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授课投影运用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化工素材中蕴含的特点和培养机会;小结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挖掘及阶段成果。运用教学案例总结了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几点做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新授课投影运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新授课投影运用管理论文 篇1:

探析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沙盘模拟的认识,阐述了沙盘模拟的含义、特点及形式,进一步探讨了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沙盘模拟与企业管理课程结合的特点和涉及的内容,重点分析了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课程中的实施及效果分析,以期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探寻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沙盘模拟企业管理运用

[作者简介]白洁宇(1968- ),女,陕西礼泉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教学与研究。(陕西西安710077)

实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而高职院校重在技能的培养,其技能难以详细划分,培养方式受到很多的限制,又加上专业课理论知识晦涩难懂,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教学局面,高职管理类专业提出建立沙盘模拟管理实训,这也是目前各高等院校培养管理人才的流行趋势。

一、沙盘模拟的含义、特点与形式

沙盘模拟源于战争中的沙盘模拟推演,指挥官在真实的模拟沙盘模具前,进行战略部署的过程,具有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等优点。企业的经营管理犹如战场,要进行整体部署、产品的研发以及财务分析等决策,通过课堂教学展现无疑是纸上谈兵,而沙盘模拟运用独特直观的教具,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情景模拟以及角色扮演,通过老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实体会企业多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沙盘模拟主要通过实战模拟演练完成体验式学习,具有互动性、真实性、挑战性、实用性等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巩固,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实践与运用。

二、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沙盘模拟与企业管理课程结合体现出的特点

1.生动性。传统的企业管理课程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局面,通过沙盘模拟实际企业环境进行教学,学生能亲自运营企业,真正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十分生动有趣。

2.真实性。在企业管理课程中,通过“沙盘模拟”运用让学生亲自体验“做”中“学”,以实际参与的方式体验企业的运作,在模拟企业实际环境中,真正体会企业面对多变的环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将来应用于实践。

3.合作性。“沙盘模拟”就是让学生在每一次商业决策中感受团队智慧的价值,领会如何在立场不同的部门间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培养不同部门人员的共同价值观与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组织团队,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并能真正领会团队合作的优越性。

(二)沙盘模拟课程涉及的内容

1.熟悉企业全面管理系统,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沙盘模拟”课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预测市场趋势,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确定企业经营具体的市场经营战略、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

2.了解企业整体运作流程。通过“沙盘模拟”课程能制定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制定市场开发决策、目标市场定位等。模拟企业在同行之间的竞标过程,调查了解同行商情,抢攻市场,正确进行市场决策。

3.谋求企业系统效率提升,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通过沙盘模拟的运用,学会制订企业长期、中期、短期资金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制订投资计划,编制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一步评估决策效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三)沙盘模拟在企业管理課程中的实施

1.做好课程实施前的准备。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名学生成立模拟公司,由学生担任总经理、财务部经理、销售部经理、人事部经理、生产部经理、研发部经理,共形成6~8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最后,确定实验室应配备的计算机、沙盘授课软件及投影仪等其他所需设备,做好课程实施前的准备。

2.沙盘模拟的实际应用过程。学生分组经营几家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全面展示于沙盘之上,各项指标的运营用移动的“筹码”和道具来表示,公司管理层将根据从市场掌握的信息决定企业的定位和市场策略,各经理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通过财务指标展现在沙盘上,这样经过4~5年的模拟运营,学生可以体验业绩成败,感受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

(四)沙盘模拟课程的效果分析

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实际案例巩固所学内容,体现不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而“沙盘模拟”的运用将理论与模拟的实践融为一体,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集于一身,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了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完全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及案例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2.多方位拓展知识体系,提升管理技能。沙盘模拟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展现,通过模拟实战体验,培养学生战略管理能力。从最初的战略制定到最后的战略目标实现,经过多年的模拟,演练企业的整体运营,使学生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业务和经营,保证经营业务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多地获取战略性成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同时,学生通过实战模拟,将掌握企业资产的运营情况,尤其是资金的筹措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估计资金需求,学会以最佳方式筹措资金,控制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构成,掌握资本流转如何影响损益,进一步解读企业经营的全局;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3.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在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系统中运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也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能使学生学有所长,与实际贴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小结

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改变了多年来“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传统教育教学,建立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另外,沙盘模拟教学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进一步强化学生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管理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新玲,柯明,耿锡润.ERP沙盘模拟学习指导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杜怡萍,王新玲.企业认知实训指导(手工模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赵晓铃,李永红.透视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J].财会月刊,2005(17).

