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就业论文

2022-04-20

〔内容提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就业难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导致大学生缺乏核心就业力的培养意识,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因此,在企业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的核心就业力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核心就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核心就业论文 篇1:

论提高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摘要】本文提出了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的概念,阐述了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内涵,针对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文章提出了对策,对于同一课题研究有启发作用。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1.在校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在校大学生就业难众所周知,有这样的说法:大学毕业即失业。就业为何这么难?在校大学生的失业率为何始终居高不下?真的是因为就业岗位太少么?就业难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岗位缺口大,而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有的岗位没人做,有的岗位人太多。而造成供需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求职者的个人因素,大量的求职者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核心就业竞争力弱。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软能力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永远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现在在校大学生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个体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不强。所谓软能力是指肯吃苦、会拼搏、敢创新、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

2.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所谓核心就业竞争力是指蕴涵于个人内质中的,在就业方面支撑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业竞争优势的,并是个人长时间内在就业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而核心就业竞争力又在于不断创新。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核心就业竞争力始终走在就业的前沿才能成为个人的核心。既然是核心就业竞争力,自然不同于一般表现出来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求职者在就业方面最突出、最内在、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实力的能力的组合。核心就业竞争力具有四个特点:具有稀缺性(就是自己拥有的某方面的能力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是自己所独有的,他人所没有的)、不可仿制性、不能替代性、具有扩展性。

我们首先来看构成个人核心就业竞争力优势的四块基石,它们将帮助在校大学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优势以便自我定位。

核心就业竞争力的内涵示意图

2.1 成就

这一基石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在校大学生的个人方面才能。一般来说有工作经验的人在这方面有较大优势,而学生经历少,怎么从有限的经历和获得的成就中挖掘出有效信息呢? 对于经历相对较少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一边求职一边争取在一些企业的实习经历和在校期间参加科研项目经历,另一方面要运用逆向思维,尽可能从有限的经历和获得的成就中挖掘出有效的信息。这个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他觉得有成就的部分。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成就是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全国外语六级成绩、国际获奖证书、发表论文、拥有的专著和专利。

2.2 工作经历

对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要尽可能量化已有的工作经验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要通过自己的培训和兼职经历证明在校大学生具备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当一个人核心就业竞争力的优势比别人多的时候。他/她会一步领先,步步领先,而且这个优势会越来越大。因此,何时,如何迈出自己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丰富的工作,实习经验是求职有力的敲门砖,而且可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提升自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不同,是指活化的专门知识。它更关注在校大学生知道和掌握了什么,而不是在校大学生曾经做过,获得过什么。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可以着重挖掘专业知识这一块优势。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求职者的职业方向,而且每个人当初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职业兴趣因素在里面,因而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好专业课程。积累专业知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公司都越来越希望所招收的新员工能够很快地投入工作,而不愿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新员工的引导和培训中去。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倾向于招收一些具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素质的人。不同公司对于不同的专业总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偏好,这几乎成为各公司招聘的一种潜规则。在求职的时候,"在校大学生是学什么的",这一问题总是能引起HR部门工作人员的注意。尤其是招聘第一轮筛选简历的时候,专业往往是重要的参考数据。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是如何挖掘出这些优势并很好地将他们加以利用,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那些在校大学生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从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专业知识是指拥有一流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2.4 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可以分为三部分: 职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生活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反映在校大学生的性格。职业技能描述在校大学生性格中与工作相关的优势,诸如团队领导能力,战略思维,强烈的责任心,处理细节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就业个性特征塑造包括:第一,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第二,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在校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第四,增强应变性。应变性指在校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3.如何提高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

在校大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不是自己想当然就自然存在,要在自己工作生活环境中培育和升华。只有自己有了不同于他人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核心就业竞争力也不是一直就存在的,要是自己不思进取,不补充新的知识和能力,不竭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最终的核心也将不再是核心,也将失去自己存在的空间和价值。

3.1 改变就业观念

首先我们广大在校大学生应适当的降低“期望值”。在校大学生多了,竞争有限的几个岗位,工资待遇会降低是很自然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应当贱卖自己,随便找个“婆家”就算了。

