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模具品牌管理论文

2022-04-17

在这个需要用胆识和魄力表达思考、实施决策的时代,我国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对话世界,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赋予他们的崭新舞台上登高远望。而模具制造业就是这种产业的一个代表。被称为“制造业之母”的汽车模具产品,以其具有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特性毫无悬念地列居模具制造产业的榜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汽车模具品牌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汽车模具品牌管理论文 篇1:

新朋股份:具有国际水平的机电零部件制造商

上海新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朋股份)——国际知名的专业机电产品零部件制造商,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协力生产商,专业为客户开发、生产各种规格和用途的专用标准或非标准金属机电零部件,拥有包括钣金类零件的精密冲压、数控冲裁及折弯、激光切割等加工手段以及金属零部件的三维数控加工、精密线切割加工以及常规车、铣、钻、磨等丰富的金属加工成形能力,尤其擅长于各种模具的设计制造以及以“硬模”冲压和钣金工艺生产各种复杂的金属零部件。

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迅速拓展应用领域

公司客户已从成立之初的富士施乐发展到美国百得、日本松下、美国APC、日本牧田、LG电子、本特勒、诺基亚、德国博世、威伯科、英提尔、科尼卡、美能达、佰威斯、开和、惠而浦、德国宝适、西班牙FICOSA等二十多家著名跨国公司。

公司产品等离子电视屏散热板主要为日本松下供货,2008年占日本松下全球采购量的52%,占全球等离子电视屏散热板的市场份额达23%;通信机柜与3G基站机箱:公司为美国APC公司提供通信机柜,2008年占其AR3100系列机柜全球采购量的50%左右,公司是诺基亚的三大3G基站机箱供应商之一,2008年占其全球采购量的70%;电动工具及微型电机:公司为全球著名电动工具制造商美国百得提供OEM,是国内唯一一家为其“得伟”牌专业电动工具提供微型电机的供应商(其国内独资除外);汽车零部件:目前公司主要是为德国本特勒公司提供零部件,为其提供的产品已经用于奔驰E级、保时捷卡宴等国际品牌的中高档轿车。

具有国际水准的研发、设计、制造能力

在金属零部件制造领域,公司的研发制造能力突出,公司已经独立开发出全球先进的用于制造精密冲压零部件的多工位级进模,并已成功用于汽车零部件和平板电视机零部件的批量生产;公司开发出的“等离子电视屏散热板铆轴模”、“超级网孔门穿孔模”、“DW28700型材切割机底座与支架冲压模”等模具均能够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公司开发的VOLVO车门内板模具是开发难度最高的汽车门内板模具之一。

在专业电动工具的电机生产工艺方面,公司凭借生产过程中的绕线、滴漆、换向器点焊、动平衡、精车等关键工序的独特技术和工艺,使之成为能够生产“垒球最先进的专业电动工具电机”的厂商之一。公司所研制的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定子环氧途复、转子二次包封”工艺技术,有效增加了线包强度,进一步提高了电机使用寿命。

核心业务架构推动经营业绩持续稳步增长

2006、2007、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实现106,465,61、109,362,04、138,543,72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实现9,505.53、10,854.20、11,389.34万元,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我们认为公司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两个:一是公司在模具设计、工艺创新、质量保证、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使得公司客户群体不断增加二是公司持续改进的技术、制造和管理水平使公司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了以平板电视机及其他电子产品零部件、通信设备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和微型电机为核心的业务架构,这些产品均因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而具有较好的成长空间。

募资项目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助力企业全面进入汽车零部件业

公司此次公开发行7500万股A股,募投项目包括:“等离子电视屏散热板及复印机架等冲压件生产线技改项目”、“功能型精密通信机柜生产线技改项目”、“汽车模具及冲压件生产线项目”。

公司募投项目均基于目前客户意向性订单的增长而投资,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其中最大一部份资金投向汽车模具及冲压件生产线项目。我们认为募资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将全面提升公司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有效解决公司产能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能使公司长达10年的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耕耘进入一个实质性的收获阶段,公司将全面进入发展潜力巨大的汽车零部件业,公司的盈利能力将迎来持续快速提升。

作者:佳 投

汽车模具品牌管理论文 篇2:

开创中国车身模具行业新纪元

在这个需要用胆识和魄力表达思考、实施决策的时代,我国的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对话世界,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赋予他们的崭新舞台上登高远望。而模具制造业就是这种产业的一个代表。被称为“制造业之母”的汽车模具产品,以其具有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特性毫无悬念地列居模具制造产业的榜首。

