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问题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商业呈现出拉动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社区商业全力推进、网上购物迅猛发展等新特点。未来5~10年,城市商业仍将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渠道,并将出现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等趋势。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市商业问题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城市商业问题管理论文 篇1: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构建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构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今后各地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城市商业网点的发展趋势与商业网点规划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认为核心内容是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商业业态规划及商业网点发展的激励与规制政策,构建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商业中心;零售业态

从2001年起,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完成率达到93.2%,北京等38个重点城市已全部编制完成商业网点规划。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践起步较晚,但学术界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商业网点规划的性质、基本原则、内容、目的等进行了研究。谢涤湘(2008)等对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规划的政策、内容、侧重点、主要考虑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郭振(1999)、柴小青(2005)等探讨了商业网点规划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徐晶(1999)、李文成(2005)等研究了影响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因素;徐晶(1999)、谢涤湘(2008)等分析了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侧重点。此外,许多专家学者还探讨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依据及编制主体等问题。

然而,由于研究的角度、方法、时间方面的原因,许多对商业网点规划的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角度问题,现有研究大多从商业设施的理论布局出发,缺乏从消费者角度思考商业网点布局问题;二是方法问题,现有研究多为定性推论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三是理论框架缺乏,虽然学术界已经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目前仍未形成一个规范的、得到普遍认可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框架。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吸收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框架进行探讨。

一、我国商业网点发展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影响的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和经营观念更新,商业网点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商业网点大型化、信息化,高雅化、服务的人性化、人本化,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化等。商业网点发展的这些特点和趋势将对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产生深远的影响,尤以以下三点最为突出。

(一)外资商业网点扩张迅速

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全面取消了外资零售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上的限制,商业流通领域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新阶段。此后,外资商业企业在华投资快速扩张,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2005-2007年,我国批发零售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 606个、4 664个和6 338个。外资商业巨头的进入,虽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企业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水平,加速我国商业现代化进程,但我国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盲目引进、好大喜功,对外资商业巨头扩张缺乏约束,甚至给予外资商业企业“超国民待遇”,给本土的商业企业造成很大的生存压力。因此,政府对外资商业企业发展进行规划和监控,防止盲目投资和过度竞争是十分必要的,而以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因此,我国各地在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时候,必须在充分分析各地消费能力、商业网点的竞争度和饱和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外资商业企业的数量、规模、选址等做出严格的限制,这是新时期我国商业网点规划的特殊使命。

(二)“城市空心化”与商业网点的“郊区化”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了躲避拥挤的交通、昂贵的停车费以及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大量向郊区或者更远的乡村迁移,出现了“城市空心化”(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即“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表现)现象。我国虽为发展中国家,但在某些大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也开始出现“城市空心化”的端倪。与此同时,随着旧城区的改造,居民逐渐向城市边缘及郊区搬迁。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居民传统的购买方式,消费需求等都由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因此,各地在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发展趋势,重视城市新兴发展区、居住区等区域的商业网点的规划与配置。

(三)商旅文一体化

作为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之一,购物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且城市里风靡的时尚、丰富的商品、优越的购物环境,也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2]。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三流”(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为商业的发展聚集了人气,增加了商业气氛。此外,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景观等不仅能散发出人类历史的光华,而且能不断地集聚客流和人气。因此,各地在进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应树立“大商业”的观念,将商业网点规划与旅游、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开发相结合,将商业发展融入到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去。这样既能促进商业的大发展,又能提升一个城市商业的档次、品质与文化内涵。

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基础

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研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模式,但是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商业活动作为城市的主要活动之一,其网点的规划受到城市规划、交通、人口分布、历史与文化积淀、宏观政策环境等各方面影响,需要综合利用地理学、战略学、经济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方面理论和方法处理商业网点规模与布局问题,解决商业网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因此,商业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学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城市规划理论等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基础,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商业网点规划制定,能够促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一)商业经济学理论

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以反映商业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商业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商业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理论,其中尤以商圈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理论等)和消费者行为学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息息相关。

商圈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国外城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也能为我国城市零售企业网点布局和业态分布提供依据,为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对城市商圈的空间布局和业态分类奠定理论基础[3]。

商业空间层次结构不仅来源于经济法则,还来自消费者行为及社会经济属性,分析空间形态应该首先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规出发,考虑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4]。在规划商业街区、业态分布、商业网点的布局等方面要正确反映消费者行为的规律及要求,以本地区消费能力的构成为基础,以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为参数,以广大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度为标尺[5]。

