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行政监督论文

2022-04-19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已经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强化对行政权的监督,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规范和制约行政行为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医疗卫生行政监督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医疗卫生行政监督论文 篇1:

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衔接平台构建

摘 要: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行政诉讼监督职能,配置了相应的权利,在制度上为开展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工作提供保障。但目前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监督手段单一,特别是由于信息不畅导致监督不力,迫使检察机关寻求了解掌握执法信息的渠道,因此构建行政机关与行政检察衔接平台势在必行。

关键词:行政机关 行政检察 衔接平台

检察机关获取行政执法信息的渠道一般为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案例公布、行政处罚或行政强制等听证程序公开或者是检察机关举报控告、内部相关部门的移送,获取信息渠道单一、方式不科学,导致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介入不合理、不规范。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及时、真实地了解行政执法情况,全程跟踪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搭建行政机关与行政检察监督平台尤为重要。
一、重要性:建立行政检察监督平台的意义

建立行政检察监督平台是检察机关立足法律监督本位,有效配置检察权,与行政执法部门做到信息共享,依法保障行政权力合法行使,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强化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制度创新。

行政检察监督平台是检察机关行使监督职能的重要载体。在行政执法实践中,行政機关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执法过程中违反法定程序,执法随意,滥用职权或执法缺位现象频繁出现,因此将行政执法信息纳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视野,关口前移,更有利于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行使。

行政检察监督平台是检察机关拓宽线索来源的重要途径。建立监督平台实现对行政执法信息的获取,拓宽了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渠道和范围,丰富了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方式,改变了检察机关以往跑线索、要线索、等线索的被动局面,通过信息查阅的方式,为开展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和行政强制措施监督打下良好基础。

行政检察监督平台是检察机关提升监督能力的重要方式。建立行政检察监督平台,检察机关可以从行政执法单位录入平台的行政执法案件入手,对行政处罚程序、实体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行政处罚结果和实际处罚执行情况是否相一致进行监督,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措施,开展检察监督,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政治、社会和法律效果。
二、必要性:建立行政检察监督平台的价值

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矛盾突发和利益格局深度调整的时期。在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还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必须有一整套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监督体系,建立行政检察监督平台的价值追求在于促进行政管理依法有序,促进检察监督正确实施,促进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实现行政效率提升。检察机关通过对行政执法信息的筛选、分析,通过甄别行政违法行为的原因,起到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而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实现司法资源整合。行政检察监督平台建立有利于整合检察资源,增强内设部门工作合力,实现以防促查、以查促防的良性互动,既提高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实效性,又有利于节省检察资源。

实现三个效果统一。行政权具有管理领域广、自由裁量度大、以国家强制力保证行使等特点,决定了它既是与公民、法人切身利益最密切相关的一种国家权力,又是最动态、最容易被滥用的一项权力,因而制约与监督权力的核心首先是制约与监督行政权。把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可行性:行政检察监督平台的架构

早在2005年,上海浦东发端“两法衔接平台”及工作机制,至今历时12年,平台发展初步成熟。目前,正处于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政务专网或互联网都可以作为搭建信息平台的支撑。检察工作需要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搭建与行政机关信息互通平台的技术保障。

曹建明检察长在《全国检察机关电子检务工程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提高服务检察工作的能力,又是加强平台建设的组织保障。使得在一个地区的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成为可能,通过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衔接信息平台,及时获取更广、更宽范围内行政执法信息,对执法活动的程序和实体进行实时监督,进一步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解决检察机关人员少工作涉及面广监督范围有限的困难。

(一)平台架构应当坚持的原则

一是重点监督原则。行政行为涵盖的种类繁多,且具有极高的专业性,检察机关如果实行全面的监督,一方面缺乏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造成监督没有主次之分,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也使得监督效果不明显。因此,检察机关应当重点监督如环境资源、安全生产、医疗卫生、市场监管等涉及民生民利等几类行政行为,确保行政执法监督取得实际效果。

二是合法性审查原则。现代法治对于行政行为的评价标准包括合法性和合理性,行政行为不仅需要在内容、程序等方面符合法律规定,还要具有正当动机、符合公正法则。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是法律监督机关,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监督是检察监督的应有之意。而行政机关依法享有行政自由裁量权,系专属权限,对其行使的合理性问题一般情况下行政权以外的公权力不得干涉,因此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则不宜列入检察监督的范围。

