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误区对策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教师,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家庭对孩子具有巨大的影响,孩子的智力、品德、情操、知识以及身体发展直接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较多误区,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基于此,下文对误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家庭教育误区对策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误区对策管理论文 篇1:

浅谈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摘 要:如今早期阶段的家庭教育被人们过度关注,不少家长陷入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早期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对早期家庭教育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早期家庭教育在观念、行为和内容上存在诸多误区,针对存在的误区,可以从家庭内部和外部两方面采取对策进行解决。

关键词:早期家庭教育; 教育误区;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6岁之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家庭是儿童接受最初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场所,科学合理的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但当前卻存在许多误区。

一、早期家庭教育的几类误区

(一)教育观念误区

物化式亲子观。家长把孩子视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教育孩子视为自己的家庭私事,没有把教育好子女与提高全民素质联系起来。这类家长通常忽略家庭的民主平等、忽视侵占孩子权利的危害,家长处于“统治者”的位置,孩子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他们把孩子物化,为家庭为家族荣耀而培养,视孩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这种亲子观会压抑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最终对孩子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神童式成才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父母为了孩子不可把握的未来,想尽所有办法发展自己的孩子,送他们去参加各种特长班,对他们进行超前的“神童教育”,拔苗助长。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希望和主动性,在被动中学习最终会丧失兴趣。家长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及其成熟理论以及“关键期”理论等都说明教育必须循序渐进,适应儿童的生长规律。

小大人儿童观。这种观念指家长以成人的标准去约束孩子,把孩子当作小型的成人。儿童应该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但现在的儿童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这种天性,变得稳重成熟,俨然一个“小大人”的形象。家长把儿童当作小大人看待,认为孩子能做好成人能做好的很多事情,严格要求孩子,出现了揠苗助长、超前教育等现象。儿童是发展中的独立个体,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二)教育行为误区

棍棒式教育。中国有句俗语:“棍棒之下出孝子”。而棍棒式教育成为了最常见的早期家庭教育误区。在这些家长看来,通过打骂,孩子才会长记性,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其实是一种短暂的、表面的抑制现象,孩子只是出于避免受打骂的心理才暂时屈服。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容易发展成两种极端的性格,即要么没有主见,要么受父母的影响性情暴躁,形成攻击性心理。早期家庭教育中的棍棒现象不容忽视,是一个必须予以重视的早期家庭教育误区。

溺爱式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受到百般呵护无可非议,但是对孩子过度的爱就会成为溺爱。一些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甚至无视孩子的坏习惯和错误。这些溺爱使孩子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弱,并悄无声息地给孩子的成长埋下地雷,阻碍孩子自我意识和自身素质的发展,最终导致孩子自私自利、不尊老爱幼、没有同情心等。现在的家长总希冀孩子在自己的爱护关心中长大,无忧无虑,但孩子总有一天要进入社会。爱孩子无可厚非,但过分的爱,不要也罢。

物质式教育。这是指父母要求孩子完成一件任务,达到他们预期的目标,奖励给孩子一定的金钱或物质的承诺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一定意义上可以达到父母所预想的目标,但却给孩子带来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在物质和金钱的刺激下,的确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乐于做家务,可一旦撤去金钱和物质的强化,孩子就很难产生完成任务的欲望。从小让孩子在物质的驱动下维持自己的行为动机,很难让孩子不看重物质金钱,物质和金钱的刺激会催生孩子的物欲和金钱欲,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容易误入歧途。

(三)教育内容误区

重智育、轻德育。对于早期家庭教育而言,智力开发虽是主要内容,但却不是全部内容。俗话说得好:“德启智,勤补拙”。德育在早期教育中举足轻重,必须予以重视。但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智力的开发、学习成绩的好坏,却忽视了儿童的不良习惯、忽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这是典型的“智育中心论”。儿童在早期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若不及时给孩子以指引和管教,就容易让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品行。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发展,陪同孩子多参加德育活动,使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较高的素质。

重知识、轻能力。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丰富的知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去背诵、学习大量古诗汉字,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这也会逐渐磨灭孩子的求知欲,妨碍孩子们各种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婴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家长应该给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参与生活,刺激大脑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家庭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应并重,要坚决避免重知识、轻能力的早期家庭教育。

二、早期家庭教育走出误区的对策

(一) 家庭内部方面

当代家庭教育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能否走出早期家庭教育误区。

1.正确认识儿童。

提起儿童,浮现在眼前的应该是充满童趣、天真无邪的形象,而如今,真正的“儿童”越来越少了,他们在重重压力下慢慢地失去孩子的天性,其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正确的认识儿童,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年龄发展特点。儿童是不以家长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们有鲜活的生命个性,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同样需要家长的尊重和正确认识。

