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论文

2022-04-18

摘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国家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财政部要求,2019年1月1日高校将全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文章阐述了为何要进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改革背后的原因,以及此次改革对高校的会计核算的影响,并对目前高校实行政府会计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论文 篇1: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前提、基础及一般原则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是“十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学校生均培养成本及成本补偿政策研究”(编号:DFB030288,教科规办函(2003)4号)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为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本文针对高等学校现行会计核算模式存在的弊端,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基础以及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新模式,为进一步解决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计、成本核算等问题提供了借鉴。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在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的约束下进行。现有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不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要求,有必要研究适合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前提、基础和一般原则,以确立新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模式。

一、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前提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会计分期及货币计量四项内容。会计主体是指高等学校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对象。界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强调高等学校会计主体的现实意义在于将高等学校会计主体与向高等学校拨款的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区别开来,政府的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不应将高等学校当作政府的行政附属机构,而应将高等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主体,其应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和会计核算自主权。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有权制定符合本主体实际情况的内部会计核算办法。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加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在将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独立会计主体的同时,不排除将其内部院、系、部划分为多层次的会计主体。持续运行是假定某高等学校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不会终止和解散。目前,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高等学校融入市场程度的加深,高等学校终止、解散、清算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持续运行前提的确立更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会计分期是指为使政府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者、学生家庭及时了解学校财务状况、资源配置及成本耗费等方面的会计信息,需要将持续运行的过程人为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会计期间,通常有会计月份、会计季度和会计年度,其中最基本的会计分期是会计年度。我国目前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各类会计主体的会计分期都是以公历年度为标准划分的。但这种划分与高等学校业务周期特征有明显的不适应。按照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新生每年9月初入学,至次年8月末即以一学年作为一个教学周期,具有特定的周期特征和业务规律。为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规律与特点,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及时提供会计信息,高等学校应以学年作为基本的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指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当然对于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对外投资或合资办学的高等学校,也可以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提供会计报表时应当折算成人民币。尽管我国目前少有此类业务,但从发展趋势看,教育服务进出口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高等学校目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现金(广义)是否收付为标准作为确认收入与支出的依据,不论该笔收支权责对应关系和应该归属的期间如何。收付实现制只注重于资金流入流出的表面形式,完全忽略会计主体权力和责任产生的实质,这与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将高等学校作为政府的行政附属物,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延伸的管理模式是对应的。

高等学校目前所采用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处理模式,将收支平衡作为其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当年收入的资金当年必须全部消耗掉,这一模式并不符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与高等学校业务活动的现实产生了诸多矛盾。一是学校业务活动的资金支出规律并非一定是当年的资金当年都要消耗掉,高等学校业务活动在资金支出方面有其内在的特征和规律性。这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定时期先积累一些资金,等到条件具备再使用这些积累,集中资金办大事;另一种情况是:一些业务虽没有相应资金,但需要先行办理,待业务活动完成后,再筹集资金支付。这两类情况在高等学校屡见不鲜。这些是高等学校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一段时间内,收支不平衡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二是当年的收入当年必须全部支出,诱发高等学校资金浪费,助长高等学校的短期行为,促使高等学校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三是高等学校也会遇有运营风险。随着高等学校日益融入市场,高等学校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尖锐,高等学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学生数量的减少、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等等,所有这些使高等学校面临的风险在增加。高等学校也要通过积累抵御这些风险。所有这些都说明,以收支平衡为核心的收付实现制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需要,与高等学校现行业务活动的特征要求背道而驰。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公办模式占主体的情况下,高等学校绝大部分是非营利组织,但非营利组织与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不能相提并论。由于营利组织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此,其要将货币化的投入即成本与产出相比较来计算出营利组织某一会计期间的营利水平,因此营利组织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但这并不等于说非营利组织就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在于营利组织获取尽可能多的收入的目的是为了抵偿成本后有一个剩余即利润,这正是营利组织包括成本核算在内的全部行为的动因。非营利组织虽然也要组织收入,但其与营利组织不同的是其收入的主要部分未必一定都与产出具有直接的联系,即并不都是所销售产品或劳务的直接货币化所得。其组织收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偿在完成业务职能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即成本的需要,并无营利之目的。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十分清楚,其所组织的收入能否满足抵补成本的需要,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能否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绝不仅仅是实现当年的收支平衡,事实上在当年收支平衡的背后可能潜藏着巨大的债务危机。所有事物的发展均有不平衡的一面,平衡只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平衡仅是表面的,不平衡才是本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权责发生制应成为一般会计主体共同遵守的原则。但行政机构的不平衡是以政府财政为后盾,行政机构本身并无后顾之忧,收付实现制足以满足其核算要求。高等学校则不同,政府财政并非全部包下来。如果高等学校管理者对于当年收入能否抵补当年发生的成本都不清楚,那么他就是一个盲目甚至糊涂的管理者。昨日还收支平衡可今天却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高等学校已经出现。由于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成本核算,无法获取准确的成本信息,更无法将收入与成本进行比较,被收付实现制下的所谓收支平衡所迷惑,危机在即却浑然不知。显然,非营利组织也要进行成本核算,那么在会计核算中就要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按照权力和责任即应该与否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凡应列为本期收入的,不论货币资金收到与否,均应列为本期收入;凡应列为本期费用的,不论货币资金付出与否,均应列为本期费用。

