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技术互联网管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信息技术在为银行业带来巨大推进力的同时,由于其所特有的安全性、高风险、多变性和协作性等特点,也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文章从信息技术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出发,总结分析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管理面临的风险问题,系统地讨论并提出了银行信息化的风险管理策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WiFi技术互联网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WiFi技术互联网管理论文 篇1:

基于GNSS和蓝牙定位技术的管道巡检系统

摘要:为了解决目前管道巡检监控工作中存在的因导航卫星信号不佳而导致的监控盲区和需携带专用移动端设备或标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蓝牙的室内外一体化定位技术的管线巡检管理系统实现方案。该系统通过采用GNSS和蓝牙4.0定位技术对巡线区域提供定位服务全覆盖,有效地避免部分区域因GNSS信号不佳而无法准确监控的问题。另外,系统移动端采用主流的Android手机,无须携带专有设备或标签。实践表明,本系统所采用的标准Android手机和蓝牙定位信标实现了管道巡检工作的全区域位置监控,提供了标准的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了巡检监管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易于推广使用。

关键词:定位;GNSS;蓝牙定位;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巡检系统

(前言)管道运输因为具有成本低、运量大、可持续工作、不受天气和地面其他因素影响等诸多优点,近年来,随着国内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度增长,国家针对管道运输网络的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由于管道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品,任何微小事故都可能会对经济、环境乃至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如何确保管道安全运营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输油管道地域分布较广,日常巡检维护工作枯燥和重复,而巡检人员基本上都是单独作业,容易因为责任心不够而对日常巡检工作产生懈怠。传统的巡检多采用手工记录方式或采用单一定位技术发展而来的巡检系统,已经无法保证管线巡检工作的发展。一方面,漏检、出圈、数据不准确、上报隐患描述不清、专有设备使用和保护不善等管理问题严重;另一方面,因为GNSS信号不佳而导致的部分关键区域无法精确定位等系统问题的存在。尤其当巡检人员发现安全隐患(如管道腐蚀、管道泄漏、违法施工)无法及时上报,地点和情况描述不清,管理人员无法对隐患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可能会对输油管道造成潜在的影响和损失。另外,由于巡线人员对于深埋地下的管道位置不明确,导致巡检线路不合理,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管理成本。

该文主要介绍了基于GNSS和蓝牙定位的管道巡检系统实现方案,通过选用基于GNSS和蓝牙室内定位的多源技术、互联网地图、Android智能手机,提供了全区域无缝定位、无须专有设备和专用标签、低成本、高自动化的管线巡检监管系统。多源融合的定位技术有效地避免了关键区域因为GNSS信号不佳而无法监控的问题。

1 管道巡检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常用的巡检管理关键技术主要有基于条码识别技术、GNSS定位技术和RFID识别技术。

(1)基于条码或者二维码识别技术。该技术易于实现,且成本极低,但是管道及其相关设备基本上是在野外,周围环境比较恶劣,纸质和塑料质地的条码容易因天气、环境因素、甚至人为因素损坏,而且条码的读取需要一定的光源,无法做到全天候工作。[1]

(2)基于GNSS定位技术发展而来的巡检PDA设备是目前比较主流的巡检技术。基于GNSS技术的识别方式,在野外空旷的区域定位效果好、工作稳定、不易受天气、地理位置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但是由于该方式需要足够强度的多颗卫星信号,在室内和遮挡严重的密集环境中,定位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可用性受到严重制约。而专有的PDA设备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GNSS技术的推广。[2]

(3)基于RFID识别技术。RFID识别方式需要在识别桩或设备上镶贴RFID芯片,而且必须配备专用的阅读器设备;另外,由于 RFID 标签无须直接与阅读器设备接触,RFID发射出的射频信号可能会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盗取,从而泄漏标签内存储的信息,构成安全隐忧。 [3]

(4)基于多源融合的定位技术。该技术是未来通信导航定位系统中发展的方向,在室外无遮挡的空旷环境中使用GNSS定位技术,在室内环境中,采用UWB、蓝牙、红外线、超声波、wifi等技术发展而来的室内定位技术(LPS),共同实现室内外全方位位置服务。其中,基于蓝牙4.0中BLE(蓝牙低功耗)这个特性发展而来的iBeacons技术具有成本低、功耗低、部署方案简单、精度高(米级)、响应速度快(秒级)、移动端设备解算等特点,加之目前主流手机都已经支持蓝牙4.0标准规范,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4]