[4]温雅丽,严建渊,梁丽瑾.ERP实践教学与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J].财会月刊,2005(6).

[5]顾慰毅.ERP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对抗训练——提高学生实务能力[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2).

[6]华中生,张斌,李四杰.在管理学科教学中游戏教学方式尝试[J].教育与现代化,2004(2).

[7]徐瑞平.模拟实验教学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3).

[8]杜栋,徐绪堪.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6).

作者:白洁宇

化学新授课投影运用管理论文 篇2:

挖掘化工素材育人资源 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在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化工素材中蕴含的特点和培养机会;小结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挖掘及阶段成果。运用教学案例总结了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化工素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育人资源;教学案例

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化工素材,一方面体现了化学科学来源、发展于社会实践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化学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丰富生活阅历、完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在上科版的化学教材中,化工素材的内容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第一,以简约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出现在正式文本中;第二,以“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库”的板块出现在辅助资料中;第三,以“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复习与思考”的板块出现在课堂活动的要求或课后作业的设计中。

对于化工素材的处理,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其一,作为导课的材料。例如,“自来水生产中使用氯气进行消毒杀菌”(文字),常用作“氯气的性质”一课的开场白。其二,作为问题的情景。例如,“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呢?”(文字结合图片),这样的引言就是针对“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课创设的问题情景。其三,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例如,“拓展视野——电池的发明”(教材板块),即为“原电池”一课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材料。其四,作为授课的内容载体。例如,“工业制硫酸”(整节教材),整堂课以工业制硫酸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和载体。以上做法,应该说对促成日常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众多教师的教学常态。但是,在当前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形势下,其发挥的能量和教育的成效显然存在不足。如何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为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工作助一臂之力?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下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1 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在化工素材中的蕴含分析

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正成为热点。吴俊明教授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若干基本观念、相应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态度与责任心,其中既包括具有化学专属性的内容,也包括跟化学有联系的、必备的一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内容[1]。吴星教授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2]。刘前树老师提出,化學核心素养包括4个维度:①化学基本观念;②化学过程;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④对化学的态度[3]。2016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4]。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到课程实施、课堂实践上有相互融合和补充的优势。它们的共同点是,一方面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反映化学学科中必须养育的作为一个人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本文中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主要采用征求意见稿中的观点表述,同时吸纳其他专家的成果精粹。

那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工素材有什么特点,它们又蕴含着哪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呢?

其一,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授课载体,贯穿整个知识点或课堂教学的始终,其蕴含较多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载体型化工素材是一个支持某个探究点或整堂课教学活动的、数量较多且相互关联的素材群。以上科版教材第2章第1节“海水晒盐”一课为例,教材以“海水取盐”为背景和载体展开,其中分布了7个化工素材点(参见“表1编号1”)。素材1:“海水取盐的历史、盐田法”的文本;素材2:图2.1《天工开物》中制盐海图;素材3:图2.2现代盐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情景;素材4:表2.1海水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数据表;素材5:[学生实验]粗盐的提纯;素材6:[资料库]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素材7:[拓展视野]从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

首先,素材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素材1、2、3是为“理解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服务;素材4是为“感受制盐生产中利用控制卤水密度范围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服务;素材5服务于“理解粗盐提纯的一般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素材6、7,一方面服务于“知道海洋是人类可利用的最大资源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服务于“领略海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海洋资源的伟大意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7个素材共同成为本堂课授课内容的载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素材之中富含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机会。素材1、2是一种实证古人取盐的资料,素材4呈现了现代制盐的技术和环节,它们共同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培养机会;同时,利用这些素材并结合“溶解平衡”知识,可以进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素材1、2和3的组合,又是反映人类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文明发展的对比材料,为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素材4、5是反映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教学资源,为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埋下了伏笔;另外,素材6、7是一组化学科学的信息资料,可以为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5]创造条件。