(二)城市经济学理论

城市经济学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密度效益、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是进行各类商业活动和建设商业网点的载体,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遵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以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合理地解决商业网点的密度、相邻、布局及集聚等问题。

(三)空间经济学理论

空间经济学强调集聚(agglomeration)对生产和城市区位的再构影响,通过空间供给和需求、定价和产出分析,研究空间均衡,即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的最优空间配置模式,包括部分均衡和一般均衡[6-7]。商业集聚现象是现代城市商业网点发展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各类商业聚集区(如商业街、SM、CBD等)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如何在空间上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些商业聚集区,如何在各商业聚集区之间分配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使之趋于空间均衡等都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四)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从属于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是对城市规划的补充、细化和完善,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与方法[8]对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面广,规划内容多。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中指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是指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反映城市商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商业网点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建设规模所做的统筹设计。柴小青认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以及商业街的布局和规模;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以及物流基地的建设、调整与改造;商业业态结构、商业组织形式、商业服务网点规模、商业发展与城市人文环境相协调,商业设施服务定位规划等[9]。刘星原认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为城市的整体市场交易功能以及不同商业区域性功能的培育、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对关系城市交易功能有全局影响的重要市场、街区、商区等进行规划,为继承、培育和突出城市优势和特色而进行的针对性规划,为便利居民的生活消费,对零售和服务布局进行规划。

从上述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解可知,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在充分了解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商业网点发展的趋势,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为核心构建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商业业态规划及激励与规制政策。

(一)商业网点空间布局规划

商业网点空间布局是指在综合分析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现状、客流规律、交通状况、商业环境、历史传承、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城市商业资源在空间上做出的统筹安排与配置。具体来说,它包括宏观(面)、中观(线)、微观(点)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确定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

根据中心地理论,结合我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成果[10-12]和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践,城市商业中心等级按照主要商业功能、规模和辐射能力可以分为市级商业中心(一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二级商业中心)、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三级商业中心)三级,它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基本的商业结构体系。

根据城市商业发展的需求,一般城市可以发展1-3个市级商业中心(一些特大城市例外),若干个区域商业中心,而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则不受数量的限制。在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对三级商业中心的功能做出明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切忌重蹈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小而全”商业布局的覆辙。一般而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根据级差地租理论,由于不同业态的商业网点对地价的承受能力有别,会相应选择与其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商业中心,由此形成功能各异的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全市居民及外来人口(包括游客)高档次,特殊类型商品的需要,人们在此更多地追求休闲,娱乐与享受。因此,市级商业中心在业态发展上应该强调高档化、精品化、时尚化,重点发展名店、特色店、老字店、百货店及餐饮娱乐网点等,由于地价较高一般限制设置占地面积较大的大超市与仓储式商店。

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属于属地商业,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及与一般消费品及服务的需要。因此,其商业网点发展应该强调便民化、大众化,重点发展日用品店、便利店、食杂店、水果店、书报刊亭以及理发店、维修店等商业网点。

区域商业中心在规模等级和功能定位上都介于市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之间,可结合各区域的特色,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别突出购物、交易、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形成各自特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端倪,为此,在编制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趋势,适度超前规划,在城市的新兴发展区、工业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促进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的形成,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超前规划区域商业中心。

2.中观层面——商业街区的空间布局

现代商业街是重要的城市商业网点空间形态,是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窗口。商业街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是发展现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重点之一。在规划商业街时,要求在对现有商业街现状分析(现有商业街空间布局、数量结构、发展特征等)的基础上,对未来商业街的发展方向、总体布局、发展重点以及对商业街的建设、改造、提升与完善等方面给予引导,并提出相应措施,尤其对如何突出商业街特色、营造美观的商业景观、丰富文化和传统内涵以及发挥旅游功能等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商业街有序稳定地发展。同时,要注重商业街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绿化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景观设施等)和购物环境的改善(配备相应的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设施)。

3.微观层面——大型商业网点布局规划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规定,大型商业网点面积的标准按各城市实际情况由当地主管部门确定。纵观我国各地商业网点规划实践,大型商业网点一般是指营业面积在5 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主要包括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简称SM)、仓储式商场和大型专业店等业态。大型商业网点在促进城市繁荣、改善购物环境、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和增强中心城市商贸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大型商业网点的发展也会带来诸如加大城市交通压力、威胁中小商业网点生存发展等问题,需慎重设置,不可盲目发展。

