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呈现出现实性、前沿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材陈旧、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从教材选用、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等角度来剖析实践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 篇1:

浅析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与经济效应之间的关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三种社会保障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做具体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社会保障模式与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保障模式的角度,对我国现存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解决起到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社会保障模式;经济效应;相互影响;比较分析

1研究背景及问题

近年来,如地区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老龄化问题不断恶化、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这不仅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隐患,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国家急需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来逐一分析各种社会保障模式与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进行改进提出建议。

2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选取四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即人均GDP、老年人口比例、失业率、消费水平来阐述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这些经济指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三个典型的国家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即德国代表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英国代表福利国家型保障模式,新加坡代表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双因素回归分析,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更深入的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数据来源

德国数据来自据OECD网站http:/www.oecd.org/survey有關数据收集整理而得,英国数据来自于由世界银行数据库与国际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所得,新加坡数据来源于新浪财经-新浪网-全球宏观经济数据。其中社会保障水平、失业率、老年人口比例、消费水平的计算单位是百分比,人均GDP的计算单位是美元。

4研究内容

4.1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GDP

4.1.1社会保障水平对人均GDP的影响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均GDP都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德国与英国正相关更显著。英国大于德国的回归系数,说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更有利于福利国家型人均GDP的增加;对于新加坡而言,相关系数较小,说明之间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也与其实行的中央公积金制有关,所有的缴费全由雇员承担,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虽然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但这种社会保障模式会激励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人均GDP的增加。

4.1.2人均GDP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

对英国和德国而言,人均GDP的增长利于社会保障水平的上升,其中德国的回归系数大于英国的回归系数,且回归系数较小,说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说明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抑制经济的发展,给国家财政带来危机。对于新加坡,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不显著,但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也会相应地增加,因为人均GDP增加会使得公民更有能力去缴纳公积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4.2社会保障水平与老年人口比例

4.2.1英国与德国

从上图我们可以得出,德国与英国的相关系数都接近0.8,说明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老龄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从社会保障水平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来看,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高额的社会保障支出,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完善,使英國的老年人的各种疾病得到更为有效预防与治疗,又由于较低的出生率与居民平均寿命的提高,逐渐恶化英国的人口结构比例,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1]从回归方程的系数里看,德国出现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来看,人口老龄化越严重,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养老保障占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很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是个普遍的趋势。[2]英国的回归系数更大,说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大幅度的增加了英国社会保障支出。在英国整个社保支出中,养老金支出约占50%,其中1950年占比41.7%,1980年上升到了48.3%,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必然导致养老金支出增加。

4.2.2新加坡

根据《2010年新加坡及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状况)》显示,新加坡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呈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呈现老龄化进程时间短且速度快的特点。[3]新加坡政府借以1955年实施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来解决养老问题,虽然之后发展较好,但是这一制度自身的缺陷也凸显出来,在现在45~50岁的人中,有27%的人还没有存够退休后能赖以生活的钱。[4]所以人口老龄化对强制储蓄型国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社会矛盾日益显著。

4.3社会保障水平与失业率

4.3.1从社会保障水平对失业率的影响来看

德国相关系数较大,说明社会保障水平过高,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多,会对就业产生消极作用,[5]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德国的失业率是欧盟各国中最低的,这与德国的就业政策的成功实施激发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关。而对于英国来说,相关系数为负且较小,表示这种影响非常微弱,不能说明问题,甚至存在系数反向的可能,英国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失业者收到的失业救助差不多跟在职者的工资相同,因此助长了劳动者自愿失业的心理,丧失了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对于新加坡而言,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不强,但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即人们缴纳公积金的能力增强时,说明人们没有处于失业状态,因此,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公民的就业情况愈发乐观。

