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财务动因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这一重要途径进行改革,在当今的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危险和发展并存。要想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国有企业进行并购更好、更快的向大型企业发展的方向,这种方式能让大型企业快速具备国际竞争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并购财务动因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分析论文 篇1:

新形势下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就新形势下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发展,分析企业并购财务动因的基础上,梳理并购环节中的相关财务问题,并对参与并购的企业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并购;财务问题;对策建议

并购是企业进化的重要途径,是实行资本运营的一种主要形式。然而,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财务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并购的成功,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可以全面反映出组织资本的财务指标体系和实施方式,不仅是企业并购完成的关键,也是避免以企业常规运营财务体系代替企业并购财务体系的关键。本文基于财务视角,对企业并购涉及到财务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为参与并购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形势下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发展

在目前全球并购的浪潮中,大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一批巨无霸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以并购方式参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臵,抢占国际市场。然而并购始终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并购风险与机遇并存,且并购的成功并不等于成功的并购,这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并购日趋活跃,交易值不断增加。在国内外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并购的动机日益成熟,并且更多地从经济利益考虑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或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近年来,中国并购市场迅速膨胀,呈现国内并购、海外并购及外资并购齐头并进的趋势。据统计,2007年至2012年,中国企业并购交易规模及案例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交易完成规模由2007年的780.28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1397.94亿美元,累计增幅达78%。2013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406起,涉及交易金额403.42亿美元,同比提高24%,环比增幅高达121%,是中国并购市场历年来交易总额最高的半年。

2、并购势头旺盛,渗透领域广泛。中国企业并购逐渐由传统能源及矿业领域拓展至新兴领域,日渐凸显并购交易资金的筹措能力。中国并购市场规模逐渐膨胀、参与机构日益增多、行业范围不断扩张,为并购基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标的资源和坚实的市场根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参与收购的并购交易总额增长至44亿美元,较2013年第一季度增长195.9%。并购基金交易金额的节节高攀,而并购基金的数量稳中有升,由此可见并购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日益剧增,其重要性也越发明显。

3、借鉴成功经验,并购方式多样。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国投资管制的逐步放松以及并购重组相关法律的完善,借鉴企业并购成功经验,使企业并购逐渐驶入快车道,首先是通过行业内的横向并购实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然后再通过纵向并购来保证稳定的供货渠道降低销售的市场费用,最后再以混合并购形成现代化的企业集团分散经营风险适应外部环境。并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购买吸收式并购、承担债务式并购、控股式并购、资产划转式并购、协议授让国有股和法人股和买壳上市等形式。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

财务动因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并购中其他问题的重要前提。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

(一)规模经济效应。从横向并购的角度来看,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在于追求规模经济效应,这里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来源于成本下降、市场支配力的增强及垄断等。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劳动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以及资本设备的专业化来实现,规模扩大可以降低长期成本。实证结果显示,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会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因此企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通常,企业规模应该扩张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规模,一旦达到该点,并购行为就应停止。

(二)减少交易成本。从企业纵向并购来看,主要是为了产生节约交易费用的效应。企业通过实施并购来减少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借助并购可以扩大资产规模,如果充分利用所获得的资产资源,会形成产品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在选择交易伙伴时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而企业实施并购后,无论是对上游企业还是对下游企业实施并购都会减少交易环节,节约生产要素的配置费用和产品销售费用等支出。三是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需要大量投入,如果借助并购再与其已有的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可以充分利用被并购企业的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竞争优势,以减少进入新领域的风险成本。

(三)现金流量效用。自由现金流量是企业营业现金流量扣除所有内部可行投资机会后剩余的现金流量。充分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通常,产品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由现金流量,但却缺乏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发展阶段的一些企业,虽然具有较多的投资机会,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如果将低增长且有多余现金流量的企业与高增长但缺乏现金流量的企业实施并购,自由现金流量就可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财务预期效应。在财务预期效应的作用下,企业并购会伴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这就带来极好的投资机会。可以说财务预期效应是股东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行为的发生。我们说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股东的收益,而股东收益的大小又决定着股价的高低。股价与企业获利能力、企业风险、资本结构多种因素有关,它反映投资者对企业内在价值的判断。股价可以通过市盈率与每股收益的乘积出来,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那些市盈率较低但每股收益较高的企业,使并购的市盈率不断上升,股价也随之上升,从而产生财务预期效应。

