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成本控制方式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审计成本控制方式

用控制关键点方式审计建设工程竣工结算

用控制关键点方式审计建设工程竣工结算首页 > 审计新闻 > 政策前瞻 > 审计实务 > 正文返回 打印

用控制关键点方式审计建设工程竣工结算

刘云台2008-06-11 18:21:20

用控制关键点方式审计建设工程竣工结算

审计机关对工程造价审计,面临体量大、任务重、要求高、专业人员极少现状,事必亲躬,不可能,也不现实。目前以聘用造价工程师审计为主,而合理利用社会专业人员的经验技能服务于审计工作,也是可行的办法,但审计机关项目主审以合同约定为“宪法”,对重点环节及关键点进行控制(亦说”把关”)是必须的,既利于规范审计行为,突出审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也利于防范审计风险,减少审计冲突。而重点环节及关键点的控制是建立在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控制原则基础上的,控制手段:

1、熟悉工程文件中针对工程造价结算原则的内容;

2、提出建议性指导意见;

3、协助解决疑难问题。

控制原则:

1、独立、公正、科学;

2、在维护发包方利益同时,不损害承包方合法利益;

3、对承包方施工过程和工序事后再监督。

一直以来,有关研究和解决审计机关财务审计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的文章不断见于各种煤体,而从技术方法层面上,对如何控制建设工程工程造价审计质量的文章不多见,笔者浅谈工作心得,抛砖引玉,希望为审计机关做一些有益工作。

一、接收资料环节

1、审查发包方是否按要求的资料清单提供完整工程文件,不足需作补充;(资料清单附后)

2、审查工程文件是否规范,如工程文件是否原件;签字盖章手续是否齐全;对工程变更签证的认定手续是否按合同约定来处理的;工程变更签证编号是否连续等;

3、要求发包方、承包方对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作出书面承诺;

4、办理资料清单交接手续,双方必须签字。

二、审前调查准备环节

1、主审必须熟悉招投标资料、合同、补充协议等工程文件中有关工程造价结算内容的要点,并作笔记录入审计日记,或复印留存;

2、工程文件一般交接程序为:发包方—审计机关(主审)—聘用工程师,严禁聘用工程师直接从承包方手中接受资料;主审与聘用造价工程师亦办理资料交接手续;

3、聘用造价工程师全面熟悉工程文件后,向审计组汇报造价中量、综合单价、费、价等存在问题,并拿出初步解决方案;

4、踏看现场,结合合同、图纸、招投标资料、签证等工程文件,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核对存在问题,是否存在新问题,是否需要发包方补充资料,特别是工程变更签证是否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如土方签证中,对土方类别、开挖方式、运输方式、运输距离、回填方式等是否签全;对绿化工程的成活率养护期与缺陷责任养护期认定是否清楚等.必要时请发包方参加并答疑,一并提出解决方案和策略;

5、完成上述两项内容,整理汇总形成书面资料后安排工程造价审计。

三、审中控制环节

(一)、核对量

1、理解差异

(1)计算规则理解,如GB/T50353-2005建筑面积计算规则中对1.2米、2.1米、

2.2米高度的理解;清单计价与地方计价表计价计算规则有无交叉点等;

(2)图纸理解,如结构尺寸与建筑尺寸有无矛盾之处,对图纸会审解释内容的理解等;

(3)设计变更及发包方签证理解,如签证内容是否全部或部分含在原合同价中,设计变更与原图纸重复点的界限及施工时具体处理方式等;

(4)甲供材实领量与实用量理解,如制作、安装损耗量是否应计入实领量,合同是如何约定的;

(5)招标清单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

(6)、主要材料中实际用量、设计用量、定额用量核查;

(7)、索赔数量认定,即索赔的数量应能使发包方或承包方的实际损失得到完全弥补,但也不应使其因索赔而额外受益。

2、实测误差

(1)全面实测,如安装工程中主要设备数量,零星工程数量等;

(2)抽查实测,如建筑物标准层中感烟感温探测器及喷淋点数量;对道路施工中基层、结构层、面层厚度采用钻孔取样核查等;

