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2022-04-21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篇1:

莆田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的思考

摘要:深入分析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脉络和特点,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向,对于推动莆田市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以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为切入点,指出了莆田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基础和不足,总结了莆田市近几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取得的成效,对莆田市今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推动莆田市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创意产业 发展战略 发展对策

1 国内、省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和启示

1.1 发展概况

1.1.1 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发展基础,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艺术品、设计服务、旅游会展等行业整体实力雄厚,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规模、质量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7.7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现价增速13.9%。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达7442.3亿元,而2011年,这个数字预计突破9000亿元。

1.1.2 近年来上海立足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把握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本质联系,以艺术文化再造城市,以创新意识激活城市:旧的厂房变成了时尚园区,旧的仓库变成了设计工作室,旧的里弄演变成了创意坊。这些不仅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拓了新的思路与空间,还为上海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运作模式。

1.1.3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西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打造“引领海西、具有强大辐射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以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设计创意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广告创意业等七大产业为重点,强化保障,营造环境,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截止目前,福州已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和1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福州经济发展的新引

擎。

1.1.4 厦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初具雏形,一些行业的产品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如漆线雕手工艺品、互联网虚拟主机托管服务业、闽南民间艺术等等。在产业结构上,也已初步形成了以广告业、网游动漫、信息传输软件业、会展业、旅游业、新闻出版业等为支柱的发展格局,据厦门统计局统计,2010年厦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GDP)159.55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22.90亿元,增长29.82%,高于全市GDP增长速度14.72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77%。

1.2 四个效应

国内、省内各式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效应”。

1.2.1 注重各级政府的先行引导效应。各地方政府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通过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领导小组、编制文化创意产业规划等多种措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发展。切实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如福州市出台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中共福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园区)评选认定和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扶持政策,推动了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2.2 注重政府资金扶持的推动效应。各地都增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十二五”期间福州市将加快推进福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二期工程等63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逾840亿元。其中,20个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将于今年内竣工。福州软件园在海峡软件新城规划100亩产业用地作为动漫产业园区二期,总投资2.5亿元,建设19栋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的研发楼。目前,18栋研发楼已封顶。深圳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由市财政从市产业发展资金中划拨专项资金3亿元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

1.2.3 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效应。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各地纷纷采取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建设产业链、市场运作等方式。如,福州先后建立了北区水厂原脉温泉休闲园、福州海峡工业设计创意园、芍园壹号文化创意园、榕都318文化艺术创意街区、海西(网龙)动漫创意之都、福州市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建了城市改造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思路。

1.2.4 注重创意人才的提升效应。各地连续推出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新政策、新规定,并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奖励创造的创新文化氛围。如福州市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与项目的有效对接,推动福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福建省公务员局2011年12月24日在福州景城大酒店举办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交流洽谈会。内容主要是征集发布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技术、项目供求信息,为供求双方提供网上交流、视频洽谈服务。根据交流洽谈情况,邀请部分有较明确合作意向的人员来闽考察,进行现场洽谈签约。

2 莆田市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基础

2.1 优势和基础

工艺美术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莆田雕刻工艺,不仅居福建之首,而且以“雕刻之乡”闻名全国,莆田的木雕产业是莆田市十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国重点特色经济区域之一,在全省木雕产业占有重要的位置。莆田先后获“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等专业荣誉称号,莆田还是中国三大油画基地之一。2011年,全市共有工艺美术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4家;全行业工业产值达200多亿元。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木雕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务委员陈至立要求以工艺创新为先导,做大木雕优势产业集群。国家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和财政部领导也非常关注木雕产业发展,计划从产业技術支撑、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促进木雕产业化和保护传统木雕的措施,建立了开发专业园区、开拓市场、加强产学研协作、扶持重点项目、建设传统木雕保护区、实施相关政策的一套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和解决木雕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顺利进行,尽早形成社会经济效益。莆田市政府还积极协调市直机关部门帮助协调解决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保证了项目的对接落地、开工建设。

2.2 在产业规划方面

莆田市政府也把木雕作为建设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发展目标之一,并把木雕产业作为三大新兴产业之一加以培育,将“木雕人才培训基地”这一建设项目列入了《“十一五”期间莆田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3 莆田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不足

3.1 传统手工制作的弊端

随着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原有企业的不断壮大,传统手、工制作已渐渐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极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无法及时得到推广应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新产品、样品的开发周期长,导致企业错过许多商业良机;中小企业信息相对闭塞,无法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变化。

