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产品统计研究论文

2022-04-22

我国工业产品统计研究论文 篇1:

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工业化进程得到了有利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观念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了转变,对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不再进行传统形式的营销模式,而是充分结合销售统计指标体系,探寻工业产品的新型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本文简要阐述了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并结合销售统计指标体系的构成,对影响工业产品销售的其他关联环节和因素,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旨在为企业工业产品的销售业绩提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更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

销售统计指标体系,是企业销售环节中,各种销售数据的汇总,更是与销售相关的各类环节指标所构成的整体,通过销售统计指标体系,可以清晰的观察出销售与企业生产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此种关系不仅包含了相互依从,更涉及到相互制约。工业产品涉及方方面面,大到飞机、汽车,小到油盐酱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涉及到的基本工业产品,对于工业产品的销售进行统计,是每个企业从自身发展角度都应考量的问题,销售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存亡,更关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唯有进行有效的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和研究,才能寻找出企业在销售环节和其他相关环节中,所出现的影响销售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找到解决和改善的办法,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企业的销售业绩提升,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因此,对于“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内容

在传统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产品销售额。销售额,是产品销售的数量与产品平均销售的价格乘积,不仅取决于销售价格,更取决于销售数量。很多企业的销售管理部门,将销售额作为评定销售人员能力的标准,此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其次,销售成本。销售成本中不仅包含了产品的生产成本,还包含了销售人员的劳务成本[1]。最后,销售利润。销售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很多企业销售管理部门,通过对销售人员销售利润的考核,来衡量出其产品销售效率的高低。

二、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通过对工业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生产、销售渠道及销售模式的选取、销售指标的考量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便于从产品的各个环节中找寻出对销售产生影响或促进的因素,为提高产品的销售数量,增加销售利润,以及为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有利的数据化推动[2]。

2、对比性原则。工业产品销售作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销售统计指标的设定上,应与本企业历年的销售指标,以及同行业内的销售指标进行良好的对比。

在销售统计指标设定中,销售额的估算、产品的定价、销售渠道的选取等,都应与其他方面进行紧密的联系。

3、便捷性原则。对于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从数据的输入到查询,都应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对于数据指标的统计,应具备操作简单、查询便捷、数据齐全等特点[3]。

三、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框架

(一)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使用上,采用综合参考法进行框架的搭建。首先,根据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确立销售统计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其次,结合同行业其他工业企业的销售统计指标体系构成内容,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对销售统计指标体系中所涉及到的项目予以确立[4];最后,进行企业内各部门沟通与协调,对于统一意见的项目进行体系内添加,对于不能达成共识的项目进行多角度考核或组织内研讨,以确保销售统计指标体系,在企业中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

(二)销售统计指标体系涉及的销售外内容

销售统计指标体系中,不但应含有各类销售指标,更应含有其他与之有关的数据内容,在此列举两点。首先,销售统计指标体系中,应含有产品的市场定位,针对企业内生产的不同产品,所对应的社会阶层、适用人群等内容,都会对产品的生产及销售产生影响。其次,销售统计指标体系中,应含有销售渠道的分类,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涵盖传统的销售渠道,更应将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统计指标等添加进销售统计指标体系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产品的销售,将决定企业的成败和存亡。而在企业中引入和构建销售统计指标体系,则是进一步对销售管理的完善,使企业的销售管理工作能够更好的、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为企业的发展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销售的好与坏,高与低,不仅仅是销售数据指标,更应涵盖与销售相关联的各个环节,只有确保企业各个生产和管理环节均能够良性运转,企业的销售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因此,构建工业产品销售统计指标体系,不仅是完善销售管理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克宽,翟希蓉,王会中.试谈汽车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J].汽车工业研究,2011,13(25)06:32-37.

[2]张甜甜,李小杰.循环经济型工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26)10:72-73.

[3]耿丽娟.试论安全技术防范产品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大学时代论坛,2006,05(09)02:16-17.

[4]李立威,王晓红,李立威,王晓红.产品网上销售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商论,2010,11(09)01:33-35.

作者:陈海琼

我国工业产品统计研究论文 篇2:

新常态下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十三五”展望

◆基金项目: 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集团企业跨治理与评价研究”(项目编号:71132001);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金治理和基民利益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4JJD630007);2015年南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课程项目(项目编号:ZB150007);2015年南开大学商学院学科建设之教学案例项目(项目编号:63152005)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本文响应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的制造强国战略,开展对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分析,这对推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有一定意义。本文介绍了制造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收集了关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对制造业行业和地区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并借助案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行业、地区和产业链完整度的不同对制造业经济效益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并对经济新常态和十三五背景下制造业上市企业财务分析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完善指标体系、加强实证分析的展望。

