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金融产品在为其行业带来全新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论文 篇1: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一、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迫切任务

随着中国更深度地融入国际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金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我国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比较重大的调整。新的教学内容必须融入对金融电子化、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等新兴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金融学还应当强化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经济运行、新型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研究,及时将金融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兴金融产品在为其行业带来全新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首先阐释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主要特点,并通过对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安排重复、教师实践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实践、健全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师资素养等有效策略,旨在能够全面推动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专业;教学现状;改革路径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也应积极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掌握互联网金融产品和行业动态,全面更新并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更好地促进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有别于传统金融运行模式的一种全新融资形式,是借助移动网络、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充分实现了资金互融、付款和中介服务的多功能金融模式[1]。互联网金融的具体表現形式为金融网络化和网络化金融。其中,金融网络化指的是传统金融服务企业借助先进技术,对过去的运行模式进行改革与升级,以期能够充分实现更加便利、安全的服务和产品创新,是传统金融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在运营模式上做出的相关改变。网络金融,是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互联网金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拓展信息搜集渠道,开展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以及分散工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首先是虚拟性。通过互联网,不仅金融交易变成了无形的,同时金融服务也完全实现了虚拟性。电子货币、移动付款等方面的变革,逐渐缩减了现金的交易总额,虚拟化发展早已成为主流。

其次是信息透明化。在以往的金融交易当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互联网金融利用在线风险控制、大数据研究、云计算体系等金融技术,构成了金融全方位覆盖网络,一个端口便包含了查询资信、征信情况,真正实现了公开透明。对于投资人来说,可随时随地掌握资金的投资方向和每天资金的亏损盈利情况,有效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为社会资金筹集增添了更多活力。

最后则是高效便利性。借助网络技术,手机银行的各项业务有所提升,纵使是在三线城市或是路边商家只要有智能手机和网络,就可以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进行付款,或是通过支付宝进行便捷支付,实现资金高效结算、快速转账等,让支付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往的金融企业业务流程在网络的支持下也变得更加简单,逐步向智能化方向迈进。互联网金融促使金融模式的变革与创新,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实现了直接对接,降低了资金成本,引领着整个金融行业的高效运行。

二、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落后

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教学课本依旧以过去的金融工具为主,主要讲解概念、特点与性质等,这与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全新的金融工具存在较大的距离。互联网金融所包含的余额宝、网络借贷、众筹等全新的金融产品和以往金融产品在服务群体、服务目标、服务特点以及服务属性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微小性以及普惠性主要以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为标志,这是传统金融所缺少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与现阶段金融行业发展严重脱轨,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金融专业教学目前还依旧延续传统的以课堂讲解、教材教学为主的形式,虽然教学工作已经从传统的黑板转移到了现代多媒体上,可实际教学当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实施“满堂灌”教学,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压抑,既不详细实用,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久而久之,导致教学效果大幅度下降,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让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只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但实际上却并未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

3.课程安排重复

高校以往的金融专业课程内容通常包含金融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学以及金融市场学等有关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重复现象,交叉程度较大,教师之间若是彼此不进行交流探讨各个课程的重点内容,便会导致某个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打乱了他们的学习计划,无法形成科学的体系,最终削弱了广大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4.教师实践不足

高校金融专业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当前大部分金融教师自身都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阻碍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并未在银行、保险以及证券等公司进行实践性操作,因而导致他们实践经验不足。再加上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繁重和科研工作的巨大压力,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让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缺少工作的热情与激情。若是高校直接聘请金融行业的相关人员负责教学的话,这些人又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上述这些现实情况都是导致高校金融教师实践能力有限的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想要实现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2]。其一,教师应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要深刻意识到实现金融专业人才的高效培养不能单纯依靠基础理论的讲解,还要充分改变自身在课堂中的身份与角色,要以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其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树立网络金融发展观念,在实际教学当中,师生之间应彼此尊重,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师生还要意识到在当前网络金融时代中,教学资源、教学环境都是开放的,因此,师生之間也应树立相互平等的意识和彼此分享的理念,结合网络金融的需求建立起普惠性的思想。对于金融专业教师而言,更应该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加强学习与培训,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利用培训与实践等形式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学方法的创新。