大型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必须在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特色明显、以人为本等原则下,在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大型商业网点空间分布、人口分布及变化、集聚效应、交通条件和消费者行为的基础上,根据大型商业网点与人口的对应关系布局(具体对应关系可参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资料汇编》)提出大型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导引和分区、分业态的数量调控导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重点提升和新建的大型零售网点发展规划(选址、营业面积、功能定位、相关配套设施等)与建设时序。

(二)商业业态发展规划

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兼具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调控双重职能,因此对商业主要业态(批发业与零售业)进行规划也是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1.批发业发展规划

(1)批发企业发展规划。批发企业是批发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批发企业发展规划应以批发企业现代化改造、龙头批发企业的培育为方向。随着流通产业结构及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传统批发企业已逐渐不能适应,要求批发商业具备新的、相应的功能。规划应引导批发企业应尽快从单纯的商品供给调整中解脱出来,成为生产企业的“销售代理者”和零售业的“购买代理者”,引导总分销、总代理等新型批发企业发展,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食品专业配送企业。

(2)专业批发市场发展规划。专业批发市场是指一种或若干种商品经营者和商品购买者入内,集中、公开、独立地进行交易的固定场所。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专业批发市场规划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

顺应现代流通发展趋势,农副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应以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功能创新为发展思路,加强农副产品市场的软、硬件建设,包括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准入制度等的建设,创新交易方式,引进拍卖、期货等新型交易方式等。

工业消费品市场建设规划应以调整、改造、提高商品档次和服务质量为发展思路,结合各区域产业特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广的基地型、区域性工业消费品市场。

此外,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对各专业批发市场(包括新建、整合、改扩建等)的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建设年限与时序等有相应的界定,以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

2.零售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零售业态分类标准》(GB/T 18106-2004),我国零售业态从总体上分为有形店铺零售业态和无店铺零售业态。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一般是对实体网点进行规划,故本文指的零售业态主要是指有形店铺零售业态,主要包括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等业态。

零售业作为城市商业网点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数量多、分布广、差异性大、灵活性高,如果从空间上与数量上对其发展作为规划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本意,且在商业网点空间布局规划中,无论是商业中心还是商业街,其本质都是商业业态的动态组合的反映,而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已经对一些大型的零售业态的空间布局(规模、数量、选址等)做出了明确规划。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零售业态的规划不宜过细,应从大处入手,只需对各商业业态的布置原则、设置导向做出相应的界定即可,这样既可增加规划的灵活性,又能为商务主管部门管理商业网点提供参考,使规划不失可操作性。

(三)激励与规制政策

1.商业网点规划中的激励政策

我们这里讲的激励政策是指政府在商业网点发展过程中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与保障措施。在优惠政策方面,对于重点发展的行业与业态,政府可以在行政审批、税收、投融资政策、用地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在保障措施方面,政府应该在商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商业企业流通(商流、物流、信息流)标准化体系构建,商业中介组织培育等方面积极作为,营造良好的经商环境。同时,抓住当前城市商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需要重点发展的内容,制定专项规划,如物流规划、农产品市场体系规划、商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等子规划。

2.商业网点规划中的规制政策

我们这里讲的规制是指政府对企业行为的监控,是基于法治、政企分开的政府干预[13]。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中的政府规制政策主要包括对商业网点进入或退出的规制政策(如对大型商业网点、外资商业巨头进驻等的约束,对新设立商业网点的行政许可等),对商业企业竞争行为的规制(如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对商业网点质量保证监督的规制,安全规制(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规制),资源、环境规制(排污、噪音等方面的限制)等。

四、小结

在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具有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调控双重职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成败还在于实施。因此,商务主管部门在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同时,还应构建一套完整的城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实施制度,以确保商业网点规划的是顺利实施,为商业网点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商业网点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晶.城市化进程与商业网点规划[J].商业研究,1999(5):91-93.

[2] 姚昆遗.树立大旅游观念拓展商旅结合道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2):109-112.

[3] 齐晓斋.城市商圈发展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6-41.

[4] 黄维梁.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5] 范天吉.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实施手册[M].吉林:吉林电子出版社,2004:188-189.

[6] 陈雯,吕卫国,孙伟.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相关进展与评述[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70-75.

[7] 藤田昌久,保罗•克鲁德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0-72.

[8] 董杰,贺显.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述[J].建筑设计管理,2008(5):43-48.

