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重大项目风险评估论文

2022-04-15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依法行使职权,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为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日前,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玛赤林就此话题接受了记者专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藏重大项目风险评估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藏重大项目风险评估论文 篇1:

关注山地 支撑未来

凝看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地势格局下巍峨的山脉、起伏的高原和绵延的丘陵(三者构成广义的山地)约占陆域国土的70%,豪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样一个基本的国土情势,无论从自然还是社会视角,山地都是一个夺目的词语,但社会层面在深度认识山地的深远意义和关注的强度仍显不够。山地对中国具有多重意义,除了资源、生态等重要性之外,山地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营垒,是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力量发展壮大成坚强的人民军队的根据地。从这个意义讲,与其说农村包围城市,不如说是山地包围平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井冈山到黄土高原的延安至太行山的西柏坡,20多年的革命力量发展壮大无不与山地息息相关。至今许多山区是红色旅游的重点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数十年来山地与山区的森林、煤炭、矿产、水电等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层面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山区的全面发展尤显重要而紧迫,成为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关键区域和攻坚区域。进一步关注山地,加强山地科学的建设与发展,提升认知山地的科技能力,进而更加有力地支撑国家未来山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山地所)在20世纪60年代应国家三线建设中山地灾害防治的重大需求而成立,这就决定了山地所的建设和发展必定与山地一脉相连,突显出山地所鲜明的学科特色和领域优势。近50年来,山地所为保障国家山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山区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断发展和丰富了山地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山地的重要性

山地是地球系统地质运动的产物,而山地的重要性不仅对地质学意义极其重大,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球表层系统过程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一是山地控制地理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大的山系有14个。对全球地理格局具有重大影响,而我国青藏高原山系最具全球影响或区域控制性,对全球的气候格局与地域分异起着支配作用;二是山地控制水系发育。山地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山地是空中水汽汇聚的中心,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与山地有关,高山也是冰川分布地区,我国目前冰川总面积约6万km2,占全球中、低纬度的50%以上,因此,西部山地素有中国“水塔”之誉,没有山地就不会形成复杂的水系;三是山地孕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山地系统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创造了生灵万物的存在与神奇,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或物种基因库,仅以植物为例,中国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 184属,27 150种,其中约90%分布在山区;四是山地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基地、生态屏障。我国山地是自然资源的主要赋藏地,具有重要的供给服务功能。除了山区农业生产外,山区每年产铁矿石2亿多t、煤炭约10亿t、木材5 000多万m3,同时还是油气生产的重要基地。另外1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名山就有62处,占52%,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点区域,而分布在山区的森林、草地、沼泽湿地、湖泊等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并对平原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作用。

二、山地研究的重要进展

山地所自建所以来,一直秉承认知山地、服务国家的发展使命,近50年来承担并完成约2 000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国家在山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的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山地生态与环境保育、山地遥感以及山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5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出版专著达200部,发表论文4 000余篇,50余份专家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及地方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充分发挥了国立研究机构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和深入展开,特别是在创新2020目标引导下,山地所不断凝练科学目标,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加强创新,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正以激昂的山地科学激情,朝着国际一流山地研究所建设目标而奋力前行。

1.山地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及实践不断取得突破

西南山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山地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山地所几代专家、学者长期不畏艰难困苦,考察的足迹印在山岭沟谷之间,洒下艰辛的探索汗水,系统认识西南重点建设工程区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特征和分布规律,创建“稳、栏、排”泥石流治理的东川技术模式,先后降服四川西昌黑沙河、汉源狮子沟、喜德县城东沟、云南盈江浑水沟等一条条泥石流“蛟龙”,缚住了如重点水电工程区、成昆线、西南干线公路等一个个崩塌和滑坡。由我所规划、设计和治理的近百条灾害性泥石流沟,成功率达100%。其中,东川大桥河泥石流治理工程已成为全国100个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金牌工程,为我国西南重点建设区的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做出了极有显示度的贡献,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山地灾害学科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山地灾害研究逐步深化机理的揭示。在我国第一个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和泥石流动力学模拟实验室的支撑下,山地灾害重点实验室在崔鹏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通过国家973项目、支撑项目和重点基金等一批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下,在山地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以及特大泥石流物理—力学特性,产、汇流机制和运动规律、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研究又取得一批新成果,其中“西部山区公路铁路泥石流减灾理论与技术”项目,首创泥石流地区基于风险理论的选线设计技术体系,并研发了道路泥石流工程防治技术体系,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地促进了山地灾害学的发展。

