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成本会计理论论文

2022-04-19

摘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组织形式和公司会计主体观念要求计算包括负债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的资本成本,从而产生了“股权资本成本”思想。介绍资本成本会计的含义和影响,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资本成本会计理论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成本会计理论论文 篇1:

资本成本会计诌议

摘 要:传统会计只确认债务资本成本,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这种“成本”是不完善的,未能体现公司作为会计主体的理念。应建立资本成本会计,完善资本成本理念。

关键词: 资本 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会计

一、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

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资本成本为对象,将企业成本概念及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资本成本信息的一个新的会计领域。会计主体和成本是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这是因为:

1、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在19世纪,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当时,大部分企业组织都是独资或合伙形式,由其所有者直接管理,公开持股的公司十分罕见。在这种情况下单独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没有多大意义,相反更重要的是要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从所有者角度来看,债权人才是唯一真正的“外来者”,在满足了这些“外来者”的权益之后,剩下的就是业主的利润。因此,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或合伙形式为主体时,重要的是如何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成本而不是股权资本成本。以后,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后来居上。这时财务会计的基本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观念,公司被认为是一个与其所有者独立的个体,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相联系的公司通过两个渠道来筹集其所需的资本,即从债权人那里筹集债务资本和从投资者那里筹集股权资本。这时,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来看,是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拥有资产,是主体而不是其所有者结欠债务,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相对于公司这个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外来者。根据主体观念,所有原始资本都是由公司主体“外来者”提供的,无论从哪个渠道取得的资本,对于独立的“人格化”主体而言都是有代价的。根据主体观念,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股权资本成本都应作为成本处理,因为从公司作为独立主体而言,它们都是公司使用资本的代价。然而遗憾的是现代财务会计一方面倾向于接受主体观念,而另一方面却在会计实务中的某些领域继续采用所有权观念,股权资本成本的处理就是其中一例。

2、 成本是指在成本客体上耗费的全部资源的数额。

众所周知,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债务资本成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息费用,而没有确认股权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利息费用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应包括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以及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成本项目在性质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债权人不会为需要资本的公司提供资本,除非这样做他们可以得到回报,这个回报在会计上称为“利息”,就是公司使用债务资本的成本;而股东也不会为需要资本的公司提供资本,除非这样做他们也可以得到回报,这个回报就是公司使用股权资本的成本。根据主体观念,应用股权资本的成本与应用债务资本的成本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从形式上看股权资本成本属于隐含成本,而债务资本成本属于显现成本。

二、建立资本成本会计对现行有关方面的影响

(一)对会计的影响。

第一、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冲破了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以资本为中心的局限,突出地强调公司主体权益,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沟通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学就是产权经济学。

第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根据主体观念,资本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把会计恒等式变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使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在会计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观念。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及股权股利,应明确的是资本公积中只包含资本的溢价、资本外汇折算差额。因为接受捐赠的资产,从捐赠者来看,是为公司或经营者而捐赠,非投资者;资产重估增值,是经营者对资产投资、保管和使用得当而带来的,非投资者带来的,所以这两项应作为主体权益,单独设置一个“主体公积”科目来反映;股权股利是留存于公司尚未分配的股权资本成本。另外从保护股东权益出发,还应设置“经营风险准备”科目,计提了经营风险准备,就不再计提法定与任意盈余公积,但仍应计提公益金,这时的公益金不再是职工集体福利基金,而是员工离退职及遣散安置等费用的准备金。这样主体权益包括:经营风险准备、主体公积、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

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建立将使公司成本发生三大变化:

1、利息费用将广义化为企业的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利息费用不再是一项期间费用,而应将其视为一项成本核算处理;

2、企业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中将包含占用的或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资本成本;

3、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将包含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

第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不管公司的盈亏,投资者都可以取得股权资本成本,所以公司的经营风险从投资者转向经营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经营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传统会计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净收益的组成部分,从而高估了净收益,使净收益的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可能导致公司管理阶层和股东等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资本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相应地减少了净收益,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理论的构想,这时的净收益才是真实的利润,这个真实的利润将显示出公司扣除其使用的资本成本之后还赚了多少,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众所周知,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反映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资本成本会计确认和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