其二,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提供即时联系和实践论证的需要,其蕴含较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高中化学的有些内容与化工生产有一定距离,而且教材中设计的化工素材也不多。这些孤立或关联性化不强的化工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整个探究点或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而只能作为其部分内容或活动的佐证材料。它们蕴含的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维度也相对单一。例如,第3章“离子键”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3.4食盐的实物照片和结构模型),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机会;第4章“热化学方程式”一课中的化工素材([资料库]比较常见的燃料的热值),用数据表明液化气是一种高热值的民用燃料,为“证据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载体。再如第2章“盐酸”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2.6氯化氢合成塔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3”),其实物图片及工作示意图为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资源;同时,氯气在内管、氢气在外管燃烧的示意图(保证氯气燃烧完全保护环境)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了铺垫。

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挖掘

笔者以上科版化学教材高一年级“第2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例[6],尝试研发基于“化學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化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作好准备。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了编号,形成了序列: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E-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F-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7];G-公民素养[8];H-社会素养[9];I-人文素[10]。在此基础上开展“三项”工作,形成如下成果(见“表1”):

第一,梳理化工素材。详细阅读教材,将教材中所有涉及化学工业的资料(包括化工产品、化工知识、背景材料、技术前沿、模拟实验等),进行全面梳理。用简要的文字、课本原有的图表编号、栏目名称进行呈现,用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参见表1)。

第二,完善化工素材。观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上既有的化工素材有时不能实现(或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此时可以增补、完善化工素材,或标注修正或使用的说明。例如,在“氯碱工业”一课中,书上只提供了实验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示意图(图2.5),为了合理地解释电解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效率问题,可以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的实物照片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2”)。

第三,定位素材类型。化工素材分为“授课载体型”和“佐证材料型”两类。前者,是由数量较多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群,形式多样,一般有照片、图表、文字等;同时,呈现于不同的教材栏目。例如“化学史话”、“资料库”、“拓展视野”、“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等。素材之间相互补充、关系密切,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后者,是由数量较少、相对独立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点。由于数量少,其形式、栏目也相对单一。确定素材类型的原则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化工素材的匹配程度(数量)、互动时间(深度)、实施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一般素材数量多、匹配程度好,互动时间长、深度大,则定位成“授课载体型”;相反,则定位成“佐证材料型”(参见“表1-素材类型”)。

第四,确定培育目标。这里的培育目标是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由于一个化工素材可以针对多个培育目标,多个化工素材也可以针对同一个培育目标。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也是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以某个核心素养为基准,选择相应匹配的化工素材,然后反向进行目标匹配性评估及针对性修正,以此类推。以第二章“氯碱工业”一课为例(参见“表1编号2”),第一步以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宏观辨识);增补“电极反应及顺序判断”(修正后针对“微观探析”)。第二步,以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强调“电解是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修正后针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第三步,以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5,图2.5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工作示意图。第四步,以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6,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实物图及工作示意图”(修正后针对“创新意识”)。第五步,以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1,p25氯碱工业的产品介绍;素材2,图2.4上海氯碱总厂离子膜电解车间;素材7,[化学史话]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

3 运用化工素材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研究

下面以第2章第2节中“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中的“载体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例(参见“表1编号5”),对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总结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上的具体做法(“佐证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实施可参照于此)。

3.1 明确化工素材的辅助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理解氯水的概念,理解氯水漂白和杀菌原理,理解氯水的不稳定性,理解氯气跟碱的反应,知道漂粉精的制法和消毒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氯水化学性质的讨论中,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微粒的性质是影响物质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制漂粉精的工业生产的学习,感悟化工生产对人类生活作出的贡献,以及化工生产中对成本、效益等诸多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解决的意义。教材中正式的文本内容是:氯气的用途→氯气贮存、运输的不方便→次氯酸盐的特点→工业上制造漂粉精的原理→漂粉精发挥效能的原理。化工素材的设计、运用必须建立在辅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选择、运用化工素材的重要依据。