3.2 融资环境方面

对于创意产业企业,目前大多数还处在创业阶段。一方面,资金较为缺乏,融资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知名创投公司在国内的分支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国内的投融资洽谈会,也主要在一些大城市举办。为此,积极改善创意产业企业的融资环境,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是莆田市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3.3 创意产业人才方面

可以说,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和关键,离开人的创新创造,也就无所谓创意。而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难已成为困扰莆田市众多企业的一大难题。只有较好地解决创意产业企业急需的人才问题,才能推动莆田市创意产业较快发展

4 推动莆田市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的对策

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莆田市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莆田市更应当紧紧抓住当前海西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区域产业集群层次,应对产业转移、解决资源能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为推动莆田市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4.1 建设莆田工艺信息网及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工艺信息共享平台,成为展示工艺企业风采的窗口,了解行业共享信息的前哨站,并对我市工艺行业进行普查,总结企业发展的经验,为行业提供行业共享信息、共享资源。

4.2 与高校结合

筹建工艺品设计与制造的培训基地,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设计师和现代技术工人,促进工艺产业升级,增强海西经济特色。

主要培训内容有:原材料的研究开发技术、人性化的电脑设计技术、资源节约型的数控取材、艺术化的数控雕刻技术、大众化信息应用技术等。

4.3 加强与工艺品制造企业的合作

借助中科院、高校和研究所的技术力量,整合全市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化、工艺美术设计等方面优秀人才,筹建工艺研发中心,合作开发项目,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建设工艺实训基地,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技术支撑与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4.4 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依托中科院高校及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开发相关技术,为企业牵线搭桥寻找技术,帮助研究所高校寻找成果应用和转化基地,使技术转化为成果,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中心起到协助、促进的服务作用。

4.5 落实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有关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导;尽快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符合莆田市实际的文化创意项目的运作模式,建立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要尽快出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借鉴福州的经验,加快支持莆田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立法工作,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升為推动莆田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政府要着眼于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法律保障和文化氛围,尽快出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使每一个人的创意都受到鼓励,使每一个好的创意都有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会,使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有利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

作者:曾黎萍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篇2:

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战略定位

摘要:本文根据南京都市圈的经济背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南京都市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南京都市圈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提出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YL补发展、集聚融合”的原则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各城市的错位发展:南京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扬州形成文化生活宜养区;马鞍山建设成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区;芜湖作为现代文化娱乐区;镇江则定位于文化旅游区;淮安、巢湖、滁州则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区。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基础条件;战略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逐步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及各省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南京都市圈是一个由横跨两省的城市组成的经济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南京市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2.16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市GDP总量的3.5%,发展速度全国领先。相继建立了42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包括软件业、动漫业、影视业、出版业、会展业以及文化旅游和科技产业等。目前,南京同类型的创意产业种类按照集聚区的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的集聚区。扬州的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在都市圈成员中仅次于南京(李程骅,孙龙,2008),扬州市以玩具制造、旅游业等闻名,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载体。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2009年由玩具动漫研发、蜀冈文化创意、文化演出、工艺设计、新闻传媒、音像制作、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建筑设计、琴筝艺术传播与制作等十大文化创意资源组成的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联盟在维扬区正式启动;同年。高科技高文化含量的邗江区“扬州智谷”成立,为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载体。镇江市文化创意产业则主要集中在旅游、出版等行业,2009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8.5亿元,比2008年增长38.95%。淮安市文化产业通过几年的艰辛拼搏,逐步得到发展壮大。据行业统计年报分析,2008年淮安市文化系统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初具规模,至08年底,文广新系统服务企业已达1998个,从业人员12103人,资产总额达20亿元。

虽然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对都市圈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为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自南京都市圈成立以来,学者们对都市圈的产业互动、社会要素流动、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而对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在江苏省面临发展创新型经济、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对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对促进南京都市圈整体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有利于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而给资源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南京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的前提也是必要。

(一)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使江苏省成为经济大省,至2009年江苏省GDP已达到34000多亿元,人均GDP超过5700美元,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经济的强大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目前,江苏面临着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求。

