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运动原则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了解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运动行为特征,为制订肥胖儿童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海门市市区、农村各4所幼儿园共30个班级中所有单纯性肥胖儿童,按照1:1配对正常儿童,调查运动行为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级运动原则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班级运动原则分析论文 篇1:

推行户外运动,打造开放式乐园

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幼儿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有助于增强幼儿体质,提高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我园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推行“户外混龄自主性区域运动”课程,在户外运动中打破中、大班幼儿年龄和班级的界限,让他们自由结伴运动、游戏,尽情地享受开放的空间、材料与人际关系,让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打造属于幼儿的开放式乐园。

科学规划场地,实现多元内容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我园操场视野开阔、占地面积大,可供活动空间达2000平方米。新型塑胶颗粒和人造草皮相互融合而成的操场,触感柔软,具有一定的回弹性,为幼儿开展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我园中、大班有200名幼儿,幼儿人数与区域的比例大约是25:1,幼儿园管理层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场地,最终确定每个区域最大限度容纳约22-25人,以保障每个区域的幼儿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内容多元,满足需求。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目标和健康pck核心经验,考虑操场的实际结构和功能,设置运动区域的项目内容,将其划分为八大运动区域,分别是平衡区、跳跃区、投掷区、球类区、曲棍球区、骑行区、野战区、臂力区。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围墙边的大型器械区域创设野战区;考虑到幼儿需要一定的骑行运动量,我们在环绕操场外圈连接绿廊走道的砖面上设置骑行区;将其他区域划分到操场各个角落,用材料进行分隔和围挡,在保证区域内幼儿的运动量的同时,做到各区间互不干扰。

调整作息安排,保障运动时间

调整模式,保障空间。幼儿园的操场占地面积虽大,但无法容纳小、中、大共9个班的幼儿同时进行自主性区域运动。为有效保障幼儿每天的运动量,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调整户外运动模式:中、大班幼儿以混龄模式开展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小班幼儿则以混班模式错峰开展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保证全园幼儿有充足的运动空间。

合并早操,整合时间。为了更好地整合时间,给中、大班幼儿留有完整充裕的时间参与户外自主运动和游戏,我们把原有分三个年龄段做操的方式,调整成中、大班幼儿在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结束后,收拾整理户外玩具再统一做早操,最大限度地保障幼儿每天有50分钟的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时间。

统筹人员分配,形成研究共同体

人员分配,明确职责。八大运动区域项目内容规划完成后,就要考虑每个运动区域人员的配备。基于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是面向中、大班幼儿的混龄模式,我们对中、大段教师和保育员进行运动区域人员站位的统筹分配:每个运动区域的人员配备标准是1名中班教师与1名大班教师;个别区域范围较大,如野战区、骑行区,各配备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保证幼儿户外运动过程的安全。

以研促教,形成合力。为了更好地跟进中、大班幼儿动作发展情况,发挥项目组之间互帮互学、以研促教的氛围,我们打破传统以年段为单位的教研组,形成以4+4区域项目为单位的两个研究共同体,每月定期开展项目组专题研讨会:其一,以《指南》中健康领域幼儿动作发展目标和健康pck核心经验为参考依据,制定各个运动区域中、大班幼儿阶段动作发展目标;其二,聚焦中、大班幼儿动作发展目标,根据各个运动区域场地结构和功能,探讨如何提供具有适宜性(即符合中大班孩子动作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层次性(即能满足中、大班孩子的发展需要,体现年龄段差异性)、开放性(即动态原则,可移动、可变化)、挑战性(即不同水平能力的挑战:难度挑战、力量挑战、能激发动作核心经验)的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材料;其三,围绕各个运动区域阶段性的观察和跟进,及时交流研讨区域项目组幼儿的动作发展情况与材料的互动情况、混龄交往以及学习品质等问题,适时做好分析解读和策略调整。

巧用手环推进评价,跟踪落实均衡发展

一个课程的实施如果没有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就无法检验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当户外自主性区域活动有序推进一段时间后,我们就思考该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了解活动成效,促使整个户外运动课程更加完善。项目组通过研讨,最终确定以“即时评价”和“班级评价”形成闭环的联动评价模式。

