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的网络经济论文

2022-07-03

摘要: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技术标准选择过程,通过构建数学博弈模型,论证技术标准选择的均衡点和稳定策略等问题。应用该模型不仅可以确定先行者在存在网络效应的技术标准产品市场上可获得先发优势,还能用于学习成本锁定、合同锁定和顾客忠诚度锁定。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自主创新的网络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自主创新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1:

以自主创新驱动中国网络经济腾飞

中国创新自主发展战略对中国互联网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以自主创新驱动网络经济腾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网络经济为主的信息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经济现正处在一个迅速崛起的阶段,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度提高,物联网的出现使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传播可以在瞬间实现。网络信息的发展使生产和销售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提高了生产的准确性、结构性。

第二,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以来,这是中国研发投入增长最快、科技进步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研发的成果、各种技术专利的申请量成倍地增长。自主创新在国内的形势很好,特别是涌现了一些创新型的企业和创新型的城市。现在还有两个领域有巨大的潜力亟待发挥,一个就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拥有最好的创新资源,拥有最优秀的人才,而且站在各个行业技术进步的前沿。如果通过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实行混合所有制,在股份制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吸收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进入,建立规范、科学的治理结构,强化竞争机制,同时把创新的技术成果列入到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范围之内,将国有企业的潜力才能发挥出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另外一个潜力比较大的地方就是大学。有人做过一个统计,近代的科学技术70%的创新都来自于大学。比如硅谷就是依托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分校发展起来的,硅谷的发明和成果大多来自于该校的老师和学生。国外优秀大学的竞争机制和鼓勵创新的机制值得中国的大学借鉴和学习。

第三,以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带动网络经济的腾飞。不仅要用我们的技术创新来带动网络经济发展,还要用经营模式的创新来支撑互联网络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有两个很好的企业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在技术创新上我们要向华为公司学习,在经营模式创新上我们要向阿里巴巴学习。把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结合起来,我们就有可能在互联网领域取得突破,带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世界上走在最前列。

中国传媒的网络发展同样需要遵循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同时,“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理念对中国网络经济的腾飞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

作者:郑新立

自主创新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2:

技术标准选择的博弈模型研究

摘要: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技术标准选择过程,通过构建数学博弈模型,论证技术标准选择的均衡点和稳定策略等问题。应用该模型不仅可以确定先行者在存在网络效应的技术标准产品市场上可获得先发优势,还能用于学习成本锁定、合同锁定和顾客忠诚度锁定。通过锁定策略构建“软硬件”同盟策略,可以建立起技术标准研发的政府扶持机制,包括制定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支持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公共政策,营造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培育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主体。

关键词: 技术标准;选择;博弈模型

Research on Game Theory Model for Technology Standard Choice

MA D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Key words: technology standard; choice; game theory model

一种技术标准要成为强制标准或事实标准,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经过社会选择(包括市场、文化、政府等)进行优胜劣汰。技术标准选择的过程存在着多种运行机制和特性,例如初始条件敏感性、路径依赖特性、网络外部性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上存在多种技术标准的时候,技术标准之间还存在博弈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技术标准通过相互之间的博弈,最终淘汰其他技术标准,从而成为主导标准。

一、文献的回顾

李春田[1]将技术标准定义为规定和衡量标准化对象的技术特性的标准,是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规定,具有生产属性和贸易属性,主要包括产品标准、工作标准、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Patterson认为人们对技术标准的需求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专利技术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标准本身的需求。韩汉君[2]认为要成为能支撑产业标准的技术,该技术必须是关键的,还必须是有效的。所谓有效的技术, 一是体现在成熟度上,即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稳定,而不是刚发明的新技术,因为标准一经制定就要求相对稳定;二是体现在市场接受程度上,即该项技术的应用有广泛的市场,足够的市场支撑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

W.Brian Arthur[3]和Paul A. David[4]提出技术演化在具有收益递增的动态经济过程中存在多重均衡,而非传统经济学分析结构赖以存在的单一均衡;同时,技术演化敏感依赖于初始状态,即对初始条件中偶发的、微小的历史事件十分敏感,它们影响和决定技术最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而一旦某一技术(往往此技术并非最优技术)受偶然性因素而被采用,收益递增机制便会促使它进一步流行并呈现前后连贯、相互依赖的特征,就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竞争技术所替代。他们将这种特性的动态过程称作路径依赖,即初始使用者的行为触发了一系列以后的使用行为,形成潮流效应。这种自我强化的正反馈效应使得该技术标准最终能够达到较高均衡下的市场规模,从而成为市场标准。

