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2-11-09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国家教育部对高中物理学科教学, 大纲明确提出了两方面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使学生比较系统在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物理基础知识及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求“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就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提问, 培养创新环境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因为授人以鱼只能解决一餐之需, 而授人以渔, 让对方学到捕鱼的本领, 却可以满足其一生之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物理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 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物理知识, 自己去体会物理之“美”。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提问就显得至关重要。例如, 教授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怎样才能让湿衣服尽快变干?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 答案不唯一, 办法越多越好, 于是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 想出各种各样办法, 例如把衣服挂在有风的地方、用电熨斗烫、放在火上烤、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晾晒等等, 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这些办法, 归纳一下这些办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 学生也许就能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中的某一个, 甚至是全部因素来, 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再如, 讲授热传导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 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 当上部的水已沸腾了, 下面的小鱼为什么还会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以及“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提问, 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 当对答案求之而不得的时候, 就是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最好时机。

通过这样教师设问--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上面做, 学生在下面看, 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然后进行归纳, 得出结论, 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局面, 目的性不明, 可见度又低, 久而久之,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渐淡化;学生实验, 也是照本宣科, 先认识课本上提出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 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做完, 归纳结论完事, 停留在浅层次上, 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也调动不了全体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效果显然不佳。大家都明白, 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也就是物理的许多概念、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我们就要改变以往实验教学的诸多做法:演示实验能改成分组实验的尽量改为分组实验;即便是演示实验, 也要想办法扩大实验现象的可见度;指导学生自制器材, 增加实验小组的数目, 尽量做到每人都有动手的机会;增加实验的数目, 凡是不易弄懂的物理问题都可以借助于实验进行解决, 在实验中发现新的问题, 进行归纳。总之, 我们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 我们要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前,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 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 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 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 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 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等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 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 也可以开展创造活动, 鼓励学生创造。积极一点, 你就领先一步。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 否则, 只能是半途而废, 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 (2) 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 (3) 做好课外小实验。 (4) 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建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创新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 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 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 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 形式的多样, 方法的灵活, 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 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 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光控窗帘、声控开关、音乐卡片、航模、无尘黑板擦等, 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制作简易实验装置等。实践证明这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小发明、小创造的成果使学生体会到创造不再神秘莫测, 不再是只有“天才”、专家才能做的事,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动机。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 让学生动脑、动手, 多思、多做, 从中受到激励、启发, 产生联想、灵感, 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 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 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涉及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 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上一篇:重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促进专业学习下一篇:基于TCP协议的游客求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