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队伍提升科研水平论文

2022-04-28

摘要:五年制高职校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必须要经过全方位、长期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完成。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让青年教师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素质队伍提升科研水平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素质队伍提升科研水平论文 篇1:

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思考

[摘要]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促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推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文章介绍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提出了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对策:拓宽培养思路,构建专业实践能力动态培养规划;健全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实践能力制度保障体系;畅通培养渠道,建立专业实践能力协同培养机制;改进培养措施,形成专业实践能力多元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专业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李建荣(1979- ),男,江苏姜堰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王庭俊(1971-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910639,课题主持人:李建荣)、2018年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QGHZW2018087,课题主持人:李建荣)和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专项”2019年度开放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JRH2019053,课题主持人:李建荣)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从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强大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其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人才培养质量缺乏特色、教师专业实践教学力不从心等问题,其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薄弱这一关键因素,引起了国内众多研究学者的共同关注。2018年,教育部支持地方建设了200所优质高职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和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而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为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提升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探索方向。

一、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实践能力是检验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在某一行业领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本质上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也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实践经验的过程。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2016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明确提出要组织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师,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等“雙师”素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形成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全面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2.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随着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我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需要大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和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导致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难以形成无缝对接。要解决学校培养和企业用人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校企共建的技能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专业导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企业工作站等专业实践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3.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梅贻琦曾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可见,教师是导游者,学生是从游者。教师作为导游者,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此更好地带领学生前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逐步年轻化,他们中多数人的企业背景薄弱,缺乏实践经验,这必然会影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使得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的位置。高职教育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过硬、岗位迁移能力较强的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于教师队伍。高职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市场洗牌,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加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也为新时代高职教育有效响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二、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提升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现实困境

强化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是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加速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重要手段。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1.培养思路有待完善,缺乏系统的设计规划。在职前培养阶段,不管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师还是其他专业教师,培养课程仍以学科课程为主,侧重理论培养环节而弱化实践培养环节,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教师不符合当今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职后培训阶段,目前高职教师在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方面,除了完成实践教学、竞赛指导、科研项目等之外,还参与各类国培、省培、高级访问研修等项目培训,这些项目培训大部分安排在综合性大学或者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由于培训方案在编排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培训为主,企业参与培训不多,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无法保证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2.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青年教师的大量引进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教师队伍中新入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疲于应对各类考核,仅靠学校的有限资源用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造成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般般皆会、样样不精”的尴尬局面。另外,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是一项动态且长期的工程,但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工作进展缓慢。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主要以教育教学、竞赛指导等职业活动为主体。教师培训除了参加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主办的培训项目之外,还需要参加企业实践。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2017年江苏省发布《高职院校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实施办法(试行)》,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但由于缺少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层面的支持,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培养渠道不够顺畅,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教师来自本科院校,专业实践能力普遍存在先天不足,“导师制”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对新入职教师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导师的选聘,一般选择具有高级职称、专业相关的教师,针对青年教师的上岗制订培养计划,在教学教案设计、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和技能竞赛指导等方面进行指导,解决其在教学实训中的一些疑惑和困难。但由于缺少企业导师的参与指导,使得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瓶颈难以有效突破。另外,百万扩招带来了生源结构的变化,对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教学、实训以及技能竞赛指导等任务外,还需要定期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训练,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完成规定的考核任务。但是,由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和监管保障制度,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大多是在生产现场考察、观摩上岗操作和演练,能够进行企业产品开发或技术改造的只有少数,企业接纳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不高,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缺乏系统的组织,使得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很难落到实处,出现教师企业实践走过场、形式化现象。

4.评价体系有待改进,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重理论、轻技能”和“重层次、轻类型”的错误思想导向,高职院校教师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没有脱离本科院校教师评价的共性特征,过于关注理论教学及教科研成果,对实践教学技能及成效重视不够,没有体现高职教师的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缺乏高职教师职业特质,很难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的评价考核机制已经把教师引导到教学、科研、竞赛指导和项目建设上,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由于高职院校针对教师评价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错失”黄金时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对策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前所未有的好时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提出,以“四有”标准,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2017年,江苏省启动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已完成高水平骨干专业的遴选。为实现高水平骨干专业人才培养与新一轮产业技术升级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应从构建动态培养规划、完善制度保障體系、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四方面发力,打造高水平教师团队,强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

