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设计网络系统论文

2022-04-25

摘要: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满足企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文章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及物流职业岗位,探讨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信息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课程教学设计网络系统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课程教学设计网络系统论文 篇1:

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摘 要 远程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伴随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壮大的教育活动形式。本文以电大法学专业“民事诉讼法”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为主线,演绎教学设计中的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方法由文献研究法、教学实践法。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研究,设法提高远程教育课堂的吸引力,达到辅助学生持续性自主学习的目的,实现远程教育教与学时空分离,真正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学 课程教学设计 远程教育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教育在不断地被提高要求的同时,就孕育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这种教育形式,也正在推动其发展前进。社会的不停发展和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让更多的人存在对各类增加知识获取的需求,以增加就业,择业机会,这些就离不开再次接受教育。终身教育也随之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掀起了新阶段远程教育的热潮,也孕育萌生了现代远程教育。虽然社会科技信息的发展给社会教育带来巨大的需求,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方式地点集中,时间固定等方面条件的制约,严重地限制了其发展。为迎合人们各个方面对教育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能让人们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的同时随时接受所需教育。

目前有许多学校都集中了不少优秀拔尖的教师队伍,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许多优秀教育资源没办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应该探求一种资源互补的教育形式,克服时间空间因素对优秀的教育资源的影响,杜绝对教育投资的重复现象出现。这些也就是现代远程教育出现的原因所在。另外,传统的教育模式都是进行规模式教学,不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最有效的学习帮助。而现代远程教学形式都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它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方面得到充分体现,既能够针对个体因材施教,又能够拉动师生互动协作。

1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组成

远程教育的技术系统直接可以认为是远程教育系统的软硬件系统。虽然每一个具体的远程教育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远程教育系统大体上可以由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和教学资源三部分组成。

1.1 通信网络

当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系统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大网络系统,它横跨了卫星广播网、计算机网络以及有限电视网和邮电通信网络这些系统。它可以根据不同在情况进行相应的几种信息通道的融合,最终达到传输目的。但这都必须要在保证信息传输速率,支持多媒体网络传输下进行,因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如果没有多媒体宽带网络的支持,就不能很好地对教学质量予以保障,也就不能达到教育目的。

1.2 多媒体终端设备

远程教育系统的终端设备所要做的就是对自身信息进行处理,将自身信息予以传播以及对外来信息进行接收这几项工作。对自身信息的处理一则是说对将要予以传播出去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加工,让它能为教学目的提供条件;再则就是对信息的传播格式进行修改,让它能在适应网络传输格式需求的情况下顺利传播。而将自身信息予以传播,就是说让信息在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终端的己方这一端输送到网络上去,来完成信息的传递。最后对外来的信息进行接收,顾名思义就是讲己方终端设备对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并接收到设备上,并最终以能够使人接受图像、声音的方式转换出来。比如要对课堂上一段课程进行視频传送,首先要对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首先要对视频信号内容进行编辑,剪切不要的部分,配上字幕等,第二要对视频信号的传输格式进行转换,但为了避免传送数据过大也需要对其进行压缩处理。然后就是对视频信号的传播。

1.3 教学资源

通信网络与终端都是依靠教学资源来做基础的,如果没有教学资源其对信息所做的处理、传输以及呈现过程都是徒劳。因此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系统的根本核心。它是远程虚拟学堂的重要组成,如果没有它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对学生学习做出评价等等工作,远程教育将不能进行下去。通信网络与终端只是给予远程教育提供硬件支持,教学资源就是远程教育的软件支持。在硬件支持的保障下,如果缺少软件的支持,远程教育系统将是空洞而且不完善的。

2 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原指讨论的方法与方式,即从意见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现当今,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大量采用课堂或现场案例分析、对案例进行专题讨论、亲自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而去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生动形象地解释所学的内容,深刻揭示其哲理内涵,最终帮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知识并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学者主要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整个课堂的主体还是学习者。通过提前给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对案例事先有个了解,然后同学之间进行辩论,老师进行指导,在整个过程中来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同时教师辅以点名提问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最后做一个总结来概括知识点。