2关键技术

2.1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无线通信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多数智能手机都已经支持GNSS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越来越广泛地为更多人所使用,例如,汽车手机导航。移动GIS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技术领域,一个是移动端GIS服务,另一个是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 LBS)。前者的工作主要集中在GIS数据的收集、验证和更新上,而后者主要关注在具体业务中如何设计、实现和应用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智能手机终端、导航卫星、移动通信网络、室内定位设备(UWB、蓝牙定位设备、RFID和条码)、业务服务器等。移动GIS系统的最终实现目标是提供4A服务:随时(Anytime)随地(Anywhere)为任何人(Anybody)和任何事(Anything)提供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服务。[5]

在管道巡检工作中应用移动GIS技术,能够使工作人员实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移动端查看管线地图、上传位置信息、定位导航等功能,准确快速上报发现的事故隐患,保障管道安全运行。[6]

2.2室内定位技术(LPS)

目前室内定位技术主要采用的技术主要有超宽带(Ultra-Wideband ,UWB)、蓝牙、RFID、红外线、超声波、Zigbee、WiFi等。[7]

其中,超声波和红外线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但缺点是无法工作在非直视的环境中。UWB技术从理论上解决了在非直视的环境中工作的问题,并提供分米精度级的定位服务,具有系统容量大、传输速率快、功率低,能和现有的通信系统共享带宽等优点。[8] 但是其技术本身还不够成熟,成本高、被定位人和物需要额外佩戴专用标签(相对于手機等终端是天然的标签而言)、需要外接电源和通讯网络、服务器端进行位置解算等问题。而基于蓝牙4.0中BLE(蓝牙低功耗)这个特性发展而来的室内定位技术具有米级精度、成本低、功耗极低、响应速度快、部署简单等特点,一颗纽扣电池就可以支持蓝牙信标点工作一年之久,适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全的野外部署。一般在室内空间均匀布置iBeacon基站,当定位人员进入iBeacon基站布置区域,通过手持蓝牙终端设备接收iBeacon基站发送的与位置相关的UUID号和RSSI值,经过加权的三环定位算法即可定位人员在室内的坐标值。目前大多数智能手机都已经支持蓝牙4.0标准规范,用户无须携带专用设备或专用标签,技术容易被接受,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9,10]在本系统中,考虑到管线的野外工作环境,选取蓝牙室内定位技术。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整体体系结构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1)移动端。移动端设备选用目前市面上主流的4G安卓手机,安装巡检系统的移动端APP,由GPS卫星、北斗卫星、蓝牙定位基站提供多源融合的位置服务,地图采用互联网地图叠加管线地图和室内地图,主要实现巡线任务管理、地图位置实时展示、实时轨迹展示和上传、事件上报、历史信息查询等功能;(2)监控端。主要由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PC端和平板电脑所组成,主要实现巡线任务的计划和分派、巡线实时监控、历史信息查询、突发事件管理、人员设备管理等功能。

3.2 移动端体系架构

移动端主要面向巡线人员,它的体系架构采用三层结构设计,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三部分,体系结构图如图3所示。

其中表示层,为用户提供交互所需的各种界面。本系统移动端的界面主要包括地图主界面,即在一张地图上显示管道中间线及设备、室内贴图、巡线员的实时当前位置、任务执行状态、报警状态、系统状态、事件位置标签等,加上任务管理列表界面、事件上报界面和账号设备相关的系统界面。

业务逻辑层,是体现客户实际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和业务规程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业务功能和其所需要的各种基础服务。功能模块主要包括移动GIS、实时定位、任务管理和报警管理等,相关的服务包括位置服务(GPS和蓝牙)、地图服务、加密解密服务、数据传输服务、语音服务、照片视频服务等。在位置服务中,如果移动终端同时取得蓝牙位置信息和GPS位置信息,优先使用蓝牙位置信息。在数据传输服务中,通过采用断点续传技术和Web Socket连接保障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和实时性。

数据层负责管理任务、事件、轨迹和报警等相关业务所需和产生的数据。其中,通过持久层访问SQLite数据库,通过Android操作系统获取来自各种硬件模块的数据信息。

3.3 监控端体系架构

监控端主要面向管理人员,体现架构采用4层设计,自上而下分为客户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进行构建,体系结构图如图4所示:

其中,客户层主要是为移动端提供Rest API、表单和Web Socket服务接口。移动端通过客户层获取所需的任务数据、实时上传轨迹信息、隐患事件信息,完成巡线任务工作。

表现层主要包括提供给管理人员使用的Web浏览器端页面。在表现层,通过统一的Web GIS平台,叠加显示互联网地图、室内地图和管线及其相关设施矢量图等多种数据集,提供标准的GIS操作功能。通过该Web GIS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全面掌握巡线工作的整体运行情况,实时发现巡线人员的违规行为,根据上报隐患的精确位置和现场的照片、视频信息做出快速准确的响应,及时启动保障预案,保证管线的安全运营。

业务逻辑层主要实现巡线业务在监控平台端所需的各种业务功能和相关的各项服务。

数据层数据主要包括业务数据、管线及相关设施数据和互联网地图数据。业务数据和管线数据保存在本地的数据库中,通过数据持久层进行访问和存取。互联网地图数据通过互联网厂商提供的地图API获取。其中,业务数据主要包括巡检任务计划数据、巡检轨迹数据、事件管理数据、用户数据等。管道数据主要包括管线中间线、缓冲区和相关设施的地理位置信息,采用加密的方式保存在本地数据库中。

4 结论

将融合GPS和蓝牙室内定位技术的位置服务应用到管线巡检的专业工作中,实现了管线巡检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自动实时监控,解决了因GPS信号不佳而无法精确监控的问题。同时,通过采用标准的Android智能手机,避免了移动端专有设备的硬件研发和采购,降低了成本和使用门槛。

参考文献:

[1] 薛旭艳,张鹏,田奕丰,等.基于3S技术的管道巡检系统[J]. 管道技术与设备,2009,95(01):25-28.

[2] 王鲁单,王洪光,房立金,等.一种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机器人,2007,(01):7-11,17.

[3] 冯海文,付博文,邵中,等.一种基于RFID的安全巡检模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31(04):462-465.

[4] 苏松,胡引翠,卢光耀,等.低功耗蓝牙手机终端室内定位方法[J].测绘通报,2015,465(12):81-84.

[6] 曹闯明,许德昌.长输管道巡检管理中的多源移动互联技术[J].油气储运,2014,3 (11):1240-1243.

[7] 康铭东,彭玉群.移动GIS的关键技术与应用[J].測绘通报,2008,378(09):50-53,69.

[8] 肖竹,王勇超,田斌,等.超宽带定位研究与应用:回顾和展望[J].电子学报,2011,39 (01):133-141.

[9] 李娟娟,张金艺,张秉煜,等.蓝牙4.0标准规范下的模糊指纹定位算法[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9 (02):126-131.

[10] 石志京,徐铁峰,刘太君,等.基于iBeacon基站的室内定位技术研究[J].移动通信,2015,39 (7): 88-91.

作者:王翀

WiFi技术互联网管理论文 篇2:

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在为银行业带来巨大推进力的同时,由于其所特有的安全性、高风险、多变性和协作性等特点,也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文章从信息技术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出发,总结分析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管理面临的风险问题,系统地讨论并提出了银行信息化的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银行管理;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一、 国内外金融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和探索

纵观国内外,信息技术正以一种全新的以技术为推动力的业务创新模式推进金融领域的全面快速发展。而这一变革也蔓延到了与金融相关的管理体系中,尤其对作为金融业核心的银行机构来说,这一影响尤为突出。因此,为保证银行业在信息浪潮冲击下的稳步发展,建立并完善银行科技风险管理体系成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研究领域。当前,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作为信息化平台资金流通单元的电子货币的管理。电子货币出现并成为以电子设备为基础的交易平台之上的新型流通货币。这类新型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发行和管理机构,由单纯的银行扩展到了更多第三方平台,包括了电信运营商等非金融性机构。文献“1”详细探讨了各个电子货币运营商,及其与银行业的关系,并试图给出一个电子货币架构的蓝图,以将这一新型货币有效融入当前金融管理体系。文献“2”讨论了这一电子货币所带来的挑战,体现着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和发展。参与方多样化环境下的金融活动授权问题。

