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安全风险评定策略分析论文

2022-05-01

【摘要】本文基于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各项因素探讨了安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策略,对提升建筑施工安全建设水平,优化施工质量,创设显著效益,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机械安全风险评定策略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机械安全风险评定策略分析论文 篇1:

分析评估危险源和减少机械产品的风险

摘 要:机械安全检测是一个对危险分析、确认、评估、最终消除或减少的过程。风险分析是机械安全检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机械和人,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面临或处于一种或几种危险因素的状态或环境中,验证和确认设计者是否对机械设备的各种危险进行了充分的限制以减小危险发生的概率;制造商是否将遗留风险通报给客户,以便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加以防范。机械风险分析和评价应当贯穿于机械安全检测的全过程。

关键词: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 机械安全 危险源

1 机械产品的风险分析

机械产品进行安全检测前,进行风险分析是很重要的环节。危险识别是分析存在的各种危险,包括使用限值(可能的误用)、时间限值(可能的寿命)、空间限值(安装、人机界面等);确定危险及危险状况,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制造、运输、服役、组装、安装、正常使用、退役、拆卸、处理)进行分析,剖析操作人员与产品的关系,判断可能的误用。

1.1 机械产品的危险源

确定危险源对进行风险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危险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风险分析。机械产品及其配套设施或系统中的危险源有:(1)电击伤;(2)机械危险包括能量的意外释放(动能、势能、压力等);(3)过热或过冷的工作环境;(4)电磁和有害射线的辐射;(5)噪声强度过高的环境;(6)激光、电焊弧光等辐射;(7)暴露于无防护设施的操作过程;(8)人员意外暴露在危险环境中;(9)跌落(从工作台、扶梯、塔架等高处跌落);(10)不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设计而产生的危险;(11)振动;(12)照明;(13)粉尘与油雾;(14)使用的物质与材料(包括各种材料、产品、废弃物的收集与排放等);(15)火灾或爆炸;(16)综合危险;(17)残余风险。

其中机械危险分为:缠绕、摩擦或磨损带来的危险、挤压、喷射、剪切、稳定性带来的危险、刺伤或刺穿、吸入或卷入、冲击、设备形状带来的危险等。

1.2 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

1.2.1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该理论用于验证产品是否有效防止了能量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接触;是否采用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是否有效地限制了能量,防止能量的蓄积;是否在作业过程中实现了缓慢地释放能量;是否设置了有效的屏蔽来约束人体与能量隔离。

1.2.2 轨迹交叉理论

轨迹交叉理论指人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发生意外交叉——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导致发生事故。该理论用于确认产品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在运行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与物接触导致的危险。

1.2.3 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指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是基于控制论中的负反馈概念发展起来的,把人、机械、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预防事故的途径。

2 风险评估

对每种风险或危险状况进行估计。通常用表1来进行风险估计和风险指数。

2.1 风险指数

评定风险及确定是否需进一步减小风险:

评定,尽可能地定量风险;

风险指数是伤害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的积,能够定量分析;

风险指数作为反映风险大小的具体指标,也是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技术指标,因此在评价机械设备安全质量时应用了该指标(见表1)。

风险指数(R)=危险状态的概率/频率(P)×伤害严重程度(S)。

2.2 风险指数的含义

从表2可以看出,应根据机械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等级的措施。

2.3 举例说明

对动力驱动的车床尾部顶尖,防护罩打开时,要求点动且速度不大于20 mm/s,据表1所示,P应取5,S应取3,据表2所示R为15,属于较高风险部件。这表明当防护罩打开时,顶尖速度大于20 mm/s,或非点动控制,都可能造成较严重的伤害。

对于主轴,防护装置打开时,不应动作或在点动方式下运动且转速不大于50 r/min,据表1所示,P应取5,S应取6,据表2所示R为30,属于高风险部件。

2.4 安全控制电路的等级划分

在机械设备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机械设备(或其部件)的危险等级。根据欧洲机械安全标准ENISO 13849-1,危险等级分为a,b,c,d,e五个等级,危险等级依次增高,等级e为最高。危险等级的划分和确定,通常用S代表伤害程度,F代表面临危险的时间和频率,P代表避免危险的可能性。

