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针对综掘岩巷粉尘产生量大、喷雾降尘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提出综合使用综掘机外喷雾系统、空气幕封闭降尘技术以及化学降尘技术等对粉尘进行治理,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各项技术现场布置方案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全尘、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别降低至15.4mg/m3、9.5mg/m3以内,粉尘降幅分别达到97.0%、96.3%。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研究论文 篇1:

浅析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摘要]目前,静电在生物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介绍高分子抗静电的方法,阐明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策略。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 抗静电 研究

静电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之中,如人们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每厘米就含有100500个带电粒子;自然界的雷电;干燥季节里人身上化纤衣物由于摩擦起电而粘附在身体上,这一切都是比较常见的静电现象。实际上,静电在生物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一、高分子抗静电的方法概述

高聚物表面聚集的电荷量取决于高聚物本身对电荷泄放的性质,其主要泄放方式为表面传导、本体传导以及向周围的空气中辐射,三者中以表面传导为主要途径。因为表面电导率一般大于体积电导率,所以高聚物表面的静电主要受组成它的高聚物表面电导所支配。因此,通过提高高聚物表面电导率或体积电导率使高聚物材料迅速放电可防止静电的积聚。抗静电剂是一类添加在树脂或涂布于高分子材料表面以防止或消除静电产生的化学添加剂,添加抗静电剂是提高高分子材料表面电导率的有效方法,而提高高聚物体积电导率可采用添加导电填料、添加抗静电剂或与其它导电分子共混技术等。

(一)添加导电填料

这类方法通常是将各种无机导电填料掺入高分子材料基体中,目前此方法中所使用的无机导电填料主要是碳系填料、金属类填料等。

(二)与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共混

导电高分子材料中的高分子(或聚合物)是由许多小的重复出现的结构单元组成,当在材料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材料中就有电流通过,即具有导体的性质,凡同时具备上述两项性质的材料称为导电高分子材料。与金属导体不同,它属于分子导电物质。根本上讲,此类导电高分子材料本身就可以作为抗静电材料,但由于这类高分子一般分子刚性大、不溶不熔、成型困难、易氧化和稳定性差,无法直接单独应用,一般作导电填料与其它高分子基体进行共混,制成抗静电复合型材料,这类抗静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效果更好更持久。

(三)添加抗静电剂法

1.有机小分子抗静电剂。有机小分子抗静电剂是一类具有表面活性剂特征结构的有机物质,其结构通式为RYx,其中R为亲油基团,x为亲水基团,Y为连接基。分子中非极性部分的亲油基和极性部分的亲水基之间应具有适当的平衡与高分子材料要有一定的相容性,C12以上的烷基是典型的亲油基团,羟基、羧基、磺酸基和醚键是典型的亲水基团,此类有机小分子抗静电剂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4大类:阳离子型抗静电剂;阴离子型抗静电剂;非离子型抗静电剂;两性型抗静电剂。

导电机理无论是外涂型还是内加型,高分子材料用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4种:(1)抗静电剂的亲水基增加制品表面的吸湿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子,形成“海一岛”型水性的导电膜。(2)离子型抗静电剂增加制品表面的离子浓度,从而增加导电性。(3)介电常数大的抗静电剂可增加摩擦体间隙的介电性。(4)增加制品的表面平滑性,降低其表面的摩擦系数。概括起来一是降低制品的表面电阻,增加导电性和加快静电电荷的漏泄;二是减少摩擦电荷的产生。

2.永久性抗静电剂。永久性抗静电剂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大的亲水性高聚物,它们与基体树脂有较好的相容性,因而效果稳定、持久、性能较好。它们在基体高分子中的分散程度和分散状态对基体树脂抗静电性能有显著影响。亲水性聚合物在特殊相溶剂存在下,经较低的剪切力拉伸作用后,在基体高分子表面呈微细的筋状,即层状分散结构,而中心部分呈球状分布,这种“蕊壳”结构中的亲水性聚合物的层状分散状态能有效地降低共混物表面电阻,并且具有永久性抗静电性能。