据资料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潜在汽车市场,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国。我们不但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更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量,尽快从汽车制造大国转变为汽车制造强国。目前令人堪忧的是,汽车覆盖件模具普遍存在着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生产周期长等情况,这已成为我国汽车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影响了车型开发。怎样打破这种劣势局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呢?这是我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从西方管理的引进,到中国商道的唤醒,这个伟大的时代,经济腾飞呼唤着创新与发现的力量。果断背后的缜密思维,是突破没有既定规则的决策世界。在发现之旅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许多民族产业以民生为重,以实业报国,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栋梁的作用。企业的这种意识被称为企业的“国格”,也就是民族工业精神,一种将社会责任纳入发展规划的高尚,一种把企业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爱国精神,一种时刻以振兴国家经济和民族自强为使命的品质,一种放眼全球的国际战略眼光!企业的存续与嬗变,企业发展的进化与推演,充斥着极为显著而彻底的中国元素与中国特色,更满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民族情结!

“十一五”规划指出,应在相应政策的引导下,积极培育汽车模具的“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主要服务对象,形成以现有较大实力和较高水平的企业领头的地区性汽车模具制造网络。与共和国同龄的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车身模具行业中技术最先进、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起着行业导向作用,在规划方向、行业突破等方面都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怎样寻找市场的智慧、寻找市场无声的支撑,以及寻找市场真正的力量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中,与政府采取恰当的互动”,作为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褚克辛举重若轻地说。诚然,要拥有能力一流的国际化企业,首先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有胆识、有魄力的企业领导者。他们必须先行一步,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与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知识技术平台实现无缝对接。

褚克辛指出,凡是可持续发展起来的企业,要素不外有三:品牌、创新、成长速度。这3个轮子若旋转起来,就能带动市场跟着自己跑,就能赢得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最丰厚的市场份额。要把汽车模具这块蛋糕做大,知易行难!尽管,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地重新认识环境对于决策者来说都是很艰难的精神突围,而褚克辛就是通过这些年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带领他的团队引领蓬勃发展的中国车身模具行业乃至整个模具制造产业一起驶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快车道。

品牌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是集汽车模具与焊接夹具于一体的研发与制造企业,是中国最早的车身工装制造厂,是目前我国汽车车身冷冲模具与焊接夹具行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国内汽车车身模具与焊接夹具行业中率先建立起轿车整车模具与焊接夹具的制造工艺平台,为我国车身模具与焊接夹具的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公司主导产品有:车身覆盖件冷冲模具、检验夹具、焊接夹具、轿车内饰件模具等。有员工1123人,其中本科108人,硕士5人,专科247人,高级职称的69人,中级职称的156人。建筑面积6万m2 , 固定资产5亿元。拥有36台大型数控铣床,其中有2台五轴高速数控铣床,拥有4台大型测量机,有1台六轴激光切割机,有30台大型调试压床。

在开垦与收获中,一汽模具实行的品牌战略无疑昭示着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蓬蓬勃勃,洋洋洒洒,不可撼动。

为了让“一汽模具”这一品牌成为消费者真正满意的品牌,他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研发新产品;不断提高满足用户个性化要求的能力;企业各项管理以市场为中心,保持旺盛的市场生命力;真正重视顾客价值,以用户满意为最终质量标准,营造全新的市场环境;他们在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以及国际模具展览会中,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企业的技术实力,公司外部市场占有率达到72%,并打出“第一模具,第一选择”的宣传标语,很好地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2001年作为东道主与模协共同举办了全国模协会议,2003年褚克辛总经理被推选为全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中央电视台两次报道公司经营业绩,企业知名度迅速提升。“帮助客户成功,共同打造未来”的经营理念在广大员工中形成了共识,企业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

创新思路给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思,故我在……”褚克辛在企业成立之初,就把“变”字铭刻在企业发展的光荣榜上。他倾其心力所希冀打造的正是可以创新求变、凝聚力量的精神图腾。由1999年年产值3200万元,亏损1600万元,到2005年年产值达5亿元,利润5000万元,再到2007年再创新高。在褚克辛的领导下,“一汽模具”靠对“变”的感悟在无路处辟新路,在逆境中寻坦途。

与此同时,当产量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褚克辛反而变得更加冷静,他认为,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指标增长,更重要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机制的转换。中国汽车要走向世界,必须实施四大战略:低成本战略、区域化战略、技术领先战略以及国际化战略。汽车模具也概莫能外。为保持企业的持续科学发展,褚克辛明确提出一汽模具走品牌化、规模化的道路,并把“四个创新”提到了议事日程,即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企业文化创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创造自主创新体制,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企业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大力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快建设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创新体系。”褚克辛义正言辞,掷地有声!

