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辅助作业过程论文

2022-04-22

摘要:通过剖析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关系,借鉴其他行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研究物流业从产生到发展为高端服务业需经历的七个阶段,并对每阶段的特点及面临的发展瓶颈做了分析。了解物流业发展规律、各阶段的特点,能确保企业和政府在物流不同发展阶段做到有的放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计算机技术辅助作业过程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计算机技术辅助作业过程论文 篇1:

农村信用社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长期以来,农信社成本观念淡漠,成本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为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本文引入作业成本法这一先进管理理念,促使农信社精确预算,有效实现营业费用合理分配、合理控制的目的,增强其竞争优势,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信社 成本 控制措施

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信社经营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前景,关系到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在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经营思路的主导下,农信社成本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比,忽视经营中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如何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切实提高其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是农村信用社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淄博市某家农村信用联社为例,通过探讨作业成本法在农信社的应用,促使农信社精确预算,有效实现营业费用合理分配、合理控制的目的,增强其竞争优势,以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1 农信社成本管理能力评价

本文所选农信社是本市资产质量好、赢利能力较强的一家农村信用社,业务种类比较齐全,各项指标在全市各农信社中排名比较靠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9年末,该社总资产较年初增长13.54%,总负债较年初增长11.90%,所有者权益净值较年初增长41.72%。

目前该农信社在成本核算方法上局限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本文试图引入作业成本法,以求改进管理,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作业成本法又名变动成本法或完全成本法,其基本原理是: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由其提供的成本信息以及与此有关的获利能力分析系统用于帮助信用社做出相应的决策。由成本构成来看,变动成本法核算出的金融产品成本是不完全的,尤其是许多非信贷业务的成本被大大低估了。基于低估的成本进行竞争性定价,往往使农信社在创造了价值的同时,减少自身利润,使其经营进入困境。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控制下,该信用社虽然采取了多种改进方式,力求节约成本,但效果并不明显,经营成本仍逐年上升。据统计,2004年,该农信社经营成本为1.7%,以后逐年增长,2009年为3.6%。

目前,一些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成本管理的效率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将该信用社和国内较高管理水平的商业银行(本文选取几家已经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下简称有关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发现,该信用社资产收益率(税前利润/资产规模)、收入利润率(净利润/总收入)几个指标要低于有关商业银行,而成本收入比(营业费用/营业收入)、坏账率要远远高于有关商业银行。从盈利能力分析,该信用社资产收益率较国内商业银行的水平虽然差距不大,但是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从收入利润率看,该信用社为6.82%,远低于工行的52.16%,说明其成本管理效率较低。若引入风险因素,(不良资产比率信用社约占总资产的9.87%,而招行则为0.82%)则信用社成本管理效率则更低。通过分析发现,该信用社成本管理效率低下,导致其赢利能力差,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需要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以增强其赢利和竞争能力。

2 作业成本法简介

作业成本法是目前西方最先进的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资源耗费应该按发生的原因先汇集到作业,并计算出作业的成本,在按成本对象(产品、客户、部门或机构)所消耗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分配计入有关成本对象。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能够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加准确的分配到作业流程,产品,服务过程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作业成本法的方式下,需要组织资源的发生并不是都以实物而存在的,而是为这种成本法的发生提供一个合理发生的安排,以达到为各种形形色色的顾客进行各种的产品提供和服务。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不是将这些资源所共有的成本分配到产品里,而是对各种资源成本进行整合和分配的过程。所有的成本系统都从将资源费用分配到成本中心开始。在信用社实施作业成本法以前,有几个关键定义需要我们认识:

2.1 作业。是构造作业成本系统的基础,指的是组织中生产以及服务的作业。顾客价值的增值与否是作业是否增值的衡量标准,因此在定义作业时要避免无价值作业活动的发生和存在。根据农信用社的自身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业务经营方面进行定义作业,以避免活动紊乱造成的定义不准确和无价值活动存在。

2.2 确认资源。资源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中造成的资源成本和费用,当然有些资源同时在支持着多项作业活动的话,那么就应该将这种资源动因分别分配到不同的作业活动中去。

2.3 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中去。归集资源成本到作业上所进行的资源动因分析是很有价值的,它能够揭示出各项成本费用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如果有本单位的历史资源成本资料或者本行业其他单位的资料进行对比,就能够得出自身的成本作业是否合理和准确。