(五)合理避税因素。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如果收购企业每年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大量的利润,而被收购企业又存在未抵补的亏损,收购企业可以低价获得被收购企业的控制权,利用被收购企业亏损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获取一定的税收利益,实现税收互补优势。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如果并购企业不是将被并购企业的股票直接转换为本企业的股票,而是转换为可转换债券,一段时间后再将其转换成普通股票,这样会因企业支付债券利息计入成本而冲减应税利润,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六)增加企业价值。并购通过有效的控制权运动为企业带来利润,增加企业价值。即意欲获取企业控制权的权利主体通过交易方式获取了其它权利主体所拥有的控制权来重新配置社会资源。在有效的企业控制权市场运行的条件下,对大部分接管者来说,其争夺控制权的动机就在于寻求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在有效管理的条件下应具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

三、并购操作流程中需关注的财务问题

企业并购中要重点关注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价值评估难于做到非常准确的问题;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的问题;以及需要筹集大量资金,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企业正常运作与开展,甚至使企业的资金运作受到较大的限制,使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

(一)信息地位失衡。在企业并购中,并购方与目标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企业并购决策失败的主要因素。不对称的财务信息,使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认知或真实情况永远少于被收购方对自身的认知或真实情况的了解。一方面,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对目标企业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有无抵押担保等情况,全面了解、逐一辨别真伪;另一方面,被并购方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隐瞒损失信息,夸大了收益信息,并按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对信息进行了“包装处理”。信息披露不充分、失真,造成了并购双方在并购过程中信息地位不对称,使并购方的决策层基于错误的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给并购后的企业带来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二)财务尽职调查。为了全面了解并购对象各方面的情况,尽量减少和避免并购风险,并购方应当开展前期财务尽职调查。在对目标进行财务调查与分析时,除了全面了解企业状况、人员配置、产业特点、趋势等内容外,还要全面分析被并购企业的资本结构和或有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客观评价。调查人员由于对行业惯例、市场情况等不了解以及职业操守的影响,无法掌握被调查企业运作中的某些特有情况,对一些事情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例如,对购货合同的真实性由谁负责向第三方核实存在争议;财务人员对涉及自己不敏感的法律问题,不能主动寻求律师的帮助,使临界工作无人问及。此外,要重点分析被并购企业所处的税收环境,关注被并购企业已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可以继承,如何通过企业并购享受到并购前没有享受到的优惠政策,这些都是企业并购前进行财务尽职调查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目标价值评估。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决定整个并购投资的关键环节。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折现现金流法、市盈率法、清算价格法、重置成本法等。目前我国通常采用重置成本加和法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评估,虽然规定对上市企业进行评估时,除采用这种方法以外,还要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验证,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根本不使用收益现值法。采用重置成本加和法评估出的结果实际是企业的所有资产的价值,而不是企业的价值,极易造成对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漏评,导致企业价值与价值评估产生重大差异。所以,我国企业在选择价值评估方法时,应结合实际,不应只选择一种方法,应选择若干种适当的方法分别进行评估,在相互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最终结果。

(四)资金筹措支付。并购企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到资金是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通常,筹措资金的来源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使用企业的内部留存资金,因企业并购所需的资金数额一般较大,而内部资金又有限,因而一般不作为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外部融资方式主要有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对应于债务支付和杠杆收购,权益融资对应于股票支付或换股。如果企业选择发行债券为融资方式,因债券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扣除,所以可以减轻所得税负,但是债券发行过多,会增加融资成本,从而影响资产负债的结构。如果企业采用股票支付方式筹措资金,此种方式可以避免现金大量流出,并且并购后能够保持良好的现金支付能力,减少财务风险,但会稀释企业原有的股权控制结构和每股收益水平。如果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五)双方财务整合。并购后的整合被认为是并购中最难的部分,很多失败的并购案例最终都是因为整合问题。在整合中最难的是财务整合,财务整合是整合过程的核心,是发挥两家企业的财务优势,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的协同效应。企业的财务整合不仅要将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财务体系进行整合,而且还要将不同的财务控制系统进行连接;不仅要将双方的账务、报表、财产进行简单合并,而且还要对不同体制、管理风格、企业文化下的财务、会计、管理人才调整合并。对这些整合中的财务问题若处理不当,就可能不会产生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甚至会出现财务负效应。企业并购行为是一项复杂的投资,在1+1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一体化整合。如果并购后的整合和管理不到位,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好的效益,还会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加强对财务的整合与管理。企业进行财务整合前,需制订完整的财务整合计划。在实施财务整合操作时,应以财务整合的基本内容为核心,即财务管理目标导向整合,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核算体系的整合,存量资产的整合,评估考核体系的整合,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做好这六个核心内容的衔接与配合,顺利完成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