三是多环节监督相结合原则。目前检察机关的监督多着眼于事后监督,如通过抗诉进行监督。当行政违法行为的危害后果已经发生作用之时再行监督时机已经错过,通常效果也不尽理想。检察机关有权主动实施法律监督,如采用提前介入、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进行备案审查等方式,都能够有效弥补审判监督被动性之不足。

(二)平台架构的工作基础

一是要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共享或通报制度。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实行监督,首先需要充分、及时掌握行政主体的执法信息。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共享或通报制度有利于检察机关及时充分地掌握行政执法情况,是人民检察院依职权监督行政执法行为的切入点。

二是要建立检察机关与行政機关沟通协调机制。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行政执法主体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必须接受或采纳。实践中,检察机关实施监督后,行政执法主体可能没有任何反馈信息,是否接受或采纳监督意见完全取决于行政执法主体的态度。检察机关的监督由于缺少刚性,其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对此,应当建立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机制,对于检察机关提出的监督意见,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相应的时限内对是否接受或采纳意见予以答复,以利于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办事。[1]

三是要建立检察提前介入机制。提前介入制度是在“行刑衔接”中,对重大的或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涉嫌犯罪案件,人民检察院派员提前介入行政机关的调查活动,对可能涉及犯罪的重大事故、重大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在相关职能部门调查处理的同时,应及时通知检察机关介入调查,将引导取证工作向前延伸到刑事立案之前,防止证据灭失,及时发现并查处其中的渎职犯罪线索。

(三)平台架构的板块构成

平台的建立要满足对行政检察工作信息采集需求,合理设置平台功能,确保信息的全面动态传输,实现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单位办案信息互联互通的效果。平台主要围绕行政执法信息收集、执法监督、统计分析三项内容,采用自动预警监督、主动抽样监督、投诉举报监督、重大案件监督、交办转办监督五种监督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行政执法情况进行监督,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对其是否作为、作为是否合理、程序是否合法等情况进行监督,对行政执法情况进行分析考核,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四、实践性:行政检察监督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一)总体目标

依托互联网建立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行政执法、行政法律、法规等资料的网上报送,从而实现政府、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之间的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实现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网上监督,实现信息共享平台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

(二)功能组成

行政检察监督平台具有五大功能,即案件录入、法律法规筛选、自动对比、综合查询、数据统计。主要实现以下三大目的。

一是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各执法部门最新执法动态和信息,以便民行部门及时介入,督促依法履行职责。如民行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搜索、访问相关部门的行政执法信息,发现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和行政命令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裁量是否准确、案件是否按照法定程序移交法院强制执行等,确保案件及时准确处理。

二是案件情况的跟踪监控。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各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情况,发现该移送不移送或不及时移送等情况,通过网上发出建议移送的意见,保证各行政执法机关案件移送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三是执法行为的预警提示。通过设定关键词、关键节点,设定对比、筛选词条等,对行政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行为、法律适用、办案期限、处罚依据、处罚裁量以及后续移交情况等多个执法环节进行自动比对、自动发现、自动预警。同时对检察机关案管中心接收的环境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保护等案件进行行政执法反向检察监督,既节省行政检察监督的时间和成本,提升行政检察监督效能,也促进了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规范执法。

(三)运行保障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检察机关要加强和辖区政府的沟通,做好协调工作,达成共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公共信息资源普遍开放共享、部门信息资源按需安全共享,确保处于割裂和休眠状态的数据实现汇集融合、在线流转,并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营造运行环境。平台的建设要依托电子政务网,在政府的积极协调下,确保行政执法单位实现电子政务网的联通,实现全面运行网络畅通,确保平台所需的软、硬件设备配备到位。

三是保障数据录入。纳入监督平台的行政执法用户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平台运行,及时录入执法信息,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检察机关要积极加强监督,确保网上的录入、流转、受理、监督等内容规范。

四是建立沟通机制。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互联网建立平台运行微信群、QQ群等,及时交流平台运行情况,解决平台运行中的疑点和问题,对暂时不能解决的,整理、收集后及时解决。

