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方法分析短消息语言论文

2022-04-29

【摘要】细观全国卷近三年阅读理解的选材来源,大量欧美原文的出现使英语思维的主体性在高考中日益凸显。新高考模式下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也要具备辨识不同材料文体意识的能力。而文体意识的培养正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既保留传统教学中对词汇和语法的积累,也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辨识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言学方法分析短消息语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言学方法分析短消息语言论文 篇1:

国外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探析

【摘 要】本研究借助引文空间软件(CiteSpace)对2005年至2017年间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MALL)领域的239篇英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学科分类、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聚类等手段,对国外MALL研究图谱网络之结构与内容展开评析,探查研究热点课题和前沿发展趋向,以期为国内外语教育的MALL领域研究与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研究发现:热点课题集中在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开发、MALL环境系统的实践性论证、语言学习者数字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语言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等方面; 研究前沿表现在MALL系统架构、虚拟学习任务设计、新技术融合和MALL理论研究四个核心领域。

【关键词】  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数据分析软件;可视化分析;外语教育;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手段日臻成熟,移动技术辅助语言学习(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ALL)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谋求突破、实现创新的又一动力增长点。近年来,无论是在中国外语教育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层面,还是在外语课堂教学自下而上的革新和探索过程之中,MALL始终受到广大外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界曾先后从移动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和语言学等多个不同视角对我国MALL研究的现状、主题和内容等展开综述,探讨MALL环境下中国外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如:桂清扬, 2003; 马俊波, 2007; 田剪秋, 2009)。李思萦和高原(2016)通过对2000年至2015年国内MALL研究期刊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我国MALL研究从萌芽探索到稳步提升只经历了十多年,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开展MALL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不仅要对国内现有成果勤于总结并反思,更需要注重外语教育与移动学习融合下的国际研究热点与前沿的辨识与追踪。本文以2005年至2017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与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 & HCI)所收录的核心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和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这一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系统梳理并揭示国外MALL研究发展的整体脉络、知识结构和轨迹特征,从而对国外MALL研究热点和前沿展开评析,以期为国内MALL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不断推进我国外语教育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与国际接轨。本文将探讨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①国外MALL研究呈现怎样的学科发展脉络?②研究的热点议题和前沿趋向分别是什么?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CiteSpace 5.0.R3数据分析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和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基于引文信息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工具。作为学界公认的主流知识图谱绘制软件之一,CiteSpace凭借图谱丰富、可视化效果好、标识清晰、分析准确等强大功能,可从高频关键词、突变专业术语以及高影响力作者和文献等諸多方面,将某一知识领域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并对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热点、前沿进行自动标记和分析(陈悦, 等, 2015)。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是依托Web of Science核心文献数据库中SSCI和A & HCI英语引文索引,展开时间跨度为2005年至2017年的数据检索。鉴于数据的检索方式直接决定对数据结果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研究者先后尝试“主题词”和“代表性期刊”两种检索方法,经人工对比检索结果,最终选用获取数据更为全面的“主题词”检索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依据MALL作为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的产物这一基本概念,围绕其定义:“通过使用移动技术(设备)来辅助(强化)语言学习的模式(Chinnery, 2006;Shield & Kukulska-Hulme, 2008)”,归纳主题词字段。第二步,对每一个纳入检索范围的主题词字段进行反复讨论,并不断调整检索逻辑,确保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第三步,确立主题词,并依据如下逻辑方式进行检索:“mobile”and/or“mobile/cell/smart phones”and/or“tablet computers”and/or“emerging technologies”and/or“mobile learning”,and“language learning”and/or“mobile language learning”and/or“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and/or“MALL”。

(三)数据处理

首先,将检索并下载到的239篇文献所有引文数据(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参考文献字段)导入CiteSpace 5.0.R3进行保存。

其次,对CiteSpace相关参数进行设置:“时间”为“2005-2017”,以两年为一个切片分区(Time Slicing);“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对学科分类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以及对文献的共被引分析;三个“阈值”(Thresholds)即“被引频次”(C)、“共现或共被引频次”(CC)、“共现或共被引系数”(CCV)分别设定为(2, 1, 10)、(3, 1, 10)和(3, 2, 10),进而形成该时间分区寻径(Pathfinder)修剪的共现和共被引网络(陈超美, 等, 2009),其余参数保持不变。

最后,采用共现(Co-occurrence)和聚类(Clusters)分析,结合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和突变型(Burst Term)指标的特定功能手段,对生成的图谱网络之结构和主要节点内容进行评判和分析,从而实现对研究热点和前沿的探测。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为全面而科学地探测MALL研究的热点课题和前沿发展趋向,我们首先通过学科分类的共现分析手段,对其学科整体特征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根据图谱显示(因刊物为黑白印刷,故本文图片均黑白处理):代表教育学(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两个节点显著大于其他若干节点,呈现主要分布;MALL研究的成果主要来自教育学(43.7%)和语言学(32.6%)领域,两类成果的引用先后在2005年和2008年前后出现过一轮较大范围的激增。接着,我们对参引文献的数据内容进行了归纳,罗列出共被引频次排在前十的主要代表作品(见表1)。通过内容梳理并分析可知:国外MALL研究整体呈现出受教育学学科统领,以教育学和语言学为主视角,融合计算机技术与理论、软件工程、心理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交叉混合研究发展态势。