机制创新

“困难就是机遇,竞争就是提高,矛盾就是发展。”这是褚克辛对事物的辩证认识,并贯穿于企业机制创新的始末。

1999年7月9日是模具公司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从这一天起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将由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本中心,转制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利润中心,这标志着企业开始步入市场,启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

公司成立后,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可用4个字来概括——“危机四伏”。过去企业是政策性亏损,每年亏多少,集团公司就补贴多少。可是,从模具公司成立的那天起,一汽就不再给补贴了。没有定单,厂区冷冷清清,没钱交电话费,办公电话被断了,没有信誉度,银行也不愿提供贷款……1000多人还背着1.51亿元的债务,负债率高达86%。

在这些困难面前,褚克辛放慢脚步,沉入思考,摸着石头过河,探索改革路径。要知道,关注企业的成长障碍,也是领导者寻求出路的庇护驿站,有时行动的暂停只是提供重新思考的机会。后来发现那个时期恰恰是一汽模具在挣扎的漩涡中摆脱束缚、重获新生的考验期和变革期,是一段新机制的建立与精神重塑的时期,大家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意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寄托在反思与责任承担上。

在经历了艰难的啃硬骨头阶段后,2000年,企业迎来了它的飞速增长阶段:市场的销售额飞速增长,市场份额也在很快提升;企业获得了很多重要的客户,很多基础设施开始建设;与业界、政府部门也开始全方位的合作。这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

事实证明,褚克辛总经理提出“变”的思维,是适时且卓有成效的。他认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一切事物永远在变”。为此,企业在全员中开展了危机意识大讨论,以“变”的主旋律调整员工的观念和意识。同时,针对落后的管理机制,企业大刀阔斧地迈开了改革的步伐,推出了“一个突出,四个创新”的改革目标。即:突出市场观念,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用工机制、创新分配机制、创新经营机制。通过持续改革,企业基本完成了转制后的机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机构由原来的19个科室6个车间,精简为目前的8个部4个车间,科级干部由原来33名减至14名,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机制。

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荡涤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市场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员工”,“企业分配靠效益,员工收入凭贡献”带来了员工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员工观念经历了“要我干——我要干——我会干——我干好”的历史性转变。企业正在树立“想干不是才——会干是有才——干好是人才”的新人才观。

模拟市场化人力资源配置,员工岗位及分配动态管理,持续了改革带来的“筛动效应”。5年中员工变换岗位276人次,占员工总数33%;员工岗级变化785人次,占员工总数94%,有效地激发了员工奉献智慧和汗水的工作热情。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7倍。

企业内部初步形成了阶梯式员工层次布局;市场化岗位价格布局;大幅度岗内级别布局;多层次动态管理机制;效益贡献比例化分配;零结余的工资管理模式;删繁就简的货币化导向。

8年来,销售收入、利润、回款同期对比快速攀升,从图表可以看出:

当这些清晰、可观的数字已然化为每个时点的光辉印记时,当创业历程的泛黄剪影像记录片一样,一幕幕从眼前走过时,我们似乎忽然发现时间的连贯已经形成它的独特思维视角,它在流转的同时,探究中国模具工业经济未来的朦胧形态,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1999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机制革新包含的所有积极意义,从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到扭亏为盈,创造崭新的发展局面,这对我们汽车模具制造业的振兴大业而言,或许是一种温和的安慰和一段刻骨的记忆吧!

管理创新

一流的模具造就一流的汽车,而一流的模具来源于科学的管理。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管理则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企业向高层次提升就必须创造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管理体系。

在技术管理体系构建中,企业结合实际,建立了在Smarteam平台下的产品数据、工艺辅助、项目管理系统;建立了知识工程管理系统,通过使用关联设计和参数化设计技术,分阶段建立设计、制造各生产环节的多品种知识工程模板,从而构建一套符合公司特点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标准流程。最大化地嵌入已有的设计与加工知识经验,从而达到减少设计错误发生率、降低设计工作强度、提高设计效率,进而缩短整体模具设计制造周期的目的。

在技术标准规范体系中,企业把经验总结及技术积累转化为标准文件,制定了《冷冲模设计图面细则及结构设计要素》、《模具制造工艺规定》、《冲压件检验夹具设计要求》、《冲压件检查标准》等标准化文件。