近年来,山地所在山地灾害原型观测、动力过程与形成机理研究、综合防治技术研发以及监测预警技术等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在经历5年多汶川特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特征、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基础上,不断创新山地灾害防治的技术方法,如基于流域泥石流的过程调控、逐级消能一套新型防治技术正在取得新的突破,并在治理工程中凸显先进的技术效能。这更进一步表明山地所在以泥石流为主的山地灾害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和骨干作用,在国内外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2.山地环境与生态功能研究进展显著

在近十几年的山地环境研究方面,山地所在已有的高山环境与森林生态、土壤环境与农业生态、长江上游典型地区产汇流与侵蚀泥沙、丘陵区土壤侵蚀强度和长江上游河流泥沙变化及其动因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紧密围绕气候变化下山地生态服务功能、山区江河水资源合理开发与调度等重大需求,重点依托国家级的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观测试验站,不断深入山地生态变化与环境功能的研究,并且在定量研究水土流失方面取得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研究成果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山地植被带谱演变研究,通过与挪威波尔根大学的合作,在物种迁移、生物多样性与物种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取得良好进展。紫色土系统N、P、C等的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山地的N、P生物地球化学及土壤微生物研究都有新的拓展。在GEF项目支持下,系统开展了长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为长江流域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

根据学科特点和国际学科发展动态,在加强与山峡建设委员会共建万州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推动与西藏环保厅共建申扎草地湿地观测研究站的基础上,新部署建设了三峡忠县生态观测研究站,为长江上游水、土环境与生态演变定位研究,进一步奠定了观测—试验研究网络体系。

在后三峡时期,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特别是消落带的生态修复是世界级难题。2006年以来,在中科院西部重大项目支持下,山地所以项目建基地,联合有关研究单位开展了三峡库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消落带植被生态重建技术、面源污染控制与消减技术等方面的协同攻关,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3.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多点支撑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基于数字地球概念,在推动山地遥感定量化、精确化进程中,努力构建数字山地基础平台,积极促进山地遥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提升对山地科学研究的支撑能力。通过争取国家和中科院重大项目,以任务带动学科建设,发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综合集成优势,通过水土侵蚀遥感调查、典型山地生态与环境遥感监测、山地定量遥感方法创新等,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促进了山地遥感学科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汶川和芦山地震发生时,快速获取多源空间信息,包括无人机获取的低空航拍信息,为科学准确判识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及其风险评估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承担“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中,数字山地平台发挥了重要支撑基础,包括各类专业图件的绘制,显示了山地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

4.山区发展战略研究独树一帜

自2003年以来,以陈国阶先生为主编的研究团组,共编著出版了三部《山区发展报告》。系列报告围绕中国山区自然条件、山区发展滞后的原因、地区发展差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预测、山区“三农”问题、山区聚落与生态移民、山区环境面临的挑战、山区发展战略思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一次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经济的角度,对中国山区战略定位、产业出路、区域特点和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中国山区发展对策和协调推进战略。该报告的提出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孙鸿烈、陈宜瑜、陆大道等院士对该报告给予高度评价,成为我国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专题、中科院方向性项目支持下,山区发展研究在学科层面不断加强和提高。一是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生态脆弱性增加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和适应策略;二是山区聚落结构、形成机制及其宜居性评价;三是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城镇化与模式;四是典型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特征、相互作用与协调机制;五是重点山区发展战略研究。同时运用RS、GIS方法,使山区发展研究的空间分析与定量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国家山区发展的宏观决策和西南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形成集成山地灾害、山地生态、山地环境研究成果的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山区发展研究,学科特色与优势不断增强,形成以山区发展战略研究为主导的多层次山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三、国际合作助推一流山地研究所的发展

山地所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十多年前山地所完成了“中国—委内瑞拉特大泥石流成灾规律与减灾技术”国际交流项目,展示了山地所的国际学术地位和科技影响力。在申办与承办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方面获得很高的国际认可度,一批中青年科学家通过开展国际项目合作研究、出席重要国际会议、减灾防灾国际援助等活动,积极活跃在相关研究领域。目前,山地所与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芬兰、比利时、瑞士、韩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等4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建立了多层级的科技合作关系,在山地灾害预警预报、水土保持、环境核示踪技术、山地生物多样性、山区发展山地遥感等学科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项目成倍增长,特别是2007年“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学术大会”和2008年“第13届国际土壤微形态大会”由山地所主办与承办,“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落户山地所,都充分显示了山地所在国际上竞争能力与国际合作深度的进一步增强。