二、我国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许多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已陆续开发出一些品种,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目前常用的品种有,大连轻工研究院开发的硬化棉籽单甘醇、ABPS(烷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DPE(烷基二苯醚磺酸钾);上海助剂厂开发目前多家企业生产的抗静电剂SN(十八烷基羟乙基二甲胺硝酸盐),另外该厂生产的抗静电剂PM(硫酸二甲酯与乙醇胺的络合物)、抗静电剂P(磷酸酯与乙醇胺的缩合物);北京化工研究院开发的ASA一10(三组份或二组份硬脂酸单甘酯复合物)、ASA一150(阳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物),近年来又开发出ASH系列、ASP系列和AB系列产品,其中ASA系列抗静电剂由多元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化合物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SB系列产品则为有机硼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硼酸双多元醇脂与环氧乙烷加成物的脂肪酸酯)与其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而成;ASH和ASP系列主要是阳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复合而成,杭州化工研究所开发的HZ一1(羟乙基脂肪胺与一些配合剂复合物)、CH(烷基醇酰胺);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开发的IC一消静电剂(咪唑一氯化钙络合物);上海合成洗涤剂三厂开发生产的SH系列塑料抗静电剂,已经形成系列产品,在使用效果和性能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品种可以替代进口,如SH一102(季铵盐型两性表面活性剂)、SH一103、104、105等(均为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SH抗静电剂属于结构较新的带多羟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济南化工研究所JH一非离子型抗静电剂。(聚氧乙烯烷基胺复合物)等;河南大学开发的KF系列等,如KF一100(非离子多羟基长碳链型抗静电剂)、KF-101(醚结构、多羟基阳离子永久型抗静电剂),另外还有聚氧乙烯醚类抗静电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专用抗静电剂202、203、204等;抗静电剂TM系列产品也是目前国内常用的,主要用于合成纤维领域。

从抗静电剂发展来看,高分子型的永久抗静电剂是最为看好的产品,尤其是在精密的电子电气领域,目前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利用聚合物合金化技术开发出高分子量永久型抗静电剂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

三、结语

我国合成材料抗静电剂行业发展前景较好,针对目前国内研究、生产、应用与需求现状,对我国合成材料抗静电剂工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

近年来国外开发的高性能伯醇多聚氧化乙醚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用于聚碳酸酯的脂肪酸单缩水甘油酯;用于磁带工业的添加了聚氯化乙烯醚醇的磷酸衍生物;适应于聚烯烃、聚氯乙烯、聚氨酯等多种合成材料的多元醇脂肪酸酯和三聚氰胺加成物等,总之国内科研院所应根据我国合成材料制品要求,开发出多种高性能、环保无毒的抗静电品种,并不断强化应用技术研究,以满足国内需求。

(二)加快复合抗静电剂和母粒的研究与生产

今后要加快多种结构抗静电剂及其他塑料助剂的复配,向适应范围广、效率高、系列化、多功能、复合型等方向发展。另外合成材料多功能母粒作为助剂已经成为今后合成树脂加工改性的重要原材料,如着色、阻燃、抗菌、成核等母粒在国内开发方兴未艾,国内要加快抗静电母粒的开发与研究,促进我国抗静电剂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绪珊、童俨,导电纤维及抗静电纤维[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1.148154.

[2]张淑琴,抗静电剂,化工百科全书,第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4):667.

[3]陈湘宁、王天文,用于最佳静电防护的本征导电聚合物的最新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2,30(11):4750.

作者:黄明玉

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研究论文 篇2:

综掘岩巷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摘 要】 针对综掘岩巷粉尘产生量大、喷雾降尘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提出综合使用综掘机外喷雾系统、空气幕封闭降尘技术以及化学降尘技术等对粉尘进行治理,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各项技术现场布置方案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全尘、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别降低至15.4mg/m3、9.5mg/m3以内,粉尘降幅分别达到97.0%、96.3%。综合防尘技术应用后显著改善了掘进迎头环境质量。

【关键词】 综掘岩巷;粉尘治理;局部通风;除尘风机;空气幕

综掘可显著提高岩巷掘进效率并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但是掘进迎头粉尘产生量较炮掘方式明显增加。岩尘中具有较高含量的SiO2,会给迎头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带来较大威胁并增加综掘设备磨损量。现阶段综掘巷道常用的除尘方式包括超前注水、抽尘净化、综掘机内外喷雾降尘等,但是受到应用条件限制,单一使用一种防治措施很难改善岩巷粉尘治理效果。本文以矿井13采区运输大巷掘进为工程背景,针对综掘岩巷粉尘产生特点,提出综合性粉尘治理技术,现场应用表明可有效降低综掘岩巷工作面粉尘浓度。