在生产管理体系上,公司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开发了以项目为主体,贯穿公司生产过程中所有信息的管理系统,包括项目计划、工作量分配、计划执行过程中问题的积累及解决方案的过程、质量状态等。实现了项目目标与部门月工作目标的实时发布,保证了公司与部门目标的一致性。实现了年、月生产负荷及任务分布的自动发布,为策划资源提供了依据。实现了项目运行情况及部门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发布,为项目的控制提供了依据。实现了产品变更执行情况和现场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情况的实时发布,为项目的控制及信息积累提供了条件。

在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始终将质量当作“饭碗子工程”来抓。2006年在2001年建立的质量体系基础上,一举通过了3个体系的认证ISO9001/TS16949/ISO14001/OHSAS180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又上一个新的台阶,质量管理由人治逐步转向法制,从人的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已经形成了基本准则,在全体员工中树立起质量管理意识。通过质量体系的运行,让全员都参与企业质量管理,为保证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奠定了基础。

在管理体系基础上,对于过程控制,公司更注重工序自控规范,要求每位员工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保证生产出的产品符合质量要求。自己先进行检查,然后由下道工序进行确认,最终产品由质检员进行综合检查,并出具检测报告。对于通用量具无法检查的工序,则需要在三坐标上进行检测。在出现质量问题时,严格按照纠正预防措施来处理,坚决杜绝不合格工序流向下道工序,从体系上保证产品质量。

在人才管理体系上,褚克辛总经理始终把解放思想、科学决策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同时,把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与时俱进吸引人,成就理想留住人,创造机会培养人,委以重任锻炼人,变革机制激励人”这是一汽模具的人才发展观。“一汽模具”在实现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模具企业,进而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汽车模具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以技术和培训为依托,抓住科技进步和人才战略这两个重要环节,使之成为推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开路先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汽车模具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一汽模具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交流与技术咨询,选派技术管理骨干出国考察、短期培训,迅速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同时,借用外脑,高薪聘请国内外汽车模具的知名专家做技术顾问,以国际一流水平为目标,再造技术,加速人才培养,构建了11名高级专家、13名优秀科技人才,156名核心人才群体。目前,一汽模具正加速建设拥有国际知名专家、国内优秀知名专家及专业工程师的研发队伍,在企业每一步发展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公司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让员工享有广泛的培训权利。公司领导亲自授课,共举办经营管理、新技术应用、数控加工、装配钳工、模型检具及礼仪讲座等各类培训班541个,培训17200人次,117379个学时,员工人均接受培训22次,150学时。通过培训,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员工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素质支撑。张生春、程保权被集团公司授予劳动模范;张雄飞、隋小兵、张振松被授予集团公司五一劳动奖章;吴凯被授予第一汽车贡献奖;张健、隋志华被集团公司团委授予青年岗位新星;赵和在一汽集团公司岗位技能大赛中荣获焊工专业第1名、焊工状元称号,张玉柱、林佶、闫刚、王洪利、董维刚被集团公司授予技术能手称号,赵剑平、隋晓兵被国家评为高技能人才。

产品创新

企业始终提倡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企业中群众性的创新活动氛围广泛形成,方兴未艾。员工提合理化建议513项,实施并奖励419项。制作并举办了创新成果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公司承接了奇瑞公司S11轿车整车模具和检验夹具的设计制造,其整体侧围模具的设计制造属国内首创。2004、2005年完成了多年来模具人的梦——轿车整车模具的开发与制造。此项目涉及到轿车车身设计和试制、覆盖件模具、检验夹具以及车身冲压工艺、装配工艺、焊接工艺和焊接夹具的设计制造、匹配调试等车身开发的全过程;涉及到车身设计技术、板材塑性变形及冲压成形理论、模具材料、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是一项跨多学科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有机地把这些技术和多年的经验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轿车整车模具制造企业。此项目的完成挡住了大批车身模具进口,增加了出口模具量,已与国际模具业接轨,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基于多年的生产实践,特别是通过十余年来的轿车车身模具生产实践,企业不断地坚持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CAD/CAM/CAE技术,大量投入资金购入与引进计算机软/硬件及数控设备(包括数控铣床与三坐标测量机等),应用数字化管理技术,在模具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方面坚持开展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世界先进的模具管理、设计与制造技术,逐步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彻底结束了过去那种依靠模型、样架、样板生产模具的历史,模具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许多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模具企业的整体实力迅速提升。公司2001年质量控制体系已经通过QS9000、ISO9001和 VDA6.1质量认证,2006年又一举通过了3个体系的认证ISO9001/TS16949/ISO14001/OHSAS180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同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接轨,实现国际化经营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公司不断开发新产品及关键技术,已经在国内率先具备开发与制造中高级轿车整车车身模具的能力,这是我国模具行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很显然,这将中国自主技术在未来产业领域的发展中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种影响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不管怎样,它在核心技术上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事实上,科学上的一小步,常常意味着人类的一大步。而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上的一小步,同样可能促进整个产业的一大步。

