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制造业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2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者,在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中,其形成机制、成长模式、演变特征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特征。本文通过研究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的相互关系,探讨东莞IT产业集群在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跨国公司制造业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跨国公司制造业理论研究论文 篇1:

市场营销,一个国家级命题

在一次应对金融危机的高规格论坛上,面对中国该不该为跨国公司代工,该不该发展低端制造业,某知名经济学家坦言,自己并不了解低端制造业,但随之强调,中国那么多富裕劳动力,感觉上不应该放弃低端制造业。进而另一位近年十分活跃的知名经济学家,则到处抨击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并以芭比娃娃的利益分配为例,极言中国制造业如何受跨国公司的盘剥。

中国该不该发展低端制造业?面对这个问题,我疑惑的是:这到底是经济学问题还是市场营销问题?

营销大师科特勒数度到中国讲学和考察。演讲中他一再强调这个令人深思的观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产车间”,但只是在为世界生产产品,并没有向世界推销产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还必须成为世界“研发车间”和“营销车间”。

我们可以顺着他的断言进一步推断。因为中国的伟大复兴不可逆转,所以,中国营销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命题。而破解这个世界级的命题,就必须让市场营销首先成为国家级命题。

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所以能够影响全球,威力最大的并非其军事实力,也不是其科技实力,而是其创立的生活方式。跨国公司的营销已经从满足需求上升到左右需求的高度。

在发达国家,已经不仅仅是企业成为营销机器,整个国家也成为营销机器。一方面,国家营销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甚至军事、外交都从属这种职能;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秩序、组织和规则建设上,也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实力。同时,它们无论是上层建筑或者是经济基础,也无不以市场营销作为建设的准绳,市场营销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

反观我国,问题十分明显。

第一,营销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企业营销实践。

企业几乎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提下,展开并不熟悉的市场营销工作的。如果营销理论传播与研究能适时跟上的话,我们的企业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少付出很多代价。

人们往往将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归结为法律法规建设,大大忽视了市场营销教育和研究。看看主流媒体和专业杂志,以及社科研究成果,就能够轻易发现这种倾向。在一个市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商业观念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市场却忽视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传播,这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在从事理论研究的队伍中,明显缺乏“国家队”。

也许是市场营销偏重应用,缺乏理论纵深,不太容易出成果,也许是因为政府不太重视,无法引起理论工作者的兴趣。总而言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在社科中被严重边缘化。除了部分高校,很少有高规格的营销研究机构,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知名学者。营销理论没有国界,但营销实践却具有很强的国别性。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之下的产物,是成熟环境之下的理论,甚至我们可以说它是跨国公司遵守的经典。而中国企业需要的是如何逐步成长、由弱到强的营销理论。而这,恰恰是成熟理论所无法提供的。

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在相同的理论指导下,我们遵从的是有别于跨国公司的规则、方式和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营销理论。在现实中,有人将它们称为中国式营销,有人甚至干脆称之为“中国功夫”。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必须高于实践。中国特色的营销理论已经初具轮廓,但仍然不成体系。最重要的是,虽然它们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了初步发展,但明显无力支撑中国企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具体地说,无法赋予中国企业崭新的经营和竞争理念,而这种缺失,使得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新一轮竞争中,几乎没有胜算。

第三,在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领域,明显缺乏国家战略。

在新的国际竞争格局下,国家竞争战略是致胜的关键。无论是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或者是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对国家营销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营销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需要广泛推广,比如中国航天航空工业的发展经验。

在全球化进程中,仅仅依靠个别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上升到国家高度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即便是跨国公司林立的发达国家,国家营销也是不可或缺的,更不用说新兴国家。

第四,营销仅仅局限在企业界,在其他更加重要的领域,影响极其有限。

事实上,产业集群问题,本质上是营销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本质上是营销问题;全球化问题,本质上也是营销问题。区别仅仅是营销的主体不同,营销的内容与方式不同而已。

(编辑:王玉spellingqiu@163.com)