3.2 用好教材主体的培养资源——系统设计、合理布局

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除了化工素材,还有承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主体资源,例如核心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还有针对非化工素材的教学素材,例如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史实材料;等等。特别是承载着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主体资源,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上起着关键作用。笔者的做法是:系统设计、合理布局,即:根据先前的研究成果——化学课堂“有效共识”[11],以“目标、线索、结构、问题、环节、方法”为抓手,全面、系统地设计一堂课,形成以教材主体资源为主线,以包括化工素材在内的辅助资源为支持的课堂结构,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的运用及其探究活动。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课堂结构[12](化工素材的育人资源蕴含在问题设计及其探究环节之中):

3.3 抓住化工素材的实施策略——融入设计、彰显落实

针对化工素材的教学设计,我们采取“融入设计”的工作对策,即: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化工素材融入整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课堂结构及探究活动中全面系统、有选择地布局化工素材,包括素材运用的契机、呈现的形式,素材使用的时间、需要配合的资源,针对核心素养的教师评论;等等,让化工素材最大程度地为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服务。

针对化工素材的课堂实施,我们采取“彰显落实”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使用最佳技术呈现素材,组织最佳活动使用素材,运用最精致语言诠释素材,从而彰显、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和结果。其中,诠释素材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最关键操作。

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教学设计、意图说明及其教育效果:

[H1]一、氯水

[投影/引言](素材1)图2.15氯气的用途。氯气有许多用途,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天我们来讨论水的消毒以及漂粉精的制造。

[演示/讨论]展示一瓶氯水,将氯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讨论现象、原因。

[小结]

1.化学反应

现象:试纸先变红再变白。

原因:变红是因为盐酸具有酸性,变白是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讲述](素材2)次氯酸能使许多有机色质褪色,还能杀灭水中的细菌。

[意图与效果]素材1,以投影形式呈现,配合教师精简的导入语。一方面起到导课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对社会的贡献,起到激发“社会责任”的效果。素材2,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一是拓展前面的实验讲解(次氯酸功能),二是作为证据材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实践证明,这两个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2.微粒种类

[讨论]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区别?(久置氯水就是盐酸)

[意图与效果]虽然教学内容“2.微粒种类”、“3.化学性质”没有用到预设的化工素材,但教学设计中却清晰地蕴涵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培养契机。在联系了“1.化学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之后,启发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判定物质变化的结果,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这里也可以作为“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

[H2]二、工业上制造漂粉精

[讲述](素材3)HClO不稳定;Cl2贮存、运输不方便。而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得多,且能溶于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能生成次氯酸。

[提问/互动](素材5)为何不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价格高,且容易潮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3,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从教学过程上来讲,它起着承上启下、教学衔接的作用;而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上来说,它提供了一种“证据推理”的论证材料。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展开,它起着强化“变化观念”的教育效果。素材5,采用提问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旨在体现一种“社会素养”的培养,即: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讨论] 2.漂白原理

[指导阅读](素材6、7)水的其他消毒方法、漂白粉消毒游泳池。

3.贮存措施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素材8)失效原因:漂粉精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见光分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逐渐展开,是“变化观念”教育的载体。素材6,以资料库形式呈现;素材7,以图片形式呈现,两者均通过指导阅读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化學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起到培养“社会责任”的教育目的;同时,素材6中“臭氧的消毒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微观探析”思想。素材8,以提问形式呈现,并以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旨在培养一种基本的“公民素养”,即:“漂粉精露置在空气会变质”是一种生活常识。以上素材,均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小结]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作业](素材9)自由组合成3~5人研究小组,自制褪色灵,二周时间内完成。

[意图与效果]素材9,源于[探究与实践]栏目的课堂实验,现改为实践性作业的形式,既尊重了课堂实际(课上没有时间完成);又体现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同时,从时空条件和小组合作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但要注意,需要加强过程管理,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结果的“假研究”。

总之,化工素材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可以支持教学内容的落实,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可以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上发挥积极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5][7][8][9][10]吴俊明.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J].化学教学,2016,(11):3~8.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2):3~7.