(六)低成本扩张。企业在并购中总想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最大的扩张,但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并购成本居高不下,代价越来越大以至企业掉进低成本陷阱,甚至被拖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忽略并购前期的调研、谈判成本,没有考虑合同签订与执行的过程中付出的各种人力与财务代价。二是企业向被并购企业派驻管理人员,调整管理机构,实施业务重组,进行技术改造等需要投入财力,这部分间接成本未被计入并购成本。三是只计算并购的会计成本,而没有考虑因从事该项并购而放弃其他机会收益的机会成本。

(七)过分多元化。纵观近几年的企业并购,相当一部分企业并购后经营业绩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资产规模却在不断扩张。其原因是:一是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通过并购快速进入了非关联业务领域,结果招致财务多元化,形成财务整合的不协同效应;二是无关联多元化并购使企业决策者和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业务领域,对并购对象所处的行业不甚了解,难以进行明智的决策;三是多元化并购增多了跨行业的分支机构,使并购方管理人员无法在短期熟悉有关的专门知识和经验,无法恰当评价经营单位的业绩和建议,以致并购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降低。

四、对解决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的建议

并购中如何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采用恰当的收购评估模型,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如何合理安排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降低融资成本;如何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怎样根据自身特点,结合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有效控制并购成本等系列问题是罢在面前的新课题。

(一)聘请人才,尽职调查。聘请经验丰富各种专业人才组成并购小组,尽量做到并购中审慎和尽职调查。并购中的审慎和尽职调查是成功并购的开始。为了做到调查的审慎和尽职,避免更多财务问题出现,企业应聘请知识层次高、经验丰富的各种专业人才组成调查小组,通过审阅、分析目标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资料,发现关键及异常财务问题,对并购日前存在的或有事项和未披露的事项,经调查无法核实的,要求其出具承诺和保证;分析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关注其关联方交易的内容、金额及操作是否客观公正,有无非正常性交易,以了解其管理团队能力;通过访谈与企业内部各层级人员、中介机构及小组调查人员相互沟通和协助,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并购中的操作风险,取得更好调查效果。

(二)审查评价,合理预测。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合理确定并构成本,以降低目标企业价值风险。在并购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为了改变资本市场不完善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给并购行动带来的困难,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聘请经纪人、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扩大调查取证的范围以证实信息,对目标企业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合理预计并购成本,应特别关注企业为并购的协同效应而发生的隐性成本,包括律师费、审计费和为收购方勤勉工作的投资银行家及中介机构人员费等直接成本;评估目标企业和进一步谈判所花费的时间,由于并购而失去关键管理人员和雇员等间接成本;以及因并购而放弃其他投资机收益的机会成本。

(三)健全体系,提高效应。建立健全财务运作管理体系,提高财务整合中的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中的财务整合是整合过程的核心。企业应建立一套高效健全的财务运作管理体系,对并购双方的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并购的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在建立财务运作管理体系时,应结合企业自身经营过程、业务量对财务机构、会计人员、财务制度进行整合,使各部门的责权分工明确,并能相互制约;使会计人员更适应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规模;使财务制度和政策,更以并购后企业的利益和目标为基点来选择和制定,而不只从单个企业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之上,再对并购企业自身资源和管理能力以及目标企业的审查,发现其财务上的问题,以使整合做到有的放矢;并对双方税法、会计处理惯例等内在规定进行分析,使其产生的资本性收益,在并购双方间的低成本有效再配置更具有提高财务能力的功能,来实现合理避税、股东财富最大的财务协同效应。