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及产业不断融合,通过产业融合,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一方面,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和切入口,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领创新型经济。文化创意产品正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如电影、电视等产品的创作是通过与光电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媒等相结合而完成的。在江苏省大力提倡新兴产业创新的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创新力度会更强,如江苏省的软件业、节能环保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已融入大量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理念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源泉。因此,结合江苏省自身发展优势,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江苏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

(二)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强烈支撑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是安徽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新机遇,从国务院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制定的战略来看,安徽省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大发展,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等都将有相应的改变。

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民营经济不断

成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隔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业。这对安徽的科技服务能力、产业配套设施的建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因此,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产业支撑。

二、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等特征,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创意,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资源和政策支持作为强有力的支撑。

(一) 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南京都市圈经济实力雄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都市圈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都市圈整体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3696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1495.1亿元(见表1)。在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服务业占比不断上升,各地的财政收入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虽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地区的进出口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外向型特征仍然比较明显,都市圈进出口额从2002年的84.67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509.23亿元。南京都市圈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 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分析

首先,历史上南京都市圈是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地区,兼容并蓄、富有活力是其多元文化特征。南京都市圈的8个城市都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城市人民,而现代文化随意多变、洒脱不羁、生机盎然又让人心潮澎湃,两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壮丽的文化主体,给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元素。

其次,南京都市圈8个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截止2009年末,8个城市共拥有普通高等院校84所,占江苏、安徽两省高校总数的37.6%;8个城市高校在校学生(含研究生)近115万人,占两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3.8%;2008年,8个城市高校共向社会输送了近28万名高校毕业生,占当年两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44.1%。

再次,南京都市圈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一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地方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主要以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建设为主。目前,南京都市圈各市都设有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为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物质基础。二是文化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进行了规范管理,坚持少而精的策略,保证文化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南京、淮安、扬州剧场影院的个数趋于一致,南京2009年拥有电影院12个,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销售额1.12亿元;其他城市的影剧院的收入也取得了大幅上升。三是旅游产业收入不断上升。南京都市网旅游资源丰富,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扬州的瘦西湖,滁州的琅琊山、醉翁亭、明皇陵等风景名胜。南京都市圈旅游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对相关产业产生波及效应和联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自身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成为带动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和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三) 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虽然不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那么引人注目,但南京都市圈的文化产业生长的“生态环境”优良,南京都市圈的决策者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5年底,南京市政府把立足于文化南京的“创意南京”确定为南京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把文化产业确定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2007-2009年,南京市共对全市101个项目,市财政拨付扶持资金4223万元。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扶持来吸引大量文化企业落户南京,实现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南京市明确从2010年起专项资金总量由每年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并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扶持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此外,南京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如扬州、镇江、芜湖、马鞍山等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思路。2008年底,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制定了《扬州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4年)》和《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抓紧实施。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邗江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扬州智谷”等文化产业园区,组建了由玩具动漫研发中心、蜀冈文化创意中心等十大文化创意资源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联盟。芜湖市委、市政府为全面推进三产兴市战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2009年11月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三产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芜湖市第三产业发展考核办法》,其中提出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以华强旅游城、芜湖古城“两城”,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人才基地“三基地”为依托,推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影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动漫、影视传媒等产业。

南京都市圈8个城市较好的经济基础、文化资源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满足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对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各成员之间的合作,从整体上解决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不足之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都市圈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基础,由于各个城市经济发展基础、文化基础和资源禀赋的差异,需要各城市认清发展形势,统筹发展,分工合作。因此,在南京都市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可以结合各个城市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经济基础以及社会环境等,按照“互补发展、集聚融合”的原则进行合理定位,形成布局合理、集聚发展、统筹发展的经济格局。

1.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规模化、垄断

化、不平衡的趋势,因此在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突出某一个中心城市。南京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础,将成为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地。南京应该加强具有区域影响的大型文化创意基地建设,积极承办世界性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国际博览会,建设面向都市圈的现代文化创意中心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专业博物馆、艺术馆等,建设发展软件城、创意城、影视城等。南京要利用所具有的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网络化,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努力成为高层次、开放型、多样化的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促进都市圈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推动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扬州——都市圈文化生活宜养区

扬州作为传承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玩具动漫研发、蜀冈文化创意、文化演出、工艺设计、新闻传媒、音像制作、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建筑设计、琴筝艺术传播与制作等多项文化创意资源,并且还拥有瘦西湖风景区等自然文化资源。悠闲的生活节奏,古韵悠扬的文化遗产和风华秀丽的自然景观,结合扬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将扬州打造成都市圈文化生活宜养区。

