品,软件工程的实施是过程,因此软件工程知识组织可以按过程观点和产品观点为主线,建立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模型,把软件工程知识分解成一些相对独立的、足够小的但包含某个中心论题的单位模块。

1.过程观点的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的活动是面向过程的,是把软件工程过程划分为开发、控制、管理与运行维护操作等四种不同活动。过程观点是一种动态观点,它把软件的开发与使用看作与人类的学习工作和通信过程密切相关,从软件生命周期需求分析、规格说明、设计、实现和测试各阶段的软件开发人员协作的各种活动出发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控制指对软件开发起指导和约束作用的活动,包括质量保证、配置管理、验证与确认、复审、性能评价等。管理包括项目计划、资源分配、开发小组组织、成本估算、法律问题等。运行与维护操作包括使用人员的培训、系统的移交与安装、新旧系统的交接、系统的操作与维护、系统的退役,以及这些活动对系统开发各种决策的影响。

以上的四类活动,又可认为由抽象、表现技术、方法、工具、评价、通信等六个活动侧面构成。抽象指各种基本理论和形式模型。如软件设计的模块化和信息隐藏原理,生命周期模型,成本估算模型等。表现指各种记号和语言。如项目计划的PERT网记号,设计的DFD记号,实现用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方法包括各种形式化方法,当前流行的各种实践和方法学。例如正确性证明的形式验证方法,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等。评价包括对软件产品、软件过程以及软件对各有关部门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测定分析和评价,软件质量与软件标准等。工具包括各种单项工具和集成化工具集合。通信包括各种口头的和书面的通信技术,各种文件资料的格式和书面的通信技术,各种文件资料的格式和书写技巧。

2.产品观点的知识体系

软件工程的性质是面向产品的,产品的观点是一种静态的观点,即把软件看成是独立的,由一组程序及其相关的定义文档组成的产品,其应用的上下文固定且被充分理解。产品观点从产品类型和产品的一般质量要求出发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产品类型包括软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批处理,实时,交互式,嵌入式等。处理方式,如集中式,分布式,串行,并行等。内部特性,如表驱动,进程驱动,基于知识的等。应用领域,如商用系统,导弹控制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专家系统等。质量要求包括不同产品对可靠性,正确性,可维护性,安全性的要求等,质量要素的要求可能是不同的,为达到特定的质量指标,可能必须采取一些特定的行动和手段,因此,也可以某些特定的质量要求为主线组织有关知识内容。

3.过程观点和产品观点的四维空间知识体系结构模型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过程观点的活动,活动侧面,产品观点的产品类型,质量要求为四个轴构成一个四维空间。空间的每一个点,如果非空的话,即至少包含某一论题的知识体,就可构成一个单位模块。

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适应未来,就要学习学科前沿课程,在探索中读书,在消化中思考,在思考中接受,构建研究生的最佳知识结构及相应的课型配置。四维空间模型为此提供了方便,它把庞大的复杂的软件工程体系分解成各单元模块,可以就各单位模块的主要论题深入研究,作出全面透彻的论述,引导研究生参加到创造知识的行列。也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组织课程时把相关单位模块组成一个培养方案,给导师和硕士生更大的选课自由度,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利于知识更新、及时修改多单位模块的内容,反映软件工程最新最好的原理、方法等。

三、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软件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约束条件下生产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因此软件工程教育培养的应该是这个目标的软件开发或生产人员。这样的开发人员有不同层次的差别和不同层次的要求。对软件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能力提高方面,以软件工程的过程观点和产品观点的四维空间知识体系结构模型为依据,解决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中的个性问题,以利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知识更新进行再组织,特别是研究生选修课程多规格、多类型的考虑,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他们除具备实践软件工程所必须的各种技能、经验和训练的知识外,还特别要求能规范地应用各种工程的、科学的和数学的方法,经济地生产高质量的软件。为此在培养阶段应注意加强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1)软件工程知识结构的培养和训练

