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四项功能之首要核心,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重在提高质量,这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必由之路。经济学专业是经世济民之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备受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国民经济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文化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篇1:

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探索

经济学类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度而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经济学类专业偏重于理论,但开设的课程实用性都比较强。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很好,主要分布在金融行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教育相关行业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经济学类毕业生来说,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什么?对毕业生本人而言,是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高,能够实现职业理想;对社会来说,是能够为社会带来正外部性,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对经济学类2014-2016届722份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分析,探索经济学类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一)人数变化

2014届毕业生共191人,2015届共239人,2016届共292人。

(二)性别比例

2014届毕业生中男生88人,女生103人,男女比例为1:1.17;2015届毕业生中男生115人,女生124人,男女比例为1:1.08;2016届毕业生中男生129人,女生163人,男女比例为1:1.26。

二、就业情况与分析

经济学类近三年就业率情况如下: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4%,其中经济学占75%,国民经济管理占25%;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7.1%,其中经济学占86.2%,国民经济管理占13.8%;2016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5.5%,其中经济学占68.5%,国民经济管理占31.5%。

经济学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主要流向为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升学深造、其他类型(含参军入伍、自主创业、基层项目等)。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对财经类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加,就业格局也悄然发生改变。经济学类毕业生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选择到企业就职的毕业生较往年有所增加。

2014年,经济学类毕业生去往企业就业146人,占比77.7%;其中,在国有企业就业毕业生22人,占比11.7%;在民营企业就业毕业生122人,占比64.9%。2015年经济学类毕业生去往企业就业185人,占比79.7%。其中,在国有企业就业毕业生32人,占比13.8%;在民营企业就业毕业生147人,占比63.4%。2016年经济学类毕业生去往企业就业227人,占比81.4%。其中,在国有企业就业毕业生47人,占比16.8%;在民营企业就业毕业生163人,占比58.4%。同时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2014届毕业生升学和出国深造42人,升学率为22%%;2015届毕业生升学和深造47人,升学率为19.7%;2016年升学与深造52人,升学率17.8%。

经济新常态以及国家一系列鼓励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和方法的相继出台,使得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并日趋多元。除报考公务员和去往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外,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也逐渐成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2014年经济学类191名毕业生中,考取公务员3人,占比1.57%,考取研究生42人,占比21.99%;考取事业单位毕业生1人,占比0.52%。2015年经济学类239名毕业生中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4人,占比1.67%,考取事业单位1人,占比0.42%,考取研究生47人,占比19.67%;自主创业毕业生1人,占比0.42%。2016年经济学类292名毕业生中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6人,占比2.05%,考取事业单位3人,占比1.03%,考取研究生52人,占比17.81%,自主创业3人,占比1.03%。

经济学类毕业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安徽省内就业比例持续保持在50%以上,安徽省外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2014年毕业生在安徽省内就业的比率达到67.5%,在上海市就业比率为5.76%,在江苏省就业比率为6.28%,在浙江省就业的比率为1.05%,在广东省就业的比率为3.66%,在北京市就业的比率1.05%,在山东省就业的比率为1.05%,在福建省就业的比率为1.57%,在湖北省就业的比率为1.57%,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率为4.19%,在其他省份(市)就业的比率为3.66%。

2015年毕业生在安徽省内就业的比率降低到62.34%,在上海市就业比率为8.37%,在江苏省就业比率为5.44%,在浙江省就业的比率为3.77%,在广东省就业的比率为7.11%,在北京市就业的比率2.51%,在山东省就业的比率为1.26%,在福建省就业的比率为1.67%,在湖北省就业的比率为1.26%,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率为4.6%,在其他省份(市)就业的比率为2.51%。

2016年毕业生在安徽省内就业的比率降低到53.08%,在上海市就业比率为5.82%,在江苏省就业比率为6.85%,在浙江省就业的比率为4.11%,在广东省就业的比率为4.11%,在北京市就业的比率4.45%,在山东省就业的比率为1.71%,在福建省就业的比率为0.69%,在湖北省就业的比率为1.37%,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率为7.53%,在其他省份(市)就业的比率为5.48%。

由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经济学类毕业生在安徽省内就业比例逐漸减小,去往北京、广东与西部地区的比例逐年增加,浙、江、沪一带的就业比例较之稳定。

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等领域。近三年在金融业就业平均比率为18.07%,在制造业就业平均比率14.79%,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平均比率为11.5%,在批发和零售业就业平均比率为10.97%,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平均比率为7.73%,在建筑业就业平均比率为6.41%,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平均比率为1.81%。

金融行业一直为学校毕业生主要签约流向。近三年来经济学类本科毕业生签约率较高的行业仍为金融业,在金融业就业的比例逐年升高。同时,选择建筑业的行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而选择批发与零售业和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的毕业生比例有所减缓。在建筑行业的公司主要是一些装饰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一些大型国有企业。

三、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新变化分析

我国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由2001年的114万人增至2017年的795万人。面对择业,毕业生是复杂而多变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新机制 ,不仅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空间,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困惑。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就业区域分布、就业行业分布、目标企业性质、企业职位选择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这一点从上述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高质量就业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认可和社会认可的统一,我们应当看到,经济学类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来的新的变化,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值得继续共同努力。

三、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客观事实,很多人都把原因归为毕业生的“眼高手低”,也就是说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毕业生本人的期望值过高导致错失很多好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学生本人有着强烈的抱负和自我实现感,但与现实情况有很大差距。学生的自我定位模糊、对职业认识有限,成就动机高但害怕面对失败;另一方面,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强烈,但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择业热点分散,部分学生功利性突出。毕业生及家长求稳心态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因而,经济学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是要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经济学类专业设置必须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在保持专业设置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积极进行适度调整,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明显的高等教育模式,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