李在杨等人认为这种正反馈效应源于客户一旦选择某种技术产品,既会发生各种效用的沉淀,形成专用资产,转移成本加大。Farrell[5]和Saloner[6]将这种市场的锁定称为过渡惰性,Economidies[7]将此称为“鸡与蛋的悖论”。杜跃平、高雄、赵红菊[8]认为技术标准选择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已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一致认可,但一般认为路径依赖会使技术标准的发展“锁定”于某种次优技术状态,并会对某种根本性的技术创新的出现“无动于衷”。通过将路径依赖融入技术轨道理论的研究,他们提出了路径依赖也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顺沿技术轨道的创新(即顺轨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结论。

Nelson和Winter[9]提出了“技术创新的自然轨道”的概念,其本意在于刻画技术发展的某些特征。其后,英国经济学家G.Dosi则发展了自然轨道的思想,提出了创新的技术轨道的概念与思想。在Dosi看来,某一技术领域若有大的进展,当这一进展在某个时段徘徊不前时,既是相应的技术体系形成了一种技术范式;如果该技术范式较长时期地支配该领域的创新主流,则这一范式即形成了一条技术轨道,创新者顺延其上即会高效率、低成本地推出层出不穷的创新[10]。Dosi指出了技术轨道的核心思想,但其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技术轨道是一系列技术的集合,忽视了技术轨道是相对于一定的技术经济约束而言的,忽视了存在着一定约束下的最优轨道,且最优轨道是可以搜寻的。Tushman和Anderson[11]提出了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技术标准产生于非连续状态,经过技术之间的激烈竞争后产生主导设计范式,并随后进入渐进变革状态,直至一个新的技术非连续状态出现为止。因此,他们提出产业动态实质上是一种技术选择机制。

基于技术标准的某些特性,西方产业组织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网络效应”概念,主要用其分析信息技术与电信产品的需求特点。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开创性研究的经济学家Katz和Shapiro[12]将网络效应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是指同一市场内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即使用同一产品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增加其他使用者的效用;间接网络效应主要是产生于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导致了产品需求上的相互依赖性,没有与之相互配套的互补产品,那么单一的产品对消费者是没有用的。在存在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用户使用一种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与该产品互补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Katz和Shapiro将这种互补产品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关系称之为硬件/软件范式,这一范式的提出对产业的市场结构、产品竞争、技术选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帅旭和陈宏民[13]研究了存在网络外部性的电信市场结构及其竞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存在网络外部性的市场中由于存在多重均衡以及正反馈效应,往往表现为赢家通吃的市场格局,并且认为用户基数以及互补性产品的管理将是决定技术标准竞争成败的关键。万君康和王成昌[14]从技术标准的成本出发来研究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问题,认为标准的开发、协调和传播成本也可能抵消其网络经济性,技术标准一经开发,要想其它厂商接受自己的标准,标准开发商必须花费很高的谈判成本;如果接受他人的标准,还存在标准的消化成本,就像铁路网络一样,如果太多人使用同一资源,可能会出现瓶颈现象,浪费资源。另外,陈旧标准的束缚或标准导致的产品多样性的降低也可能造成间接成本的增加,如果这些成本的增加速度超过网络效应就会抑制网络经济的增长。毛丰付和张明之[15]运用复杂系统理论进一步分析了Katz和Shapiro所提出的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这一特性,认为网络中的一些少量节点是整个系统的关键节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关键节点中的某一部分模块在整个结构中又具有绝对控制权。因此,由于网络化和模块化的结合,网络效应的横向和纵向延伸,网络中某一点上的部分标准就有可能成为整个网络的决定性标准。

以上国内外学者的论述从路径依赖、技术轨道、顺轨创新和网络外部性等方面来考察关于技术标准的选择问题。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大多是从技术标准的内在属性来考察技术标准的选择问题,从而忽视技术标准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的机制问题。

二、技术标准选择的博弈模型

(一)假设条件

哪种技术标准成为主流标准是社会选择的结果,是社会系统对技术系统进行“设计”的结果,在建立技术标准选择博弈模型之前先设定三个基本假设条件:

1.技术标准的特性是可以继承和变异的。例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宽带分码多工存取系统(W-CDMA)在继承了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GSM的标准化程度高和开放性好的特点的同时,又增加了支持电路交换业务(如PSTN、ISDN)和分组交换业务(如IP网),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可变速传输,从而使手机上网的功能和速率进一步提高。