五是强化检查考核。按照统一部署,突出重点的原则,检察机关、政府法制部门不定期到重点行政执法部门开展走访、调查,加强指导和监督。将是否依法移送、受理、立案以及执法信息录入等情况纳入依法行政目标考核。[2]

行政检察监督平台是新形势下依托大数据促进检察监督,提升电子检务水平的有益尝试,实现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信息的网上共享和行政执法行为的网上监督,进一步拓宽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新渠道。

注释:

[1]参见杜睿哲,赵潇:《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理念、路径与规范》,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2]参见霍成茹:《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机制构建》,载《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作者:唐张 黄喆

医疗卫生行政监督论文 篇2: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正当性及其机制探析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已经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强化对行政权的监督,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规范和制约行政行为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在当前深入推进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探索开展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监督,无疑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新的创新点、增长点和发展点,对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一)行政权视野下的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1.行政执法现状需要强化对其的监督。行政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权力。[1]行政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经常、最广泛、最直接涉及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权的弹性特征逐步显现,行政执法领域出现的不规范执法、暴力执法、选择性执法、钓鱼执法、敲诈式执法等影响力大,涉及面广,引发了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强化对行政权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2.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的不足需要检察监督。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行为,既包括抽象行政行为,也包括具体行政行为。[2]在我国,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权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等。但以上几种监督方式在专业性、针对性、准确性上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不能够发挥全面监督和有效制衡的作用。尤其是司法监督方面,因现行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案件受案范围规定过窄,监督效果并不明显,尤其对于侵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违法行为,尚不能利用诉讼程序进行规制。检察权作为宪法赋予的监督权,其法定性、强制性、专业性和经常性特征使得其制约行政权的膨胀具有先天优势,不仅能够弥补人大监督非专业性和非持续性的不足,也能够克服社会监督和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局限性。

3.权力制衡的实现需要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权力制衡是现代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广义的权力制衡包括权力的纵向制约和横向制约。从制约的本质上看,权力制衡主要指横向制约,即狭义的权力制衡,主要指在国家权力行使过程中,一种国家权力依法与另外一种相对其具有独立性的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在其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法定的强制性限制和约束关系。[3]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政体制下,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处于平行独立的地位。根据裁判中立原则,审判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体现为被动性和消极性,仅限于诉讼领域,且监督范围有限,并不能主动介入行政权的运作过程。从现实运作的角度考量,作为平行机关之间的横向制衡,唯有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才具有现实性、可行性和主动性。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实践中对执法办案过程中发现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制度、管理方法、工作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检察建议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检察权视野下的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1.法律监督权的本质决定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正当性。检察机关作为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其负责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其法律监督权既不隶属于行政权,也不隶属于审判权而独立存在。这种权力并不具有超越行政权和审判权的地位,而是与行政权、审判权处于同一权力层级,以最终维护国家权力和谐有效的运行。[4]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检察机关拥有法律监督权,有权对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也必然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内容。从维护行政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为出发点,行政检察的对象应与行政法律法规的实施相对应,而行政机关是否遵守国家法律的实体规定和程序要求,主要是通过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来体现,故而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应有之义。

2.诉讼监督本身已包括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诉讼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诉讼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纠正,以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一系列诉讼活动。[5]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职权派生于法律监督权,是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业务实践来看,检察机关诉讼监督本身已包含了行政执法监督的内容。

在刑事诉讼监督中,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侦查,自然会涉及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合法性的判断。而就查办案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相关机关提出检察建议,同样也体现了检察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侦查监督部门有权监督行政机关及时移送犯罪线索,并通过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检察权也已延伸至行政执法领域。监所检察部门除对刑事看守所、监狱进行监督外,还有权对行政拘留所进行监督。行政诉讼监督从实质上看,也是对进入诉讼领域的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目前民行检察实践中存在的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也为推行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奠定了实践基础。

有权力就必然有监督,检察机关也不例外。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只是也只能是我国权力监督体系中至为重要的一支,监督者本身也受到其他权力机构和权利个体的监督。[6]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通知纠正违法等监督手段督促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促使依法行政,其监督仅具有程序性特点,并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实体处分权和终局性权力。