(一)MALL研究热点分析

为了探测MALL热点议题,我们借助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手段,对采样文献的核心内容进行浓缩和提炼,并依据共现网络图谱中的被引频次(节点大小)、中介中心度(节点紫色圈注大小)和文献突变爆发性(节点有无红色圈注)这三项指标进行分析和判定(李杰, 等, 2016)。

论文的关键词由节点代表,其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成正比,也就是说: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该图谱中最大的节点是“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出现45次;其次是“技术”(Technology),出现29次;随后是“系统”(System)、“英语”(English)和“学生”(Student),均出现20次以上。关键词在不同年份文献中的共现关系则是通过图谱顶端彩色(现为黑白印刷)渐变轴所对应的不同颜色的连接线来显示,即:连接线越粗表明节点间关系越紧密,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的可能性也越大(陈超美, 等, 2009)。根据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及其连接线所对应的相关文献,我们初步判定:国外MALL研究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主要是基于移动学习现有理论与成果,探讨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论证移动技术设备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实践意义和价值,以及呈现并分析移动学习系统对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的实证案例。

然而,对于热点议题的判定不仅要关注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时间,还要充分结合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和引用突变来综合分析。中介中心度越高表明关键词连接图谱中各节点的作用越显著,一般情况下,中介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被认为是具有显著的重要性(陈悦, 等, 2015)。突变是指关键词的引用频次突然明显增多,或是在某个时间段内突然频繁出现(陈超美, 等, 2009)。一定程度上来说:关键词引用的突变爆发往往更能反映出一个研究热点的真实存在(李杰, 等, 2016; 陈悦, 等, 2015)。

表2根据中介中心度由高到低的排序,对MALL在2005年至2017年间的研究议题的关键词、出现时间、频次等进行了汇总。同时,结合关键词的引用突变情况数据显示:“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g)和“英語”(English)分别于2006年至2010年和2011年至2013年期间发生了爆发性突变,可被视为显著性热点议题。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g)在MALL领域的爆发性突变历时五年,且强度达到5.2455,这足以说明:自2008年前后,移动学习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并随之成为继电化学习(E-learning)之后的又一理论与实践研究热点(Vavoula & Sharples, 2009)。依托移动技术水平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大幅提升和优化,国外MALL研究已经开始独立于传统的语言课堂学习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领域(Kukulska-Hulme & Shield, 2008),开启了基于移动学习相关理论和成果的语言教育变革创新之路。通过对参引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知:“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g)这一热点议题所关联的理论涵盖教育学视角下的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情境化学习、非正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等,以及语言学视角下的结构主义、社会认知主义、会话理论和活动理论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如:Lan, Sung & Chang, 2007; Abdous, et al., 2009; De Jong, et al., 2010)、“语言教学内容及过程”(如:Abdous, et al., 2008; Chen, et al., 2008, 2010; Wong & Looi, 2010)和“语言教师及学习者”(如:Chinnery, 2006; Comac, 2008; Kukulska-Hulme, 2009)三个层面。

“英语”作为另一出现引用突变的关键词,突变持续时间(2011年至2013年)和强度(3.23)虽不及“移动学习”,但也凭借其全球通用语种的优势地位,成为MALL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议题。依据对参引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基于MALL的英语课堂混合型教学实践、学习者和教师对移动设备及技术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外语教师在遵循语言学习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广大学习者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解决语言学习的问题等,成为重点涉及的几方面内容。例如:Barrs(2012)探讨了教师如何运用移动技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举措;Gromik(2012)利用手机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和即时性,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教学尝试;Viberg和Gr?nlund(2013)对MALL环境下二语/外语学习者的认知变化、应对策略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

综上可知,国外MALL研究热点受教育学学科影响最为广泛,整体呈现出教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混合的研究态势。在理论层面,移动学习现有理论成果成为主导,同步关联教育学和语言学视角下的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社会认知、会话、活动等相关研究。热点议题集中在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开发(如:Golonka, et al., 2014;Lin, 2014)、MALL环境系统的实践性论证(如:Sun & Chang, 2016)、语言学习者数字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如:Hasegawa, et al., 2015)和语言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如:Najmi, 2015)等主题层面。

随着国内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习和教学实践领域,当前国内MALL研究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取得的成果数量和质量均实现了不小的突破;但总体而言,国内MALL研究的规模、水平、视野层次和理论纵深等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李思萦, 等, 2016)。以此为鉴,国内的外语教育研究需要充分把握MALL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拓宽研究视野,既要关注不同主题之间的交互串联,又要推进不同学科视角下MALL理论的纵深发展。与此同时,更应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科研范式,充分关注课堂教学实际,着眼于MALL环境下外语教学在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能力素养以及教育者的教学理念、管理实践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多元化诉求,强化各阶段的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领域MALL理论的建设,规范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实现良性发展。