[9] 柴小青.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需深入理解的几个问题[J].商业研究,2005(17):211-213.

[10]仵宗卿,柴彦威. 商业活动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20-24.

[11]薛娟娟,朱青.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0):21-24.

[12]孙元兴.国外商业规划理论及评述[J].商业研究,2003(23):13-15.

[13]裴艳丽.流通产业的竞争与规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76.

(责任编辑:刘春雪)

作者:胡永仕 王 健

城市商业问题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城市商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商业呈现出拉动居民消费快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社区商业全力推进、网上购物迅猛发展等新特点。未来5~10年,城市商业仍将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渠道,并将出现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等趋势。

关键词:城市商业;居民消费;生活性服务业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商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商品流通市场规模从1978年的505.2亿元扩大到2007年的60411亿元,其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32.41%上升到67.72%。特别是1997年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10%。目前,我国城市商业已经占据了全部流通近2/3以上的市场份额,很多城市服务类消费的比重也已超过30%,城市商业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流通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我国城市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在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零售业态加速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不断兴起和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值得关注。

(一)城市市场增长势头强劲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流通业扶持力度较大,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村流通业发展依然相对比较缓慢。从整体上看,2000年以来,城市的商品流通量在不断上升,所占比重由62.79%上升为67.72%,而农村的商品流通量则处于不断下降的状况,所占比重由37.21%下降为32.28%。

从消费品市场来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06年,城市消费品市场数达到了25237个,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8.1%增加到37.6%:农村消费品市场数则从1990年的59473个减少到2006年的41805个,所占比重由1990年下降了19.5个百分点。同时,城市市场的成交额从1994年超过农村市场后一直呈上升势头,而农村市场则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979-2003年城市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34.76%,农村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率为19.63%。表明城市流通从成长期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二)城市商业已成为城市居民实现消费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国最终消费结构中。居民的消费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80%最终消费都是由城乡居民来完成的。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在我国最终消费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城市商业已成为城市居民实现消费需求的一个主要途径和场所,在我国的国民经济最终消费中,通过城市商业和流通领域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部居民消费的比重接近80%。城市商业领域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和各种新型商业业态的快速发展以及批发市场、百货商店等传统业态的不断改造提升,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激发了居民的潜在需求,有效地刺激了居民的消费。对于促进消费正起着比以往更大、更突出的作用。

(三)生活性服务业在城市商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城市商业与传统城市商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在横向上,现代城市商业不仅仅是消费品的批发与零售贸易,而是传统商业与餐饮、住宿、居民生活、娱乐等众多生活性服务业构成的大商业。在纵向上,现代城市商业在生产、供应、消费链中已经不再局限在批发、零售的一、两个环节,而是向生产领域、设计领域、产品研发领域等上游领域延伸。也就是说,传统城市商业的主要功能是商品交易,而现代城市商业除了物质的交易买卖外,融入了更多的服务内容,包括家政、休闲、文化、教育等等。从而丰富了城市商业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以实物消费为主转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使生活服务业在城市商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住宿餐饮零售额已连续17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7年全国住宿与餐饮业零售额达1235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6%,已经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力量。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各类服务企业和网点近50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月嫂、陪护、聊天、理财、保健等服务不断成为家政服务的主要内容。同时,美容美发、洗浴、汽车修理和保养维护、数码产品维修和培训等服务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在促进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社区商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的基础,是一定区域内居民生活必需品集中的购物场所。近年来,在商务部高度重视社区商业建设和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的推动下,全国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社区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以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为中心,根据示范社区标准,加大业态结构的调整力度,重点配套超市、菜场、早餐等生活保障性商业网点,发展了一些符合社区特点的大众餐厅、社区茶馆、洗衣保洁、美容健身、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修理服务、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等现代生活服务业,使业态和商品种类初步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需求,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例如,宁波市在11个试点示范社区重点引进放心早餐、废旧物资回收、居家养老所等5种缺失业态。辽宁省在城市社区新建和改扩建各类商业饮食服务网点2万多个,新增早餐服务点和早餐车2000多个。

(五)网上购物成为主流消费方式

近年来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的网上行为之一。从网上商品交易范围看,涉及范围日益广泛,涵盖服装、书本、光盘、游戏、MP3、手机、化妆品,甚至收藏品、艺术品等等。从网上购物成交额分析,交易规模呈跳跃式扩张,从200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4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7%。网上购物成交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0.0036%增加到2007年的0.348 8%。

