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哲学理论论文

2022-04-19

哲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不成熟,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而言学习难度颇大。当学生面对一道道枯燥、抽象的试题时,往往感到非常棘手和困惑,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难以准确把握用哪个哲学原理进行分析更恰当。如何把哲学原理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智慧,让他们及时、有效、快速地找到蕴藏的哲学观点,成为学生学习哲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活实践哲学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活实践哲学理论论文 篇1: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的大众化,其根本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深刻理解并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之中。《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试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可以汲取《大众哲学》中的精华,畅通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大众哲学》 启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在文化建设领域,均取得骄人成绩,这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成功性。实践表明,要想继续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只有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服务人民群众。

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鉴于《大众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出的研究探索,笔者尝试研究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含义。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结果颇丰,但对于其尚未做出统一的概念界定,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笔者总结研究前人文献,总结如下:首先,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了具体的定义。艾思奇强调哲学理论要想发挥好成功指导实践的作用,必须使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哲学理论需要把握住大众群体力量,使得哲学理论依附于人民大众,成为巨大的物质理论;其次,我们可以从质和量的规定性方面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具有广义和狭义的特征;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①。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通过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群体之中得到广泛传播,使之成为指导大众实践的利器。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大众化也是对于中国具体实践所做出的具体理论创新与强化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我国当前在广大人民群体之中不断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指导地位,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深化执政效果,作用重大。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质和使命作用下形成的;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践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客观需求;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当代我国大众的现实需求。理论只有为人所用,才能用以指导具体的实践。

《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的影响,艾思奇在撰写《大众哲学》的过程之中注意“解放”形式与内容,并且注意语言的严谨。《大众哲学》区别于其它晦涩难懂的哲学读物,语言和内容较为通俗化,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做具体阐述的同时,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道路得以渐渐清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作用②。《大众哲学》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之中对于指导理论所提出的迫切要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有效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影响是其它理论著作无法企及的。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特质。从阶级属性角度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我们可以发现指导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实现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区别于精英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阐述上并未保持模糊的态度,其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为人民的幸福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之中重大的文献贡献之一,其明显的特征在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大众哲学》将人的实践作为理论研究的基础,将理论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中国开启旅途。从本源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己的价值立场有所坚持,目的在于成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愿望,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艾思奇认为要想真正达到哲学研究的价值,不是就一个哲学命题做深度的阐释,而是将哲学问题简易地引至对革命实践的处理之中。《大众哲学》则做到了这一点,其满足了历史进程之中革命实践的需求,精准地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命题,紧密联系我国发展实际,为中国的革命发展实践提供以理论支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道路。《大众哲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力求创新,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普通人民群众之中,引导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道路。从理论内容角度而言,《大众哲学》将马哲理论从“阳春白雪”的状态牵引至“下里巴人”,使马哲理论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以往的专家式样理论转变为大众精神思想武器,为马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指出我们需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一方面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加以尊重,另一方面需要让人民群众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哲思想的精髓,且将其成功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工作之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通过有效的形式转化为人民群众用以实践的巨大力量,这才是马哲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所在③。从研究方法层面而言,《大众哲学》将哲学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斗争实践相结合,且运用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之中。《大众哲学》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阐释,而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研究。从表达形式角度来说,《大众哲学》虽然语言和形式上较为通俗,但通俗并不代表平庸。《大众哲学》所做出的“大众化”尝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开辟了道路。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中的影响力。《大众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神秘难懂的状态中引到通俗易懂的道路上,不仅起到了启迪大众思想的作用,而且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作用。《大众哲学》语言通俗,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进行探索,深刻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引导大众对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重视,不断引导人民群众思想更新与进步。抽象化和学术化并不是马哲理论的特征,马哲同样可以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真谛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内心之中,使得人民群众可以用以指导社会生产实践,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目的。艾思奇始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而不断努力,艾思奇认为马哲对于人民群众而言是先进的思想理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受到马哲理论的影响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应当把人民的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践,也不能使得其低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实际。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之所以成功,在于艾思奇一直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置于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艾思奇始终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道理,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道路上可以认清革命形势和革命目标。