2.加强教学实践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社会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规定学生应利用所学知识,基于现代金融发展需求,科学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3]。因此,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应利用创新性实践教学来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满足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创新性实践教学,应建立在科学、系统、严格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可当前,高校由于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相关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应从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工作入手。详细来说,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首先,针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需求,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科学制定,在充分明确目标后,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对实践活动、实习、试验、毕业设计、个人作品等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加以设计,在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强化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其次,应制定健全的实践管理与考核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目标体制,对实践教学的各个过程进行严格规范,以此来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根据统一标准的审核,能够及时找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对应措施,全面增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健全课程体系

虽然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在不断发展,但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早已完善。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应适当增添能够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全新金融活动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引进某些国外金融领域的崭新理论和经验。可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来说依然比较陈旧,课程之间存在诸多重复性内容,教学内容不够前沿,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显得更为落后,如果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就无法保证课程内容的创新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高校借助先进技术实施创新,不仅要包含传统金融营销和柜台各项业务服务能力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具体要求,增加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数据研究内容、风险管理控制内容等。要在充分满足当前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要依据不同形势发展需要,合理融入金融中介学、投资理财学以及金融工程等有关课程。此外,还要重视并强化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在精品课程当中引入前沿性内容,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确保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可以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形势相适应,与现实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

4.创新教学方法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中,想要真正推动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性发展,就需要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4]。对于教师来说,应深刻意识到现代化技术在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要强化这方面的思想和学习,能够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技术开展金融专业教学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可实施微课教育,或是组织相关视频公开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金融专业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可以有效拓展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同时还能确保真实技能高效传输的便利性。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实现人机互动的操作运用,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跨时空交流与沟通。此外,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实时共享,从根本上保证了金融专业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5.提高师资素养

当前,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当中出现一个明显的问题便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素养有待提升,缺乏互联网金融意识,这就直接阻碍了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发展,对此,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养,应成为现阶段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需要全方位增强广大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及研究能力,具体可结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现实需求,重视并积极组织教师的专业培训。此外,高校还要主动引进相关高素养、强技能的金融专业教育人员,对校内已有的能力较高的金融专业教师可利用科学有效的优惠条件留住他们,避免这些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与此同时,高校还可充分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尝试性地构建终身教育体制,让金融专业的教师可以不受年度考核制度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个人喜爱的金融领域的研究中,积极鼓励他们开展创新性探究,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高校应定期选派校内优秀的金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以及金融行业的大型企业当中深造学习,可邀请某些国内外著名教授和专家,亲临院校进行演讲,或是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展协作探究工作。高校应努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以此来提升整体师资团队的教育水平。只有这样,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才能够更好地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形势,满足其需求,获得满意的效果。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衍生了众多新型网络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及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金融产品在金融行业中的拓展及延伸充分展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兼容性,侧面也反映出对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应积极顺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同时还要结合互联网金融对人才的现实要求,全面总结当前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此来确保金融专业教育教学能够切实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实现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其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英.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16—117.

[2]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1):28—30.

[3]梅媛.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12):158—160.

[4]张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教学探索[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6(2):15—19.

