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关怀的骨科护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艾滋病为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及方法,需长期进行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因对自身疾病、治疗等认知不足,并且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治疗期间开展适当护理干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基于人文关怀的骨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人文关怀的骨科护理论文 篇1:

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落实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钟山县清塘中心卫生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收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将其1:1纳入2组,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基于此强化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对比两组护理质量、患者心理状态、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护患纠纷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落实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可提升护理质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规避护理纠纷的发生,提升患者认可度,可行推广。

关键词:人文关怀;护患沟通;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

在现阶段人们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及临床医疗理念不断完善下,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了明显提高[1]。故为确保临床护理质量,并保证医患之间能够有效沟通,规避纠纷事件的发生,就需要在临床护理工作开展中强化语言沟通技巧及非语言沟通技巧,并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开展护理工作,以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高。人文关怀则是基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衍生概念,将该理念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也能够有助于帮助护理人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进而使其更好地投身于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对此,此次研究主要分析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落实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措施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钟山县清塘中心卫生院2020年1月-2021年10月接收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形式将纳入患者1:1纳入2组,对照组男女比为24/22;年龄27-70(54.46±7.52)岁;患者就诊科室包含骨科、内科、外科、妇科分别8例、16例、10例、12例。观察组男女比为25/21;年龄29-70(54.51±7.44)岁;患者就诊科室包含骨科、内科、外科、妇科分别9例、17例、8例、12例。统计学对比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无差异(P>0.05),可比。研究项目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参与患者病例资料完整,对研究知情。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结合医生的要求开展工作,配合医生诊疗,指导患者就诊、检查、用药等。观察组开展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1)强化培训:针对护理人员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在语言方面要温柔亲切、耐心对待;在礼仪方面要规范着装,大方得体,使用礼貌用语,依据医院礼仪规范接待患者;在人文关怀方面要强化理念培训,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内容及实施必要性,使其正确把握患者心理及沟通技巧等。(2)护理实施:①营造温馨的就诊治疗环境。保持病区干净整洁,所有护理人员统一着装,充分倾听并观察患者需求,在合理范围内均予以满足。为患者发放健康宣传手册,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缓解其就医压力,疏导负面情绪。②优化个人形象。要保持得體穿着、恰当举止,进而热情、和蔼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在充分尊重患者隐私的基础上沟通病情,并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及治疗,获得患者的认可与信任。③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实际沟通中要采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敬称,从而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医患和谐,规避纠纷事件。

1.3 观察指标

对比护理质量、患者心理状态、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护理质量:应用护理质量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共包含四项——责任心、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及医护配合,每项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

心理状态:以焦虑、抑郁(SAS/SDS)自评量表进行评价,50分为界值,<50分无焦虑/抑郁;分值越高则焦虑、抑郁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25.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数据表示为(x±s),技术数据表示为%;分别以t、χ2检验;数据统计学差异以P<0.05表示。

2.结果

2.1 护理质量

对比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 患者心理状态

对比SAS/SDS评分,护理前无差异(均P>0.05);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 护患纠纷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对比护患纠纷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3.讨论

伴随近几年临床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级医院对于临床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有了一定提高,要求护理人员要予以患者充分地尊重,并耐心倾听患者生理及心理角度的需求,在尊重患者隐私的基础上,予以足够的爱护与关怀,从而达到整体提升护理效果的作用。在这一要求下,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开展中,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并强化护患沟通,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护理服务,以提升护理质量,获得患者的认可[3]。

在此次研究中,实施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干预下,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对照组(常规护理)提升明显,且患者焦虑、抑郁心理评估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的落实能够确保护理质量的提升,并减轻患者就医过程中产生的负性情绪。同时,本次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李思思、霍建霞[4]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实施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干预下,观察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为0.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P<0.05),与此次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的实施能够有效规避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分析可见,在人文关怀理念下,护理人员会更加注重对机体发展及生存的关注,以对患者的关怀为工作准则,进而将尊重、关心、爱护作为护理思想的核心及内涵,是一种新型护理措施。在现阶段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中,新的理论与内涵也不断涌现,并逐渐融入了多种学科内涵,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积极摒弃旧观念,采纳新观点[5]。人文关怀及护患沟通则是临床护理模式不断完善优化的重要标识。在护患沟通中,护理人员能够通过强化与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减少患者就医阶段的陌生感、恐惧感,进而主动关心患者的机体健康,预防其紧张情绪的出现。同时在沟通中也能够体现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进而予以患者一定的身心安慰,及时排解其负性情绪,以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顺利就医,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患者满意度。

综上,将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发挥积极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任玉娟,杨茂琼,李颖,等.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应用于门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智慧健康,2020,6(33):25-26.