(2)管理能力训练

(3)工程技术训练

(4)程序设计训练

(5)理论验证训练

我们依照以上提出的知识结构模型,对90、91两届软件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目标确定、培养阶段划分、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篇7: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关键词】工程专业认证;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

1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软件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专业随之兴起和发展,社会对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培养高素质、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软件工程专业教师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通过工程专业认证来凸显学生的学习效果,展示学生的技术水平,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

2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2.1实效性原则

培养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和让学生取得工程专业认证具有目的一致性,即提升学生就业率。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在当今时代,企业不仅对学生的技术水平有要求,还对学生是否拥有工程专业认证证书有一定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工程专业认证,这样才能让企业认可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实效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目的,要让教学模式发挥出促进学生就业的作用。教师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引导学生考取工程专业认证,让学生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2.2适用性原则

篇8: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

1 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

1.1 组成机构管理内容

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 需要将软件产品的性质与特征紧密结合。其中组织机构管理内容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组织机构管理不能仅停留于集合开发人员的简单层面上, 要更多注意人员分配以及组织结构的完整程度, 保证分工的合理搭配, 确保信息传递准确无误。这样的情况也就构成了完整的组织机构管理, 但也需要根据不同方向的要求进行具体调配。目前, 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中, 还并没有明确总结组织机构管理内容。

1.2 工作人员的管理

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整体管理与计算机软件工程工作人员密不可分。在任何工作领域中, 人的控制都是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的,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更是如此。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主体为工作人员, 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包括资料翻阅、软件程序编写以及后期处理等工作。在具体的项目中, 工作人员应根据所负责的项目对各个环节的细节加以控制, 承担起所需要肩负的职责。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之间需要齐心协力, 共同完成同一软件工程项目。在这一个过程中, 应充分思考该项目的规模与性质, 合理安排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工作, 确保职责分配合理,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调度。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之中, 需要技术工作人员的共同协调工作, 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能够符合计算机软件的需求。

1.3 用户管理

计算机软件是为广大计算机用户服务的, 这也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最终目标。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中, 用户需求以及操作习惯都对计算机软件工程有着重要意义与作用。因此,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应全面掌握计算机软件用户的具体需求以及操作习惯, 保证对外界因素有一定的控制。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 应听从计算机软件用户的建议, 根据计算机软件用户的要求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完善。保证计算机软件能积极采纳用户的合理意见, 使计算机软件的可行性被完全开发出来, 增强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性。

1.4 档案资料管理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中, 需要对档案中的资料进行记录, 各个流程都需要清晰记录下来, 为日后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提供最便利的条件, 也方便日后工作开展, 使软件各方面性能得到稳步提升。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中, 需要加强对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程度, 保证管理水平与效率最大化[1]。在整个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过程中, 对于整体水平来说, 档案资料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环节。

2 计算机软件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与实际业务存在需求上的差距

在开发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 当前很大的问题来自于计算机软件工程与实际软件业务需求差距较大。在项目工程起步阶段, 市场调查项目的实体与数据是根本要素。但目前, 这些工作仅仅停留于表面上, 并且初步得到的资料具有框架式作用, 但却完全忽略了业务规划工作。通常情况下, 软件工程设计者在业务规划时主要通过想象完成, 这样也就造成了实际情况与生产的产品差距较大。

2.2 软件工程管理量较大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 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工作任务量较大, 这一点在计算机行业领域内也是众所周知的。在计算机软件开发过程中, 对其真正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众多影响因素之中, 开发技术人员的投入程度与自身管理水平等人为因素是比较大的影响因素之一[2]。除此之外, 在业务规划规则被明确制定的情况下, 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量与管理量也就比较容易进行估算。由此可以总结出, 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中有大量地方需要进行具体改进。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前提进行计算机软件改进是整个工程最实质性的改进点, 需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业务规划, 保证数据处理方式科学有效, 推动整体管理向多规则化发展。

