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配股研究论文

2022-04-18

一、引言由于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资金成本及风险等因素,配股仍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筹资的主要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市公司配股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市公司配股研究论文 篇1:

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对股价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配股融资对股价的短期及长期影响,并以2000年为分界点即1997年至2000年和2001年至2004年两个阶段,对比分析这两个阶段配股期间超额收益率变化趋势有无显著区别。研究发现:配股的短期效应在配股除权日前股价有负收益,虽在除权日附近有所回升,但整体公司短期股价表现不理想;同样长期股价表现也欠佳,在配股完成的3个月以后超额收益率显著下降。

作者:景舒婷 刘宏 刘太玲

上市公司配股研究论文 篇2:

我国上市公司新配股标准下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一、引言

由于企业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资金成本及风险等因素,配股仍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筹资的主要方式。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抑制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证监会在2006年新《公司法》和《证券法》实施前曾先后5次对上市公司配股政策进行修改,但在我国特有的上市公司配股机制中,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是这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这种硬性指标规定会诱导上市公司为了融资而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操纵(陆宇建,2003;蒋义宏、魏刚,1998;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阎达五、耿建新和刘纪鹏,2000;杨旭东、莫小鹏,2006)。为此,2006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公司法》和《证券法》对配股条件作了较大调整,其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是财务标准降低,配股不再设定具体的财务指标门槛。那么在新配股标准(2007年后)下,上市公司配股后是否仍然存在普遍的业绩下滑现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严重程度会有所降低吗?本文拟通过2007-2011年的数据来检验新配股标准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情况。表1对比了我国现代资本市场成立以来主要配股政策变更的情况。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主要通过调整应计利润来实现,公司生命周期内的净利润之和应该等于现金流之和,而应计利润的总和为零,因此应计利润迟早会发生逆转。一个时期任何高于正常应计利润的部分必须通过另一个时期低于正常应计利润的部分进行抵消,低效率的企业控制者不能长期地虚增报告盈余(Sh ivakumar,2000)。因此,上市公司配股前暂时增加的应计利润必然在配股后重新调整回来,从而导致配股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迅速下降。本文主要对盈余管理行为分布的时间序列特征进行描述,分析了盈余管理对配股后业绩表现的影响;在新配股标准下,上市公司配股后是否仍然存在业绩滑坡的现象?

二、文献回顾

配股标准是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进行监管的依据。陈火文、孙朝辉(2008)通过对历史配股标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了合理的配股标准制定的依据,并在对新《公司法》和新《证券法》关于配股标准新要求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新配股标准要求下规范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行为、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对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及配股政策的多变性,国内学术界也纷纷从配股政策视角来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陈小悦、肖星、过晓燕(2000)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进行了检验,认为上市公司有为了获得配股权而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陆宇建(2003)对企业为了获得配股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进行分析,检验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中国证监会1996年1月与1999年3月出台的配股政策的反应,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政策诱致型。陈晓(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1992-1999年年报及2000年中报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变脸公司还是非变脸公司配股前都普遍存在利用非主营业务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黄新建、张宗益(2004)发现在配股当年及前三年上市公司确实从事了盈余管理,但在配股后,没有发现盈余管理的证据。陆正飞和魏涛(2006)研究结果表明,配股公司在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无后续融资行为公司配股后业绩下降且操纵性应计利润在配股后发生反转;有后续融资行为公司在配股后仍进行盈余管理以继续尽可能维持较高业绩。胡春妮、张敏(2011)认为国内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都集中于资本市场动机(IPO动机、配股动机及维持上市资格动机),而在契约动机特别是政治动机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黄明峰、黄瑶和田水(2009)实证研究结论认为上市公司针对ROE的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变更而改变。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绝大部分研究体现的是从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到2006年新《公司法》和新《证券法》实施前这段期间,而这一段时间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为了达到配股的目的普遍存在较严重的盈余管理操纵现象。那么,2006年新《公司法》和新《证券法》实施后,这些研究结论是否还能解释资本市场上的一些现象,这有待商榷。如李四能(2011)通过对比历次配股政策变更前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布情况,研究配股政策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配股限制较高时,无论是配股公司还是未配股公司均受到政策影响,配股公司影响相对更为明显;随着配股限制的降低,盈余操纵的动机有所衰减,但ROE主要分布在0-10%的区间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新配股标准真能降低盈余管理操纵吗?面对硬性指标约束的全面解除,配股公司提供的报表信息是否更加真实了呢?相关研究基于从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到2006年新《公司法》和新《证券法》实施前这段期间样本得出的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较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的结论在此后的几年间是否仍然成立?我们希望通过对2007-2011会计年度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进一步审视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