1工程概况

1.1掘进巷道概况

13采区运输大巷沿着开采的煤层底板下方约11.44m的泥岩顶板掘进,巷道顶板为细砂岩、底板为泥岩。

13采区运输大巷设计断面为矩形,净宽、净高分别为5100mm、4150mm,巷道净断面积为21.165m2,使用型号EBZ318(H)悬臂式综掘机破岩、皮带输送机出矸。

采用型号FBD2×30kW局部通风机、配合φ800mm风筒供风,掘进迎头风量约为320m3/min。

1.2 迎头粉尘现状

在13采区运输大巷掘进过程中产尘点集中在综掘机破岩时,由于岩体密度大、节理以及孔隙不发育,导致粉尘产生量明显高于煤巷,同时粉尘中呼吸性粉尘占比更高。挂有风筒一侧在风压以及风流作用下,将大量高浓度粉尘压至巷道顶底板以及另一侧位置;在局部通风作用下迎头粉尘会向外漂移,粉尘浓度由里向外呈逐渐增加趋势。

2岩巷粉尘高效治理技术

2.1 综掘机高效外喷雾系统

在截割悬臂上布置环形喷雾支架,在支架间隔一定距离安装8个高效雾化喷嘴,喷嘴与截割头间距控制在1.5m以内。喷嘴工作时形成的喷雾可形成抑制粉尘扩散的水幕,从而实现高效捕尘以及抑尘。具体综掘机悬臂上外喷雾系统布置见图1所示。

噴嘴是综掘机外喷雾系统重要结构单元,对喷雾降尘效果有显著影响。选择使用高效雾化喷嘴雾化技术参数为:可通过颗粒粒径≥2mm、雾滴表面积(加权)平均粒径≤75μm;2MPa水压时喷雾雾化角≥85°,8MPa水压时有效喷雾射程≥2m、消水量≤8L/min。

2.2 空气幕除尘

采用空气幕除尘技术可控制并降低掘进迎头粉尘,具体包括控尘技术以及抽尘净化技术,除尘设备包括有负压风筒、除尘风机、附壁风筒等,具体结构见图2所示。

2.2.1 控制粉尘外溢

采用附壁风筒将局部供风全部或者绝大部分改为吹至巷道断面及周壁的径向风流;在除尘风机吸入风流作用下在巷道迎头形成充满整个断面的并阻碍粉尘向外扩散的气幕,将截割头破岩时产生的粉尘控制在空气幕与迎头岩壁间,达到降低粉尘外溢目的,降低粉尘对综掘司机的影响并改善巷道内空气质量。

附壁风筒是形成径向新鲜风流气幕关键,传统的钢质或者铁质附壁风筒具有重量重、移动以及安全不方便等问题。而高分子附壁风筒具有质量轻、抗静电以及阻燃等特点,可大幅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故而在巷道迎头使用。采用高分子材料附壁风筒对风流进行控制,现场使用的附壁风筒长度为1.7m,通过附壁风筒侧向出风口以及内部圆形挡板控制风流方向,打开圆形挡板后可将90%风流流向改为径向,剩余10%从轴向出风口排出;关闭圆形挡板后则风流100%由轴向排出。

2.2.2 抽尘净化

抽尘净化即为采用除尘风机、负压风筒等对空气幕控制的高浓度粉尘进行处理。将负压风筒入口位置布置在综掘司机前方0.5m以外处,风筒直径为500mm,除尘风机型号为KS-400。将除尘风机布置在带式输送机伸缩机尾处,随着带式输送机前移而向前移动,从而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除尘风机与综掘机间间距控制在30~35m间。

2.3 化学除尘

喷雾降尘时普通软化水受到表面张力较高等因素影响,难以将细微的岩尘有效、快速包裹并沉降,从而导致喷雾降尘效果不佳。根据13采区运输大巷掘进时粉尘物SiO2含量高、颗粒小以及呼吸性粉尘占比高等特点,提出使用新型化学除尘剂进行降尘,采用的除尘剂主要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无机盐等按照0.25%、0.15%、0.20%、0.10%而成。提出采用电动除尘剂添加装置实现新型化学除尘剂自动、连续添加,具体装置布置见图3所示。