2.2 案例教学法在网络课程中的作用

远程开放式教育是让学习变成学生自主的一个行为,老师通过远程教学辅导的服务,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师跟学生能够处在永久分离的状态下。所以,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法式提出了考验,老师必定要在传统教学的方式上做出改变,此类教学探求的重点在于:首先,要调动起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能保持不停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让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同步进行;其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独自准确地理解法律条文的深层以及引申意义。最后,增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处理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理解为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讲解实际法律事件例子,按照法庭审理方式建立模拟法庭等等形式的授课方式。这类方法重在给学生营造有特色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一方面,案例教学模式能充分地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案例通常会具备形象具体,鲜明有趣等特点,这些就能很好地调动其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填补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以及抽象等性质缺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性很强的新型关系性教学。其案例可以来自学生自身遇到的生活实际问题,然后经过老师为其引导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培养了学生对实际事件的处理实践能力,而学习也丰富了老师的教学资源和视野,双方都在教学互动中得到了提升。

2.3 案例教学法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以电大“民事诉讼法”为例

随着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这方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地被用在辅助教师教学相关方面,这就造就了多媒体教学案例的优越性。在进行法律基础教学过程当中,采取视频教学的方式,即为法律基础与信息技术科学结合体现,这也是为教学最终达到的目的提供了最有效的支持。

2.3.1 网络课程中情境设计对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

在笔者看来,网络课程中对于情境设计可以理解为把已经学会的理论知识与解决办法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加以还原进行分析的特殊学习形式。通俗地说,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将来从事的工作中,或者身处的环境中遇到问题时,并且还能够用其来提供、制定应对措施。目前这种学习办法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目前有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招聘到公司岗位工作时会出现很多事情都无从下手,因为当前的教育体系下主要看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教育。以至于社会各界都给大学生提出了毕业再去技校学一年的呼声高涨。但现在出现了这种网络课程中情境设计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就能摆脱人们对于其动手能力弱的批判。这种教学方法尤其在法律基础教学中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关于“民事诉讼法”的教学过程当中,模拟法庭教学学生可以各自扮演角色,在扮演的角色情景下充分吸收到课本知识,还能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既生动又高效准确。

2.3.2 网络课程需求性知识的设计与研究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不同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存在不同需求。广播电视大学法学院在校学生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存在差异。当被问及“你希望本学年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所需要占到的比例的问题”时,高年级中大部分的学生是选择30%到60%,而04级的只有14%的学生选择这一比例。这从整体上反映出,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更能够吸引高年级的学生,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缺乏一个系统的知识储备,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太多的需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作用以及能否对自己的学习起到更好的促进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因而,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做好信息的沟通以及反馈,促进教与学之间的经验交流。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反馈,做好必要的调查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想法。教学者可以同其他学校或者本校的教师共同交流学习,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案例教学方法的完善以及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2.3.3 网络课程案例与理论知识衔接性研究

随着我国对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人才实际能力的需求加大,之前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逐步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取代,如何才可以解决国内对于法律教育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训,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难题。而解开这个难题的重点在于如何完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灌输”的教育方式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育法式转变。模拟法庭教学方式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突破了单单只依靠老师笼统重复地灌输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拿“民事诉讼法”这门课程来说,完全都是理论课程,没有什么趣味性可言,假如只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的话,学生是不能够完全理解其深层次的法条含义。

案例教学全程包括对案件的分析,进行庭审环节示范以及模拟现场法庭等等方式来给予学生启发,并指导学生进行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分析,提高实践能力。这不仅能摆脱传统无趣的教学环境以及枯燥的课本知识,还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深刻,学得透彻。

3 远程教育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建议

3.1 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的设计

首先,收集“民事诉讼法”课程相关的媒体素材,常见的有文本、音频、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其次是准备丰富的试题库。“民事诉讼法”的整个课程对于每一个章节的练习以及考核的试卷,都会配有相应的参考答案,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再次,对于课程的学习设计了独特形式的教学课件。运用媒体信息把知识点整合教学,这样可以进行完整教学的课件可用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程中出现的一个重难点问题,也可以设计一个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课件供学习者上网搜索并自主下载,方便學生在学习中自主的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最后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每一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包含,包括对事实的详细描述、案例的相关背景、对案例的分析以及评价、能运用在哪些领域、对于教学的建议等等。