(二)MALL研究前沿探测

对MALL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的探测,主要基于对文献的共被引网络聚类分析得出。共生成聚类13个,依据聚类值(Q-modularity)和聚类内部相似度(Silhouette)指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 0-体系、#1-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容、#2-社交媒体、#3-框架、#4-无缝语言学习、#5-项目反应理论、#6-课程、#7-出国留学、#8-自学、#9-情境化学习、#10-短消息、#11-执行、#12-软件架构、#13-交互电视。在此基础上,依据聚类标签的详细信息和对引文内容的分析,我们对标签指代近似(如#0-体系和#3-框架)、内容过于宽泛(如#7-出国留学)的聚类进行了归并、整合,梳理为四个核心领域:MALL系统架构、虚拟学习任务设计、新技术融合外语教学、基于MALL的理论研究。

1. MALL系统架构

MALL系统架构主要包括面向学习者的主动型、交互式、社会化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如:Sun, et al., 2017; Ou-Yang, et al., 2017),以及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后非正式教学的无缝衔接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如:Ibanez & Traxler, 2016; Izquierdo, et al., 2017);未来可关注:①以培养数字素养和语言综合技能为目标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意向、学习动机、个体创造力等相关研究;②以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师信念、行为绩效、学习策略、学习共同体等;③以开放语言教育资源为依托的虚拟社区、教学设计、在线学习、游戏化学习、知识分享、资源传播等。

2. 虚拟学习任务设计

MALL虚拟学习任务的设计充分体现出语言教育对学习者的关注(如:Felix, et al., 2016),并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如:Chen, et al., 2017),通过对现有移动信息技术,如移动终端、互动电视、互联网通信平台等进行功能性的扩展和内容开发(如:Kim & Smith, 2017),从而实现对传统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设计的智能化升级。未来有待深化的研究主题涵盖:①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活动管理;②利用社会文化等不同语境感知技术来提升学生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③交互式学习环境下的智慧学习网络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开发;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复杂性学习路径分析和多元评价模型的探究;⑤移动技术手段在辅助特殊学习者群体的语言掌握方面的效能性研究等。

3. 新技术融合外语教学

新技术融合外语教学仍会是未来MALL研究与开发的一大增长点,基于现有研究的成果和范式之上,反映未来移动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媒体研究(如:Xu & Peng, 2017),以及对新技术使用主、客体“人”的研究(如:Lin & Yu, 2016; Andujar, 2016)等都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下的MALL研究可能会涉及:①核磁共振、3D打印、VR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面向语言教育的功能拓展性研究;②基于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数字化深度语言学习、传播与评价;③以系统、平台、APP等为代表的学习资源建设、教材开发、教师培训;④对于学习者个体差异和教师自适应情况的实证性调研等。

4. 基于MALL的理论研究

国外MALL研究已经开始从注重移动学习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外语教育领域中的适应性推广,转换到多学科、多元化背景下的MALL理论构建(如:Liu, 2016)和地域化分类研究(如:Wong, et al., 2016)。未来研究会是在借用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多种理论范式与技术路线的混合研究,进而实现对外语教育领域MALL研究基本立场、学术规范、专属话语体系等的完善。例如:①人类学、社会学、现象学等关照下的外语教育叙事研究、行动研究、民族志等;②以脑电核磁、眼动追踪技术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过程性验证等。

综上所述,动态分析并监测国外MALL研究前沿领域,充分关注MALL系统架构、虚拟学习任务设计、新技术融合和MALL理论研究等核心主题,有助于巩固并提升MALL研究的学术地位,进一步彰显MALL对于促进外语教学、优化学习绩效的学科定位与内涵价值(兰国帅, 2017)。同时,面向國内MALL发展的实际现状和需求,不断借鉴国外MALL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还要充分考量国内外语教育环境及教育理念的差异性,构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MALL研究机制和理论框架体系(褚远辉, 等, 2013),通过探寻多学科交叉节点和多元化理论给养,更好地破解国内外语教育在MALL研究领域缺乏整体性、学科性、实证性的价值困局,从而达成MALL研究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推广与互鉴。

四、結语

在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背景下,鉴于MALL在提升现代人才语言应用能力和增强对外沟通和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研究理念与实践模式潜力巨大。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文献数据库2005年至2017年间刊载的英文文献为调查对象,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MALL研究的学科分类、关键词及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的共现与聚类分析,实现了对MALL研究热点和前沿的探测,以期为国内外语教育领域MALL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MALL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开发、MALL环境系统的实践性论证、语言学习者数字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语言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发展等方面。作为一个热点议题,当前MALL研究有待进一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多重理论视角,完善并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研究与开发框架,促使语言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融合不断走向成熟。伴随移动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MALL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沿将重点涉及系统架构、任务设计、新技术融合和理论建设这四个核心领域,特别是在外语教育不同学段和层级的MALL教学模式、方法和理论模型的探索。

当然,MALL作为一个话题广、视角多、理论杂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的相关文献远不止本文所收录的数据,本文所讨论的结果恐也远不能反映国外MALL研究的全貌,对于其研究热点和前沿更加深入、全面的综述和探测,仍有待指定学段、划分地域和受众等之后的进一步研究来实现。

[参考文献]

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 2009. 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 情报学报,28(3):401-42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 2015.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242-253.

