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7

[摘要]医学教育兼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尤其是当现代医学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社会医疗对医学生的要求不再单单在于专业能力,而是医学能力和人文素养兼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不仅是对校内学科理论知识教育的补充,还是人文素养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探讨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模式。本文结合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际,从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两方面着手,从医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基地建设、指导教师和推广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医学生 社会实践 创新能力 培养 途径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得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为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本文拟就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 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重要过程,是完成从课堂、书本向社会现实转变的过程,是发展个性、促进全面进步和完善能力的过程。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共性的发展,对个性的培养重视不够,有创造性的人才不多。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社会化程度低。表现在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与环境不协调,缺乏适应能力、竞争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与社会要求相差甚远。直接导致工作中医生只会说不会做,关心技术不关心人,会一点而不知其他,只注重病人的具体疾病或是疾病的一个方面,而忽视病的整体情况和影响病人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制约因素,甚至造成诊断、治疗的局限性的现象,严重不能适应医学综合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1.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医学生由于学科限制,课程紧张,课余时间少,活动范围小,生活经历简单,创新和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低。目前开展的社会调查、医护劳动、生产实习、送医下乡多是与专业实践相关。给医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参与性、积极性大大提高,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社会实践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枯燥无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

2.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

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将这些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要求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元素,让他们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知识,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促进思维发展。正如歌德所言“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以适应今后职业工作的需要。同时,“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医学生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有利于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4.社会实践有利于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反过来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合理调整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成才意识;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能力,锻炼意志,特别是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提高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调整和更新学生的智力结构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培养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医学院校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十几年时间,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很多社会实践仅趋于一种形式,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部分资源分散,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停滞,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最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会面临许多艰巨、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会充分调动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而这一过程正是对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进行开发和培养的过程。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尽快融入社会,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因此,本文特提出培养医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

1.职责明确,建立高效协调的长效机制

在医学高校内,针对现在医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处理好各自为政的情况,明确职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在以教务处和学生处为主的基础上,由主管的校领导负责并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参与,从根本上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的实践活动,要在一定的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下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落实下去,最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增强创新的理论基础

医学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内容,增强学生理论水平,引导不同年级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有意识地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高科技产品推广等,逐步使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各种实践为医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加深对服务宗旨的理解,加快医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社会化的进程,明确适应个人职业的具体岗位等,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培养方式。

3.制定社会实践大纲,提高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学校要建立一个集中指挥的系统,制定一套完整的社会实践实施大纲,把社会实践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与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相结合。逐步完善社会实践考核制度,明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要求,增加实践的时数,并做到平时与假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单位用得上、适应社会、具有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4.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不仅要靠教育部门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医学高校应大力发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同优秀校友、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当地社区街道等相关单位联系起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实践活动向更加稳定、更大范围推进。在基地建设中,让医学生以“准医生”的角色直接参与,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服务人民,推进自身素质全面发展,赢得社会的认同和直接支持。医学生也可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自己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智力资源优势,又为合作单位提供支持帮助,达到“双向服务、合作共赢”的局面。

5.聘请指导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实施

专业教师、专职干部与课外指导老师相结合共同指导是搞好社会实践的重要保证。如果由专业教师、专职学生工作干部和课外指导老师相结合共同进行管理,效果更佳。三类教师在指导社会实践中取长补短,既有分工又密切配合,有利于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专业,在业务学习中开展社会实践。专职管理学生的干部对学生情况较了解,引导学生参加活动能有效管理,活跃气氛,专业教师的参与便于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去思考问题。课外指导老师是有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经历的岗位能手,可以弥补以研究型和授课型为主的教学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不足。学校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反馈机制。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种因材施教的社会实践,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收获很大,在活动中出现的矛盾也易化解。

运用校内外多元化教师指导方式,培养有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可采用认识型、锻炼型、服务型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了解社会,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不同方面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论文交流中共同提升学生的能力,形成崇尚学习、实践创新的良好校园氛围。

6.建立推广机制,巩固社会实践成效

社会实践推广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难免会在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一些工作失误。这就要求建立明确的推广机制。对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和总结,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学生给予表扬,对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加以引导。还可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图片展、演讲赛、座谈会等形式加以宣传,巩固扩大社会实践成果。

只有在突出提高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的原则和方针的同时,坚持注意突出医学特点,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边实践,在学习实践中创新,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社会实践质量的效果,使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廖生武.关于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7(4)

[2]张黎君.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素质培养的推动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4(2)

[3]何园.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B11)

[4]武素云.丰富社会实践 培养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0(25)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刘翠英 巨世慧