《大众哲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宣传途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陈旧的宣传模式与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民大众的需求。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创新方法对大众化进行宣传。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方法进行创新路程艰辛,只有运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才能发挥宣传的作用,推进马哲在中国的大众化进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行创新宣传,首先需要对我国多年积淀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将宣传形式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社会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纵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然而,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可以提供现成的答案。因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大众化的必然之选。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宣传形式进行创新,注意理解大众实践的发展与需求,以及实践发展过程中需求的变化。最后,还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选择的权利。因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宣传过程之中,需要社会各方对于人民大众的实践主体性地位采取支持和尊重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进行鼓励和支持,严谨概括大众实践经验,从而不断充实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大众平台。当前,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发展且相互融合。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想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创新方法,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大众平台。首先,鉴于传统媒体所积淀的权威性和其所固有的严谨性,我们可以利用报纸、电视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法。其次,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平台,对经过实践补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不断地更新⑤。除了上述两种途径之外,还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宣传人才队伍。科学整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队伍,使其转变思想,将理论研究工作的单向性延伸至多向性。大众化进程之中,需要更多高素质的研究人才,研究学者自身需要对哲学理论进行深刻和精确的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一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工作的研究学者,通过部分精英的引导力量,从而使得大众化得以顺利实现。

创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只有切实秉承下述三项原则,才能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首先,哲学与大众结合原则。也就是说哲学的发展要以大众为根本,使得哲学研究回归于大众,且使得哲学成为大众的思想利器。艾思奇认为理论研究不能脱离群众,如果脱离群众,便会失去立足之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求主动深入群众,只有深入群众之中,才能得到有效普及,才能帮助人民群众理解矛盾与问题,才能发挥好其指导作用。其次,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且在实践过程之中得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非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实践是理论的产生本源。中国的现实社会发展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必须得到创新。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坚持发展与创新并进,实践与理论结合,以实践为创新的源泉,从实践中感悟理论的价值,从而对理论进行深化。如果理论保持不变,那就会失去普遍指导意义,则会经不住考验,会被时代所淘汰。最后,思想与时代结合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哲学理论,其会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会随着实践的需求与矛盾变化而变化。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多次强调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坚持思想和时代相结合的原则。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关键联系。重建大众化的关键联系是指在哲学和生活二者之间构建起紧密的联系,以在大众群体之间深化马哲理论的指导意义,发挥马哲在中国社会实践指导方面应有的价值导向作用,有效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群众用以指导实践的中国理论体系。哲学从本质上而言,属于世界观,其不仅可以反映出人们客观生存的世界的模样,还可以反映出人们与其所生活的世界的关系,从而引导人民大众可以关注于现实生活⑥。哲学需要依托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将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作为理论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发挥好启迪智慧的作用,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人们对于哲学所做出的思考源自于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利益不断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只有重建哲学和生活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为大众现实生活需求提供充足的内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应用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哲学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环境,只有重视对生活的关注与解读,重构哲学与生活的联系,才有可能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结语

艾思奇的著作《大众哲学》实属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大众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成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开辟了前进道路,并辅以重要理论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内成功的研究案例,值得相关研究学者学习。学习该书中的“大众化”,可以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与支持,为人民群众实践所服务。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还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推进,需要在过程之中关注问题和矛盾,总结经验与寻找方法,从而正确引导大众化。需要在进程之中尊重人、理解人,从而发挥理论作用于实践主体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注释】

①李维武:“从唯物辩证法论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20~30页。

②王红梅:“由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困境及解决路径”,《学术探索》,2011年第6期,第45~49页。

③李长春:“聚焦时代精神,彰显‘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3期,第118~122页。

④陈祥勤:“‘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体系化的历程、问题和意义”,《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108~117页。

⑤刘勇:“人民主体、人民生活、人民语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维向度”,《学习论坛》,2013年第10期,第9~13页。

⑥晁小荣,冯飞龙:“《大众哲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9页,第46~50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作者:杜国辉

生活实践哲学理论论文 篇2:

学好哲学三部曲

哲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对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不成熟,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而言学习难度颇大。当学生面对一道道枯燥、抽象的试题时,往往感到非常棘手和困惑,特别是材料分析题,往往难以准确把握用哪个哲学原理进行分析更恰当。如何把哲学原理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智慧, 让他们及时、有效、快速地找到蕴藏的哲学观点, 成为学生学习哲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抓牢课本——学好哲学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可读性很强,通过故事、名人名言、漫画等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巧妙地呈现出来,学生初次接触时往往把教材当作科普读物来读。等真正系统地学习时,新鲜感已经过去了,反而失去了阅读教材、特别是熟读教材的兴趣,往往把课本弃置一边,只喜欢感悟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例。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而且不能准确、全面理解哲学原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抓牢课本需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反复阅读课本,感悟哲学原理。不管是引言、正文,还是名言、专家点评、相关链接、自主探究的小故事等都要认真研读,还要思考、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在每课学习完之后,要用简練的语言概括出本课的哲学原理(世界观及对应的方法论)。