作者:金焕民

跨国公司制造业理论研究论文 篇2:

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产业集群的重要参与者,在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中,其形成机制、成长模式、演变特征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特征。本文通过研究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的相互关系,探讨东莞IT产业集群在新阶段的发展方向。

一、产业集群概述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M.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的定义,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存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传统集群理论研究主要关注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强调集群的本地化特征。在他们看来,集群是自发形成、独立成长的,其动力主要来源于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技术基地,企业关系以及支持集群成长的国际化环境等。

然而全球化的进程的快速发展使跨国公司在地方产业集群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一些难以凭借自身实力形成本地产业集群的外围区域,通过吸引外资来形成富有活力的本地生产系统,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有学者提出了集群发展的另一种模式,即依赖于跨国公司的集群发展模式。如本文中的广东东莞TT产业集群,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参与集群的方式及影响

美国学者马库森对美国、日本、韩国和巴西经济增长明显较高的集群区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四种典型的产业区类型:(1)马歇尔式工业区;(2)轮轴式产业区,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多个主要企业;(3)卫星平台式产业区。

在我国,跨国公司参与产业集群的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间接参与方式,跨国公司没有直接进入当地的生产系统,而是作为集群的重要客户将部分生产性价值链外包,这类集群的特点是以小企业参与为指导,以地方性内部知识流的创新与扩散为动力,集群的形成往往是自发演化的过程。例如我国浙江传统纺织业产业集群。第二种方式是直接参与方式,跨国公司是集群形成的重要成员。

三、东莞IT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最强发展轴——穗、深、港“经济走廊”的中点。正是这个优越的地缘位置与人文环境,使之成为国际TT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莞抓住国际TT产业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大力吸引台湾TT企业投资设厂,发展外向型TT硬件制造业的配套加工。东莞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联动、配套完善的TT企业集群。

跨国公司在东莞的投资方式以“三来一补”与“独资”方式为主。东莞的台资IT企业主要通过台湾母公司承接境外订单,按境外的设计和技术定牌生产,然后通过香港出口,东莞充当电脑配件出口加工基地的角色。“三来一补”企业具有灵活方便、运作简单、效率相对较高的特点,特别适合以出口市场为导向的台资TT企业。

台资是以OEM(代加工)方式向东莞转移相互配套的电子产业群的,以生产电脑零配件为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长期以来,IT产品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技术设备要求不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的更新换代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产业发展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大。容易造成产品同质化高,差异产品较少。

大多数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对外的依存度很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很少,主要依赖外商提供,而且关键零组件也仍要依赖进口,尤其是较高端产品,如笔记型计算机、服务器、工作站等。主要是生产技术成熟及改进型产品,创新研发活动往往是在其他地区完成的。即使有研发活动也往往是针对竞争需要而改进工艺或增添新功能,缺乏根本性的创新。致使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产品的销售收入的比例严重失衡。

四、结论

跨国公司对东莞TT产业集群的形成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东莞TT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专业科技人才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联系度不高,土地和资源制约日益突出。同时东莞TT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东莞的TT产业应抓住广东省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机遇,利用已有的基础优势,招商引资,培育高科技本土产业,提高本土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跨国公司的根植性,防止产业“空心化”;完善产业结构,实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为TT产业提供技术、服务、销售、产品设计等相关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王发明,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FDI,华东经济管理,2009(10)

作者:李宏伟

跨国公司制造业理论研究论文 篇3:

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可能被扭转吗?