第一,即时评价。这是幼儿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动态评价。我们的八个运动区域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手环,每个运动区域的手环上都挂有代表不同动作发展水平的标识牌,红色表示动作发展良好,蓝色则表示需要继续加油。负责各个运动区域的教师手里都有两个级别的运动手环,他们会根据幼儿当天的动作发展情况,分发不同等级的运动手环作为即时评价。

第二,班级评价。即时评价的运动手环是各个运动区域教师颁发给幼儿的,各个运动区的教师并不一定都是本班教师。为了让班级的教师了解幼儿每天的动作发展情况,幼儿需要在获得运动手环后返回班级,把手环挂在班级的板面上,并留下自己获得的数字标记。我们鼓励幼儿通过自己挂手环、做记录,统计一周自己得到的红牌和蓝牌的数量,最终以月为单位获得积分,兑换“运动小达人”的奖牌与奖品。这样的班级评价,一方面能使班级教师了解本班孩子当天参与各个运动区域和动作发展的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每天的闲暇时间与幼儿分享运动中的趣事、材料的创意玩法、安全知识、运动中的好朋友等话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班级幼儿参与户外区域运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教师统计分析班級幼儿在各个运动区域的动作发展情况,并充分利用每周下午的体育游戏跟进了解班级幼儿在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中比较薄弱的动作或是偏区的情况,通过即时评价和班级评价的有机结合的方式,促进幼儿动作全面均衡的发展。

推动户外运动课程化,树立大课程观意识

“一日生活皆课程”,把孩子的一日生活融为一个课程整体,需要教师树立大课程观意识,使户外运动课程趋于完善,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创建资源互通的共享平台。创建园内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课程资源库,每个区域不定时更新资源信息,共享各自区域内的过程性照片和视频,以便不同运动区域和班级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第二,推进户外运动游戏课程化。为了更好地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我们鼓励和引导中、大班幼儿发挥小主人翁精神,让他们在户外自主性区域运动中充分自主地参与活动,围绕运动区域动作核心经验,决定和策划运动区域场地布置、游戏玩法设计、运动器械收拾等。我们把八大运动区的项目内容贯穿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基于幼儿在各个运动区域的兴趣点,捕捉教育契机,开展系列课程,推进户外运动课程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基于幼儿生命教育的“三亲”园本课程,促进全体幼儿积极向上、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形成幼儿、教师、幼儿园三位一体的协同共进。

(本文系“基于幼儿生命教育的‘三亲’课程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20-839)

责任编辑:米娜

作者:郭菲莉

班级运动原则分析论文 篇2:

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运动行为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运动行为特征,为制订肥胖儿童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海门市市区、农村各4所幼儿园共30个班级 中所有单纯性肥胖儿童,按照1:1配对正常儿童,调查运动行为特征。结果 发现肥胖儿童园外体育运动的频率低于非肥胖儿童(χ2=10.766,P<0.05),放学后留在幼儿园参与大型玩具活动也少(χ2=45.006,P<0.01), 非肥胖儿童的平均体育运动时间为22.5分钟,而正常儿童为28.6分钟,肥胖组儿童喜欢散步、跑步、玩球,非肥胖组儿童更喜欢玩球、骑车、跳舞,肥胖组大运动发育商较低。结论 肥胖儿童的日常体育运动水平较低、活动时间较短,更倾向于身体移动较小、技巧性較低的运动项目 。

关键词:学龄前肥胖儿童;运动;大动作;分析

Ch aracteristics analysis on sports behavior of preschool simple obese children

WU juanjuan1, SHI haimin2,WANG xiaoquan2

1 Mater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Center of Qidong, Jiangsu Qidong 226200, China, 2 Haimen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Haimen, Jiansu 226100, China;