3、对发包、承包、审计三方认可量,出具审计证明材料,由各方签字认可。

(二)、核查综合单价差异

1、对反映企业水平的投标书,特别是电子标书综合单价清单项目编码子项的工、料、机、管理费、利润组价及工程类别进行剖析,以确定企业报价水平;如工人操作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如砼灌注桩中试桩打桩之间停置台班、成孔固壁、泥浆池及沟槽砌筑拆除、泥浆制作运输清理等是否已进组价,又如项目特征描述是否到位等;

2、清单有误或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量差按合同约定核查综合单价,即约定幅度之内如何处理,幅度之外又该怎样处理;

3、实际做法与合同、图纸等工程文件是否一致,必要时可多次踏看现场核查,如通过监理资料、竣工验收资料可审查墙面保温中基层、结构层、面层做法,亦可确定屋面保温防水层用料的品种规格型号;通过现场踏看夹层玻璃四周有无分子筛,基本可判断所用玻璃是否为真正中空玻璃等;

4、措施费组价是否因工程变更增减而需要调整,如脚手架、模板、垂直运输方式、降水措施、大型机械进退场等有无变化;

5、核查标前施工组织设计与标后施工组织设计有无差异,若有差异是否导致综合单价变化,如降水措施,砼制作工艺,设备安装工艺等;

6、调试费、检测费等核查,主要看有无完整真实的书面资料,如电气系统调试,回填土、二灰结石的密实度检测等;

7、核查进场材料品牌、规格型号、产地、生产厂家、监理或发包方认可手续、合格证、必要检测资料等,与合同约定内容比较有无差异。

(三)、核查费

1、独立费组价,如是否含税金、风险费用等;

2、甲供材、甲控材采购保管费合同的约定,特别是甲控材,如商品砼是否计保管费的理解等;

3、总包、分包配合管理费组成内容,如是否包括脚手费、垂直运输费、水电费等;

4、装饰工程样板是否利用及处理方式,若利用怎样计价,若部分利用或完全不用又如何计价;

5、拆除项目废物处理及可利用价值如何处置,如由供电部门实施的临时用电项目,杆、线缆、跌落式开关(另克)、避雷器、五金夹具等主材价格已计入造价,工程竣工后,该由谁拆除,拆除材料由谁处置等;

6、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基本费、奖励费、考评费,可核查相关部门评定的核定单;再与投标报价或工程变更价款中临时设施费、脚手费、超高费、垂直运输费比较有无重复点;

7、点工,其单价(含管理费、利润、劳动保险费)是合同约定价,还是按政府指导价,且遇政府指导价变化又该怎样处理;

8、水电费结退,表计结退还是费率结退;

9、规费,如劳动保险费中是否计劳保统筹费;有的地方市政及仿古园林工程暂不实行劳保统筹;有无政府文件减免规费事宜等;

10、赶工措施费,措施内容应具体明确,适合计价;

11、工期奖罚,工程质量奖罚,严格按合同约定处理;

12、预留金是否使用及使用额度;

13、若发生零星工程费、二次搬运费、承包方完成的“五通一平”费等是否按招标文件与合同或补充协议约定处理;

14、索赔费核查,即是否把索赔原因与无关原因联系在一起,是否曲解合同条款含义,这些无论对发包方还是承包方都尤为重要。

(四)、价核查

1、弄清材料、设备的品牌、规格型号、产地、厂家、购买时间后,确定市场价,有必要时,可对大宗主要材料作市场询价;

2、对甲控材、甲供材竞标文件,注意材价组成,如合同对采购保管费、上下力费、制作损耗、安装损耗如何约定;

3、人工单价、机械台班单价,一般属政策性调整,按合同约定处理;

4、合同价,是否含甲供材,是否有暂定价、预留金、零星工程费;

5、甲供材总价的确定,特别是多领或少领部分如何结退;

6、合同价、送审价、审定价、甲供材结退价、核增(减)价等要核对准确,大小写要一致。

(五)、审结签字前“过堂会”