3.2 网络课程教学的方法设计

大部分执教“民事诉讼法”的教师,尽管都接受了有关信心技术方面的培训,可是教师在这方面毕竟不能跟专业人士相比,这就要依赖于教师们自身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摄取量以及培养这种不断摄取信息的意识。教师之间还要互相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跟及相互学习,凝聚成一股智慧囊。进行“民事诉讼法”的视频案例制作时,要注意结合一些实际理论,能够向相关人士请教,并在其指导下去行动,比方说,可以把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设计原理等相关的理论结合起来。现今的“民事诉讼法”中文本案例占大多数,但是视频案例就很少见。这样就要求教学老师利用一些电视节目,把其剪辑制作成视频案例来教学,比如把像央视的一些法治栏目《今日说法》、《法制在线》等,还有其他电视台的法治栏目,把需要教学的内容与视频结合剪辑,采取这样的方法无疑可以减少备课时间以及更能达到较好的实际效果。

3.3 网络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网络课程把学习的最终目标作为一个依据,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衡量、测定学习的整个过程和产生的结果,从而达到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的一种形式就是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对于评价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网络学习的一个监控和管理,能够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同时对学生做一个必要的调节,使学习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定,把教与学更好的统一结合起来。电大进行“民事诉讼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定期做好反馈工作。

4 结论

笔者多年从事电大法学专业“民事诉讼法”教学工作,相关的课件已制作多个版本,最近的版本是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设计,正在精心制作中,待以时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加以实验,以观后效,并收集资料加以总结和完善,作为研究课题的佐证材料。通过远程教育工作者对这一命题的共同研究,改善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切实发挥远程教育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真正实现教与学时空分离,彻底改变“电大不电,远程不远”的尴尬局面,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开放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55.

[2] 刘芳,冀伦文.远程网络教育课件开发现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47.

[3] 潘梦静.“全景式”案例教学法探析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7):143.

[4] 曲建国.多层次综合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

[5] 陈鹏,唐亮.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之理性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139.

[6] 张敏霞,司治国.基于问题行为视角的网络教学案例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1):74.

作者:蔡振合

课程教学设计网络系统论文 篇2:

关于高职《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

摘要:信息技术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柱。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满足企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文章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及物流职业岗位,探讨了《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课程设计

信息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信息化是推动物流行业现代化最重要的手段。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支柱。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流任务的不断变化,企业对物流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国外企业对物流人员的要求趋向是具备“学历+专业方向+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的综合知识结构和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满足企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笔者拟结合物流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物流职业岗位,对《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如下探讨。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GIS和GPS以及在这些技术手段支撑下的面向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等。对于从事物流工作的人来说,学习和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物流从业人员,从日常的物流作业到流程管理,必须了解一定的物流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其次,《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助理物流师、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的工作要求均包含了物流信息管理的职业功能。

再次,由教育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编写的《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把《物流信息管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以上三点确立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地位。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因此,学生应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包括办公软件、物流信息系统等软件的使用以及条码设备等硬件的使用。

如图1所示,从企业管理层次角度分析高职学生初次就业岗位。他们处于执行层,在信息系统的层次中处于运行控制和业务处理层。作为执行层(或者操作层)的职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办公系统及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设备使用技能。通过以上分析,确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定货系统(EOS)、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

能力目标能熟练使用和操作物流信息系统,能快速适应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和管理能力,包括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数据统计汇总,报表制作和报表输出打印等;能熟练使用物流信息设备,如条码设备、打印设备、RFID设备、立体仓库控制设备、POS系统等;能把信息技术与具体的企业应用(特别是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联系起来,实现基本的信息管理。

素质目标在获得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认真、细致、务实的精神,培养沟通、协调、互助等综合职业素质。