4.3.2从失业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来看

德国的相关系数较大,表明失业率是影响德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由德国的就业政策理念所致,认为就业是一种的社会目标[6]。虽然德国身处欧盟,但比其他欧盟国家更加注重就业目标的实现,例如进行失业救助、分析研究失业成因、制定符合国情的就业计划、实施就业培训、并据此估计就业前景,但因此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导致了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于英国来说,相关系数较小不能说明问题,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模式来说,失业人数越多,社会保障支出越多,因此这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的压力。而对于新加坡,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不强,当失业人员是退休或者已经存够公积金时,此时的失业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于那些中途失业或是没有存够公积金的失业人员来说,这会造成社会保障水平不足以支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国家的平稳发展。

4.4社会保障水平与消费水平

4.4.1从社会保障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来看

德国和英国的相关系数较大,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对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统计结果进一步说明德国的私人消费更加依赖于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自身的劳动收入,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权限,已经足以刺激或抑制消费,这就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所一贯提倡的公平与效率、权力与义务的对等原则相悖。对于英国而言,社会保障能够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得人们不用担心基本的生活,从而促进消费;另外这实质是一种收入再分配,从根本上增加穷人的收入,促进全民消费。对于新加坡来说,相关系数较小,不能准确地反映,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也与新加坡的社会保障模式相关。

4.4.2从消费水平对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来看

相关系数都为正,说明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也随之提高,但对于新加坡而言,消费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消费增加,则可支配收入减少,则可以缴纳的公积金将会减少;但反过来说,消费水平的提高说明人们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人们极有可能增加公积金的缴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5研究结果

5.1人均GDP与社会保障水平

无论哪种社会保障模式,随着人均GDP的上升,社会保障水平随之提高,即社会保障支出也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且支出增长的速度比GDP增长的速度快,就必然使得经济的增长被抵消掉甚至下滑;德国人均GDP与社会保障水平的相关系数高于英国,主要是因为德国是投保资助型,相比于英国,随着GDP的增加,自己、公司和国家缴纳的钱加起来就相应增加得多,但是福利国家型,增加的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国家承担,对国家财政产生较大压力,因此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模式将有较大的风险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吞噬;同时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人均GDP都有上升的趋势,这也显示了社会保障在促进经济发展这一方面的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5.2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水平

无论是哪种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结构与社会保障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高,社会保障水平就应越高[7],同时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也会增加老年人的寿命,进一步恶化老年人口比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也给社会保障制度出了一个难题,此外虽然新加坡在这个问题上影响似乎不那么严重,但目前养老保障基金不够养老也必定会产生社会矛盾。

5.3失业率与社会保障水平

失业率的增加必然导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例如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德国的就业理念,以及英国的失业救助都会导致产生“养懒人”现象,而强制储蓄型比较特殊,它的社会保障水平大多部分依赖于自己的收入,当失业率很高时,没有工作,这时候社会保障的缴费来源就断了,此时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下降,但同时,这种社会保障模式对居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促使居民好好工作,增加收入,为未来的生活保障做铺垫而缴费。

5.4消费率与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显著正相关,同时消费水平的提高也能明显促进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两者具有互相加强的作用[8]投保资助型的相关系数低于国家福利型模式,这也说明国家福利型模式下社会保障对收入再分配影响重大,而强制储蓄型的比较特殊,因为它的公积金都来自自己的缴费,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自己繳费的多少,对低收入人群来说,随着缴费的增加,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水平必然降低,然而对高收入人群来说,缴费的多少并不影响本人的消费水平。

6 研究结语

6.1政策启示:

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下经济增长成果被吞噬的风险较大,而投保资助型风险较小;养老保险作为当今社会保障的一大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必然带来社会保障支出的急剧增加,国家应该及时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调整,以免对财政造成影响;对所有的社会保障模式都一样,社会保障支出随着失业率的上升而上升,因此我们应该制定失业扶持方案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为根本,一方面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一方面促进人们的就业激情,不给国家养懒人,在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控制其增长速度,使其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坚持的一项原则;消费作为经济的推动力,消费的增加必定带动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回归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保障水平的增加会促进消费的增长。所以我国应该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的增加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6.2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研究不足

(1)没有对中国的社会保障进更深一步的研究,制定出更具价值的经济建议;

(2)回归模型分析并不是很到位,用的还不够成熟;

(3)新加坡国家的社会保障经济水平指标查找的数据不是很全,可能导致样本存在很大的误差。

6.2.2研究展望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保障制度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三种社会保障模式下产生的经济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做具体的比较分析,阐述了社会保障模式与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从社会保障模式的角度,对我国现存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解决起到应尽的责任,希望未来能进一步能对这三种社会保障模式进更深一步的研究,并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探究并找出有经济价值的合理性建议,为国家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雷利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效应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1.