1、能够揭示有关市场风险的信息,而这方面的信息是目前净收益计量所无法揭示的;

2、它消除了企业资本结构差异的效应,减少了传统的销售收益比率和净资产收益比率所产生的信息误导,提供的是有用的信息;

3、将使公司报告的净收益数额不会因为资本来源差异而受到歪曲,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当然将股权资本成本确认为成本,还将使公司自建的各项固定资产与外购或租赁的各项固定资产计价具有可比性,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功能。

(二)对公司的影响。

通过资本成本会计的处理,公司的经营风险从投资者转向经营者,由于经营者要承担更多风险,必须赋予其更大的权力,所以经营者的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重大决策权发生了位移。而董事会的权利应相应弱化,但其监管地位应得到加强,所以应该修改公司法:

第一、将现有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合并设立一个监事机构,该机构处于重大经营决策的备案和监督地位,经营者应定期向监事机构报送财务报表,但其仍保留解聘或聘任经营者的权利。该机构人员由股东和债权人构成,对股东大会和债权人负责。若该监事机构未履行或不尽力履行其职责,而给股东及债权人带来损失,要承担经济及法律责任。

第二、当公司实现利润时, 应按规定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当风险准备金达到股东权益的50%时,可不再计提;当公司发生亏损时,可用风险准备金弥补亏损,补亏后的风险准备金不得低于股东权益的25%;当累计亏损额达到风险准备金时,应准予其破产。

第三、经营者加入本公司,可根据股东的要求或双方协商确定,由经营者先期注入一定的风险准备金。当监事机构发现经营者从事高风险业务时,可要求其退出该项业务,或要求其提高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率。

第四、当公司破产时,以破产的财产先偿还债务, 有剩余的可在股东之间偿还,如还有剩余的才可在经营者之间分配。

第五、股利发放的最终决定权属监事机构,但应充分与经营者协商,取得一致。另外以股东、债权人为代表的委托人与经营者之间是通过双向选择,不断“博弈”达到均衡,以此来确定股东的投资报酬(即股权资本成本率)和计提的风险准备金率。

(三)对股市的影响。

股权资本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使风险报酬率降低,投资者的报酬较为稳固,使股市真正成为投资者投资及转让股票的场所,而非投机的主要场所,投机应在金融期货、期权市场上,从而大大地减少了投机行为的发生,有利于股市健康平稳发展,同时也避免或降低股市的泡沫,也就避免或降低了经济中泡沫成分,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三、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从某个侧面展示了当代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

当代科学发展的总体特征,总是表现为分化与融合的辩证统一,会计学科也不例外。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一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却仅仅确认和计量显现成本,对隐含成本却视而不见。两者之间缺乏统一性,既对会计学科的理论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为它们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在投资项目立项时,按管理会计要求对此项目进行评价,当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却由财务会计来评价和考核,由于两者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使得人们无法据此了解投资项目立项时,所要求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实现。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解决了这个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统一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成本”口径,而且协调了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

(二)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使企业的净利润更具有经济意义。

首先,实现了对会计利润的经济学改造,使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也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

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下,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的净收益两部分。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虚增了企业的净收益,从而高估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还其本来面目,使企业的净收益真实地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会计学的净收益实际上就是目前经济学界流行的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和广泛使用的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它是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而消除了会计学与经济学对企业利润在认识上的差异。

其次,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计算出的净利润包含股权资本成本,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经济意义。引入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后,在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就是扣除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将更具有经济意义。