1.拓宽培养思路,构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动态培养规划。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教师要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与时代使命,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高职院校要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科学规划。在招聘教师时,既要考察应聘者的教育教学能力,也要考核其专业实践能力,确保新入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需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除了对其学历或职称进行明确规定和要求外,还应将企业工作经历和科研水平作为引进的必要条件,打造“高技能、高水平、高层次”卓越师资团队。对于具有高等教育学习背景、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应根据其知识技能基础和个性发展需求,深化分类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动态培养计划,实施“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三递进式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实现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成熟、五年成长为教师骨干,从而遵循高职教师队伍的成长规律,形成入职、职中、职后“三段贯通”的培养体系。

2.健全培养机制,完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制度保障体系。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第一,建立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激励机制。为发挥企业在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支撑,要鼓励教师投身企业实践,让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通过实施“下(下企业)、访(访问企业工程师)、挂(企业挂职锻炼)”工程,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和实践基地,设立教师企业实践专项津贴,加大教师企业实践经费保障力度,以此调动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找人才、教师找顶岗、学生找工作的三方契合。第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实施办法。对于新入职教师,制订新入职教师下企业对口岗位见习的年度计划,严格落实“新教师必须在企业或者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规定。对于中青年教师,可以依托“企业实践培训”“访问工程师”项目,每年进行至少一个月的企业轮岗研修,期间不仅需要完成企业研修任务,还要能够将企业研修中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自然对接。对于骨干教师,需要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并且能够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改进产品工艺、解决技术难题等,提高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3.畅通培养渠道,建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协同培养机制。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实施“双导师制”,校企双元协同培养,是凝练深化教师原生优势、平衡发展态势的有效举措。第一,在学校导师“传、帮、带”的言传身教中,引导教师树立职业理想。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技巧。结合教师专业基础和个性特点,根据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水平”两个基础方向展开,通过随堂听课、教学研讨、教学竞赛、实训指导等途径,实践“互联网+”时代适应学生需求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第二,在企业导师“引、助、领”的躬亲指导中,高职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在企业导师一对一指导下,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循序开展技术观摩、顶岗实操以及技能训练等实践学习活动,积极参与企业科技项目研发、生产管理等实际工作。企业实践期间,就企业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境,主动与导师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完成“企業人”到教育者的角色转化。因此,校企实施“双导师制”,为新形势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大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

4.改进培养措施,形成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多元评价体系。根据高职教师培养特点,制订科学的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对于入职1年的教师,为他们营创良好的职业成长环境,积极参加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型培训,掌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技能;对于有3年教学经历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需要掌握竞赛指导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具备的专业技能,根据目标考核,完成相应的教学科研任务;对于有5年以上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定期安排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工教结合,将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转入企业实践应用,主动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将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及时反馈于课堂教学,将企业文化、运作模式、经营理念和岗位需求及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步。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第一,高职院校要主动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营造良好的教学实践环境,以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提高为主线,以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实施“1(工程师证书)+X(新教师和骨干教师获得考评员证书和高级考评员证书、专业带头人承担横向课题或技术开发项目、专利转化1项以上)”考核标准,构建新教师岗位实践、骨干教师高访研修、专业带头人挂职锻炼、领军人物开发项目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运行机制,助推教师成长为能工巧匠、技术专家等。第二,在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高职院校要优化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科学设置岗位结构和任职条件,完善以专业实践能力取得工作业绩作为教师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形成灵活的用人机制。另外,引入企业行业参与评价,将企业实践取得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效与职称评审挂钩,通过职称评审合理评价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激发教师追求整个职业生涯的可持续专业发展。

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形势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建设、获得特色发展成效的实力保障,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高职教师在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利于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更有利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海峰,石伟平.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7(20):16-20.

[2]夏筱川.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15-17.

[3]巴佳慧.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培养路径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73-76.

[4]杨润贤,李建荣.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9(24):57-61.

[5]陈熔,朱明苑.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73-78.