从网上购物交易人数分析。网上购物用户稳步增长。1998、1999年网上购物的用户很少,2002年以后,我国参与网上购物的网民数量不断攀升。2003年中国网上购物用户规模为286万人,2004年达到563万人,2005年达2 200万人,2007年则超过5500万,增速惊人。2007年国内2.1亿网民人均网上购物消费规模达到1080元,标志着网上购物开始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消费方式之

二、城市商业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5-10年,城市商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将在规模、流通渠道、经营方式、区域竞争和市场空

间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一)城市商业规模在多种利好因素推动下将继续扩大

尽管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城市商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随着国家刺激内需政策的实施和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的释放,我们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商业在流通业中的份额还将进一步提升。并将在城市发展乃至经济发展中发挥新的作用。

第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将促进城市商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7%,每年将以0.8%的速度增长。在未来15年内,如果按照城市化率每年不低于1%的增长率增长,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要达到55%~60%。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会要求城市商业规模也随之扩大,这样才能满足高度集聚的城市人口各方面的需要。

第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促进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从2005年开始,我国人均收入已突破1000美元、城乡恩格尔系数降低到0.5以下,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未来5-1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将加快向更高层次的享受性方向转移,即消费的重点由以衣、食消费为主向以用、住、行消费为主转变。由重实物消费向物质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由大量普及性消费向时尚化、特色化、个性化转变,服务消费快速增长,从而将会进一步拓展城市商业的市场空间。

第三,政策因素将有利于城市商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十一五”后期,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等政策的引导下,国家对于社会保险、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完善以及财政投入的大幅增加,将大大减少城镇居民对未来的不稳定预期,更加有效地促进城镇居民消费能力的释放,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进而将带动城市商业快速发展。

综合上述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在“十一五”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进入第三轮快速增长期,未来5-10年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0%的水平,预计到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329361亿元,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268103亿元,年均增长12.5%左右。

(二)城市商业仍是扩大居民消费的主要渠道

尽管农村市场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但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农村居民收入短期内难以有效增加,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短期内难以实现。因此,短期内要想扩大消费。城市市场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或者必须要认真重视的市场。从未来城市消费品市场发展趋势看,与以前主要依靠GDP增长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有所不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所引致的消费崛起将是推动未来几年我国城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其中,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中产阶层的形成将使中国城市成为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之一。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786元。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一个由都市白领和其他中、高收入人群组成的中产阶层的数量也将不断增长。目前,中产阶层的人数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9%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40%。另据麦肯锡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将占到所有城市消费者的三分之一和消费总金额的一半。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城市消费者将占到全国消费总额的90%左右。预计今后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和中产阶层的不断壮大,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城市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之一。

(三)城市商业区域竞争与合作并存

未来5-10年,我国将形成更多范围不等、内容和形式各异的城市圈或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都市圈等等。伴随这些城市圈或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商业将逐步形成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消费需求的商业流通体系。

第一,中西部城市商业发展迅速。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中西部地区城市商业发展落后。随着国家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商业竞争的日趋饱和,更多的零售企业将会转向中西部城市投资。中西部城市商业将会加速发展。

第二,区域内城市商业合作加强。为促进区域商业的发展,城市商业主管部门将通过加强区域内城市群或城市圈的商业发展规划、发展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与合作,促进区域内城市市场之间的相互开放和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各城市之间商业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融合。

第三,形成大都市和中心城市、小城市之间合作、配套的商业布局。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和中心城市将建设形成汇聚各种中外商品、多种商品交易市场形式、多样化市场交易主体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将以区域中心市场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市场为主体,建设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和贸易中心,以及商品的集散枢纽。小城市和新兴市镇,将建设形成城乡商品汇聚与交流的集散中心,加快城乡市场的融合,着力辐射农村市场。

(四)城市商业发展将凸现三大亮点

1、社区商业将成为城市商业的新增长点

社区商业在国外很发达。是城市消费的重要增长极。发达国家在社区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上,而我国还不到30%。其主要原因是社区服务业发展严滞后。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社区7万多个,5亿多人常年生活在社区内,每年还有1.4亿流动人口进入社区。预计未来10年内,城市社区商业将得到重新规划和布局调整,网点设施建设也将得到加强。中国社区消费将占全社会商业零售额的1/3以上,社区商业将成为城市商业发展的增长极。