[2]牟丽丽,朱官明.分析护患沟通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S1):170-171.

[3]沈惠仙,李任平.人文关怀模式下护患沟通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8):1153-1154.

[4]李思思,霍建霞.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11):101-103.

[5]周青.门诊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的应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20):103-103.

作者:邱欢英

基于人文关怀的骨科护理论文 篇2:

艾滋病护理中应用人性照护理论的研究进展

【摘 要】 艾滋病为免疫缺陷病毒所致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目前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及方法,需长期进行药物治疗。治疗期间,患者因对自身疾病、治疗等认知不足,并且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治疗期间开展适当护理干预。人性照护理论为国际知名护理学家华生所创立,已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也具有一定突出优势。本文主要对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以供临床参考。

【关键词】艾滋病;人性照护理论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所致全身性疾病[1]。目前,临床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需终身服药。该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及家人、朋友等需承受较大心理压力,且多数患者治疗初期均存在因心理压力、作息不规律等原因停止用药情况,导致治疗依从性低。临床认为,有效的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而护理则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2]。人性照护理论即为美国Watson博士提出的护理模式,其认为人性照护为护理本质,结合护理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护理模式[3]。近年来,经人性照护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已在临床发挥了良好效果[4-8]。基于此,本文也对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1 人性照护理论概述

1979年,美国护理理论家Waston博士提出了人性照护理论,该理论的基础为人文关怀,认为充满爱心的活动才是护理关怀的本质,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对自我、系统以及他人关怀、治疗根源等有深入理解,其理论核心共含10个关怀照护性要素,即: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系统,灌注信念和希望,培养自我与对他人的敏感性,建立帮助-信任关系,促进并接受表达正性、负性的感受,系统应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护理程序,促进人际教与学,提供支持、保护以及矫正性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精神环境,帮助患者满足其人性需求,允许存在主义现象学力量影响[9]。基于上述10个关怀照护性要素,需要护理干预中融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护理重心从疾病本身功能性护理转成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护理[10]。此外,上述10人性照护性要素还描述了关怀的主要特征即:护士本身、照护关系、照护过程等,为确保该理论层次的清晰度,结合上述3内容以及Rafael观点,又将10个关怀要素分成了三个架构,具体为:

1.1 哲学架构

哲学架构下内含3个互相独立的要素,主要包括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系统、灌注信念和希望、培养自我与对他人的敏感性,是人性照护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护理人员需具备的基本价值观。其中,(1)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系统:经给予、扩展等满足患者实际需求,可由人类生命早期经验习得,再经教育形式按照以往经验实行各护理项目,以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灌注信念和希望:护理人员在照看患者的过程中,可经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借助健康行为、正向鼓励、正向暗示等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來缓解其心理应激反应,激励、支持患者,以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并使患者树立疾病康复信心,以利于最终治疗效果提升。(3)培养自我与对他人的敏感性:重点在于护理人员与患者均需接受自我,以此引导自我实现。若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感受进行表达,则应鼓励且允许他人进行表达,以促进患者倾诉内心想法,从而使护理人员更好了解患者心理需求,以此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预后效果与护理满意度。

1.2 人际互动架构

人性照护理论中共有4个关怀照护要素具备人际互动成分,包括哲学架构里的灌注信念和希望、培养自我与对他人的敏感性,还包括以下2个要素,即:(1)建立帮助-信任关系:内含一致性、同理心、不占有性、有效沟通等,经帮助可建立信任,可使患者更理解医护人员,也更愿意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护理干预。(2)促进并接受表达正性、负性的感受:护理人员在接诊患者以后,能充分接受患者正向、负向感受倾诉,并应持续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感知对方感受,并予以针对性安抚,以此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正向感受,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及生活质量。