四、积极促进山地科学的发展

山地是地球表层系统物质、能量过程最为活跃的地区,山地水土迁移的强度和分布与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基于目前山地系统健康受损状况,我们将在较长时期面临以下人—地相互作用关系的地域性矛盾:不断发展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不断增长的山地灾害威胁的矛盾;持续增长的山区人口和土地过度开发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的矛盾。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影响更加深重的背景下,山地研究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无论是国际重要科学计划,还是国家的重大战略规划,都明确指出山地是脆弱生态系统,强调加强山地系统的管理,包括加强山地灾害综合管理、建立山地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因此,全面推动山地科学的发展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战略性。

1.学科创新目标

建立以山地环境灾害动力学为核心的山地学科,发展山地科学理论体系,构建以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与预测、山地环境变化与生态适应及调控、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性发展和山地遥感技术体系,泥石流灾害学理论与技术研究凸显重要的学科引领作用,山地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成果能够强有力地满足西部山区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

2.重点学科领域与创新

(1) 山地灾害领域。围绕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山地灾害防治,重点开展泥石流、滑坡(崩塌)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加强泥石流、滑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报技术研发,关注金沙江下游河谷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区泥石流、滑坡监测和预警;提高山区重要城镇、交通干线、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山地灾害综合防范技术体系;探索地震区山地灾害链的关联机理和风险评估。

(2)山地环境领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环境演化与生态适应及调控,重点开展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与生态响应及其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理、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模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高寒草地、湿地功能与保护;生态建设与侵蚀泥沙控制原理、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防治的坡面径流泥沙控制试验示范;山地生态服务功能维持机制与生态调控。

(3)山区发展领域。围绕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主线,重点开展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特征、形成的动力机制、山区城镇化与生态产业及可持续生计、气候变化下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可持续农牧业发展,加强山区人文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以中西部山区为研究重点区域,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诊断中国山区发展深层次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回答山区发展重大问题,为其决策提供重要科学指导和参考依据。

(4)山地遥感与数字山地领域。围绕复杂山地定量遥感理论与方法研究进行深入突破,重点在山地重要生态与环境动态监测和评估方面发挥遥感作用,科学构建数字山地系统,以重点区域山地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支撑面,为山地科学的综合研究提供必要支撑。完善无人机应急平台和典型生态样带监测,为多目标下快速、精准的地面信息获取提供支撑。

基于我国是山地大国的国土情势,推动山地科学的大发展是适应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要求。只有山地科学的大发展才能对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山地所将会更加大有作为,关键是要在创新2020战略引导下,着重在“一三五”规划实施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紧密围绕国家山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研究所整体竞争实力方面有一个大的飞跃,在山地科学领域发挥重要的骨干与引领作用,逐步达到国际一流研究所的水平,全面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认知山地科学规律,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永远是山地所信奉的使命,“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山地科学”永远是山地所奋进的指导。

作者:邓伟

西藏重大项目风险评估论文 篇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西藏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围绕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依法行使职权,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为助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日前,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玛赤林就此话题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过去一年,西藏自治区人大在哪些方面进行了重点立法?

白玛赤林:立法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过去一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法规6件,审查批准1件,完成全国人大14件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和农村金融立法调研等工作。

我们加强了重点领域立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制定无线电管理条例,对无线电频率、台站、安全、发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制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重点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等内容,确立文化主管部门职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考核奖励制度;制定志愿服务条例,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作出规范;审查批准拉萨市城市绿化条例等。

为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切实规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责任和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理责任;制定防雷减灾条例,在雷电监测预警、建设防雷工程和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等方面作出规范,进一步推进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方面工作的开展; 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制定国防教育法办法,明确规定国防教育的职责、对象、内容、形式和保障。

記者:过去一年,代表工作有什么新起色和新亮点?