2.4 确认作业中心。上述步骤的完成会完成一个个的次级作业,为了建立更加合理的成本系统,需要将这些作业性质相同的进行统一形成作业中心。前台作业中心、后台作业中心、自动柜员机作业中心、客户业务部作业中心、管理部门作业中心、系统安全维护作业中心等都是信用社的作业中心。这些作业中心往下还细分成若干工作项目。

2.5 正确选择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

3 作业成本法在农信社的应用

该信用社总共有合规部、办公室、人事综合部、信贷管理部、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资产管理部、财务会计部、审计部、监察保卫部、科技部、国际业务部等部门。直接创造利润的有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国际业务部等部门,其他部门则辅助其顺利开展营业工作,笔者称之为服务部门。

鉴于农信社并没有实施过作业成本法,笔者将作业成本法在农信社的具体应用分两部分,首先定义相关作业和作业动因,并确认各部门的成本费用,将动因相同或类似的成本分类形成同质成本库。其次按成本动因将成本进行归集分配。包括非业务部门成本向业务部门成本对象的归集和业务部门将成本按成本对象进行分配。

3.1 确认部门成本,并按作业动因归类

3.1.1 定义相关作业。定义相关作业是作业成本法中重要的一步。定义过细或者过粗,都是导致不良的后果。定义作业需要先了解某种业务发生的整个流程。例如发放贷款这一业务的作业流程是:①接受贷款申请;②信用分析;③贷款调查;④贷款审批;⑤签订借款合同;⑥贷款发放;⑦贷后检查;⑧贷款归还。其次,还能够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来了解流程。例如,客户经理的作业包括:①将客户财务数据录入分析软件;②将信用文件录入客户数据库;③准备信用报告;④分析信用情况。在了解工作流程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无价值增值的活动,应该减少这些工作的发生。针对该农信用社从没采用过作业成本法,建议其分为两类进行作业,业务作业以及辅助作业。

业务作业。业务作业主要由业务部门产生。业务部门指能够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该信用社业务部门主要是公司业务部、个人业务部等。如:个人业务部个人贷款营销即可作为一项业务作业。

辅助作业。辅助作业主要由服务部门提供。服务部门是指不直接参加业务活动,专门为信用社其它部门提供服务的部门。如人事综合部进行人员培训、信贷管理部进行信贷资格审查均可作为各自部门的一项作业。

3.1.2 确认部门成本。确认并统计该信用社的各类消耗,并按照一定的经济原则进行分类,并统计到成本库中。按成本耗费与产品成本的关系,信用社的成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直接成本,指的是可以轻易的分辨出成本对象的人工成本。例如个人业务部等部门的下属员工的工资都是信用社的直接成本。

非直接成本,指不能明确分清成本对象,需通过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非直接成本可以分成两类: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和不可追溯至作业的成本。其中可追溯作业成本是属于与作业相关的,并由作业产生的成本。而根据作业动因的不同又能够分为:可以直接算入作业成本的费用,和按照作业动因分配作业成本的费用。不追溯至工作的成本指的是与作业不相关的费用,这种成本不用计算入成本库中,用其他方法计算。

3.1.3 确定作业成本动因。成本动因亦称成本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内容。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作业成本计算法加以了解:成本动因是指决定成本发生的那些重要的活动或事项。它可以是一个事项、一项活动或作业。从广义上说,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计算实施的一部分;狭义的看,它又可视作企业控制制造费用努力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成本动因支配着成本行动,决定着成本的产生,并可作为分配成本的标准。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区别在于作业是为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组织内部各部门的目标所需的种种行为;而成本动因是导致成本升降的因素。

3.1.4 归类同质成本库。同质成本库是可用同一项成本动因解释成本变动的若干项作业费用的集合。根据生产流程归集建立的作业有时可能有几十种、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这对于作业成本的计算显然太复杂,因此必须对作业进一步合并,建立作业中心,并将中心的作业成本归集在一起构成同质成本库。

3.2 进行费用归集分配

3.2.1 将内部辅助部门之间的成本进行相互之间的分配。如人事综合部和科技部门之间进行成本分配。人事综合部以培训人员为例,先将培训人次作为成本动因,计算出单位人次的培训成本,再将为其他辅助部门培训人员的培训成本分配到包括科技部在内的其他部门。而科技部门以对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安全检查为例,按检查电脑的人员费用作为成本动因,将检查成本分配到包括人事综合部在内的部门当中。