褚远辉,辉进宇. 2013. 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J]. 教育研究(01):16-19.

桂清扬. 2003. MLearning——中国外语学习的未来[J]. 外语电化教学(03):14-17.

兰国帅. 2017. 国际教育技术研究前沿热点知识图谱建构研究——基于十八种SSCI期刊1960-2016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03):57-76.

李杰,陈超美. 2016.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李思萦,高原. 2016. 移动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对英语词汇习得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 外语界(04):73-81.

马俊波. 2007. M-learning与外语教学的对接:从CALL到MALL[J]. 外语电化教学(05):30-36.

田剪秋. 2009. 移动语言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 外语电化教学(02):22-27.

Abdous, M. H., Camarena, M. M., & Facer, B. R. (2009). MALL technology: Use of academic podcas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ReCALL, 21(1),76-95.

Andujar, A. (2016). Benefits of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to develop ESL writing. System, 62(S1), 63-76.

Barrs, K. 2012. Fostering computer-mediated L2 interaction beyond the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6(1),10-25.

Basoglu, E. B., & AKDEMIR, ?. (2010). A comparis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Using mobile phones and flash cards. TOJET: 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9(3),1-7.

Chen, C. M., & Chung, C. J. (2008). Personalized mobil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learning memory cycle. Computers & Education, 51(2), 624-645.

Chen, C. M., Hsu, S. H., Li, Y. L., & Peng, C. J. (2008). Personalized intelligent m-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1(3), 153-180.

Chen, C. M., Li, Y. L., & Chen, M. C. (2010). Personalized context-aware ubiquitous 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effectively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18(4), 341-364.

Chen, Yan, Carger, Chris Liska, Smith, Thomas J. (2017). Mobile-assisted narrative writing practice for you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from a funds of knowledge approach.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1(1), 28-41.

Chinnery, G. M. (2006). Emerging technologies. Going to the mall: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0(1), 9-16.

Comac, L. (2008). Using audioblogs to assist English-language learn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student perception.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1(2), 181-198.

De Jong, T., Specht, M., & Koper, R. (2010). A study of contextualised mobile information delive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3(3), 110-125.

Ewa M. Golonka, Anita R. Bowles, Victor M. Frank, Dorna L. Richardson, & Suzanne Freynik. (2014). Technolog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 review of technology type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7(1), 70-105.

Felix, V. G., Mena, L. J., Ostos, R., & Maestre, G. E. (2016). A pilot study of the use of emerging computer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apies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8(2), 611-642.

Gromik, N. A. (2012). Cell phone video recording feature as a language learning tool: A case study. Computers & education, 58(1), 223-230.

Hasegawa, T., Koshino, M., & Ban, H. (2015). A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upport system for the learners sustainable motivation. Springerplus, 4(1), 1-9.

Ibanez, A., & Traxler, J. (2016). Mall-based MOO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Porta Linguarum, Monograph(1), 73-85.

Izquierdo, J., De-La-Cruz-Villegas, D. V., Aquino-Zú?iga, S. P., María-Del, D., Sandoval-Caraveo, C., & García-Martínez, D. V. (2017). Teachers use of ICTS in public language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secondary-school classrooms.  Comunicar, 50(25), 33-41.

Kim, Y., & Smith, D. (2017). Pedag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augment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for young childre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5(1), 4-16.

Kukulska-Hulme, A. (2009). Will mobile learning change language learning? ReCALL, 21(2), 157-165.

Kukulska-Hulme, A., & Shield, L. (2008). An overview of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content delivery to supported collaboration and interaction. ReCALL, 20 (3), 271-289.

Lan, Y. J., Sung, Y. T., & Chang, K. E. (2007). A mobile-device-supported peer-assisted learning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early EFL reading.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1 (3), 130-151.

Lin, C. C. (2014). Learning English reading in a mobile-assisted extensive reading program.Computers & Education, (78), 48-59.

Lin, C. C., & Yu, Y. C. (2016). Effects of presentation modes on mobile-assisted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cognitive loa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5(4), 528-542.

Liu, P. L. (2016). Mobile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based on concept-mapping strategy.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3), 128-141.

Najmi, K. (2015). The effect of 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 on guided writing skill of Iranian upper-intermediate EFL learners.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 (4), 42-52.

Ou-Yang, Fang Chuan, Wu, Wen-Chi Vivian. (2017). Using mixed-modality vocabulary learning on mobile devices: design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4(8), 1043-1069.

Stockwell, G. (2010). Using mobile phones for vocabulary activities: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platform.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14 (2), 95-110.

Sun, J. C. Y., & Chang, K. Y. (2016).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location-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to facilitate English learning. 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5 (3), 345-357.

Sun, Z., Lin, C. H., You, J., Shen, H. J., Qi, S., & Luo, L. (2017). Improving the English-speaking skills of young learners through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30 (3), 304-324.

