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派诗歌的思想内容

2023-02-06

第一篇:七月派诗歌的思想内容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 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代表作品有《关山月》、《追感往事》等。

(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这类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代表作《书愤》、《夜泊水村》等。

(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剑门道中遇微雨》、幽居书事》。

3. 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代表作品有《游山西村》、《东村晚归》等。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

第二篇: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

(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

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

(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

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又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同上)的人生乐趣。

(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

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如《归园田居》其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又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反映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注。“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反映了他坚持躬耕的顽强精神。这种精神,是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谢灵运等人所无法相比的。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这是以后稷、舜、禹重视农业劳动作为事实论据,以《尚书·周书·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为理论论据,勉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陶渊明觉得孔子此说太高远,认为要坚守归隐独善的理想,还是要劳动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坚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的乐观心态从事农业劳动。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著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

(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

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

2 《和郭主簿》其一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晋书》本传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自称:“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有40几处,近于作品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无“酒”字而写的是饮酒的内容。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上诗中的“园蔬”二句说明家庭物质供给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说明家庭天伦之乐。这样的生活,让诗人感到“真复乐”而“忘华簪”。又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此诗记叙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纵情游乐,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陶渊明劳动之余,同农民“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有着共同的话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同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移居》其一,写诗人身居南村敝庐,与邻居朝夕相处,谈往事品诗文,十分融洽而快乐:“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二是: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此诗写诗人和邻居们一起努力耕作,农闲时赋诗饮酒言笑的乐趣。大家息息相关,亲密无间,共同欢乐。这种恬淡无争的生活和真诚坦率的交往,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装腔作势形成鲜明对比。

(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

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每年服役不过三日,今时人民服役是不得三日休息(见《晋书·范宁传》)。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东晋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饥“字在其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如:“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旬日以来,始念饥乏。”(《有会而作》序)“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诗人甚至还因“饥”而“乞”:“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 3 每当此时,他的心思是:“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杂诗》其八)“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叔”、“心”二字组成,上下结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有会而作》)昔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序)。这说明,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滋”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

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

(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

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它标志着诗人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他田园诗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作而没有剥削:“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民风淳朴而和乐安宁:“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自然天成而民无烦忧:“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也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相对立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它虽然有很强的理想虚构性,但也表现了诗人与广大民众反抗剥削压迫、要求和平幸福的殷切希望,因而又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

(七)、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的咏怀诗与咏史诗

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最明显的表现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矛盾冲突中,他感到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他的咏怀诗与咏史诗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内容。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等为代表。如《杂诗》其二: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这首诗写时光流逝,有志难展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这也是《杂诗》的主调。如其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饮酒》主要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的决心,多是借饮酒来抒写情志。如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是写不满晋宋易代的政局。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是写怨恨善恶不分的世风。其三:“道丧千余载,人人惜其情。”是写愤怒正道沦丧而人人惜己。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是写以孤松自况而自持高洁人格。

4 《拟古》的内容大都是忧国伤时、追慕节义,讽刺追名逐利的人。陶渊明的咏史诗以《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为代表。咏史其实也是咏怀,只是借史抒怀。《咏贫士》通过歌咏阮公、荣叟等古代贫士,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后思想的矛盾以及"君子固穷"的态度。《读山海经》是写诗人读《山海经》的感想,大多借古咏今,为诗人老年时期的代表作;《咏二疏》歌咏了汉代的疏广、疏受二人能见机归隐;《咏三良》歌咏了秦穆公时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人能与其主同死;《咏荆轲》歌咏了战国时的荆轲能赴秦替燕太子丹报仇的侠义精神。这四篇作品,都表明陶渊明晚年对政治并未忘情,仍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如《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首诗歌颂了精卫与刑天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了诗人铲除强暴、匡世济民的理想,抒发了诗人壮志不遂的刚烈愤激的情怀,展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

(八)、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的赠答诗

陶渊明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朋友,他能敞开真挚的胸怀,以敦厚待之。《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等赠答诗,都写得情真意浓、语重心长。如《答庞参军》: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这首诗融昔日相聚的欢乐、今日离别的伤感、情意绵绵的叮嘱为一体,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另如:“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贮。”(《停云》)“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接天地之间的悬念,情系山川之外的怀想。陶渊明诗歌除反映以上内容外,还有阐发哲理之作,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挽歌诗》等。另有教育孩子的家训之作,如《命子》、《责子》等,都颇可玩味。

5

第三篇: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教案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一课时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学会鉴赏送别诗

3、说出并能熟练运用鉴赏送别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与态度: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探究

学习重点:熟练运用鉴赏送别诗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体会并说出下列送别诗的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两题。

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涵谷关。御苑:皇家的宫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A、首联、颔联哪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B、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A、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B、末联直抒胸臆,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三、课堂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1)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四、课后练习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

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 不同之处。(4分)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

2 答:

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帐,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3分) 2.第三句的比喻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3-4题。(6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朝雨”“杨柳”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3分) 4.“更尽”的“更”和“无故人”表达了对朋友的什么感情?(3分)

答:1. 诗中通过杨柳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景色,以乐景写哀,反衬诗人送别友人的忧伤情怀。(评分景色1分,反衬手法1分,诗人情感1分)