由于新型金融服务平台的出现和参与方的多样化,使得金融活动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化。这种多个授权管理机构导致了跨界银行业务的管理问题。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客户金融交易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推进了金融全球化脚步,因而需要制定国际交易协定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因此,提高信息化金融服务管理的覆盖率也是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新型信息化金融服务的数据安全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根本还在于客户的信任度,而客户信任度的建立就有赖于服务的安全保障。银行的业务服务更多地依赖于信息技术,加大了金融安全的复杂性。如文献讨论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无线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数据安全性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由物理平台转向了有线和无线网络平台,从而引入了更多来自于技术领域的安全问题。通过篡改移动运营商代码,或手机病毒来窃取手机交易信息,文献指出,由于更多的不受金融管理的第三方利益相关方的进入导致了更多的安全性问题,需要在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之间建立面向新形势的信息科技管理体系,以保证银行业务的安全性。

随着信息技术向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针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管理方面的讨论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因而,有必要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法规和条例。本文将针对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总结得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管理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二、 信息化建设给我国银行体系带来的影响

1. 改变了传统由客户与金融机构参与的单一支付链关系,融入更多利益相关方。

2.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由物理渠道拓展到了有线网络平台,由现实货币交易发展到了电子货币交易,与此同时,凭借互联网技术、B2B和C2B技术,孕育而生了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这种不同于银行的非金融机构为客户和商户提供了便捷、可靠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开拓并形成了网络交易渠道。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的不断演进,移动金融的出现使金融服务更进一步拓展到了无线服务平台,将移动运营商和移动设备供应商等非金融机构进一步融入到了金融体系之中。改变了传统的业务创新方式,信息技术成为金融业务创新的推进力。

从互联网的发展,到无线网络2G到4G的演变,信息技术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模式的同时,也为金融领域提供了新的创新思路。招商银行利用互联网革命,最早在国内推出了全国通存通兑,并打造了“一卡通”和基于互联网的“一网通”业务,成为招商银行迅速崛起的关键;招行利用云计算技术,设计并研发了企业手机银行,通过2G、3G和WIFI等移动无线网接入方式,向企业级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实时化财务管理服务,从而在电子化远程金融服务领域中,占得先机。随着2000年以短信为主的移动手机银行的出现,到2005年~2008年出现了以JAVA、WAP技术为主的多样化手机银行,再到2009年出现基于3G网络的WAP手机银行。移动金融发展速度迅猛。同时,云计算的出现和向金融领域的渗透,为新型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创新提供了快捷、便利的资源共享平台,大大加快了业务创新和推广速度。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金融业务创新体系中已成为金融领域发展的推动力,而构建和完善相应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则是保证其稳步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信息技术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相应的管理体系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提供可靠、有效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特点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银行科技风险管理体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 技术类企业、第三方平台等非金融机构与银行业的业务服务不断融合,非金融机构融入到金融业务链条中,加大了银行管理的广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已逐渐成为有线金融服务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然而问题也应运而生。2010年11月11日,由淘宝商城年度大规模五折促销活动引起的网银集体堵塞。这是一次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而造成技术支持不足,从而导致银行业务无法正常运作的严重问题。与此同时,在移动金融领域,电信运营商也不断渗透到金融类服务中。中移动正致力于通过手机钱包业务提供小额金融支付服务,并通过入股浦发银行来拓展其在大额支付方面的能力。单一的业务链条转变成了多方合作参与的复杂业务链,并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地涌现和融入非金融机构参与方。这加大了金融管理的广度。

2. 需要纳入银行体系之外的技术风险因素,加大了银行科技风险管理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伴随着安全问题和技术问题的不断涌现和解决,这与银行体系所要求的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内在矛盾。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银行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客户服务渠道之一。银行已通过安装浏览器插件、采用安全口令和U盾等技术安全举措保证用户安全访问账户,但仍然受到数据包盗取、窃听等安全问题的困扰;同时,正如上一部分所谈到的由于用户访问量突增所带来的性能问题也是技术不稳定性的表现。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金融成为各个银行竞相发展的战略性新业务。虽然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已获得了飞速发展,能够承担起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然而由于两者自身还处在发展阶段,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尤其以安全问题最为突出。文献从操作风险的角度探讨了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

3. 信息技术应用于业务创新的推进和更新速度加快,要求快速建立相应的银行管理体系,以保证并推动银行业的稳步发展。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的迅猛更新速度,而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创新速度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变得更加迅速。首先,技术的翻新速度为基于技术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云计算”本身为基于技术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一套便捷的快速开发平台,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这一平台的支撑能力也将大大提升并支持银行更快地推出新业务服务。因而,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创新所具备的快速灵活的特点,要求在业务形成的较短时间内,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措施,从而保证银行创新业务的稳步发展,避免由于应用新信息技术所导致的客户信息安全性和行业规范化方面的漏洞而引发的行业危机。