除此之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

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数字化”框架平台已形成。从营销到财务、从生产计划到制造、从设计明细到采购提料、从工艺编制到定额给定、从NC编程到数控加工及检测数据等,借助公司内部局域网实现了信息资料的共享与管理,减少大量重复性的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目前,公司通过网络与德国建立了大容量数据传输系统及视频会议专线,这个项目的建立将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为国际化经营开辟了道路。

产品的研发创新归根结蒂要向市场要效益。

2003年,褚总在做工作报告时向全体员工提出“羊年挣洋钱”。公司在立足国内做强、做大的同时,以追求国际一流水平为目标,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随着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日频繁。企业先后与德国、意大利、日本、奥地利、韩国、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有关公司洽谈项目,签订技术合作协议。2003年1月,一汽模具首次独立与德国大众公司本部签订一套自动化落料模的制造任务,按照德方的制造标准和要求制造完成后,一次验收合格,德国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模具在德国大众公司上线生产获得一致好评,为模具公司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陆续与日本丰田公司、德国大众公司签定了模具合作项目,累计合同金额达6736.41万元人民币。正是因为搭建了轿车整车模具的平台,2005年以来,一汽模具公司先后承担了一汽轿车“奔腾”、一汽大众“速腾”、“迈腾”及“新捷达”的主要外覆盖件的模具开发与制造,还成功地为上海大众“明锐”轿车的整体侧围承担开发与制造,改变了多年来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2007年,国际市场又有了新的突破,与美国GM通用公司、克莱斯勒,西班牙有关公司先后签署了超过130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使公司在全面进入国际高端市场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一汽模具公司在经营国际化的道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企业文化创新

“伟大之变在于伟大之心!”褚克辛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是一种平衡的关系,也是企业发展中核心竞争力的外延,是企业软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建设最具竞争力的汽车模具企业,必须以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将企业对国家、对行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目标的一部分。在“一汽模具”,从来不是建立纯粹的销售目标,而是建立综合性目标。把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的事业同国家的、社会的、行业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不以一己之利而损公,自然能够得道者多助。这也许就是“一汽模具”获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近年来,“一汽模具”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逐渐形成了以“诚信、负责、变革、领先”为核心内容的企业精神,“第一模具,第一选择”的企业宗旨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广大员工的普遍认同。褚克辛说,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为而治,要想达到无为而治,其基础应该是有相对完善的企业文化,并且得到每一名员工的高度认同。“特别是我们的科研团队总是有一种自觉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和民族意识,让他们把技术创新的追求置于个人得失之上。在与外国技术人才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中,企业文化使得我们团队斗志昂扬,飞速成长!”

成长速度和未来规划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梦想的企业家不是一个称职的企业家,没有梦想的企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

行走在企业发展的洪流中,在多元化的困局中,褚克辛总是沉于思而敏于行,他时刻在思考与梳理着企业的未来走向。褚总说:“8年前,我怀着两个梦想来到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一个梦想是把模具公司发展成中国模具行业最强,成为国际模具行业知名企业;另一个梦想就是服务一汽,为一汽腾飞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一汽的马前卒。”看来,他试图写意的是“一汽模具”对精神信仰的追逐,他以行动告知整个团队,意志之剑是征战未来的真正力量,一个想要领军中国模具市场的企业就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打造属于中国未来的王者之师。在褚克辛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切优秀领导人的秉性:前瞻性的战略、持续不断的创新、严格的执行控制。

哲学上讲,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那么,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想再继续以过往等同的速度前进,是不现实的。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挑战现状”更具积极意义!