三、关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一)关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运用

历史成本是指按照资产取得时所发生的实际支出作为所取得资产的入账成本。公允价值是指在完善的市场中交易各方在没有任何非公平因素影响下所共同认同的价值。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允价值是比较可靠的会计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目前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但只要能取得公允价值就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或者难于取得情况下,仍应以历史成本计价。历史成本的信息比公允价值的信息更具有可靠性。由于在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着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性,这有可能使高等学校的会计利用公允价值的估计操纵成本,最终使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反过来会损害相关性和可比性,背离利用公允价值的初衷。有鉴于此,高等学校会计应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只有在取得可靠的公允价值的信息且公允价值低于历史成本时,才按公允价值计量。

(二)关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尽管高等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对谨慎性原则应用程度的要求不像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那样高,但这绝不是讲高等学校可以忽视甚至摒弃谨慎性原则。为保证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的可靠性,高等学校在会计核算中同样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当对资产有多种计价方式可供选择时,应遵循资产计价从低的原则,以挤压资产水分,防范净资产虚增。当对负债有多种可能计价金额时,应遵循负债计价应从高的原则。对于诸如计算机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固定资产应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已经减值的资产应计提跌价(减值)准备,当一笔预计债务导致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高等学校时,高等学校应当对这笔债务加以确认,所有这些,不仅是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高等学校管理者管理思想的转变。否则就可能使资产虚增,负债虚减,净资产渗水,损失后移,成本失真,严重影响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关于对高等学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

与企业会计一样,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会计原则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和及时性。这些准则不论对企业还是对高等学校都是同样适用的,含义清晰明了,不存在争议。●

作者:徐晓辉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论文 篇2:

政府会计制度对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变革研究

摘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是国家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财政部要求,2019年1月1日高校将全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文章阐述了为何要进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改革背后的原因,以及此次改革对高校的会计核算的影响,并对目前高校实行政府会计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高校会计核算;变革

政府会计历来是整个会计体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会计受改革开放影响,因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企业的会计准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 然而,政府会计准则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改革,因此导致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与企业会计体系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及目的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背景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因此,为了配合权责发生制背景下的政府综合报告制度改革,规范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政部制定了《政府会计制度》(财会【2017】25号),要求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整个的改革进程如表1所示。

二、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对高校会计核算模式的变革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目前传统高校的会计核算提出挑战,变革了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模式,从而使得目前的记账方式、记账方法、信息系统以及财务人员的思维模式都要进行改变。整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发生了改变,如图1所示。

(一)现行记账信息系统的变革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实行双系统进行平行记账,这就需要对原来的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变革。目前还未实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的高校信息系统里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总共分为5类,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支出科目是混合在一起列示的。新的政府会计制度采用了“5+3要素”的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不仅要兼顾财务会计的记账还同时要对预算会计进行记账。对于同一笔业务,不仅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使用的会计科目不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做分录的时点也不同,财务会计记账的同时预算会计不一定记账。因此对软件公司提出了新的要求,做财务会计的同时是否能自动触发预算会计;各自系统里能够实现哪些自动化支持;单位内部各相关部门信息系统能否互相共享与支持,例如是否能与科技处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能否尝试财务业务一体化。因此高校应该对接目前使用的财务核算软件的财务软件公司,开发新的账务处理系统或者进行升级。