作者:王妮

金融学改革教育教学论文 篇3:

高校大类招生体制改革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适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开展了大胆的实践创新,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这种招生制度的实施,并不只是简单的专业合并,而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注意和吸取经验的地方。

一 大类招生的含义及其发展历程

1.大类招生的具体内容

大类招生,即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将相同或者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对于同一大类包含的专业只需填报该大类名称即可,不再需要填报其中的某个具体专业。如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中的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专业都按照经济类进行招生,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只需填写经济类即可。学生入校后,经过1年半至2年的时间统一学习基础课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2.大类招生的发展历程

大类招生政策最早起源于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为了探索21世纪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而实施的一项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即在低年级实施基础教育,在高年级阶段实施专业教育。随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时至今日,随着我国教育状况的改进和大环境的改善,我国不少高校试行“大类招生”这种新的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力图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体系,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课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拓宽知识基础,成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

二 西安财经学院大类招生改革制度及其优缺点

1.改革背景

西安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和管理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关注高等教育发展前沿,体现学院办学定位,突出学院办学特色,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从2009级开始在部分本科专业推行大类招生,试行“2+2”大类教学改革。“2+2”大类教学改革将本科四年人才培养的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2年)和专业教学阶段(2年)。在基础教学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强化基础教育,新生进校后前四学期集中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大类课程;第五学期开始进入专业教学阶段,实施专业教学。

2.改革的方案和具体实施过程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政策,结合我校学科、专业实际,科学、规范地确定学科大类,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大类招生,按类培养,专业分流,强化技能”的“2+2”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制定并完成了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实现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初步拟定了专业分流的具体办法。

第一,专业分流的原则。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根据人才市场导向和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分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尊重志愿、成绩优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原则。

第二,专业分流的依据。专业分流依据“志愿”和“成绩”的方式进行。专业分流的“志愿”:学生对自己所在大类内的专业进行排序填报志愿;专业分流的“成绩”:前三期必修课平均成绩×70%+分流考试成绩×30%。对于补考和重修的成绩按照实际成绩进行记载,覆盖原不及格成绩,但需注明“补考”或“重修”。但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应考虑有补考或重修现象的学生与无补考、重修现象的学生的区别,将补考或重修及格成绩一律按“60分”进行成绩核算。分流考试按大类招生的二级学院组织进行,考试科目在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大类基础课平台中”确定1~2门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试。

第三,专业分流的方法。根据志愿的填报情况和总成绩排序对各专业进行录取分流,第一志愿满额,则分流到第二志愿,在第二志愿也满额的情况下由学院负责学生的专业调剂。

第四,专业分流的学籍管理。学校教务处组织按大类招生的二级学院对分流后的学生按照专业重新编排班级。从第五学期起,学生学籍管理按照分流后的专业班级进行。

三 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优点

1.实行大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给学生提供了专业选择的空间和时间

在高中阶段大家所学的都是基础知识,对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不了解,选择专业时只是依据自己的喜好和家长的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与时俱进,学院引进了很多新的学科和专业,导致家长对新兴专业内涵的不了解,在帮孩子选择专业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实行大类招生就避免了这种盲目性,学生在入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科、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专业分流时学校会组织专业的宣讲大会,让每个专业的负责老师从各自专业的发展现状、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就业前景、考研等方面做具体的介绍,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所学专业,对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有初步的认识,而且可以根据当时社会发展和对专业的需求情况来选择专业,使专业的选择更加理性,也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2.鼓励学生学习,明确目标,认清现实

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专业分流是按照考试成绩进行分班的,即前三学期的成绩和专业分流考试成绩的百分比的总和。这就意味着好成绩就可以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如果成绩靠后,那么就只有等待被分配。因此学生们为了进入自己喜爱的专业,不得不认真学习,这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选择专业成为一场竞争,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的学习中,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从而鞭策他们刻苦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有裨益。

3.按“大类招生培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资源利用

实施“大类招生”,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教学资源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局面,可以更好地发挥院、系在全面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打通相邻专业的基础课程,既能实现多专业的有机组合,又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整合。同时也能有效地使专业向复合型转化,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专业的建设,在学科或学科群的范畴内,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教育培养,以顺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综合化的趋势。

4.“大类招生”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类招生避免了学生由于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导致知识面狭窄、基础素质欠缺的弊端。