二、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机制构建

(一)确立监督原则

1.有限监督原则。在行政执法监督探索阶段,从检察机关的现有监督能力和节约司法资源的角度考量,应集中精力针对重点领域的,严重违法的行政执法行为开展监督。检察机关并不直接对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检察机关监督的目的是促使被监督机关启动相应的纠错程序,如果确有违法行为,行政执法机关应及时纠正,并明确回复纠正结果。

2.注重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根据《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在国土资源、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权益的领域,大量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受害人众多的行政违法行为无法进入审判程序,法院无法对这类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导致这类行政违法行为的责任缺位。检察机关应当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突破口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弥补现行司法体制对公共利益保护的机制性缺失。

3.合法性审查原则。检察机关开展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仅限于对行政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一般情形下不应审查行政执法行为的合理性。行政权的行使需广泛使用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因长期处理行政事务具有专门经验,能够合理考虑相关因素作出恰如其分的决定,检察机关不应干预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4.事后监督为主,事中监督为辅的原则。基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公定力和行政效率的考量,检察机关开展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不宜参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做出过程,更不得干预或参与行政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检察机关认为行政执法行为存在违法情形的,应在行为做出后及时介入,提出纠正意见。但对于可能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等严重后果的行政执法行为,也可以进行事中监督。

(二)审慎确定监督范围

关于行政执法的监督范围,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尚未形成共识,各地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也在逐步探索。笔者认为,违法的行政执法行为如能够通过审判程序加以纠正,行政相对人遭受的损害在现行行政诉讼制度框架下能够获得司法救济的话就不应纳入检察机关的执法监督范围,对人民法院的生效行政裁判确有错误的,检察机关还可以运用抗诉方式加以监督。况且,从检察机关实际监督能力上考虑,行政执法监督范围过大过宽也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担当性。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如有具体的行政相对人就有可能进入司法救济渠道获得救济。所以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应针对没有具体的行政相对人,但导致国家、公共利益或不特定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受损的情形。从行为类型上看,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检查、重大行政决策、行政不作为等都可纳入检察监督范围。

从监督领域上看,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目前应主要集中在国有资产监管、国土管理、医疗卫生、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等涉及人数众多、矛盾尖锐、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领域。

(三)严格监督程序

人民检察院受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案件来源应包括:人民检察院在执法办案中自行发现的;群众反映的;国家权力机关或其他机关交办的;上级人民检察院交办或转办的。其中前两项应作为主要案件来源。

办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案件应当遵循严格的办案程序,明确受理、审查、集体讨论、作出决定、跟踪监督等流程环节。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一般应由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同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由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具体承担这项职责。对于群众反映或执法办案中自行发现的案件线索,民行检察部门初步审查后认为有证据证明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可能违法,损害或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不特定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及时决定立案,并制作《立案决定书》,送达相关行政执法机关。立案后,民行检察部门应当围绕:行政执法行为的主体资格;实施行政执法行为的权限;行政执法行为的作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是否存在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行为;行政执法行为是否造成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等情况进行审查。具体办案程序可参照《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规定。

办理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案件,检察机关可采取走访了解、调查核实、调阅卷宗等措施。

(四)针对不同违法情形,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监督方式

对具有重大而明显瑕疵的违法行政执法行为,审查终结后应分别情形,作出提出检察建议、通知纠正违法、移送职务犯罪线索等决定。

行政执法行为主体资格方面有瑕疵的,应向行政执法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书》,建议纠正违法行为,并对行政机关执法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行政执法人员存在过错的,应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适当处分。

对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的行政执法行为,应提出撤销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建议。

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应提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职责的检察建议。对于行政机关不行使或怠于行使职权,致使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害的情形,应提出以督促履行职能为内容的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对于可通过诉讼途径获得司法救济的,应督促行政机关依法提起诉讼。

行政执法行为内容方面有瑕疵的,如发现行政执法行为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应提出撤销行政执法行为并重新作出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建议。

对行政执法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应提出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检察建议。

行政执法行为具有重大而明显瑕疵,对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不予采纳或超期不予回复的,应向行政执法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要求纠正违法行为,并通知其上级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