(二)资产核查工作的变革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原账目中还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应当全面核查到2018年12月31日为止各行政事业单位内的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并按照新制度规定对尚未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要补提折旧。同时摊销尚未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这就要求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相关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物品等与资产相关的数据进行清理核实、归类统计,进一步对各类资产使用的责任主体进行明确。同时还应该确定各类资产的账面价值初始计量标准、计提折旧的标准,包括折旧年限、折旧时点、折旧方法,准确计提折旧、摊销费用。目前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固定资产折旧引入了“虚提”的概念,在实际核算中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核算方式不能体现高校等单位的运行成本。按照新的制度,按照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应该“实提”折旧,有利于客观真实的反映实际资产价值。财务处应协调资产管理部门等其他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动态匹配资产、财务等多部门的数据,切实提升高校资产数据的质量。有效真实的反映资产价值。

(三)往来款清理工作的变革

高校的往来款是此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重难点,高校的往来款主要影响着高校的资产与负债的信息。往来款主要是高校与其他单位之间发生的应该支付或者收回、暂付或暂存款项的总称,它主要分“暂存”与“暂付”两种形式。高校的往来款内容很多:主要包括基建、科研、基本项目等方面。如购置设备费、版面费、预开发票等。如果此次改革不对各高校的往来款进行清理,直接转入新的账务信息系统,就会导致虚增各高校的资产和净资产。就目前清理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往来款由于没有及时清理或是因为历史原因,导致挂帐多年,清理起来相当具有难度,201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之间、外单位以及与个人之间往来款的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的往来款管理进行梳理, 要求各高校财务以及学院等部门全面开展往来款项专项清理和账龄分析工作,对账龄较长确实无法收回的账目,要充分做好计提坏账的准备工作。按规定程序向上级部门申请及时核销往来款项。进一步对往来款项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加强,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往来款项定期清理机制,从而避免对学校的整体管理和资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四)高校科研經费核算的变革

目前高校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下对收入、支出等款项的确认,一律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高校的日常经济业务比较稳定,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日常的业务会计核算影响变化不是很大。科研经费占据高校的经费的很大一部分,为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等情况,《政府会计制度》财务会计核算突出了权责发生制特点,将目前先进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概念和通行做法引入到了财务会计核算。但《政府会计制度》由于适用于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新的政府财务会计核算并没单独对科研经费的日常核算问题进行解释,而高校科研经费体量相当巨大,来款渠道众多,对高校的会计核算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三、对目前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建议

此次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深深影响着我国的财政体系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而高校作为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效财务人员特别是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会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的财务人员要尽快熟悉新制度的内容以及要求,同时高校应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对新制度进行培训以及钻研,全面了解新制度的背景、目的以及变化创新之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此来适应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

(二)多部门联合进行变革

此次改革意义重大,若要真正的实施,需要高校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不仅仅单纯是财务部门的改革。例如政府会计制度对资产进行了调整,就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出台新的资产管理政策。内部审计对于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出台也要有新的应对方案。新制度的科目以及记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要求信息化要跟上,信息化部门要做好信息化制度建设,保障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平稳进行。

(三)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列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此次政府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是全国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以前各行各业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将不再使用,设置了77个财务会计一级科目和26个预算会计一级科目的名称和编码,并未具体规定二级科目及以后的次级科目。高校应该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例如高校的科研经费众多,应在新制度的基础上,设置新的明细科目。理清各自高校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清理往来款,进行统计清算,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顺利过渡到2019年新的帐套中。

参考文献:

[1]陈义明.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7(02).

[2]熊娜,撒晶晶,曾春丽,王秋娜,田映红.政府会计改革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8(03).

[3]陶其高,虞劲松.对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8(03).

[4]邓兰,王东辉.高校部署与实施政府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相关问题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07).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8.

作者:金锟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论文 篇3:

高等学校现行会计核算的弊端分析

【摘要】 各高校目前所执行的会计制度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这套制度体系经过高校财务人员十年的实践,存在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明显不能适应高校发展进程的需要。文章从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五个要素入手,分析了高校会计核算在现行制度下的种种不足。

【关键词】 高校会计;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一部分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可见我国高等学校的会计基础采用的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公办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过去政府拨款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教育事业支出的内容相对简单,收支规模也比较稳定,采用收付实现制既简单易于理解,也基本上能够满足管理上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经费来源已从国家单一拨款扩展为多方面筹集资金的格局,其支出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国家财政对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目前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在日常会计核算中具有很大的弊端。