3.2.2 把内部辅助单位的成本分配给直接盈利部门的成本对象。各辅助部门将各个作业按作业成本动因向直接盈利部门分配。如人事综合部可以按职能划分人事培训、车辆管理等作业。人事培训将培训人次作为作业动因,车辆管理将出车里程作为作业动因。计算出内部辅助部门分配之后的人员培训成本、车辆出车成本,按作业动因计算出分配率,直接盈利部门应分配的成本为作业成本分配率乘以作业成本动因数量。

3.2.3 再把直接盈利部门的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即产品、客户或内部组织单位等。如个人业务部个人贷款发放业务,以贷款耗费时间作为作业动因。根据个人贷款发放总成本,计算出成本分配率,按每笔贷款耗费时间计算出该笔贷款的成本。

最终某产品成本=Σ作业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

4 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建议和对策

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许多国际性大银行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我国的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比较明显。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推行成本作业法,必将有利于提高其经营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4.1 制度建设和管理层支持。对于农信社来说,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核算方法,农信社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在核算体系等方面缺乏外部刚性的制度支撑。为有效指导作业成本法的实践,必须做好作业成本法的引进介绍、制度设计、学习培训等工作,以尽早建立起作业成本法的制度框架,为其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基础与制度保障。

4.2 提高员工素质。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信社的会计人员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其他的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既懂得专业会计知识,又精通经济管理和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新型人才严重缺乏。由于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法有很大的不同,它需要我们将企业的财务与非财务的工作综合起来的信息系统建立及应用,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尤其是要进行作业成本法的作业分析和动因分析,因此财务人员要对作业成本法拥有非常精通的水平,才能够确保万无一失,仅仅有管理财务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长期培养成本意识和计算机技术。因此,农信社要想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需要有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财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3 加快综合信息系统的建设。农信社成功实施作业成本法首先要具有足够的财务和非财务的基础数据,由于农信社的分支很多,基础数据繁多而杂乱,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系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和处理,作业成本法将无法实施,即便是实施了,也无法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目前的农信社虽然已经建立起了计算机信息系统,但是这套系统只能适合目前的成本方法,还达不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要求。因此,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农信社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进行作业成本法的必要准备措施。

4.4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可以前期现在条件成熟的信用社先行进行试点,待作业成本法在信用社的使用逐渐成熟之后,慢慢进行全方位的推广使用。从长远来看,作业成本法会大幅度的提升信用社的综合信用竞争力并有利于信用社的长期发展,从而进一步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刘锡良,刘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成本领先战略视角》,《金融研究》.2006年第4期.

[2]刘澜飚,王博.《门槛效应、监管放松与银行效率的改进——理论假说及其来自中国的经验研究》,《金融研究》.2010年第3期.

[3]顾海峰,蔡四平.《功能视角下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建构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作者:姜永

计算机技术辅助作业过程论文 篇2:

物流产业发展规律

摘 要:通过剖析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关系,借鉴其他行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研究物流业从产生到发展为高端服务业需经历的七个阶段,并对每阶段的特点及面临的发展瓶颈做了分析。了解物流业发展规律、各阶段的特点,能确保企业和政府在物流不同发展阶段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物流业 分工协作 发展规律

在市场的导向下,各行业从产生到发展为成熟的产业,都有基本相近的发展规律,每个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样物流业也不例外,物流业发展与其他成熟产业发展历程相似,遵循市场规律,有迹可循,明确物流业发展规律,掌握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问题、及发展趋向有益于政府和企业在物流发展各阶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推动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经历的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造业的爆发式发展,为物流业的分化提供了温床

制造业产生初期,一方面生产技术相对低下,产品供给能力较为有限;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得到市场肯定,需求快速成长;所以导致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市场为卖方市场。