1、项目主审会同造价工程师、发包方代表、监理工程师对审计初步结果进行“复习、会审”,征求各方意见,查缺补漏,力求“完美”;

2、项目主审应将工程结算审计初步结果,以书面材料向审计组长或部门领导、法规部门、分管领导一一汇报,征求意见修改后出具审计结果证明材料,由发包、承包、审计三方签字认可。

四、审后分析、转化环节

(一)、针对发包方的分析与建议

1、决策有失误,如选址是否合理,建设规模标准是否超规等;

2、工程实施过程中有不规范点,如是否因地质勘探资料不完整或有误导致工程造价提高;装饰设计与水电暖及智能化设计相矛盾,造成大量变更;是否因招标公告要求过高,限制了中小承包商投标,造成造价偏高等;

3、招标文件有缺点,如是否要求投标人对招标人提供材料设备的装卸保管费及总分包工程的配合管理费进行报价等;

4、合同有不完善地方,如合同对投标文件中零报价清单项目,若出现变更调减,

竣工结算应如何调整是否有约定;对质量保修期与缺陷责任期认定是否模糊;合同价款的方式若采用固定价格,一定要明确是固定单价合同,还是固定总价合同;合同中是否列明,必须经审计机关审计后,方可办理竣工结算(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必须列明这条内容,为日后可能发生的诉讼留伏笔,建议: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中应将该内容纳入)等;

5、设计变更与发包方签证中有不合理、不到位点,如签证单上应明确签证的原因、位置、尺寸、数量、材料、人工、机械、台班、价格和签证时间,而不是签“情况属实或按实结算”;

6、补充协议中有违背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地方,如开工前合同约定“合同总价加变更”结算方式,开工后又找出各种借口补充协议改为“竣工后按实结算”,且未约定所谓的”实”具体内容,即计量规则、材价、取费等未约定;

7、对标前、标后施工组织设计差异,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有无约定如何调整工程价款,如垂直运输机械变化,自拌砼改为商品砼等;

8、额外损失与浪费,如建筑结构设计与装饰设计未能有机结合而发生冲突,导致变更,增加投资,延误工期。

(二)、审计方法与技巧的交流转化

已运用审计方法与手段的完善及新技巧与策略的交流总结与再利用,这些应形成业务会议制度,每一项目审计结束后进行;据了解审计机关能做到这一点不多,不同项目主审缺少交流沟通,多走弯路,不利于工作开展;有时出现同一审计机关对同样性质问题因主审不同而导致异样的结果,让被审计方大为惊讶。对大中型项目,每处理完一项内容,出具一份审计证明材料,由相关方签字认可,避免日后麻烦;现实中,有的人“眉毛胡子一把抓”,审计初步结果出来汇总时,到处“抓人”签字,有的问题以前已解决了,还得“复习”一遍,有的甚至还能引出别的茬子。

(三)、常见不利于保证审计质量、不利于规避审计风险的弊端

1、不按“游戏规则”出牌,为了核减而“核减”

工程造价审计过程中有“争论”是最正常不过的,无论是“核增”还是“核减”,造价工程师都应根据合同约定、造价管理部门或司法权威解释及以往经验,先拿出比较公正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争取发包方、承包方的共同理解、配合与认可,再用此方案去解决相关问题。但有部分而不是个别不太好现象是:因各种原因,造价工程师先“悄悄”默算一下是核增还是核减,然后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付”,说穿了是为了核减而“核减”,维护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视审计原则为“儿戏”。

2、对帐前准备不足,踏看现场看问题针对性不强,提问题不到位

这完全是造价工程师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问题,有经验的主审通过审前准备会、审中协调会、审后过堂会都可明眼看透,这也是主审把关的关键控制点之一,需要主审不怕麻烦,多上心,必须熟悉招投标资料、合同、补充协议等工程文件中有关工程造价结算内容的要点,做到外松内紧,放而不“乱”。