作者:李建荣 王庭俊

高素质队伍提升科研水平论文 篇2:

五年制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

摘 要:五年制高职校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必须要经过全方位、长期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完成。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让青年教师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三届职业教育教改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YB249)

作者简介:施伟萍,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也越来越大。201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也下发了《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要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些文件都对现代职教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办学等不同于以往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职校的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有新的认识、新的思维,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对相关专业就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分析,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就是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培养的生力军,他们大都经过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思维活跃,是学校的未来与希望,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将决定高职院校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必须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与环境,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1]据统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经占五年制高职校教师65%左右的比例。要把青年教师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研型教师,必须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提升青年教师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从科研管理视角来看,寻找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策略,是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影响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意识薄弱

目前,五年制高职校的青年教师缺乏职业经历、缺乏教学和科研经验,在科研能力的提升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通过对部分五年制高职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情况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每周上课量在12~16课时;每年上课总量在480~1 640课时;每年参加培训和下企业锻炼的总数在150~120课时。另外,还要担任班主任和辅导员、自己参加或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见表1)

青年教师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成为职业倦怠的人群,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撰写论文和参加课题研究,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意识薄弱的问题非常突出。

(二)青年教师教学缺乏反思,研究无法切入

五年制高职校的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案例法和启发法,每年各校对青年教师要求开设公开课1次以上,并对培养青年教师采取了青蓝结对的办法,让老教师一对一带青年教师,使得他们能迅速成长,参加教研活动和课外教学辅导按照要求完成。(见表2)

但是,这些依然是流于形式,青年教师普遍对教学的深入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敏锐力不够,找不到研究的切入点。青年教师长期接受强制性注入式教育,他们本身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受到严重的磨损,遇到一切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问题,并不是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再思考,而只是习惯于忙着从书中找答案,看到大量信息甚至无动于衷[2],这对他们主动进行教学科研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科研能力低下

五年制高职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的原因何在?当青年教师从教之后,就会遇到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教学困惑,要把这些困惑内容写出来却不知如何描述,有时写了一些内容,描述的不够清晰,提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从此对科研产生畏难情绪,每年发表论文或课题研究等科研任务也是在学校硬性考核中勉为其难去完成的。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教学能力的高低,目前,五年制高职院校科研氛围不浓,学校的科研管理体制也不利于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更抑制了青年教师的科研欲望,成为教育科研的阻力。他们普遍感到科研工作难度大,如申报课题感到很不容易,对开展课题研究也感到没有底气,一谈到申报课题就有一种畏惧感。参与课题研究也比较被动,所以,科研能力非常欠缺,还有的教师连课题申请程序也不清楚。因而,青年教师没有自觉的问題意识,不会用问题导向去申报课题,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不可能使自己的教育实践获得改进。

总之,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较低是普遍现象。从高职教育发展来看,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有必要构建比较完善的机制,多方形成合力,使得青年教师快速走上科研之路。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于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及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寻找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如何提升五年制高职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寻找对应的途径呢?科研能力是高职教师的一种重要能力。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教师要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既要掌握“应该教的知识”,又要掌握“如何教知识”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支撑教师专业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指基础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其中,基础性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科研资料的收集能力、科研成果表述能力;发展性能力包括科研选题能力、科研信息加工能力、科研动手实践能力、科研质量分析能力与评价能力、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能力。[3]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入手。

(一)教育观念引导,激发青年教师科研意识

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加深他们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转变旧观念,树立适应新教学形势的观念。通过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或介绍教育改革的信息,引导青年教师克服教育科研工作畏难情绪[4],提高对教科研的认识,自觉参与教科研工作,积极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在新的时期,要及时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传达给青年教师,并帮助提高认识,尤其是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让青年教师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培育更多的青年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力争让青年教师在1~3年是适应期培养,4~6年是发展期培养,7~10年是特色期培养,让其形成对教学的思考化为科研的自觉行为,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

