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设计建筑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仿生设计学,亦可称之为设计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形体、功能原理来设计新技术系统的科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形的生物只有在结构、形态、功能等方面达到最优设计才能流存于世,所以大自然精妙的生物应该是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最好老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仿生设计建筑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仿生设计建筑艺术论文 篇1:

旅游纪念品的仿生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旅游纪念品不仅要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审美和品味需求。该文以旅游纪念品作为研究对象,在仿生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列举典型实例,从建筑资源、人物资源、典故资源中分析了旅游资源的仿生特征,探讨了仿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仿生;设计

伴随旅游业的繁荣兴盛,旅游纪念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在设计上仍然存在同质化严重、创意落伍的问题,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多元需求。在旅游纪念品的仿生设计中,应顺应游客的需要,在旅游资源中寻找旅游纪念品设计的诉求点,提取深入游客内心的仿生对象,对旅游资源进行发掘、概括与提炼,设计生成不同风格的纪念品形式,促进旅游资源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共生互补和持续发展。

1 从建筑资源中仿生

建筑资源是旅游资源中重要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景区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历史上人们运用工艺技术手段、风水理论和审美法则设计的人工环境。对于一些以人文资源为主的旅游景区来说,旅游景区的建筑不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景区的重要旅游形象。常见的建筑资源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情风俗建筑、现代建筑等。从建筑资源中仿生指的是从旅游景区的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形象中提取典型符号,设计生成旅游纪念品。例如埃菲尔铁塔旋转烛台,仿生造型取材于法国巴黎最高的建筑物埃菲尔铁塔,顶部是一个可拆卸的旋转体,当优雅的香氛蜡烛点燃后,产生上升的热空气,可带动塔尖部分旋转飞舞,散发若隐若现的香气,闪亮的塔身和烛火璀璨相映,温馨浪漫。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中式风格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江南园林中的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凝聚了古代文人和工艺匠人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江南园林系列文具、名片盒、收纳盒等纪念品以江南园林为仿生对象,以树脂为材质,在表面进行彩绘处理,应用花木、古树、掇山、疊石、理水来设计素雅的园林意境,突显江南园林的建筑特征,具有优良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别具特色的江南旅游纪念品。

2 从人物资源中仿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经典的往往是历史人物。对一些历史人文旅游景区来说,人物资源往往是旅游资源的精神形象与文化代表。从人物资源中仿生指的是分析旅游景区的历史人物,从中选择可以代表该景区的历史人物形象,可以通过直接应用和变形应用两种方式进行仿生设计,生成系列人物旅游纪念品。例如秦亲宝贝的Q版冰箱贴,采用硅胶设计制作,运用形态仿生设计方法,与陕西八大怪的设计元素相结合,对秦始皇兵马俑进行萌化处理,脖子系着一条红色小围巾,圆润可爱的脸上有一双睡意迷离的眼神,一扫严肃威武的形象,变得活泼可爱,传承秦代历史和陕西地域文化,打造生动形象的兵马俑纪念品。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人物脸谱种类多样,内涵丰富。红脸表示忠诚勇敢,黑脸和蓝、绿脸分别表示勇猛机智和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表示阴险凶恶,金脸和银脸表示神妖等。运用京剧脸谱制作的圆珠笔纪念品,以状元郎、武旦、文小生、翎子生、粉青衣、蓝武生、花旦、刀马旦等京剧脸谱为仿生对象设计而成,圆珠笔的笔头采用螺纹连接,纯铜抛光处理,质感优良。该款脸谱圆珠笔除了实用的书写功能以外,也可作为工艺品摆放在书桌上,亦是馈赠友人的佳品。再如法老王开瓶器,仿生形态取材于埃及法老王的人物形象,采用澳洲进口优质锌合金材质,手工打磨而成。腰线刻有3D立体雕刻花纹,精致细腻。法老王在埃及是神的化身,站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享有古埃及人的无限崇拜。以法老王为仿生对象设计的开瓶器既是一件高贵、精湛的工艺品,又是家庭、餐厅的必备实用工具。

3 从典故传说中仿生

从典故中传说中仿生指的是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诗词文化等典故中提炼出寓意深刻、典范性强的典故传说作为仿生符号进行设计,形成历史文化内涵丰厚的旅游纪念品。比如桃园三结义摆件,仿生灵感来源于三国的历史传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意气相投,言行相依,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设计时将三个主人公形象进行了动漫化处理,还原了桃园三结义的酣畅情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动漫人物形象。再如指鹿为马笔筒,以秦代指鹿为马的故事作为仿生原型,对赵高、秦二世、大臣等人物形象进行趣味化仿生创造,设计出一款生动形象的实用秦代纪念品。