兒童期肥胖不仅影响儿童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健康,而且与许多成年期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等心脑血管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目前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不仅与饮食习惯有关,也与运动行为密切相关,特别是肥胖儿童普遍不喜欢体育运动[1]。 因此,应对肥胖儿童的运动行为特征进行调查,以便为合理引导肥胖儿童积极参加有趣的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和控制肥胖提供必要的依据。本研究调查了海门市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运动行为特征,探索学龄前肥胖单纯性儿童适宜运动项目及学龄前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为进一步发展形成终身体育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海门市市区、农村, 抽取市区4所幼儿园、农村4所幼儿园共30个班级1346名儿童中符合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的86名儿童作为肥胖组, 并取同班级同性别同年龄家庭收入相近的8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超重/肥胖诊断按照儿科学(第七版)标准: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10%~19%者为超重,超过平均值20%以上者便诊断为肥胖;20%~29%者为轻度肥胖;30%~49%者为中度肥胖;超过50%者为重度肥胖。所有肥胖儿童均无先天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及神经内分泌疾病。

1.2 体格测量

由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专业人员使用标准测量器具,按照《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 的要求,对所有学龄前儿童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分别cm、kg为单位记录,身高精确至0.1 cm,体重精确至0.1 kg。

1.3 大动作发育商测定

根据盖泽尔(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操作手册 检查所有两组儿童的大运动能区项目。测查人员均参加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并严格按照指导语进行测试。

1.4 问卷调查情况

在研究过程中,走访、和电话询问了多位江苏省内知名儿童保健专家,结合学龄前儿童体育运动流行学调查,自行设计学龄前单纯性肥胖儿童运动和行为知识调查表,在保健老师协助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向家长解释说明调查目的及调查表填写要求,由家长自己填写,由调查员回收审核。填写不完整的问卷返回给家长进行补充完整。调查表包括概况、运动情况、户外活动情况、幼儿园大型玩具参与情况。概况:姓名、班级、性别、身高、体重、日常照看人、看电视的每周次数及时间等;运动情况:最喜欢的运动形式(选择三种)、运动频率、每次運动时间、每天运动总时间、家长是否参与等;户外活动情况:活动形式、活动频率、活动时间;幼儿园大型玩具参与情况:玩具类型、参与频率、参与时间。

学龄前肥胖儿童的运动包括园内运动和园外运动,园内运动时间可通过查看幼儿园教学计划得知,园外体育运动时间通过调查家长获得。 园外平均运动时间仅统计每天都参与运动人员,每天参与运动所有儿童总时间除以每天参与运动人数。 由日常照看人填写放学后留在幼儿园参与大型玩具活动情况, 包括活动频率、活动时间以及最喜欢的活动项目 。

1.5 质量控制

调查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调查口径和方法;调查中对所有填写的内容实行核查;调查后抽查10%的儿童调查表进行复核,并对所有调查表进行再审核,经核实无误后归档。

1.6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儿童的调查表进行统一整理、编码,由专人使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使用SPSS13.3进行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1346名学龄前儿童中,符合诊断为肥胖的儿童有86名,其中轻度肥胖48人,占55.82%,中度肥胖33人,占38.37%,重度肥胖5人,占5.81%。 从地区看,市区48人,发生率为6.81%,农村38人,发生率为5.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性别看,男童56人,发生率为8.12%;女童30人,发生率为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7,P<0.005﹚。两组儿童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日常照看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学龄前肥胖儿童体育运动時间和频率

调查发现两组儿童园内运动时间无明显差异。肥胖儿童园外体育运动的频率明显低于非肥胖组儿童,特别是每天参与体育运动的肥胖儿童明显少于非肥胖儿童,每次体育运动时间肥胖组为22.5分钟,而非肥胖组为28.6分钟,两组儿童园外体育运动的频率见表1。

2.3 学龄前肥胖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

由家长选择儿童最常喜欢的三项体育运动项目,肥胖组儿童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散步、跑步、玩球、骑车,非肥胖组儿童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玩球、骑车、跳绳、跳舞。调查发现肥胖儿童更倾向于喜欢身体移动较小、技巧性较低的运动项目,特别是中大班中重度肥胖儿童都没有选择跳绳、跳舞等项目。

2.4 肥胖儿童参与放学后园内大型玩具活动情况

发现肥胖组儿童每天放学后参与幼儿园大型玩具活动人数与非肥胖组儿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园内大型玩具活动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胖组儿童活动时间多为20~25分钟,非肥胖组儿童活动时间多为25~30分钟。见表2。