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

从理论知识角度看,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的课程;从实践角度看,学生要达到熟练操作,把理论、实践与具体应用融会贯通,需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物流信息设备和物流软件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使学生获得信息处理和技术运用的能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图2所示。

(二)课程教学设计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模块化设计根据“教、学、做”一体的思路,使用模块化教学手段,在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融入实践教学内容。基本理论的讲解主要是为实验和实践服务,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技术运用的能力。

实施课程的职业导向力求根据企业实际应用设计教学实训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应用案例,增加实践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使用企业应用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符合行业标准的物流设备进行教学,并以此作为学生了解物流企业运作管理的辅助手段。

多种监控方法采用多种教学质量监控方法,包括任务分配、现场指导、批改作业、操作考试(口试)和笔试。把阶段性测验作为模块教学的质量控制点,把训练评价作为实验成绩,并计入课程总评成绩中。

(三)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有所知,有所获,有所用,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进入岗位角色,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培养具备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能力训练项目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张叶.探寻物流企业的黄金罗盘[N].现代物流报,2008-08-14.

[2]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OL].(2008-07-09). http://www.cqwljy.com/jypx/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

[3]潘冬青.现代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其培养[J].柳州师专学报,2006,9(3).

[4]陈韩梅.论企业招聘物流人才的知识技能标准体系[J].物流科技,2005,(5).

[5]孙淑生,海峰.国内外综合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比较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5).

[6]汉新·克利斯蒂安·波费尔.物流结构的变化——人员结构[J].王微,张计划,译.连载讲座,2005,(2).

[7]刘永红,李惠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我国现代物流业[J].物流科技,2008,(1).

[8]潘文军.差距·现状·举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4).

作者简介:

李建萍(1973—),女,广东澄海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物流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

作者:李建萍

课程教学设计网络系统论文 篇3:

关于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

[摘 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会计教学体系的设计应进行较大的改革创新,而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也成为了重要的突破点。本文基于对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及必要性的阐释,综合探讨了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策略。

[关键词] 会计课程; 信息化教学设计; 问题; 改进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80

所谓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是指在会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通过对信息资源及所涉及的知识资源进行充足的认识,并将其作为中心资源,再辅以信息技术平台与软硬件等,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开设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会计课程,并且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而对会计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更为有效的学习。所有由信息技术提供的服务都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给予极大的帮助,这种帮助往往具有直接与间接两种形式,而且更多的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于会计课程信息化学习的感受,从而极大地提升学生自觉的信息搜集能力及信息使用能力,从而最终也能够对于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效力进行更好地展现。

1 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事物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环境也不例外。会计专业作为大学专业的一类,受大环境的驱使,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使得在具体教学环节当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大大加强。

(1)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会计课程设计带来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新兴的信息技术必然会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就计算机的使用来说,新的财会计算软件时有更新,如何及时地了解新的计算软件的相关信息,并教会学生利用新的计算软件,以实现更高效率的会计工作,是摆在会计课程教学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 信息化教学能够确保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水平保持发展性,彰显出现代化。高校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否具有较高的水平关键在于能否将先进的技术与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而这也是体现高校学生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在技术创新已成为世界发展主流的前提下,高等院校对于会计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已经成为促进其自身发展的前提,而这也必然要求其努力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进而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推广来对会计课程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高水平人才。

(3)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会计课程教学设计带来挑战,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对于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树友林,2004)。目前我国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难问题。毕业学生人数多,所学知识转换为实践的能力差,市场大环境形势不好等都是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几乎每个大中小型企业都需要财会工作人员,因此社会对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会计专业也不同程度上存在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据调查显示,部分会计专业毕业生表示,在走上财会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学习相关工作技能,而很多的脱节都是来自于对会计先进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会计课程教学设计若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会计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大有裨益。

2 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目前,高校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①对于会计软件的应用及管理环节存在不足。会计软件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但这一点在会计教学上没有明显的体现,很多高校依然以核算的灌输为主,这点是非常不正确的。②技術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由于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需要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工作,所以在硬件维护方面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例如,网络病毒的入侵和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等等。③缺乏较为专业的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较为简单,仅需对计算机的简单应用,而对各类型的财会软件并不能得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应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财会专业知识的双重复合型人才。