[3]刘前树.试论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J].化学教育,2016,(21):4~8.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

[6]姚子鹏.高级中学化学课本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7:21~54.

[11]毛东海.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2]毛东海.基于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2,(10):6~9.

作者:毛东海

化学新授课投影运用管理论文 篇3:

校际“同课异构”课的观察比较视角

摘要 阐述校际“同课异构”课观察比较的主要视角,并以“氯气的性质”课例进行说明,同时提出校际“同课异构”课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 同课异构 课堂观察 氯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课堂观察是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研究,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同课异构”是由不同教师就同一课题和基本相同的教材内容,根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在对“同课异构”课进行观察时,听课者的观察方式主要是对比观察。听课者在对“同课异构”课的观察比较中,认同执教者的创新性,探讨和反思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与实效性等。因此“同课异构”课的观察与一般的课堂观察的视角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同课异构”课观察比较的主要视角有哪些?如何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呢?

同一课题,存在不同层次的“异构”方式,其层次结构可用图1[2]表示。

图1 “同课异构”的层次结构

可以从分析“同课异构”的层次结构入手,探寻“同课异构”课的观察比较视角。

2 校际“同课异构”课的观察与比较

“同课异构”教研形式有校内和校际2类。

校内“同课异构”,课前一般会进行集体备课,同课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选择等方面会达成共识,不少学校还会采用统一教学方案。因此校内“同课异构”课观察的主要视角是:观察比较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异同,学生学习活动的改进等。通过“同课异构”达到备课组(教研组)内教师教学资源共享,教学问题共商,共同研究教学规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校际“同课异构”,体现学校间的教育理念,代表课堂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具有总结性、示范性、推广性和学习性等特点。同课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个人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追求创新性更是这类公开课的亮点。校际“同课异构”课观察比较的主要视角是:观察比较授课者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以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等,听课者在比较观察和研讨中,认同创新性,探讨和反思教学的差异性,分析教学的因果性与实效性,促进听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修正和提升。

可以从以下的主要视角对校际“同课异构”课进行观察比较。

2.1 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观察比较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对课程、教材及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是课堂教学的基点。教师的理论水平、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的差异,教学素材的选用和整合,个人风格以及教学对象等都会对制定教学目标产生影响。

“同课异构”观察比较的首要视角是对同课教师定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进行观察比较。听课者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授课者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教学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授课者是通过什么师生活动方式贯彻新课程理念的?”

听课者在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观察比较中,感知授课者教学目标定位和教学理念。在比较、研讨和反思中,加深自己对课程和教材体系的理解,认同或修正授课者制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2.2 教学设计创新性的观察比较

创新性是教学中的亮点,是化学公开课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方面。因此观察教学创新性是“同课异构”课观察比较的必选内容。

2.2.1 教学设计创新

可以从下列视角进行教学设计的观察比较:情境创设的新颖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设计的创新意识,是否合理自然,符合认知规律;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是否让学生成为研究者、探索者;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是否适度有效等。

2.2.2 教学情境和资源选择的创新

不同教学资源为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不同视角的素材,同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情境和资源选择可从另一侧面反映授课者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情境和教学资源观察比较的视角主要有:情境创设是否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资源选择是否优化了教学过程,是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创新性。

2.2.3 实验创新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创新历来是化学公开课的一大亮点,听课者最能从实验改进和创新中借鉴和获得经验。

化学实验创新性的观察视角是:实验创新是否效果明显?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

2.3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学生学习活动可以设计观察量表,定性或定量地观察分析学生学习活动环节“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2.4 媒体组合的观察比较

现代教学中,电脑多媒体是不可缺少的信息传播工具,而板书是记录课堂生成信息的有效工具。近年来兴起的学案,将学习目标、主要学习活动环节、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以及课堂主要问题等印在学案上,供学生思考、记录以及反馈练习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使用多媒体、学案和板书能优化信息传递通道,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贯彻在课堂教学之中。对于这些信息工具的观察视角是:“媒体组合是否优势互补,可以如何改进?”