在此阶段,很多跟产品相关的环节及周边产业都被简单零散的组织起来,围绕产品的生产,进行同步作业,所以每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其对应周边产业,围绕产品的制造主要有两种作业:一种是生产作业;一种是围绕产品的制造而进行的辅助作业,如采购、仓储、运输、包装等。在此生产模式下,生产单位产品对应的成本也就包括两种:一种是直接制造投入成本,一种是为制造而产生的相关辅助成本。在此供不应求的市场下,对制造商而言,生产作业对企业效益贡献最大,辅助作业则对收益的贡献比较逊色。

第二阶段:制造业竞争加剧,行业分工出现,物流业产生

随着制造企业制造技术的改进,产能的扩大,产品极大丰富市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此时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逐渐从“吃饱”转变为“吃好”,消费者不再满足优质的产品,对与产品配套的各种服务也有一定的要求,譬如,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售后服务、产品的快速获得性等等,相同功能的产品品种繁多,替代性极强,产品的寿命周期逐渐变短,高额的库存使制造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浪费。外部环境的变化,制造业竞争力度加剧,大而全的经营模式不但不能使制造商巩固与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相反,利润贡献比较低的辅助业务会耗费企业一定的资源,甚至吞噬一部分由其他作业创造的收入,成为企业生产不经济和高风险主要因素,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消除浪费、降低风险,制造商开始淘汰利润贡献率低的辅助业务,于是分拣,仓储,运输等业务从制造业中被分离出,即物流业产生。

第三阶段:物流业快速发展,但却呈现小而全,大而全

物流业产生以后,亦会经历着制造业从产生到内部分工的发展历程。在物流业产生阶段,物流服务质量虽然不高,但物流服务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巨大的商机吸引着诸多企业参与到物流行业中共享利润,由于一定的利润分给了数量较多的企业,尽管每家企业都获得利润,但各企业的利润率并不是很高,物流行业成了一个薄利行业,此时,为了获取最大总利润和占有市场,只要物流各中间节点业务存在利润,即使利润率比较低,在业务量不是很充足的前提下物流企业也会进行相关环节作业活动,通过全面作业来提高总获利,如此便形成了物流业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此阶段各企业处于相互角逐的过程,不同中间业务的领导企业还未出现,物流企业的特点可举例如下:

案例一:假设一家物流企业,同时具有运输、仓储、分拣、配送等作业,物流服务各项作业成本、利润、成本利润率如下,尽管这样的物流企业有着一条龙的服务特色,但是每个业务的利润率并不是很高。

第四阶段:物流行业内部分工形成

随着生产技术和交易方式的改变,物流需求者对物流服务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现状,而在时效性、准确性、或损货差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物流市场竞争更加剧烈,一些物流企业因成本高、服务差、收益低而被市场淘汰,另一部分企业,会摒弃利润率低的业务,选择利润率最高的业务作为主营业务,获取优势竞争力和利润最大化。

譬如:当案例一的物流企业淘汰利润率最低的分拣业务后,其总成本降低1元,总的成本利润率提高到19.6%,如下表所示:

最低的分拣和仓储业务后,其总成本降低了1.8元,利润率提高至21%,利润率得到较大提升,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大而全的现象逐步消失。

在物流企业淘汰低成本低利润的物流业务后,确立并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后,物流业专业化分工产生,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随之消失,物流行业谁主沉浮,大势已定,从事不同物流中间业务的行业领导企业出现。

第五阶段:不同物流业务功能的企业分工协作,物流链形成

当物流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以后,各企业的物流业务呈现单一化,精细化作业。在此阶段,一个企业很难在可控的成本内独立完成物流各中间节点的作业,或者说企业投入很难获得某个中间业务的最大利润和最优物流质量,此时各个企业会通过互相合作来完成产品从制造、销售、废品回收整个阶段物流活动,各自获取所营业务的最大利润,通过合作,物流企业之间产生了一条协同合作的利益链条,即物流链。

物流链连接着上下游的物流企业,使分工协作的物流企业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物流企业若要获得优势竞争力,不但取决于自身物流服务质量,还取决其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协作水平,至此,物流行业的竞争从单独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各物流链之间的竞争。