(四)法律保护,避免问题。寻求法律保护,避免财务问题出现。企业的并购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很多,要想减少财务问题的出现,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熟知相关的法律制度,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因为财务调查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细节,所以在签订法律协议时,应该将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陈述、保证和赔偿等内容逐一写明。为了避免出现财务问题,首先尽可能采用协议并购,通过双方的协商沟通,可以达到信息交流、相互理解的目的,以此降低并购交易的其他风险;其次优化并购交易程序,借助于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服务,依法进行并购,并对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依法充分披露,以减小交易风险。最后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遵循现有法律,稳健、审慎操作,用准确的财务数据、完备的财务运作和细致的产业判断,来成功地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问题。

(五)合理安排,降低风险。从资金支付方式、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降低融资风险。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六)创建组合,强化管理。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但若降低流动性风险,则流动性降低,同时其收益也会随之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流动资产组合是途径之一,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

(七)财务杠杆,稳定流量。增强杠杆收购中目标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在财务杠杆收益增加的同时,降低财务风险。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目标企业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杠杆效应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取决于此。高额债务的存在需要稳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来偿付,而增强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一要选择好理想的目标企业,才能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量。二要审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三要在整合目标企业过程中,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价值。只有未来存在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杠杆收购的成功,避免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八)融资支付,多元组合。并购支付方式与融资的多元化。目前,融资问题是阻碍企业并购活动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并购支付中,除使用留存利润外,企业还可积极寻求其他方式来筹集资金。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应视野开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比如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杠杆收购融资、卖方融资等,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同时注意将资本结构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包括企业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也包括债务资本中的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关系合理等,在这个前提下,再对债务资本组成及其期限结构进行分析,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入和偿付债务等流出按期限组合匹配,找出企业未来资金的流动性薄弱点,然后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力求资本成本最小化。

总之,企业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并购只要选择好理想的目标企业,充分认识财务问题,降低各类风险,减少或规避各种不利影响,充分发挥企业整合后的财务协同效应,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的价值,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经营规模,挖掘企业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潜力,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规范、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G]//吕巍等,译.竞争与全球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58-281

[2]费雄文,吴庆念.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调查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82):157-158

[3]鲍莉华.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商业时代,2008,(25)

[4]贺龙梅.浅谈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规避[J].会计之友,2007,(14)

[5]林娜.企业并购的财务整合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06,(11)

[6]杨莉,熊天兵.谈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的误区[J].商业时代,2008,(6)

[7]《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财会〔2006〕3号,财政部,2006

[8]寇淮.国有企业并购趋势与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黄中文,杜昱等.企业并购:理论与实践[J].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

[10]庞守林.企业并购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胥朝阳.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2]郑磊.企业并购的财务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3]陈杰.并购,并购市场的资本亮剑[J].上海企业,2006(3).

[14]王树喜.论杠杆并购中的财务分析[J].会计研究,2005(6).

[15]张泽来等.《并购融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21

[16]郭立旋企业并购中的商誉问题.《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7]邱明.《企业并购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唐绪兵.中国企业并购规制.《经济管理》,2006年第11期

作者:史可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分析论文 篇2:

国企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控制

摘 要: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这一重要途径进行改革,在当今的时代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危险和发展并存。要想向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国有企业进行并购更好、更快的向大型企业发展的方向,这种方式能让大型企业快速具备国际竞争力。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并购过程中,在财务动因上,国企可能承担的风险,和对财务价值评价上需要承担的风险、财务整合上需要承担的风险等这些可能存在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调研,还做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针对这些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财务风险;国企并购;影响因素;控制方法