另外,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企业主体利益,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会计主体观念。在资本成本会计下计算出来的净收益指标,有助于会计的焦点转向企业主体而不是基于股东进行信息披露。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会计则突出人力资本要素的地位,它们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通过会计学科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提供资本成本信息,将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收益与风险联系起来,反映企业实际已承担的风险与报酬,实质上体现了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从而将企业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会计信息上得到反映。在有效金融市场上,资本成本代表着金融市场的一般预期收益水平,标示着企业的市场地位,从某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资源的优化与配置。另外在已实现的股权资本成本中用于再投资的可免税,用于发放股利的应补交所得税,有利于鼓励投资者再投资此外,通过在会计学科中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并提高管理效能,使公司的价值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得到合理的反映。有利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矛盾,降低代理成本,从而约束代理人(经营者)短期行为、保守行为、“消费”行为和偷懒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促进职业经理(即经营者)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总之,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使经营者得到更大的权力,肩负起更大的责任。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理想的奖励或激励报酬为基础,它使因(管理行为或决策) 与果(主体权益的创造)紧密地连在一起;另一方面使经营者从被利润束缚中解放出来,敢于投资于长期才能见效的项目,而不必顾及短期效益。明确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也有利于更好地在会计上反映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资本成本会计融合了经营者和股东双方的观点。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等 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1999出版社。

[2]李百兴 刍谈股权资本成本会计《财会月刊》1999.10。

[3] 胡玉明 关于会计主体概念及资本成本会计理论的思考 《财经研究》1998

[4]张兰地 成本控制与企业的关系《集团经济研究》2007.8。

[5]张斌对资本限额下投资决策的考虑 《商场现代化》 2007.7。□

作者:刘金山

资本成本会计理论论文 篇2:

资本成本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组织形式和公司会计主体观念要求计算包括负债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的资本成本,从而产生了“股权资本成本”思想。介绍资本成本会计的含义和影响,并对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资本成本会计;股权资本成本;现实意义

一、资本成本与资本成本会计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取得和占用经营资本所承担的费用,它不仅包括企业借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也包括投入(股本)资本所需发放的股利。资本成本会计是以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资本成本为对象,将企业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全面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资本成本信息的一个新的会计领域。所以现代金融市场和企业制度与会计的共生互动性构成了资本成本会计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会计主体和成本成为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基础。它是由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安东尼教授于1973年提出的。

资本成本会计与现行财务会计的明显不同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计量和报告债务资本成本而忽略股权资本成本;而资本成本会计则认为,企业使用的各种资本成本都应象生产成本一样计算,从企业收入中扣除,以确定企业的利润。也就是说,利息费用既有属于债务资本成本的部分,也有属于资本成本的部分。股权资本成本属于隐含成本,而债务资本成本则和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等一样属于显现成本。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从实质上说,就是将会计信息领域加以扩展,财务报告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也应包括隐含成本。

二、资本成本会计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一)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冲破了现行会计理论与方法以资本为中心的局限,突出地强调公司主体权益,拓展了会计学的研究视野,沟通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学就是产权经济学。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资本成本会计是针对现行财务会计实务在资本成本信息方面的偏差,旨在矫正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扭曲而提出的理论构想。资本成本会计构想改变和丰富了会计的信息内涵,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管理决策导向功能。

(三)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根据主体观念,资本成本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把会计恒等式变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使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在会计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观念。股东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及股权股利,应明确的是资本公积中只包含资本的溢价、资本外汇折算差额。因为接受捐赠的资产,从捐赠者来看,是为公司或经营者而捐赠,非投资者;资产重估增值,是经营者对资产投资、保管和使用得当而带来的,非投资者带来的,所以这两项应作为主体权益,单独设置一个“主体公积”科目来反映股权股利是留存于公司尚未分配的股权资本成本。另外从保护股东权益出发,还应设置“经营风险准备”科目,计提了经营风险准备,就不再计提法定与任意盈余公积,但仍应计提公益金,这时的公益金不再是职工集体福利基金,而是员工离退职及遣散安置等费用的准备金。这样主体权益包括:经营风险准备、主体公积、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股权资本成本会计的建立将使公司成本发生三大变化:首先,利息费用将广义化为企业的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利息费用不再是一项期间费用,而应将其视为一项成本核算处理;其次,企业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中将包含占用的或生产产品所耗用的资本成本;最后,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将包含在建期间所占用的全部资本成本。