如果一个物流园区能有多个不同功能的物流企业协同合作,或者或存在多条物流链,那么物流园区将会显现物流企业集群效应。

第六阶段:物流技术、信息技术成为物流发展的新动力

经过第四和第五阶段的发展,不同中间业务的物流领导企业产生后,物流作业呈现规模化,各领导企业分别占据着仓储、分拣、包装、配送、运输各业务的主要市场份额,每日需处理大量、品种繁多的订单,此时如何能高效率、高精度的按时完成物流业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势必要依赖于通讯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智能信息等先进技术。因此,物流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成为推动物流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此阶段,整个社会中从事物流教育,物流各环节实体经营者,物流设施设备研发及制造,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咨询公司等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组成的物流产业基本完善,并迈向成熟,此阶段政府要重点关注于物流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物流科研教育等物流研发成果向实际运作的转化。

第七阶段 信息引导行业变革

物流业经历了脱离制造业、行业内分工、形成良好竞争关系、依赖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后,具有竞争关系的几个行业领导企业,譬如,都是主营配送的几个领导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本控制、服务质量等方面不差上下,此时,谁能最先辨识市场、客户的变化,及时做出改变来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谁将获得更为强大市场份额、核心的行业领导地位、优势竞争力,改变市场格局,而这一切要依赖于对市场信息准确获取、分析、判断、预测,因此,正确有价值的信息将成为这一阶段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要在此阶段要更加注重物流业的信息建设和行业信息收集、发布及信息保护工作。

结束语

以上对物流业从产生至发展为成熟的产业需经历的七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概括总结每阶段所呈现的特点,指出在各阶段政府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业总体上发展处于第三阶段,正向着行业内部分工及协同合作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准确定位现状,培养物流业分工的外部环境,大力推进物流业的内部分工,完善各物流各节点业务,加速物流业实现内部分工,如此才能推动物流业的升级转型,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现状,改善物流园区的地理聚焦的现象。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运输管理处)

作者:汤雪 舒雪绒

计算机技术辅助作业过程论文 篇3:

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分析

摘要: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施工中,由于施工技术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这不仅影响工程的施工,而且以不同的形式影响市政道路的运营安全和交通效率。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工程现场勘察,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控制技术,以有效避免沉降的发生,为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工程效益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分析

1 道路沉降的主要原因

1.1 台背地基形变的问题

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有些路段容易发生沉降。根据该问题的原因调查,可能是由于桥台基础的变形引起的。由于道路工程路线较长,需要穿越多个路段,部分路段基础条件较差。一旦这些不良地基不被处理,就会引起地基变形,从而导致未能保持道路和橋梁的结构稳定性。例如,道路和桥梁的桥台背面位于河流两侧或沟壑等环境条件较差的区域。对于该地区的施工操作,需要做好地基处理工作。然而,该地区土壤含水量大,可塑性高,容易变形。此外,这些地区的地基强度非常有限。在填土高度和土体间隙的影响下,地基具有很强的压缩性。在现场施工中,在50cm范围内进行填筑作业时,地基承载力较低,难以满足要求,沉降也会发生。地基沉降的另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中缺乏优化设计。例如,工程师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定控制钻井深度和数量,不能通过钻井作业掌握现场基础的具体情况。地基处理不能与现场情况一致,地基加固效果不明显。

1.2台背回填质量问题

在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实施中,为了保证道路桥梁的结构质量,在工程施工中应做好桥基的加固。只有保证加固的有效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桥台的沉降。然而,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方面的施工问题,导致台背回填质量较差,如回填材料不合格、回填施工不规范等。

1.3设计因素引起的路基沉降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必须综合考虑设计工作中的各种因素,实现设计优化。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在一些道路和桥梁工程的施工中,由于缺乏对许多因素的考虑,设计方案中往往存在细节问题。例如,一些设计师过于注重经济目标的实现,在面对大河或冲沟的项目时采用小跨度桥梁。在这种设计理念下,桥头路堤过长,桥涵尺寸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本工程按本方案施工。后续作业后排水不畅,长期积水加剧路基沉降。

1.4松散土壤结构

在各种类型和规模的路桥工程施工中,桥台软基的问题十分普遍。根据对该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项目现场土层相对松散造成的。在桥台软基处理中,涉及这一环节的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不重视土体结构松动的改善,施工质量差。