3 “氯气的性质”观察比较案例

以下是2节市级“同课异构”公开课“氯气的性质”(人教版必修1)的观察比较案例。授课教师由2位不同学校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流程简略比较见表1。

表1 教学过程对比

教学环节教师甲教师乙

1教师用图片说明氯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教师用图片和直方图说明氯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

2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信息“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尝试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演示实验:将84消毒液与绿伞洁厕灵混合产生氯气。学生完成化学方程式。

3通过一组图片和文字材料了解氯气的重要用途和氯气的不当使用带来的“人祸”。学生分组实验: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填写学案。

4学生资料分析“2005淮安高速公路泄氯事件”。猜想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有毒、可与水、NaOH反应,有漂白性”。学生分组实验:验证上述猜想。教师演示实验:钠、铁、铜与氯气的反应,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学案。5教师演示实验:氯水的漂白。引导学生分析“油菜被氯气熏黄变白”的原因,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钠、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讨论在野外遇到有毒气体泄漏如何自救。投影上述实验中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讨论氧化剂、还原剂,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对燃烧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6教师演示实验:铁、铜、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学生观察现象,板书有关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氯水成分,写氯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教师演示实验:用pH计测氯水的酸性。学生分组实验:用AgNO3、蓝色石蕊试纸、品红溶液等药品检验氯水成分。

7小结氯气的性质,指出氯气是强氧化剂。对燃烧的概念重新定义。小结氯气的性质。

8讨论说明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一个电子,所以十分活泼。课后研究性学习:在家研究各种洗涤剂和消毒剂的成分和使用说明。看哪些不能混合使用,自己当演员说明原因并拍成视频。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9反馈练习(略)

3.1 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同中见异

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2位授课者紧扣课程内容标准和教学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了解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4]”。都十分重视化学实验在元素及化合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甲应用多个情境素材,让学生在情境探究、实验探究中学习氯气的性质,认识氯气的应用和对生态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乙侧重实验探究和演示实验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氯气的有关知识,注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从表1中可以看出,2位授课者都非常重视用情境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重视问题探究。教师甲创新地应用“2005淮安高速路泄氯事件”素材,大胆调整内容顺序(先应用素材探究氯气与水、NaOH反应,再通过实验了解物质在氯气中的燃烧),这一教学顺序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灵动而充满智慧。教师乙按教材顺序组织教学活动,在本课小结时用“一个中心(Cl2的化学性质)、两个基本点(Cl2的强氧化性、氯水的成分)”进行高度概括,使学习者印象深刻,布置的课后视频作业是课堂学习向课外学习进行延伸的一种创新形式。

表面上看2课教学目标的差异较大,但都有着相同的“根”。这个“根”就是课程标准。2课都很好地达成了内容标准以及教材所确定的知识技能目标。差异较大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意目标,其教学目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课在教学策略、教学资源选择、教学理念的侧重点上有较大不同引起的。

3.2 资源整合各取所需

教师甲将化学史、社会事件融入本课的学习之中,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自行建构,获取新知。首先以“氯气的发现和确认”为素材,让学生应用已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自主建构写出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再通过展示一组“氯气的功过”图片,让学生知道氯气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打消学生对氯气的厌恶和恐惧;接着以“2005淮安高速公路泄氯事件”素材,引导学生在资料分析和探究实验中自主获知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氯气与水、碱的反应以及氯水漂白的原理。培养了学生信息检索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为后续讨论物质在氯气中燃烧时,如何改进实验装置防止氯气泄漏造成污染做了知识准备。

