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国民经济的论文

2022-04-17

一、日本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一)会计原则方面的法规日本的会计原则最初是由日本经济安定本部下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策调查会”,参照美国S.H.M会计原则(AStatementofAccountingPrinciples,1938)拟定,于1949年7月9日发布,它由一般原则、损益表原则与资产负债表原则构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会计国民经济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会计国民经济的论文 篇1:

知识经济对军队会计核算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经济对军队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试图找出军队会计不断完善的途径,以便使军队会计更加符合知识经济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知识经济 军队会计 影响 对策

所谓知识经济,简言之,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与创新优先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它是相对于农业、工业等经济的一种经济形态。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基础,以信息和通讯技术为条件,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首要的生产要素等,知识将在社会生产和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并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知识经济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必须以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作为基础,高新科学技术及其信息处理技术是知识经济运行的必然条件,人的潜能的发掘和合理地使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决策性因素之一,人们观念的更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提,教育投入加大,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科研开发经费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相当高的比重,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且对其投资的比重不断加大。因此,以知识经济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产出率的比重日益增大。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军队会计环境

会计伴随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亲生子”,自然与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知识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独立的要素参与价值的创造,也可以作为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因此,其对于会计的影响电是深远的。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网络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专业人才,并且要具有相当的对日新月异高科技知识的把握和不断创新能力,还要能熟练掌握所有会计信息产生、处理、生成的高科技工具;会计的职能将向管理方向倾斜;会计的行业领域将不断拓展;会计的分工将更加专业化、细致化;会计工作将更加标准化等等。作为我国会计系统组成之一的军队会计,它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和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军队会计总是要以军事性为主要属性不断地适应、服务整个军队的发展的需要。当然,军队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也必须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会计学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也即体现出其社会属性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军事性还是社会性,都可以归结为外部环境对军队会计影响的结果。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无形化特征使军队会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为了与环境相适应,必须从原有的会计环境中蜕变出来,构建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军队会计模式。

二、知识经济对军队会计核算的要求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将促进军队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并对军队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军队会计核算集中化。随着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普遍运用,使得全军在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2、军队会计核算信息化。军队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通过信息发生着各个方面的联系,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因此,要求会计核算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的、有用的和及时的。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是提供的信息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不弄虚作假;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就是提供的信息能全面反映军队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是提供的信息能为领导进行财经决策和资产评估判断作为可靠的依据;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就是提供的信息能按照时间的要求及时提出。

3、军队会计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标准性,会计核算按确定的准则或依据、程序、格式、要求等进行;统一性,会计核算按有关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一致性,会计核算按已有的规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应该说明,会计核算规范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会计核算的规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或修改或充实,使其更符合规范的要求。

4、军队会计核算法制化。《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法制化的“依法”,不仅要依据会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也要依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有关会计的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还包括依据会计法规制定的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本单位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决定、指示等。

三、知识经济对军队会计核算产生的影响

1、对军队会计基本职能的影响。军队会计职能就是军队会计固有的功能。它可分为基本职能和其他职能。军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军队会计自身固有的贯穿于军队会计产生和发展始终的功能。核算和监督是现行军队会计的基本职能。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会在经济活动中大量地应用,同样也必将会融入到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中来,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面对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量和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性的要求,这些新技术也必将引入到军队会计工作中来,军队会计工作向电算化、网络化发展的步伐必将加快。因此,军队会计的事后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将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的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的职能转变。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在传统会计中,有形资产的地位是相对高于无形资产的,因而由有形资产特点所决定的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无形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上升,所以这就对由有形资产特点所决定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产生挑战,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如果对知识资本按历史成本计价,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格,或是委托培养费以及其他为取得知识而花费的实际支出,这极大地歪曲了知识资本的价值。实际上,许多无形资产是很难准确定其历史成本的。故而,单纯根据历史成本原则来计价,将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因而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对军队会计报表内容的影响。会计报表是以会计账簿资料为主要依据,以表格为主要形式,通过一系列价值指标体系,反映会计主体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各项经费收支情况的数字报告文件。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现行会计报表所主要披露的内容主要是军队资产、物资等财务资源和经费收支的情况。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是经济的基础,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信息将成为军队会计信息的重要内容。因此,军队会计报表的内容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军队资产、物资等财务资源和经费收支的情况的了解,也要满足他们对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了解。不仅表内披露,也需要表外的说明。