2、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商业发展的重点

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不再是由大城市包打天下的格局,中小城市的现代流通业也有其发展的空间,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城市群以及处于具有雄厚产业基础的大城市的边缘城区。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大中城市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65%,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商业规模在全国市场中的比重占11%左右,而农村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只有22%,未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成为商业发展的重点。

3、生活性服务业将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力量

依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居民对日常生活服务的需求会有一个上升过程。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1970美元,全国约1.3亿个城镇家庭中需要提供各类服务的有5000多万户,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服务性消费将不断增长,进而将带来家政服务业、洗浴、洗染和家电维修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五年,美容业和健身业作为服务业的一支最有竞争力的行业,市场发展空间每年将高达5000亿。我国家庭服务业增长速度将超过20%,达到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其产值可达国内总产值的10%以上。

三、促进城市商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城市商业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居民消费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经济发展要求扩大内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明确城市商业定位,通过制定城市商业促进政策和措施,加快城市商业发展和创新,构建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全方位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城市商业经济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流通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城市商业的作用

从国际发展趋势和国内的发展实际情况看,城市商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城市商业融合了更多生活性服务行业,产生了更加多样化的业态和现代经营方式。未来新型城市商业在满足消费、吸纳就业、繁荣经济、促进和谐四个方面的作用将日益显现。

但是,由于我国理论界对城市商业的研究总体上仍显薄弱,各方面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发展城市商业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因此,建议商务主管部门在推动流通业和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把城市商业作为重要内容,转变传统上把城市商业仅仅看作是批发零售、餐饮业的观念,引导大家认识到各种与生活休闲有关的服务行业,如家庭服务业、美容理发、维修、洗浴、洗染、摄影以及以住为主的消费领域都属于城市商业的范畴。通过政策的引导、规划的制定、服务的强化等措施,加快培育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城市商业在扩大消费方面的作用。

(二)加大对城市商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城市商业融资促进体系

城市商业的发展,包括城市重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性服务业规范和提升,商业科技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中小企业的促进服务,都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其中,生活性服务业作为便民、惠民性的服务行业,其发展更加依赖于政府扶持。因为生活性服务业中大量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保障性业态、业种基本是微利,如果没有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它们很难发展,其便民功能也就难以发挥。例如,近年来推行的便民、惠民的早餐工程。从目前各大城市实施推进早餐工程的效果来看,普遍面临着中标企业纷纷退出、运行艰难、后劲不足问题,这其中主要原因是针对早餐工程的优惠及相关政策欠缺或不到位。

因此,促进城市商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加大对城市商业的财税支持。一是建立城市商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城市公共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重大的商业项目发展。二是对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设立专项财政基金。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商业技术研究投入的主体作用。三是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是推动城市商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要建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保障各种人群基本生活消费的商业设施建设,并将社区商业内一些微利性、保障性行业作为公共服务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实力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和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发挥其品牌及管理优势,带动社区商业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社区商业更好地服务于社区。五是制定“生活性服务业促进计划”,通过推行“生活性服务消费券”、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扩大居民服务性消费。

(三)加强城市商业诚信机制的建立,构建安全、和谐的商业消费环境

商业诚信危机是当前城市商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领域在食品安全以及其他商品流通方面假冒伪劣现象频频发生。屡禁不止,如三鹿问题奶粉、“苏丹红”咸鸭蛋、等事件,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商品流通秩序,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体系,严禁不符合标准的商品流入城市市场。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业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完善的商业企业信用监督和社会舆论体系,提高商业企业诚信经营的自觉性,创造和谐的商业环境。

(四)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促进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商业全面发展

为促进城市商业发展,特别是促进中小型商业、服务业企业和个体商贩的发展,建议商务部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服务体系(也可以作为流通促进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出台一些新的扶持措施,一方面保证各类商业企业真正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实现发展机会的均等,实现商业和谐;另一方面,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是要建立城市商业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各级商业主管部门门户网站和宣传媒体作用,及时发布各类流通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白皮书、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发布各类行政许可信息,积极推行流通行业各类标准和规范,形成信息发布的社会监督机制,引导商业企业合理、规范和创新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流通金融制度的创新,加大城市商业企业的信贷规模,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扩大商业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中小商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搭建面向市民和服务企业的公共服务对接平台。调动消费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方面各城市可以学习宁波的做法。宁波“81890”政府便民服务工程(求助服务中心)是一个由政府(商务部门)主导的、把市民的各种生活服务需求与优秀服务企业(以加盟的方式)有机地对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便民服务体系的政府服务平台。它由城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组成的互动网络组成,为老百姓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的服务。市民只要通过社区服务网站和求助热线电话“81890”就能获取家政服务等16个大类160多个项目的服务信息以及公共事务求助服务。四是加快城市商业培训体系建设,抓好家庭服务业、洗染业、洗浴业、美容理发及保健业等生活服务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培训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解决办学资金不足、招生困难等问题,努力扩大培训基地和办学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为生活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本文责编 沈乐)