面对上述高等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以及构建教育教学信息化体系的要求,高校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改进,从而构建较为有效的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框架。总体而言,这些改进措施包括着如下几个部分:

(1) 要正确地处理好信息化在会计课程设计当中的三大关系。①信息化教学设施的建设与其实用性之间的关系。在整个高校的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过程当中,基础性的设施建设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保障,而软件资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的最终评价标准仍旧是实用性。因此,在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体系设计过程中,必须对会计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及所推广的信息资源的作用有着十分清晰的认识,从而确保体系设计的高质量。传统的设计过程往往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如过度重视软硬件设施的维护、对信息资源不加重视等方面,事实上,基于软硬件设备的建设与使用,会计信息资源才能够有效地进行传播,因此要尽量将基础设施与其功效之间进行合理的结合。②当前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与长期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高等院校的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体系设计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教学任务之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使用价值(王娟,2007)。因此,在体系设计过程中,要综合高校会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并对整体的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规划,将这项长期任务划分为多个阶段的任务目标,从而最终也能够保障当前使用价值得到满足。③高校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与企事业单位对于信息化会计人才的需求有效关联之间的关系。就高校而言,其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化特征,而其培养的人才却需要具备满足企事业单位要求的实践性能力,因此在进行信息化体系构建的时候,应该注重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方案与实践运用的充分结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高校也有必要与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联合设计。

(2) 对于会计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三大系统进行重点构建。这三大系统分别为组织部门系统、信息网络系统以及法律法规系统。就组织部门系统而言,应遵循高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和信息化校园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依据会计专业特征编制的构成,组建具有不同层级关系的会计课程信息化组织机构系统;就会计课程信息网络系统而言,该系统由基础设施、系统平台、信息资源等3个体系构成;就会计课程制度系统而言,该系统包括技术规章、管理规章、使用规章、道德规章等4个体系。

(3) 高等院校的会计课程信息化体系设计应该努力实现五大主要目标。这五大目标分别为:专业管理现代化;训练手段信息化;网络应用普及化;组训方式远程化;教研合作国际化。①就专业管理现代化而言,高校的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必然将会计专业及学校内部各項工作与信息技术平台相连接,从而不仅能确保管理环节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综合的专业学科管理工作,而且也可以保障教学环节进行数字化的教学,以及可以确保师生之间进行高效便捷的信息化交流,从而最终带动了整个会计专业的工作区域高效化。另外,信息化也能够提升会计专业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水平,并逐步在会计专业当中培育出较具创造力的网络文化。②就训练手段信息化而言,其是按照会计课程教学安排,结合多媒体、网络演练等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设较具实践能力的训练情境,从而最终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个方面。③就网络应用普及化而言,这也即信息技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的更大范围内使用,其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种类的技能培训与提升。例如通过在网络环境当中进行模拟性的会计实践操作与比赛,以及网络运用技术的学习与开发,最终能够为会计专业带来操作技能的提升。④就组训方式远程化而言,其体现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拓了使用多种媒介进行知识传播和资源管理的模式,并提供了教学资源的穿越时空传播的新途径。这又可以具体划分为会计课程网络教学、远程教育以及技术支援3个主要表现方面。⑤就教研合作国际化而言,其发展趋势促进了高校会计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也为高校与国内其他高校会计专业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机遇。这又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也即教学资源共享,指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将带动教学资源的全球性共享,实现与国内外著名大学之间的会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联合教育,提高其自身的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合作,指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使高校会计专业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相关单位的交流和合作成为可能;标准规范接轨,指会计课程信息化设计要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向国际标准规范靠拢,建立统一的网络设计规范、系统技术标准、信息交换格式、安全管理制度等,实现不同高校的双向共享和平等互认。

主要参考文献

[1] 树友林. 会计信息化环境与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J].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9).

[2] 王娟. 信息化会计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优化[J].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12).

作者:黎明

上一篇: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新时期计算机网络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