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2023-02-09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的增高。而95%以上的患者则为原发性高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索系统 (RAS) 中血管紧张素Ⅱ通过抑制ATI受体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1], 从而进行降压。伊贝沙坦是一种口服的ATI亚型拮抗剂, 本文通过对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伊贝沙坦治疗, 探讨其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现将临床报告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56例。其中男32例, 女24例, 年龄23~76岁, 平均年龄 (38.5±5.3) 岁。其中高血压I期11例, II期41例, III期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 排除对本类药物禁忌症及过敏者,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 排除哺乳期妇女及孕妇者。

1.2 给药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需停药2周, 每日给予伊贝沙坦1次, 每次150mg。每周随诊1次, 若血压未降到正常水平者, 则需每周将剂量递增直至300mg到疗程结束, 若4周仍不理想者, 加服钙拮抗剂, 治疗期间不给予其他降压药、其他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类或影响血压的药物。疗程时间为12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 (DBP) 下降≥1.33k Pa且达到正常范围 (≤12.0k Pa) 或者DBP下降≥2.67k Pa。有效:舒张压下降<1.33k Pa, 但达到正常范围 (≤12.0 k Pa) 或者DBP较治疗前下降1.33~2.53k Pa或者收缩压 (SBP) 较治疗前下降≥4.00k Pa。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后显效共14例, 占25%;有效共37例, 占66.07%;无效共5例, 占8.93%, 总有效率为91.07%。各动态血压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 由表1可知, 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其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 2例出现恶心、厌食及腹胀, 1例出现心悸、头晕, 3例出现胸闷、四肢乏力, 以上症状均较轻微, 无需给予特殊治疗处理, 其不良反应于2周内能自行消退。

3 讨论

伊贝沙坦在对原发性高血压给予降压的同时还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因原发性高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活性升高, 使得血小板GMP-140的含量增加, 而易造成血栓的形成, 故有效的对血小板活性进行抑制为临床上一直探讨的课题, 而血小板GMP-140为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标志, 其含量的变化反映了内皮细胞受损及血小板在体内的活化情况[2], 本组研究中, 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GMP-140含量为 (56.09±23.48) mg/L, 治疗后下降为 (28.38±18.01) mg/L, 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结果表明伊贝沙坦对血小板的活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 伊贝沙坦在对原发性高血压给予治疗时, 不仅能有效的降低血压, 还能同时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且具有半衰期长, 易吸收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2008~2009年来就诊的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伊贝沙坦治疗,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疗效, 探讨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 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07%, 其各动态血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GMP-140含量均明显降低,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能有效降低, 且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伊贝沙坦,血小板功能

参考文献

[1] Hara M, Yanagihara T, Kihara I, et a1.Apical cellmembmnes are shed into urine from injured podocytes:a novel phenomenon of podocyte injury[J].J Am Soc Nephrol, 2005, 16:408.

[2] 何浩明, 王惠明, 马达.标记免疫分析与PCR在医学中的应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120~121.

上一篇: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下一篇:水质分析中离子色谱法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