2.5 学龄前肥胖儿童大动作发育商测定

由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根据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操作手册对两组儿童进行大动作发育商的评定,肥胖组儿童大动作发育商测得值为92.34±7.22,非肥胖组为98.20±6.12,两组儿童大动作发育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1)。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单纯肥胖症已成为我国0~6岁儿童严重的健康问题,不仅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儿童肥胖发生率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西部地区儿童肥胖发生率也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调查发现我们海门学龄前儿童肥胖、超重总检出率分别为6.55%、11.47%,海门地区学龄前肥胖男多于女也与上海、广东广州等地方相似[2]。随着年龄增长,肥胖、超重在我国儿童中的性别差异愈加明显,这种现象受社会传统对体型偏好、家长对子女性别的价值取向、儿童的审美观等多种因素影响[3]。海门市区和农村学龄前肥胖差异不明显,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市区部分儿童来自农村,说明了海门城市农村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海门城市农村经济水平无明显差异。

调查发现,单纯性肥胖儿童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类型均少于非肥胖儿童。肥胖儿童心脏的储备能力降低,有氧活动能力受到影响,可以导致儿童运动时间、量减少,进而增加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病的危险和控制体重的困难。有研究表明运动过少比摄食更多更易引起肥胖[4],通过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分解,减少躯体脂肪蓄积,参与各种运动可以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或者减少静坐时间等方面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多项研究已证明,培养良好的运动行为习惯、增加运动时间可以明显减少静坐时间,包括看电视时间,也有助于肥胖儿童控制体重[5]。同样,增加体育运动活动量是预防和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重要措施。通过调查发现中重度肥胖儿童不喜欢跳绳和跳舞,跳绳和跳舞是技巧性较高的运动项目,能加快躯体血液循环,提升心肺器官的功能,由于肥胖儿童技巧性较差,越不参与跳绳和跳舞,越不善于跳绳和跳舞,需要我们老师多鼓励,家长多参与,儿童多训练。

我们在制定肥胖儿童的运动处方时,要根据学龄前肥胖儿童的运动能力、运动项目喜好、每次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强度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6]。特别是儿童喜欢的运动项目能增加儿童参加运动的兴趣、提高儿童参加运动的依从性,有利于从小培养良好运动行为习惯。

制定肥胖儿童处方时,要针对肥胖儿童较易疲劳、兴趣易转的特点,中重度肥胖儿童先由散步、跑步开始,增加球类、骑车等运动。轻度肥胖儿童从可以建立在基本动作基础上的翻滚、跳跃、落地、攀爬及重心转移等运动开始。相比非肥胖儿童,肥胖儿童的大运动发育商偏低,大运动发育商是儿童体育活动的基础,因此,儿童的运动处方在难度、动作复杂性也要相应降低,在规则的设定方面开始充分考虑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运动处方的制订中还要循序渐进、因人制宜的原则,对不同运动行为习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个性的儿童有不同的选择,必须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肥胖程度[7]。

主题性的体育游戏,生动形象的想象情节,富有挑战的运动过程,可以使运动锻炼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愉悦。游戏的趣味性,既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能成为吸引肥胖儿童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让肥胖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游戏,多种有氧运动交替进行,让孩子们在多变的、多维度的运动方式锻炼下,从勉强参与到积极投入,使运动更持久[8]。

参考文献

[1] 班莉, 黄春. 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研究进展[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5, 3(4): 232-234.

[2]姚芳颖, 李华萍. 上海市虹口区2013年托幼机构兒童肥胖检出情况[J]. 上海预防医学, 2016, 28(1): 56-57.

[3] 林蓉, 杜琳, 刘伟佳, 等. 广州市城区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5): 409-411.

[4] GOULDING A, JONES I E, TAYLOR R W, et al. More broken bones: a 4-year double cohort study of young girls with and without distal forearm fractures[J]. J Bone Miner Res, 2000, 15(10): 2011-2018.

[5] KREBS N F, JACOBSON M 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ommittee on Nutrition. Prevention of pediatric overweight and obesity[J]. Pediatrics, 2003, 112(2): 424-430.

[6] 朱稼霈, 王曉强, 荣湘江. 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运动减肥机制及运动处方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6): 566-569.