[2]陈程,李正龙.人口老龄化与养老负担:中日比较及其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1,(05).

[3]王铮.新加坡人口老龄化问题浅析[J].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5,(08).

[4]曹云華.试析亚洲“四小龙”的老人问题[J].东南亚研究,1999,(5):66.67.71.

[5]常金奎.我国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分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6,(05).

[6]王川.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8.

[7]徐红芬.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及适度水平的统计研究[J].湖南:湖南大学,2005.

[8]刘茯苓,徐蕾.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05).

作者简介:

郭惠萍(1995-05-0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辽宁大学商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郭惠萍

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 篇2:

实践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探析

摘要: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呈现出现实性、前沿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教材陈旧、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具体从教材选用、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资源等角度来剖析实践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实践教学  社会保障概论  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与民生问题关系密切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社会保障工作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然而,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材陈旧、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资源不足等现象。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环节的延伸,是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本文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本文所讲述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包括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资源的丰富等多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概况

(一)课程性质

《社会保障概论》体现了知识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研究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发展规律、基本模式,是一门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保障概论具有其特殊性。一是社会保障概论具有学科交叉性,不是单科性学科,研究以国家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规律性,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二是社会保障概论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实践环节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实践性对于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三是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民生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二)教学内容

社会保障概论是研究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及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保障概论主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管理、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等内容;下篇具体阐述社会保障基本层次,主要包括老年社会保障、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障、军人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等内容。从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实践性是社会保障概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在该课程教学时,培养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思维,运用实践性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运用社会保障理论解决现实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三)教学目标

在我国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迫切需要精通社会保障业务的专业人才,特别需要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专门人才。社会保障概论密切结合国内外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综合概括了社会保障的新情况,及时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新成就,重点反映了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理论问题。该课程是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具体来说,该课程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了解国内外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成就,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学会用已掌握的社会保障知识分析、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保障难题,使学生能胜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

二、社会保障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陈旧

我国对民生工作非常重视,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完善,但是社会保障概论教材跟不上社会保障政策的更新。教材陈旧现象不仅出现在单个高校,在全国高校中都非常普遍。教材陈旧会导致许多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都是些過时的内容,难以掌握到本专业最新的、前沿的政策;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加大,鉴于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性质,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找最新的社会保障政策。

(二)教学过程程式化

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且内容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一方面教师多采用讲授法—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讲解本次课内容,缺乏与学生互动,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用PPT上课,PPT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这些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互动,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不足

教学资源不足总的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长期专业的实习机构,实践教学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依托专业的实习机构。一方面社会保障专业在很多高校来说是比较新的专业,虽然发展前景良好,但是专业基础薄弱,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与社会保障专业实习机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实习机构的质量较差,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去质量差的实习机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造成社会保障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不理想。二是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总体上看,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分为三个部分:理论教学、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67%,实践教学仅占11%,实践教学课时少,内容粗略,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社会保障概论实践教学改革做法

(一)合理筛选教材,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做好教材的选取工作十分重要。一般来说,选取教材,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适合教学,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专业需要,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二是本着与时俱进及权威性的原则,选择体现当前社会保障政策和理念的教材,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实务,毕业之后能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原则上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全国重点大学通用的教材或省级及以上统编、立项、获奖教材。就本课程而言,结合上述三个原则,可以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的第五版社会保障概论。该教材相对于其他教材而言,更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性,难度适中,能更好满足教学需要,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减少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的内容。并增加社会保障的实务内容部分,如老年社会保障、医疗社会保障等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是良好授课效果的重要体现,包括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二者的统一。教授方法要依据学习方法,否则就会因为缺乏针对性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二者相比较而言,教授方法处于主导。威斯顿和格兰顿认为,根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四类: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相互作用的方法;个体化的方法以及实践的方法。目前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该方法以“满堂灌”为特点,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效果较差。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或者组织者,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实行小组讨论的相互作用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三是实行角色扮演等新的实践方法,以案例的形式给学生布置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通过学生亲自感受案例,更好掌握重点知识;四是实行个体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组,每个组单独完成本组的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实践教学