对于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存在贪污、受贿、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嫌疑的,应及时移送反贪污贿赂部门、反渎职侵权部门依法立案侦查。

《检察建议书》、《纠正违法通知书》,应当明确行政执法机关回复的时间和要求,相应的行政执法机关需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回复。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监督案件应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密切关注被监督机关的处理情况,适时通过交换意见、会谈、协商、督促等方式进行跟踪监督。

另外,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如发现受行政执法行为侵害的相对人因各种原因不敢或不能提起诉讼的,可采用支持起诉的方式,即支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违法行政执法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建立行政公诉制度作为行政执法监督的衔接程序

近几年,随着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提上日程,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呼声较高,但行政公益诉讼与行政公诉存在一定的区别。行政公诉,是指在没有适格原告的情况下,检察机关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依照行政诉讼程序向法院提起公诉,提请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7]行政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除了检察机关外还可以是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民个人。

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和原告资格的规定,有相当数量的行政违法行为由于没有适格原告而无法进入行政诉讼程序。由检察机关采用诉讼形式,利用国家检察权力启动审判,通过检察权和审判权两种权力的合理运用,发挥司法的政策引导功能和强制威慑功能,从而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这是十分必要的。[8]但行政公诉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公权力,为保护公益,启动审判权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诉讼程序,出于防止滥诉和对行政自制的尊重,有必要为其设置一项前置程序。行政执法监督依其软监督的特性也需要获得保障性程序使其能够顺利实现。如果将行政执法行为监督作为行政公诉的前置程序,赋予检察机关在行政机关接到检察建议或纠正违法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不予纠正违法行为或未予回复时提起行政公诉的权力,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单纯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局限性。

有学者认为,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诉的对象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以诉讼方式介入抽象行政行为,既无立法依据,也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行政执法环节的违法与不作为,可以考虑作为行政公诉的重点。⑨行政公诉的对象应界定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特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违法行政执法行为或不作为。检察机关发现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行为存在上述重大违法情形的,应首先运用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等监督方式向行政机关提出监督意见。行政机关不予回复或不予纠正时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公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诉,通过启动审判程序及时纠正违法执法行为,避免因适格主体缺失而导致在维护和保障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领域出现监督真空。据此,建议在《行政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不特定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注释:

[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2]罗豪才:《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3]参见樊崇义主编:《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4]参见樊崇义主编,《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5]孙谦、童建明:《论诉讼监督与程序公正》,载《人民检察》2010年22期,第6页。

[6]参见樊崇义主编,《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7]孙谦:《设置行政公诉制度的价值目标与制度构想》,载《检察日报》2011年1月25日。

[8]孙谦:《设置行政公诉制度的价值目标与制度构想》,载《检察日报》2011年1月25日。

[9]张步洪:《修改行政诉讼法与优化检察权配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作者:郑锦春 乌兰

医疗卫生行政监督论文 篇3:

关于改善医患关系的分析

多年的改革与开放,给人们带来大量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由改革开放之前的重视精神生活,日益演变到现在的注重追求物质利益,从而人际关系也日益物质化。在目前这样大的社会环境中好人做好事得不到人们的赞誉,见义勇为者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回报。本来是很正常的逻辑思维,却无辜的在人们心目中无端的产生了几个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下降,彼此缺少应有的诚信。医患纠纷的发生和愈演愈烈正是局部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

一、医患纠纷的发生原因:

(1)、卫生行政部门在医疗事故的发生、处理方面的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

从体制上、制度上造成医疗服务市场的混乱和无序,按照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医疗事故发生后县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权进行调处和委托医疗事故鉴定,并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及其直接责任人员给与必要的行政、纪律处分,57条对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工作人员在鉴定过程中违规行为也作出明确规定。可事实上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在处理医疗事故中要么是机械的执行法律条文,要么是在执法过程中明显偏袒医方,不能秉公执法、公正处理,处理结果以法律规定相差甚远,更不用说医疗事故发生后患者要求赔偿的心理期望值。河南登封县开胸验肺事件的发生,给人们心目中造成挥之不去的伤痛。因此,医患纠纷在卫生行政部门处理时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案例大量存在……

(2)、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偏重经济利益,轻视人际伦理,风俗良俗等方面的追求。