(二)特色课题引路,吸引青年教师投身科研

鼓励青年教师在进行课题申报时,结合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学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列出课题研究目录,辅导青年教师,把热点、难点、焦点作为课题备选内容,以供青年教师有更宽更广的选题范围;青年教师在特色课题的引领下,不断思考、不断钻研,从校级课题入手,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寻找有深度的问题深入挖掘,再申报市级课题、省级课题等;吸引青年教师投身到教学科研之中,不断突破,也是不断成长,寻找到做教师的乐趣,坚持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成为专家型的教师,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系统培训指导,强化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无论是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指导。 通过五年制高职院校科研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课题申报、开题指导,对青年教师们进行培训;专业教研组团队、名师工作室团队、课题组团队对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申报、成果申报、论文撰写等方面也应给予具体的指导。[5] 青年教师从进入高职院校开始就能接受系统的培训,不走弯路,持之以恒,一定会强化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如果能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学校的内涵发展一定发更上新的台阶。

(四)典型示范带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水平

学校在青年教师中选择重点培养的对象,在名师工作室的教师成长共同体中明确一定的科研任务,让部分青年教师先走一步,尽快成长为科研先进,然后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带动周围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要多举办学术报告会、教学观摩会等活动,提供机会让青年教师大胆展示自我,提升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对青年教师中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高的人要给予鼓励,在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鼓勵,形成良好的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的提升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制定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师素质要求,探索一种有效、科学、可行的、培养高职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对策。通过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来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来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科研管理机制来有效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何构建多种培养途径来激发高职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的积极性,值得深入研究。

(一)广泛开展青年教师科研情况调研,问题导向进行引导

五年制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具有科研潜质的青年教师,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怀;要创造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和谐的科研环境,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科研;以青年教师为对象,广泛进行调研,从多角度来研究青年教师的知识,不仅要研究青年教师“知道是什么”的知识,也要研究“知道怎样做”的知识。这样会呈现出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的青年教师知识的图景,也才能真正发展和丰富个体的青年教师知识理论。青年教师要研究的教学问题可以从小处入手,可以“小题大做”,扎扎实实地去研究,一步一个脚印。在青年教师中广泛进行发动,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让困扰青年教师的教学问题浮出水面,抓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设计和开展多元化的有效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积极开展科研培训学习,寻找教师发展平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搭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名师团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论文的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的把握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必须重视这项工作,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才能快速提升。邀请一些专家来学校给教师进行科研的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会,进行课题申报、开题指导,从而在课题申报、成果申报、论文撰写方面的能力有显著提升。[6]在青年教师自己的专业教学领域要聘请行业专家来引导青年教师,国家要求职业院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特别是学校培训和企业培训要结合起来,培养不脱离实践的专业教学人才,按照职业标准,对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健全科研管理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科研考核制度及科研奖励制度,让青年教师从被动搞科研转化到主动从事教学科研上来,调动他们的科研主动性。[7]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建立一套相关制度。主要是建立科研激励机制,让青年教师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密不可分,主动而不是被动、积极而不是消极地开展科研工作。规范青年教师的科研行为,使科研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使科研过程有条不紊。让青年教师认识到科研工作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决不能弄虚作假,要坚决杜绝学术不端的行为。也不能急功近利,倡导严谨踏实的作风,维护自己良好的声誉。在年终考核时要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成绩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与教学评价同等对待。可以通过设立科研论文评奖、优秀课题评奖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0):62-64.

[2] 林秋雪.借用名师工作室之力解青年教师发展之困[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09-210.

[3] 刘艳军.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6(5):337.

[4] 管玮.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状况调查——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J].纺织服装教育,2016(6):453-460.

[5] 刘远航.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122-124.

[6] 黎万平,冯邦军.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17(3):45-46.

[7] 陈亚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3):77-83.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search Abilities of Junior Teachers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I Wei-ping

(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And Economy Branch ,Jiangsu Unit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uzhou 215104,China)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junior teachers;research ability;strategic study

[责任编辑 李 漪]

作者:施伟萍

高素质队伍提升科研水平论文 篇3:

高校知名度的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必须注重提升高校知名度。提高高校知名度,能够提高大学招生和就业质量,能够提升高校的文化水平,有效增强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而知名度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教育管理理念、高校形象、校企之间的合作交往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高校要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校企联系,要注重教师队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传承和革新,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关键词:高校管理;知名度;软实力;提升;策略