4、对资产内涵的影响。在军队会计中,资产是指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经济资源”是资产概念的核心。这里所说的经济资源是源于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指物资资源和财力资源,所说的资产主要是指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是经济资源的主要形式。知识资源是由人力资源和知识两部分所组成,人力资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知识通过人的积累、运用、创新而发挥作用。当人力资源能够被军队所拥有和控制便形成了军队人力资产。因此传统的资产的概念应赋予新的含义,资产范围将扩展。军队人力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应该纳入军队会计资产类科目的范围。

四、军队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途径

1、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军队会计新模式。现有的军队会计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对军队会计的影响不仅仅是某个方面或是某个问题,而是从会计观念、会计职能、会计原则、会计规范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与其格格不入的倾向。因此,军队会计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工程,它要求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会计模式的各个组成赋予新的涵义。军队会计也只有在经历过彻底的、脱胎换骨的革命后,才能适应知识经济这一新型经济环境,才能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更好地为军队的发展做出贡献。

2、尽快将军队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纳入军队会计核算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的根本,也是财富的源泉。在军事领域,可以说军队人力资源是形成军队战斗力的第一要素。这必将对军队人力资源的价值管理上提出新的要求。进一步说将军队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纳入军队会计核算内容的要求更为迫切。然而在我国军事人力资源会计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问题还都是一片空白,有些基础问题还在许多争议之中。即使有些研究成果,也只是一个范式,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理论体系,更不用说应用于实践了。因此,应加快对军事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步伐,尽快将军队人力资源会计纳入军队会计核算内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军队发展的要求。

3、加强军队会计电算化建设,努力实现军队会计网络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处理量之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高、对军队会计信息时效性要求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必将对军队会计电算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2006年一月“军财工程”的一期工程在全军的广泛使用,标志着军队会计电算化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军队会计电算化建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电算化是军队会计发展的基础,网络化则是军队会计发展的趋势。网络会计是解决会计信息时效性的最佳途径,也使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跨越。

4、完善军队会计报告内容体系。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军对的会计报告内容体系可以参考美国政府的财务报告,按照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建立详细程度不同的“金字塔”式(pyra-mid)的财务报告结构,主要内容包括:浓缩的、总括的财务报表,通用的财务报表,按照不同类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单个资金及账户组报表这四个层次,并且每个层次的会计报表都附有会计报表附注,并可以单独对外报送。其披露的信息应该包括:~是全方位披露军事部门各个方面、各种类型的财务活动信息。包括:单位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和预算收支情况。应以预算收支情况为主要内容。在反映财务状况的报告中不仅要包括传统的报表内容,还应包括知识资本、无形资产、军事人力资产等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二是反映军事部门的成本费用。可以借鉴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4号准则公告推荐的“公共部门净成本表”。这张报表反映了各政府公共部门财政年度的总支出、提供公共服务依法取得的总收入、需要由公共预算拨款的数额等情况。三是反映军事部门取得的业绩。虽然财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军事部门的业绩,但考虑到军事活动的复杂性,一些绩效是不能量化反映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4号准则公告的做法,要求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管理讨论与分析等内容,用特定的议题、图形、图表、和表格等形式,对涉及财务、非财务的事项及相关的业绩加以描述。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鲁迪.拉各斯、丹霍特休斯:知识优势[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乔治旺.克鲁夫:知识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作者:龚明 关成华 黄钢林

会计国民经济的论文 篇2:

日本会计法规体系及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会计法规体系的内容

(一)会计原则方面的法规 日本的会计原则最初是由日本经济安定本部下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策调查会”,参照美国S.H.M会计原则(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1938)拟定,于1949年7月9日发布,它由一般原则、损益表原则与资产负债表原则构成。从其性质或内容来看,相当于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后经犬藏省(现财务省)企业审议会4次修改,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会计规范作用。合并报表原则及其注释是为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和使社会投资者了解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发布,主要说明合并财务报表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操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外币交易会计处理标准及其注释是为了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规范企业外币交易的核算发布,对外币交易、国外分店会计报表项目和在国外子公司等会计报表项目进行规定。成本计算标准则是为规范企业的成本计算,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发布,主要规定成本计算的目标与一般原则、实际成本的计算、标准成本的计算、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成本差异的会计处理五个方面。

(二)商法方面的会计法规 商法上的会计规制由适用于一般商人的会计规定和适用于股份公司的会计规定所组成。这里的商人是指“以自己名义以从事商业行为为业的人”,既包括作为个人的商人,又包括作为法人的公司。商法中会计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总则中关于商业账簿的规定和对股份公司特别的会计规定两大部分。前者适用于所有商人的一般规定,后者则是对股份公司的特别的会计规定。日本的商法侧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主要通过设置各种规定保证公司财产的维持来体现。如其所涉及的会计规则注重资产计量,而非损益计量;规定了负债的范围及其计量基准;对净资产中应该维持的资本做了严格的规定,禁止将该部分资产作为股利或奖金进行分配;并规定了可分配利润的限额,且这一规定在股份公司会计规定中占有核心地位。此外,商法方面的会计法规还包括《有关股份公司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营业报告书及其附属明细表规则》,这一规则主要是对商法规定的股份公司的会计报表作出的具体规定。

(三)证券交易方面的会计法规 日本的证券交易法是参照美国1933年公布的证券法和1934年公布的证券交易法制定的,规定了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和流通有价证券的公司、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等的行为规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准备上市的公司。同商法不同,证券交易法侧重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由于在证券交易中发行证券的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了避免使投资者因不公正的交易而蒙受损失,证券交易法要求公司明确“充分而且恰当”地公开披露信息,由此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具体的要求是公司发行有价证券或其有价证券上市流通时,必须分别提出有价证券申报书和有价证券报告书,申请书和报告书必须附有公司的财务表表,且必须附有公认会计士或审计法人出具的审计证明。同时,为了使证券交易法得到彻底的贯彻和加强其操作性,日本大藏省对财务报表规则,合并财务报表规则,期中财务报表规则等具体内容都做出了规定。

(四)税法方面的会计规定 在税法中涉及到很多会计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并不直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因而税法是以间接的方式规范会计核算工作。这些规定主要体现在法人税法中,其最大的特征是“确定决算准则”。确定决算准则是指在确定决算的基础上加减税法特有的调整项目来计算应税所得。这里的“确定决算”就是在股东大会上报告的或经股东大会承认的利润表上记载的本期利润额。“税法特有的调整项目”是指对于费用和损失,税法并不是如数计入计税费用予以从收入中扣除,而是设置了一定的限额,要对超过限额的部分进行调整,如折旧费、递延资产的摊销、准备金的提取等。

(五)会计职业方面的法规 会计职业方面的法规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士法,它是为了保证企业法人提供合理公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配合证券交易法及商法的实施,保护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的利益而制定的。该法律具体规定了公认会计士考试制度、注册登记制度、公认会计士的义务与责任、公认会计士协会的行业管理制度等,是公认会计士进行业务的法律规范。

二、日本会计法规体系的特点

(一)三种会计体系的构建 在三法会计中,以商法为核心,证券交易法和法人税法进行补充商法、证券交易法、法人税法的制定、颁布部门不同,由此形成了目的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内容揭示重点不同的三种会计体系。在这三个法律中,商法处于核心地位。证券交易法在会计计量、披露和报表编制方面,比商法的规定更广泛、更具体,对其起补充作用。虽然按证券交易法编制的财务报表在格式、术语及具体揭示内容等方面与按商法编制的财务报表有差别,但在资产的内容及金额、损益和股东权益等方面的关键数据必须相一致。法人税法中规定,在计算企业纳税所得时,要以股东大会承认的利润表上记载的本期利润额为基准,这说明税法中的一些规定也受到商法的制约,并从国家征税的方面对商法进行补充。