其次,识记哲学原理,整合哲学理论。在每课学习、总结了哲学原理之后,要再读课本来加深对哲学原理的理解,特别是理解关键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准确记忆哲学原理。每单元学习完成后,学生要根据单元、课、框顺序自主整理所学内容,形成对单元知识的完整把握。生活与哲学学习完成后,要将马克思哲学体系内容与单元、课内内容进行整合对应,既要记牢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各部分的哲学原理,还要明确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哪个部分,以免做题时答非所问。

二、关注生活——学好哲学的桥梁

哲学总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侧重理解和运用,需要记忆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因此,哲学的学习要关注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感悟哲学理论,哲学学习就能轻松一些。

在哲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注生活。教师可以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例及社会中的热点、焦点,在课堂上呈现、讨论、共享,使学生从中品味哲学。

在复习阶段,要注意将时政热点与课本哲学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学过的哲学原理去分析重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剖,力求举一反三,加强对哲学原理的理解、运用。

三、加强练习——学好哲学的关键

哲学学习主要是通过实际运用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哲学思维能力,为此一定要做大量的典型练习题。在做题中要注重审题方法的提取与归纳,注重哲学原理的记忆与整理。多做题,见得多了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更符合哲学原理,从而心理上不再对哲学有畏惧之感。另外,哲学问题通常会引用一些名人的名言、诗词,这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且熟记做过的一些典型题目。也许会重复引用,但不可照搬答案。因为设问不同,答案也有可能不同。总之,哲学题的练习,一旦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做题势必会眼高手低,乱了阵脚,不知如何下手。

总之,哲学的学习并不神秘,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牢记每部分的哲学原理,注重联系生活,在练习中不断反思、感悟,一定能快速、准确地找出材料中蕴含的哲学原理并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作者:孙志亮

生活实践哲学理论论文 篇3: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论与问题是可以被批判并最终超越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这一原则是无法超越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考和研究的方式,其并不会随着内容而改变。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是密切而复杂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  联系  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于上个世纪初期根据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事实基础上,结合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吸取了历史上优秀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而创建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基础与理论源泉。单纯的理论与概念只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即使这理论与实践是来源于实践的积累。理论如果脱离了现实的实践就会变得空洞而无内涵,当然也就没有了实际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不仅在于其理论的论述,同时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这足以体现出其实践的价值与作用。

首先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这既体现在理论的阐述中,也能够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历史过程得到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注与实践的,而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就是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显然即是人的活动。但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人的活动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强调了的是现实存在的,现实的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的活动。人类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段历史的早就则是归功于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不断付出与劳动,是人们的不断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社会与文明,纵观人类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唯物主力理论,是以物质为独享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必然会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过程的各个方面。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一门严肃的实践的理论,但其不局限于理论的研究,其哲学范畴放大了。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并且其自称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严谨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是一种底层的理论与方法,这一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得其能够适用于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恰恰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因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研究时,不仅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经典理论开始,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新时代的现象、问题与矛盾,只有不脱离现实的研究与阐释,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得到新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理论,也是科学,同时更是方法,其显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性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生活中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活中会遇到的矛盾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问题。对于生活中问题的复杂性,则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和批判性方法,这样能够尽可能的严谨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本质现象,从而为做出做正确的决定提供最为正确的支持;而对于问题的多样性来说,则要运用理论联系实践来帮助解决,通常认为,生活中虽然有许多的问题,但是,很多问题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相似性,通过对这部分联系与相似性的考量与把握,人们能够将多样的问题归类化简,是的负责多样的问题群类得到简化,更加便于人们的实际生活。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是通过指导人们理想信念体现出来的。可以说,哲学发展的历史即是具有反思精神的人类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的历史。正是在不断地追问和反思的旅途中人类创造着自己的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也就主要通过给人们提供理想信念体现出来的,但这绝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为人们提供有关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趋向基础上的,因此,它在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实际和行动。但是,由于人们的任何行为和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都离不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法。人们也许永远不可能像技术那样使哲学直接实用,但是,它对于人们精神上的助益已足以使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哲学的应用,绝不是哲学的庸俗化和功利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崇高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活中的问题会显著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运用则能够提供有力的帮助。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不是简单的提上理论的标签,而是需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底层性,做出相应的理论支撑与指导作用,这样在我们面对新问题新环境时,能够在生活中获取巨大的帮助;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也能够在这个时间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完善与丰富。

参考文献

[1] 李昕桐. 施密茨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马克思感性活动思想[J]. 学术交流,2014(03) .

[2] 罗许成. 马克思对自由的感性活动理解[J]. 浙江社会科学,2013(12) .

作者:黄佳楠

上一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创新发展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