基于混合性原则,对教学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混合教学模式。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载体,应加大对实践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可以借鉴职业技术学校的经验,派部分新进教师到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与社会保障实际操作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教师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和社会保障经营业务,做到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掌握最前沿的社会保障知识,为未来教学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二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建设社会保障专业培训基地。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建设校内校外两种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就校内实践基地而言,以教学大纲为蓝本,以就业为导向,建设社会保障实训室,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实训训练,使其毕业后能尽快投入工作状态,更好的为企事业单位服务;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补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场地不足,与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保险公司等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合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到这些企事业单位实习,经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相信学生能够好的进入角色。

(四)及时更新课程知识,紧跟实践教学步伐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是与社会保障政策紧密相连的。与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关注,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不断调整和出台,所以,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要不断掌握国内外社会保障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社会保障的知识储备,要不然难以逃脱知识过时的危及。具体而言,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备课时,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查找与授课内容相联系的新闻热点话题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最新变革,对于教材滞后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在授课时向学生传达上述内容,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更及时掌握社会保障的前沿知识。二是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方面,时刻保持专业敏感性,加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微信公众号不断积累更新社会保障方面知识,另一方面,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有针对性的查找将要学习的社会保障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社会保障动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碧英.应用导向型下《社会保障学》教学改革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67-69.

[2]周凤珍.新常态”趋势下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5-79.

[3]武甲.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视角下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家参谋,2018:40.

[4]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该课题受贵阳中医学院2018年校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教学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合同编号: GZY-JG(2018)28號)资助。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作者:周若青

社会保障水平探究论文 篇3:

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问题研究

摘要:社会保障是保证民生的最根本的制度安排,而财政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转的基础,财政既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直接资金来源,又承担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责任。本文根据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字: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财政学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制度,既调节社会公平,保障民生,又緩和经济,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经济的“稳定器”,但是该制度在实施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发挥。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直接反应了政府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间接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发展水平和运行状况。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适度与否对国家财政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在国家统一的制度安排下,各省政府具体安排本省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更多人的生存安危。虽然山东省的经济不断发展,但是贫富差距也愈来愈大,而社会的调节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发挥应有作用,这其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制度的不合理占很大比例。虽然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地区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以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变化不大,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保障水平偏低;财政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的结构安排不合理;城乡二元化格局仍未被打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过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效益不明显等。对于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完善山东省的财政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和社会保障对社会的调节作用,对于保持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避免财政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一、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基础理论

(一)、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结构

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四部分,所以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和优抚安置支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其支出属于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转移支付的部分财政对其承担全部责任,而社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覆盖对象是劳动者,劳动者和企业共同负担其基金来源,政府对社会保险支出只负担其收支缺口。

(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基础理论

经济学从产品消费的角度把社会产品与服务分为三大类: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由于具有公共性,需要由政府来提供,而私人产品由于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需由市场来提供。自由经济理论要求政府只介入市场失灵的部分,而社会保障制度便是因市场经济失灵造成的社会不公的相生物,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提供。

(三)、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统计口径界定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山东省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但由于对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及研究意义,采用的财政性统计口径包括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医疗卫生支出。

二、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现状

(一)、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

数据显示,山东省的地方财政收入大体上是呈递增趋势增长的,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数值也呈递增趋势,同时其增长幅度与山东省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大体一致,例如2005年和2006年的山东省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073.1亿元和1356.3亿元,增长比例为26.39%,而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分别为216.3亿元和263.1亿元,增长比例为21.63%。与我国整体的财政收入和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趋势是相一致的,2007-2009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51322亿元、61330亿元和68518亿元,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也呈相应的递增趋势。