3 减少、消除风险的策略

机械安全标准都是为了消除或减小风险,使机械产品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

3.1 通过设计采取保护措施

这包括:(1)本质设计措施;(2)通过安全防护装置采取保护;(3)对遗留或不可避免的危险源通过完善使用信息进行保护。

①本质设计措施(即本质安全)。

对高速运动的部件或类似危险源可以通过降低运动部件速度,或改变运动部件的形状、材料进行保护。

②安全防护装置措施。

对不能降低运动速度或材料强度的危险源,在产品上或其周围设立固定式防护、可移式保护罩、联锁保护或其他措施进行保护。

③完善使用信息。

对于无法安装防护的部位、有可能残留危險的部位:

首先,在产品上或其配件上施加:警告标志、标记或警告装置;其次,说明书中描述危险源,提出保护装置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通过随机文件向用户通报遗留风险,告知用户采取保护措施,如建立或提供:安全工作程序;监督制度;工作许可证系统;附加防护装置的规定和使用;个人的防护装置的使用;培训等。

另外,影响到安全的参数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由设计者设定,非专业人员不能进行此类操作,并增加钥匙或密码由专业人员管理。

参考文献

[1] 禇卫中,主编.机械安全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 EN ISO13849-1-2008,机械安全控制系统的安全相关部件.第1部分:设计用一般原理[S].

作者:高鹏

机械安全风险评定策略分析论文 篇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探讨

【摘 要】本文基于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各项因素探讨了安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策略,对提升建筑施工安全建设水平,优化施工质量,创设显著效益,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质量

1 建筑施工影响安全建设的主体因素

建筑施工进程中,影响安全建设的因素种类多样,倘若不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将令安全隐患问题造成对施工进度、建设质量的不良影响,并引发大范围的安全事故,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并危及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在制定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前期,应明晰影响安全施工的主体因素。首先,优质的施工环境有利于良好的开展施工建设,令各个工序环节紧凑,交叉操作顺畅开展。相反恶劣的施工环境则会对各类高空作业、大面积施工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制约施工操作的施展,并引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当前,较多建筑施工建设项目虽然引入了第三方监理管理体制,然而许多工程却停留在表面控制阶段,进行安全表象控制,而无法依据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深化、动态的安全监理。一些监理单位则没能对相关施工建设的规范操作、法规制度与要求全面掌握、深入熟悉,进而令安全监理管理的优势效用价值没能充分发挥。从施工人员层面来讲,具备全面综合的素质,有利于令他们提升安全质量意识,规范操作流程、依据严格标准制度进行安全施工建设。然而,当前较多建筑工程施工项目以发包转包方式承包至施工队,一些施工队员工则多由经验欠缺、技能素质水平不高的农民工组成,他们实施流动性作业,没能形成良好的安全质量意识。而是以利益效益为目标,如何简便就如何操作,拥有较差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加之项目经理的管控监督水平不强,任由施工人员随意操作,进一步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安全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会危及到施工人员自身的安全利益。为全面提升施工建设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一些施工企业全面引进了现代化施工技术,实施安全操作控制。然而,由于对新技术的掌握水平有限,没能做到运用自如,加之监管控制不到位,也容易引发大面积的安全隐患。而施工建设人员在各个高危施工作业环节中,欠缺有效的安全防护,也成为贫发安全事故的主要诱因。例如在实施外墙施工作业、加固模板施工时,一些施工人员不主动系设安全带实施有效防护,令高空坠落伤亡时有发生。而在拆模作业阶段中则乱扔、乱放,影响了现场施工环境的良好秩序,也容易导致意外事故。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抢工期,实施快速作业施工、昼夜赶工,令员工始终处于长期疲劳状态,导致安全隐患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通过上述影响建筑施工安全建设的因素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实践中存在普遍的现实问题。相关施工企业、领导管理层没有充分掌握、全面了解建筑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不开展广泛的培训学习,宣传教育,对于发生的安全事故没能组织系统的分析研究,令安全管理效果差强人意。同时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有所欠缺,令建筑市场的管理控制相对混乱,恶意竞争的状况仍旧存在。而招投标管理中则包含走后门、贿赂贪污、弄虚作假、擅自开工、不遵循纪律标准、采用劣质材料施工,管控检查不到位,没有制定有效防范管理体制与超前控制策略等现实问题。建筑施工行业没能科学的建立安全质量管控体系,遇到施工质量、建设进度与经济效益、施工安全建设产生交叉冲突问题时,则毫不犹豫的令其他因素为生产进度与建设效益让路,令安全生产与质量管理至于被动状态。一些施工单位由于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管理,令其自我监控、安全防护意识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建设有所欠缺,存在特种作业无证操作,施工人员带病作业、不依据规范要求随意上岗等隐患问题。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承担任务量庞大繁重,难免会出现设备耗费现象严重导致其陈旧、破损现象,而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投入,不进行及时的维修养护,引进不合格、不安全的施工设备,劣质施工材料,令许多施工设备带病作业,容易引发其结构不良、操作障碍与腐蚀破损等现象,并对施工质量与安全水平造成不良影响。