(二)“单一性原则”与三法会计相协调 “单一性原则”是企业会计原则中一般原则之一,是日本特有的会计原则。它是指“为了向股东大会提交财务报表,为了企业信用和纳税等目的,在编制不同形式的财务报表时,其内容要根据可以信赖的会计记录编制,不能为了企业策略上的考虑而歪曲事实,要真实地披露”。根据商法证券交易法法人税法的规定,企业要提供不同格式的会计报表,由于报告的目的不同,各自的报告形式可以有差别。因为不论是按商法编制的财务报表还是按证券交易法编制的财务报表,都是根据会计记录编制的,所以其实质内容必须相同,如资产的内容及金额,当期的净利润等关键数据必须完全一样。

(三)日本会计准则由民间制定,政府裁决 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日本会计制定模式首先进行了“国际化”一与民间模式全面接轨。在2001年7月,成立了日本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oundation,FASF)和财务会计理事会(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 of Japan,ASBJ),这两个机构都是民间机构,由包括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在内的十个具有代表性并对日本工商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组织组成,具体负责今后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会计实务指南。而原大藏省分解而来的金融厅则对其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最后裁决权。在日本,虽然制定模式转变为民间模式,但其政府的作用并没有从根本上被削弱。金融厅是民间制定机构的领导部门,负责对会计准则进行裁决,不经过金融厅的批准,会计准则是不能生效的。

三、日本会计模式的特点

(一)日本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是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战略。日本企业把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开发视为企业活动的中心。在他们看来,研究开发部门设计新产品,营销部门出售产品,制造

部门生产产品,都是为了满足销售的需求。二是采用综合成本管理方法。日本企业的综合成本管理,是以成本降低活动和成本控制活动为“两轮”而展开的。在日本企业中,成本降低的典型方法有成本企划、看板方式、价值分析等,其中以成本企划最具代表性。日本企业打破欧美企业先设计产品再计算成本的做法,将筹划成本的立足点从生产现场上溯到设计阶段,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三是实施事业部制会计。日本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企业集团,在各企业集团内又按产品或市场区分为各种利润责任管理单位,即事业部。事业部制会计主要包括:企业集团内部利息制度和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金制度。企业集团内部利息制度,是指企业集团的资金计划和资金筹描权统一在总公司,各事业部需从总公司借入资金来维持使用资产。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金制度,是在各事业部内设置资本金,用以事业部的运营。通过区分资本金、短期借款、利润分配后的留存收益,来明确对资本的责任,并增强事业部的独立自主、责任经营的思想。

(二)日本成本会计模式的特点 一是日本企业在管理中非常重视成本管理问题。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工商业迅速崛起,使得包括很多美国公司在内的世界知名公司学习其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适时制”制造系统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零存货”制度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适时制的采用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进而还会降低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适时制”和“零存货”可以发现许多隐藏的管理上和经营上的问题。二是日本重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日本企业一直重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在管理中日本企业都普遍采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做法,让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反映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管理思想贯穿和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促使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日常生产中,职工会真正视浪费为罪恶,使成本的控制和节约成为职工自觉自愿的行动。我国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职工已经习惯了计划和命令,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普遍不高。因此,要改变我国企业的领导模式,不能采用权利主义的命令式管理,而应实行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模式。

四、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以政府利益为主,企业利益为辅的会计法规体系 通过制定会计法规要求会计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满足宏观调控需要,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体现在会计模式上,就需要将代表公有制的政府利益放在会计模式导向的首位。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利益维护和发展是政府长远利益的坚实基础,也是债权人利益和投资人利益的有效保证。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已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但国家的政策法规却未能跟上,且在执行中存在严重的脱节和错位现象,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利益,也使得一些股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犯。这说明制定相应的会计法规体现企业利益导向已十分必要。在日本,“会计准则和法律最终应该从整体上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具体表现为会计业务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计划的综合政策等,体现了日本会计模式的国家宏观利益导向。同时,日本的商法侧重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证券交易法侧重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些都需要通过保护企业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企业的利益得到了真正的维护和发展,债权人、投资者以及其他各方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日本的会计法规也体现了企业利益导向。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会计法规来体现会计模式的“政府利益为主、企业利益为辅”的双重导向,从而达到保护不同主体利益的目的。