2.技术标准之间存在竞争性。我国2005年度在DVD市场上上演的同为高清晰度影碟机的技术标准EVD和HVD之间的竞争,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3.技术标准的可继承性影响到其生存斗争。Besen(1992)在对FM和AM收音机的技术标准之争的研究中发现,由于FM制式在继承了AM制式收音机的优点基础上,在通用频段、输出功率、接收灵敏度、高保真音频处理等方面远远优于AM制式,从而在竞争中将AM制式技术标准淘汰。

以上三个条件是解释和预测技术标准选择过程的基本原则,据此技术标准选择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博弈过程,社会选择所参与的这一过程具有博弈者、策略集合和支付函数。博弈者是技术标准个体,技术标准选择过程中所有的可行的策略组成的集合即是策略集合。支付函数用技术标准个体的适应度来表示,适应度定义为给定的策略集合和社会环境下,每一种技术标准被使用率的期望值。基于此,可将技术标准之间的博弈分为内部博弈和外部博弈,内部博弈反映技术标准之间的优胜劣汰,是本文所提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假设条件。外部博弈反映了技术标准种群中策略的动态变化,反映的是本文所提出的第一个假设条件。

(二)模型推导

首先,选用用来描述种群动态变化的模型方程Verhulst-Pearl方程,将它推广到包含n个种类的模型的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16]:

技术标准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初始条件的偶发因素、路径依赖和网络效应的正反馈机制等内部因素,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技术标准同时投放到市场中时,技术标准之间存在竞争,并且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博弈机制来完成优胜劣汰。基于此,无论是企业、产业还是国家,要将自己的技术标准变成主流标柱或事实标准,都应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和提高技术标准的性能、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技术标准选择的博弈应用策略

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技术标准之间的选择和竞争不仅仅是产品的性能和价格的问题。产品之间很小的差别就可能在竞争过程中被迅速放大,从而使占优势的标准产品很快就会取得市场的主导地位,并从中获得强大的市场控制力和巨大的商业利益。哪种技术标准在两种技术标准产品的竞争中能够最终成为赢家取决于谁能够最先实现临界容量,这样才能让路径依赖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从已有的文献和案例来看,标准竞争的主导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发策略

在存在网络效应的技术标准产品市场上,先行者可获得先发优势。先行者一般来说在网络规模上具有先天优势,用户加入先行者的网络可以比加入后来者的网络获得更大的网络外部收益。消费者由此所产生的对先行者的偏好将促使市场也随之会偏向先行者,而网络效用又会加速这种偏向作用。因此,通过先发策略,可以领先于竞争者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购买行为,从而率先达到市场的临界容量,产生正反馈效应,最终成为事实标准。

先发策略主要包括:

1.影响消费者预期策略。具有网络效应的标准产品竞争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消费者预期对用户的购买行为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市场中等待观望的用户,将会对技术标准产品未来的网络规模、安装基础、辅助产品供应和升级换代等方面进行预期,只有在预期比较理想的情况下,用户才会做出购买决策。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技术标准产品获得市场主导地位,成为事实标准,就应该尽量影响用户预期,使得大部分等待观望的用户购买自己的技术标准产品,最终使自己的标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率先达到市场临界容量,产生正反馈效应,从而确立事实标准的地位。其主要方式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新产品展销会或广告宣传,将新产品的有关信息提前宣布,或者领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更新换代产品,占据市场有利地位。

2.低价渗透策略。市场营销理论认为新产品引入时可以采用两种定价策略,即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撇脂策略和以长期市场份额最大化为目标的低价渗透策略。技术标准产品网络效应明显,其价格需求弹性远远高于非网络化产品,只要价格稍微变动一点就会引起需求量的大幅度变化,产生的效应类似于“滚雪球”。企业在网络效应较强的个别产业中甚至可以采用掠夺式定价的方法,以承担短期亏损为代价,换取一段时期后对整个市场技术标准的控制。一旦采用低价获取了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场份额,学习效应和规模经济会使单位平均成本大大下降,即使保持起初的价格不变,也会产生显著的利润,而且一旦企业的技术标准地位已经确立、用户被锁定之后,价格在用户决策中的地位已经显得无足轻重。因为此时路径依赖效应已经使得该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变小,从而也为企业提高价格获取更多的利润获得了可能。

3.增强研发力量策略。大力增强企业的研发力量和获得专利技术能力,通过构建对手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来尽量避免同质竞争,从而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通过技术领先优势增加产品的独立价值。