一、前言

高校的实力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对于内部而言,就是高校的文化建设,也就是多年来的文化沉淀,对于外部而言,主要是指高校的形象、美誉度以及管理水平等。高校的知名度,是指高校的品牌影响力,它对于高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知名度,是每所高校都非常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研究高校知名度的提升策略。

二、提升高校知名度的必要性

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必须注重提升高校知名度。提高高校知名度,能够提高大学招生和就业质量,能够提升高校的文化水平,有效增强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1. 能够提高大学招生和就业质量

高校数量的增多,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很多学生关心大学的知名度,因此,知名度越高的大学,其生源越优。而知名度高的大学,与其他院校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录取主动权。这样,知名度高的大学就会拥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加上自身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因此,有利于培养大批优秀人才。社会认同感高,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会受到广泛欢迎,这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提升就业质量。

2. 能够提升高校的文化水平

大学文化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灵魂,大学文化对内可以提高高校自身的素质,提高高校的内部竞争力,对外可以从高校形象、高校信誉以及高校的发展空间等方面提高外部竞争力。而知名度的提升,能够有效推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繁荣的大学文化又可以推进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 有效增强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提高高校知名度,不仅能够带来国家充足的经费保障,而且有利于教学科研人才的储备。充足的财力,是引进与培养优秀人才的坚强后盾。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充足的财力,是引进与培养大师级人才、增强高校师资力量的坚强后盾,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知名度的提升,使高校有信心进一步发展自己,不断拓展教育视野,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知名度的提升,也让高校教师对高校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并且以一种正面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校提升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高校知名度的形成,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科研水平、教育管理理念、高校形象、校企之间的合作交往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可以通过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校企联系,注重教师队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文化传承和革新,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等来提升知名度。

1. 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校企联系

高校应明确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向社会宣传自己的办学宗旨、教学理念以及优势学科,展示教育教学方面的优秀成绩,扩大品牌影响力。例如,可以借助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要使文化品牌能够“走出去”,增强对外开展文化沟通的能力,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作为应用型大学,还要重视加强校企联系,与企业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突出展示优秀企业的文化,将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以及道德标准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要求有机结合,把教学环境与企业文化氛围相融合,打造具有职业特色的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入职业素养教育,让大学生感受职场氛围,接受职业素养的熏陶。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2. 注重教師队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与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紧密联系,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知名度的重要方法。高校要注重营造创新的氛围,从教师的个人能力以及工作方式出发,有效渗透创新观念,促进教师潜力的发挥。首先,高校要给教师提供创新的空间。高校的发展呈现多样化格局,而教师的工作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支持教师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要将创新意识放在首位,要注意促进基层教师与管理层的交流,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推动教师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最后,高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培养教师的学习精神与探索意识。要让教师从多个层次及方面进行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创新思维。

3. 注重文化传承和革新

大学文化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灵魂,高校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从而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高校文化建设的全部工作,都应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不能局限在突击性、表面性、短期化与形式化的文化活动上。课程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部分,要充分重视日常教学工作,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工作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即为高校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因此,课程文化建设需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进行研究。在建设大学文化时,单纯依赖于传承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既有的课程文化进行拓展与完善,使得学校价值、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从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推动高校长远发展。

4. 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随着高校的扩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办学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教学设备也越来越完善。但是,还缺乏良好的校园风气,影响高校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因此,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推动高校进步和发展。要注重吸收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校园风气,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四、结束语

是否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高校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重视宣传工作,加强校企联系,注重创新发展规划理念,注重文化传承和革新,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人才,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郭丛斌,孙启明.中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中亚洲五校的对比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4(12).

[2]蒋小军,窦强.高校品牌塑造的公共关系传播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育,2014(09).

[3]詹姆斯·费尔韦瑟,李康.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知名度、学术研究及大学教学的相互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1).

[4]吴移谋,肖建华,谭立志.突出学科特色提高一般大学的知名度[J].医学教育探索,2007(07).

[5]聂西文,陈卓艳.重视篮球文化品牌培育促进提高高校知名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6]曹红梅.精编职教新闻:提升职业学校知名度的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06).

[7]张东娇,李桂英.知名度、美誉度、定位度:学校形象的评价指标[J].教育科学,2006(02).

作者:崔志林

上一篇:基于施工技术的轨道交通论文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