一、资产核算的不足及差异分析

(一)固定资产核算的不足及差异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是按账面原值核算,不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而是以提取“修购基金”的方式来解决维修与更新资金。然而,修购基金是以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提取,那么很显然修购基金不是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

这样处理存在着三点缺陷:一是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的原值与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净资产,又不体现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二是成本核算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损耗不能在成本核算中得以体现,这就人为地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三是不利于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在报废、损毁、丢失时,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能真实的反映实际损失,难以划清责任,这就加大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难度。

而在权责发生制下,构建的固定资产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据其损耗情况,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计入有关费用支出科目。

(二)应收款项核算的不足及差异

随着高等学校走向市场化,开始实行收费教育以来,各高校都存在大量的学生拖欠学费的问题,在收付实现制下,多数高校对此在账面上毫无反映。据统计,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欠费金额已超过3亿元,这是一笔不能忽视的数目。在权责发生制下,学生欠费情况应在资产中通过应收科目予以反映,在应该收到而实际未收到时加以确认。

另一方面,高校资金规模庞大,应收及暂付款数额往往也比较大,对高校的资产价值影响很大,一般来说,高等学校的应收及暂付款大多数最后会形成支出,有一些还会长期挂账,并不能真正收回,与企业的应收账款相比,高等学校的应收及暂付款项并不具备作为资产的价值,而按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学校不能计提坏账准备,应收及暂存款作为资产更加名不副实。

(三)捐赠资产核算的不足及差异

现行制度下,对于接受捐赠的会计处理,因捐赠物的不同,有不同的规定: 1.接受捐赠物为固定资产时,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借记各类支出科目,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2.接受捐赠物为无形资产时,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3.接受捐赠物为未限定用途的财物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收入”。固定基金和事业基金属于净资产,而其他收入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收入。同是接受捐赠,有些作为增加净资产处理,有些作为收入处理,显然有违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则。笔者认为,高等学校接受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实质上也增加了高等学校的净资产,不能作为一种收入处理,不能参与结余分配。

在权责发生制下,接受捐赠的财产一方面导致相应财产的增加,另一方面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二、负债核算的不足及差异分析

对负债核算时,最主要的问题是负债的少计问题。一般单位在披露财务信息时总是倾向于多计资产、少计负债,以达到“粉饰”财务状况的目的。

(一)借入款项核算的不足及差异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立“借入款项”科目来核算各种借款。这些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纷纷扩大规模,把精力放在大搞基础建设上,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2004年,审计署对中央部门直属的18所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发现,至2004年末,18所高校债务总额72.7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其实,除了这18所高校,我国许多公办高校债台高筑,形成巨额负债。

在收付实现制原则下,在支付贷款利息之前,高校往往对这一部分利息债务不予确认,这部分债务就成为隐性债务,在高校的会计账簿和报表中得不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时才作为支出在账面上反映。这种处理方式不利于体现高等学校真实的负债情况。学校如果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财务状况和偿还贷款的能力,往往会造成盲目贷款、盲目开支,以至于陷入经济危机中。

而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发生了向银行偿还利息的这种义务关系,这些利息费用就应确认为负债,在账面上反映出来。

(二)应付款项核算的不足及差异

高校资金庞大,经常出现跨期酬金业务,对于应由本期负担,但尚未发放的职工工资、津贴等薪酬在收付实现制下,往往也不予以反映,这一部分负债就成为“隐性负债”,在当期没有进行确认和反映。

而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承担了经济义务,这些隐性的负债就应确认为负债,在账面上反映出来。

三、收入和支出核算的不足及差异分析

在收付实现制下,确认高等学校收入的主要条件是:确认的标准是款项实际收到与否;确认的时间即入账时间是实际收到款项时;确认的数额是当期收到的全部款项,而不是部分款项。可见收付实现制是以货币资金的增减直接来确定收入和支出的发生,而不考虑该项资金的取得和付出的归属期间,从而阻断了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过程,掩盖了高校各个时期业务的真实情况。

在权责发生制下,收入的确认标准与上述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第一,在确认标准上,不再以款项实际收付为标准,而以经济权利的转移为标准。

第二,在确认时间上,原则上在交易事项发生时予以确认,但若对于收入是否能收到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业务,则应按照稳健性原则,在款项实际收到时再确认收入。这是因为有少数业务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典型的如分期提供服务,类似于企业的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在交易全部完成后才确认收入。