[7] 王效全, 陈和新, 马汉均, 等. 学龄前儿童粗大动作发育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 23(2): 188-191.

[8]郭梅菊.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干预的跟踪调查[J]. 中国校医, 2010, 24(6): 447.

作者:吴娟娟 施海敏 王效全

班级运动原则分析论文 篇3:

“开展调查、制订方案类”科技创新项目式学习设计

调查发现,1985—2005年这20年间,学生身体素质出现了快速下降的情况,这引起了党中央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门采取诸多措施后,学校的体育活动才逐渐开展起来。[1]时至今日,在2021年9月3日教育部召开的第5场金秋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了于2019年启动的第8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从调研数据看,2019年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学生总体身体素质有所提升,然而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有所上升,大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也仍旧有所下降[2]。因此,如何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身体素质现状,持续关注自身身体素质的变化,形成健康生活的锻炼习惯,成为了亟须关注的话题。

本案例属于“开展调查、制订方案类”科技创新项目式学习,学生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通过调查活动进一步梳理和明确问题,获得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解决方案。

项目简介

本项目的核心驱动问题为:“如何结合班级同学的身体素质情况,制订合理的班级分层锻炼方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项目学习活动中,需要调查班级同学的身体素质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班级同学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及运动强度,最终制订出班级分层锻炼方案。最后,在全班推广宣传锻炼方案,看看谁的方案会最终被认可,让更多人更加安全有效地参与到锻炼中,有效提高班级同学的身体素质。

除了凸显“运动与健康”主题外,此驱动问题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以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为切入点,学生在校期间会连续进行体质健康数据监测,通过监测所得的数据可以很好地展现个人、班级身体素质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而且这些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容易收集的。

●将调查技能纳入目标体系,让学生经历调查内容的确定、调查数据的收集、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调查结论的获得等调查过程;利用制订班级分层方案的活动实现学生调查技能的分层次和梯度培养。在分析个人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调查内容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等调查技能的学习和体验;而制订班级分层方案,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凸显学生在制订方案过程中的论证过程,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制订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完成方案的个人论证、小组论证,形成方案合理性汇报,而这个汇报过程就是论证过程的外显。同时,选定班级分层锻炼方案的过程也是对方案的进一步论证。最终,项目成果是学生制订出的合理可行又独一无二的班级分层锻炼方案,这也是项目成果开放度的体现。

项目规划

对于“开展调查、制订方案类”项目,问题解决逻辑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调查主线,一条是达成目标主线,因为方案的制订本身是对要达成目标的描述。在调查主线中,学生需要对班级同学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的是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和调查结果等要素;在达成目标主线中,学生需要达成由现有身体素质向理想身体素质转变的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关注现有身体素质状况、目标身体素质状况、如何达成目标等问题。基于这样的双线并行,本项目的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明确问题与目标,数据调查与分析,方案设计与论证,以及方案的呈现(如图1)。

围绕问题解决思路,继续将任务拆解为子任务与子活动。在项目导引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项目任务,规划活动进程;在任务1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研班级身体素质,包括具体应该调研哪些内容,如何基于调研数据分析自身的体质健康情况,如何整理班级同学的体质健康数据;任务1中借助调查类任务完成身体健康初始现状的调查,任务2则基于初始现状的调查转向达成目标类任务,从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与频次)等核心角度出发,思考身体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而在任务3中引导学生进行班级分层锻炼方案的制订;成果交流展示环节进行方案的论证和成果的呈现(见表1)。

活动设计

项目导引:我的锻炼我做主在项目导引部分,首先通过交流研讨和自主思考2个栏目,帮助学生体会身体素质的重要性,明确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然后再利用方法导引栏目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拆解,进而利用活动探究栏目帮助学生对活动环节进行细化,在分类合并的基础上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最后还提供了建立问题解决思路的方法导引栏目,为学生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任务1:如何调研班级身体素质