理性的自我评价。通过反复准确的比较,对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 在校大学生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第一,自我反省。学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的择业发展方向、爱好特点、性格气质、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等。第二,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要将自己与社会上其他人做比较,特别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而不是孤立地认识自己;其次,通过自己的行为结果来认识自己;要通过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通过对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即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积极乐观。面对找工作越来越难这样的现实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学校应当大力培养这类人才先锋。自主创业,至少可以为自己的工作问题找到答案,而有些毕业生创业还可以为其他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

3.2 突出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素质尤为重要,是在校大学生的立身之本。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项技能,而是在校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在校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好多在校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理工院校,同学们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是同学们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而文科院校的学生虽然知识面比较宽广,可是他们相对缺乏科研的钻研精神。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是必须兼顾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在校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近些年来西方的消极思想对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在校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不足,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在这个方面自我这个主体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3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调动在校大学生社会实际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或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通过社会调查,进一步加深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和现象,并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要选派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对在校大学生社会调查的选题、途径、方法、过程进行管理与指导,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每学年至少要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一篇较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

周密安排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年度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团委要根据计划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地团组织要统一协调、安排好活动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所在单位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鉴定。开学初,要以团支部、班级等为单位进行交流总结。通过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新形式,进一步激发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

高校教学计划中应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要有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对各年级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要求,并规定学时学分,把实践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在校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各门课程所蕴涵的人类文明成果、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科学精神、事物体制规律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创建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3.4 调整好就业心态

在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第一,就业是实力的较量,在校大学生要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发展”的道理,增强学习动力,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第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在校大学生要大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适应社会,把自己培养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在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第一,就业是在校大学生从潜人才、准人才到实人才的过度。在校大学生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环境与成才的关系,从社会需要和发挥自身才能两方面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选择。第二,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四个方面。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趣。第三,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最终标准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做贡献和贡献的多少。在校大学生应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校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一,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降低职业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大胆竞争。第二,单位的好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最适合在校大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多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少考虑单位名字、牌子、地理位置等易变因素。第三,保持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克服自卑心理、浮躁心理、依赖心理、恐慌心理等。

3.5 高校教育管理所需做的努力

高校首先要抓好专业素质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环节的革命,适时调整高等教育调控机制。第一,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第二,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探讨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围绕练就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做文章,建设具有高等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第三,抓好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每年组织一届全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认真组织参加省市级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以赛促训、促学、促练,对在各项比赛中成绩优异的获奖选手和指导老师予以表彰奖励;实行学分制的专业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予以奖励学分。第四,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切实保证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竞争主体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为了实现社会对其的认可,大学教育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中的核心就业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各类高校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上规模、求数量,盲目追求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学生的教育管理走粗放型的路子,以致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培养的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弱,反过来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调整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就业指导应全程化。针对当前学校中的就业指导工作多是在高年级开展的现实,许多学生建议应该提前到入学之初,让学生从一进校就增强择业意识,做好四年的整体规划,尽早开始必要的择业准备;第二,就业、职业指导应全员化。对学生的择业意识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的事情,也不仅是做学生工作的几位管理人员的任务,它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任务,它应该成为全体教师和工作人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应该成为学校和学院两级班子一把手的重要职责;第三,就业指导应全面化。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在择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应帮助学生对自己有全面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包括职业方向的选择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学会根据发展目标来安排自己的活动内容,通过扬长避短来实现自我的完善等。

参考文献

[1]美国,普拉哈拉德(Prahalad,C.K)和哈默(Hamel,Gary)在他们所著的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2]赵志川,陈香兰.论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4): 65-68.

[3]贾利军.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4).

作者简介:王华,男,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作者:王 华

大学生核心就业论文 篇2:

企业视域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探析

〔内容提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就业难的根源在于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导致大学生缺乏核心就业力的培养意识,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因此,在企业视域下研究大学生的核心就业力对大学生就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力与企业用人标准的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现实差距,提出从高校角度加强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就业力。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就业力企业视域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2018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20多万,再创历史新高,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从企业和毕业生的主观方面来说,是“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就业力不匹配。因此,探究企业视域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对于搭建大学生核心就业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就业力

就业力,可理解为就业能力。学术界对就业力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经过文献查阅,就业力的定义分为两类观点:一是将就业力视为就业的结果,包括大学生毕业后获取工作的难易程度、就业质量和稳定性等。二是倾向于把就业力理解为教育的成果,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观念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和持续增长。从企业视域来说,就业力不仅是毕业生的外在表现(气质、形象、学业成绩等),更看重的是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适应企业发展战略,并与企业共同成长。本研究认为,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所积累的包括知识、技能以及隐性的、能够促进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总和,这些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更重要的是能在岗位中持续发光,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二)核心就业力