1.3 照护程序架构

在该架构中,重点在于全面评估患者健康问题与需求,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科学、合理的解决相应问题,以利于患者实际健康目标的实现。该架构内含5个要素,即:(1)系统应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护理程序:遵守科学、合理解决问题的原则及理念处理各项护理问题,持续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确保护理流程顺利实行。(2)促进人际间教与学:强调护理人员运用技巧,做好患者基础资料记录,并为患者提供充足信息,以提高患者知识掌握度、自我护理能力,精准明确患者个人需求得以精准明确,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目的。(3)提供支持、保护以及矫正性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精神环境:护理人员应充分认知患者所处环境,并应对患者调节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与增强,以确保其身心健康。(4)帮助患者满足其人性需求:护理人员应动态、整体看待患者实际需求,尽可能满足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以确保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5)允许存在主义现象学力量影响:护理人员需在情景资料基础上协助患者对自身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确保患者能够正确认知疾病发生机制、治疗过程等,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 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2.1 患者需求

因目前临床尚无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与方法,艾滋病患者自身生理、心理上均遭受极大身体不适与疼痛感,且因需长期服用药物,药物副作用等也会增加其对病情厌恶感,若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度不足,再加上经济负担、社会与家庭不理解等,则更易出现严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健康状况持续恶化,部分重者甚至有轻生念头[11]。人性照护理论则要求对患者生理、心理、精神需求予以提升,并重视精神、心灵照护,同时还需护理人员对患者生理、心理实际情况予以全面评估,关注患者心理特点,结合其心理应激反应予以对症护理干预措施,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以和谐护患关系,从而使患者依从性提高。

2.2 护理人员需求

艾滋病患者护理是具有较高风险的工作,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生理、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再予以个性化全面指导。因艾滋病患者基础护理难度较高,多数患者存在严重心理、社会问题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不高,同时护理人员也因感染风险较大存在一定恐惧甚至消极心理,进而导致护理质量差[12]。人性照护理论则可经哲学架构使护理人员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系统,无私付出、关爱患者;即便面对心理状态异常波动的患者,也能充分调动人际互动架构各要素,建立帮助-信任关系。此外,人性照护理论整个理论框架更是确保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的基础,还可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使其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专业技能、操作能力等,从而降低感染风险,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使患者树立疾病康复理念,因此其对艾滋病患者护理人员具有重要作用。

3 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人性照护理论认为,在满足患者生理需求同时,护理人员还需维护患者尊严,因此其理念与患者需求具有一致性,可适用于艾滋病患者护理。此外,人性照护理论提出,护理人员应经科学方法收集相关疾病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等作出相应的护理决策。目前,临床将应用人性照护理论指导艾滋病患者护理的过程分为3方面,具体如下:

3.1 评估

按照人性照护理论或以该理论为基础的量表可对患者需求予以科学、全面性评估。比如,在评估艾滋病患者基础病情时,可将人文利他主义价值观充分发挥出来,在客观且全面对病情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持续予以患者同情、关爱与鼓励等。但受护理人员职业价值观差异性影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人文利他主义价值观则可经不同教育、阅历等使患者的人文利他主义价值观得到提升,从而使其能为患者提供更好护理服务。在对艾滋病患者需求进行评估时,可遵守人性照护理论内的“帮助患者满足人性需求”这一要素,该要素的基础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其可对患者需求予以全面评估。除此以外,患者、护理人员在关怀需求上的看法不尽相同,如何从患者角度入手解读关怀行为并最大程度予以满足,才是护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在研究护理人员人性照护行为时均采取关怀行为评价量表(CBA),该量表于1988年提出,在传入国内后,经刘义兰等人汉化后,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3-14]。作为特殊群体,艾滋病患者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目前临床有关艾滋病患者的人性照护理论研究相对较少。而分析认为,研究患者对关怀行为的认知情况,总结患者认为最具关怀性的行为,可为护理人员开展个性化关怀行为提供一定参考。因此,在进行护理评估时,可在需求层次论基础上加入CBA等量表,对患者对关怀行为的认知等也进行相应调查、统计,了解患者的认知状态,可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3.2 计划、干预