作者:路红艳

城市商业问题管理论文 篇3: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问题研究

摘要: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与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大、各自为政、配套规划滞后等问题。真正实现商业网点规划的目标,需要处理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的几个关系,以科学的规划理念指导商业网点规划,提高商业网点规划质量,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城市商业网点功能定位、网点规模、布局和结构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状态,但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中,尤其在新城区商业网点规划、老城区系列专业规划、社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新老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各自为政、与商业网点相配套的规划不同步、商业网点规划中过分强调商业功能、忽略城市的其它功能、规划实施的随意性强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目标的实现。为规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商业网点规划提供借鉴依据,需要处理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几个重要关系,明确商业网点规划的理念,以科学、前瞻性的思维做好商业网点规划的各项工作。

一、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一)城区之间商业网点规划的关系。城区有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之分,也有从功能定位角度划分的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文化娱乐区、商务区、旅游区、金融保险、高科技园区等之别。各城区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服务功能,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郊区化和逆中心化,这就使新城区商业功能定位和网点规划日趋重要。发挥各个城区的功能优势,做好各城区的商业网点规划有利于实现城市整体功能、满足不同地方消费者的需求。以沈阳市为例,沈阳市的九个行政区由于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等多种原因使各城区商业功能有明显的差异。但从近几年老城区规划的实施情况看,新城区、开发区的商业网点规划都或多或少反映出城区本位主义倾向。原本适合居住、文化娱乐、旅游等主要商业功能的城区,为增加本地区经济收入,又增加了大市场、物流园区等有利于增加税收的商业设施。城区商业功能的随意改变,不仅增加了与其它城区新一轮竞争的潜在危险,又使沈阳市城市整体功能淡化,城市个性化的品牌形象塑造也受到不利影响。城区间商业网点规划的不协调,不仅表现在网点的功能定位上,也表现在网点规划的结构和布局上,特别是商业设施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制定规划的目的是为减少无序竞争、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但现有商业网点规划中各自为政的现象,违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市场结构严重失衡,市场竞争进入无序状态。因此,处理好城区间的商业功能定位,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是做好商业网点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商业网点规划与配套规划的关系。商业网点规划与产业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密切相关。因此,编制商业网点规划首先要处理好与产业规划的关系,避免商业功能片面化倾向。由于产业规划对商业网点规划的重要影响和城市规划中一些城区片面强调产业规划的重要性,包括第三产业规划、物流产业规划、产业规划等,而只把商业网点规划作为其中的很小部分考虑。这种弱化城市商业网点功能,片面强化第三产业(包括金融)、物流等功能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求相违背。处理好商业网点规划与配套规划的关系还应使商业网点规划与基础设施规划之间协调发展。由于我国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先于其它城市功能的规划编制,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规划、公共设施规划等相对滞后。加上规划者多由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参与,商业规划、交通运输规划专家参与较少,致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商业内在规律反映不充分、与商业设施配套的交通规划不配套,这不仅影响城市商业网点功能的实现,也给广大消费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为搞好商业网点规划,需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配套做好相关城市功能的规划与协调,并使规划制定和论证能有多部门的参与监督,以提高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商业网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对商业网点进行调整、引导和规范,使城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一经政府批复就应具有政策效应。如,美国商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效力,商业网点只允许在符合规定用途的区域内设置。日本政府1998年颁布的《大店立地法》,对大型店的选址就做了明确的规定,只能开在政府规划确定的特别区域。我国由于对有关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和执行的法律依据缺乏,使商业网点规划在实施中具有很大的弹性。虽然不可否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要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相适应,有必要做适当地调整,赋予规划以“弹性”特征。但实际中,往往是规划实施“弹性”较大,商业网点规划实施的随意性更大。由于大型商业设施的随意性建设,缺少相关的听证或权威部门的论证,也增加了这些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的风险,弱化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对商业网点建设和发展加以引导是我国政府在规划中的职能,但由于有关商业网点规划的理论还尚显不足,有关商业网点规划的法律还不完善,加上主观上的行为,重视招商效果的短期行为,政府编制的商业规划仅限于指导性政策文件,缺少法律效应。造成一些城区对已编制完成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成为可执行也可不执行的参考文本。因此,无论从规划本身的客观要求考虑,还是为避免商业资源新的浪费,都需要政府对商业网点规划的宏观调控。