置身汹涌商海,人们的目光都会不由自主地关注立于潮头的旗舰。关注,从来不是一件坏事。作为领航人,又该以怎样的远见去寻找新的切入点呢?褚克辛朗朗地回答:“我国汽车模具行业起步很早,发展却很缓慢,加速发展期也只有近五六个年头。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用短短几年的光景就与国际的先进技术水平相差甚微。估计还需要5至10年就可以与国际最先进水平相对持平。”他的话让人们在振奋之余,也强烈地感受到一场酝酿已久的追逐战已经迫在眉睫。“目前,‘一汽模具’的技术处于国内最领先的地位!在国内来看,至今没有对手!”这是记者从自信的褚克辛那里听到的最响亮的叫板。“我也希望有对手,这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不需要去思考和研究与同行业的对抗和垄断,因为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得更远了;我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汽车模具企业闯入中国市场以后的应对格局,确实有差距,但我不会畏惧!”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也许将是新一轮市场竞争号角即将吹响的信号。褚克辛有着自己的感悟:“企业所处的是一个高竞争行业,需要我们时刻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善于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来达到成功。因为在高科技行业,是没有人可以停滞不前的,要么是上,要么是下,不进则退。我们努力做到了今天的业绩,但我们还要继续向前冲!”

“企业强国梦的探索是一种超越个人荣辱的博弈。”试想,当中国真正从“世界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后,同样,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与区域经济一道为世界所认知。“一汽模具”作为中国汽车模具的“希望之师”,正翱翔于行业之巅。我们有理由相信,市场会因“一汽模具”的主动出击而更加波澜壮阔,怀揣民族工业情怀的这支战斗团队必将走向世界,创造辉煌!

(责任编辑:云馨)

相关链接

褚克辛先生,1951年出生,1981年大学毕业,现任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模协车身模具及装备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年被长春市评为十大科技英才,被吉林省评为经营管理人才。

褚克辛先生一直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他领导的“轿车整车模具自主开发与制造”和“整体侧围模具的开发与制造”项目的成功为挡住进口模具提供了技术保障,并获国家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撰写的《中国车身模具业和国际水平的差距及发展措施初探》及《轿车国产化模具制造实践与建议》、《中国模具业发展战略联盟的合作与实践》、《提高白车身装备(模、夹)一体化的能力,支撑中国自主轿车的发展》等文章在国内一级杂志上发表。2002年,他率领“一汽模具”自主开发和制造了整车模具,2003年又将冷冲模具市场做到国外,实现了模具出口、挡住进口的战略目标。2005年,策划利用5年的时间做强做大第二主导产品——焊接夹具产品,2007年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在国内初步形成品牌。

作者:蒋 辉

汽车模具品牌管理论文 篇3:

底层求生样本

被称为中国北方模具之乡的河北黄骅和泊头,究竟活跃着怎样的一群模具供应商?它们所由何来?所向何方?

一辆整车由数万件零部件构成,而构成这数万件零部件,需要数十万件的模具去铸成。模具的精度与一致性直接决定着零部件的精度,而零部件的精度也决定着整车的匹配度与品质。

2012年8月,《汽车商业评论》记者来到被称为中国北方模具之乡的河北黄骅和泊头,参观和考察了当地的模具产业发展。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无助、困难,以及未来发展道路的渺茫。

黄骅地处“环渤海、环京津”的“双环”枢纽地带和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国家跨世纪工程(神华工程)的龙头项目黄骅港就在此地,被看成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从北京乘坐高铁50分钟到达河北沧州,从沧州再坐1小时大巴就到达了黄骅。刚刚走下大巴车,汽车站对面两个模具公司就赫然出现在眼前,最初记者还以为这只是一家模具企业设在车站边上的展厅或形象店。

但,这居然是两家模具企业的车间。在十几平米的出租房里,三四个人在工作。黄骅市模具工业协会秘书长、黄骅市模具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王金元告诉《汽车商业评论》,黄骅有1000多家零部件企业,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就是这种类型的作坊式的企业。

按照材料属性不同,黄骅的模具厂主要生产汽车方面的玻璃模具、塑料模具和金属模具。王金元称,在当地从事汽车模具的企业达400多家之多,其中2012款奥迪A6L的玻璃模具就是在当地生产。

但并不是所有模具企业都有这样的大客户,王金元说,当地真正能拿到奥迪订单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这里模具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国内的自主品牌。

泊头的模具企业主要是以大型模具为主。这一经营方式与黄骅只生产小模具不同,所以泊头模具企业的销售额比黄骅大,有的甚至在2亿元左右,而黄骅最大企业的规模也只有7000万元销售额,不过,双方的利润却相差不大。

另外相同的是,他们现在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在汽车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他们的资金链已经绷得很紧,企业规模也很难获得突破,等待他们的未来是什么?