3 改进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式的具体对策

3.1 提高计算机软件效率

通常来说, 在修改计算机软件数据之前, 在操作方法上应对前台程序进行有效控制。近些年来, 我国的数据库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速, 传统方式方法正在被网络计算逐渐取代。可以说, 修改数据程序是计算机软件工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前提之一。对于计算机其他层面中的程序数据分配也是最佳途径。

3.2 构建完善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

想要保证工程进展顺利, 就应首先构建完善的软件工程管理的人才体系, 充分认识到人才的积极作用, 并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前提下, 才可以使工程目标顺利完成。学习与渗透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来说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应大力加强对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培养, 对培训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保证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知识随着实际的需要不断更新, 并使内部工作人员掌握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 做到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整体上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水平与利用价值, 不断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3]。与此同时, 要制定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规范制度,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落实惩罚与奖励措施, 从而有效调动计算机软件工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保证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最终管理目标能尽早实现。总的来说, 构建完善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 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水平。

3.3 统一规划软件开发平台

目前, 影响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很多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不统一。在计算机软件运行中很多软件不具备统一的运行平台, 导致了很多平台重复开发。随着我国信息化与网络化发展不断进步, 这一问题也将被解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计算机软件平台的统一规划将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取得巨大进步。在国内外统一规划计算机软件开发平台, 也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水平。

3.4 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风险管理与进度管理

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 风险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步骤之一。在实际开发过程中, 所有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者与工作者应有一定的风险意识, 能清晰识别出来多数安全隐患, 做到妥善量化分析, 并针对不同风险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提交相应的风险管理书面报告[4]。定期对风险工作进行预控与项目识别。就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完整性来说, 在整个过程中应贯穿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 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将因风险产生的损失降到最小化。在这一过程中, 应及时采取转移、减缓以及规避等方法, 保证成本合理性。在分析好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之后, 应制定完善科学的进度管理表, 确保监督工程的进展以及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3.5 加强工作团队管理

想要在计算机软件工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需要培养合格的团队, 对团队管理工作进行积极强化。这一措施也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工程目标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 要注意不同团队间人员职责的明确分配, 为良好的团队工作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使所有人能协作完成各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

4 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对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完善将在极大程度上维护软件的功能性与用户的使用效果, 并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平稳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不断深入,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正在向更广阔的方向延伸。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人们也面临着更多来自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风险与挑战, 如何妥善处理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问题是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行业应面对的首要问题。人们使用计算机就是使用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各类软件。我国市场中有大量计算机软件, 功能越来越多样化。面对日益庞大的计算机软件市场,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也成为了一项越来越复杂、系统的技术型工程。同样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也对软件项目的成功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含多个方面的因素, 包括开发人员、组织机构、用户、控制群组、文档管理等。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中, 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只有在各方面协调工作的情况下, 才能保证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科学有效。因此, 笔者将结合当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现状, 对存在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 以保证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满足当前的市场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探究

参考文献

[1]田华.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方案初探[J].煤炭技术, 2011 (1) :233-235.

[2]初旭.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解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5) :72-73.

[3]由智尧.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初探[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3 (7) :236.

篇9:软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关键词:软件工程;秦皇岛;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9-1976-02

自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地发展,很多国内外的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严重匮乏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阻力,也成为了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阻力,导致了企业和国家整体的竞争力有所下降。高校的教育使得学生得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专业技术的教育,但是距离进入企业,适应真正的日常工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此时,如果企业提前介入高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实习和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领会企业文化,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