3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科学策略

3.1 做好前期准备,确保建筑施工契合标准要求、实施安全管理

施工前期,建设方应进行充分的考核评估,对监理单位与施工方综合水平、管控、施工资质进行全面考评、综合考察,一旦合乎标准要求,应履行合同签订。同时,建设方应面向监督管理单位提供具体的评价风险等级状况报告,建立安全施工质量体系的相关策略方案,做好统筹配合,为科学的监理管理创设良好的环境。同时施工建设单位应全面贯彻各项建筑法规、质量标准条例,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提升责任意识与预防控制敏锐性。施工企业内部,应创建完善的管理控制组织,健全安全管控体系制度,为安全施工生产建设创设良好的指标要求。同时应自主成立自检管理部门,实施定期的监督、核查、控制,明确各部门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并通过全面考评实施有效的奖惩管理。

3.2 实施安全培训教育,提升施工人员安全责任意识

施工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树立尤为重要,可有效避免自身受到不良伤害,并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有序与安全开展。因此施工单位应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引入多样化实践管理手段,创建优质培训管理体系。针对项目经理、施工人员与方案设计人员、安全管控人员应有针对性进行专项培训,依据行业标准、法规体制提升工作人员安全素养、法律观念与综合安全控制意识。对于建筑施工特种作业工作人员,例如高架作业、机械垂直运送、安全爆破施工操作等,应明确施工工艺规范,令工作人员接受系统全面的培训,并对其上岗资质进行严格检查,履行凭证上岗管理体制。对于建筑施工各项设计组织规划、综合方案应展开全面汇总论证,实施细化管理,确保模板操作、脚手架操作、施工用电的安全规范,合乎标准。

3.3 层级把关、严格管控,考核施工工艺标准性

对于建筑施工各项安全生产技术应做到全面管控、综合判断,尤其应注重对引进新设备、工艺、施工创新技术、材料的安全标准检验,衡量其稳定性与可靠性。对于安全管理质量体系的各项制度应做到层级把关、分解落实与完善控制。对于施工建设阶段中的安全防护措施、相应器材应进行试验彻查,对于不合乎标准的项目应限期整改,并对后续的实践应用进行跟踪管控。

3.4 实施信息化管理,履行三定安全管控措施

信息化时代,施工建设单位应科学引入现代化管控技术,创建诚信管理体系,规范各项安全生产行为,强调业绩与员工利益的有效挂钩。相关管理单位应创建完善健全的市场准入管理机制,确保市场环境的优质循环。通过资格审查、评定、公平公开的招投标管理、有效严厉的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真正规范行业秩序,令各类钻空子、不法中标、偷工减料行为得到有效防控。对于施工现场,应科学履行三定安全管控,在配合外在安全检查手段的基础上,应致力于创建完善的安全施工整体环境,及时开展安全管理、维修养护与限期整改,杜绝机械设备带病作业现象。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环节应基于定时、定人、定措施的三定管理策略,进行全面的管控整改,确保建筑施工建设在安全有效的环境中顺利开展。