白玛赤林: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打造代表履职平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认真总结日喀则市“代表之家”创建推广经验,有计划地组织代表115人(次)参加调研视察、执法检查等活动,不断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相关工作的参与。注重增加基层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人数并听取吸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做好人大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二是进一步增强建议办理实效。自治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提出的344件建议,所提问题已经解决或列入计划逐步解决的分别占建议总数的45.34%、27.33%。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着重在加强重点督办、推动办理公开、强化跟踪问效上下功夫,对自治区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政府部门将承诺2至3年内解决的81件建议中的69件予以解决或正在解决之中,总的落实率达85.19%。对自治区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提出的建议,选择事关全区工作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60件建议,组织部分人大代表进行重点检查,促进办理质量不断提高。

三是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建立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制度,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3名基层自治区人大代表,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代表的意见建议。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人大干部素质。通过情况介绍、寄送资料、赠阅刊物等形式,不断深化和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

记者:自治区人大在维护稳定方面有哪些新作为?

白玛赤林:首先我们积极进行维稳督导。按照自治区党委安排,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部分领导在重点寺庙和有关地区进行维稳督导,3位常委会副主任在三地(市)开展为期半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全体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在各自联系点认真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促进区党委十项维稳措施的贯彻落实。常委会组成人员多次利用深入基层调研之机,有针对性地检查指导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工作,督促抓好平安乡村建设、“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加强“六五”普法、深入开展反分裂教育等工作,扎实做好当地维稳工作。

其次,积极提供法治保障。加大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立法工作力度,有的已经制定出台,有的正在深入调研论证。将维稳与人大开展的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监督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依法助推社会管理创新。切实利用联系广泛、代表性强的优势,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维稳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6批(件)、40人(次),深入分析研判信访件所反映的突出问题,提出办理建议,对重要信访件进行转交督办,促进相关问题解决、矛盾化解。

记者:今后一段时期,人大将进一步做好哪些工作?

白玛赤林: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地方立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今年拟制定献血法办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办法、布达拉宫文化遗产历史建筑群保护条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修改边境管理条例、旅游条例,制定抗旱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修改人民防空法办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环境保护条例等,抓紧调研和起草,条件成熟时提请审议。做好设区市报批法规的审查批准工作。

进一步发挥监督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围绕促进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对相关法规、条例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听取审议计划、预算、审计工作报告,听取审议“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对“十三五”规划编制、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食品安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专题调研,对去年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与促进农牧民增收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

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听取审议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情况报告,听取审议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对惠僧利寺政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开展司法监督工作调研,加强和改进人大信访工作。围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西藏行活动,并对去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环保行活动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扎实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记者:境外分裂势力经常污蔑和攻击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您对此有何回应?

白玛赤林: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在西藏全面贯彻实施。按照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西藏自治区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包括立法权、对国家有关法律的变通执行权、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人事管理权、财政管理权和自主发展文化教育权等。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多类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并对多项全国性法律制定了适合西藏特点的实施办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司法、文物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等许多方面。西藏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管理国家事务和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贯彻实施,使西藏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权利得到了可靠的保障,完全符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得到了西藏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作者:许万虎

西藏重大项目风险评估论文 篇3: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难点及解决方案研究

摘要:为适应时代需求,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原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令第253号)》(后文简称《条例》)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条例》要求今后我国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系核心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文章针对修改后的《条例》,剖析了当前我国我国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实际工作为基础分析了环保主管部门对石油化工项目设计及建设单位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最后对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解决方案

石油化工企业的环境管理问题涉及范围比较广泛,自然、经济甚至政治等领域均有涉及,所需要针对解决的环境管理具体内容包含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中的各个环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也在逐渐完成。石油化工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逐渐由原有的“环评制度”转变为更适应时代需求的“排污许可证制度”。2017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的《条例》正是为适应政府职能部门简政放权要求而进行的修订。

因此,从行业需求和国家政策两方面分析,都要求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进行角色定位和具体实施方法中进行转变。本研究以新修版《条例》为出发点,分析了未来本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新形势、难点以及解决方案,为当先石油化工企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1新形势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特点

新修版《条例》中针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要求要远高于之前版本。在从业人员按照新修版《条例》进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需要诸多相关单位及管理部门提供材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翻。主要包括:①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因素影响分析结果和环境风险评估;②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初步结论、存在问题及初步解决办法。

2我国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概况

2.1分布情况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以石油或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或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园区共有近550家,其中国家级项目52家,省级项目217家,地市级200余家。不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项目的情况下,这类型全国重点化工项目年产值可占石油和化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石油化工行业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

从地域划分上看,除西藏外我国各大省份基本均存有不同数量的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其中沿海省份建设项目主要以石化化工或精细化工为主;中西部地区则多以煤炭、盐、碱及其他矿产资源开发或加工为主。