三、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从某个侧面展示了当代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

因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总体特征,总是表现为分化与融合的辩证统一,会计学科也不例外。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一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辩证统一,会计学科也不例外。管理会计确认和计量一切成本包括显现成本和隐含成本。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却仅仅确认和计量显现成本,对隐含成本却视而不见。两者之间缺乏统一性,既对会计学科的理论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为它们的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之处。其中最主要的是: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关“成本”的口径不同。以存货管理为例,所谓存货决策实际上就是存货的储存成本与订货成本之间的权衡。在这里,财务会计的“储存成本”必定小于管理会计的“储存成本”,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权益资本成本。

2.在投资项目立项时,管理会计对投资项目应用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等动态经济评价时,折现率时一个重要的参数,而折现率的确定基础时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在内的资本成本,当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却由财务会计来评价和考核,由于两者的评价标准不一致,使得人们无法据以了解投资项目立项时,所要求达到的投资报酬率在以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否实现。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解决了这个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统一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成本”口径,而且协调了投资项目的配置效益和使用效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学科。

(二)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使企业的净利润更具有经济意义

首先,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实现了对会计利润的经济学改造,使会计利润向经济利润靠拢,也拓展了会计学的视野,将会计学成本概念及其计量引入产权领域。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下,净收益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的净收益两部分。把股权资本成本当作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虚增了企业的净收益,从而高估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还其本来面目,使企业的净收益真实地揭示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这样,会计学的净收益实际上就是目前经济学界流行的经济增加值。其次,传统财务会计不确认股权资本成本,计算出的净利润包含股权资本成本,因此,净利润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缺乏其应有的经济意义。引入股权资本成本会计后,在损益表上的净利润,就是扣除股权资本成本后的净利润,将更具有经济意义。

(三)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冲淡了传统资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企业主体利益,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会计主体观念

在资本成本会计下计算出来的净收益指标,有助于会计的焦点转向企业主体,而不是基于股东进行信息披露。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会计则突出人力资本要素的地位,它们的结合,有助于我们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相结合的会计理论及方法体系。

(四)建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通过会计学科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提供资本成本信息,将企业与外部经济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将收益与风险联系起来,反映企业实际已承担的风险与报酬,实质上体现了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

从而将企业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会计信息上得到反映。通过在会计学科中确认与计量资本成本,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并提高管理效能,使公司的价值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得到合理的反映。有利于解决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矛盾,降低代理成本,从而约束代理人(经营者)短期行为、保守行为、“消费”行为和偷懒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促进职业经理人(即经营者)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梅芳、刘萍等.论资本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及其信息披露[J].事业财会,2006,(5).

[3]胡玉明.论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的意义[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8,(1).

[4]黄平.对股权资本成本会计与传统会计的比较和反思[J].财经论丛,2001,(4).

作者:余四祥

资本成本会计理论论文 篇3:

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及其对会计的影响

[摘要]自从1973年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N•Anthony)提出“权益资本成本会计”后,在会计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时至今日也未能在会计上得到应用,一方面是其理论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的关键是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为此,笔者提出:由经营者与物质资产投资者代表进行博弈,确定物质资产投资报酬额率,以此作为计量股权资本成本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会计理论。

[关键词】股权资本;股权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率;资产投资报酬率

1973年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N•Anthony)发表了题为“权益资本成本会计”的论文之后,资本成本会计问题一度成为会计学界关注的热点。但时至今日也未能在会计实务中得到应用,一方面是其理论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为此笔者提出,由经营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博弈来确定股权资本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会计理论。

一、股权资本成本的理论依据

(一)“会计主体”理论

会计主体是现代会计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会计主体概念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所有权观念主宰着财务会计。当时独资和合伙企业为主要组织形式,其所有者直接管理,整个企业都属于所有者,只有债权人才是真正的“外来者”,扣除债权人权益所剩的权益都属于投资所有,因而单独核算股权资本成本没有多大的意义。另外,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也使得股权资本成本难以客观合理地计量。