Vavoula, G., & Sharples, M. (2009). Meeting the challenges in evaluating mobile learning: a 3-level evaluation framewor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and Blended Learning, 1 (2), 54-75.

Viberg, O., & Gr?nlund, ?. (2013).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us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mobile device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from Sweden and China. Computers & Education, 23(69), 169-180.

Wong, L. H., Chin, C. K., Tan, C. L., & Liu, M. (2010). Students personal and social meaning making in a Chinese idiom mobile learn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3(4), 15-26.

Wong, L. H., King, R. B., Chai, C. S., & Liu, M. (2016). Seamlessly, learning Chinese: contextual meaning making and vocabulary growth in a seamless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structional Science, 44(5), 399-422.

Wong, L. H., & Looi, C. K. (2010). Vocabulary learning by mobile‐assisted authentic content creation and social meaning‐making: two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6 (5), 421-433.

Xu, Q., & Peng, H. (2017). Investigating mobile-assisted oral feedback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30(3), 173-182.

收稿日期:2017-10-18

定稿日期:2018-01-01

作者簡介:景飞龙,博士,讲师,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030006)。

秦杰,博士,副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41004)。

责任编辑 郝 丹

作者:景飞龙 秦杰

语言学方法分析短消息语言论文 篇2:

浅谈高中生英文阅读文体意识的培养

【摘 要】 细观全国卷近三年阅读理解的选材来源,大量欧美原文的出现使英语思维的主体性在高考中日益凸显。新高考模式下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也要具备辨识不同材料文体意识的能力。而文体意识的培养正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既保留传统教学中对词汇和语法的积累,也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辨识度。通过这种以英文思维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来解决常见的信息归纳和细节查找等问题。

【关键词】 文体意识  英文阅读  高中生

英文日常阅读中常常涵盖各类文体和题材。18年考纲也明确提出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公告、说明、广告等文章,并从中获取相关信息,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有分辨各种文体的能力,能掌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和获取关键信息。然而传统的阅读课堂往往着眼于阅读的信息本身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深层次的文体意识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因此,本文着眼于高中生的英文文体意识,以高考常见文体为例,探讨其文体意识的现状、特点及培养措施,希望为今后高中生阅读教学提供点滴建议和心得。

一、高中生英文文体意识现状

文体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当中对文章体裁和特点的判定。它也可指文本的话语秩序、规范和特征,是体裁、语体和风格三者的融合。因此,文体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以往对该问题的探讨往往集中于写作教学方面,却忽视了阅读训练中文体意识的重要性。特别是高中低年级学生往往还没有摆脱初中阶段对于阅读细节的依赖,学生往往集中于具体信息的查找和归纳,却忽略了文体特征本身对文章理解关键性的影响。而这种逐字逐句的阅读方法对于高中阶段的大篇幅的阅读明显不合适。因此,为了解决高中生文体意识普遍缺乏的问题,本文以高考中常见各类文体为例探讨英文阅读文体意识的培养措施。

高考中常常出现以下几类文体:故事、广告、新闻和小说等,体裁常以说明文、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类型为主。而体裁问题和文体意识,不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的过程中两者都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因此,鉴于文章的体裁不同,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应养成以体裁为导向的文体意识。

二、短消息类文体意识

针对于新闻类短消息的阅读训练,常规教学中常常强调对新闻中的小标题和特殊信息如数字和专有名词的查找和判断能力。然而,对新闻、广告、通知这类短消息文章的阅读关键却是对新闻文体本身的理解和其特征的解读,这一类文体,经常以陈述客观事实为主要目的,在语篇的构建上,结构特征鲜明,内容言简意赅,逻辑缜密紧凑,短时间内即可抓住主要信息。与此同时,这类短消息文体通常以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体裁呈现。简单来说,记叙文常常具有连贯性、时空性和动态性。而夹叙夹议体裁的文章常常以叙事为辅、议论为主来表达作者对某一现象的理解和态度。在语篇构建上也是简洁明了,但文中常会呈现多方态度和各类信息的表达。

因此,针对这类文章细节的查找已不再是信息的关键,作者会呈现各方态度或信息,而对于新闻中各方态度的判断才是阅读的关键。这类信息也往往集中于文章中特定的位置,如段首或段尾。通知与新闻的及时性和广告的简洁性特征,有些甚至带有故事性也正好紧扣记叙文或夹叙夹议这类体裁的主旨。简言之,针对这类信息的阅读最关键的一定是紧扣文体特征,抓住题目的中心内容和收尾段落。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新闻阅读过程中要明确,信息的查找是基础,信息的区分和归纳是难点。由此可见,传统的阅读技巧都是基于特定文体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新闻类短消息常与社会现象和文化活动息息相关,因而在信息的数量上与真正的英文新闻有一定差距,但是文章的结构和信息的分布上还是很相近的,因而短消息类的文体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18年高考全国二卷里C篇阅读为例,文章开门见山点明了研究结论——Teens and younger children are reading a lot less for fun。接下来的数据和细节都是为了阐述这一现象的成因和发展程度。因此作者会引用各方数据来支持这一现象,文章也涉及了许多专有名词和数据,如时间、百分比等,而这也是细节方面考查的重点。如28题就考查了一个专有名词Common Sense Media report的内容。就位置而言,30和31题理解的关键不出意外地集中于文章的靠后两段的段首部位。如第31题,How should parents encourage their children to read more?该题答案定位在文章倒数第二段。而该段的第一句话就阐明了该段的主要内容:The most hopeful data shared in the report shows clear evidence of parents serving as examples and important guide for their kids when it comes to reading.。由此可见,短消息类文体阅读的关键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而细节处理方面,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也往往在段首就阐明了要义,抓大放小方能提高阅读效率。