四 我校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学校名牌专业扎堆严重,加剧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结构性矛盾

众所周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热门专业,即名牌专业。但是在大类招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学生扎堆报名牌专业,而处于学校弱势的专业却鲜有人问津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间的矛盾。以我校为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热衷于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与设施等都将可能无法与过多的学生数量匹配,教学质量也会下降。专业分流时是按照入学后的前三学期的成绩与分流考试成绩总和的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这样做的结果使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聚集到“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单纯按照成绩分流貌似公平,但却必然导致“冷门专业”越来越冷,学生没兴趣,老师没干劲的恶性循环。同时,也可以看到,在扎堆名牌专业的情况下,出来的学生必定会出现人才供给大于人才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就业难,进而导致学校的专业声誉下降,使其优势专业渐渐没落。

2.课程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及时接触专业知识,专业课学习时间过少

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在大一大二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在大二下半学期专业分流进入大三后才开始专业领域的知识学习。这就使得学生接触专业知识较晚,很难在后两年形成专业体系,导致专业知识薄弱,给老师教学也带来诸多不利。此外,进入大四以后,学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工作或者出国的选择,对学校所开设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这样,真正的专业课学习时间非常少,相对于其他学校同级同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专业课知识所知少之又少。

3.学生管理工作复杂化

由于专业分流,导致辅导员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降低,不得不重新认识和熟悉班级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个性、特长、家庭情况等,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现在都是采用教务管理系统来对学生进行管理,专业分流后,由于有新的班级组成,在教务管理的数据库中对学生的班级信息得重新修改,编排新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老师的工作强度,使得各项管理工作变得复杂。

4.学生的班级归属感缺失

学生进入大学时,对第一次组成的班级有着强烈的亲切感。经过两年的学习生活,在接触交往中,互相帮助、相互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专业分流后,原先组建的班级打乱重新建立新的班级,由于新建立的班级,大家彼此不熟悉,而且在原先的班级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对新组建的班级很难产生凝聚力,班级概念淡化,很难开展集体活动。

五 我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改进措施

1.优化专业结构,均衡专业发展,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选择专业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就业前景,这一驱动力导致了学生对就业前景好或者是学校特色专业趋之若鹜,其余专业则门可罗雀。特别是在教育部建立具有特色大学的号召下,学校更加重视本身优势学科的建设,教育资源趋于优势专业,学生自然蜂拥而至,但是专业分流并不能保证学生人人如愿,这就造成了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结构性矛盾。学校应该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我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坚持“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办专业、打造名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想,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按照“质量第一,特色优先”的原则,大力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创新实验区、教学名师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围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认识加强实践教学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学生基本实践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实践教学资源,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切实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保障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建立大类招生专业选择之后的相应制度体系

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并不是单纯的招生办法的改变,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学生前期大类培养的情况,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课程体系制度,保证将大类招生的学生培养成为“宽口径”“厚基础”的一“精”多“专”的“山”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学校在专业分流时,不应只看重成绩,而应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阶段,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大学毕竟是一个多彩的舞台,个人的成长应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应鼓励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课外科技活动,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专业分流时,要把个人的社会实践,各种奖项的获得,以及在活动中的积极表现一并参考进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这样既有利于公正公平,又有利于学生向实践型人才发展。

从近两年大类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大类教学改革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终生学习能力和扩展知识领域,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按学科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探索,争议不可避免,管理工作和工作量有所增加,高校也必然承受一定的压力,但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还应当继续尝试,正所谓“在争议与探索中前行,痛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张庆荣.按学科招生专业分流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9(4)

[2]张淑敏.按大类招生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1)

[3]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4]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

大学学报,2007(1)

[5]黄明东.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6]黄兆信.大类招生:现在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1(6)

[7]边士洪.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6(5)

[8]万爱莲.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政策的背景、趋势与应注意问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白海荣

上一篇:生态旅游圈县域经济论文下一篇:示范区构建生态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