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教学法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27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内容大多以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所以,如果简单地实施任务驱动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组合作教学法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组合作教学法信息技术论文 篇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学法

摘 要:从教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结合经历,总结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步骤。主要从小组合作教学法定义、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步骤、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教学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法;任务;分工

对于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在教学时,大多采用先集中演示讲解,之后集中操作练习。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演示后学生操作比较熟练,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无法完成课堂上的操作。如果把这两种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倾向、知识储备、各项特征以及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开展互相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完成共同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步骤

小组合作教学法试图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出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重视每节课的备课,也要重视单元整体备课,以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完整性和发展性,并突出知识的循序渐进性和环环相扣的特点。同时,教师还要确定教学内容中需要合作的是哪些问题,将其以任务或主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在有些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法经常与任务驱动教学或主题活动探究等活动配合起来使用。另外,在该环节中,教师一般还需要明确交流评价的形式,使学生明确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

2.合理确定合作小组

首先,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对小组划分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安排,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星球、爱好、特长、性别、能力、知识结构、以往小组学习的经验等组成2~5人的小组。分组时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引导和自由分组相结合”。其中,组内异质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不同智能的优势发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其成就动机;组间同质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出于时间和机位安排上的考虑,确定合作小组的任务多在课前完成,课堂中的临时分组则依据学生的座位分配来进行。而且在计算机机房中,小组的确定还受计算机的分布情况所影响。

其次,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对小组长的确立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小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员,保证组内各成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都有各自的任务,都能各尽其职。其中小组长的确立原则是该学生是否热衷于帮助小组成员学习,是否善于协调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当然,小组长人选和小组成员并非总是固定的,在学生已经熟悉了这种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小组成员和小组长,以锻炼每位学生组织领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根据工作任务或主题确定具体的任务与活动方案,并进行明确的分工;接着展开组内讨论,确定具体的课题和完成方案,即各自小组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最后,组内成员按照方案进行工作,并及时进行相互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实现,在交流中大家可以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展示任务完成的结果,还可以互相对同伴提出评价与建议,以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二、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宜的合作学习任务

我们应该清楚,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适合小组合作教学,教师提出的小组合作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小组成员合作才能完成,并且尽量为小组留下讨论的余地,不能让每个小组都进行一模一样的工作,都制作出一模一样的作品。

2.明确组内各个成员的分工

小组合作教学的前提是分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而且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需要独立地进行思考;不是每个人都做同样的事情,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完成共同的任务,每个人做不同的事情,在这种“共同”和“不同”的合作過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总之,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要注意明确组内成员各自的分工,使组内成员既有共同的任务,而每个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又是不同的。

3.强化教师的指导角色

在小组讨论各自的分工与任务方案的实施时,教师不是等待、观望,也不是做别的事情,而是深入到各小组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与帮助,在你鼓励学生自己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初步意见进行方向性的点拨,但注意不要代替学生的讨论。同时,教师通过聆听学生的讨论,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灵活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小组合作教学才可能有效,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同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交流工具开展组内的合作,这也是小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汇报、评价、总结时,教师可以从作品与成果的价值、小组的合作态度与方式、分工合作交流的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并组织学生讨论,形成综合性的

评价。

?誗编辑 薛直艳

作者:孟庆兵

小组合作教学法信息技术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初探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内容大多以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所以,如果简单地实施任务驱动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小组合作学习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杨爱鑫(1973- ),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北邢台054000)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计算机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由于这些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很快,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与学科知识发展的特点。但是如果简单地实施任务驱动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半小时就完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由于主要看重结果,往往会忽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任务驱动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辅之以科学的设计和实施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设计的优化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以及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使之从各方面得到优化。

1.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任务驱动”的本意是让学生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任务不是目的,任务只是手段而已。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设计的这个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要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任务框架。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因此,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过多,一般只能是一至两个,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感。任务的提出甚至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的任务可能更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使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任务,它强调要构造一个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境,一个曾经发生过、将来还会发生的任务,这是一个大的任务,它可以分成一系列小的模块或子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骤完成。因为信息技术内容广而杂,若一次让学生感到困难太多,强度太大,则容易使其产生畏难情绪。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意机房等实际情况,避免“纸上谈兵”。

3.任务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合理分解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再将子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子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子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任务)的欲望,教师要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景,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以致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在计算机教学中,每一章是一个大任务,每一小节是一个子任务,每一小节中又包含几个二级子任务。如“Word的使用”这一章,Word的使用是大任务,大任务下有四个一级的子任务:编辑文档、制作表格、插入图片、排版与打印,在四个子任务中又分别有若干个二级子任务。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完成一个个二级子任务,学生可自由发挥,教师指导。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细致,使整个章节不断完整,结构不断清晰。这实际上是将教学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然后综合每人的“任务”成果,制作出一个完整的Word文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实例以供参考,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功能或任务是可以通过学习完成的。这样可以逐步消除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畏惧感,树立信心,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4.任务设计要具有合作性。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提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难度较大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借助协作学习方式,比如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这些内容除了操作性知识外,还有其他的很多操作,需要学生去处理、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生可以先查阅有关的教材、资料,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模仿、改造,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师鼓励大家共享资料,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指导与帮助,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以利于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三、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所示:

1.全班教学。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必要,教师应讲授需要对全班学生进行知识铺垫的内容。

2.分配任务。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优秀目标,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3.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会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先备知识、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4.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两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

5.小组报告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这个阶段是学生最兴奋也最体现学生智慧与学习成效的时期,他们往往会提出一大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使大家豁然开朗。当然,有时像一个按钮的链接问题学生也要争论到底,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控制,将讨论导入主要矛盾方面,使课堂教学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

6.小组学习成就表扬。这也是合作学习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表扬学习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当学生完成了任务后,挑选出几个同学的作品(尤其注意那些采用与教学实例不同的思路和方式制作的成果),对他们的设计成果进行展示,以鼓励创新。

7.鉴定评价。学习效果评价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广播作品、海报张贴、网页公布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四、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人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互相合作,进一步促成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1998(5).

[2]张恩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3]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3).

[4]孟中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作者:杨爱鑫

小组合作教学法信息技术论文 篇3:

信息技术“班班通”与“小组合作四步教学法”整合之我见

摘 要:“四步教学法”是湖南省龙山县石羔镇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经过摸索并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先提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疑难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在此,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工作,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作业。“四步教学法”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班班通”工程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对教育资源进行联通,同步实现网上教学和管理。系统启用后,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网络多媒体教学机等信息化设备,实现多媒体、互动教学。

关键词:教学手段;“班班通”; 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最基本理念,我校“小组合作四步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隆重推出。“四步教学法”使师生角色完全得到了转换,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它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充分把握课堂教学流程的四个关节。

“班班通”的建设,改善了教学的环境,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班班通”有望使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班班通”不仅能帮助老师设置情境、呈现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工具。在传统课堂中,一位优秀教师可以帮学生获得对知识内容的高水平理解;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除了能实现这一点,还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机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提升。

其一,利用班班通教学把教师从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下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益。

其二,幻灯片、动画、朗读音频等应用将抽象的、陌生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

其三,图文声像并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教学中,学生由画面得到启示,回答准确率提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更踊跃地参与,课堂气氛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

其四,多媒体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师会受到学生情绪的感染,更加积极地准备课件,搜集各种教学素材,以便教给孩子更多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其五,教师在使用“班班通”进行教学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手段的更新冲击着每个教师的传统观念,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提高了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紧迫感

现代教育技术是依托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技术。由于教师年龄结构及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不平衡,特别是刚起步时,有的教师认为,搞现代教育技术是摆花架子,装门面;有的则认为,这是城市重点学校搞的,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条件还不成熟,抱着观望等待心理。然而,“班班通”的实现,彻底打破了教师的上述想法,使其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电子备课室常常人满为患,课余时间教师间相互探讨着计算机方面的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就连接近退休年龄的老教师也不甘落后。目前,人人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已在我校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再也不是一花独放,再也不是点缀的东西。

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前置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按照教师出示的学习目标或导学案,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即:独学。利用网络,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可以通过搜集引擎查询到所需的各种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有了鲜活的源头。并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

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分组合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成员间独学所得,探讨独学过程中产生的个性问题,即:群学。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真正以学习合作者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获取知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自学的成就感,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生成共性问题。这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

展示交流。这是对教学重点、难点及分组合探中形成的共性问题,进行巩固性交流的重要教学环节,各学习小组通过不同形式将本组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别的小组可以纠错和质疑。小组间学习成果形成互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完成学习任务之目的。学生自己写,写完后,可以拿到视频展示台上讲评。这样效果较好。学生容易把握,字也写得符合要求。另外,还可以利用它展示实物。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而教师只能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提供了学习路径后,就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决定学习路径、学习内容,独立思考,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其中包括教师的指导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讨论、交流,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教师、学生与文本、网络之中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来形成更正确、更全面的理解,学生在这种边思、边学、边悟的讨论过程中,逐步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创新精神。

五、改变了教师的教学定位手段

自主拓展、点拨提升。点拨是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学习展示情况对当堂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归纳的过程,提升则是通过问题式提问或提高性巩固检测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并当堂评价。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借助网络,倡导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它真正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建构者,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能力。而教师也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这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教给学生更多“学”的能力。

六、结语

总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但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师减轻了许多困难,改善了教学中那种以教师为主的课堂中一堂死水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二十一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同时鞭策了基础好的同学克服自满情绪,继续勤奋学习。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石羔镇初级中学)

作者:彭亚军

上一篇:装饰基础课程中环境设计论文下一篇:准备金制度完善银行贷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