四、 适应信息化建设的我国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信息化对银行业的影响,可将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总结为信息技术特点与现有银行体系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信息技术多变性与银行业务稳定性的冲突,信息开放性安全性问题与银行业务敏感数据保密性的冲突,信息多元化合作与银行业单一管理体系的冲突,以及渗透在上述各点中的信息技术高风险性与银行业务可靠性需求的冲突。

将这些信息化建设中的冲突点融入到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合理地探索、研究、完善冲突点的管理条例和措施,有效地保证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将是创新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对应各个冲突点,重点领域包括:信息作为支撑服务的管理、信息作为业务创新的管理、信息安全性管理、外包规范化管理以及风险保障。

风险管控为信息化建设下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渗透于各个冲突点中。因而,建议针对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化业务支撑、业务发展、安全性管理和外包合作管理这四个方面,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考虑,分别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评估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以全面提高银行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管控能力。

1. 加强业务支撑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用于业务支撑的信息科技应用主要表现于银行信息系统的开发、测试和维护,以及投入生产后的信息科技运行这两个主要领域。而在技术支撑环节,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系统,银行较多采取由外部供应商提供的方式。因而,受限于外部供应商,而自主建立开发和维护团队从成本到实际效用方面并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尤其随着云计算和移动通信平台等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业务支撑平台将呈现更加灵活和低成本的技术供应,进一步让银行摆脱业务支撑方面的技术局限性,将工作重心放在业务服务方面。因而,这一领域的风险监控主要通过加强合作管理,制定规范化的技术合作条例,以降低银行业在信息技术支撑方面的风险。

首先,加强银行业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编制规范化的合作条例,以明确银行和相关技术供应商在技术支撑方面的分工和职责;依据如数据管理、客户管理等较为成熟的信息系统,联合制定风险保障、评估、应急处理等风险管理制度;对于新信息科技的应用,要求信息技术供应方提供新技术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明确的信息风险保障机制、评估和预警机制以及应急处理机制;定期联合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勘查,评估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支撑情况,并总结修订分工和风险管理制度。

其次,对于各个商业银行来说,组建信息技术支撑小组,掌握支撑技术的保障机制、评估和预警以及应急处理步骤;加强与技术供应企业的联系,做到全程参与,时时管理;与技术供应方建立技术培训计划,在技术应用之前,针对技术应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对人员进行培训;在信息科技运维过程中,定期组织银行内维护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内部对技术支撑的管控能力。

2. 加强信息技术进行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对银行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业务创新方面。从传统的物理网点,到互联网出现而带来的网上银行,再到当前由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新兴移动银行业务,基于信息技术的银行业务创新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于业务支撑部分的信息技术,这一领域往往汲取较新的新兴信息技术。然而,即使在技术领域经过了较多的实践论证,但投入商业应用领域还面临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因而,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将是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立足于风险管控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立相应的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鼓励银行业与技术部门进行合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风险划分等级;与技术部门进行协商,界定各项信息技术的风险保障条件,风险等级,评估预警机制,以及相应应急措施;要求商业银行提交信息技术业务创新的风险管控计划和内部资源描述,以评定实施风险;明确基于信息技术业务创新的管理流程和流程关键点的验收指标,采取定期现场考察和非现场指导的管理方式;要求商业银行定期提交实施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

其次,各个商业银行与技术供应商建立培养核心技术小组,全面掌握用于业务创新的核心信息技术;根据银监会所给定的信息技术等级和风险管理机制,评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风险等级,由核心技术小组联合技术供应商完成风险评估和管控计划,交由银行管理委员会一致审核之后,交由银监会评定;明确业务创新各个流程,由核心技术小组定期向银行管理委员会提交实施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并按照银监会指定期限提交报告和接受定期考察。

3. 加强业务安全性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的安全性风险主要来自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安全缺陷和人为安全因素。

首先,鼓励银行业联合技术管理部门,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规范,明确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安全性缺陷方面的风险保障措施、风险评级和应急处理措施;加强第三方人员的访问管理,对核心数据和业务采取自主维护的方式,减少外部人员访问;要求商业银行定期提交信息使用情况报告,对信息技术应用进行安全性评估,进行非现场监督;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现场审核,根据信息技术应用规范,对商业银行业务安全性进行评估,指明安全性问题,敦促整改。