摘要: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可能被扭转吗?这是一个被学术界忽略的问题。笔者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因素对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外资产业政策、资金密集度、营销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正相关;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负相关。在此基础上,只有提高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

关键词:在华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产业结构

文献标识码:A

自对外开放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我国,独资化已经成为了在华跨国公司的一种主要选择。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会给我国的经济利益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形成垄断、弱化技术外溢、操纵转移价格等。既然如此,那么,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可能被扭转吗?如何才能扭转呢?笔者试图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因素对在华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影响,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文献综述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中的独特现象,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维安等人(2003)认为,股权结构改进的预期收益是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深层次原因。闫立罡等人(2006)则发现,国内企业的联盟能力和跨国公司的反应能力共同决定了独资化倾向。秦凤鸣等人(2008)进一步指出,中国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推动了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Puck等人(2009)又将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理论相结合,发现外部不确定性、政府规制等对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着显著影响。所有这些研究都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国家、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被广泛重视,而产业层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第二,将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看作是一种既成事实,并没有进一步考虑独资化倾向有没有可能被扭转。

事实上,Bain(1959)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范式表明,产业结构因素完全可以影响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产业结构因素至少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产生影响力:(1)在不同的产业之间,产业结构因素本身具有影响力。不同的产业在竞争程度上有很大差异,也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提供同样的获利机会。因此,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以及动态变化,自然就会导致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差异。(2)在同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因素同样具有影响力。即使是面对同一种产业结构状态,不同的跨国公司也具有不一样的独资化倾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异质性,有些跨国公司能够主动地调适自身的独资化倾向,从而和产业结构因素有更好的匹配。

同样,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经典文献对产业结构因素的关注也由来已久。Hymer(1960)认为,产业结构不完善是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而这种垄断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根本动因所在。Caves(1971)也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产品差异化的产业,这种产品差异化所导致的垄断使得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相比具有竞争优势。Moran(1998)进一步指出,国际直接投资通常集中于具有寡头动态特征的产业,进入障碍和不完全竞争是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所有这些理论研究都表明,产业结构因素应该在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笔者可以从产业结构视角,来分析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没有可能被扭转。

二、研究假设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产业的组织结构特征,这些组织结构特征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和潜在收益。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来展现一个产业的组织结构特征。第一种是经济学的SCP范式法。SCP范式主要使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一个产业的组织结构。Bain(1959)认为,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障碍是反映产业结构的3个关键指标。第二种是管理学的五力模型法。五力模型主要通过相关企业的竞争力量来衡量一个产业的组织结构。Porter(1980)认为,五种竞争力量即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谈判能力、供应商的谈判能力、现有竞争者的竞争程度,在本质上塑造了一个产业的组织结构。

考虑到五力模型是从SCP范式演化而来,因此,笔者借鉴SCP范式法来衡量一个产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4类因素7个变量来进行反映。4类因素分别是产业环境、产业利润、产业障碍和产业优势。其中,产业环境包括市场化程度和外资产业政策,用来说明中国政府对一个产业的宏观管理;产业利润包括获利潜力和竞争强度,用来反映一个产业的吸引力;产业障碍包括资金密集度,用来表示一个产业进入或退出的难易程度;产业优势包括营销强度和研发强度,用来反映一个产业中产品差异化的来源。基于这4类因素7个变量,笔者可以系统地分析产业结构因素对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影响,也可以从中探索扭转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可能性。

(一)产业环境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中,我国政府主要采取市场手段来协调经济活动,对跨国公司的股权限制也较少;并且,跨国公司大都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和成长起来,比较偏爱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当跨国公司投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时,会倾向于采取独资进入模式。相对来说,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产业中,我国政府更有可能采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经济活动,国有企业一般也不愿意放弃对所有权的控制。因此,当跨国公司进入市场化程度较低的产业时,将更有可能采取合资进入模式。由此,笔者假设: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正相关关系。

我国政府主要利用外资产业政策来引导跨国公司的产业流向。当一个跨国公司进入外资产业政策鼓励的产业时,我国政府会认为,跨国公司能够带来技术上的溢出,因此,审批程序会比较顺利。经营方面会给予各种支持。此时,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会较大。相反,当一个跨国公司进入外资产业政策限制的产业时,我国政府会认为,跨国公司带来的是落后技术,此时,跨国公司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得以成立。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会较小。由此,笔者假设:一个产业受外资产业政策的鼓励程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正相关关系。