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人文素养视角下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剖析与探索

[摘 要] 医学教育兼并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尤其是当现代医学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化,社会医疗对医学生的要求不再单单在于专业能力,而是医学能力和人文素养兼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不仅是对校内学科理论知识教育的补充,还是人文素养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在社会实践常态化的背景下,从人文素養培育视角剖析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探索更优化的医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至关重要。

[关键词] 医学生;社会实践;人文素养;培育作用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医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研究——以浙江省医学院校为例”(2018R413013)

[作者简介] 黄温勉(1997—),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医学生社会实践。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独特的职业需求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医学人文修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表《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医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而社会实践正是推动医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平台。根据团中央、团省委、高校党委、团委有关文件精神,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规模开展的环境下,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需发挥其专业效应。

一、医学生社会实践在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重要性

高校医学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教授和操作技能培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虽然近年来医学人文课程在各大高校逐步开设,但存在课程内容零碎、人文元素渗透不够、教学力量薄弱等问题,以致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难以在校内课程中找到突破口。社会实践因其活动范围广、社会体验感强、职业浸润式参与度高等优势,为医学生提高自身实操能力、提升人文情怀提供了途径和平台。根据美国著名的“威斯康星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为了使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结合其专业特长,联动医院等多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对重视医德教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社会实践很好地起到了联结校园与社会的作用,是医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群众,真实了解基层医疗情况的中间枢纽。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有效方式之一。对于学科发展与人文培养并行的医学教育,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展,在德育发展、人文塑造等方面有其重要作用[1]。不同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除了对医学生在专业领域方面的诊治技能、操作能力等有所要求,还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及共情能力。这就要求医学生在实践中,不但能够走出课堂,还要学会将课堂所学所得与实践情境相结合,从单向接收过渡到双向互动[2]。社会实践不但以医学生为主体,更由医学生主导,让学生在结合自身专业特征的基础上,在前期策划、实践开展、知识科普、下乡义诊等活动中发挥极大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将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除此之外,社会实践能够诱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的思考。医生是一个涉及生命的职业,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与担当。在面对各类患者时,仅仅进行一系列医疗诊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医德医行、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及多方面的人文素养。医学生社会实践因其专业的独特性,能够为医学生在真正进入岗位前提供大量与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人群沟通交流的机会,并能够借此感悟人间百态,体会仁者医心,提升人文修养,为将来走向医生这一职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剖析

国内的医学院校很早就开始利用社会实践这一方式进行专业训练和德育教育,旨在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组织有体系的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和健康知识教育普及活动就已盛行,进入21世纪后,各医学院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探索更为深入。我国医学生社会实践目标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主,并全程进行医学教育。社会实践最直接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进行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医学生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在如何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如:上海医科大学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至少7周的实践性教学;第三军医大学的“五位一体”素质教育工程,结合社会实践教育经历,将医学、军事、政治及身心健康教育进行整合统一;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也制定了《素质教育规划》等相关制度。社会实践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上,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但由于医学人文与医学实践的结合才刚刚起步,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受重视度仍旧不高,大部分实践活动仍停留在活动表面,未能深入扎根,以致社会实践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在对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进行剖析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社会实践认知不够

医学院校大多学术氛围浓郁,学生重视疾病和生命的探究,却忽略了医学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关怀。大部分医学生对人文教育感知度低,自觉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意识薄弱,难以将社会实践与医学人文素养培育相联系,对于社会实践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课外活动或拿学分的层面上。加之课业繁重、考试压力大,医学生往往更关注自身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精进,更愿意把时间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上,没有意识到提升人文素养也极具重要性[3]。此外,高校对于社会实践宣传力度和宣传方式有限,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方式较保守、单一,同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实践成果的宣传展示也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实践在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也未能充分展现社会实践中的人文元素。

(二)社会实践活动力度不足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浪潮中,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各高等医学院校不断扩张服务团队,扩大服务规模,丰富服务内容,提高社会实践服务的受众范围。虽然社会实践的广度扩大,但在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深度、力度上却远远不够[4]。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多是碎片化的常规活动,未能进行整合、贯穿和构建品牌活动。加之不同于课堂教学的连续性,社会实践只能利用医学生课外或假期时间开展,这使得活动缺乏连贯性,更显得零散,人文素养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围绕实习见习、医院导医、下乡义诊、医学知识科普等几大方面展开,虽然内容丰富多彩,紧扣医学专业特色,但缺乏对人文元素的挖掘,质量不高。学生只是在参与实践活动,缺乏对活动背后意义的深入思考,让社会实践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启迪反思、培育人文的作用。