在计划、干预上,华生理论的关怀要素可为其做好指引,这也密切相關了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华生组建的科罗拉多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护士门诊于1988年开始研究艾滋病患者连续性护理成效,并对处于不同阶段的艾滋病患者的人性照护理论的关怀要素予以相应研究,再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同时,部分研究人员在进行以人性照护理论关怀要素为指导的护理工作时,会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比如采取其中的灌注信念、希望以及培养对他人敏感性等,可对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予以重点观察,并积极予以相应干预,更利于患者情绪稳定。在临床护理效果不显著时采取其中的教学互动要素则可增进护患、病友间沟通,使教、学更为顺利,有助于使患者对躯体状态改善的认知水平提升[15]。

3.3 评价

相关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病情紧张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以精神健康为导向转变患者健康意识,并对其主观体验指标进行持续优化,同时对人性照护理论专业实践开展效果经华生关怀患者量表(WCPS)进行全面评估,以利于患者生存质量、预后成果提高[16-17]。期间,还需定期经会议等对护理中的问题、不足予以总结,再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需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切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等,还需对患者用药后情况予以密切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处理。此外,待患者出院后,还需叮嘱患者定期进行复查,并告知患者不可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衣服也需消毒后洗涤,叮嘱患者家属定期做好艾滋病抗体筛查,一旦存在皮肤病或创伤,需与患者保持一定距离,并定期接受艾滋病支援小组监管,以提高其艾滋病认知度,减少其危险行为,从而提高自身与家人生活质量等[18]。

4 结语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现代医学模式在重视疾病同时也重视患者心理与社会支持,肯定患者心理护理对于疾病改善的作用,因此医护人员的人性照护行为在慰藉患者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华生人性照护理论虽也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有所应用,但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在人性照护理论具体应用于艾滋病患者护理中时,在评估中使用CBA量表行之有效,但会因个体顾虑而导致选择不够真实,临床上可增加针对患者自身的自我测评量表,以便使评估结果更为精准;在基础评估上,可让艾滋病患者自行评定最具关怀性的行为,以此对患者病情、需求予以评估;在计划上,则应按照3个架构深入进行,并辅助计算机技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使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的记录更为便利;在评价上,可行多维度评价,比如生活质量、满意度等,以充分证实护理服务对患者的影响。

综上,尽管目前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干预较为全面,但以人性照护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仍未深入应用,在系统性上、理论性上、科学性上仍存在不足之处,相信今后经临床的持续深入研究,该护理干预模式在艾滋病患者护理中的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上发挥重要作用,并使临床护理水平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姚瑜.压力管理方案联合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循证护理,2021,7(18):2541-2544.

[2]谢凤姣,熊勇,蒋飞娟,等.Watson人性照护理论应用于骨科创面VAC治疗的护理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6):45-48.

[3]杨兰.行LEEP刀治疗宫颈炎患者护理中人性照护理论的应用探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8,5(35):130,132.

[4]张伟峰.基于Watson人性照护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24):4599-4600.

[5]张晓杰,许丽华,宋薇,等.实施人性照护理论对社区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262-263.

[6]张艳,杜灿灿,王荣华,等.基于人性照护理论的关怀实践进展及展望[J].中华护理教育,2019,16(2):150-153.

[7]关筱波,滕玉芳,魏翰文,等.以人性照护理论为指导护理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科,2018,13(3):427-430.

[8]张瑞.人性照护对中晚期胃癌放疗患者人格特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西藏医药,2019,40(02):133-134.

[9]李冬梅.艾滋病患者护理中应用人性照护理论的意义[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5):133-134.

[10]刘柳玲.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J].名医,2019(02):163-164.

[11]王航赛,曹梅娟.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7,31(36):4621-4623.

[12] 唐玲凤.人性照护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在艾滋病护理中开展人性照护重要性[J]. 健康大视野,2019(7):139.

[13] 潘登.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J].健康必读,2019(17):126.

[14] 孙丽芳.人性照护理论在艾滋病护理中的重要性[J].养生保健指南,2018(48):127.

[15] 杨琳.人性照护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在艾滋病护理中开展人性照护的重要性[J]. 药店周刊,2021(23):127.