(二)产业利润

一个产业的获利潜力会直接关系到跨国公司的获利机会和增长潜力,因而也会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一个产业的获利潜力越高,表明产业内部的竞争程度越小,跨国公司对于未来的增长潜力有更明确的把握,因此,跨国公司采取独资进入模式的可能性会变大。当一个产业的获利潜力较低时,表明产业内部的需求不旺盛,竞争程度也较大。跨国公司对于未来的增长机会很不确定。此时,跨国公司采取合资进入模式的可能性会较大。由此,笔者假设:一个产业的获利潜力和跨国公司的独资

化倾向有正相关关系。

竞争强度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产业的获利状况。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较大,说明该产业中已有竞争对手的实力较强,也说明更多的企业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该产业。此时,跨国公司将不得不面对已有竞争对手和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的获利可能性比较小,独资化倾向也会变小。相反,当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较低时,跨国公司会有一个比较好的产业定位,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因而独资化倾向会变大。由此。笔者假设: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负相关关系。

(三)产业障碍

一般来说,资金密集度越高,企业需要在经营中投入更多的固定资产。因此,资金密集度构成了一个产业的进入障碍,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克服这一障碍进入该产业。另外,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中,由于资金市场不完善,投资具有难以撤销性,因此,资金密集度还意味着退出障碍。当一个产业的进入和退出障碍都比较高时,产业中的已有企业会产生高水平的竞争依赖关系。在这种状态下,为了有效地管理子公司的竞争行为,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会较大。由此,笔者假设:一个产业的资本密集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正相关关系。

(四)产业优势

按照交易费用理论,一个产业的营销强度或研发强度越高,跨国公司的专有性资产就越高,独资化倾向也越大。这是因为,对于营销强度来说,独资进入模式可以避免合资伙伴的搭便车行为,而且还可以保护品牌价值不受合资伙伴滥用的威胁。同样,对于研发强度来说,独资进入模式有助于保护企业的专有性资产不被合资伙伴泄漏。由此,笔者假设:一个产业的营销强度或研发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笔者选择投资于中国江苏省的4120家制造业跨国公司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第二次工业普查数据库。从样本的产业分布来看,跨国公司覆盖了除烟草加工业以外的所有制造业。

(二)变量和度量

1.因变量

笔者使用虚拟变量来度量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WOE),如果跨国公司采用独资进入模式,则取值为1;如果采用合资进入模式,则取值为0。

2.产业结构变量

对于产业环境,笔者使用一个产业的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代理市场化程度;使用殷华方等人(2006)的外资产业政策指数来度量一个产业受外资产业政策的鼓励程度。对于产业利润,笔者使用一个产业的利润总额和固定资产原值的比例来代理获利潜力;使用一个产业前3年的企业单位数增长率的平均值来代理竞争强度。

对于产业障碍,使用一个产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与企业单位数的比例来表示资金密集度。对于产业优势,如果一个产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和销售收入的比例在绝大多数年份中超过平均值,那么,营销强度(AD)取值为1,反之为0;如果一个产业的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经费支出总额和销售收入的比例在绝大多数年份中超过平均值,那么,研发强度(RD)取值为1,反之为0。

在产业结构变量中,除了外资产业政策以外,其余变量的指标计算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

3.控制变量

笔者从国家、企业层面的角度来选择控制变量。在国家层面,使用跨国公司母国的人均GDP的对数值(Ln GDPP)来控制母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国际统计年鉴》各期;使用文化距离(CD)来控制母国和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四维度指标来源于Hofstede(1980)的研究成果;使用期刊《InstitutionalInvestor》发布的信用等级排名来控制中国的投资风险;还使用母国和中国是否签订有双边投资保护协议(BIT)来度量投资保护程度,如果两国签订有双边投资保护协议,则取值为1,否则为0。

在企业层面,笔者使用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来控制企业的区位选择,如果一个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包含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则取值为1,否则为0。

(三)模型

由于本文的因变量是二元分类变量,因此,采用logit模型进行估计。logit模型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估计。