4 结语

总之,基于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重要性,我们只有充分明确影响施工安全建设的主体因素,实践管理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有针对性制定科学管控策略,规范安全生产施工建设各项行为,实施全面监督检查,建立优质质量管控体系,才能有效提升综合施工生产建设水平,优化施工建设质量,进而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有序、稳定与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任香亭,张延东.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责任有效落实的对策及建议[J].建筑安全,2009,(04)

[2]李争力,杨岭,杨武.施工安全监管信息化流程设计[J].江苏建筑,2010,(05)

作者:张铎

机械安全风险评定策略分析论文 篇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风险管理及运动风险管理理论,并提出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四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探寻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的历史、现状、趋势,进而总结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的规律,同时发现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不足及缺失,为今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述评

Comments on School Sports Risk Management

CHEN De-ming1, LI Xiao-liang2,LI Hong-juan3

(1.Harbin Institute of P.E., Harbin 150008, Heilongjiang China; 2. P.E. Dept of Hebei Nationalities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 Hebei China; 3.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Key words: school sports;sports risk;risk management;sports risk management;key techniques;comments

学校体育既是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及促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包含: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比赛及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等[1],保障学校体育的良好发展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运动风险是伴随体育运动过程实时存在的,学校体育过程中也必然存在运动风险。近年来,学校体育中由风险致因所导致的运动风险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周斌等在对大中专学生运动伤害的调查研究时发现,学生每学期运动伤害率为32.16% [2],运动猝死事件在学校体育中也时有发生,这些危害运动安全的运动风险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极大影响,对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问题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学者在学校体育运动安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学校体育中,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运动安全问题转化为风险管理问题,对学校体育中影响运动安全问题的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建立管理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运用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对学校体育运动的管理,达到降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的目的。

1 运动风险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因方面将风险致因总结为运动负荷、运动环境、个人因素等[3,4];运动风险事件后果影响方面认为风险事件将影响到机体、物质和精神,亦有对结果提出运动者在运动中受益或受损 [5]。提出运动风险具有可能性、可控性、严重性、可觉察性等,认为风险致因诱发风险事件的产生。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身体的健康。风险所描述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事件有可能发生且尚未发生。运动的独特性在于运动是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本身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又存在着不可控性,也就意味着在运动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必然风险。

运动风险解决的本质问题为运动安全性问题与运动目标的实效性问题。运动本身具有双面性,并且这种双面性决定了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而可能发生性又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因此从事运动时,不论是否发生了运动安全事故,必然存在着危害运动安全或影响运动目标实现的风险致因(凡是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首要条件,并且多种风险致因是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风险致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风险事件,只有当风险致因的“量”(量:风险致因的数量或风险致因的种类)一定的积累,才会将风险以风险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风险事件是否发生,风险致因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就必然存在。

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运动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于运动过程的诸环节。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影响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风险致因是风险事件的诱因,风险损失是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运动风险过程的载体。风险事件不发生,风险致因也就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而我们在进行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时,应主要针对风险致因所诱发的运动风险事件开展研究,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诱因,即:风险致因,然后评定风险致因对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的影响。

在对运动风险相关研究及其所界定的运动风险概念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图1),将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是风险管理类学科的母学科,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6],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得到应用。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选用最佳的风险应对的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应对,并对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做出效果评价。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1)人为因素管理理论;2)机械和物质因素管理理论;3)多因果关系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6]。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入手,深入的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本质,揭示了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图2)。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过程。非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弊端:通过一次风险识别不能准确的识别出所有风险致因,并且风险致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引发风险评估结果的效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应对的方法手段缺乏有效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随之降低。保障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借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多次往复并延续进行。由于风险致因种类、数量及风险量的动态性,风险评估的过程也必须要遵循多次往复的原则,风险应对亦是如此。因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保障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实效性、准确性,风险管理过程才更具实际意义。