3、有对合同约定内容的处理缺少理性的现象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

二、五十四条,即只要不是在“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情形下的约定,审计机关应尊重签约双方合法权利;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认为:合法有效的建设工程合同对工程造价的确定、结算有明确约定的,依法应予保护,一方当事人主张依行政审计部门作出的审计结论来否定合同约定的,不能支持;审计机关依职权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损失所进行的工作是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但不能将其与平等主体间的合同关系混淆。所以在处理合同约定内容时,要慎之又

慎,不能“想当然”,防止出现审计机关针对国家建设项目下达的一些审计决定,与人民法院相关判决结果不一致情况。当然,合同未约定、约定不清或约定不当的,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第二十二条,即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处理、监督。

4、有对造价管理部门权威解释不“屑”一顾的现象

在合同约定前提下,对工程造价审核的依据是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解释,造价工程师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这也不合理,那也不正确,有时可能是自己理解误差;即使有的“解释”确实不合理,也应通过正常渠道进行沟通,取得理解认可后再下结论。否则,与承包方冲突激烈,造价管理部门不满,法院也会不予采纳。

5、审计机关评价审计绩效的误区

竣工结算审计是事后审计,在这种“秋后算帐”模式下,目前形成一种带有片面性的审计绩效评价观念,即以某项建设工程的审计核减额及核减率来评价,核减额大,核减率高,审计绩效好,反之就是绩效差。实际上,对不同项目,审计的核减额或核减率不同,并不完全反映审计绩效。核减额大或核减率高的,未必已把虚报的水分全部挤出来,如虚报40%,只审出20%;核减额小或核减率低的未必绩效差,如只虚报10%,但已全部被审计出来了。所以上述观念,仅适用于不同造价工程师审计同一工程项目的评价,而对不同工程项目的审计不适用,核减额或核减率只能作为评价指标之一。项目主审只要对关键点的控制到位,工程造价中的“漏洞或猫腻”就能暴露,而“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这一绩效审计总要求是能达到的。

五、结束语

笔者仅从技术方法操作层面上浅析了审计机关项目主审,用控制关键点方式审计工程造价,而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审计实务需要不断的实践检验和创新,对似乎有点机械的审计实务,希望更多的人见仁见智,为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做一些有益工作。附:竣工结算提供审计资料清单

1、招标公告及资格预审资料;

2、施工发包招标文件及招标图纸(含工程量清单和招标答疑);

3、施工承包投标文件(含电子报价书及标前施工组织设计);

4、招标标底或限价文件、中标通知书;

5、工程施工、设备采购、分包等合同及相关补充协议;

6、施工图、经批准标后施工组织设计、图纸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

7、甲方控价材料及甲供材招投标文件、合同;甲供材(设备)实供(领)量清单;

8、竣工图、竣工结算、工程量计算书;

9、承包方、监理方竣工资料(含工程开竣工报告、质量等级证书);

10、其他资料,如用水用电表计数量、代缴费用清单等。

/audit/shenji/qianzhan/shenjishiwu/2008-06-11/8963.html

第二篇:浅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为了保护公司财产和保证会计数据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对各种资产管理办法、财务收付手续等具体措施是否健全有效、会计处理办法和程序是否正确合理而进行的审计。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目的在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公司在执行业务活动时是否遵守了内部控制的程序和原则,确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制度的优缺点,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通过审计,可以揭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进一步完善内部制度,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控制”。

一、会计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会计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等。

(一)组织结构控制审计。检查公司是否执行不想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是否合理设置内部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二)授权批准控制审计。检查是否明确规定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内容,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是否在授权范围内办理经济业务。

(三)会计系统控制审计。检查是否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律依据,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并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四)预算控制审计。检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考核等环节的管理状况,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预算内资金是否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是否实行控制预算外支出。

(五)财产保全控制审计。测试为保护财产的完整和安全所采取的各项控制措施,了解是否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是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

(六)审计人员素质控制审计。测试会计人员是否具有本岗位的工作能力,是否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并能以高度责任感来履行职责;检查会计部门是否建立和实施科学的聘用、培训、考核、奖惩、晋升、淘汰等制度,是否经常检查和评价每个人的工作。