其次,建议各个商业银行采取双重管理方式。一方面,根据银监会整体行业的信息应用规范,与技术供应方联合评定业务安全性风险等级,规划风险保障机制和应急处理方案;与技术供应方建立风险防范计划,定期对业务安全性进行检查,评估风险等级,进行风险保障。另一方面,定期培训内部技术人员,加强自身技术支持团队和核心技术小组建设;对敏感性业务和客户数据采取自我管理维护的方式,采用专人负责,时时监控的方式,定期向银行管理委员会提交安全性风险评估报告和安全隐患,以便及时组织人员解除安全风险。

4. 加强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管理。

首先,鼓励整个银行业与技术管理部门联合制定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条例,根据技术外包规范标准,如ITIL,制定完整的技术外包规范和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的风险保障、评估和应急措施;要求商业银行依据规范标准,定期提交技术外包实施情况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定期安排对商业银行的定期审查。

其次,各个商业银行全面考核信息技术外包企业的整体实力,评估外包风险管理;根据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条例,与外包企业制定技术外包计划,和管理计划;阶段性委派内部技术人员验收和审查技术实施情况,并评估当前风险,向银行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和外包项目实施报告;定期向银监会提交整体外包的风险评估,接受现场考察。

参考文献:

1. Y. Gormez and F. Capie, Surveys on elec- tronic mone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s, 2000. Available at: http://www.bof.fi/NR/rdonlyres/08463 641-271B-4E22-B BE4-EA8DC656CAC8/0/0007.pdf.

2. E. Helleiner,“Electronic Money: A chall- enge to the sovereign State?”Journal of intern- ational affairs, Vol.51, 1998. Available at: http://www. questia.com/google Scholar.qst;jses- sionid=02A35340044F7081C7C6E76C2295F272.inst3_1a?docId=5001406720.

3. A Global Action Plan for Electronic Bus- iness, Prepared by Busines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Governments,2002,(3):19.

4. Tarasewich, P., Nickerson, R.C. and Wark- entin, M. Issues in mobile e-commerce. Commun- 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 stems,2002,(8):41-64,49-50,52.

5. Rusu, D. and Dospinescu, O. Mobile banking services in Romania, http://www.ssrn. com,2004.

6. BCBS.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s for ele- ctronic banking,2003:5.

7. 吴博.操作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研究.新金融,259:32-36.

作者简介:钱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1-10-05。

作者:钱峰

WiFi技术互联网管理论文 篇3:

大数据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现阶段,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建筑施工管理缓解了压力,可以为各项施工环节的施工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提升施工的科学性,提高了施工效率,因此要对大数据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展望。下面笔者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建筑工程项目;应用;

1 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技术在企业中应用,可以根据消费者在消费时产生的数据信息更加了解消费者的喜好,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精确营销。在工业领域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工厂转型,技术革新,充分挖掘数据内存在的信息,为企业转型提供科学的方案。在建筑领域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施工前的材料购买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多方面对比材料的质量与价格,降低材料购买的成本。在设计与施工中大数据可以对比同类型的建筑工程为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信息依据。将大数据技术与BIM技术有效的结合,能够调整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质量。大数据技术拥有数据类型多、价值密度较低以及处理速度较快等特点,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数据信息较多。特定行业能够在众多数据信息中提取的信息价值较低,例如建筑施工技术中的远程监控,一个小时的监控内容信息价值可能只集中在一两分钟内。但大数据结合了计算机技术以及物联网、互联网等多项技术,在数据搜索与应用时能够快速处理数据信息。

2 大数据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优势

2.1 优化控制路径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将工程信息处理能力和效率显著提升。为此,在未来建设工程项目过程中,必然会进一步推广应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较强,通过合理应用该技术能够高效分析、处理、整合信息数据,有助于协调好各项施工技术,有助于管理效率和质量的优化,能够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压力显著减少,可以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工程管理工作,达到优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2.2 提升建筑工程预防风险的能力

资金风险和安全风险是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这两项因素直接决定了能否顺利地完成建筑工程建设,并且对项目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决定作用。为此,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明确建筑项目风险,提高预防风险的能力。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建筑工程数据中潜藏的信息和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支持管理人员客观地判断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保证科学地制定风险预防方案。