4 结语

本文从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旅游资源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研究了建筑、人物、典故等旅游资源的仿生特征,通过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实例论证了仿生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旅游纪念品的仿生设计指明方向,促进旅游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朋波.旅游纪念品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 帅立功.旅游纪念品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杨静

仿生设计建筑艺术论文 篇2:

仿生学原理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仿生设计学,亦可称之为设计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形体、功能原理来设计新技术系统的科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形的生物只有在结构、形态、功能等方面达到最优设计才能流存于世, 所以大自然精妙的生物应该是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最好老师。

【关键词】仿生学 仿生建筑 设计

仿生设计学是在仿生学和设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形体、功能原理来设计新技术系统的科学,建筑仿生则是科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大自然中生物为了生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本能地选择生态因素最适宜的地方生长、生活,使自己的躯体适应环境,“创造”了最为科学的形体结构。在功能上形成非常复杂和高度自动化的器官系统; 在外形上形成一个色彩丰富、造型优美的形状。我们就可以在大自然中寻找解决发明创造的问题,从屡见不鲜的小小生物上,叩开一扇扇创造之门。

1仿生建筑学原理

仿生建筑学的原理就是以生物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原理,探索自然界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律,并通过这些原理来丰富和完善建筑处理手法,促进建筑形体结构及建筑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设计和合理形成。通俗地讲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一定的生物的特点、性能、结构和功能,使得建筑设计更加实用、更加具有美感、更加节约材料等,最终实现建筑设计的改良和优化。

2仿生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内容

建筑仿生设计是仿生学与建筑设计学互相交叉渗透而结合成的,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研究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由于仿生学和建筑设计学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因此也就很难对建筑仿生设计的运用内容作详细划分。基于对所模拟生物系统在建筑设计中的不同应用,归纳起来,建筑仿生设计的运用内容主要有:

(1)结构仿生。生物体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内部结构原理,是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例:植物的茎、叶以及动物形体、肌肉、骨骼的结构。

(2)形态仿生。运用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和自然界物质存在(如日、月、风、云、山、川、雷、电等)的外部形态及其象征寓意,通过相应的艺术处理手法将之应用与建筑设计中。

(3)功能仿生。运用生物体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功能原理,并用这些原理去改进现有的或建造新的技术系统,以促进建筑技术的更新换代或新建筑技术的开发。

(4)视觉仿生。生物体的视觉器官对图象的识别、对视觉信号的分析与处理,以及相应的视觉流程;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建筑环境设计之中。

3仿生元素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 我国的现代仿生建筑观

我国在近现代,虽说国外的建筑仿生学研究较为迅速,仿生建筑作品也较为多样,但我们国内的仿生建筑发展速度还比较慢,其范围主要是对建筑材料、技术、设备、结构等几方面的研究,仿生建筑生态观在国内是似乎仍是一种新观念_但近年来,国内也相继出现了一些仿生建筑,如:常州的中华恐龙馆,北方的仿生薄壳式建筑(天津博物馆),2008 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水本来是一种重要的自然元素,但在中国文化里,它有着深刻的含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善若水、福如东海长流水等,因为水的无形与万变,引起了设计师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设计灵感_

3.2 水立方与仿生元素

水立方,为 2008 年北京举办的人文、绿色、科技奥运增添了不少光彩,它完美地融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鸟巢的圆与水立方的方造型,交融在一起,表达了中国“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它的建材其实是对生物机理的仿生,这种仿生为建筑提供了环保的表皮,也完美地体现出了水的神韵,为了设计出更符合人居要求、更符合时代的建筑,应该在建筑的外形、材质、色彩等方面加以改革,使之与自然相融合。为了使建筑更具地方特色,彰显本土文化,成为标志性建筑,设计师们可以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符号,要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4我国生态建筑的仿生学的研究