二是培养毕业生良好的择业心态,加强对毕业生的首岗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以校企文化融合为载体,融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社会拓展于一体,全面服务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四是举办优秀校友“风采展示”的“职业大讲堂”,潜移默化地引導学生接受企业目标、感受企业精神、追随青春榜样,提早帮助学生明确求职方向,尽快适应职场生活。

五是坚持以优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为支撑,抓牢毕业生就业的“出口关”,通过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常年抓、具体环节天天抓、招聘上岗时时抓、遗留问题专人抓,为毕业生提供全程就业指导,积极寻求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成熟、稳固的人才供求关系。(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杨红霞、女、1983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

联系电话:13855269265

电子邮件:yanghongxialv@126.com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962号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33030

作者:杨红霞

文化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篇2:

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发展现状

[摘要]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四项功能之首要核心,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重在提高质量,这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必由之路。经济学专业是经世济民之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备受关注。提高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以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专业设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经济学本科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殊性,承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

1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分布

1.1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

201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设12个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经济学学科门类下设4个专业类,占全部92个专业类的4.3%,分别为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设17种专业(见表1),其中基本专业10个,特色专业7个,分别占全部352种基本专业和154种特色专业的2.8%和4.5%。

2012年目录与1998年目录相比,经济学学科门类下,“基本专业”中取消了海洋经济学、国际文化贸易两个专业,将统计学部分更名为经济统计学、税务更名为税收学、保险更名为保险学;“特色专业”中将环境经济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两个专业合并为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信用管理可授予经济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1.2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分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要求不断提高。全国逾400所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医类、师范类高校纷纷开设经济学专业,形成“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数据,全国经济学本科专业点分布情况如下(见表2):

(1)从专业结构看,分布数量在前十位的专业依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学、经济统计学、财政学、保险学、金融工程、税收学、投资学、贸易经济。

(2)从地区结构看,东部地区接近中西部地区之和。其中,分布数量在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江苏(154个)、湖北(146个)、广东(133个)、北京(125个)、山东(114个)、浙江(112个)、湖南(104个)、辽宁(102个)、河南(101个)、上海(99个)。

2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度设计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都在一直探索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机制。从国家层面看,启动实施了“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2.1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1998年,国家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和辽宁大学13所院校建立了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这是我国经济学类唯一的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其建设目标是“目标明确、改革领先、成果突出、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质量一流”。

2.2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2007年,国家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第一期的“十一五”建设简称为“质量工程”,第二期的“十二五”建设简称为“本科教学工程”。

“质量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6个部分。其中,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情况如下(见表3):

“本科教学工程”主要建设项目为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5个部分;目前,教育部分三批批准设立了820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涉及198个本科专业;经济学门类下各专业拥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1个,具体情况为:金融学7个、经济学5个、财政学4个、税收学2个、经济统计学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民经济管理1个;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贸易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等10个专业暂无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王璐

文化国民经济管理论文 篇3:

“钱”味十足,经世济民

自东晋时期开始,“经济”一词就出现于我国的典记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而现代人们常用的“经济”却是由西方传入的舶来品,最早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不管是哪一种解释,经济都与金钱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如何管理、运用金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逐渐成为一个学科,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言论》开始奠基,现代经济学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专业方向,并应用于各相关领域。

我国大学本科招生的经济学学科包含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四个开设最多的专业,也包括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金融工程、税务、投资学等开设较少的专业,还包括海洋经济学、国际文化贸易、能源经济等仅在部分院校试点的专业。这些专业共同构建了经济学类专业的体系。

目前,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交流贸易的展开,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日新月异。较好的就业领域,以及较高的就业待遇,使得经济学类的相关专业成为备受考生和家长追捧的炙手可热的专业之一。每年都有许多考生以考入相关专业为目标。这也导致经济类专业录取分数日益高涨。

因为每年报考经济学类专业的考生较多,开设有经济学专业的院校也多,既有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财经类院校,也有综合性院校和以其他学科为特色的院校。可以说,经济学专业成为我国大学覆盖面最广的专业之一。

谈到开设经济类专业的院校,首先不得不提在国内较为知名的一些经济学科优势明显的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这些大学,前身大多隶属于中央人民银行或商业部,有着深厚的经济背景。不但经济类专业设置全面,而且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强。如拥有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在学科排名上也较为靠前。虽然这些以“财经”命名的院校在校名上有着相似性,但学科构成及特色也有着自身的差异,以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来看,中央财经大学是应用经济学、会计学;上海财经大学是会计学、经济思想史、财政学,金融学(培育);西南财经大学是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是财政学、金融学、民商法学、会计学。可以看出,上海财经的经济思想史、西南财经的统计学、中南财经政法的民商法学分别是学校在同样特色中的招牌之一。

除了这类院校外,还有一些综合性院校的经济类专业实力雄厚,如大家熟知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此外,还有一些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学科,开设有一些与经济相关的专业,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经济学,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培养拥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海洋经济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海洋经济业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熟悉国际海洋法公约及中国海洋经济政策法规,能够适应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化海洋合作与竞争的要求,具有扎实经济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运用能力,胜任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政府机构海洋经济规划管理、海洋产业发展研究、跨海国际合作与跨国企业运营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在许多考生和家长的眼里,经济类专业魅力无穷。每年志愿填报时,“热”度不减。究竟在就读学子的眼里,经济学类是什么样子?接下来,就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子的带领下,一览部分经济学类专业的独特风采吧!

作者:孟天碧 贾梦溪 李烨 陈双双 苏蓝

上一篇:建筑节能技术经济论文下一篇:路面施工工程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