2.2 运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的,也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中[7],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运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将危害运动安全、引起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致因进行识别、评估及应对,并对这一过程做出效果评价。通过使用风险管理理论,达到降低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运动目标实现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实时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因此,运动风险管理应伴随整个体育运动过程。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步骤[6],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就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另有一些相关体育运动风险理论的研究,对其体育运动风险模式也沿用风险管理理论,将运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部分[7,8],忽略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风险存在的持续性,体育运动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在这一过程实时存在,运动风险管理也必然持续贯穿这一过程中;2)发展过程的多变性,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从事体育运动不具有机械的模式性,易受运动环境、异体及自体的影响导致运动过程及结果复杂多变,风险事件是风险致因在特定条件激发导致的风险表现,因此运动及风险的发展过程多变性决定了运动风险也具有该特性;3)损失结果的多面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体育运动过程中由风险事件所引发的损失时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财产、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因此,风险损失的结果也必将呈现多维度的表现。

2.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身体,锻炼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1]。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教师与学生在场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结合运动风险的本质及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8]。

风险致因、风险事故和损失共同作用,决定风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9],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亦是如此。通过对运动风险分析得知,运动风险为一动态过程,对运动风险的管理也应具有动态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运用运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过程中运动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风险应对做出效果评价,进而形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为:通过风险管理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验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对学校体育运动过程进行风险致因识别,并将这些风险致因运用合理的方法在不确定性、偶然性、损害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风险属性方面进行评估[10],得出风险致因的级别,并以此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应对手段,根据风险应对手段的效果对风险管理的诸环节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诸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有别于运动领域内其他运动风险。对学校体育进行运动风险管理应结合学校体育自身的特点,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身心发展、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运动习惯,其对象主要为青少年学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应着重注意:学生德育教育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运动强度与运动量对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运动环境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对运动安全的影响等。同时,在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时,应结合学校体育的不同形式的目的、方法、手段,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进行细化,以便近一步提高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效果。

2.4 运动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运动风险管理的分析得知,运动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6]。运动风险管理的每一子过程都有其目标,但从运动风险管理总体目标来说,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运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由可能性、风险事件、事件不利后果的严重程度构成[11],并且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致因自身具有“显性”和“隐性”的特征,很多风险致因是不容易察觉的[12],因此如何全面识别风险致因是风险管理能否有效执行的第一步。在我们对风险致因进行有效的识别后,如何科学合理的对风险致因产生的损失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是风险管理的第二步,在对风险评估的过程中,由于风险致因发生的不确定性(引起风险事件的风险致因可能是一个或是多个),给风险评估带了较大的难度,并且我们在对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时,必须要有缜密的操作规程和数理统计,也因此而产生了较大的难度。进行风险应对时,选择应对风险的技术手段也会对风险管理的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以此改进风险管理流程的错误和缺点。选择风险管理进行评价的方法,确立评价标准的理论依据依据,是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的关键环节。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运动风险关键技术就是对风险致因的识别及其评估以及应对的方法。

综上所述,运动风险管理的关键技术包含:如何对体育运动中的风险致因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找出可能诱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并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得出风险致因可能诱发风险事件的概率或频度,并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手段,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体系与标准,更好的执行风险致因识别、风险致因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以达到保障体育运动安全,促进锻炼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3 运动风险管理研究的主要任务及其进展

3.1 运动风险识别(风险致因)研究 风险致因即为诱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的存在决定了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前提。风险识别的过程就是将可能诱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进行筛查的过程。目前风险管理学中对风险致因识别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经验借鉴法、标准的风险清单检查法、档案法、流程图法、职业专家调查法、现场调查等[12]。运动风险管理中常见的方法为检查表、故障树分析、专家调查[11],风险致因种类为场地风险、人员风险、伤害风险、环境风险、医疗风险、自然风险、法律风险、交通风险、社会风险、技术风险等[13],这种风险致因的分类方式种类繁多,增大了相关研究的难度。在学校体育领域中,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体育运动参加者人身安全研究为主体,并且,运动本身就是人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本研究将导致运动风险的风险致因分为环境风险和人为风险两大类是比较合理的(表2)。