电动除尘剂添加装置结构由计量泵、储液罐、流量计、安全阀、压力表、Y型过滤器等构成,存储在储液罐内的新型化学除尘剂通过Y型过滤器、流量计以及水表后进入到计量泵内,再通过计量泵加压将新型化学除尘剂注入到喷雾降尘用水中;Y型过滤器主要用于过滤新型化学除尘剂中大颗粒杂质,避免喷雾系统堵塞;流量计用以控制新型化学除尘剂添加量。

在喷雾降尘用水中添加新型化学除尘剂后,喷雾水表面张力≤30mN/m;沉降0.3g以内粉尘耗时≤10s;10s后接触角降低0°;相对于普通的软化水降尘效率提升10%以上。

3 综掘岩巷粉尘治理效果分析

综合防尘技术在13采区运输大巷掘进工作面进行现场应用,具体应用前后掘进迎头粉尘浓度测定结果见表1所示。

从表1中看出,采用综合粉尘防治技术后,掘进迎头位置粉尘浓度得以有效控制,除去掘进迎头外,其余工作人员活动范围内全尘、呼吸性粉尘综合降低率均值分别达到97.0%、96.3%;综掘机破岩过程中综掘司机位置全尘、呼吸性粉尘浓度分别控制在15.4mg/m3、9.8mg/m3以内,产生的粉尘不会影响巷道掘进,同时明显降低了粉尘对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影响。

4总结

文章提出在综掘机悬臂上布置高效外喷雾系统,通过使用新型喷嘴将综掘机破岩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控制在截割头附近,并降低粉尘外溢量;使用空气幕除尘技术将高浓度粉尘控制在综掘司机前方并使用湿式除尘风机对粉尘进行集中治理;使用化学除尘技术改善喷雾用水除尘效率。

在巷道现场应用后,掘进迎头位置全尘、呼吸性粉尘降幅分别为81.5%、81.8%,其余的作业人员频繁活动区全尘、呼吸性粉尘降幅分别为97.0%、96.3%,粉尘防治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郝锦龙.半煤岩巷道综掘工作面除尘系统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20(9):112-114.

[2]陈俊魁,吕生斌.岩巷综掘工作面粉尘治理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9):23-24.

[3]郭海明.四明山煤矿9104运输巷综掘施工工艺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2020,49(2):29-31,34.

[4]张彦宏.厚煤层大断面巷道快速掘进应用实践[J].中国矿山工程,2020,49(1):42-44,48.

[5]赵鹏伟.综放工作面“一通三防”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矿山工程,2019,48(4):33-35.

[6]李红长.煤矿岩巷综掘机施工综合防尘技术研究与应用[J].煤矿现代化,2016(2):78-79,82.

[7]侯宏涛.回坡底煤矿岩巷综掘面粉尘分布规律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5.

[8]张小康,周刚.全岩巷综掘工作面高效综合除尘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3,41(8):81-83.

作者:刘晓宇

高分子材料抗静电技术研究论文 篇3:

电视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ESD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摘 要:静电放电对电子产品的危害极大,本文介绍了ESD的危害,通过对电视机生产中的ESD危害情况及发生原因分析,针对ESD危害提出防护措施。

关键词:电视机生产 静电放电(ESD) 防护措施

1 概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微电子器件和各种新材料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生产中,电子设备及产品日趋向小型化、多功能化以及高精度发展。相应的就要求所使用的各种元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内部结构越来越细微紧凑,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元器件承受静电放电的能力下降,ESD(静电放电)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元器件、半成品、成品的软、硬损害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静电敏感器件(SSD)在电视机生产中也广泛使用,我们除对人为制作不良进行控制来防止静电敏感器件的失效外,ESD的危害已成为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2 静电放电的危害

防静电技术在电子技术领域中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于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微细化、高度集成化,静电在微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应用中的危害愈来越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触目惊心。ESD对电子产品的危害,最终是通过电子器件的损伤表现出来的。有的电子器件对静电放电十分敏感,如MOS电路和场效应管的击穿电位均为100V,VMOS则只有30V。尤其是IC技术朝着更微细化、高集成化发展,IC制造工艺更为先进,而微细化、高集成化的结果,使之对静电放电就越敏感。因此ESD对微电子器件的损伤,造成的影响绝不能低估。