3.马鞍山——都市圈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区

马鞍山自然环境优美,整座城市滨江环湖依山,“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呈现出江南山水园林城市的秀丽风貌,人文景观富有历史底蕴。根据马鞍山城市规模有限,紧邻南京的特点,马鞍山应该依托南京侧重发展中转旅游和特色旅游,为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中转服务,做好南京“后花园”的工作。通过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有效利用地理优势和工业基础,将马鞍山打造成都市圈中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区。

4.芜湖——都市圈现代文化娱乐区

芜湖以方特欢乐世界这一亚洲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为主体,将自身打造成都市圈旅游休闲的娱乐区。依托方特欢乐世界的巨大市场,将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战略定位主题公园与动漫相结合,打造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集创意、设计、生产、研发、销售、人才培养于一体,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自身条件,成为都市圈中除南京以外的另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和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相互呼应,合纵连横的局面。

5.镇江——都市圈文化旅游区

镇江富有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镇江是具有3000年文化积淀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南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金山、茅山、宝华山等佛教、道教圣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梦溪笔谈》鸿篇巨著成书于此。因此,镇江应该扬长避短,努力利用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西津渡古街、金山等特色旅游点,成为都市圈重要的文化旅游区。

6.淮安、巢湖、滁州——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区

淮安、巢湖、滁州这三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起步较晚,相对其他城市来说发展也略微滞后。这三座城市在发展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切忌盲目跟风;应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准备承接来自南京以及镇江、扬州等城市的产业转移,为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好后台工作。

四、促进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上文分析表明,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明显,资源各具特色,具备较强的文化创意发展潜力,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表现出参差不齐、总体质量不高和竞争混乱的局面,急需有力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一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和规划的研究。构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现行的文化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执行力度,在资金投入、立项、用地、税收、价格、信贷、融资、生产、进出口、社会捐助与社会保障等政策方面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正在执行的涉及推进南京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所有政策和规划进行全面梳理。二是促进各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在遵循“互补发展、集聚融合”原则的基础上,从深化体制改革人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推动都市圈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各城市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文化优势、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结构等特点,结合产业升级需求,以自身优势产业为基础,进行合理分工,构筑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三是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结构。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调整,结合各城市老城区旧工业厂房和住宅区功能改造、近现代建筑保护,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创意设计企业搭建服务载体。做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定位,充分发挥园区对文化创意设计企业的孵化、集聚、推动作用。以产业链的搭建,规划集聚区内的企业结构,形成规模经济。四是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宣传力度,形成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创建专门的创意交易平台,降低文化创意产品交易成本,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转化。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创新规律和创新目标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提高“四资”(资源、资产、资金、资本)的使用效益。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仿照南京组织实施的“创意在南京”工程,大力吸引各地人才到南京都市圈各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作者:翟冬平 张为付 周长富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文 篇3:

冬奥会的“文化创意牌”怎么打

【摘要】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作出了重大贡献。冬奥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属于高附加值、低碳环保型产业。对作为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冬奥会文化创意产业来讲,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力。

【关键词】软实力 冬奥会 体育文化 创意产业

全球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其对冬奥会的文化呈现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文化元素始终贯穿冬奥会的整个过程。冬奥会的文化创意,是新时期文化发展、交流的产物。当前文化的包容性为不同文化形态提供了广阔发展舞台。虽然在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文化的包容让不同文化形态在特定时间点,集体呈现在世人面前。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从关注度上来考虑,冬奥会都符合该要求,这是实现不同文化间交流和融合的好机遇。冬奥会文化产生及发展,需要进行各国之间的全面交流,需拥有宽大的胸襟,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使文化精神与文化系统实现紧密结合,肩负起一同创造利于人类进步的文化使命。

冬奥会体育文化创意的关注点

第一,开(闭)幕式。开(闭)幕式是冬奥会文化创意的重头戏。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创意活动去集中诠释奥林匹克精神,展现主办国的文化特点、风土人情以及社会发展实力。一般情况下,开场、文艺展示及圣火点燃等往往是开幕式亮点,会集中展示举办方的文化创意。比如温哥华冬奥会的开(闭)幕式的主题是“炽热的心开启辉煌的探险”。在文化创意方面,单板滑雪运动员穿过五环出场,展示其原住民传统。