四、检验结果和分析

(一)假设检验

表l是产业结构因素和在华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回归结果。从产业环境来看,市场化程度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和假设相符。这说明,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越大。和市场化程度一样,外资产业政策的系数也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和假设相一致。显然,投资于鼓励类别的跨国公司可以享受优惠待遇,投资于限制类别的跨国公司却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这使得外资产业政策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正相关。

从产业利润来看,获利潜力的系数符号为正,和假设相符,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过高的获利潜力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对产业进入的限制。由于这种类型的产业进入限制通常是跨国公司难以通过市场方式加以克服的,这将导致获利潜力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无关。和获利潜力不一样的是,竞争强度的系数在l%水平上显著为负,和假设相符。因此,在竞争强度较大的产业中,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会变小。

从产业障碍来看,资金密集度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和假设相一致。因此,一个产业的资金密集度越高,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越大。显然,资金密集度带来了进入和退出障碍,这使得产业内的企业之间形成了竞争依赖关系,为了有效地管理子公司的竞争行为,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会变大。

从产业优势来看,营销强度(AD)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和假设相符。显然,为了避免合资伙伴的搭便车行为,也为了保护品牌价值不被滥用,跨国公司倾向于控制子公司的运作。研发强度(RD)的系数为负,和假设不相符,并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研发强度高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还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实证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研究结果,在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有可能被扭转吗?又如何才能扭转呢?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的产业结构因素,都可以用来降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然而,在实践中,情况却并非如此。例如,从产业环境来看,通过减小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或者增大国有工业所占的比例,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但是,这种方式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相冲突,因而是不可取的。其次,通过调整外资产业政策,包括严格审批投资于鼓励类别的跨国公司,并且不给予经营方面的支持,也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然而,这种方法和我国外资产业政策的原有引资意图相左,因而也是不可取的。

从产业障碍来看,由于一个产业的资金密集度

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正相关,因此,通过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于资金密集度较低的产业,可以达到降低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目的。然而,这种政策取向会影响到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因而违背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同样,从产业优势来看,考虑到一个产业的营销强度(AD)越高,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越大,因此,通过鼓励跨国公司进入营销强度较低的产业,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也将得到扭转。然而,这种方法会降低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因而也是不可行的。

从产业利润来看,由于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负相关,因此,在理论上,通过增大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一目的。第一种方法是增加我国新创企业的数量。显然,新创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会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挤压跨国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增长潜力,这将会减少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第二种方法是增大我国现有企业的能力。毫无疑问,当一个产业中出现较多势均力敌的对手时,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由此,增大我国现有企业的能力也会压缩跨国公司的利润空间,并降低独资化倾向的可能性。在实践上,上述两种方法还能够提高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质量。这是因为,当我国新创企业的数量和现有企业的能力都加大以后,跨国公司只有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更高水平的研发、营销等,才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提高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是扭转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根本力量。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一)结论

笔者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分析了产业结构因素对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影响,并探讨了扭转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可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或者受外资产业政策的鼓励程度越大,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越大;一个产业的资金密集度越高,或者营销强度越大,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也会越大;同时,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越大,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会越小。

依据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通过市场化程度、外资产业政策、资金密集度、营销强度等产业结构因素,虽然在理论上可以降低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但在实践中,这些方法都是行不通的。相反,只有提高一个产业的竞争强度,包括增加我国新创企业的数量、增大我国现有企业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

(二)政策启示

1.本研究揭示了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产业结构原因,因此,如何在跨国公司的独资化倾向下更好地实现我国的经济利益,产业结构视角的分析方法应该引起我国学术界和政府的注意。

2.积极鼓励我国新创企业的成长,是应对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一个有效手段。这要求我国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努力打造为新创企业服务的平台,帮助新创企业快速成长。

3.努力增长我国已有企业的能力,也是降低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一个可行路径。这需要我国已有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加大研发力度,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最终培育出能够和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竞争优势。

作者:殷华方

上一篇:糖尿病人下肢病变护理论文下一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