(三)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指导

社会实践以学生为主导,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的机会,同时,如果缺失专业指导,容易导致活动形式过于简单、活动内涵不够深入、活动感悟不够深刻等问题,缺乏对人文修养培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依托,由团委教师或者高校辅导员带队,缺乏专业人員的指导,以至于学生在活动前期难以联系现实情况、结合民情民意进行策划,考虑不够完备。在活动中期遇到实践困难得不到专业指导,活动草草收尾;活动后期对实践意义反思不足,没有深入思考社会实践对于自身人文素养、医德医心培育的重要性。

此外,社会实践多由校方组织和进行,政府和社会两大坚实力量参与不足,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上困难重重。学生多以卫生机构为实践单位,实践平台较为局限,受众有限;实践内容难以打破专业壁垒,专业资源无法整合;社会宣传力度不足,实践活动知晓度低,医学人文实践教育收效甚微。

(四)缺少长效且稳定的实践模式

在时间上,社会实践具有短期化的特点,多集中在寒暑假的1~2个星期内进行实践活动;在空间上,社会实践基地以高校为中心,零散分布在周边社区或村庄;在人员上,由于学生的更替和换届,参与实践队伍的人员大多不相同。这导致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临时性,常常是在社会实践开展前重新组织实践队伍、规划实践区域、确定实践时长和策划实践内容,未能抓住实践主阵地,形成长效、稳定的实践模式。未能形成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难以在医学生群体中产生深刻影响。因为缺乏前期成效和后期反馈,加之时间短、场地受限等,医学生社会实践无法充分发挥育人机制。短期、临时的社会实践只能让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基本操作技能,缺乏与当地民众的深入接触及对本土人文民俗的了解,对沟通交流能力、共情感悟能力、细节感知能力等提升不足,人文素养培育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医学生社会实践优化模式探索

(一)实践活动品牌化,构建人文教育体系

医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且有其专业独特性。在实践内容的设计和策划中,不妨将多项活动串联,紧扣专业特色,设计成系列实践活动,化散为整。社会实践品牌化需要纵横交织并进,纵向角度联系既往组织过的实践活动,总结其实践特点,构造社会实践品牌基石。在对之前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的基础上,着眼当下,延续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特色,设计适合现下的实践活动,并以此规划未来活动走向,为之后的实践设计做好铺垫。横向角度扩大高校社会实践的宣传力度,倚靠抖音、公众号、小程序等新型媒体平台全方位宣传实践活动与实践成果,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校内增设医学人文核心课程,开设人文活动与讲座,整合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5],调动校园医学人文氛围,继而提升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敏锐度。

社会实践品牌的树立有利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人文教育体系的搭建能够助力实践精神的内化和深入,激发医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思考。在社会实践活动品牌中,有意识地铺设人文素养培育内容,一方面与校内人文课堂相呼应,校内校外共同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增强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文素养培育功能。

(二)校内校外多方联动,优化实践质量

建立长效稳定的社会实践平台,需要校方—政府—社会三方合作。校方应在医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中予以适当支持,不论是社会实践的策划、实践内容的具体实施,还是活动结束后的实践总结,都需要校内专业教师指导。此外,校方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推者,在人文理论教学和人文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实践活动主要在校外开展,并且面向社会人群,单从校方角度实行医学人文素养实践教育活动阻力较大,与政府、社会组织合作能够丰富实践内容,扩大实践的影响力。政府或社会组织具有提供多样实践场地、实践机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医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消除学科界限,加深实践深度,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医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多学科融合,有利于医学生形成整体的医学人文观念,提升医学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政府、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提高社会受众对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关注度,根据社会反馈和实践效果,带动医学生对自身实践活动的人文思考。

(三)紧扣时代特征,创新实践内容

医学生社会实践是在时代的变迁和更新中不断完善和成熟的,不同时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患关系面临新考验的当下,医学生社会实践在人文素养培育功能上有其特殊的时代使命。尤其是在疫情发生时,医学生作为医务人员群体的新兴力量,在疫情中如何体悟救死扶伤的崇高信念、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成为人文素养培育的着重点[6]。同时,在疫情发生时期,线下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如何整合资源,巧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形式或者其他途径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人文素养培育功能,也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医学生社会实践不仅需要迎合时代变迁,还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对实践内容进行创新。在对既往实践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實践经验,更新实践内容,进一步创新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医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可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专业教师可以运用新的教育理论,结合现代教育方式,对医学生社会实践进行指导[7]。在实践过程中,融合多学科,合理引入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内容,充分调动社会实践在新时代的人文素养培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刘思岐,张桂珍,王兴华,等.浅析社会实践对于培养高校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92-93.