随着金融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是公司制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已完全分离,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由原来的所有权观念转变为主体理论。根据主体观念,企业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而股东则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从公司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债权人或是投资者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外来者”。因此,投资者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都是外来资本,企业使用这些资金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无论是债权资本成本还是股权资本成本都应作为成本处理。现行会计制度中债权资本成本已作为成本费用处理,而股权资本成本与债权资本成本在性质上没用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表现形式的不同,因此,股权资本成本也应像债权资本成本一样在财务会计中作为费用或成本信息来反映。

(二)成本理论

成本是指为取得或将能取得的资产或服务所支付的代价,可用货币表示其数额。如产品生产中的人员工资、材料、能源、设备等都属于生产该产品所耗费的资源,按规定应计入到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和折旧成本中。但目前很少有人将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资本的成本视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而事实上资本才是企业一切资源的起点,如同耗费人力、材料等资源一样,企业也要使用资本。企业的资本主要由债权人和股东提供,无论是债权人或股东都不会为需要资本的公司无偿提供资本,除非这样做他们可以得到回报,这就是企业为使用股权和债权资本所支付的代价。股权资本成本与债权资本成本以及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成本项目在性质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资本成本应当视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也应作为成本费用进行处理。但现行财务会计只考虑了债权资本成本,而忽视股权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成本理论。

二、股权资本成本的计量

股权资本成本,是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股权资本所要支付的代价,它包括为取得股权资本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和股东所要求的投资报酬。当筹资完成后,其筹资费用就确定了,所以只要计算出股东所要求投资报酬,则股权资本成本就确定了。通常,股权资本成本是以股权资本成本率乘以股东权益来计算的,所以只要计算出股权资本成本率就可以了。

(一)股权资本成本率的计算

笔者认为股权资本成本率由股东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和股权筹资费用率两部分构成。

⒈股权筹资费用率的确定

当筹资完成后,股权筹资费用是明确的。如果股权筹资费用数额较小可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这时股权筹资费用率等于股权筹资费用除以股权资本总额;如果股权筹资费用数额较大则应分期计入当期费用,摊销期限可由经营者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确定,这时股权筹资费用率等于当期摊销的股权筹资费用除以股权资本总额。

⒉投资报酬率的确定

在确定企业资产投资报酬率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企业的利润。对于企业经营所获得的净利润,可合理地划分为一般利润与超额利润或亏损。一般利润主要是企业“物”的或“财”的资本的贡献,可以参照市场或行业平均收益率并考虑一定的风险补偿进行计算,这一部分是企业“物”的或“财”的资本所有者在市场经济中进行投资的必要预期与合理回报(也是其必要的机会成本)。超额利润或亏损的来源则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在市场或行业中的垄断地位或弱势地位带来的,这应该由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配或承担;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充分利用或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创新能力、能动性等而带来的,这应主要由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来分配或承担。笔者认为:超额利润或亏损在物质资产投资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間的分配,只能通过双方博弈来确定;企业在市场或行业中的垄断地位或弱势地位带来的超额利润或亏损,在初次博弈过程中,应归属于物质资产投资者所有;由于经营者的经营而产生的垄断地位或弱势地位带来的超额利润或亏损,在再次博弈过程中,应归人力资本所有者承担。一般利润可由民间来组建权威评估机构(设置该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给双方博弈提供依据,以避免博弈的盲目性),由其来提供并公布。通过以上分析,对物质投资者的投资报酬率设想如下:

经营者对投资者应履行的经营责任是实现预期的投资报酬率。根据权威评估机构所公布的行业投资报酬率,至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则以各行业所占资产的比重为权数,根据所公布的行业投资报酬率计算出综合投资报酬率作为标准,再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由企业委托人与经营者进行谈判,通过不断博弈,确定企业的资产投资报酬率。在契约中应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外,更重要的是所传递的信息,能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其职责履行情况与企业实际运行状态,以便委托人及时监督、约束经营者。另外在契约执行过程中,随着权威评估机构所公布的投资报酬率的变化,而进行不断博弈,以达到动态的均衡。