(四)商业规划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商业,商业的兴盛决定城市的繁荣。城市网点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依据城市的过去、现在,对城市未来的经济、文化予以谋划。而传承是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况且,文化是城市之根,商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我国,各城市大多有非常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都是本地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的重要支撑。不仅如此,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最终落脚点是适应不断城市居民增长的物质和文化消费需要,包括居民文化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需要。因此,在商业网点规划中既要强调商业网点的商业功能,方便消费,又要传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到商业网点规划中。

二、规范城市商业网点建设需要坚持的理念

(一)战略规划观念。坚持战略规划观念就是使商业网点规划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要考虑城市商业发展的整体性,又要从长远考虑,使商业网点规划具有前瞻性、人本化。商业网点规划的战略观念首先要着眼于城市发展的全局,而不是立足各城区,应避免商业网点规划的小而全。要依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从城市商业与城市工业、农业等内在要求出发来谋划商业网点规划。要明确城市商业功能

定位,确定商业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整作用,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手段确保城市商业功能的整体实现,确保商业功能规划与使用的土地、房地产在行政审批、税收、法律上协调,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和保证商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前瞻性地规划商业未来。分析未来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消费需求特点,赋予商业网点规划人性化、生态化与和谐化。处理好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的关系。做好政府或有关部门对规划和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加强政府在规划中的宏观指导作用。要通过健全商业网点规划的听证制度、监督制度,确保商业网点规划与实施的公正性、合理性等。

(二)系统规划观念。商业网点规划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系统观念要求将商业网点规划置于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之中,从城市整体功能定位出发,处理好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关系、商业规划与城市商业总体规划的关系、商业网点规划与其它功能规划之间的关系及规划与实施的关系。坚持系统规划观念就是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共同做好规划布局、立项、审核及实施工作并有效解决城区规划各自为政、商业网点功能不协调的局面。坚持系统规划观念就是各地城市商务和城乡规划部门要密切协作,共同组成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班子,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交通运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并使之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商业规划与配套规划的协调、城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协调等。系统规划观念还要将城市、城区、社区等不同界别商业规划纳入一个整体中,使商业街规划、社区商业中心规划、区域商业中心和市级商业中心规划协调发展。还要使新城区、开发区与老城区、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的规划保持协调发展。

(三)科学规划观念。科学规划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领,充分了解商业现状,掌握商业规划的理论及政策依据,确保规划者、规划过程、规划实施的科学合理。坚持科学规划观念首先要解决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管理不合理问题。要规范规划前期的商业网点调研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规划范围内商业网点基本情况的调查,规划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基础状况的调查、了解规划范围内的人口特征、消费需求特点、文化资源、交通运输状况等,在充分掌握大量调研数据基础上进行商业网点规划,以提高商业网点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信息管理体制,将商业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纳入政府管理活动中,以保证商业网点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

(四)人本规划观念。人本规划观念是商业网点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规划怎样超前,其核心都是以方便消费者购物、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这包括与商业网点规划配套的服务设施规划、公共娱乐空间规划、环境规划等。要以人本化为出发点,考虑未来消费者的消费便利性和生活的高水准,体现城市环境的人本化和生态化特点,切实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人为本规划观念,还要注意城市间的定位差异,根据各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特点规划商业网点,体现城市个性。

(五)文化传承规划观念。传承观念就是重视文化对城市商业的影响,赋予商业规划以文化特色,体现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商业规划的有机结合。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既要体现城市商业功能,又要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协调。尤其是地方文化特色较为明显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在展现现代商业风貌的同时,更要承接本地区的商业文化传统,让人们逛街购物的同时,感受到历史名城的文化氛围。

(六)参与规划观念。参与观念就是将商业网点规划视为事关城市居民的大事,全民参与、监督完成商业网点规划的全过程。应让市民参与,认真听取市民的意见。无论在编制规划中还是规划的实施都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不做作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要尊重专家的意见,对大型商业设施进行听证、论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工商企业的意见,确保商业网点规划的公正性、合理性等。

(责任编辑:李 琪)

作者:王海鹰 郝胜宇

上一篇:博弈模型社区管理论文下一篇:水池设计建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