关键词:新常态 十三五 制造业 经济效益

一、引言

我国自2012年开始GDP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低于8%。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由高向中高的趋势变化。与此同时,全球正逐步迈入工业4.0,我国制造业在“十三五”时期也将进入政策黄金期。为了彻底摆脱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着手处理制造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分析,无论是对推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还是对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控,都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领域立足于以往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很多研究。汪朝阳(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经济圈的制造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估和比较分析。程翠凤等(2013)对苏、浙、沪及全国制造业29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进行测度,详细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经济效益呈现的特征。李廉水等(2015)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4》中,对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量了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这些研究对分析评价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并不适宜将其运用于目前的情况。为了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衡量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前景,本文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衡量,依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并结合上市企业案例,从行业和地区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并针对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提出了建议,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这不仅体现在总体规模的大幅提升,还体现在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为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20.8%,连续4年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如图1所示。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经济质量显著提高,也使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发生了积极转变。从国内看,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85%,比1952年的17.6%提高了1倍多,促进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以来,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二)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的发展不再是高速增长,而是低缓前行,但制造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我们更要认识到当下制造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剖析其问题是出在哪里,有效地促进制造业边调整边发展边创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添砖加瓦。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这对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提出了挑战。总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不仅陷入了稳定增长速度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双重困境,而且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挤压,同时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不再,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但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这样的新旧交替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肩负起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三、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经济效益是具有营利性质的企业所从事经营活动的起点,提质增效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可以带动整个供应链条上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如表1所示,本文依据《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2014》)的数据分别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个不同的角度构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和评价。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它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对2013年1 608家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按行业和地区分类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印刷和媒介复制业等行业的三个盈利能力指标均高于平均值,表明其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强。西南地区的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较高,表明这些省份的制造业上市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强。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和评价。偿债能力是反映使用资产来支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经过对2013年1 608家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按行业和地区分类对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资产结构较为合理,财务状况良好,偿还债务能力较好,但是速动比率普遍偏高,没有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丧失了一些投资机会。

(三)我国制造业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和评价。营运能力是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运转速度的有关指标,表明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效率、运用能力以及体现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经过对2013年1 608家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按行业和地区分类对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营运能力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行业特点所决定的,比如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存货周转率远高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这是由于该行业的销货成本数额较高,产品销量大,企业的销售能力更强。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的营运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华南地区的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平均存货周转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这些地区的制造业上市企业的产品销量大,销售能力较强。华东地区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远高于各省份的平均水平,说明这些地区的部分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应收账款账期短、坏账损失少、资产的流动性快。

四、X集团案例分析

X集团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制造、销售运营和提供售后服务自有品牌和代理品牌鞋类产品,以及代理销售运动系列服饰产品,在深圳等地投资建厂用来生产鞋类产品。本文以X集团的制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2009—2013年五年的经济效益情况,以见证制鞋行业乃至整个制造行业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析。从下页表2和图2可以看出,X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在连年上涨,但是其增长率除2011年比2010年略有上浮外,2012年和2013年都在持续下滑,直至5.9%。这与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有很大关系,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尽管宏观经济数据相对比较平稳,但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及前景的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带来了负面的心理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许多经济领域的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短时间内消费和国内需求很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驱动力。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从下页图3可以看到,2012年X集团主营业务利润率67.5%比2011年主营业务利润率68.8%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第一,2011年,市场形势良好,需求强劲,鞋类产品价格明显偏高,毛利率高于正常区间。第二,由于处于变化当中的鞋类业务的结构与新业务(包括电子商务)的稳定扩张,对整体毛利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一个品牌代理协议到期后,双方未达成续约协议,在代理协议到期前清理货品也对毛利率的下降产生了影响。2013年,主营业务利润率恢复到68.7%的高水平,表明X集团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一般在65%—69%这个区间浮动,远远高于行业和地区盈利能力指标的平均水平,说明在鞋业领域X集团的业务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2011年是总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起伏变化的“分水岭”。其中总资产净利率由2011年的18.22%一路下降至2013年的14.38%,这是因为利润的增长幅度低于资产的增长幅度。根据该指标与行业和地区2013年的总资产净利率平均指标(见表3)相比,仍然高出行业和地区指标一大截,表明X集团投入产出水平较高,盈利能力相比全行业平均水平更高。

(三)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从表4可以看到X集团在2012年资产负债率较低,经查看该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有关披露,列明该企业增加贷款主要是用于投资,包括支付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包括店面装修)和土地使用权等业务。X集团的流动比率自2009年开始至2011年逐年下降,表明在保证财务状况稳定可靠的前提下,X集团也在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获利能力。总体而言,X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还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除了能提供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款项外,仍然有实力和财力来支付到期债务,风险相对来说较低,其拥有的货币性资产也比较适宜,不至于丧失对其有利的投资机会和获利机会。