三、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以往学者关于配股政策引致盈余管理的研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如“10%现象”和“6%现象”等。究其原因,这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配股政策息息相关。上市公司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其重要门槛之一就是达到相关的财务指标(ROE)要求,为此,有些公司不惜操纵公司的财务报表。本文针对自2007年以来在新配股标准下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研究,以探讨上市公司(将其分为配股公司和未配股公司)的ROE的变化特点。主要研究思路是: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的截面版本,对比配股公司与未配股公司ROE的分布状况。首先,将每一年的上市公司分为配股公司样本和非配股公司样本两组,两组分别进行研究,以区分配股政策变更对配股公司和非配股公司的影响,以此检验在新配股标准下配股公司完成配股后是否仍然存在着普遍的业绩下滑现象。

本文利用CSMAR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选取了2007-2011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其历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至2011年12月31日。样本按以下标准筛选:(1)剔除金融和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2)公司本次配股,距前次发行股票的时间间隔不少于1个会计年度;(3)在配股前后3年(不包括配股当年)没进行配股的公司;(4)在配股前后3年(不包括配股当年)没进行增发新股和发行债券的公司。我们最后得到40家配股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二)对照组样本的选取

本文根据Loughran and Ritter(1997)和 Mclaughin Safieddine and Vasudevan(1998)的做法,按照行业、规模来选取对照组样本,具体如下:(1)除了满足研究样本的选取条件外,还要在配股公司的配股当年没有进行配股,并没被中国证监会ST、PT过的公司。(2)与配股公司在同一行业,资产规模在配股公司资产规模70%-130%的范围,再选取业绩最相近的公司作为对照组样本。(3)如果用条件(2)找不到合适的对照组样本,则不考虑行业因素,直接选取资产规模在配股公司资产规模90%-110%的范围,与配股公司业绩最相近的公司作为对照组样本。最后我们得到的有效样本98个,如表2所示。

四、新配股标准下,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由于盈余的观测值来自不同规模的公司,因此本文主要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盈余水平的表征变量,以剔除不同公司之间由于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比较上的困难。同时ROE也是证券市场参与各方所关注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将ROE作为信息披露的主要指标之一;证券监管部门将它作为上市公司配股条件的一项主要控制参数;它是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投资者常以ROE的变动趋势预测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证券报刊与权威评估机构联手推出的“中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分排行榜”将ROE列为六项评价指标之首,并在加计总分时给予最大的权重。

为了便于查找方便,本文用的是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包括了自2007-2011年度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平均ROE资料。我们之所以将样本的起点设定为2007年年报,主要是因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的,在此之前各上市公司是根据旧会计准则编制年度财务报告的,财务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本文剔除了不能提供ROE资料的观测,实际获得的ROE观测值数目为98个。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3、表4、表5、表6、表7、表8。

从表3到表8可以看出,我国实施新配股政策标准后,配股公司的平均ROE的均值普遍高于未配股公司,但基于2007-2011年配股公司总共只有34家,具体分配到各年样本量更少,从而得到每年的P值并不显著。而在整个样本期间(见表8),配股公司的平均ROE的均值显著高于未配股公司,这说明随着配股政策的变化,为了配股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操纵仍很普遍。

五、初步结论

对我国新配股标准下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仍存在着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来调控收益以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标准,并且随着配股政策的变更而变化。J

参考文献:

1.陈火文,孙朝辉.我国上市公司配股标准变迁及其启示[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胡春妮,张敏.我国盈余管理动机研究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20,(11).