1 简述校企合作中的内涵和背景,以本次软件人才培养实训工程为例

校企合作的概念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都主动的、共同参与的一种技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技术教育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素质教育质量也能够上升,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在其中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在东北石油大学与东方罗尔的合作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其二者关系可以被分到“技术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范畴中。“技术服务”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就是高校在结合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后,根据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对高校学生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是由企业指定授权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进入高校来完成的。“技术服务”模式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技能专项提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本次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计划,其背景清晰,理由充分。自从1995年Java技术推出以来,10多年间Java/J2EE已发展成为最流行的软件开发平台。就目前主流开发的技术而言,Java所占的比重无疑是最大的,不论是在大型的企业级应用、桌面应用及消费性电子产品中都能看到Java的身影。在这个大环境下,根据互联网络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3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其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具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平均年薪能够达到10~20万元。

从本例可以看出,东北石油大学的教育计划和需要Java技术软件人才的企业不谋而合,从而在这一大背景下,初步达成了促进高校Java软件学习,并把人才输入到软件企业的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模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尽快掌握基础和创新技术。

2 校企双方的需求与职责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使得高校的教育目标与企业的扩张需求联系起来,并且这样的联系愈加密切。最终,校企合作概念的提出使得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便捷而清晰的桥梁。

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位置在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往更专业、更深层次的知识中去钻研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具有过硬基础技术的人才,另一方面使创新科研人员得以脱颖而出。不仅如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素质教育也一样都不能缺失,这样学生才能具有完整的人格,这样的教育也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在提高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时,需要首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落实授课制度,使得高校能够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中青年教师骨干的能力。其次是要培养有特色的优势专业,这要求高校要跟随社会规律的变化,紧随市场的需求,在配备质量优秀的教师后,随时地、灵活地开展各种新兴专业。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培养的人才,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检验出教育的真正水平。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很明确,就是提高企业的利润。这要求企业要提升其知名度,打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看到高校在培养人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审视当前形势,力争找到与高校的利益共同点。除此以外,企业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些社会责任不但包括了保护社会环境、支持当地社区,还要鼓励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和企业之间要做到关系紧密而和谐。由于国家政策对校企合作的政策尚不健全,所以更要认真对待合作意愿,合理设计合作目标和内容,尽量双方协调,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创新科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行为,具体体现在将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职位相对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校中的知识进行实践培训,最后转换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环节中。

3 校企合作的意义和未来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的最重要意义就是不但要顾及高校教育的完整性和技术的专门性,还要顾及企业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意义上不浪费教育资源,提高高校学生的有效就业率。相信在此次的培训之后,高校的专业群将被建设、完善,有利于保证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了良好的企业风气。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经验将有所增加,为下一次的合作或者长久的合作打下基础。

其次,校企合作的意义是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学校提供教学场地等硬件设施,企业提供教师和必要的设备支持,而最后双方都能在这场合作中获得相当的利益。但是事实上的校企合作中发现,很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特别是对于人才的不可度量性,或许需要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才能发现问题。所以,校企合作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态度。在未来,设想的最和谐的校企合作应该是“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即高校利用其硬件设施(教室、计算机、多媒体设施等等)与企业共同投资先进的培训设施和设备。在长期稳定的合作中,学生甚至教师都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设计、生产、改造等等环节,这样企业就得到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此外,通过人力资源的更新,企业的研究、生产、经营都能得到不断的更新。

对于与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的高校而言,企业能主动地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这类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的模式一般为“订单式”培养。由于这些企业财力雄厚,可以通过投资、提供教育地点等等方法来搭建属于自己的校企合作平台,降低校企合作对企业所带来的管理成本及风险,也同时解决了高校教育资源不足情况。

对于地方中小企业而言则以本案例为代表,更倾向于聘请第三方专业教育机构,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中小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其创新资源有所增加,所以也非常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

4 总结

校企合作有其固定的模式,通过构建双方利益结合点,整合教育与实践资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校企合作不但有利于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有利于职业院校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拓展就业渠道, 有利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王晶.校企合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2] 刘晓明,杨如顺. 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30-31.

[3] 石丽敏.国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81-84.

[4] 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7):23-25.

上一篇:专业营销策划书编制下一篇:小班幼儿成长日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