(四)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X集团鞋类业务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在零售环节和生产环节也需要保持库存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该企业的鞋类业务采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有着弹性的供应链管理和灵活应变的货品营运能力,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总资产周转天数指标都需要根据具体品牌定位、具体的地区特点、具体的店铺设置,与企业的盈利指标和增长指标、市场竞争力指标统筹考虑,综合评价。

根据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的存货比2010年上升了34.1%,鞋类业务的存货周转天数由2010年的179天上升到2011年的202天,这主要是因为2012年的春节比去年提早了10天,即销售旺季有所提前,于是储备了相应的存货。此外2011年第四季度销售增长率明显下滑,零售业务的销售情况不及预期,致使存货堆积。2012年存货的增长比率为7.9%,增幅远低于概念销售规模的增长13.5%,相比2011年,2012年的存货管理水平得到了良性改善。2013年的存货周转天数几乎和2012年持平,从纵向来看,存货周转天数近三年基本稍高于200天,与2009年和2010年的180天左右相比,周期略有加长,存货周转率也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影响业务结构正在逐步演变,与同行业相比,其业务模式也存在着定型和定量的差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近五年都在30天左右,和预期不相上下,与同行业相比,表明其资金的利用效果较好,运用资金的能力也较强。该企业自2009年开始,总资产在逐年攀升,在2013年,平均总资产增长14.41%,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5.86%,导致2013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低于2012年,且低于同行业和地区指标的平均值。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制造业当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充分收集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关于总规模的结构、总资产分布和主营业务分布数据的同时,对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最后借助案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第一,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第二,行业的不同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显著地影响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水平。第三,地区的不同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显著地影响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水平。

十三五规划要求我国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速不应低于6.5%,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无疑对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新常态下的制造业需要做到:第一,政府要坚持实施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的制造强国战略。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的投入,下大功夫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第三,内外并举,发挥优势,开拓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第四,提高行业集中度,整合产业链,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由于本研究中数据并不完整,而且理论界还没有符合实际情况的理论框架来衡量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所以本文在分析时采用的数据和分析方法比较滞后,从而削弱了分析的基础,可能和实际情况存有偏差。基于此,我们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向进行展望:第一,进一步完善对我国制造业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的研究。第二,对影响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尽可能地将影响经济效益的若干指标定量化,以量化对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S

参考文献:

[1]汪朝阳.武汉经济圈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0,(36).

[2]程翠凤,徐华丽.苏、浙、沪制造业经济效益比较——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

[3]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6).

[4]潘爱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产业经济评论,2015,(2).

[5]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

[6]郑陶,苏朝晖.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科技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5,(1).

[7]张鹏举.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战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

[8]李廉水,周彩虹,刘军.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9]丁永健.面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升级[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15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5.

[11]林礼耀.我国乳品制造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二: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EB]. 2015.

[13]张航燕.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益分析与评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14]Mette Asmild,Joseph Paradi C,David Reese N,Fai Tam.Measuring Overall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Using DEA[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8(1).

[15]Ray S C,Desli E.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Efficiency Change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Com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87(5).

作者简介:

齐岳,男,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USA)金融系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室主任,南开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副主任,《南开管理评论》国际版副主编;研究方向:投资组合、公司治理、基金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

吴雪峰,女,南开大学商学院会计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徐宏源,男,南开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齐岳 吴雪峰 徐宏源

我国工业产品统计研究论文 篇3:

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具有持续恶化的变动趋势;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我国经济增长无论在长、短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均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Granger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价格贸易条件;经济增长;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作者简介:石林梅(197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李倩倩(1985—),女,河南周口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韩三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6BGJ02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了80多倍,贸易依存度在1995年达到40.2%,2000年以来又快速上升。无论就理论方面还是就实践方面而言,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很早便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最早可追溯至14、15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随后,从18、19世纪的斯密、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罗默、卢卡斯等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都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对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Mendoza(1997)对1970—1991年间9个发达国家和31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发现贸易条件的增长率上升1个百分点会使消费的增长率提高0.2个百分点;Bleany和Greenway(2001)对1980—1995年间14个次撒哈拉地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进行研究,发现贸易条件的改善会使人均GDP和投资都增加。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Williams(2001)发现,1870年至一战期间虽然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初级产品出口国有利,但是仍然降低了它们的经济增长。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我国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陈虹(2006)通过分析认为,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会对价格贸易条件造成负面影响;李平和辛佳(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孙伟忠(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受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贸易条件状况以及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长简单关系的分析上,而对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在现实经济中,贸易条件的变动会影响到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这些实际经济变量,而这些实际变量的变动又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本文主要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对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二、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赢利能力(相对于进口)或贸易利益的重要指标。实际中常用的贸易条件有四种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概念的核心,因为价格贸易条件反映贸易相对利益和国际贸易利益最适切的指标。本文主要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过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贸易条件最初可以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是一国出口商品平均价格和进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即价格贸易条件(用NBTT表示)。价格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如果选取某一时期为基期,设定该时期的NBTT指数为100,那么通过计算随后时期的NBTT指数数值,就可以看出一国在一段时期内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状况。若NBTT指数大于100,意味着同基期相比,一国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能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进口能力提高,价格贸易条件较基期改善;反之,则该国的进口能力下降,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图1为1981—2006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PX和P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①。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虽有波动。但总体上是呈不断恶化的状态,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可能进一步恶化。从价格贸易条件的定义可以看出,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引起的,而出口价格指数没有提高甚至下降也是重要原因。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85年。这一阶段的价格贸易条件的走势明显向右上方倾斜,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明显上升,由1981年的157.3上升至1985年的173.4,在这一阶段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指数以更大幅度下降所引起的。第二阶段为1986—2006年。这一阶段的价格贸易条件的走势明显向右下方倾斜,特别是1997年以来,明显下滑,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由1997年的119.3下降至2005的91.1,在这一阶段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指数以更大幅度上升引起的。