(二)锁定策略

所谓锁定是指用户从消费一种产品或技术转向另一种产品或技术,面临较高的转移成本时,用户的消费就被锁定在原有的产品和技术上,锁定策略主要包括:

1.学习成本锁定。技术标准产品的使用会产生一定的学习成本,这种学习成本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不断增加,从而形成较高的转移成本。例如人们学会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后,转而使用其它操作系统还要面临再学习的过程。

2.合同锁定。通过同用户签订合同,使用户承诺一定时期内只使用本企业的产品,从而通过合同的违约责任锁定用户。

3.对顾客忠诚度的锁定。可以通过实施顾客忠诚计划,鼓励用户继续购买本企业技术产品来锁定用户。

(三)锁定策略构建“软硬件”同盟策略

通过对技术标准竞争机制的分析可以知道消费者随着对某种技术标准产品消费的增加,其所获得的效应也将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直接网络效应;同时,技术标准产品还存在着间接网络效应,即消费者针对基础产品的选择,取决于其获得辅助产品的成本大小及其多样性选择偏好。如购买VCD播放机的用户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要考虑VCD碟片的价格及品种数量。技术标准的这种特性来源于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的技术上的互补性,这种互补品之间的间接网路效应我们称之为软件/硬件范式。

技术标准产品厂商可以通过和生产辅助产品的厂商构建“软硬件”同盟,增加其生产的技术标准产品带给用户的效用。这种“软硬件”同盟构建的动因源于在网络效应明显的市场上,辅助产品供应商总是希望能够给网络规模较大的技术标准产品提供辅助产品来增加自身产品的销量。由于辅助产品供应商的决策又可以对用户的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因为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配套产品可供选择来充分享用技术标准产品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所以,基础产品的厂商可以通过对外公布自己的销量和现有辅助产品供应商的规模来影响辅助产品供应商的预期,从而吸引更多的供应商为自己生产配套产品来实现更大的网络规模。

(四)技术标准研发的政府扶持机制构建

1.制定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技术标准作为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和对普遍性和重复性的技术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作用已经远远超越技术问题本身,而早已经成为决定竞争规则,影响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发达国家早已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国家标准发展战略,力图在技术标准的全球竞争中取得先动优势。欧盟在1999年专门发布了《欧洲标准化作用的报告》,以促进以欧洲标准为基础的国际标准的形成,增强欧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于2000年提出了《美国国家标准化战略》,2002年发布了《21世纪战略纲要》,旨在通过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其标准的形成和扩张;日本则将科技战略从“技术立国”调整为“标准立国”,努力进入标准强国的行列。

分析标准强国所经历的发展道路,无一不是由国家制定标准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本国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发展和扩张。国家从战略的高度制定技术标准的发展策略,对于在企业、产业、甚至更高的层次上统一配置科技资源,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必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研发资源有限,往往构成了其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瓶颈。由于技术标准的研发相对于一般技术研发而言,所耗费的研发成本巨大,如我国自主研发的3G标准,仅测试费用就已经超过亿元。因此,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从全局的高度,在国家战略规划的统一指导下,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和研发经费,在相对优势项目中取得突破,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创新。

2.支持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公共政策。首先,公共政策的完善和创新对于增强一国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一国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新形势、新目标、新战略也会对公共政策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首先应该根据自主创新的要求,按照有利于技术标准开发,专利成果运用和标准产品推广的原则制定推动标准创新的公共政策。其次,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必须同本国的国情和特点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根据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日本就是从技术标准的跟随和模仿,到技术标准的自我保护,再到标准产品的成功推广和扩散,从而走出一条非常值得技术后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技术标准创新之路。第三,公共政策工具要多样化、系统化,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人力资源、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激励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发挥财政政策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金融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实施扶持自主创新技术标准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等。

3.营造技术标准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是一种高成本、高风险的系统创新活动,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扶持技术标准创新活动。通过市场机制鼓励风险投资企业敢冒创新风险,进行技术创新投资;发挥市场的传递信息功能,使其既成为技术标准创新的动力,又是检验技术标准创新的准则;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的科技转化,尽快完成实验室标准到市场标准,乃至事实标准的转化。与此同时,技术标准还是包含着一系列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技术规范。Wintel模式下,企业往往通过对技术标准中的核心技术申请专利,通过专利技术的使用授权而获取商业利益。因此,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使企业耗费大量资源研发的专利技术受到法律的保护,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