三、情节类文体意识

小说、故事这一文体在高考中也常占据相当大的分值。在高考试题中,不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完形填空常常都以故事这一文体来考查学生对信息和细节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少数完形填空也会以议论文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词汇和语法表达等基础知识。小说、故事这一文体与新闻等短消息类文体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就结构来讲,情节类文体信息比较分散,段落之间层次感较弱。因此,文章的主要内容不太容易概括,细节的查找和理解也相对困难。就题材来说,一般文章的题材都较贴近生活,学生的阅读速度比较快,生词较少理解起来也相对轻松。记叙文的这一体裁也保证了学生即使遇到个别生词或句式比较复杂难的理解,但在文章大意上理解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因而在阅读该类文体时,难点往往出现在细节的查找与辨析上,常见的文章标题的选择也是考查文章大意的概括能力。针对此类问题,学生只有了解给定文章的类型特点,做到心里有数,才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才能更准确地定位信息,排除不必要的干扰项。

例如2016年全国一C篇阅读就是一篇典型的故事情节类文章。通篇第一人称“I”引领故事的发展脉络,首段依然点明了基本信息,如人物“I”、职业“a volunteer stem courier”和文章的发展线索“time”,为下文的如何克服航班延误并争取时间情节的展开做好了充分的铺垫。通常这类文章也会提到很多细节,如lady on the desk这一角色和相应的情节或具体时间地点等信息。而此类信息的考查方式通常采用直接考查,或以猜测文中生词为形式的方式间接考查情节的理解。

如第29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replace the underlined word “courier” in paragraph 1? 这道题貌似考查词汇的积累,实际却是考查文章的理解问题。考生即使不认识这个词也可以通过对情节的把握和4个选项的提示猜出大意。而对细节的考查也是全文阅读的难点所在。如第31题,Which flight did the woman put Peter first?这道题考查了考生对情节的查找和理解,情节也是重要细节。抓住细节的大致发展方向,了解情节的发展趋势才能快速定位。因而,这一类文章一定要抓住主要脉络,对故事类文体的时间顺序无非正序或倒叙两种,再结合故事的结局和某些特定情节从而做到快速定位。

四、专业类文体意识

而另一类高考中比较常见的文章便是以科技和文化为题材的专业类说明性文章。这类文章在高考中常常出现在阅读中最后一道题或七选五中。而科技类文章的阅读以其信息的专业性和术语的广泛性为主要特征,因而在阅读中常常令学生望而却步。然而在2017年全国卷的三套试题中,每套试卷的最后一篇阅读理解都是科技方向的文章。在2018的三套全国卷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生物、电子、语言学、人类学相关话题的文章。由此可见,对各类文体的把握也是高考考生应具备的基本阅读素质。专业类文体常常涉及两类题材: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题材文章的内容虽然比较难理解,但是这类试题的难度通常不会太难。为了更好帮助学生掌握科技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增强阅读信心,从文体特征的角度把握此题材文章也是非常重要的。

1. 社会科学题材

社会科学题材文章常常以说明文的体裁来解释说明某一特定的具有科技前瞻性的新事物或新方法。而说明文的这类体裁常常是以一定的逻辑关系或特定的次序呈现出来的,例如因果关系、主从关系、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等等。因而该题材语篇的主要目的是呈现一种通识化的科学动态。所以在文体归类上,高中生常见的社会科学题材的文章可归类为科普类阅读。

这类文体的特点通常带有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叙述和层次分明的结构。在语言处理上,作者会尽可能地减少抽象概念或尽可能通俗化的阐述专业术语。在叙述手法上,说明文的体裁会尽可能地让文章呈现出一种清晰的组织架构,让每一段都有一定区分度的段意,且段与段之间又在逻辑上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段落大意的把握要比文章的整体把握更加重要,而不是像细节类阅读通篇都需要仔细理解。而段落的把握往往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关注每一段首或段尾,这些地方通常都会概括本段大意,段中才会详细阐述其中涉及到的细节。

2017年全国一卷D篇阅读介绍的便是自制净水器的说明。操作性很强因而步骤理解也十分关键。而这一文体通常结构清晰,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逻辑性较强。因而对关键信息的搜寻可以题眼为导向,着眼于段首或段尾,在此基础上再对需要考究的细节一一攻破。而由于文章的理解难度较大,考题的设置通常比较简单,这也就凸显了考前通读题目包括选项的重要性。