3 人们对静电放电的误区

伴随着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和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静电放电对产品造成的失效危害越来越大。但人对静电危害的认识不足和防静电知识的欠缺,常把一些因ESD造成的产品性能下降或故障,误认为是元器件早期老化失效。所造成的误区有以下几点:

3.1首先由于许多人对静电的产生不太了解,因为1KV-2KV以下的静电放电感觉不到的,但确能使器件因电击而受到损伤。(需知一般MOS电路和场效应管击穿电压约为300V)所以说静电的损伤在人们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发生的。

3.2器件的失效分析比较困难,因为静电的损伤与其他瞬变过程的过电压造成的器件损伤有时是很难区分开来。

3.3有的器件在受静电损伤以后,并不是不能用,而是在特性有所下降,人们并不是当时就能发现,但已经造成了潜在的失效隐患,在将来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最终会导致器件失效,如器件氧化层出现一个孔,整机长时间工作后,金属化电迁移引起短路烧毁,从而导致整机故障。这种类型的静电损伤将会大大的缩短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3.4有人错误的认为现在的集成电路,如MOS电路不少生产厂家在设计上已采用了抗静电的保护电路,认为防静电并不一定需要。但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工作人员穿的化纤衣服,各种塑料制品包装,上述材料的滑动、摩擦、或分离,特别是在空气干燥的季节里,将会产生600V-15000V的静电电压,如果湿度为20%以下时,静电电压可高达3万伏。即使有保护对于静电放电的敏感器件也非常危险的。静电主要是对半导体器件产生损伤。

4 生产制造过程中ESD危害的发生

静电是物体表面的静止电荷。物体在接触、摩擦、分离、感应、电解等过程中,发生电子或离子的转移,正电荷和负电荷在局部范围内失去平衡,就形成了静电。当物体表面的静电场梯度大致一定的程度,正电荷和负电荷发生中和,就出现了静电放电(ESD)。静电放电可以出现在两个物体之间,也可由物体表面静电荷直接向空气放电。

常用的MOS器件,发生100V的静电放电时,绝缘层就会被击穿,从而使器件受到损伤或失效。某些新技术MOS,耐压程度更低,如VMOS只有30V。由于发生在元器件中的ESD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集中,使脉冲放电电流和瞬态功率可以达到很大的数值,芯片在强电流作用下发生高温熔蚀或部分阻值状态改变,这也是ESD是微电子器件受损的重要方面,只不过其敏感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目前,一般认为不致使SSD损害的最大静电位、即安全电位为100V。

另一方面,各种高分子合成材料如合成橡胶、塑料、化纤等,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装联生产中,用作各种工具、器具、铺垫、包装以至操作人员的衣装等。这些高绝缘制品极易产生、积累静电,使电视机生产环境中的静电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实验表明,电视机生产车间盛放元器件的塑料元件盒,当受到轻微晃动是,即可在盒面检测到数百伏静电位;至于着普通化纤衣装的操作工,即使在工位上正常操作时,也可带上一、两千伏静电位。如此高的静电位早已超过了SSD的安全电位,当静电放电的能量通过各种途径耦合到元器件上时,就会发生ESD损害,并进而使整机产生故障。

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电视机生产中的ESD危害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成为制约电视机生产效率和降低制造成本的一个障碍。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ESD对元器件的损害中,软击穿的几率远远大于硬击穿。对于硬击穿的器件,一般可在产品调试或检验中及时发现并予以调换。而软击穿则是一种与时间有关的效应。在软击穿的初期,器件的参数可能无变化或稍有变化,并可正常工作相当一段时间,这就很容易通过出厂前的检查而流入用户手中。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软击穿最终发展为器件的永久性失败,造成电子产品性能下降或完全损坏,所以,软击穿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患比硬击穿更有害。虽然现时的IC(集成电路)或PCB(印制板)在设计创造时加装了某些保护电路、以提高其承受ESD的能力,但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较大的静电能量作用下,仍会发生ESD击穿。鉴于此,在电视机生产中进行ESD防护是非常必要的。