[16] 黄继红.人性照護理论在艾滋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J].健康忠告,2020,14(10):97-98.

[17] 龚静.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特别健康,2021(24):196-197.

[18] 任晶.人性化护理在艾滋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7):128-129.

作者:陈历娟

基于人文关怀的骨科护理论文 篇3: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情景模拟教学在骨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共计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共59例全日制护理实习生,通过实施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情景模拟教学,比较实习生入科前及出科前的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沟通协作能力。结果实习生的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沟通协作能力均较以前有所提高,P<0.05。结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情景模拟教学在骨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应用价值极高,可较好提升实习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素养,实习生满意率更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情景模拟教学临床护理带教

岗位胜任力由美国学者麦克兰提出,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组织内,工作人员能够完成顺利完成本职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以及道德品质的总和[1]。为帮助护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科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通过应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都得到稳步提升,在护理实习带教中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59名全日制护理实习生,男1名,女58名,平均年龄(21.58±0.67)岁,均为本科生。其中,在校成绩较好的(名次在上1/3)共37名,在校成绩中等的(名次在中1/3)共21名,在校成绩较差的(名次在下1/3)共1名;曾参与科研课题的共21名,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实习生共18名,学习能力一般的共41名。

1.2方法

护理实习生在骨科实习共八周,由带教老师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进行一对一带教,并由科总带教组织学生每轮回进行一次情景模拟教学,具体如下:

1.2.1情景模拟教学方案的编写

由1名病区总带教和科总带教共同设计,根据骨科疾病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背景,在以教学教材和大纲为基础的前提下,把临床当中常见的一些常见病例作为情景教学的案例,把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知识综合融入到其中,从根本上优化教学质量。在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科共设计了3个情景案例,分别是“髋关节脱位患者突发头晕、胸闷”、“右拇指外伤患者术后出现胸痛”及“失血性休克”三个临床真实案例,根据所设场景提出相应的临床问题,每场情景教学时长约30分钟。

1.2.2干预准备

由科总带教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鼓励学生根据所设情景复习查阅文献资料,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准备,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由病区总带教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练以发现问题,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病例、环境、角色中解决真实的问题。情景模拟教学旨在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尤其是评判性思维。

1.2.3实施过程

在课堂上,让学生组成各个小组,对于病患基本资料、病情状态、护理的举措、护理期间形成问题等等进行严密的收集记录,并且总结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护理改进想法[4]。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来扮演,来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带教老师应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学生角色扮演,才能更全面、更细致地评估每位学生在情景中的表现。

1.2.4总结

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情景教学中所欠缺的地方及收获,以及对该次案例选择、过程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再由带教老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提出该次情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最后由科总带教进行汇总,总结案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次情景教学积累经验。

1.3观察指标

参考黄天雯编写的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依照Likert 5级评分法,对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3个维度共28个条目,根据平时的表现情况、考核成绩,由学生填写自评问卷,护生的能力越好,则分数越高。通过实习前后的分数对比对带教效果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比较学生入科及出科时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P<0.05。

2结果

2.1实习生入科及出科自评问卷成绩比较

实习生出科时的综合评价均高于入科时,P<0.05。见下表。

3讨论

在临床护理能力方面,通过典型案例的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体查、收集病史,正确的评估患者,根据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并能根据案例中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及时准确的处理。对于患者的潜在护理问题,给予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并结合病情开展健康教育及康復指导。通过情景教学的培训,让学生实践能力和临床护理能力都得以提升[2]。

在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通过情景案例的布置,组织学生根据案例所提问题查找文献,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问题,并进行询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所收集的临床护理资料,结合自身经验及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寻找解决办法。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创新实践的学习态度,在临床中,也学会用评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情景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及角色扮演进行。在该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与医护扮演者进行有效沟通,还需要应用语言和非语言技巧与患者扮演者沟通,有纪律、有组织的进行组员合作,极大的建立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骨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应用效果良好,实习生的临床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均较入科时有所提升,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6):131-132.

[2]陈乐,吴晓莲,雷利霞等.人文关怀结合情景教学模式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73(2):77-79.

作者:宋依亭 罗建利 张伟玲

上一篇:提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论文下一篇:入侵探测技术的智能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