劳动力压力

中国的模具企业、特别是河北的模具企业大部分都是从2002年开始,也就是与奇瑞、吉利、中华等自主品牌轿车企业一起起步,那时正是这三个品牌相继获得轿车生产资格证的日子。

董桂明就是在那时候一起转行做汽车模具,之前他一直是给江苏盐城的中国第一家录音机品牌燕舞配套,但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再加上周边的很多朋友都转投模具行业,于是他就与几个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家模具公司。

至今,最初与董桂明一起创业的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模具公司,他现在在泊头的公司叫做河北省泊头市顺达模具有限公司。

董桂明说,模具生产是一件对精度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决定一个企业所生产产品质量高低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所采用的机械设备的先进性;二是工人的熟练程度。

目前这个行业内的设备相差很大,最先进的三维立体数控机床大约价格在2000万元,但同样200万元的也有,20万元的也不少。

按照董桂明的说法,模具行业最缺的是35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的熟练技术工人,但现在几乎所有的模具企业都找不到这些技术工人。

这是因为模具行业本身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行业门槛不高,所以一部分人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之后,都会先买一台价格并不是很高的设备自立门头了。另外一个原因是模具行业需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很多人过了35岁就开始不愿意继续承受。

“这些还不是我们最大的问题。”黄骅的另一家模具企业的老板吴新华这样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制约这些模具企业做大的更重要因素是一般工人都不好招,也不好管理,黄骅现在每个模具企业所雇用的员工总数常常难以超过40个。

黄骅市总面积为1544平方公里,按照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全市境内的总人口为41.97万,而城区常住人口为12万。这样一个人口规模,的确很难支撑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化城市。

以山东诸城为例,这个城市的面积为2183平方公里,但全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108.62万(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字),是黄骅的两倍还多。又由于诸城周围的五莲、安丘、沂水等地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它又能吸引周边县市的大量劳动力前来务工。

黄骅与天津交界,距离北京也很近,周边城市的劳动力并不以黄骅为主要务工流向城市,所以“现在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并且人员素质不高,不好管理”。吴新华对于这种现状也颇为无奈。

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现在黄骅有好几个专门的劳动力中介机构,用人单位招人只能通过他们,他们代替工人谈工资、谈条件。

这些中介机构,完全摸透了这些用人单位的底,所有工人都不跟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是用人单位不签,是工人不签,“我不能将自己卖了吧”,由于存在上千家模具企业,这家不要还有那家要,就在这种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只能委曲求全。

而更令人恼火的现象是,中介机构因为握有用工信息,便向用人单位收取中介费,但这是一个行业,是要生存下去的,就会出现中介机构送人又挖人的奇怪现象。

“我们的人力成本非常高,一个熟练工人的月工资都在4000元以上,一个高级技术工人的工资每月都超过了8000元,”在这种条件下,当地的企业不但招收不到年龄在35~50岁的熟练工人,即使是在一家企业工作连续满3年的工人也很难见到,“而且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家都不愿意出力。”

受制于工人的数量和质量,分散和规模小成了当地模具企业的一个鲜明特征。这样的企业如果拿到某一笔大的订单,将根本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独立完成,在这种状况之下,转包也就成为必然,尽管汽车公司特别不愿意转包现象出现。

如此,这种企业所开模具的一致性和精细化怎样才能够实现?

资金链的压力

2002年到2010年,这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期,产生了大量的模具开发需求,所以也成就了中国这么多模具企业。然而从2011年开始,市场增长放缓,自主品牌主机厂的生存日益艰难,在这种背景下,模具企业也步入了艰难时代。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虽然订单量变得很大,大家都很忙。”董桂明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但他却感觉生存得很艰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现金流。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过去,所有的模具企业与主机厂自签订合同开始,就应该收到主机厂30%的定金,然后模具企业要用这部分钱购买原材料、进行CAD制图等准备工作。然而现在,市场不景气,主机厂已经不愿直接给模具企业现金结算,承兑汇票已基本成了业内唯一付款方式。

这里所讲的承兑汇票主要是指商业承兑,是指由银行认可的有足够信用度的大客户作为出票人,而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的即为商业承兑汇票。

对于中小模具企业来讲,他们往往需要这笔首付资金来展开工作,而要将承兑取现就要遵守银行的各项规定,大约需要交纳10%的手续费,否则就要垫资,一般至少几百万,目前黄骅与泊头几乎没有一家模具企业能够承担起这么高的费用。