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规模的比例来看,2005年所占的比例为20.16%,2006-2011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40%、17.26%、19.25%、25.44%、24.27%、24.96%。从上述比例可以看出,2005-2007年山东省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的相对力度逐年降低,而在2008年开始财政投入比例逐年增长,并稳定在24%左右。

(二)、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分析

经过多年的探索改革,山东省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但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还存在一定问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体现了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重点和方向。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相对规模变化不大。因此,如何优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成为提高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途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为了更直观的研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选取了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中的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等项目进行研究。

表1. 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结构 (单位:万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社保总支出 1456251 1702809 2163025 2630958 3525219

社会福利 9824 10026 13781 22591 25881

社会救助 52201 61569 88990 109341 178290

财政补助 47510 101567 133752 255862 306144

资料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根据资料可以看出,在整个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中,用于对社会保险基金补助的比例最高,社会救助次之,社会福利最低。既反映了山东省政府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同,根据各项目的功能和公平性程度又可以反映政府对公平的偏好程度。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覆盖面最广的项目。虽然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由于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成员的供给,在社会保障项目之中公平性最差。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稳定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数据显示山东省的社会救助近几年稳中有升。理论上我国的社会福利是高于社会救助的,但实践中经常与救助混为一谈,并且社会福利是在社会救助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社会救助大于社会福利部分在我国现阶段是有必要的。

三、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规模不合理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山东省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国家计划要求比例。在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情况下,整个国家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而且仍然在向擴大的方向发展,而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支持相对变化不明显,社会保障制度应有的调节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山东省还需要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支出的支持比例,并且增加幅度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大力发展山东省的经济总量是关键。

(二)、山东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结构不合理

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将资金合理分配在社会保障各项目之中是提高效益的有力工具。而山东省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项目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对社会保险的投入力度最大,社会保障中最能体现社会公平性的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而社会救助是最基础的保障项目。山东省支出结构不均衡过于集中于社会保险,这不仅造成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调节功能不能得以有效发挥,而且使得财政对社会保障支持的效益下降。

四、对策建议

(一)、增加地方财力

经济的发展是各项政策实施的物质基础,同样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经济的发展。完善山西省财政社会保障的支出从根本上是要把“经济蛋糕”不断做大。山东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劳动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此,充分发展山东省的教育事业,培养精英人才,借当地人力优势提高生产力,把山东省的“经济蛋糕”做大。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环保指数,重点开发新型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中央和地方的社会保障财权事权一致化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后地方的财政权力减小,而地方责任却没有变化。目前中央与地方在社会保障领域缺乏明晰的职责分工,支出责任的划分弹性大。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中央政府是社会保障事业的总指挥,负责重点是社会保障品项目,却一直处于“半缺位”或“缺位”状态。而地方政府更了解当地居民的社会保障需要,可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调节社会保障各项目的支出,但地方政府负责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项目,中央政府却承担了大量的财政投入,造成中央政府的“越位”和地方政府的“缺位”。权力的分配是以责任为基础的,权力大小应该和责任大小相一致。

(三)、优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在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优化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是提高效益的有力工具。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属于中等水平,可以考虑在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采取措施促使省财政进一步加大调整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的力度。山东省财政杜会保障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存在于财政社会保障项目支出,城乡分配也不尽完善。在农村贫困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情况下,山东省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却不如城市,区域支出上也有明显差距,均衡发展各地经济的同时,在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上有所偏重和扶持,在社会保障方面做到因地制宜,维持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赵静.不同财政支出理论下的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财经视线.2013.

[2]朱圣坤.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问题研究[D].2012.

[3]胡小菊.湖北省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理论与实证研究[D].2011.

[4]姜旸炜.社会保障支出中的政府财政责任研究[J].2011.

[5]李亚玲.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的问题和调整优化[J].财税金融.2013.

作者:王凌云 尹玉业

上一篇:数学文化人文教育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会计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