(二)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以实现会计目标 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会计信息是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需要了解企业纳税情况、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宏观管理;投资者需要了解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本的保值增值程度来决定其是否投资该企业或撤资;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以决定其是否继续将款项贷给企业或收回资金。但在我国会计法规中,没有涉及到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信息,而是统一按照一个标准,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完全相同的信息。这些信息是不可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会计准则中规定的目标不能通过执行会计准则得以完整实现。日本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来解决,即不同的法律侧重实现不同的会计目标。商法和证券交易法首先强调了通过会计反映受托人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商法和法人税法注重计算企业可分配利润,体现了对债权人的保护,而证券交易法也体现了向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目标。对于上市公司,必须根据商法和证券交易编制两套报表,并提交各自相关的资料,我国还应通过制定和完善会计法规,完整实现会计目标,使理论上的会计目标和实践中的法规、准则能够统一起来。

(三)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制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属于典型的政府模式,由财政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政府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准则制定机构的权威性,能有效地保证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以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然而,在该模式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较多地受到政府的干涉,独立性差,准则制定人员的专业性和代表性也不及民间模式。而日本会计准则制定机制采用的“民间制定,政府裁决”模式是民间模式和政府模式的一种“中和”,有效利用这种模式,既可以发挥民间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又不会削弱政府的权威,还有助于进行国际间的协调。这对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参与国际协调具有借鉴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不宜对准则制定模式实行变迁,但在维护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要加大民间研究力量,增加来自企业会计实务人员在会计准则委员会中的比例,减少政府官员参与会计准则的研究,扩大征询意见的范围和次数,形成“政府制定,民间研究”的模式。

作者:余 韬

会计国民经济的论文 篇3:

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

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

段世霞

(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公司,重庆 401121)

摘 要: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目标定位进行思考,通过对当前国外流行的两个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新旧会计准则的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信息使用者特征,提出对我国会计目标的新思考。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定位

《会计目标》课题组(2008)认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也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一般来讲,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最开始研究会计目标的是美国会计理论界,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会计信息系统论观念后,会计目标的研究开始引起会计学术界的重视。根据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有自己目标,会计目标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的影响较大。发展到今天,不同的学者对会计的目标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就是结合当前主要的会计目标观点,对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会计目标的定位进行思考。

一、会计目标概述

当前,对会计目标的研究较多,也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双重目标观和经济效益观等观点。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两个: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的产生是以财产的委托—受托关系为基本前提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受托关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受托责任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ji Ijiri)和厄里斯特·J.帕罗科(Ernest J.Parlock),井尻雄士的主要代表文献是其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

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完成情况,注重委托者与受托者的关系,认为受托者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并认为会计人员是受托者与委托者之间的角色,强调财务报表的编制依据是否合理合法合规和会计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大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为标志。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 N.Anthony)、罗伯特·T.斯普罗斯(Robert T.Spruse)等是決策有用观的主要代表人物。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股东、银行等)提供有利于做出决策的会计信息,注重会计本身与信息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提供的财务报表本身对决策的有用性,要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未来经济利益。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是建立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基础之上。“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不同。受托责任观对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均强调采用历史成本和稳健原则。决策有用观采取历史成本原则和其他多种计量方法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如重置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等,以反映企业经济利益和价值。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不同。在受托责任观下,注重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中立性及可验证性的特点。而决策有用观,则注重会计信息与信息决策者的相关性。

3.财务报告采用的形式和数量有所不同。在受托责任观下,受托者提供的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受托者对委托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表是为了对信息需求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4.会计人员的地位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人员对委托人提供经营状况的信息并负责,会计人员和委托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要受信息使用者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说,会计人员在信息提供中处于“仆人”地位。

二、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目标的比较

我国在现代会计方面的发展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比较晚,我国在1992年12月和2006年2月分别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这两个“准则”都提到我国会计的目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目前世界流行的会计目标观点影响下,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的会计目标在发生着变化。

(一)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目标的内容

1992年12月,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旧准则)在第11条中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