于是,为了加速资金的流通,这些模具企业一般选择付出10%的手续费来抓紧时间开工。雪上加霜的是,比如一笔超过1000万元的订单,开模过程中他们通常会收到企业2~3次的降低成本通知。

在上千家模具企业中,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以价格和人情拿到订单。如果主机厂最后表示没有现金结算,只能以车辆结算,他们也只能接受,然后转而想办法把这些车盘出去换钱,本来稀薄的利润又损失不少。

如此,这些模具企业的生存状况非常困难,甚至出现了赔钱赚吆喝的状况。企业添置购买更新、更精细设备的积极性也将大受打击。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

“那怎么办,就让市场淘汰吧,‘剩’者为王。”董桂明这样对《汽车商业评论》说。

目前自主品牌汽车公司在市场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日益加快新车型的投放(这是这些模具企业工作量加大的重要原因)。董桂明认为它们应该更重视产品品质的提升,重视产品的一致性,从而提升消费者对使用车辆的满意度。

他觉得,自己这样的模具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只能加大投资。2009年黄骅市经济开发区(属于河北省级开发区)开始招商,他在评估了黄骅将来的发展之后,依然决定投资1000万元购买了40亩地进行新工厂建设。

在董桂明的影响下,吴新华也跟随他买下了40亩地。现在吴新华的工厂已经开始生产,而董桂明的厂房从9月份才开始硬化地面,原计划2012年10月开工生产也只能拖到2013年1月。

影响董桂明开工进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量的资产都投在了购地和厂房的建设上,再去购买先进设备就需要获得银行贷款了。然而在他工程建设的三年过程中,黄骅市负责开发区项目的市委主管领导也换了三任,《汽车商业评论》记者8月份在黄骅采访时,董桂明仍没有拿到新工厂的土地证,他与吴新华每天都到开发区管委会跑关系。

而如果没有土地证,董桂明就无法在当地获得银行贷款,也就没有资金购买机器设备,更没有办法进行人员招聘。

未来可期

从黄骅回到北京之后,《汽车商业评论》记者见到了董桂明的儿子董海东。董海东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工作两年之后辞职进入了北京一家公关公司。

“父辈们能做到这种程度,真的已经非常不错了。”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不论是黄骅还是泊头的模具企业老板大部分都是从农民起来的,是第一代创业者,每一步发展都非常谨慎小心。

“他们对待非常懂生产,但对财务等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不足,他们甚至弄不清楚一年的利润有多少。对于未来的形势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但董海东也发现这个行业正在慢慢地规范,比如现在的“主机厂也不会完全依靠价格下订单”,2011年广汽传祺在模具竞标过程首先将报价最高的和最低的都去掉了,然后再从其中筛选合适的配套商,尽管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标价比较低的供应商。

奇瑞则从2011年开始将负责模具采购的把关人换成了日本人,这些日本人非常严谨,这与之前由中国人担任负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人非常重视模具的精确性和流程的规范性。“之前很多通过人情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行不通了。”他说。

不过令董海东沮丧的是,当他想从这些日本人那里获得些建议时,对方只是微笑,表示无能为力。

如果中国汽车企业“疾”在胃肠,那么模具企业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但董海东认为只要中国汽车企业还有未来,还能发展,他们就能有市场可做。

如同自主品牌要经历一定的阵痛一样,模具企业的发展也必定是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是看谁先做好了过冬的准备。

在董海东的建议下,董桂明已经将在黄骅的新工厂定名为“黄骅市龙泰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这样除了能获得当地政府支持外,还为该公司在未来模具市场的多样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帮助父亲渡过难关,现在已经提上了董海东未来的计划当中,“如果有可能,我随时可以回去。”但在回去之前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做。

他说,如果回去肯定会严格按照“现代商业化的公司来进行管理”,这势必会进行一番调整,这其中就包括完善公司的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质量检测部等。

在董海东看来,尽管这个行业没有什么高深的技术,但真正能够保证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就是竞争力,在行业进行整合之前,先将自己整合才能在未来的生死考验中生存下来。

“江浙一带的模具企业其实也是像黄骅一样。”有一位不愿具名的观察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确实是带动了这些地方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在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社会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时候,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发展桎梏。

当然,“江浙一带的企业与北方的黄骅和泊头不同,他们的思想比较先进,也比较大胆。”董海东了解到,这其中虽然有一些人已经退出了,但留下来的企业则大量采购先进机器。不过他说,在现在这个市场极不规范的背景下,他们也大都“死”得很悲惨。

作者:孙铭训

上一篇:雪菜优质栽培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共教学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