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高校最优化排课的研究

2022-09-11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排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科学合理的编排课程,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众所周知,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改革不断深入,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正在不断的落实学分制的教学模式,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教学资源的紧张以及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 给排课工作带来了挑战, 增加了难度。为了迎接挑战, 提高排课管理水平, 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始采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来实现教务信息管理和排课工作。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排课工作存在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了相关数据的存储能力, 实现了课表的半自动化编排, 一方面提升了排课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排课, 可能出现的错误, 既节省时间, 又节省了人力, 可谓是一举多得。

一、课表编排的核心

课表是排课工作的重要体现形式, 也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具体依据。教学计划规定了不同的课程类型, 相互结构的方式, 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学生学习的整个阶段中应当占据的比例和必须达到的要求。各院校通过对教学和生产劳动以及课外活动等课程进行安排的方式, 将对学生的培养计划贯彻实施, 可见课表就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科学详细的教学计划, 时计划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不可更改性。教学计划制定后, 由相关工作人员导入到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当中作为排课的重要依据, 为实现排课的科学合理性提供基础。

二、课表编排的流程

(1) 下达开课任务书, 并将其录入到相关系统。教务处应当在排课工作开始前的准备工作阶段,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计划, 将开课任务书下达给各个学院。开课任务书明确细致的规定了教学计划的诸多内容, 各院系可以根据开课任务书及时的安排相关工作, 除此之外, 各专业各学院在本学期内应当开设的全部课程的集合体, 各学院必须严格按照开课任务书实现课程的开设。不仅如此, 开课任务书一旦下达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不能够做到轻易更改。因此若教学计划有所微调, 各学院对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存在异议的情况下, 应当在开课任务书下达在本学院之前提出, 否则无法在排课中执行。在接收到开课任务书后, 各院系应当对照各专业培养计划来进行一一核对, 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教务处, 进而确保开课任务书的准确无误。如果在核对后没有问题, 各专业应当将开课任务书及时下发到负责人处, 由负责人落实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 并合理安排相应的上课周期和上课周次。在上课学时和上课周次落实完毕后由教学秘书将本学院本专业的落实情况手工录入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当中。值得注意的是, 录入内容必须详尽, 应当包括课程属性和上课自然班行等等。录入完毕后, 教务处要对教学秘书所录入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核对, 进而有效帮助排课人员完成排课任务。

(2) 人机交互的智能排课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校务处所进行的排课工作实现了对全校教学的统筹性规划, 也是对教学资源的合理科学有效的分配。教学秘书在教务系统内录入的开课要求可以说是对排课工作的约束, 但这种约束条件在开设课程与上班班级的交叉情况下, 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冲突。一旦遇到冲突, 我们可以采用适当放宽约束条件的形式来避免冲突, 尽可能的实现科学合理统筹安排。教务信息系统中的排课软件在拍摄过程中, 呈现出自动排课的模式, 可以根据开课的要求实现自动完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排课难免会导致课程之间出现冲突, 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教务信息系统排课结束后及时的采用人工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调整,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机交互智能排课模式。这种排课模式一方面实现了排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排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人工调整排课安排的过程中, 受到由于经验不足, 对课程了解程度有限等因素的束缚, 排课人员很难对课程的安排做到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减少手工排课的频率。为了能够满足排课的要求, 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应当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规划, 有效避免冲突的发生。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 前期的排课工作应当做到细致合理才能够为后期的排课工作奠定坚实有序的基础。具体来说前期的排课统筹工作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地安排排课顺序。现如今, 广大高校大学生在本学期内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非常多, 教学计划的内容非常繁多, 这就要求排课工作者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实现教学课程的排序。在排课前期的准备阶段, 工作人员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来合理安排课程的顺序, 优先考虑一些大课, 比如必修课等等。将一些必修课堂大课排好后再进行其他类型课程的排序, 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提升排课的工作效率。众所周知在排课方面, 顺序越靠前的课程, 排课的可能性几率越高, 反之, 则越低。在排课时应当按照实验课程优先于理论课程, 分级教学优先于普通理论课的合理顺序进行。只有科学合理的按照此课程进行排序才能够尽可能的将课程排好。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排课效率, 在排课时还应当充分考虑课程的学分的大小, 课时数的多少等原则, 在网上录入任务书时, 应将课程的属性一并的排入到系统当中, 实现分批次排课。

(2) 实验课程的统一安排。与其他类型课程相比, 实验类型的课程对于上课的时间地点等要求较高, 因此在课程排序方面, 实验类课程处于最优的地位。在安排实验课程的排序前, 应当由开课院系系统规划上课的时间以及开课的周次, 并将这些信息录入到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在录入信息时还要将实验课程的开课具体时间与场地也一并录入到系统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 避免在安排后续课程时, 可能出现的与实验课程的冲突, 进儿保障实践效果的达成。当然确保实践课程在排课上的优先性, 还应当尽量减少实践课程对理论课程存在的影响, 确保理论课能够连续的进行。

(3) 模块课程的规划协调。在优先安排实验课程后, 我们应当将全校性必修课程依照模块课的方式进行安排, 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

在安排模块课时教师应当对上课的时间以及人数和教师人数等进行合理的划分, 确保每一个模块都能够有上课的时间和上课的同学, 以实现最佳的时间组合模块, 确保课程表的整体优化。在同一时间段, 排课教师可以安排若干个教学班供学生选择, 这样做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而且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任课教师, 实现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分配时间模块的过程中, 排课教师应当充分考虑教师授课的效率, 尽可能的将一些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安排在早上, 例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 将《体育》等实践类型的课程安排在早上的三四大节或者下午的三四大节, 而实现时间模块的优化。达到预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大学排课工作, 对于实现教学效果, 加强教学安排的优化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课表的编排, 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的合理优化, 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对于高校来说, 排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排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务信息系统在高校排课工作中的应用, 推进了高校排课工作的运行方式的转变。本文系统的阐述了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高校最优化排科方式, 旨在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务管理水平, 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高校排课模式,教务管理系统,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杨群.基于SSM的高校排课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2] 李剑.WEB服务在校园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2.

[3] 谭玲玲, 谭年元.基于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高校最优化排课的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1 (04) :139-140.

[4] 胡义伟.基于进化算法的大学排课系统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07.

上一篇:催化裂化催化剂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下一篇: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在苏里格气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