2006年,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准则)第4条中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二者的比较分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与旧的相比理所当然会有很大的进步。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当的粗糙,但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目标与旧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目标相比,突出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旧的会计准则中,对会计目标的描述过于概括和笼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而对新的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理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反映受托责任观,有的学者认为反映的是决策有用观,还有学者认为是双目标观。本文认为,到底反映的是会计目标中什么观点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经济环境。

三、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

(一)当前的经济环境分析

《会计目标》课题组认为,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故研究会计目标应该从政治、文化、法律、教育和经济等会计环境具体因素着手。会计目标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但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层次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因素是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因素,它们基本上可以解释一个国家是否存在会计目标以及会计目标是否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经济因素和教育因素是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因素,其中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我国的会计目标应依据我国相关经济环境来定位,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转变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形态,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家仍然是企业主要的投资者。因此,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是会计信息主要的需求者。

2.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发达,股权集中度较高,多数股份尚不能自由流通;个人投资者比例较大,机构投资者比例小。因此,非流通股的持有者才是会计信息重大需求者。

3.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并且总体发育程度较低,投资品种较少,且结构不平衡,流通性较差,与其他资本市场关联度较低。这样导致企业的外部融资90%以上属于间接融资,而且主要来源于国内各大金融机构的贷款,银行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供给者。因此,银行也成了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二)新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

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各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由于不同投资者在企业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的职能也不同,因此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1.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国资委、税务部门等。国资委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的部门,目前国资委不能完全根据市场行情自由转让股票。因此,国资委作为大部分企业的大股东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存在,不会随意改变。另外,税务机关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职能部门对真实、准确和完整会计信息的需求。

2.银行。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是来自于银行,银行主要是关注银行的贷款本金及利息能否安全按时收回方面的相关信息,它们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经济业绩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对财务报告要求以真实、准确和完整为主。

3.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有一部分的大众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他们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地买进与卖出企业证券,其目的就是获取投资收益,他们只关心公司未来的现金流,以便做出投资决策。对这些投资者而言,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他们的第一需求,他们会要求企业发布对他们有用的一切会计信息。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尽管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目标要求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其中既有受托责任观的观点,又有决策有用观的思想,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观点。本文认为,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状况,在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的情势下,考虑到主要会计信息需求群体的需要,我国的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的二元层次结构论。

1.我国的会计目标应是满足对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这里的主要会计信息需求者是指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他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他们作为委托人,要求受托人报告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判断他们的财产是否保值或增值,这也就是“受托责任观”的观点。

2.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是很发达,但是也在不断的改善之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放开我国的资本市场,这是对资本市场的利好信号。因此,我们在反映“受托责任观”的同时,兼顾“决策有用观”的思想,考虑证券投资的部分信息需求,以满足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

总之,会计目标并非是一成不变,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加强,我国的会计理论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甚至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计应有不同的目标,我国当前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以“受托责任观”为核心、以“决策有用观”为辅助的二元层次观。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国有政策的改变,我国的会计目标也有可能变为以“决策有用观”为主的会计目标。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 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剖析[J].会计研究,2005,(1).

[2] 刘永泽.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5,(8).

[3] 孙红梅.新经济环境下对会计目标的思考[J].山东商业会计,2006,(2).

[4] 孙莉,谷栗.從“受托”到“决策”看我国会计目标定位[J].财会通讯,2008,(4).

[5] 曾道荣,周达勇.经济学视角下会计目标:融合观点的一种论述[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9,(10).

[6] 刘梅娟.森林自然资本公允价值计量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7] 陈兆松.新老会计准则会计目标对比分析[J].时代金融,2007,(10).

[8] 段九利.中美会计目标体系的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08,(5).

[9] 马永金.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2011.

[10] 宋青苗.财务会计目标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7.

[11] 李姗姗.浅谈对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目标的重新认识[J].商场现代化,2007,(11).

[12] 赵德武.论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兼论我国会计理论的困惑和选择[J].会计研究,1995,(4).

[13] 李艳芬.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6,(36).

[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段世霞

上一篇:经济学发展评析论文下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