3 大数据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3.1 大数据技术在施工技术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效解决了数据收集困难这一问题。现代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从信息中快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所需的信息技术。首先,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桩基施工中,保证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施工区域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等因素,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纷繁的数据信息,对地基情况进行模拟,对桩基承受压力荷载等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有助于减少具体桩基施工中的不足。其次,在混凝土浇筑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混凝土比例进行合理科学地调整,做好分层、分面、分段等浇筑技术的合理选择,对当前气候下浇筑面的变形程度进行模拟。最后,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钢筋工程中,可以将钢筋设计不合理数据快速排除,就钢筋设计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将钢筋布置的合理性提高,降低钢筋设计失误问题。

3.2 利用大数据建立安全档案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需要安全观察员、AI 智能识别、安全常识 WIFI 密码答题等技术评价个人安全知识储备情况,如果经过评价后工作人员比限定分值低那么系统可以锁死门禁,此时工人需要停工培训达到合格标准后方可进入到施工场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作业人员安全能力,避免安全技术不达标人员进入到施工现场。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自动转换未被扣除的安全积分,用于超市等场所消费,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激励员工及时提高自身安全技术水井。

3.3 对机械进行智慧化管理

现代建筑行业逐渐朝着机械化方向发展,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机械设备管控中能够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保证各项施工作业顺利开展。工作人员可以将重量传感器、高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装置安装于施工机械关键位置,从而动态监控机械设备运行全过程,做好关键零件信息收集整理,利用BIM 技术构建三维立体模型能够模拟机械设备作业过程,并且用不同颜色将机械设备当前状态标注出来。智能控制系统可以直接警示工作人员,明确机械设备零部件是否需要保养、更换,是否存在过载使用等不良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减少设备损坏失灵等造成的安全事故问题。同时,还可以积极利用异常信息微端分析辨识关键部位运行信息,如果信息异常那么系统可以报警或者利用物聯网技术采取制动等措施及时消除设备运行隐患。智能控制设备信息远程传输系统可以利用无线信息传输技术向云端上传监控信息,形成的监控报告具有连续性特点。

3.4 对施工现场材料进行智慧化管理

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材料采购平台、仓储管理系统平台可以智慧化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所用材料。比如综合应用 BIM 技术和ISGP算法可以对施工现场、建筑物内外空闲空间进行深入分析,将材料临时存储最佳方案确定出来,并且以此为基础做好施工现场空间合理利用,做好材料出入库信息详细记录,对材料采购情况进行合理预测。材料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登陆系统检查库存材料情况,对材料库存数据真实可靠性进行研究。同时,施工企业采购部门应当对施工材料市场价格、变动信息提高关注,及时更新系统,为施工部门申请材料入库提供便捷,同时有助于高效比较材料价格,将人工审核工作量大大减少。

3.5 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智慧化管理

当前,在建筑施工环境管理中,大数据技术、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价值,这对优化施工现场环境、推动建筑行业朝着绿色环保化方向发展意义重大。比如在建筑施工中粉尘和噪声监控中,可以充分利用传感器、数据挖掘、数据统计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能够综合评估施工环境污染风险。系统可以自动计算检测到的噪声分贝值和粉尘浓度,同时分析检测数据,对比标准值。利用大数据中的 Echarts 技术、Tableau 软件或 Qlikview软件等能够将数据中隐含信息快速挖掘出来,可以直接生成直观图形,将信息重要特征凸显出来,挂历人员可以高效检测施工环境各项指标。

结束语

现如今我国社会已经步入到信息化时代,各个行业深受信息技术影响。建筑行业未来发展主要趋势之一就是信息化、数据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传统的技术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但是这种趋势可以保证更加科学地、严谨地、便利地开展施工作业,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进步发展。无论是建筑施工行业还是其他相关行业,大数据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发展一个主要方向,会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琦.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改革探析[J]. 城市建筑 ,2016,33(036):145-145.

[2] 邓阿琴.基于大数据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 ,2020,No.259(08):242-243.

[3] 伍行云.智联网+大数据在管理建筑施工高危作业中的创新运用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 v.47;No.428(02):171-172.

[4] 伍行云.智联网+大数据在管理建筑施工高危作业中的创新运用 [J]. 建筑技术开发,2020,v.47;No.428(02):171-172.

作者:赵学粉

上一篇:分层评价体系下足球教学论文下一篇:网络信息环境下高校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