一、财务风险分类

(一)评估风险。在进行市场活动的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使并购企业评估目标企业价值的时候,产生了不恰当的结果,这就是评估风险。评估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由于支付过度,导致国有企业因为溢价支付而产生了财务危机的风险;第二,因为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错误,在并购中进行了错误的报价,让并购前整个资金投入“打水漂”的风险。因为财务报表具有局限性,或是由于报表作假、资产评估机构发展不成熟、资本市场与企业掌握的信息不对称都可能让国有企业产生评估风险,对企业并购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融资风险。所谓的融资风险,就是说在国有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资金问题,导致资金不足以支持融资行为。融资主要包括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融资是在收购过程中国有企业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的步骤。要使收购活动得以有效进行,就需要国有企业顺利的按步骤进行融资,避免产生融资风险;假如融资活动提前,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并购企业成本增加的局面,不利于收购的进行。

(三)整合风险。完成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任务,只是一个成功的开端,要想达到真正的成功,需要新企业有一个良好的运营状况。财务协同风险是很容易出现的整合方面的风险问题。并购后的国有企业核心的管理体系就是财务整合,也是企业并构成功的标志性内容。在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后,财务需要考虑国有企业进行并购的外部或自有的大量资金,合理的安排资金结构,只有顺利完成财务整合,才能给国有企业制定出最大的目标利润,将最佳的资源配置安排给并购后的国有企业,才能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完成对新企业的经营。

二、出现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价值评估风险。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估是并购国有企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出现最多问题的环节往往就是这个环节。究其原因,第一是起哄、跟风式的并购是我国很多企业收购目标企业的主要原因,而对于目标企业对本企业的价值评估,很多企业都不甚在意;第二个原因是在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重置成本法是大部分企业使用的价值评估方法,这种方法的评定,把不完整且不具有权威的获利能力的结果呈现给了企业,很容易让企业产生财务风险。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只是为了提供一个价格给并购方,用单纯的目的进行评估,很容易出现问题。

(二)动因风险。并购动机不明确是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下出现财务动因风险的主要原因。由于不明确的并购动机,新企业的运营很难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第一,由于政府部门想要缓解资金困难的状况,尽量降低亏损,才会对合并目标企业采取优先的态度给予支持,这些原因会在并购成功的企业中增添一分行政色彩,政府的这种行为导致了很难高效率的进行融合,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也难以实现,而且也不能使资源在各个国有企业之间进行有效地流动,并且很容易让资源在某种情况下造成浪费;第二,目标企业的土地是很多并购企业的主要目标,而对目标企业本身并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的并购,并购企业知识将企业的名称进行了改变,没有质变的改变很难产生显著的成果。

(三)整合风险。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并购成功的案例在国有企业并购中还不到百分之五十。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成功率甚至只占百分之三十。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财务整合并没有在国有企业并购成功后被重视起来。对国有企业并购中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发现并购企业摆脱财务危机的主要方法主要是利用收购方提供的资金和对收购方经验教训的借鉴,提升技术成为国有企业并购完成后的主要工作,而财务整合则被抛之脑后。在国有企业的并购中,财务整合主要有流程上的整合,财务计谋上的整合,财务关系上的整合,重视财务整合,企业才会达到一个崭新的发展态势。

三、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一)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要完成对价值风险的评估,细致的了解被并购企业的发展潜力,根据对并购企业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通过分析查看结果,对被并购的企业财务报表,需要进行仔细的验证,避免财务报表不真实,再通过对被并购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企业的目的,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评估。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还需要对被并购企业的不良资产情况加以了解,在有不良资产的状况下,要想对被并购企业的闲置资产进行了解的话,可以对不良资产的比例进行清查,给国有企业一个标准,方便其进行资本互动。再者,对于被并购企业来说,对国有企业价值进行正确评估的方法也十分重要,不仅是国有企业的独立价值需要注意,更重要的是对国有企业的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不免会有一些人为不可控制的因素存在,慎重的选择和充分的预防是每一个并购企业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哪一种评估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二)动因风险的控制。在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过程中,并购后的新企业的收益回报是有一套权衡的法則的,那就是对并购企业资源布局是否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安排合理会给并购后的新企业注入新的血液。要确保国有企业并购成功的话,要确保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国有企业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价值,然后对自家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正确而明确的评估。除了这些因素,政府方面的因素也很重要,要使国有企业更方便的进行并购,需要政府灵活变通,给国有企业更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而对自身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将并购方针不断完善,是作为被并购企业的主要责任,双方都对自己和彼此的企业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才能保证新企业的发展和生存能力,不仅将并购成本降低,还能对国有企业合理配置并购资源有很大帮助。