2. 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 3.“朝雨”还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忧伤心情。(1分)“杨柳”有依依不舍,离愁别绪之意。因为杨柳一般象征离别折柳的留恋之情。(2分) 4.“更”表示诗人劝酒的殷勤,表现诗人对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1分)“无故人”既写出远行者今后生活的孤单寂寞,(1分)也表达诗人对老朋友别后生活的牵挂与关怀。(1分)

诗歌鉴赏·训练二(送别诗)答案

1.“乐景”是由“红叶青山”构成的艳丽画面,(2分)“哀情”就是离别的哀伤情感,(2分)。以景色的美,反衬欢聚的难舍和离别的难堪(或分离的悲伤)。(2分) 2.“微霜”“鸿雁”渲染了离别时肃杀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 3.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2分) 教后感: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二、三课时

千古兴亡多少事——怀古咏史诗鉴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古代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学会鉴赏怀古咏史诗

3、说出并能熟练运用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技巧 情感与态度: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3 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讨论探究

学习重点:熟练运用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分析下列诗歌中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 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例题解析:

把握作者的四种情感

第一类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座荒凉的古墓了。盛衰之对比突出历史的幻灭感。

例题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 登石头城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这首诗歌结尾“伤心”二字因何而来?

参考答案:诗人登上石头城,想到从前这里的繁华显赫,这里曾发生的风云史事,看到今天的荒凉冷清,不禁生出昔盛今衰的“伤心”。

4 第二类是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如南宋叶梦得的《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上片作者引入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典故,抒发对东晋谢安的赞叹,对南宋卞京残破的叹息。下片中的“怆遗情”、“桓筝”句又提到谢安晚年的另一典故。因为位高望众,加上小人拨弄是非,谢安与孝武帝发生了一些摩擦。在一次宴饮中,同僚桓伊奏古筝替谢安表达忠信之情,致使孝武帝很惭愧。诗人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离开中枢府,与谢安一样“怆遗情”、“东山老”,其壮志难酬的感伤虽有历史遮盖,还是从字里行间表露出来。 例题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第三类是借古讽今,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例题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桃花曲

顾况

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1)试分析诗中“魏帝”、“隋家天子”两个典故的作用。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1)借古代亡国的教训,讽今朝君王安于享乐。(2)作者借象征的手法暗示如果不接受历史教训,唐王朝的繁盛终将像桃花随水流走那样亦将付之东流。

第四类是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过往,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杜牧的《赤壁》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如王安石的《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现王安石政治上崇尚法治的主张。著名的《明妃曲》二首,借歌咏王昭君和亲之事,隐约表达了封建臣子明知“君恩”不可恃、但又不得不寄希望于此的复杂感情。 例题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5 (1)新颖的立意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 (2)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1)两首诗歌对西施的观点相同:国家的兴亡成败是有各种复杂因素的,不能将亡国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2)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的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的手法,推出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崔诗,也是议论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三、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简析“穷通”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2)整首词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统领全文。上篇主要写伊吕两人的前半生,所谓“穷”。下片写二人的后半生,所谓“通”。(2)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伤心庾开府②,老作北朝臣。

[注]①司空曙,中唐诗人。仕途坎坷,长期迁谪。②庾开府:庾信,曾官开封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曾深受梁武帝器重。梁亡后,被迫仕于北朝,常常想念故国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有《伤心赋》、《哀江南赋》。

(1)

三、四句中诗人引入庾信的典故,用意何在? (2)简析“暗”字在诗歌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2)前两句写实。“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首先它描绘了昔日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而今只有道旁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 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的景象,又透露出此刻作者感慨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沉重心情

四、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2)杜诗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是兴感之由。胡诗起笔直写战争场面,接着通过渲染烘托,尽力描写战争场面之酷烈,使周瑜形象再现纸上,表达了赞美仰慕之情。

2、自选《知能全真训练题》 教后感:

6

第四篇:七月的呼唤诗歌

如今的诗

犹如童年初识的底照

你浸入殷墟的寂寞

这期待命运的缘分

有没有阳光曾路过

谁已离去 七月的梦沉默

麻醉的药灿烂

童年初识的笑

旧日河边 干涸的画笔画不出

你无意的留白

曾吟过简单的诗行

可那不是解药 不是飞蛾扑火的执着

一座无人的城 打坐

守护日升 日落

这青翠的诗句

挂满七月江南的烟雨

笼罩上一条无人的街

荒废向晚的村落

谁还会在七月的乡村

你此时诵我

我是殷商青铜器的斑驳

遗迹里密密麻麻刻满

懂你的甲骨纹络

此时念你 我知道

洹河岸那个七月的意象

和千里外孤单的跋涉者

如曾经的炊烟

袅袅起七月的呼唤

轻轻落在你那

空空落落的河

第五篇:七月的风诗歌

我想在这暑热的夏日中

寻觅一丝凉意

天空不时掠过一片片白云

懒懒散散

云翳里

没有牵绊

低眉处一阵

清风拂过

哦!七月的风

竟是这么轻柔

伴着缕缕夏风

我,低首府耳

哦!七月的风

竟然这么凉爽

纤细的发丝

飘逸的飞舞

像蝴蝶的酣舞

那么自在,那么

美丽

我想,在这轻柔的

天风里沐浴夏风的意境

看它大树的飘摇

虽然,这是阵阵狂风

狂乱的树枝没有了方向

可它没有一丝寒意

哦!七月的风

带着丝丝粗暴

可,它竟是驱热的利器

七月的风

我,与你同行

天涯海角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浅析下一篇:企业团队建设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