3.1.1 环境因素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是运动过程的特点,与人产生作用的各种环境:天气风险、场地风险、器材风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风险致因的来源。运动风险致因在环境因素方面是通过对运动风险事件的分析,探寻那些环境因素是诱发风险事件的因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运动安全方面开展研究,极少数的研究者研究内容涉及了运动目标缺失层面。在学校体育领域,现有涉及运动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伤害领域。这些研究表明,由运动场地、器材、天气等条件方面产生的伤害极高[10] [14]-[16]。冰雪运动对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的要求较高,导致由场地、器材、气候条件、天气状况产生的风险发生的几率增大[17]。封闭式运动场馆内,O2浓度的过低及高浓度的CO和NO2也是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致因[18]。体育教学场所周围是否存在急救中心、急救技术水平对体育教学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从事体育教学时,发生的洪水、海啸、地震等人力不可抗拒因素也是风险因素考虑的范畴。

3.1.2 人为因素 体育运动中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自体因素和异体因素两方面。自体因素主要是指自身影响运动目标设置及完成动作技能的因素。通过对运动风险事件分析及专家调查发现,认知水平风险、发育水平风险、体质水平风险、运动技能风险等都属于个人风险范畴。目前对自体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7~22周岁的学生,缺乏对运动风险的预知能力,往往为了争强好胜进行一些高危动作,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率上升[19];2)心血管发育水平是导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显示,运动猝死发病的年龄段在30岁以下,一般集中在15~20岁年龄段,一旦发生,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极大[13];3)体质水平发育差,导致完成技术动作吃力,也会产生风险事件的发生;4)运动技能水平低,在完成高强度、高难度、大运动量体育运动时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高。虽然在自体因素方面开展了上述研究,针对自体因素的特点,在以下自体因素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1)BMI指数及营养不良因素;2)服装和器材选取;3)自身安全意识因素。

异体因素主要指风险因素是来自他人。异体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条件风险、行为道德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运动条件风险是由于运动项目选择、运动强度指定与控制、运动组织不当而产生的。目前对于异体因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1)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产生的风险事件的概率也不同,各运动项目对技术要求的不同,高竞技性、强对抗性的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大[12,13,20,21];2)在身体处于疲劳时,由于肌肉力量及注意力下降,导致完成技术动作能力下降,造成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升高[4];3)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过程中,不遵守课堂纪律、使用一些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技术动作等,会使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加大[10,13];4)学校体育的管理者在运动安全制度的制定与实行过程中的监管直接影响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学生医务监督的开展状况也会对风险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12]。自体因素在下列因素方面的研究有待突破:1)参与体育运动时,运动参数的变化对产生风险事件的影响;2)学校制定安全制度的执行状况对产生风险事件的影响;3)运动项目的意外性对产生风险事件的影响。

3.2 运动风险评估研究 运动风险评估是运用系统的、严谨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对风险识别出的风险致因进行测评,确定风险致因的等级,为风险应对提供科学的依据(图4)。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是风险评估开展的基础,由于涉及的方法学和数理统计分析,加之我国运动风险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未形成权威的评估方法。现有针对运动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竞技体育方面。由于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很难对运动风险事件损失测量,因此,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评估工作难度较大,鲜有开展。现有的针对运动风险的评估方法多集中风险检查表及层次分析方面进行多因素的累积评估,评估指标多选用风险致因自身的特性及所要评估项目的特点 [11,22]。目前所选用的评估指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进行:1)危害程度;2)发生的可能性;3)损失后果;4)可觉察性;5)可控性。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风险评估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但这些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与体系,评估方法众多,但大多未建立数学模型,在选取评估指标方面,并没有相关的专家学者,对评估指标进行认真的总结分析,所选取的评估指标是否能强烈地表达风险的特性有待商榷,并且评估后并没有针对评估的结果进行系统的检验,因此,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就不会十分的令人信服。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与体系将是今后对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评估的研究的重点。

