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审计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变化,防控经营风险已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方向,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内部审计是健全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论文 篇1:

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摘要: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度风险的行业,理应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防范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应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工作的各项社会环境,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管理,提高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控制

审计风险虽然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但同时它还具有可控性,这就说明了,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小甚至避免的。从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中可以知道,降低审计风险还要从其产生的原因入手,将其防范和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审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对维护审计秩序的正常运行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一)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具有本身的独立性才能够合法合理的开展审计工作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必备条件,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会计师事务所在展开任何一项审计任务之前,都应当充分、客观地对独立性进行评估与确认,思考能否该当承受该客户的委托进行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毫无利害关系,其承担的是对整个社会大众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必须与委托单位和其他组织之间保持超然的独立关系。因为在审计客户和审计机构之间存在着审计委员会,审计机构可以更好地保持独立性而不会受审计客户的直接影响,能够独立地开展审计业务,确保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同时,必需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对独立性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工作各程序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审计程序合法合规、内容完整、方法恰当,以此确保事务所及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防范审计风险。

(二)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

审计质量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长期发展,加强事务所质量控制的建设,也是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方法。关于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建设,首先事务所应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质量控制制度,把对质量的控制贯彻到事务所的方方面面,例如审计人员的薪酬不应与其完成的业务量相联系,而应把審计质量放在考核员工业绩的第一位。同时事务所应在内部形成重视质量的文化氛围,并通过信息传达和行动示范使质量控制制度在事务所内得到很好的落实。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应实行三级复核制度,以对审计质量做最后的把关。三级复核制度是保证业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工作,因此事务所应全面认真地执行该项制度,不可流于形式,仅仅以签字代替审核[1]。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过程中要处理审计风险和审计重要性、审计证据的关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执行严密完善的审计程序和办法,提升审计质量。

(三)完善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

目前实务中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忽视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要求,有必要予以纠正和规范,以更好的控制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审计的每个阶段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不能只凭经验或者只是老客户就省略掉该程序;二是要做审计计划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审计计划有助于审计人员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对审计项目组成员进行恰当的分工和指导监督,这对于控制审计风险和顺利完成审计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不可因为审计成本、时间和其它困难而满足于说服力不足的审计证据或省略掉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不是照搬模式和版本,做表面功夫,而是要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重视审计风险的存在,通过完善审计程序和方法,把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四)加强对客户的甄别和判断

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不仅要从审计人员出发,而且在客户方面,也要加以甄别和判断。从现实的案例上来看,因错误的选择审计客户所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名誉受损,会对事务所陷入诉讼甚至是破产的境地。事务所应该选择诚实守信、正直的被审计单位,重点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盈利能力较好而存在财务支付困难的问题。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主动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变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看是否有购买审计意见的情况存在,谨慎考虑是否应该接受业务委托,以保护自身和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对接受客户委托前的甄别和判断不仅只针对新客户,对于老客户如果存在重大变化和异常现象,应该从新评估其审计风险,并考虑是否还可以接受业务委托。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高审计质量和低审计风险都是在审计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因而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好坏。执行审计业务的项目组成员应该不仅要拥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而且在职业道德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可违反独立性原则和客观、公正原则。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当前的审计业务涉及到很多技术性知识,不光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审计、会计、税务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职业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在风险评估、计划和实施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和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时,都会涉及到职业判断,因此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意味着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能够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和较高的风险意识。现代会计、审计等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要求审计人员要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自觉地养成更新专业知识、扩宽视野范围的习惯,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机构也要对事务所的资质和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后续教育,以应对形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与专业胜任能力的增强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要求审计人员遵守以下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诚信、客观公正、独立性、保密、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良好的职业行为。纵观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的案例,大都由于缺乏责任心和谨慎的工作态度,如“琼民源”案件是因为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未对琼民源惊人的业绩增长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未对天津广厦审计业务进行应有的分析和函证程序,这些只要注册会计师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是可以避免的。同时审计人员应该随时把发现的违反审计独立性原则的情况和事实,向项目组进行报告,严厉贯彻执行审计回避制度,使审计工作在良好的职业环境下进行,能够更好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三、加强审计工作监管力度

审计过工程的控制,可以说是控制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强化监督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行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下,对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监管职责的部门主要有注册会计师协会、财政、审计、税务以及证监会等。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一个行业自律组织,主要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和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监管机构应该在对注册会计师执业情况进行检查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一套严密、完整、切实可行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随意性的而工作,要形成对全部事务所覆盖的定期检查以及同一互查制度。从其他监管机构来看,各监管机关应该对审计报告进行全面核查,不能够各自为政。就法律规定的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操守做出的规定要严格执行,并尽快的形成专门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对公众公司信息披露事项的制度。(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伟.试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规避[J].企业导报,2011,(11):123.