4.培育技术标准的自主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活动表明,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考察发达国家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无一例外都是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技术标准联盟)作为技术标准创新的主体。如开发出Windows操作系统的微软,联合研发GSM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开发DVD制式的6C联盟,推出CDMA-2000的高通公司等。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往往缺少这种研发能力、资金实力超一流的跨国企业。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更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来完成技术标准的创新活动。在资金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科研专项经费、税收减免、政府注资入股、上市融资等方式解决研发经费短缺的问题;在技术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平台,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通过政府的信息渠道和中介作用,鼓励相关企业构建技术联盟,增强研发力量。

(五)技术标准扩散的政府干预机制构建

从政府推动技术标准创新的模式来看,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美国模式通过奉行技术中立政策推动技术标准创新,政府较少直接介入,而是通过创造一种激励创新的环境来间接推动技术标准创新,同时建立一种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公平竞争氛围,这使得美国的创新能力遥遥领先。所以,此种模式被表征为市场竞争制度模式。第二种模式是欧洲模式,即在标准的制定上创造性地引入一种竞合运作机制,建立技术标准联盟,以扩大技术标准的扩散。在标准的形成中采用了正式标准化的公开透明程序,而在标准的实现和扩散过程中以市场竞争的方式运作。其标准通常是被欧盟半强制性推广。所以,此种模式被表征为政府间接式的标准设定模式。第三种模式为日韩模式,为明显的政府直接干预型,其主要是将资金和政策向大企业倾斜,想方设法打造超级跨国企业,并为其提供各种帮助,同时采取各种政策保护本国市场,如日本曾经只对本国的PDC标准发放牌照。所以,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政府直接干预标准设定模式。

上述三种模式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是在充分适应本国技术标准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而逐渐形成的。作为世界上经济、科技最发达,美国是市场经济最成熟的国家,自然崇尚运用市场上自由竞争的手段确定标准,这也是理论经济学中最有效率的一种手段。然而,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美国所倡导的多标准竞争都是其本土企业研发的技术标准,或者说是贴着美国标签的技术标准之间的自由竞争,而一旦遇到本国技术标准同国外标准进行竞争时,美国政府同样进行干预。例如电信产业2G标准中的美国CDMA和欧洲的GSM之间的竞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美国便率先为本国高通公司的CDMA预留了较宽的频率波段,以便在同GSM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欧盟的间接干预模式也是为了在欧洲范围内统一协调和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以便于与其他国家标准展开竞争。所以,不论是哪种模式,在标准的确定和推广过程中都会留下本国政府或直接、或间接进行干预(帮助本国技术标准)的痕迹。通常来讲,政府干预标准竞争和扩散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即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

1.技术支持。技术支持主要是指本国政府在标准扩散过程中为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提供多种配套的便利措施,例如中国政府为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标准预留了155M宽的频率,而其他两个标准WCDMA和CDMA2000总共只获得60M的频率,而且TD-SCDMA标准的155M频段中有55M是国际电信联盟的核心频段,从而极大的增强了本国技术标准的竞争力。

一般来讲,技术支持包括两个层面的支持活动。在微观层面,技术支持包括优先为本国技术标准的调试、试运行,为本国技术标准预留频段等活动提供便利支持。在宏观层面,技术支持还包括在产业层次上组织技术标准相关企业兼并重组,共建专利池,降低交易成本,理顺产业链条,实现以自主创新技术标准推动产业整体发展的格局等。这些措施一般来说是在本国政府职权范围内所提供的技术支持活动,它本身并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同时也是技术后发国家尽快完成技术追赶,实现自主创新技术标准的重要手段。

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主要是标准发起国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技术标准的推广和扩散进行行政干预的方式,其主要方式有:(1)行政支持 政府可以优先为本国技术标准发放牌照,或在本国技术标准还不成熟的时候,推迟牌照的发放以为本国标准的成熟和推广预留一定的时间。(2)优惠政策支持 为本国技术标准的发起者和为本国技术标准产品生产配套服务的厂商提供政策性优惠(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3)政府采购支持 通过政府采购的倾斜政策,增加对本国技术标准产品的需求,通过增加用户安装基础,使本国技术标准尽快达到临界值,率先实现正反馈效应。(4)宣传支持 通过各种有效手段,鼓励本国居民使用本国的技术标准产品,帮助其尽快完成技术标准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春田.工业企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4-7.

[2] 韩汉君,曹国琪. 现代企业标准战略:技术基础与市场优势[J].社会科学,2005(1):15-21.