(七)风险控制审计。检查公司是否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通

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

和控制。

(八)内部报告控制审计。检查公司是否建立和完善了内部报告管理制度,全面反映经济

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九)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审计。检查公司是否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控制系统,减少和消

除人为控制的影响,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是否加强对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数

据输入与输出、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二、会计内部控制评价

(一)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它是对照管理制度规定或实际工作需要,审

查单位及其各个系统应该建立的控制环节和控制点,是否已建立起来并进行检查和评价。如

果各个系统的控制环节和控制点是齐全的,则应当认为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环节是健全的。但

是,各个系统的控制环节特别是控制点的“齐全”是个不易量化的概念,内部控制系统的健

全性,是个需要争取的目标,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才能趋于实现这个目标。

(二)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这里关键在于检查和评价单位极其各个系统

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实际工作的需要,所建立的控制点有无过多或过少,甚至不必要的

情形;或者应当建立若干控制点,而管理制度中未能考虑的,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建立的情形;

或者管理制度要求建立某些控制点,但不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

的情形;或者已经建立起的控制点中存在人员分工、职责不够清楚的情形等。

(三)是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它是对单位及其各个系统的控制环节和控制

点,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发挥了控制作用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三、会计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一)进行健全性测试和评价

健全性测试和评价,是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和合理性所进行的测试和评

价,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记述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测试,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审阅单位的管理制度和有

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有关的各个系统、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交谈,或到现场观察、

召开座谈会等方法,了解掌握各系统、各层次和分支机构的经济业务处理程序和关键控制点

的控制情况,如职务分离、授权批准、工作负荷、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履行职责、行使职

权、业务手续等情况,并将了解掌握的情况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备分析评价之用。

2.绘制流程图法。它是用图示的方法直观地反映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经济业务处理

程序和关键控制点的情况。

3.制发调查表法。为调查了解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制度、合理状

况和各个控制环节与控制点强弱乃至失控等情况,按照规范化的设想,事前设计并印制调查

表,分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

审计人员在利用上述方法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程度和合理性进行了必要的审阅和调

查工作之后,通过整理调查资料,统计调查结果,按照检查和评价的要点,对单位及其各个

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健全、合理状况,做出初步分析和评价。

(二)进行符合性测试和评价

审计人员在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进行测试并做出初步评价后,还应当有重

点地进行符合性测试,即进一步检验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办理经济业

务,特别是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并有效地发挥了控制功能。进行符合性测试一般采用下列方

法:

1.重复检查。审计人员重复业务人员已经完成的某些业务处理,以验证是否正确,同

时检查这些经济业务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执行,各有关控制点是否发挥了控制功能。

2. 证据检查。审计人员检查有关凭证单句,查证留在上面的有关控制的证迹。

3. 实地观察。审计人员到业务处理现场察访业务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情况。

4. 会谈。与被审计单位领导和职工会谈,了解他们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和操作程序的掌

握情况。

当符合性测试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后,可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确认其可信性

和可依赖程度,看在哪些方面能够依赖内部控制,哪些方面不能依赖内部控制,并提出改进

内部控制的建议,为确定下一步审计的重点提供依据。

四、会计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一) 作为辅助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所起的作用。

1. 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初步评审,确定抽查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现代审计一般采用抽查审计的方法,但抽查哪些内容,重点审计什么,需要审计人

员作出职业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每展开一个审计项目,首要的任务就是编制审计方案,

确定审计重点。然而,在没有进驻被审计单位时,这些工作只是“纸上谈兵”,往往在

进驻被审计单位时、初步了解内部控制情况后,会根据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重新确定审

计重点,调整审计方案。事实上,只有以内控制度评审为起点,找出审计的切入点,才

能有的放矢,圆满完成审计任务。

2. 通过内控制度审查,确定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

我们知道,一定期间的财务会计信息,能综合反映企业这段时间的经营活动的过程

和结果。审计要对财务报告发表意见,就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而会计信息的

可靠与否往往取决于经济业务的处理、记录方法是否恰当,而这些处理和记录的质量,

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

3. 为其他审计项目的审计评价和建议提供依据。

内控制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是企业管理层为了保证生产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会计信息的真实、财务活动的合法,以及为保护方针政策的贯彻