2.尊重儿童天性。

早期儿童教育首要的是在本质上去认识孩子、接纳孩子,顺应、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天性,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学会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加以引导和教育,不害其长,不抑其实,这样孩子才能在成长中获得快乐,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早期家庭教育只有充分贴合儿童的天性、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让儿童真正拥有幸福。

3.树立正确的早期教育观。

错误的早期教育观是家长陷入早期家庭教育误区的根本原因,纠正教育观念是家长正确进行早期教育的前提工作。在经济、社会、传统思想的多重影响下,家长应该尽快摆正自己的心态,降低对孩子的高期望,不再把孩子当作“小大人”看待,抛弃“神童教育”的错误人才观,明白真正的人才是既有高智商,更应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克服虚荣、焦躁、从众的心理,构建科学正确的儿童观,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孩子。

(二)家庭外部方面

1.开展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提高家长受教育水平和提高家长素质,应积极开展家长学校,更新家长的早期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让家长抛弃物化式亲子观、神童式成才观、小大人儿童观,学习科学的早期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教育儿童。政府和社会应该多投资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卫生学以及儿童德育等知识,努力让家长走出传统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提高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水平,促进早期教育的发展,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培养优秀人才。

2.政府加大对早期教育行业的管理和完善。

商品化社会的影响使得早期教育行业一味地看重盈利,出现了很多不正规的早教机构,这样的早教机构通过夸大甚至虚构早教作用影响家长对早期家庭教育观念的判断。这样的早教机构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会让孩子错过最好的早教时机,甚至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会误导孩子一生,对早期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削减作用。因此,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承担起完善管理早期教育行业的重担,制定颁布严厉的惩治措施,对于扰乱早期教育行业秩序、损害早期儿童家长利益的行为予以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N.C.科恩.青年心理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2]曾知寒.世界名人家教智慧[M].新世界出版社,2005.

[3]柴玲玲.当代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J].社科纵横 ,2006,(7).

作者:菅欣欣

家庭教育误区对策管理论文 篇2: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的研究

摘要: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第一教师,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家庭对孩子具有巨大的影响,孩子的智力、品德、情操、知识以及身体发展直接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较多误区,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基于此,下文对误区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改进对策

孩子的成长、生活与家庭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在孩子整个教育生涯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其对孩子性格与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很多家长在教育中存在较多误区,如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科学等,从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较多的不良影响。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随着社会素质的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大量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家长所采用的教育观念还是比较陈旧。他们认为爱孩子就是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给他们,并为其提高良好的生活条件,忽视了孩子真正的想法。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所有言行都要高度关注,总是害怕孩子“摔倒”,想当然的保护和照顾孩子,并希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掌握较多的技能,形成良好的社会能力,从而有一个美满未来。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不是家长想要的,在家长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没有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而且还变得更加叛逆,在学习中出现逃课现象,并形成冷漠的性格。从整体的家庭教育视角来看,出现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家长将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但是却忽视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

(二)教育方式存在误区

1保守型教育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就是独生子女,面对一个孩子,家长的管理精力更多。他們干涉孩子的所有行为,害怕孩子受到外界不良的干扰。这些家长不仅干涉孩子的正常交往,还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与实践,还希望孩子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家长的这些行为会对孩子思想品德与性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孩子在不参与社交活动的情况下十分容易形成孤僻、内心的性格,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放任型教育方式。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长希望孩子以后接手自己的事业,不盼望孩子抱有较大的理想,顺其自然即可。有的家庭家庭比较差,家长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管教。

3溺爱型教育方式。现阶段家庭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家长希望孩子有更好生活,在物质上对孩子过于溺爱。另外,家长对于孩子任何要求都会满足,不管要求合理与否。这种溺爱是不正确的,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孩子不可能永远都活在父母的宠爱中,终将要走向社会,但是他们所具有的这种心理会导致其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误区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德育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智力教育的投资是必不可少的,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培养社会人才的时候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德育教育。一个人不管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必须要就有良好的品德,学习成绩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影响孩子的发展,而道德对孩子有一生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德育教育,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适宜的德育思想进行解决,从而在无形中提高孩子的品德。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德育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进步。实到具体做法上,家长要先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然后根据特点进行逐步引导。首先要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慢慢培养孩子的荣誉感、正义感等思想,最后有效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二)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家长的陪伴与发现。在孩子幼年时期,敏感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存在的天赋,这个时候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及时培养其特长。每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都不相同的,家长不要盲目跟风。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所存在特点与个性差异进行教育,进一步提高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家长要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能力。另外,家长不要过分干涉孩子,只需要在其自然、顺利的成长中给予一定帮助即可。此外,小孩子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塑造空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模仿父母,因此,家长严格审视自己,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不要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