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变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大大高于工业制成品价格。第二,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第三,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影响。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来获得高额利润,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第四,出口企业恶性竞争的影响。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手段,大部分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跌。

三、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贸易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到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这些实际经济变量,同时又会受到这些变量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均说明,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会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状态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检验与分析。

1. 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本文选用1981—2006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际GDP度量经济增长的变动,NBTT度量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并且对各变量均取对数(分别用LGDP和LNBTT表示)①。为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回归的伪回归问题,首先对所选用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LGDP和LNBTT的原序列均接受“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均拒绝“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可以推断,LGDP和LNBTT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服从一阶单整过程,因此有必要在协整框架下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如果一些经济指标被某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些变量之间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在短期内,因为季节影响或者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就不能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可以被看做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协整检验从检验的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ohansen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如ADF检验。我们选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进行LGDP和LNBTT之间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GDP和LNBTT之间具有显著的协整关系,这说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同变动关系。两者之间的协整方程式如下:

LNBTTt+0.8282LNGDPt-0.0561T-13.0935=et 其中,T为时间趋势项;et为协整误差。

从该方程式可以看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从图2中可以看出,协整误差呈现出围绕零线周期性波动的状态,并且协整误差与零线的偏离幅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7年之前,协整误差基本上处于正向较大幅度偏离零线的状态。这一时期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主要目标是扩大商品出口。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等措施的实行使我国外贸体制开始初步摆脱过去的不合理状况,朝着适应对外开放和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方向发展。相关的经济政策虽然使得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有所改善,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对均衡水平也出现较大失调,协整误差正向偏离零线。1988—1993年,协整误差基本上处于负向较大幅度偏离零线的状态。这一时期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汇率、税收为主要杠杆的经济调节体系,推动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降低关税等措施的实行提高了我国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能力,增强了外贸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控体系的改革,使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出现暂时性恶化,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再次与均衡水平出现较大幅度失调,协整误差负向偏离零线。1994年以后,协整误差基本上处于围绕零线小幅波动的状态。这一时期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第三阶段,与前两次改革相比,新体制的构建、综合配套措施的实行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特点。这次改革加强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极大提高了我国外贸体制自由化水平,推动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加强,也使得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有所加强,因此协整误差与零线的偏离幅度也有所减小。

2.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影响关系分析

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因此我们进一步应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我国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判断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常用方法,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进行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针对误差修正项(用ECM表示)系数的检验是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而针对滞后内生变量系数的检验是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这里的长期还有“机制”的意思,它表明以长期稳定的视角来看,均衡水平的偏离对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表1给出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国经济增长无论在长、短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均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Granger影响则并不显著。

同时,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还可以计算脉冲响应函数,来模拟我国经济增长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动态影响过程。从图3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冲击在短期内对价格贸易条件具有较弱的正向影响,而在长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则具有相对较强的负向影响。

检验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对价格贸易条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不显著。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首先,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其次,随着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国内资源的日趋紧张,对国外原料等商品的依赖程度也日趋加强;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使市场需求呈现高级化,居民消费档次不断提高;最后,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垄断性越强,越可能形成垄断价格。上述原因可能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另一方面,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对外贸易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出口仍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样低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相对过大。对加工贸易的高度依赖,不仅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也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最后,我国外贸体制还不健全。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第一,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总体上是呈不断恶化的状态。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出口企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可能导致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第二,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协整误差的波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第三,我国经济增长无论在长、短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均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Granger影响则并不显著。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BT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SHI Lin-mei1,2, LI Qian-qian2

(1.College of Health Management,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

2. Busines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Jilin 130012, China)

Key words: NBTT; economy growth; 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 causality test

作者:石林梅 李倩倩

上一篇:高职能力培养有机化学论文下一篇:我国高校英语口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