5 生产车间静电带电情况

电视机生产已从手工装联向表面安装技术(SMT)发展,但手工装联仍是CRT电视生产的较普遍的方式。在生产中,元器件在予处理、插装、焊接、清洗、单板测试、总装、调试等工序,以及在包装、剥离、输运、贮存等过程中,由于接触——分离、摩擦、碰撞、感应等作用,都会使与元器件、PCB、产品接触的操作人员、工具、器具带电。加之装联生产中大量使用橡胶、塑料、化纤等高分子绝缘制品,而使带电加剧。在诸多静电发生源中,人作为生产的主体,活动范围大、活动频率高,频繁地接触或接近元器件,其放电能量与元器件间存在着较多的耦合途径,因而是主要的ESD危害源。

在生产车间各主要工序,与元器件、PCB频繁接触的操作人员、工具、器具所带静电都已经远远超过了SSD公认的安全电位100V。在有些情况下尽量操作人员佩戴了能导走人体静电的腕帶,但仍可在人手上检测到120~140V的静电位。这表明,只采用个别的防护手段,其防静电效果是十分有限的。

6 电视机生产中的静电防护

从以上分析可知,电视机生产车间主要的静电发生源是人体(包括服装、鞋袜)、地坪、工作台面以及一些易产生静电的工具、器具等。在生产中实行静电防护无非是减少静电的产生、加快静电的泄漏、静电中和及静电屏蔽。甚于这些原理提出以下的具体防护措施:

6.1防止人体带电

操作人员是最大的活动静电源,且带的静电电量较大,因此应作为控制的重点。为此要建立人体防静电该系统,主要由防静电手腕带、防静电服、防静电鞋及防静电坐椅组成(必要时可附加防静电的帽、手套、脚腕带等)。这种整体的防护系统兼具静电泄漏、中和及某种程度的静电屏蔽功能,因此能起到良好的防静电效果。做为普通CRT电视机生产主要是要按要求佩戴防静电手环。防静电手环用来泄漏人体皮肤静电。手环电阻基准值为1兆欧,当实际值小于0.9兆欧或大于1.4兆欧时,应及时进行更换,确保其满足要求。

6.2控制生产操作工艺。

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接触分离的机械动作幅度尽量减小,控制生产的速度和碰撞、摩擦的力度,以减小静电的产生。

6.3控制和改换使用材料。

生产中的操作系统是指在装配、制造、检查调试、包装、运输、贮存等操作过程中,与元器件、组件经常发生接触一分离或摩擦作用的工作台面、工具、容器等。它们必须用防静电制品取代,具体有:防静电台垫、台面、防静电包装袋、防静电元件盒、周转箱、插件箱等物流传递器具。

6.4建立防静电接地系统

防静电接地是通过金属导体或导静电材料使带电体与大地连接,以防止电荷的积累,这也是电视机生产车间静电防护的关键措施之一。防静电接地系统一般应与车间其它接地系统分开,单独构置。即单独开采地线坑、埋设接地体、单独引出接地干线到生产作业区,并在区内构成环路。防静电手环、防静电周转箱、料盒接防静电地系统;其它防静电胶皮、有金属外壳的设备和工具(如波峰焊机、烙铁、测试仪器仪表等)均与设备安全接地系统接地。

6.5控制生产工作环境。

只要控制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温度变化率,随着湿度增加

静电产生明显下降。参考国内外实践结果,选择环境相对湿度为50%-90%为最佳范围。通风降温设施网速降低有利于减少静电的产生。湿度一般低于40%就要采取增湿的措施。在北方干燥环境下,每天应定时对地面洒水,以增加湿度。

7 结束语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知,静电危害无处不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防静电防护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采购、检验、储存、转运、插件、调试、维修、检验、包装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建立防静电操作规程,严格按规程执行,才能真正降低ESD危害。

参考文献:

1.马峰、刘勇、张捷民,现代静电科学技术研究,西安出版社,1999

2.王锡吉、王蓬,可靠性工程培训教材,陕西省电子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2006

作者简介:

郭伟健,男,(1974-),出生地:广东省连山县,陕西康佳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者:郭伟健

上一篇:新生儿的身体基础护理介绍论文下一篇:本科生ICU护理带教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