如果建筑能够像生物一样具备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就能够很好地回应环境问题,向生物界学习正是生态建筑的深层内涵所在。 传统建筑学没有把建筑看作是生命循环系统的有机部分,没有从仿生的角度来研究建筑学科的发展, 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师有足够的生态学和环境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建筑研究和设计时与生态学相结合。现阶段我国对生态建筑仿生的研究可说是有很多空白。 首先,目前我国尚未有对仿生学的生态意义系统、全面的研究;其次,我国对生态建筑的仿生策略及其应用尚未有過系统全面的归纳总结和深入详尽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我国尚未形成向仿生学中寻找生态建筑策略的思维模式,设计套路陈旧,思路狭隘。此外,据了解,我国尚未有综合运用仿生学原理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成功案例。生态建筑仿生的研究,能够填补这些研究空白,从而有利于启发人类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合理发明创新,提出更多、更新、更完善的生态建筑仿生策略;有利于拓宽仿生学研究成果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改进应用方法,使之更为合理有效(有利于促进仿生科学与生态建筑设计的互渗,使生态建筑仿生设计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系统化、专业化,并普及推广其研究成果;有利于对惯常的生态建筑研究方法进行革新,建立一套全新的设计思维模式以解放受到局限和束缚的创造力,还有利于推动相关建筑技术和工艺不断发展,付诸建筑实践,创造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

5建筑仿生设计的运用前景

大自然的奥秘举不胜举,每当我们发现一种生物奥秘,就可能成为我们一种新的设计,也就可能带给我们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大自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生物体在不断进化完善,新的奥秘没有穷尽,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广度上、深度上也是无边无际的。我们甚至将要进行宇宙仿生,研究宇宙空间中地球以外无数行星上可能有的生物,从而为我们的设计提供崭新的结构、功能、形态,创造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新设计来。由此可见,仿生建筑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运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仿生设计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将使建筑艺术变得更加丰富。随着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设计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人类的仿生建筑终归要赶上甚至超越自然界中生物的结构范畴。

6 总结

总之,仿生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在古代能备受推崇,即便是现代也是非常我们生活追求和艺术追求的主流形式,仿生设计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这一永恒不变的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根本原理,我们在进行建设设计过程中,只要善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用心体会,就能够发现大自然之美,大自然之精髓,然后把这种美合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就能为人类带来生活改变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艺术表现,总之,仿生学在建筑设计中是符合时代潮流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设计形式。

参考文献:

[1]戴志中,杨 震,熊 伟.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哈韦尔·皮奥斯,罗莎·塞尔维拉.建筑学的仿生结构:西班牙皮奥斯和塞尔维拉的五个作品及五项原则[J].时代建筑,2006(9):67-68.

[3]董慧明,王燕玲.100年100位产品设计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4]崔荣荣.服饰仿生设计艺术.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郭鹏

仿生设计建筑艺术论文 篇3:

论述基于仿生原理的建筑设计

【摘要】仿生设计学,亦可称之为设计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形体、功能原理来设计新技术系统的科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形的生物只有在结构、形态、功能等方面达到最优设计才能流存于世, 所以大自然精妙的生物应该是建筑师和设计师的最好老师。

【关键词】仿生学,仿生建筑,设计

1 概述

生物在千万年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规律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与性能,获得了高效低耗、自我更新、新陈代谢、结构完整的保障系统,从而得以顽强的生存与繁衍,维持了生物链的平衡与延续。研究建筑仿生学就是为了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进行创新,以便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保持生态的平衡发展。尤其是在大力提倡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环境下,研究仿生学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仿生建筑学原理

建筑仿生学自诞生以来就与生态理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努力创造出一种优秀的建筑形态时,其核心原理在大自然中早就普遍存在了。自然界生物特殊生理機能的实质是以多样化的技术策略主动适应、改善其生存的环境并实现低能耗和低材耗。对生物良好适应性的深入研究能给建筑科学提供启发,将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共生策略转化为建筑策略,建筑也可以具有对环境的上述动态适应性和反作用;向生物行为方式学习,可以模拟其活动过程开发相应的建筑技术;研究生命体的感知、调整、控制等功能的原理,将其应用于建筑,可以使建筑具有若干顺应自然环境的生命行为,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

仿生建筑学的原理就是以生物界某些生物体功能组织和形象构成规律为原理,探索自然界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律,并通过这些原理来丰富和完善建筑处理手法,促进建筑形体结构及建筑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设计和合理形成。通俗地讲就是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一定的生物的特点、性能、结构和功能,使得建筑设计更加实用、更加具有美感、更加节约材料等,最终实现建筑设计的改良和优化。