实施。利用内部分工和内部牵制制度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如何,执行好坏,

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开展审计工作离不开对经营成果的认定或经济责任的评价

和界定。一般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防止和发现重大差错,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

是单位负责人的基本职责。因此,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内控制度的审查就成为评

价和界定单位责任人经济责任的依据。如果一个单位没有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失灵,致

使单位问题较多甚至出现舞弊现象,则该单位负责人应对整个单位的损失负直接责任,

如果该单位内部控制健全,出现问题就可依据岗位职责分清责任归属。另外,在开展财

务收支审计时,对内控制度的审查评价也经常成为分析被审单位经营管理状况并提出恰

当建议的依据。

(二)作为专题项目,内控制度审计所起的作用。

1.通过内控制度审计,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有助于完善企

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内控制度专题审计是把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作为审计内容,而内部控制既包括管

理控制又包括会计控制,几乎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可看作是控制系统的内容,特别是规模

大、经济活动复杂的企业,内控制度所涉及的面就更宽。所以,审计人员在对内控制度

进行审计时,必须重点审计财务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供销管理制度。审计时应抓

住关键控制点,即风险较高的领域。同时,审计人员还应对影响内控制度执行效果的各

种因素进行分析。内控制度执行的好坏受诸多因素影响,或是管理层原因,或是执行者

素质的原因,或是利益冲突等,这些因素会使表面上非常完善的内控制度也常常流于形

式。因此,审计人员应按照客观性原则,通过内控制度审计揭示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弊

端,并对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使管理当局了解内部控制

受到威胁的各种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作用。

2.通过开展内控制度审计,促进内审事业的发展。

内部审计作为内控制度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帮助管理层监督控制各管理点,提

醒管理者注意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强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活动会不断发生变化,原

本完善的内部控制也可能逐渐失效,也需要内部审计着眼未来,找出各种完善的措施和

途径。实践证明,内部审计如果能在控制制度实施之前就检查所设计的控制,较早地发

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真正起到服务的作用,会比查出许多违

纪问题更受管理者欢迎。

总之,内控制度审计作为辅助手段,能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

发表恰当的审计结论,为审计评价提供依据;作为专题项目,能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

高经济效益。

五、内控制度审计中存在的偏颇看法

在实际工作中,有人往往将内控制度审计与规章制度审计混为一谈,主要表现在:

(一) 有的同志认为,内控制度审计就是规章制度审计,就是对规章制度的检查,以至

把通常所说的“抓管理要从抓规章制度入手”理解为就是“从抓规章制度入手”。

从而使管理的力足点过于向规章制度倾斜,对内部控制建设却未予重视,成为企

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 也有人把引发经济案件的缘由统统归咎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上,而对内控系统

失控却被忽略。纵观许多经济案件,我们能否从内控制度的运作中找到漏洞和原

因呢?譬如会计人员仿造了凭证,而作为内部牵制的复核岗如能胜任控制职能,

则不会“案”发。反之,则会使不良人员有机可乘。事实上,类似的经济案件已

屡见不鲜,而对其抑制不力,内控制度审计做得不够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内控制度审计与规章制度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控制度审计涵盖的内容远比规

章制度审计广泛。因此,把内控制度审计和规章制度审计有效结合起来,方能达到

标本兼治的目的。

六、内控制度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审计已迫在眉睫。在审计进点

前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个基本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是否

通过评审和审批。同时收集资料,了解有关部门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规划和要求,进而制

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人员分工。

(二)审计进点后用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下列资料:电算化工作的基本情况、电算化业务

的内部控制情况、替代手工记账的有关批复和试运行工作档案、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文档