3.3 运动风险应对研究 风险应对针对风险致因制定合理的干预手段,以达到避免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减小风险损失并最终达到促进运动安全的目的,主要包括:风险保留、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规避[10,12,14,19,23]。诱发风险事件的风险致因的数量是不确定的,采取应对方法的数量也是不确定的。学校体育风险应对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麻痹大意的思想,要求教师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并对学生的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对体育教师及学校主管领导进行运动风险知识的培训[24,25];2)针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实际的教学环境避免高危项目的开展[26];3)对相关的器材定期检查维护,使其达到安全标准[14,19,23];4)利用保险业,将风险进行转移,给学生投订保单、建立运动伤害基金;5)对一些不具备开展条件的运动项目应避免开展,同时一些涉及自然不可抗拒力量因素的学校体育活动也应尽量避免。现存的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风险应对方法,但这些风险应对的原则缺乏相关的理论作为指导,只有在选择基于理论指导的风险应对方法,才能够使风险应对过程更为有效。通过总结分析现有的研究,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总结出风险应对应把握如下原则:1)对可能引发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都要选择应对手段;2)对高风险因素应重点提出其应对的方式方法;3)建立系统的风险应对方案;4)对风险应对过程进行效果评价。由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发生较多的是危害学生安全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可控性较高,因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护具[27,28],通过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干预,对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运动风险的运动防护也必将成为今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研究的重点。

3.4 运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目前对于运动风险评估及应对的研究尚不完善,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还未见相关学者开展实证性研究。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多次往复的循环不断进行完善。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很好的补充,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执行的,对促进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子系统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4 结 语

综上所述,关于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方面也进行的大量的实证研究,分别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研究上也获得了一定的突破。

建议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关键技术研究作为青少年运动科学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通过建立系统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方案,为促进学校体育运动风险应用、保障学校体育健康的开展及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 叶加宝,苏连勇.体育概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45.

[2] 周斌,李颖,翁晓帆.体育活动意外伤害情况调查[J]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4):91-92.

[3] 边菊平.论运动风险视阈下的健美操教学[J] .新课程(下),2011,5:97.

[4] 王军.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风险发生的因素分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77-79.

[5] 刘晓军.运动风险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6.

[6] 寇健忠.体育风险管理研究导论[J]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9):126-127.

[7] 田旻露,魏勇.简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35-37.

[8] 苏玉凤.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研究进展[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1-13.

[9] 卓志.风险管理理论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10] 侯柏晨,孙玉琴.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7,25(97):12-14.

[11] 石岩.我国优势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参赛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6).

[12] 张大超,李敏.国外体育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J] .体育科学,2009,29(7):43-53.

[13] 翟虎翔.我国中小学体育风险识别与应对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07.

[14] 张左鸣.高校运动伤害的风险管理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3):97-100.

[15] Walzman ML,Shannon M,Bowen A P. et al .Monkeybar injuries:complications of play[J] . Pediatrics ,1999,103(5):e58.

[16] Nixon JW,Aclon CHC,Wallis B, et al. Injury and frequency of use of playground equipment in Public schools and parks in Brisbane,Australia[J] . Injury Prevention ,2003,9(3):210-213.

[17] Caroline Finch,Soufiane Boufous,Rebecca Dennis.. SPORTS INJURY REPORT [R] . ISBN 978-0-9580633-9-5, SYDNEY NSW: NSW INJURY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RE,2007.

[18] T W Pelham, L E Holt, M A Moss. Exposure to carbon monoxide and nitrogen dioxide in enclosed ice arenas[J] . Occup Environ Med ,2002,59:224-233.

[19] 张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探讨[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39-40.

[20] 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596-597.

[21] Anneliese B Spinks, Roderick J McClure. Quantifying the risk of sports injury:a systematic review of activity-specific rates for children under 16 years of age[J] .Br J Sports Med,2007;41:548-557.

[22] 安中杰.我国高水平体操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23] 陈明伟,熊巍.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控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4):26-28.

[24] 王苗,石岩.小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1):68-73.

[25] Chunderpal SINGH,Jhalukpreya SURUJLAL.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Sport,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J] ,2010,32(1):107-119.

[26] 欧阳巍.美国学校伤害事故的防范与管理[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6):129-131.

[27] Labella Cynthia R,Smith Bryan W, Sigurdsson Asgeir. Effect of mouthguards on dental injuries and concussions in college basketball[J] . Med Sci Spons Exerc, 2002,34(1):41-44.

[28] Benson B W, Rose M S, Meeuwisse W H. The impact of face shield use on concussions in ice hockey:a multivariate analysis[J] . Br J Spons Med ,2002,36(1):27-32.

作者:陈德明 李晓亮 李红娟

上一篇: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论文下一篇:现代移动通信发展状态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