2 建筑仿生设计的运用

仿生建筑以自然界生物体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构成规律为研究对象,探寻蕴藏在自然界中的科学、合理的建造规律,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来完善、丰富建筑的处理手法,从而促进高效、合理的建筑功能布局及建筑形体结构等形成。从特定的角度来说,仿生建筑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仿生建筑可以为人类提供更为健康生活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仿生学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并非突然,建筑仿生古已有之,并且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发展、成熟。在很多古代西方的建筑中都能找到仿生的踪迹,如古埃及太阳神庙中的石柱和古希腊神庙中的梁柱,取材大多来源于植物叶片的优美造型。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屋顶鸱吻”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如趾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斯干》是这样对其描述的,意思是说房屋四角有棱角样的结构,如箭头一般,在房屋四面的飞檐上的华丽装饰形势张开,像是雉鸟欲飞。近现代以来利用仿生法设计的优秀的建筑更是数不胜数。从

1851年的博览会水晶宫建筑到仿生学诞生以来的建造的伦敦市政厅和荷兰“城市仙人掌”,无不体现着着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在近几年,我国更是刮起了“仿生风”,陆续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仿生建筑作品。如我国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建造的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和游泳馆——“水立方”、中国国家大剧院——“鸟蛋” 等。仿生建筑以建筑仿生学理论为指导,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建筑内部结构仿生:以对生物界的“逻辑”和“规范”深入探索和研究试验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新型建筑创新,比如以生物体支撑结构研究为基础而产生的一些新型建筑结构系统,模仿动物巢穴的自然通风功能而创造的可呼吸的建筑等。建筑功能仿生:以生物界中生物生长的规律为基础来创造可以“生长”的建筑和可以“运动”的建筑,例如模仿向日葵特点而发明的趋光,从而能更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的建筑系统。建筑形式仿生:运用生物界的有机形象为原型来进行的建筑美学方面的创造,如以高迪、莱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等。城市环境仿生:运用生物体的各类有机系统原理来对建筑的运行管理进行设计,如生物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原理与建筑的高科技智能化。

4我国生态建筑的仿生学的研究

如果建筑能够像生物一样具备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就能够很好地回应环境问题,向生物界学习正是生态建筑的深层内涵所在。传统建筑学没有把建筑看作是生命循环系统的有机部分,没有从仿生的角度来研究建筑学科的发展,生态建筑学要求建筑师有足够的生态学和环境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建筑研究和设计时与生态学相结合。现阶段我国对生态建筑仿生的研究可说是有很多空白。首先,目前我国尚未有对仿生学的生态意义系统、全面的研究;其次,我国对生态建筑的仿生策略及其应用尚未有过。

系统全面的归纳总结和深入详尽的探讨;更重要的是,我国尚未形成向仿生学中寻找生态建筑策略的思维模式,设计套路陈旧,思路狭隘。此外,据了解,我国尚未有综合运用仿生学原理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成功案例。生态建筑仿生的研究,能够填补这些研究空白,从而有利于启发人类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合理发明创新,提出更多、更新、更完善的生态建筑仿生策略;有利于拓宽仿生学研究成果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改进应用方法,使之更为合理有效、有利于促进仿生科学与生态建筑设计的互渗,使生态建筑仿生设计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系统化、专业化,并普及推广其研究成果;有利于对惯常的生态建筑研究方法进行革新,建立一套全新的设计思维模式以解放受到局限和束缚的创造力,还有利于推动相关建筑技术和工艺不断发展,付诸建筑实践,创造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

5 建筑仿生设计的运用前景

大自然的奥秘举不胜举,每当我们发现一种生物奥秘,就可能成为我们一种新的设计,也就可能带给我们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大自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生物体在不断进化完善,新的奥秘没有穷尽,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广度上、深度上也是无边无际的。我们甚至将要进行宇宙仿生,研究宇宙空间中地球以外无数行星上可能有的生物,从而为我们的设计提供崭新的结构、功能、形态,创造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新设计来。由此可见,仿生建筑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运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仿生设计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将使建筑艺术变得更加丰富。随着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设计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人类的仿生建筑终归要赶上甚至超越自然界中生物的结构范畴。

6 结语

总之,仿生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在古代能备受推崇,即便是现代也是非常我们生活追求和艺术追求的主流形式,仿生设计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这一永恒不变的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根本原理,我们在进行建设设计过程中,只要善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用心体会,就能够发现大自然之美,大自然之精髓,然后把这种美合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就能为人类带来生活改变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艺术表现,总之,仿生学在建筑设计中是符合时代潮流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设计形式。

【参考文献】

[1]董慧明,王燕玲.100年100位产品设计师.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2]戴志中,杨震,熊伟.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3]刘建军.建筑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J].山西建筑,2004,30(3):6-7.

作者:凌培明

上一篇: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论文下一篇:高职艺术服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