核心就业力,是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于就业力而言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同时还能超越众多求职者。大学生核心就业力是以个人拥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创新精神,充分体现资源要素的作用并使自己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具有核心价值性、独特性、发展性、综合性的特征。企业视域下的大学生核心就业力主要体现在领导力、职业道德、创新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力等内在指标,这些内在指标主要体现在能力和品质两个维度,具有持续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大学生就业力以及企业用人标准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力构成要素

大学生就业力是家庭、学校、社会综合教育的结果,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显性就业力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隐性就业力则是家庭、社会教育的结果。隐性就业力位于金字塔的顶部,而显性就业力则位于底部,隐性就业力在当今就业环境中表现的更为持久,对职业生涯发展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1.显性就业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各类专业支持证书。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内化成专业技能,从而获得专业认可的学历和证书。专业能力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来指导实践工作,不断结合新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专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技能,是一种基本工作能力,同时也是企业招聘中最基本的要求。专业能力包括三个维度:一是专业理论知识。是指毕业生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成绩单体现出来。二是专业应用能力。体现出对专业知识应用的灵活度,能否将理论学习准确的指导实践并开展创新性的活动。三是主动学习能力。是一种终身学习能力,对专业知识具有敏感性,能够主动扩展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在快速更新的市场环境下,知识、技术更新换代快,大学所学的知识逐步被更新,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成为专业能力的内在要素。

2.隐性就业力包括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价值观体系。可迁移技能是一种职业通用技能,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创新能力等,适用于各类职业和岗位,体现职业者对外部环境的掌控能力。自我管理技能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应对挫折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是对自身把握和调适的能力,能随时应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

(二)企业用人标准分析

企业招聘是以岗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力无缝对接为原则,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带来绩效。学者们通过对世界著名企业包括微软、西门子、保洁、壳牌等用人标准的分析,发现企业用人标准具有以下共性:一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灵活的运用于工作中,切实解决企业运营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谋取利润,实现绩效最大化,这是企业招聘中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沟通能力,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人际交往沟通,沟通能力强的员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工作态度。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效,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激发工作热情,忠诚于企业,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三、企业视域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培养

(一)加强企业与在校大学生的沟通

1.高校聯合企业共同开设就业指导课。高校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在校生提前规划职业生涯蓝图,准确定位自己,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

2.开展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成为企业招聘的重点考核内容,企业希望毕业生上岗后马上就能投入到工作中而不是长时间耗时耗力的培训,因此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现高校和企业共赢。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1.准确定位,客观清晰的剖析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自我评估。一是大学生要将自身的能力、特长以及所学专业综合起来进行职业方向定位,弄清楚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且能充分挖掘潜能的行业。二是择业不仅要考虑自身兴趣爱好,还要对就业环境进行分析,包括薪资待遇和行业制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细化。三是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要全面准确,既要考虑到自身优势,也要分析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行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能力,对自身欠缺的能力应在大学生活中尽力弥补。

2.严格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从步入大学开始就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初步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大二学年要了解选定职业方向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根据职业规划方向培养多方面兴趣爱好,全方位的提升自我。大三、大四要初步接触社会,通过实习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纪律,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为正式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作者:郭宏芳

大学生核心就业论文 篇3:

当代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

摘要:当代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从校园到职场环境的转换,从学生到职业角色的转变,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要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就要重视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就业核心能力研究文献的回溯,借助能力结构理论,界定核心就业能力结构,从专业知识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问题解决能力等几个方面分析讨论如何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提升

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然而,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着就业心态不端正、专业技能不扎实、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践、综合素质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要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而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除了政府要增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用人单位客观对待广泛的求职群体,着力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开发,避免就业歧视外,高等院校也应着力于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和提升中的作用。

1 核心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力的概念最初由英国经济学专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场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赢在职业的起跑点,如何打造适应当代职场特点的就业能力;身处多元化、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职场人士如何不断提升能力素质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人才测评理论的发展,令企业越来越重视针对不同的岗位选择不同类型的人才,这些都让就业力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学者郑晓明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主要是指大学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2 核心就业能力的结构及现状

目前针对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权威的理论研究。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笔者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构成具有综合性,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和诚信等。