从建设项目与居民居住地重合程度来看,我国当下关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管理及规划工作较为落后。以陕西神木县榆神工业区为例,该建设项目占地面积超过1100平方公里,所处地理位置中既有国家级、升级建设项目,又有大面积居民住宅区,又存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项目规划不合理,区域重叠问题严重。

2.2项目入园入区的要求

我国于对于“十二五”时期便针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人园人区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规定中指出:①在规定的石油化工建设项目要求区域内不能有长期居住人群;②在建设或实际运营的石油化工项目排污必须达到我国相关法律或条例的要求;③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日常管理工作需要针对项目种类有针对性建立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以及进行责任落实工作管理等。

3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

3.1项目规划不科学

我国的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受传统项目建设流程的影响,普遍采用先选址后环评的政策。在该体系下,环评工作本身无法发挥出应有价值,基本无法优化或调整本身已经“圈定”的建设项目地址。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只能够通过编制机关负责的环境篇章或说明进行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调整,并没有针对石油化工项目进行专项环境分线管制要求。因此,在这两大背景的制约下,我国的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往往容易陷入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状态下。容易出现居住区与化工建设项目融合共生以及互相包夹的现象。在这种布局分散,规划不合理的情况下,想要实现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与居住区之间的相互独立客观上存在巨大障碍。

3.2项目准入门槛低

我国的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尤其市级以及私人项目普遍存在着急“上马”急于投入运营的情况。在各地方政府基于招商引资的前提下,石油化工建设项目非常容易出现频繁调整规划方案,随意变动生产时间等问题。这是造成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化工围城或城围化工现象的一大根源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该现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原有的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仍然存在距离居民点过近以及无法充分隔离居民区的问题。尤其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居民区与石油化工项目之间的规划不断被修改,居民区与石油化工项目的融合点越来越多。典型的案例有:北京化工园区、兰州市西固区等。在城市与石油化工企业规划中存在大量矛盾,不论企业搬迁或是城市建设改造、居民搬迁均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且在实际搬迁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无法顺利进行。某些企业在承诺一定时间内完成搬迁工作后,却迟迟不付诸实际,造成对项目周围居民生活的严重影响。一旦石油化工项目发生事故,对附近居民造成的环境危害无法估量。如青岛输油管爆炸事故中波及人口近六万人,基本涵盖了整个黄岛区老城区。

3.3项目管理不规范

职能部门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控制力不够,是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情况。为引进项目实现地区GDP增长,各政府和部门往往会倾向于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倾向于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造成制度和政策不断妥协突破原有的城市和项目建设方案,形成项目与环境、居民的矛盾沖突。

陈吉宁同志于2017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石油化工企业的无序和欠规划布局形式对我国自然环境及周边环境造成了复杂且深远的影响;基层环保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欠缺,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的贡献不足;石油化工项目分布过于散乱,某些临近产业项目本身能够统一规划或建设的,却因为种种原因普遍分散在全省或全市各地,甚至存在某一建设项目园区内仅有一家企业的现象。

4管理及控制措施解决方案

4.1针对建设项目进行头筹管理

对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选址,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针对环境、资源、格局等进行严格布局,从设计和选址之初把控环境风险。可结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在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与居民区之间建立缓冲空间;发挥“多规合一”的优势,利用科学、多层次布局的原则将高污染、高风险的石油化工产业与城市居民区进行空间管制;企业应积极增设隔离设备或开辟隔离区域,配合政府对总体建设方案进行优化。

4.2系统清理整顿建设项目

针对石油化工项目管理工作混乱情况进行系统整顿,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建议相关部门能够针对石油化工产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调研,调整和明确规划控制,一旦确定规划方案,则杜绝出现朝令夕改现象,科学、严格地执行规划制度;提升石油化工产业产业链及配套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石油化工生态体系,减少不必要的产品物流环节;针对不合格建设项目应积极要求整改;加快产业与居民融合区域的产业升级改造或居民迁移。

4.3积极推行全过程精细化理念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应该提升对环境保护工作和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积极采取全过程风险管控的综合运营形式。针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应采取管控、预防、控制和治理等手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石油化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改变传统石油化工建设体系中的风险预防+风险紧急治理的落后理念,逐步转变管理思路,提升项目竞争力和环境保护、风险管控的能力。

5结语

文章从新修版《条例》出发,对当下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新形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大体情况;分析了环境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针对这些管理难点进行了对策分析,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对未来石油化工行业的项目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借鉴。

作者:王丁

上一篇:中学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论文下一篇:服务型政府建设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