(三)整合风险的控制。对财务管理方针进行完善是新企业双方进行财务整合的第一步。管理目标作为财务工作进行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不仅影响了财务决策,还影响了整个财务理论体系的构建。财务管理的差异的存在对国有企业和目标企业双方来说是十分正常的,财务生存发展的前提对新企业来说就是相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为了统一发展财务管理,这个目标需要双方尽快商定,让财务管理统一稳定发展得到有力的保障。第二,要让企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对财务监督策略进行强化。在国有企业中,要达到对财务的监督进行强化,需要对发展企业的内部治理机构,让国有企业的资金流失和资金占用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达到在经济效益上提高企业实力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使企业的经济有一个长久稳定的增长态势,在多元化发展的国际发展趋势中站稳脚跟,并购国有企业是一个十分重要并且有效的途径,也对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国有企业的并购中,及时的认识存在的财务风险十分重要。要使国有企业的并购有所保障,就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控制国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发洪.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经营与管理,2017,(07).

[2 ]李勤素.浅析国有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东方企业文化,2014,(08).

[3 ]吕军. 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探讨 [J ].财经界,2015,(09).

作者简介:冯文娟,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作者:冯文娟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分析论文 篇3:

浅探企业并购动因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的并购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本文阐述了企业并购动因相关理论,并以Facebook对WhatsApp的收购事件为例,对Facebook发起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可能性探讨。

【关键词】并购 并购动因 Facebook WhatsApp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企业并购和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行为。广义的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和股权转让等。狭义的并购则是指发起购并的公司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

收购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形式,是指收购公司通过购买全部或部分股票的方式获取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或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资产的方式购买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前者为股份收购,后者为资产收购。收购的核心在于目标公司控制权转移。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间的并购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然而,是什么在驱动企业发起并购呢?这是并购活动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并购动因是并购的起点,是指激发企业并购行为的诸多企业内部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并购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并购效果。并购动因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

(二)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并购事件

美国社交网站脸谱(Facebook)于当地2014年2月19日宣布收购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 Messenger(WhatsApp)。据Facebook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文件证实,收购协议规定,由Facebook支付价值120亿美元的1.839亿股Facebook股票和40亿美元现金,全权收购WhatsApp的可转换债券及期权;且收购交易完成后向WhatsApp创始人和员工发放30亿美元的限制性股票。

这次收购以总价190亿美元创下全球互联网领域自2001年时代华纳与AOL合并之后的最大规模并购纪录。社交网站巨头高价收购50人小公司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争议热潮,作者认为其并购的动因值得探讨。

二、并购动因分析

(一)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1.国外对并购动因的研究。19世纪以來,国外已产生五次并购浪潮。并购作为一个突出且常见的经济现象,引起西方学术界重视。学术界对并购问题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与并购动因相关的研究也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

协同效应理论。根据Ansoff(1965)最早提出并经后人发展的协同效应理论,公司并购的动因在于获取公司兼并后的实际价值增加,公司资产、能力等方面的协同或互补促使公司在并购后能够提高绩效、创造价值。发展后的协同效应理论具体又可分为:经营协同效应理论、管理协同效应理论、财务协同效应理论和市场份额协同效应理论等。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Manne(1965)认为接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通过收购或争夺代理权可以替换不良管理层,因此并购动因是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价值低估理论。Holderness Sheehan(1985)等的价值低估理论认为,收购方的并购动机在于低价位购入,通过并购整合使市场以其应有的高位重估目标公司股价,从中获利。

股票市场驱动理论(SMDA理论)。Rhodes-Kropf和Viswanathan(2000)提出股票市场驱动并购,SMDA模型由Shleifer和Vishny(2003)正式提出,并经Friedman(2004)进行了重构。该模型假设股票市场不完全有效,但管理者完全理性,能利用非有效市场的非有效性获利。SMDA理论下,并购由股票市场对并购双方的估值驱动。

总体来看,以上理论都认同并购方理性,并购动机在于通过并购创造价值。此外,学术界也分别从代理理论和市场势力理论、狂妄假说(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说)等角度对并购动机进行了研究。