[2]杨素娴.论注册会计师存在的审计风险与规避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174-175

作者:高攀 关锐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论文 篇2:

浅谈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 要] 随着审计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变化,防控经营风险已成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方向,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内部审计是健全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 控制措施

近些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变化,同时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现象,而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势必会增加审计的难度。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审计风险进行再研究,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以便于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一、审计风险、内部控制、审计控制风险定义

1、审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又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也存在审计方法的客观原因。因此,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从注册会计师内部和其外部着手,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内部控制的定义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内部控制定义为:被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3、审计控制风险的定义

审计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重大错弊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和纠正的可能性。被审计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错误和舞弊。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者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误和舞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基础建设,打造管理型、复合型的审计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审计人员学习、培训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拓宽视野,更新知识面,掌握新业务的要点和风险点,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各项调研工作,为内控工作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2、加强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合理地保证企业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有效的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和经营效果等目标。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被审计单位应从加强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激励制度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经济活动经济资料合法性合理性。会计电算化与它的内部控制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审计人员应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控制活动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评价企业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传递渠道的便捷与畅通,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文字描述、调查问卷、流程图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描述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应向企业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结果。审计报告应说明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范围、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及对改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3、创新内部审计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内部审计,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审计思路上,要努力实现由传统内部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的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在审计模式上,应探索构建从风险分析入手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程序,以监督和评价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能力为审计成果,从以财务收支为主的审计,向以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审计为技术支撑的效益审计、管理审计转变;在审计目的上,从重视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强调审计监督,转为强调审计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转变,以审计经营活动为起点,以审计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审计会计核算、财务表现为终点,全面覆盖企业营运活动;在审计行为上,从不规范的随意性,向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方向转变。

4、内部审计要外部化

内审外部化是指审计业务由企业外部的民间审计组织全部或部分承担,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部化具有一系列优点,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外部审计工作一般都是由注册会计师领导完成,它们独立于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有一套保证审计准则受到遵循的机制,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同时,还为企业降低成本,因具有比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知识,可以提高和稳定审计质量。

5、健全组织结构,授权明确

组织结构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审计客体的生存,也影响着审汁风险的高低。组织结构中的各个机构、部门都各有自己的职责,明确授权与责任的关系,采取必要的步骤,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三、结语

作为加强内部监管手段之一的内部审计工作已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消除的,内部控制完善与否,决定着审计风险的高低,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风险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

作者简介:张丽丹,1975年出生,女,审计师,大专,信州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监察审计部专职。

作者:张丽丹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论文 篇3:

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系数也随之上升。因此也更加凸显了财务管理与审计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审计工作,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难以避免或根治。本文将就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与控制进行分析以便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制度相应措施,降低审计的风险系数,提高企业的经营目标。

【关键词】审计风险 防范 控制

一、 审计风险简述

所谓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制定了一些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96年就公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其中就对审计风险作出了: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的定义。而《柯勒会计词典》把审计风险解释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观点是: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虽然上述定义不尽相同但审计风险却大致有两方面构成:一是来自审计人员的主观错误,认为财务报表没有错误而实际上却是不合格的;二是审计人员不接受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也就造成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

二、 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各项措施也实施不到位加上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不够高在实际工作中也难以及时的发现审计中的风险。另外即使当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不科学以及在关键环节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提出的解决措施也不一定就能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这种修正案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2)法律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相对完善的法制社会,依法行政,依法处罚,也一直就是我党的要求,但是这种前提就是必须制定完善的各项法律,使之有法可依。在审计工作中,法律就是其工作开展的依据,如果法律存在漏洞,也就加剧了审计的风险。从仅年来的诉讼案件中可以发现,由于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其“应有的职业谨嗔”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案件的关注点,也同时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这些不仅增加此类诉讼案件的数量,也更加大了审计工作人员未来面临的风险系数以及工作难度。

(3)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因素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法制,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在许多企业普遍采用,不仅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的效率,也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但是在带来财务管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如存储在电脑中的财务信息就会很容易被人为的修改、删除或转移,而且并无明显的痕迹,从而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1、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中涌出的问题也是多层面的,加上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职业,其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同样是较高的。如果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技术较弱、责任心差、职业道德低的话,其带来的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是值得商榷的,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审计风险系数扩大化。

2、审计技术因素的影响

在当代的审计工作中,对审计成本以及审计风险的有着使之保持均衡状态的观点,也因此允许审计程序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也就促使审计人员须达到审计效率和效果之间的平衡。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他们往往采取把审计的关注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并抽取部分业务进行审查,而抽取的样本与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可能存在一定偏离,也就带来一定审计风险。

3、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因素的影响

被审计单位在自身的财务管理中,其内部控制管理和审计之间往往有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虽然对财务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是部分企业却没有针对这一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而也就影响到了其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法性与从而加剧了审计风险。

三、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由于审计工作的具体特征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审计风险的高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从业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系数,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考核,并在后期工作中加强各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审计工作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开展,保障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2、优化审计方法

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支持,这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当前最为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综合应用其他方法,来全面的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使用审阅法来查明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此法应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但是审阅法也有着一定的缺点,因为缺乏独立性它只能提高线索,为了更好地地获取审计证据,须将审阅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执法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审计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准则就是审计人员工作的原则和依据,而在变化的市场经济中,各种不同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而此时如果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即使及时被审计人员发现,也难以进行处理,因此在应不断的研究经济环境中的各种变化因素,及时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审计人员做大有法可依,以更好的降低审计的风险。

4、加强监督力度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能够只顾经济问题,而要针对重大案件审计难度加大这个焦点问题,敢于揭露出造成“难度”大里面的权力问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就必须切实重视和监督对于审计出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特别是权力人的处理问题。如果审计出的案件只是停留在暴光上,而没有下文,不但对不起辛勤工作的审计工作者,而且审计在百姓中的公信力也会下降。要使审计切实能够发挥对于权力人的监督,就必须审计一起,对责任人和权力人处理一起,这样才能够把对于权力的监督落实到位。

参考资料:

[1] 王君南 陈微波 《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 山东人民出版时2004.6

[2] 吕学静 张寿琪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9

[3] 许天祥《如何做好内部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作者:周红

上一篇:风险管理的项目投资论文下一篇: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