如第32题,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olar equipment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通读题目,题眼可定位于第一自然段的solar still equipment。段中提到了很多细节,如研发者、应用场景、尺寸和特性。然而题目中的选项提示我们,题中考查的却是这个装置的简单特征——便携性。而答案的位置也集中于段尾最后一句话,因而搜索的位置符合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征,搜索起来也相对简单。与此同时,这道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词汇量,因而如果学生积累不够的话,还是会存在失分的问题。

2. 人文科学题材

而人文科学题材题材的文章理解起来相对来说容易很多,虽然专业性依旧,但是话题仍然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题目难度相对于一般的科技说明文要小一些。但是做此类文章的阅读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既然从专业性的角度探讨社会或文化现象,必然会有很强的逻辑性在里面,也会深度挖掘相应主题相关的各个角度,因此文章的整体把握依旧非常重要。这类专业性文体不论体裁如何变化,关键信息仍然保留在了传统的位置上,即段首或段尾。

2016年全国一卷中D篇阅读中介绍了不同文化对于谈话间隙中空场的不同理解。閱读涉及4道题目,均采取了常规的考查方式:3道细节题和1道主旨题。而3道细节题里的答案位置仍然出现在信息最集中的地方,2道在段尾,1道在段首。而最后一道题,即第35题对主旨的考查,What may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答案B选项What It Meant to Be Silent也仅仅扣住文章首段第一句话,The meaning of silence varies among cultural groups,也是全文的主旨。由此可见,针对于说明性文体的整体把握是尤其重要的。由此可见,针对专业性文体,短时间内抓住整篇文章的主旨即首段首尾信息,在此基础上再抓其余段落的段意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总结了短消息类、情节类和专业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应具备的文体意识。总体来看,阅读的关键位置仍是段首和段尾的信息,尤其是首段和尾段。但是根据文体类型、题材和体裁的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文体意识,抓住不同文章的特点。短消息类和专业类文章对文章整体和段落的把握十分关键,而情节类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需关注其中的细节。除此之外,三类文章都关注学生对文中逻辑的衔接和分析能力。因此,除了平时对学生加强解题方法和熟练度的训练,教师更需关注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文体把握和不同特征的区分。只有帮助学生养成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习惯,他们才有可能做到面对各种文体类型都从容不迫。

参考文献

[1] 胡建刚.高中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对策探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20):32-33.

作者:王思琦

语言学方法分析短消息语言论文 篇3:

谈聋生小学时期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

【摘要】聋生将来要融入社会,自主、自立于社会,需要与正常人交流并平等参与社会。聋生使用书面语与正常人交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明显低于同龄正常人,书面语的组织能力弱,和正常人进行书面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培养聋生书面语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聋生 交流 培养 书面语言能力

语文工具在学习、工作及与别人交往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聋生将来要融入社会,自主、自立于社会,需要与正常人交流并平等参与社会;而绝大多数正常人不能理解手语,也不能理解聋人的口语。虽然近十年来,聋教育非常重视聋生的口语教育,可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口语教育对小部分听力损失较轻的聋生来说有一定的效果,也确实使一些聋人回到了主流社会,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更多的聋人无法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使用书面语与正常人交往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科学在不断发展,如果在以前,与聋人保持联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现在聋人只要发短消息就可以与正常人一样互相交流,保持联系。作为聋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发展聋生的书面语,但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使得聋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明显低于同龄正常人,故而书面语的组织能力较弱,和正常人进行书面语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培养聋生书面语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

一、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正确、规范的教学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用正确、规范的教学语言结合规范化的手语表述。尽量以标准手语将一句话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而不是以词代句。在课堂上特别强调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教师要求学生用正确、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讲解课文时,口语、手语和书面语要紧密结合,每一节课,尽量把书面语板书在黑板上。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看词卡来完成,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例如:“坐好、戴好助听器、拿出听写本、放好写字板”学生看到这些词卡后完成。到了中高年级分析课文,每一课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着问题思考找出答案。例如学习《我选我》这一课,把问题写在黑板: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课文中原来是谁当劳动委员?他去了哪里?现在又是谁当劳动委员?3、王宁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学生找出答案后,先让学生说,再让学生把答案板书到黑板上,最后读问题、读正确的答案。学生长期在正确、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刺激下,在模仿语言的同时,他们的书面语便得到锻炼的机会,大大减少书面语中句子语法结构混乱现象出现的频率,提高聋生书面语言的能力。

二、 加强对生字词的理解,积累丰富的词汇。

聋生理解语言具有以目代耳,语言表达具有以手代口的特点,他们主要通过视觉学习字音字形,通过手语理解字义,学习巩固生字词的难度大,遗忘率高。在识字学词教学中应注意聋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加深聋生的理解认识,使所学字词得到巩固。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单字词教学,尽量将生字放在词语中、词语放在句子中进行学习。如学习“疲”这个字时,同时学习“疲倦“这个词,用手势和表情告诉学生“疲倦“就是“疲乏、劳累”的意思;然后联系文中句子来理解词语,老师工作了一天很疲倦了;最后联系生活来理解运用,爸爸、妈妈工作了一天班很疲倦。又如:“勤——勤劳——勤劳的人们——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美丽的图画。妈妈很勤劳,每天为我做饭、洗衣服。她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常常帮妈妈做家务。”把课文中的词语和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制成卡片插在教室的词语栏,方便聋生学习和使用,让聋生反复认读、识记,潜移默化地加深聋生对这些词语的认识和记忆。通过这样的学习,巩固了所学字词,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同时发展了聋生的扩散思维,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为聋生书面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重视句子教学,加强仿写训练,培养聋生书面语的运用能力。