2对道路桥梁工程中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

2.1 设置搭板

2.1.1 搭板的设置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行车作用,路面的厚度和刚度往往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给工程施工带来进一步的困难,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搭板设置的准确性,工作人员首先要深刻掌握路桥施工的特点,在道路相关部位搭设与路基顶面高度一致的搭板,并在桥梁相关部位搭设与桥面底部高度一致的搭板。此外,还应确保搭板顶面标高与正截面路基的一致性,以提高搭板与桥台连接的稳定性。根据实际施工程序和相应的施工图纸,做好搭板与路面连接处的施工操作,确保搭板标高符合工程设计,如果搭板略高于设计标高,则最好。最后,在计算路桥工程的沉降时,工作人员应有效地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确保路线的纵断面完整连续,为测量沉降差提供一定的方便。还可以使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软件计算边坡和路基沉降,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1.2搭板与桥台的连接

第一,设置地脚螺栓:在桥台位置,在桥台端部周围设置地脚螺栓,确保地脚螺栓设置的科学性,避免因搭板设置不当而引起的纵向滑动问题,并做好桥台与搭板的连接。为了进一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工作人员还可以选择钢筋辅助作业,如使用22号钢筋。对于钢筋的应用,工作人员应尽可能保证钢筋间距的科学性,一般以75-80cm为最佳。在该连接中,可能会出现垂直锚栓问题,这将对搭板和牛腿产生不利影响。工作人员应充分注意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包括同步移动、限制位移或设置水平拉杆。

第二,设置支座:应保证支座设置在已铺设1至2厘米厚度的油毡垫层搭板台层下。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可在结合施工方案以及施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板式橡胶支座,规格为150mmx150mm,另外支座与支座之间的距离应为80厘米。

第三,设置倒角:设置好倒角,避免因搭板移动造成道路损坏。工作人员应将支架边缘和平台端部边缘设置为倒角。

第四,选择填缝材料:工作人员应选择最符合工程实际情况、质量最好的材料进行填缝,避免雨水渗透对路面的不利影响,提高桥台与桥台连接的稳定性。

2.1.3搭板施工

工作人员应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行业技术规定,对搭板进行最科学的选择。在压路机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可以科学处理搭板混凝土顶面与基层顶面之间的关系,并预留约10cm的距离,为后续施工提供一定的便利。同时,及时凿除已铺好的碎石基层,并铺设一定的沥青混凝土材料,以提高填筑作业的强度和密实度。

2.2地基处理

科学的地基基础施工可以大大解决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桥头跳车、太软桥背等。具体而言,施工人员应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工程实际需要和工程方案做好基础施工,通过对地基承载力的分析,分析地基性能,改善地基,降低沉降问题的可能性。

在实际的路桥施工中,基础的侧向位移现象也是常见的。在增大地基压力的基础上,通常会导致轴承和伸缩节的损坏。为了提高桥台和桥台的稳定性,工作人员要认真分析地基侧向位移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问题。一般情况下,通过回填作业提高地基的刚度,避免了地基侧向位移问题。回填作业时,工作人员应科学选择回填材料。此外,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冲沟段的土壤具有较强的压缩性,含水量和孔隙度较大。对于这部分土壤,工作人员应进行更换和填充,测量软层的深度,并选择最科学的材料进行更换工作。此外,应结合填土高度进行某些开挖作业。一般情况下,高度在4m以内的填方,开挖深度应尽量控制在0.6m以内,高度在4m以上的填方,开挖深度应大于1m。回填厚度达到标准后进行压实,以保证压实强度和回填质量。

2.3填筑后台

在实际的路桥工程施工中,路堤沉降的类型比较多变,路基沉降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地基沉降和路基体压缩变形。为了降低这一问题发生的概率,工作人员可以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路基路面沉降的具体原因,确保桥梁引桥板和填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提高质量控制。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应选择最先进的施工工艺,并严格按照施工方案和相应的技术规定进行施工。同时,应确保各种机器的协调水平,如确保压实机和压路机协调的有效性。在距路基顶部1米处,应使用这两台机器加强压实作业,同时应确保填充材料的合理性。

3结束语

如果市政道路桥梁建设不符合国家标准,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在我国市政道路桥梁建设中,容易出现沉降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沉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后期采用沉降技术对问题进行改进。沉降问题的改进方法有利于为实际施工过程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道路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 吕博,张再晴.  四川建材. 2021(10).

[2]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 杨郑波.  工程技术研究. 2020(06).

作者:吴金龙 慎凯伦

上一篇:面向科教融合的工业工程论文下一篇:服务产业中外语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