本任务主要分为3个活动,在活动1中确定调查内容,首先通过科学阅读栏目引导学生了解身体素质的含义,在这个活动类型中,提供了相应的思考问题和阅读方法导引,学生可以在问题引领下将阅读材料作为问题素材进行学习和分析,同时利用“你的思考”表格输出对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在活动2和活动3中体现了对目标的拆解,将调研目标分解为对个人身体素质情况的分析和基于班级身体素质数据的数据处理。利用活动探究栏目关联国家体质健康监测和身体素质,再通过自主思考栏目引导学生对个人身体素质能力进行评估。在学生评估完个人身体素质能力后,通过对班级体质健康数据的收集将学生视野从个人到班级进行转化,通过自主思考栏目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分层和展示,同时提供方法导引栏目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呈现,在方法的支撑下,完成班级体质健康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层(见图2)。

任务2:如何选择运动形式与多大的运动强度

在任务2中,学生已经完成数据的处理与分层,接下来就需要依据数据分析和分层的结果进行运动形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在自主思考栏目中,学生对于班级运动方案进行拆解,将运动方案的制订分为运动形式选择和运动强度(包括运动时间和运动频次等)的选择,并以一项身体素质内容为例,示范如何根据运动目标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同时提供了不同的表格作为支架支撐学生根据不同的身体素质内容、不同的运动目标进行运动形式的选择。接下来,由于心率是确定运动强度的最核心指标,就通过方法导引、数据测量、动手制作、数据测量和延伸阅读等多样栏目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对于心率的认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听诊器测量在中等运动强度下记录自己和班级同学的静态心率数据和动态心率数据,引导学生从心率的角度为运动强度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见图3)。

任务3:如何制订班级分层锻炼方案

在任务3中,学生需要制订合理的班级分层锻炼方案,首先利用自主思考栏目引导学生考虑制订方案需要满足的一些基本原则,确定了方案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接着利用交流研讨栏目向学生提供选择运动形式的支架,让学生从中选择合适的运动形式并说明选择该运动形式的依据。同样,利用之前获得的测量数据和方法导引中提供的运动强度进行支架的选择(主观疲劳评估表、心率与运动功能等),确定合理的运动强度,从而制订合理的锻炼方案,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调研成果完成方案设计和论证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结尾增添了拓展活动,学生以自己为研究对象,通过记录自己根据自身身体素质状况所设计的锻炼方案,锻炼一段时间后的心率变化,评估自己的方案是否具有有效性(见图4)。

成果交流:如何展示班级锻炼方案

在成果交流部分中,选择PPT作为项目成果展示的形式,通过方法导引从展演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班级展演,学生可以进行组间学习和评价,从不同方案中汲取灵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再论证和反思。最后,学生还需要根据评价表,对整个活动中自己在科学探究方法、运动安全意识、身体素质能力、沟通与合作素养、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和成长情况进行评价,对活动过程进行整体反思。

项目特色

本项目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经历调查的基本环节。本项目以学生每年参加的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为切入点,调查数据易获得、可比较且较为精确。学生在之前可能对这类数据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通过活动学会利用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个人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评估,经历完整的调查环节,从调查内容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调查数据的分析,到调查结论的得出。

●制订方案,指向健康生活的大理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本项目从运动和健康的主题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体质情况、发现自身健康问题、持续关注自身体质状态,并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安全、持续且有效的运动习惯。在项目活动进行过程中,涉及到數学、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多科目内容。完成项目时,学生各方面素养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项目包含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类型。丰富的学生活动类型能够有效地支撑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发展。

●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输出,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性和创造性。本项目不断地引导学生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等技能的迁移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迁移和应用。

使用建议

本项目从运动和健康主题入手,以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国家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形式,利用调查和达成目标双线并行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数据调查、数据处理等多种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

目前,国家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愈加重视,有的小学要求每天每个班必须锻炼1小时,还开展了课后330等系列活动,因此本项目很适合与这些相关国家课程相融合,同时也可以采取和研究型课题相结合的方式,将项目融入到教学中去。只要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经验、关注健康的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学生即可参加。

在本项目的教学中,希望更加凸显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关注,除了完成项目内容本身,本项目期望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及身边人的健康状态,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希望参与师生能够更加关注对解决问题形成路径的挖掘,师生一同进行问题解决路径的探索。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其项目活动的开放度、成果形式等应该有所区别,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作者:郭晓丽 刘畅 魏锐 谢娟 郝薇薇

上一篇:现代社会儒家文化论文下一篇:资本结构优化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