代理理论下,Mueller(1969)假定管理者报酬与企业规模正相关,认为管理者为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个人报酬,会违背股东的利益,进行投资报酬率偏低的并购。市场势力理论则认为企业为减少竞争对手而发起并购。这两者均认为并购不能创造价值,其动机在于转移财富。

狂妄假说认为并购的动因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不存在价值驱动。Roll(1986)将收购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视作并购动机,认为管理者盲目乐观,高估目标公司的价值,过度支付导致收购方股东的财富损毁。

2.国内的并购动因研究。国内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晚,对并购及其动因研究也起步较晚,主要引进国外研究,并对国内的企业并购现象进行了一定的动因分析,将中外并购动因进行对比。

例,张新(2003)的“体制因素主导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假说”,认为国内并购活动是在政府驱动下以短期获利为目的,不能创造价值,只是价值的转移,甚至会造成资源向低效企业逆向配置;孙铮、李增泉(2003)提出了“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两种并购动因。

(二)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动因分析

结合上述学术界已有并购动因理论,对Facebook收购WhatsApp的事件进行分析,可能的并购动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协同效应动因:Facebook出于协同作用考虑,收购WhatsApp。Facebook收购WhatsApp很大的可能是出于资源、能力的协同互补,尤其是受市场份额协同效应的驱动。Facebook早在2011年时曾发布了手机聊天应用Facebook Messenger,但很快就被微信、Line等其他移动IM超越;而Facebook社区也老龄化严重,无法很好地吸引青少年。正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Princeton researchers)的研究所称,Facebook或许已走到其繁华尽头,越来越多的用户逐渐忽视其魅力所在,并最终对其失去兴趣。当下,Facebook的收入有近半来源于移动端的收入,但WhatsApp、Snapchat这类新应用却占领着移动端和年轻人市场,WhatsApp更是大多数地区的市场龙头。

因此,收购WhatsApp很可能是出于市场份额协同。正如社评所说,“WhatsApp是欧美市场占有率最高的IM,这项收购将对计划开拓欧美市场其亚洲竞争对手是较大的打击,Line的母公司naver开盘半个小时已经下跌6%。日后这些亚洲竞争对手进入欧美市场将更加困难,而WhatsApp利用Facebook的优势打开亚太地区会更加容易。”

此外,WhatsApp拥有4.5亿活跃用户资源、32名工程師高效工作能力、零费用市场营销能力,都可能驱动Facebook出于经营协同效应进行收购。

2.市场势力动因:Facebook也有可能为防御竞争对手而高价收购WhatsApp。自2013年初,就盛传谷歌和Facebook对WhatsApp的收购抢夺战在火热开战;曾有报道称,谷歌报价10亿美元欲收购WhatsApp。而在Facebook收购WhatsApp后,独立的移动端IM应用正逐渐减少。有分析称,收购WhatsApp并不给Facebook增值。因此,Facebook的收购很可能就是防御性收购,消灭潜在竞争对手,从而提高对自身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

3.价值低估动因:Facebook认为WhatsApp的市场估价偏低,仍有上涨获利空间。价值低估动因的一个主要衡量标准是托宾Q(当Q<1时,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收购方收购后可获利),由于WhatsApp未上市,未能获取相关数据计算其托宾Q作参考。但Facebook首席执行官称WhatsApp价值远超收购价,可见Facebook对WhatsApp的市场估价前景看好。

最后,这次收购也可能是Facebook的管理层过度自信、盲目乐观,高估了WhatsApp价值的结果。

三、结论与不足

总之,不同的企业并购的动因并不一样,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企业并购,其驱动因素是企业希望借由并购创造财富或转移价值。Facebook发起并购的主要意图也是在于通过协同效应等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价值。

本文基于篇幅和理论认识等局限性,理论分析方面可能不够充分;缺乏对Facebook收购动因的SMDA理论相关分析;有待日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

[2]欧阳静波.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金融经济,2010(2).

[3]张建辉.中西方企业并购动因比较[J].特区经济,2006(5).

作者简介:黄俊莉(1988-),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黄俊莉

上一篇:财政经济收支增长分析论文下一篇:矿井建设项目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