人生价值的体现,表现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和不同的行业。一般说来,只要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和谐有利的,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古代的诸子百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思想在世界上仍然比较出名。年轻的战士雷锋,走过自己短短的26年人生之路,却能够名垂青史,更使凭他那熠熠发光的助人为乐的精神而著称于世,并不断被世人所推广。他们之所以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厚重彩的一笔,不是他们这些人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他们给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那时人们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时时讲团结处处比奉献,虽然处在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的年代,但人们毫无怨言。

(3)、医院在履行医疗服务合同时,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草菅人命,是医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

患者发生疾病,很自然的就想到医院,这是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人很自然的选择,作为医院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可医院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无论他是不是医护人员,就让他穿上医院的标志服,更有甚者让其坐门诊给患者看病,有的医院把门诊病房和关键科室发包或承租给他人进行经营,有的医院给医生下发经济指标,迫使医生不得不故意放弃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经过无数次临床实践证明并行之有效的“望、闻、问、切”诊断方法。有的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借用媒体和学者、影星的名人效应对外作虚假宣传,雇用医托欺骗患者等。医院的有些行为是以损害患者地利益为代价,来换回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这是形成现在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局面的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普法宣传的深入,人们维权意识的觉醒和逐渐提高,是医患纠纷发生的次要原因。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法制建设速度最快的三十多年,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和日益完善,使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内正常有序进行。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普法宣传,群众的维权意识空前提高。对于医院的一些不合法,不符合医疗法规和医疗常规的过失行为,理所当然的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质疑,由于双方的立场不一致和利益的对立性,必然促使医患双方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当事双方态度和方法的失当,再加上卫生行政机构的不公正的处理,使医患纠纷的矛盾不断升级,严重的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同时也不同程度的侵害患者的利益。再者,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知识的缺乏,把医院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些正常无过错行为而出现的意外结果,误认为医院有责任,并且固执己见。他们在社会闲散人员的蛊惑下寻衅滋事,医患双方关系紧张,这也是发生医患纠纷的另外原因。

二、处理医患纠纷的渠道和方法:

通过上述的分析,医患纠纷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社会原因和现实的条件,社会是在矛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人们也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变得成熟,我们应当能够正视这种现象。

(1)在医疗机构的设立、医院的资质、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定、医护人员的资格考录等行政许可方面,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坚强有效的措施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防止鱼龙混杂

针对医患纠纷的存在,在医患纠纷发生之前,卫生行政部门在对医院的设立方面的审批、医院的资质、规模、医士资格、护士资格考录,医士、护士人员的配备,医疗器材配置,医生护士的职称评定等方面严格把关,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坚决杜绝制度外暗箱操作和工作人员的变通做法,各方面制度制定时要民主,要科学,并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2)在医疗机构的管理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动态管理方式,注重医护人员的医德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把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俗话说,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医院的医护人员一举一动都牵涉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人命大于天,医护人员的行为容不得半点疏忽和懈怠。医德建设既是表现一家医院员工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该家医院的立身之本和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前提,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是医院取信于民的关键,由于片面的强调经济效益而加强医院的硬件建设,疏忽和轻视医院的软件投资,不是把患者看作自己的服务对象而是把患者看作巧取豪夺财富的源泉,结果是涸泽而渔,从情感上就把患者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是医患双方的关系日趋紧张,这样即使取得的一时的蝇头小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流失殆尽,医院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最后受害的还是医院。

(3)在现有医疗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对医院的名称管理,转变医院的服务理念,正确理解“救死扶伤”的含义。

近一些年来,医疗机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纠纷矛盾突出,在一些地区已经局部的影响到该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医疗秩序,某些医疗机制到了必须进行改革的地步,国家在这方面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各种医疗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医院内部的体制改革,力度还比较大,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医疗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医患双方紧张关系没有得到彻底缓解,深化医疗机制改革还大有必要。

解决好医患纠纷牵涉到社会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劳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断完善这方面的立法,制定能够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法律法规来,并能够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行政问责,行政监督的机制,医患纠纷就会也来越少,医患双方的关系才能逐渐趋以和谐。

作者:薛丽

上一篇:产业结构城市经济论文下一篇:金融融资市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