3.陆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配股政策反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03,(6).

4.黄明峰,黄瑶,田水.配股政策的变更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实证研究:基于1994-2007年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北方经济,2009,(6).

5.李四能.配股政策变更、盈余管理及其对审计的启示:基于1993-2008年度A股市场经验数据[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6.张祥建,徐晋.盈余管理、配股融资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J].经济科学,2005,(1).

作者:刘花

上市公司配股研究论文 篇3:

配股政策的变更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实证研究

摘要:盈余管理作为公司普遍使用的管理手段,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选取1994—2007年一般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数据作为样本,利用频率分布图法,对我国配股政策的变更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着通过盈余管理的行为来调控收益以达到证监会的配股标准,并且随着配股政策的变更而变化。

关键词:配股 盈余管理 净资产收益率 频率分布图

一、引言

在我国,目前企业融资渠道还相对狭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配股和增发新股。由于增发新股的条件比较严格,配股自然就成为一般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我国特有的上市公司配股机制中。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是最重要的硬性规定,证监会出台的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中心的配股政策是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维持市场有序运转的需要。从而实现市场资金的优化配置的目的。但不可否认,同时也会诱导上市公司为了融资而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操纵。从1994年来。证监会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抑制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曾先后5次对上市公司配股政策进行修改。这些规定将社会资源尽可能配置到经营业绩(以ROE为标准)较好的公司中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不符合资格的上市公司为迎合配股政策,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适应证监会的政策变更。甚至为了要达到证监会的配股要求,不惜采用操纵利润的手段,使监管部门配股管制的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文献回顾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以及配股政策不断的变化,国内有不少学者以配股政策为切入点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蒋义宏和魏刚(1998)针对1996年配股政策的变更,以1993—1997年深沪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发现上市公司的ROE集中分布在(10%~11%)区间,从而指出了盈余管理的存在性。陈小悦、肖星、过晓艳(2000)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ROE的分区间(5%—9%;10%—12%;12%以上)进行了回归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ROE分布的异常现象是发生在符合配股要求10%—12%ROE区间上,从而提出了著名的“10%现象”。阎达五、耿建新和刘纪鹏(2000)研究发现,随着1999年新配股政策的出台。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6%和10%的现象。杨旭东、莫小鹏(2006)运用直方图法和概率密度函数法研究得出结论:配股政策对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每一次配股政策的变化会引起盈余管理现象发生变化,即这两种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前呼后应”性,不管配股政策如何变化,上市公司始终存在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的动机。

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侧重以净资产收益率(ROE)为切入点首先对1994—2007年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然后对第五次配股政策变更影响日前后两年的ROE数值的频率分布图进行描述比较,分析前后的ROE是否属于同一分布来判断配股政策的变更是否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选取了1994—2007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其历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截止2007年12月31日。样本按以下标准筛选:(1)剔除金融和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处于。ST、ST或者PT状态的T类上市公司:(3)剔除数据不完备的上市公司,得到有效样本1570家上市公司。

(二)研究假设

从数理统计角度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在理论上是一随机变量,在样本量满足要求(样本足够大)的前提下,它的概率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因此,若上市公司没有进行净资产收益率的利润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统计检验结果应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假设:

假设1:没有利润操纵行为的净资产收益率应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统计特征。

从配股融资行为选择来看,上市公司配股动机无减弱迹象,而证监督会出台的配股政策以及之后的5次变更都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中心。如果上市场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话,就不免会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操纵,那么在配股政策变化的前后各一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的统计分布会呈现明显的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若配股政策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产生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形式将反映为略低于配股及格线的观测值的频率异常地低,而略高于配股及格线的观测值的频率异常地高。配股政策变动后,其所影响年份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分布将发生显著变化,趋向于向新配股政策中净资产收益率的临界值靠拢,随着配股政策的演进而改变。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配股政策下净资产收益率(ROE)操纵的存在性

本文选取1994—2007年一般上市公司1570家的财务数据,对其净资产收益率在[-25%,25%]区间里样本进行汇总统计。以1%为间距把其按[-25,-24]、[-24,-23]、[-23,-22]……[24,25]分成50个小区间对ROE的频数分别进行统计。得出1994—2007年ROE频数分布图,见图1。

图1中,ROE的范围是从-25%到25%,组距是1%,横坐标显示的是每个区间的起始值,纵坐标为观测值的频数。该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表现为明显不正常的三峰分布,这三个异常区域分别是:0%—1%区域,6%—7%区域和10%—11%区域,频数分别为744、1048、1131个。从直观上判断,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与前面所提的假设1不相符,说明存在非随机因素控制着ROE的分布,即我国上市公司就总体而言存在着对净资产收益率(ROE)操纵即盈余管理行为。0%、6%、10%都是历年来配股政策中配股资格的三个临界点(第一次、第二次配股政策资格线为10%;第三次为10%和6%;第四次为6%;第5次为0%),0%—1%区域又是盈亏临界区域,可见三个异常区域都与历年来配股政策所规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限制条件有关。根据表1[-25%,0)、[0%,6%)、[6%,10%)、[10%,25%]四个区域的频率分别为5.84%、32.61%、25.9%和35.65%在0%、6%与10%附近异常性的显著性被统计检验所证实。但由于0%又是盈亏临界点,所以0%处的异常性是盈亏动机和配股动机共同引起的。

(二)对第五次配股政策变迁的研究

第五次配股政策的重大变迁发生在2006年5月7日,此次配股政策的潜在影响年份为2004—2006年。本文选取2004—2006年ROE在[-5%,15%]区域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频率分布图,如图2。对配股政策变化的前后的2004、2005和2006年进行研究,以验证配股政策变化前一年和之后两年的ROE分布是否属于同一分布,有着怎样的变化趋势;然后对新配股政策以后影响年度ROE分布进行了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4—2006年ROE分布线有以下显著变化:①从2004—2006年,在[6%,7%]区域的变化最为显著,频率逐年下降,分别下降2.34%和1.33%。②2004年ROE的频率分布图呈双峰形态,在0%和6%处的峰值相当,频率比周围高出5.54%;到2005、2006年,6%处的峰值与0%处的峰值有着愈来愈明显的差距,通观全局实际上只有0%一个峰值,6%处与周围两侧已无明显差别。③与2004年相比,2005和2006年ROE分布图产生明显的左偏现象。以上表明,受配股政策变化影响前一年和之后的两年ROE分布不属于同一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配股政策变更后上市公司的ROE分布图在[6%,7%]区间的峰值已经消失,形成了以[0%,1%]的单峰形态。这是因为配股资格的降低减轻了上市公司“保配”的ROE压力,但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增发融资的资格。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针对净资产收益率操纵的盈余管理现象的存在性。自从1994年中国配股政策首次变动以来,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人为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规定中的有关净资产收益率要求严重影响到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真实、可靠反映,扭曲了其自身固有的分布;(2)上市公司针对ROE的盈余管理行为随着配股政策的变更而改变。

因此笔者认为。证券管理部门应根据证券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增加关于配股政策的具体定量的标准(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中心并不能完全准确衡量公司的发展能力),通过更多确切的标准来增强对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监管的可操作性,并着重强调配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充分性等要求,真正达到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作者:黄明峰 黄 瑶 田 水

上一篇:箱包配件装饰设计论文下一篇:建筑色彩装饰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