[2]李康梅,戴明明,蒋越,等.社会实践对医学研究生能力提升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20(7):38-39.

[3]滕婉蓉,刘红勤,杨坤.医学生人文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1):95-99.

[4]张东园,韩爽爽,王子豪,等.高校医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9):124-125.

[5]刁传秀,徐玉梅.人文医学教育整合的应然路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8):1009-1012.

[6]张时,朱源,张凯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9):21-22.

[7]曹露丹,刘汉林,倪思语.新时代下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创新途径探讨与实践[J].作家天地,2020(21):149-150.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stic Literacy

HUANG Wen-mian, ZHU Xia-yan, CHEN Zhi-li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China)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humanistic literacy; role of cultivation

作者:黄温勉 朱霞艳 陈至立

医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探索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人才强国、素质教育成为了时代发展主题。为此,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其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更应当加强医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怎样将医学高等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好,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发挥好社会实践的服务作用,达到个人、高校与社会三者的协同发展,成为摆在广大高校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医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下文笔者对当前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社会实践的发展存在不足进行探讨与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医学社会实践发展的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文化层次的日益提升,对当前的医疗服务理念以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对医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医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应当加强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医学生素质能力与道德修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更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而社会实践作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为此,如何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医学高等院校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我國医学高等院校社会实践的发展存在不足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的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了成才的主动意识,加速了素质的全面提高。但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需要清醒认识,目前医学社会实践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1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当前社会要求医学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又要具备全面的创新能力、人文精神、交流艺术和服务意识。要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高度看待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改变认为社会实践仅是思政部门一家要关心的问题的不恰当态度,正确理解社会实践在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2与专业的结合不够

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普通院校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不能显现自己的特色,不能将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

1.3缺乏开拓精神

激励考评机制不健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活动形式因循守旧,活动主题缺乏时代特色,在学生中缺乏号召力;另一方面,缺乏一套好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引导,挫伤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使学生失去参加实践兴趣的重要因素。

1.4服务档次亟需提升,服务内容有待创新,服务时间需要外延

不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中开展了一系列医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本科生自身条件的限制使服务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另一方面,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群体在提升服务档次和创新服务内容中的作用

2、新形势下医学社会实践发展的创新与初步探索

根据以上医学社会实践的不足的分析,我们必须勇于创新,探索新的方法,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对新形势下的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2.1紧扣时代脉搏,在服务国家、地方、学校发展和促进个人成材的结合中寻求社会实践工作新思路

适应国家、地方、学校发展的大局开展社会实践是创新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赋予了实践活动本身以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不同规模和形式的便民服务、医疗咨询、医学知识宣传社区医疗卫生事业及服务。体现了服务国家、地方、学校发展和促进个人成材的结合。

2.2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社会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

它通过招募热心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并具有一定技能的优秀青年组成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无偿志愿服务活动,以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新风正气。每年暑期青年志愿者组织都回到当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急、重、险任务面前,在常规的实践活动中,青年志愿者活动已成为主要的活动形式。

2.3加强制度建设,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即不断探索制定合适的相关规章制度。一方面,继续坚持以往的成功做法,如制定完整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为医学社会实践提供稳定的政策、资金等保证;注重外部环境的优化,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将提高实践能力与医德教育相结合,建立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课堂系统教学与分阶段社会实践相结合全程阶梯式的教育体系。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带动了学生科研、课外竞赛等各方面的蓬勃发展。

2.4勤工俭学活动是社会实践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勤工俭学活动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酬劳动,是社会实践的有偿服务形式。它除了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教育意义外,还具有帮助学生增强经济自立的能力,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特殊意义,特别在帮助特困生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5学校与社区(乡镇)相结合是搞好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条件

建立稳定、对口的社会实践基地,制定基地建设规范,提高基地教育效果。尤其以目前的社区建设为依托,努力建立新的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实践活动向更加稳定、更大范围推进。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活动以人为对象,脱离社会无法实现,离开社区(乡镇)难以开展。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争取社区(乡镇)的支持,与社区(乡镇)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医学院校优势,在城市社区建立落实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医疗保健活动,在农村特别是在偏僻落后农村开展定期的实践活动。

总之,不断思考和探索社会实践在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发展中的作用途径、发展规律和创新手段不仅有利于医学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期健康发展,也将为个人成材、学校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新的切入点,是大有可为的。

参考文献:

[1]吴李鸣,阮啸.对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27.

作者:刘丹阳

上一篇:幼儿园青年教师论文下一篇:新闻价值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