句子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交际单位。理解句子是理解段、篇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句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完善书面语。句子教学着重帮助聋生读懂句子意思,建立句子的概念,具有读句、写句的能力是聋生书面语的重要基础。以往聋校课堂教学中“重讲轻练,重教轻学”,强调了聋生语言能力训练,忽视了聋生书面语言的练习,课堂教学着重字、词、句的分析讲解,忽略了语言能力的整体训练,导致聋生学习语言的困难,尤其是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词不达意,跟不上手语、口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其书面语无法通过听觉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因而模仿文章中的句式进行仿写就非常有必要了。开始时的仿写可以运用多媒体、看图、看演示等多种形式进行模仿句子,以“小军在教室扫地。”为例,得出句式“(谁)在(哪里)(做什么),让学生替换其中的句子成分写出新句子:“妈妈在厨房做饭。爸爸在客厅看报纸。同学们在操场做操。”除了仿写句子,还可以仿写课文,如《翠鸟》这一课,学习了翠鸟的外形,让学生仿照课文从描写翠鸟头上——背上——腹部的顺序来仿写其他动物的外形。仿写是在不断重复中加强聋生对句式的理解,目的是对句式的灵活运用。所以在仿写后期,教师应当将仿写内容放到各种情景中,如平常的对话,聋生的作文或者日记中,以加强聋生书面语的运用能力。

四、通过多读多背、复述练习,提高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

古人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知”。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多读多练,不是因为聋生失听就降低阅读要求,正是因为他们不会读才要求他们多读,通过读使语言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是最规范的语言,低年级聋生要求每篇课文都要背诵,特别是一、二年级每课必须会背、会默写;中、高年级的聋生讲读课文要求熟读成诵,语言优美的文段,要求熟练地背诵并能默写。高年段聋生除了要求背诵书本的内容,我还要求每周背一首古诗(从小学生必背古诗中选取),并会默写。让聋生多读、多背、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丰富聋生的语言,对聋生内部语言的规范化有好处。古人说的“煮书“就是这个意思。深奥难懂的古文尚且如此,何况与口语基本接近的现代文就更容易理解了。多读多背不仅有利于聋生记忆,而且对提高聋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也十分有利,读懂比讲懂更有利于聋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口头语言的产生先于书面语言,但书面语言的发展快于口头语言,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口头语言,促进口头语言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复述是训练聋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聋生复述课文,使聋生能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帮助聋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帮助聋生建立手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通过复述训练,聋生学到越来越多的词汇,使口头语言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规范化;通过复述训练提高聋生的记忆力,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五、创设语言环境,增加书面语言学习的机会,迫使聋生主动去学习书面语言。

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语言环境在聋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性作用。学校应充分利用标语、墙报、宣传栏、通知栏,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让聋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与熏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给聋生创设对话情境。如:帮助老师转达其他同学做某件事,或转达学校、班级的活动通知,与健全孩子一起开展活动,把聋生带到公共场所,接触实际发展语言等等类似的事情让聋生多去实践,拓宽聋生获取语言的渠道,增加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活动通知,学校发生的事情我喜欢写在黑板一角,让学生自己去看,告诉学生按照通知的要求去做。例如:“今天下午七、八节搬红凳子去饭堂参加少先队活动。”“今天小敏生病了没有来上学。”上体育课时,小红摔跤了,擦伤了膝盖,老师带小红去卫生室搽药。”学生生怕学校组织的活动或学校、班级发生的事自己不知道,为了弄明白老师写的内容,学生都会很认真去读、去看,然后相互交流自己理解语言的意思。语言能力比较差的聋生读不懂,但是很想知道老师写的内容,就会去问老师、问看得懂的同学,这种自主学习语言的方法使聋生记忆得更深刻,经常这样训练,聋生的书面语言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我还鼓励家长多与聋生开展笔谈,把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如:“今天我生日,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星期六,妈妈带我去超市买了很多零食。”经常进行书面语言的沟通不但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提高聋生书面语言的能力。组织各种活动,让聋生与正常人多交流,迫使聋生运用书面语言,让他们感受到随时随地使用书面语言,增强学习书面语的信心与动力。把校园环境与家庭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共同为聋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聋生学习书面语言。

聋教育是一个生存的教育,我们的目标是要培养聋生具有融入主流社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聋生书面语言交流能力,使聋生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聋生社会交往素质,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社会大家庭中。

参考文献

[1] 《聋校语文教学200问》季佩玉李宏泰主编华夏出版社

[2] 《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主编中国盲文出版社

[3] 《语言学概论》邢公畹主编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

[4] 《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汪飞雪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张萍珍

上一篇: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农业科技论文下一篇:混凝土浇筑施工缝施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