第三,在确认数额上,不再是全部款项,而是根据经济权利转移的情况而定。比如高校每年九月向学生收取的学费,在权责发生制下,将在其所涵盖的会计期间中递延,分期确认为收入。

(一) 收入核算的不足及差异

众所周知,我国会计年度是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而学习年度却是当年的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在收付实现制下,收取的所有学费将全部确认为当年九月的收入。但是事实上,学生上交的这些学费,涵盖了从上一会计期间九月到下一会计期间九月整整一年的时间。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科研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的核算。

在权责发生制下,根据配比原则的要求,收入和相对应的费用在使用期内应进行配比,从而出现了费用和收入的跨期摊提。

(二)支出核算的不足及差异

高校的应收账款中除基建借款外,有大部分为垫付款未核销数,这在实际上已形成了事业支出。比如:购入的设备当年已投入使用,由于受收付实现制的约束,款项尚未付清不能作为事业支出。这些一次性投入的设备可以培养多届学生,一般情况下,投入在先,实施培养在后,成本的支出与收回期出现了错位,从而使得会计记录不能有效、及时地提供教育成本和生均成本资料。

在权责发生制下,根据配比原则的要求和成本计算的需要,支出划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在各自的受益期、受益对象间进行分配。

四、净资产核算的不足

净资产是各高等学校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在上一部分的论述中,已经说明了收付实现制下,收入和支出不能正确配比,那么,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净资产也必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差异显而易见。因此,下面将只讨论净资产在收付实现制下核算的不足。

(一)事业结余核算的不足

预算执行结果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预算结余情况。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当年的预算结余就是当年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据此原则确认的收入只是各个会计期间实际收到的款项,相应地,支出也只能按各个会计期间实际付出的款项确认。而在高校的日常会计运行中,当期实现的收支,并未在当期收到或付出款项,或者当期收到或付出的款项并非为当期成果或费用的情况大量存在。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核算出的收支差额即结余无疑是不准确的,而由结余计提的福利基金和结转的事业基金也是失真的。并且, 这种核算方式从客观上会给各个会计主体留下人为调节当期预算结余的空间。

(二)专用基金核算的不足

高等学校的专用基金是指按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住房基金、留本基金和其他基金等,它们是高等学校净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修购基金主要由高等学校按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费中列支形成,用于高校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按学生人数或事业收入乘以标准和比例提取,在学生助学金中列支形成,用于学生奖励、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以上三项基金均是通过虚拟的事业支出设立,显然它已经不是遵循收付实现制,而因其计提基础又是收付实现制下当期的事业收入,没有与相应的费用期间挂钩,严格地说也不符合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

(三)事业基金核算的不足

高校事业基金主要来源于结余分配、提取项目管理费和附属单位归还人员工资。如前所述,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计量事业结余,因而也不能合理确认事业基金。目前,高等学校附属单位归还的人员经费直接作为学校基金收入,不利于考核学校的实际收支规模。附属单位与学校分属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独立的附属单位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其人员费用计入运行成本。学校付给附属单位的人员工资本质上是一种垫付资金,在会计上应表现为往来形式的现金流出,而以收付实现形式首先确认为支出,继而直接以净资产形式收回的核算方式是欠合理的。这样做一方面虚增了当年的支出规模,另一方面在高校资产负债表中并未体现此项债权,致使此项债权在未实际回收前一直处于游离状态,也埋下了产生坏账的伏笔。

(四)固定基金核算的不足

固定基金指高校因购入、自制、调入、融资租入、接受捐赠及盘盈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基金,是高校净资产的组成部分。与其对应的是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它实际上是“物化”了的基金,一般情况下与其实物形态有着形影不离、同生同灭的关系。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上,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取得时作一次性支出处理,不计提折旧,其支出对应地形成单位的净资产——固定基金。这种方式虚增了固定资产报废之前的资产和净资产总量,掩盖了资产减值的客观事实。

综上所述,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已不能满足高校日常管理和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需要,面临着不断深化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S].1998.

[2]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编写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讲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编写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讲座[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朱爱华.修改和完善高校会计制度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6 (1).

[5] 高景波.高校会计制度的缺陷及改进建议[J]审计月刊,2005 (10).

[6] 孙霞.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决策探索,2007(5).

作者:屈文彬

上一篇:农村老年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商业单位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