根据上述所计算出来的投资报酬率,再加上股权筹资费用率就可计算出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率,将股权资本成本率乘以股东权益总额,即可计算出股权资本成本。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可按月核算,也可以按年核算。

(二)股权资本总额的确定

股权资本总额是股东在企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数额即股东权益。它可从资产负债表中获取。目前,对于股权资本总额的确认问题主要集中在股权资本的筹资费用应否从股东实际投入资本(筹资总额)中扣除。笔者认为不应将股权资本的筹资费用从股权筹资总额中扣除。理由是:第一,筹资费用是构成股权资本成本的一个部分,所以不应扣除;第二,从股东角度来看,筹资费用也不应从资本总额中扣除,由于股东所关心的是投入多少资金并因此获得多少收益,而其所关注的投入资金并非是扣除筹资费用后的资金,再说股东作为外来者并不知道企业筹资费用的多少,筹资费用的多少还受经营者的影响;第三,债务资本所发生的筹资费用,并没有从债务资本中扣除,同样的理由,股权筹资所发生的筹资费用也不应中股权资本中扣除。因此,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应反映出全部资本总额,而不是从中扣除筹资费用后的资本,否则这种信息容易让股东产生错觉,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三、股权资本成本的确认对现行会计理论的影响

(一)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

1.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传统的会计方程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人力资本要素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时,该方程式理应有所扩展,加入相关的人力资本要素,变为:“资产=负债+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主体权益”。该等式表明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企业主体的权益最大化,其中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优先于主体权益。

2.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影响。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中,需增添一些反映主体权益因素的内容。在负债类中,应增加“应付债权利息”、“应付股权股利”、“应付员工利润”。在所有者权益类中,应分为主体权益和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并增加“经营风险准备”,作为企业主体的权益。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包括:股本(或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是会计主体本身所赚取的,而不是股东赚取,所以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中不包括盈余公积,另外资本公積中所包含的内容与传统会计也有所不同;主体权益包括:经营风险准备、主体公积、盈余公积(这时的盈余公积不再分一般盈余公积和公益金,该盈余公积应是员工离退职及遣散等费用的准备金)、未分配利润。在利润类要素中“利润分配”项目下,分设有“应付债权利息”、“应付股权股利”、“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应付员工利润”,保留“提取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这里的“未分配利润”不包含股东享有的股利,仅指属于企业主体的未分配利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经营风险准备”是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为保障资产投资者的权益而设立。第二,资本公积中只包括资本(或股本)的溢价。因为接受捐赠的资产,从捐赠者来看,是为公司或经营者而捐赠,非投资者;至于其他项目形成的资本公积,也是非投资者带来的,所以这些不应作为物质资本投资者权益,应单独在“主体公积”中列示。第三,传统会计方法下企业筹资费用是从所有者权益中扣除,当企业溢价发行时,筹资费用小于溢价的,则溢价中扣除;当筹资费用大于溢价的,不足扣除部分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但从“会计主体”理论来看,股东和债权人都是企业的外来者,对两种资本的筹资费用处理应一致,因此所筹集的股本资本总额中不应扣除筹资费用。

3.对利润分配的影响。债权人凭以债务资本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形成债务资本成本;物质资产投资者凭以投入的股权资本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形成股权资本成本;企业员工凭以投入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形成人力资本产权。利润分配的顺序,首先债权人凭以债权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其次按税法规定计算缴纳所得税,再次物质资产投资者凭以博弈所确定的投资报酬率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第四计提风险准备金,最后若还有利润,则员工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郭力.论资本成本的计量及运用[J].会计研究,2006(06)

[2]伍中信,王跃武.人力资源会计之产权经济学[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01)

[3]王家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5(10)

作者:毛卫东 王家华

上一篇:招聘软件之互联网论文下一篇:微电影的文化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