第二,会徽。冬奥会会徽设计既要展示举办国、主办城市特点,还要诠释并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内涵。会徽成为文化创意的重点,既要包含奥林匹克经典元素,比如和平鸽、橄榄枝以及五环图案,又要结合城市文化、民族精神,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对其加以创新。比如索契冬奥会,会徽参照索契的国际域名,主图案采用城市名与数字,寓意科技发展进步和俄罗斯的复兴。

第三,火炬。冬奥会火炬传递本身包含丰富的人文底蕴,传递着和平、团结、友爱及美的精神。火炬设计上既要展示火炬的现代科技成分,也要融入文化创意,展示其民族风情、地域特点,融入人文奥运元素,借助创意来传递巧思。比如,索契冬奥会外观类似镂空羽毛,主图案是红、银、蓝三种颜色相间,融入会徽与火鸟元素,象征冬奥会圣火永远不熄灭。

第四,吉祥物。吉祥物是冬奥会文化创意构成的代表性元素,是视觉符号下的物态元素,肩负着通过融合不同地域特点来丰富奥林匹克文化,并和夏季奥运会吉祥物形成相互补充,推动世界范围内文化与奥运精神传承的使命。吉祥物通常是将举办国中富有代表意义的形象作为原型,既要展示冬奥会主题,也要反映历史文化、地域特点与民族情怀,展示了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延伸。比如,索契冬奥会吉祥物设计是采用了俄罗斯的稀有动物:北极熊、野兔、雪豹,传递了力量、激情与速度,倡导人与自然建构和谐的关系。

第五,奖牌。冬奥会奖牌是由主办方从自身意愿出发来进行设计,确定奖牌的图案、形状,不仅要展示举办国的传统和创新结合的创意理念,还要展示举办国不同的文化元素,展示文化创意的民族特色与时代价值。比如温哥华冬奥会,奖牌采用波浪式圆角方型设计,主图案是一幅抽象画,寓意加拿大独有的人文地理特点,凸显绿色奥运。

软实力下冬奥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瞄准冬奥会文化创意的核心要素,实现各要素资源融合,创建能实现积聚效应的体育创意产业园区。让各个文化企业、个体艺术工作者、非营利性机构实现聚集,发挥其集团规模性效应,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健康发展。借助引导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和谐发展,缔造优质品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为此,政府需全面考虑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潜能,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发挥集聚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大型体育创意产业园区,引导体育游戏、动漫制作及影视制作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加入到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完善园区管理与运作机制,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创设强有力的体育文化创意法制保障。要全面拓宽冬奥会下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需要全面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到专利技术和产业化间的区域合作,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环境。一是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与制度,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好的产业环境,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文化企业能融入到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产生集聚效应。二是下大力气培育体育文化创意市场,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其发展的内外环境,改革并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文化创意市场,为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三是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放在首位。依托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创意企业或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合法权益,为体育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规范的法制环境,借助法律的力量来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构筑良好的体育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建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构筑良好的体育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明确发展重心,逐步推进,按照区域特色与优势,来全面确定发展的产业及门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商品,按照产业门类的实际,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方向,营造好的发展氛围,奠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建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冬奥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冬奥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人才,联合高校建立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储备水平,并适当参考借鉴国外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将其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融入到人才培养中,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下人才基础。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加强现有体育文化创意人才的继续培养工作,提高专业化技术水准,创建能有效激发人才潜能的环境,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效能。

科学探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平台。充分考虑到冬奥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银行、政府以及企业间实现战略合作,指导金融机构实施知识产权来开展抵押贷款,创新知识产权类信贷产品。鼓励大型体育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开展融资。与此同时,也可由政府牵头,鼓励金融机构、风投与担保机构参与其中,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创意产业奠定充足的资金源,凭借强有力的资金优势,为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软实力下冬奥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满足时代要求,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开(闭)幕式、会徽、火炬、吉祥物以及奖牌等方面,在坚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导向原则基础上,不仅要注重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链,创设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而且要打造推动体育创意产业发展的优质环境,创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探索融资平台,全面提升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

(作者分别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滑雪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与特色品牌建设的对策”(项目编号:HB14TY017)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杨双燕、许玲:《英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启示——基于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视角》,《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

作者:谭玉霞 崔英敏

上一篇:检察机关行政诉讼监督论文下一篇: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