资料等。

(三)请被审计单位介绍计算机会计核算方面的应用情况和使用效果,并实地观摩和模拟

操作,询问有关问题。

(四)采用问卷调查法按照实现设计好的《会计电算化内控制度审计调查表》,就被审计

单位电算化系统硬件、软件及各类人员的组织控制、维护控制、运行控制等方面进行问答,

找出关键控制点和薄弱环节,以做出初步评价。

(五)对审计过程中掌握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形成审计报告,向管理当

局提出合理可行的审计建议。

内部控制涉及到管理的各个方面,外延很广,搞好内控制度审计,对内审人员既是

挑战更是机遇。迎接挑战,内部审计的前景就会更加光明。

第三篇: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要素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能否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高效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要素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能否主动适应新常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高效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规范》不仅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与作用

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用以完善内部控制,同时也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项目的一个程序或方法。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符合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因此内部控制拥有和其他审计类型相同的地位;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内部控制系统也可以实现自我完善,是内部控制得以彻底执行的不可缺少的机制。

1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可信赖度,有利于从薄弱环节入手,有效而迅速地明确审计重点和方向,既保证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又减少了审计工作量

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合理、有效。审计工作不仅要揭露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还要在内控制度中找出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使被审计单位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堵塞漏洞,有利于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做到防查结合,以防为主,达到抓标治本的目的。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与难点

(1)内部控制审计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有偏差,将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划上了等号。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是按照财政相应的要求编制预算,按预算取得资金和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因此对于内部控制及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觉得内部控制体系可有可无,因而认为不需要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2)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完善审计机构建设,大部分单位内审机构设置基本现状为:少数主管部门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内审机构;多数主管部门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却未配备相应的审计工作人员;或者审计工作人员为财务会计兼职,还有部分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专业审计人员,但是却没有设立独立审计机构。因此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基本也就不复存在了。而其带来的影响则是内审部门不被真正接纳,缺乏

2 重视,乃至合并到其他部门或取消,导致无法全面开展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难以发挥内审效用,导致审计工作举步维艰。

(3)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审计工作的成效。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公共财政体制系列法规修订出台,如全国人大修订通过的新《预算法》。这些使得内部控制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完备的审计、财务知识,还需要融会贯通,对于经济学以外的学科同样也要有基本的认识。另外在人员数量上内审人员仍比较匮乏,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在结构层面上,则缺乏新鲜血液;在能力层面,多数内审人员是由财务或纪检人员转任、兼任,对内审工作无法完全胜任。虽然部分审计人员确实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知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不具备足够的胜任能力。还有的内审人员工作热情不足,知识更新缓慢,专业受训缺乏,工作规范及职业道德存在盲点,使得内审队伍不稳定,工作质量不高,工作力度较弱,因此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4)审计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要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制约,而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又与内部控制主管后勤部门机构平级,这种尴尬地位,导致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另外,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中领导说了算的现象相对普遍,审计人员易

3 受“长官意志”影响,失去其独立判断,特别是当单位领导参与相关违法违纪活动时,内部控制审计难以真正做到独立客观。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的应对措施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一定意义上,搞好内部控制审计,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提高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认识

内部控制审计,须与加强内部经济监督管理相联系,其职能无法削弱,只能强化。因此亟需提高其认知度,通过政府审计、行政发文、信息宣传等媒介,提升单位领导、职工以及内审工作人员对内审工作的正确认识。认识提高,进而拓宽内审道路。更好地发挥审计服务职能,为部门及单位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内审机构及人员的自身认识也要相应提高,创新造就进步,因而要想在内审工作中再上新台阶,获取新突破,就要求以正确视角来看待内审工作,积极探索审计新思路,创新审计新方法。因此,内审需要跳出传统的查错纠弊圈子,调整内审视角,向延伸审计、绩效审计、经责审计、专项审计等转移目标。做到真实、合规与效益并举,使内审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使内审监督职能在更高水平上得以发挥。

(2)完善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由于审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需提高内审部门自身的绝对独立性以及同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与财务、法规、监察部门分离开来单独分设。内审机构应由本单位主要领导直接