(三)尊重学习,学会换位思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加强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积极与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在尊重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并且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合适的机会下开展教育。家长不要给孩子“设计”好未来的道路,并强制孩子遵循该“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另外,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育语言,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孩子接受教育,明白自己的错误之处。如果一直在孩子耳边不断唠叨,这样不仅不会起到相应的效果,还会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有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不断思考自身的教育方式,找到存在的教育误区,并积极改进,从而有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到家长因尽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史绪芳.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J].中华少年,2019(21):229.

[2]杨婕.家庭教育焦点与困境研究[J].好家长,2018(74):1.

[3]高德菊,韩照波.当前高职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18):132-133.

作者:石晓露 冯之旺

家庭教育误区对策管理论文 篇3:

谈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影响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所以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新常态”的今天,农村孩子分不留守和留守儿童两大类。许多家庭成员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早日成龙”,自己一切工作的中心都是围绕孩子来转,希望在孩子身上倾注自己所有的爱,但是,有此不科学的爱,常常伴随溺爱、惩罚等方式,导致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根据本人多年管理班级的实践中,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放任自由的家庭教育

表现在留守家庭和部分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父母常年累月在外务工,这些孩子都是由祖父祖母照顾,年迈的他们无能力教育好孩子,听之任之。另外,部分家长只忙于自己的工作,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思想表现不闻不问,除了供其吃穿外,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同时也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也听之任之,得过且过。往往老师在家访该类家长时,常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当父母对孩子够关心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书么”。这种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从而使学生自由散漫,学习无目的,违纪现象严重,参与打架斗殴,扰乱公共秩序等。

二、拔苗助长的家庭教育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成绩优秀。但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智力和身体发展特点,要把“泥鳅和黄鳝扯成一样长”,进行拔苗助长的教育孩子,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不合实际的过分要求,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的成绩上不去时,常常用打骂、体罚、侮辱等手段来惩治,这种家庭教育方法适得其反,因而引起孩子逃学、自杀或孩子害怕父母打骂而导致其心理扭曲,孩子拿刀杀其父母的案例见报道。这些严重后果的出现,已经给家庭教育敲响了沉重的警钟。这类家庭教育,致使孩子整日处于紧张状态,学习、生活提心吊胆,其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

三、溺爱孩子的家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以比拟的,但过分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不论正确与否,总是百依百顺,大事小事父母包办,毛病错误姑息迁就,这种溺爱孩子的家庭教育,致使学生注重外表,好逸恶劳,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在学校纪律性差,依赖性强,不爱劳动,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精神,遇到困难,常常一筹莫展。

四、“过左”、“过右”的教育

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不一致,如祖父、祖母等要求松,父母要求严;母亲要求松,父亲要求严。“过左”、“过右”的家庭教育,教育方式不能同为一体,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常常与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其结果大大降低了家长在孩子心目的威信,还致使孩子遇事无主见,依賴性强,思想混乱,甚至无所适从。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教育。根据本人的班级管理经验和家访体育,对上述家庭教育误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建立家庭档案

每接一个新班先制定一份比较详细的家庭情况登记表,由家长负责填写。注意目的是为了了解每位学生父母的年龄、家庭住址、职业状况、政治状况、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等。然后对全班学生家长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研究,从而为帮助家长走出误区打下基础。

二、经常召开家长会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因而,有的放矢地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家长相互反应各自的要求和意见,使其达到统一,形成共识,从而使学校、家庭教育成为一体。

在家庭教育中,班主任要利用科学的对策,帮助家长尽快走出上述家庭教育误区。

溺爱孩子的家庭教育,一般来讲家庭经济较优越,“单传独苗”家庭尤为突出。班主任要向该家长讲明利害关系,帮助家长让孩子多经受锻炼、多承担责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以增强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认真做好家访工作

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仅仅开几次家长会、座谈会,显然缺乏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缺乏足够的依据。因此,家访工作尤为重要,家访则可全面學生的家庭情况,学生在家的表现,家庭生活、学习环境等。从而更有利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思想、交流情况,共同探索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

作者:罗念香

上一篇:创新教育下的小学音乐论文下一篇:音乐教育中创造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