教师乙用“84消毒液与绿伞洁厕灵在塑料瓶中混合产生氯气”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由“氯气有毒,自来水却用氯气消毒”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氯水的成分,自主完成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回家后继续探究“哪些洗涤剂和消毒剂不能混合使用,并拍成视频”。可以看出,教师乙平时很重视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和素材积累,并将生活素材自如地在氯气教学中进行应用,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的原则。

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选择素材的思路要宽,素材要与人文、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有利于与教材进行整合,实现课程的内容标准,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3 实验创新获得好评

表2 实验改进的观察比较

教师甲教师乙

铁、铜在氯气中的燃烧:

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用海棉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

钠、铁、铜在氯气中的燃烧:

钠块由漏斗加入氯气瓶中,再滴几滴水引发反应。将铜丝或铁丝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由漏斗插入氯气瓶中。

用“84消毒液”与“绿伞洁厕灵”在塑料瓶中混合制氯气:

表2所示的实验创新和改进,以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有效防止污染获得听课者的好评。同时也引起交流与讨论:“滴水引发钠与氯气的反应真的很精彩”、“没想到在广口瓶中要垫沙”、“漏斗能防止气体和产物的泄漏吗?”“措施得当,有毒气体的实验也能做好”。

3.4 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

表3 学生活动的统计

教师甲教师乙

阅读与思考2次—

分组探究实验1次分组,完成3个实验2次分组,完成6个实验

观察演示实验4个6个

课堂记录4次4次

回答问题12次13次

学生活动时间31分钟34分钟

注:本表根据听课笔记和课后录像回放进行统计

从课堂观察以及表3所列出的学生活动的内容、次数和活动时间可以看出,在这2节课中,学生都是课堂活动的主角。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动手实验,思考回答问题。教师甲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运用文献分析探究,提出假设进而验证。教师乙注重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化学知识,既有课堂探究,也有课外活动作业,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造精神,并要求学生将实验观察和结论以及化学方程式记录在学案上,强化知识的记忆。

3.5 学案和板书需要改进

2位教师都应用了电脑多媒体。教师甲没有用学案,采用黑板记录学生对氯气性质的猜想、本课知识的关键条目、有关化学方程式。教师乙没有用黑板,使用学案,让学生将主要问题的答案、有关实验的过程及现象、有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实验设计过程等记录在学案上。

课后大家评论,学案在记录即时生成信息和记录实验观察现象上有明显优势,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复习提供了依据。在探究教学中用黑板记录学生的猜想和即时生成的信息非常必要。多媒体、学案和黑板板书如果能整体设计,优势互补,教学效果会更好。

其他观察:听课教师都感到“同课异构”教研形式比常规教研质量高、收获大,也指出了一些不足:2位教师的提问都存在“无效提问”;教师甲的语言没有教师乙简练,“嗯”、“啊”口语较多;教师乙设计的问题中缺少能引起学生深层思考的“有价值问题”。

4 几点建议

(1)在常规教研公开课中,教师走马观花多,静心思考少;照方抓药多,修改设计少;浅谈印象多,说出道理少。“同课异构”教研的开展,给教师提供了多维观察、评价、互动交流的平台。但如果不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观察比较“同课异构”课,则远远不能发挥“同课异构”教研的效能。对于“同课异构”的观察比较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听课前,组织者可向听课者提供授课教师的教案、学案和观察量表,让听课者先了解教学设计,明确观察视角,带着问题和观察目的进行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2)要重视“同课异构”的课后评课和研讨。不仅有专家点评,而且要让听课者充分发表观察后的分析和建议。通过评课和研讨,从授课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亮点并研讨成因,从发现的问题中寻找形成问题的原因。

(3)对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组织者要精选课题,创造使各种教学理念发生碰撞、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同课教师展示亮点和特色的条件。要淡化“打擂台”意识,使“同课异构”起到引领、示范、谐振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周文叶.中小学管理,2008,(4):1820

[2] 江正玲.化学教学.2009,(11):303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2009

[5] 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马春生 龚国祥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医院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桥梁技术的公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