4 负责,并对其报告工作;保障内审机构与其他部门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单独行使内审职能。

根据国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从而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法律保障。比如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的制订,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力和义务。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必须循序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按照内审规范所规定的操作流程、工作方法及内容展开审计工作,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审计人员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的核心动力,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及风险大小,因此强化内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具有决定性意义。根据内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内审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完备的专业技能,熟知各类不同性质单位的经济活动,并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高素养的职业判断力。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投入,采取多样的形式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比如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引入竞争机制等。另外通过加强思想工作、开展理论实务研讨及总结实践经验等方式加强内审队伍的思想及业务建设,使内审人员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上得到不断提高,以适应新常态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审工作的更高要求。

5 (4)对内部控制审计方法进行创新

内审机构须不断改进工作手段,创新工作方法,明确工作思路,提高审计质量。不能单纯地进行事后审计,应将眼光放长远,视角往前推,将工作重点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移。将监督关口向前推,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应将微观与宏观审计相结合,在对具体项目进行审计后再综合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的共性问题,查找出原因,并针对其提出有建设性、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及上级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不仅治标还要治本,对发现的问题既要处理好,还要从深层次分析原因使其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更新审计方法也是大势所趋。例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软件,云端技术等,使审计工作中繁琐的数据采集、计算、筛选、排序以及分析判断简单化,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大幅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权威性。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行政事业单位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仍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将势在必行。只有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6 [2]张建虹 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审计 2009 财经界 [3]余维平 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审计 2014 内控与审计 051185581823 7

第四篇: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其控制的关键是在正确认识加强项目质量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全方位控制。本文试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和重要性入手,就如何加强内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提出几点措施,以供相互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3]李胜利:谈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8月.

[4]许贵萍:谈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财会研究》,2007年6月.

第五篇:工会经费审计方式及实践

从2011年起,每年适时组织6个镇(街、区)工会开展经费收缴、财务处理评比和交叉审计。通过交叉审计,我们发现各镇(街、区)工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票据使用不合规、费用集中在年底突击支付、报销手续不齐全等问题。交叉审计不仅激发了基层经审委员的工作热情,也提高了经审工作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近年来,市总经审办根据全国总工会经审会《关于加强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的通知》的要求,加强了对国家财政和上级工会拨付的困难职工帮扶、送温暖、金秋助学等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同时,对扬中职工保险互助会代办处职工互助互济保险和劳模补充保险收入及支出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审查发现的会计资料缺失、坐收现金等情况出具专题审计报告,并通过后续审计,促进了问题的整改。 (一)弥补了经审力量的不足

市总工会经审办工作人员一般维持在1-2名,仅凭工会自身的经审力量很难完成工作任务,借助外部力量对工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如,审计和税务部门人员的积极参与,既可以弥补工会内部审计自身力量和业务知识的双重不足,又能增强审计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工会干部依法审查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二)促进了工会经费收、管、用

表现在:(1)审计发现未独立建账核算的有17家工会,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10.2%,要求及时整改;(2)审计发现未落实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制度的有31家工会,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18.7%,要求纠正;(3)发现欠拨本级工会60%部分工会经费的45家单位,占被审计单位总数的27.1%,通过审计追缴到账率达67%;(4)发现欠解上级工会40%部分工会经费的75家单位,通过审计追缴到账率达79.21%。 (三)提高了工会经审干部业务素质

在近几年的工会经审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了以经审组织为主体,以经审干部为主力,以特邀审计员和社会审计力量为补充的经审工作新格局。同时,我们还在每年的经审活动结束后,联合审计、地税举办工会经审干部的业务培训班,多措并举,切实提高了经审干部的综合素质。

(四)扩大了工会组织的影响

工会经费审查组织方式在工作中显示出多样性、广泛性和权威性。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还积极宣传《工会法》、《中国工会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并把工会财务手册、工会财务账簿及《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达标标准》等财务审计资料直接送到企业财务和经审人员手上,受到了基层单位的普遍欢迎,从而扩大了工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上一篇: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误区下一篇: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