2.1 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专业技能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训练,日渐形成的操作技巧和思维活动能力。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西方学者恩德尔斯(Enders)所言“专业人员和专家在社会中正在变成更为重要和有影响的群体”。据资料统计分析,当前只有40.4%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较强;而接近50%的认为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技能均一般;甚至有70%的认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一般,62.8%的认为掌握专业知识一般。

2.2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说话、演讲、作报告)及书面语言(书写简历、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由于传统文化、传统教学模式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降低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了一对矛盾,并且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能否进入用人单位直接和关键性的因素。

2.3 责任心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和平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热情,开放,崇尚个性,自由,又由于社会、传媒、家庭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责任心正逐步呈现出一种弱化甚至缺失的趋势,呈现出复杂性、多重性的矛盾状态。主要表现在自我责任感弱化、家庭责任感弱化、社会公德感觉弱化、对他人责任感弱化、自我意识高于一切,以至于出现“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

2.4 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简单地说是指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完整的解释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生问题的关系,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现代企业招聘关心的不是你目前能做什么,而是你能学会做什么,也就是你的学习能力的高低。而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它是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3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

3.1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提升

(1)夯实专业知识理论根基。①厚基础。首先要把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根基夯实,为后期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奠定基础;②宽口径。随着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才市场已不再满足就业者只具有一技之长,大学生必须在将专业知识打牢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专业应用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

(2)强化专业技能训练。①发挥学校主导功能。一是加强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场地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二是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社会和企业联合办学实现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共享。三是加大专业技能考核的导向作用,要对学生广泛宣传职业资格证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投身专业技能训练。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校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各种措施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去实现。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③教学应尽量突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教学,教师应该时常更新知识结构体系,防止教学与实际相分离,防止教材、教师思想落后于现实需要。

3.2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1)改革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完善培养体系。一是大力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一贯的纯讲授模式,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小辩论、演讲等团队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开发相关课程,完善培养体系。阎立钦在《语言教育引论》中就高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问题提出了三大教学课程体系:基础语言类、语言艺术类、实用口语类。通过语言表达基础训练、语言表达技巧训练和职场语言应对训练,由外在到内在、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进行语言表达与沟通的学习和实践。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香港)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复合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2)加强自我培养和训练。当代大学生自身要做到:一要多听,是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多听别人的说话方式,从中学习其好的说话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为多说做准备。二要多读,是多读好书,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从书中汲取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知识会增加语言的素材,增加一个人的气质涵养,而多读也是为多写做准备。三要多说,并不是逮什么说什么,乱说一气,而是有准备、有计划、有条理地去说,或者是介绍,或者是演讲,要说得好、说得精彩,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这一准备过程和实际说的过程,也就是在练习语言表达的过程。四要多写,平日养成多动笔的习惯,把日常的观察、心得以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定期进行思维加工和整理,日积月累提高写作技巧,在平时的写作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同时养成整洁的好习惯,在写求职简历中不会因格式、错字、标点等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3.3 责任心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高知人群,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新生力量。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时代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因此,其责任心的教育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责任心的建立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心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心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2)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面对当前大学生责任心缺失现象的不断出现,作为教育者的成人群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因为教育者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模仿的平台,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从社会生活中挖掘出典型的道德楷模供大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注重示范作用的实效,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示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3)注重社会公德教育,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的范畴。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其社会责任心的加强。对于大学生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些有关的行为加以引导教育,使之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于良好的行为给以鼓励、表扬。通过学校的报刊、广播、网络等传媒以及一些宣传活动和文艺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责任心意识。

3.4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旨在教和学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1)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要求教师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学习,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和问题解决者,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是让他们主动独立思考,或以团队为组织的讨论过程中互相学习,相互探讨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一是学会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二是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经验解决问题,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使在学习中学生最后没有成功解决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思维进行的独立思考训练,对大学生来说其意义就更有价值。

(2)建立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但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基础,要做好基础工作,为创新做好准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脚踏实地地学好知识,掌握真才实学,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健全合理的知识体系,为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做好知识储备。

(3)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在日常学习和实际工作中,要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有知识经验批判地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积累学习经验。

总之,对于大学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职场上的新新人类,如何进入职业生涯,立足职场,应对压力与挑战,保持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每个大学生迈入职场前的必备功课。只有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培养和提升核心就业能力,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王腊梅

上一篇:高校体育课德育论文下一篇:小学化幼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