[3] W. Brian Arthur. Competing Technologies: an Overview in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 Ed: Giovanni Dosi el al. Pinter Publisher, New York,1998:590-607.

[4] David, P.A. Path Dependent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Belief and Behaviours: Implications of Bayesian Adaptation under Computationally Bounded Rationality, In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Diversity, Edited by Pagano, U. and Nicita, A. London: Routledge,1998.

[5] Farrell, J. and G. Saloner. Standardization, Compatibility, and Innov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 1985(16).

[6] Farrel, J. and G. Saloner. Installed Base and Compatibility: Innovation, Product Preannouncement, and Pred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

[7] Nicholas Economides.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lenmentarities, and Invitation to Enter.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Econimics of Standardization,1995.

[8] 杜跃平,高雄,赵红菊. 路径依赖与企业顺沿技术轨道的演化创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4):52-57.

[9] Nelson R., Winter 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 Research Policy, 1982, (11) 147-162.

[11]Anderson B..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1980-1990[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8 (9): 5-34.

[12]Katz Michel, Carl Shapiro.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3):424-440.

[13]帅旭,陈宏民. 网络外部性与市场竞争: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竞争的网络经济学分析[J].世界经济,2003(4):45-51.

[14]万君康,王成昌. 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分析[J].经济师,2004(12):23-24.

[15]毛丰付,张明之. ICT产业标准竞争与国际利益[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2):16-19.

[16]潘祖梁.非线性问题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125-128.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马冬

自主创新的网络经济论文 篇3:

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历程

[摘 要] 針对网络经济的日益繁荣,本文利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历程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分析出网络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与实际情况相匹配,证实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表明中国网络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提出了网络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 关键词 ] 网络经济 有序聚类 matlab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到了如火如荼的境地。从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到2009年第24次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种细分应用服务的运营商营运收入,例如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网上购物、B2B电子商务、网上招聘和域名主机等;不包括移动增值收入。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根据艾瑞网的调查数据以及预测,中国网络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为了更加科学的研究网络经济发展历程,本文利用有序聚类法对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进行分段研究,以图更好的揭示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通过定义类的直径为,其中,即为两个样本的欧几里得距离。费希尔最优求解法定义分类后产生的离差平方和的增量最小,所以定义损失函数为 ,对于固定的n和k,损失函数越小,表示各类的离差平方和越小,分类就是越有效的。

若要寻找将n个样品分为k类的最优分割,对于任意的j,要将前面的j-1个样品最优分割为k-1个类,否则这最后一类就不可能构成k类的最优分割。所以根据费希尔最优求解法的递推公式:

从每个分割点向前寻找最优分割点,使得前面的分割损失函数为最小,直至聚类完成,损失函数即为各个分类点损失之和。采用matlab编程,分别对不同分类个数进行尝试后,可以得到下图损失函数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分为三类时,损失函数较小且分类数较为合适,进一步查表可得分类情况为:2003-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3年。

从实际情况来看,2004年以前,中国网络经济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中国网络经济发展规模较小。自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京、深圳等城市。到1993年的金桥工程,再到2004年TOM互联网集团、盛大网络、腾讯公司、空中网、前程无忧网、金融界、e龙、华友世纪和第九城市等网络公司在海外纷纷上市。同时,我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IPv6地址成功登录到全球域名根服务器,标志着CN域名服务器接入IPv6网络,支持IPv6网络用户的CN域名解析,这表明我国国家域名系统进入下一代互联网。《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上网计算机约为416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为9400万人,我国网民首次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宽带用户数首次超过网民用户的一半。

再到2008年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53亿人,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到2009年末,网民规模接近4亿,互联网经济规模达743亿元。同时,国家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商务部门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并提出到“十二五”(2011-2015)期末,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在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宣布3G牌照发放,中国联通联手苹果引进iPhone,这为网络经济发展引入了新鲜活力,中国正式进入3G元年,带来了网络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有序聚类方法可以有效分析网络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网络经济在经过了萌芽、苏醒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中国网络经济的不断进步,网民人数的急剧增多,带来了生机勃勃的网络经济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网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起步以模仿外国模式为主,其成功之处在于模仿之后的本地化,但缺少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网民呈现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收入化的特点,从而导致中国网民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网络暴力等世界性难题在我国也大量存在,网络文明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所以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仍要注意商业模式自主创新、政策法规的完善与网络文明建设等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7

[2]苏利庆:有序样本聚类法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研究.2006

作者:冯丽娜 赵泊淞

上一篇:集团税务标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局限性融合会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