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普通高校啦啦队运动教学模式的思考

2022-11-19

旨在调节赛场气氛、活跃观众情绪、丰富运动表现内容的啦啦队运动于2 0 0 0年前后传入我国, 即刻受到我国普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由于啦啦队运动极富活力, 韵律感强, 健身价值高, 非常贴近当今大学生的运动观、审美观和身体自尊, 因而迅速在高校得到推广。目前, 我国已有不少高校开展了啦啦队运动训练,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啦啦队运动代表队, 这对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笔者也注意到该运动项目不应局限于少数人, 而应面向全体大学生, 通过开设啦啦队运动教学课, 使大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平日的实践与思考, 提出构建高校啦啦队运动教学模式, 以期为普及啦啦队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 指导思想

普通高校啦啦队运动教学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 “以人为本”已成为新世纪体育发展的主旋律, 而“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亦是当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啦啦队运动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也是一种以技能、技术学习为主的课程, 学生学习的结果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如果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 那么, 上述诸方面的状况就一定会发生积极的、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变化。但是, 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的练习和发展有关, 并且与其先天遗传密切关联。因此, 高校啦啦队运动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 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以期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体育教学结束是所要达到的结果, 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 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内容的核心, 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内容选择更切合实际, 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确定高校啦啦队运动教学目标不仅要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和锻炼。

(2) 教学目标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3) 教学目标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最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运动潜能和感受, 通过运动参与带给他们乐趣的平等机会。

啦啦队运动教学向着多功能、多种任务的方向发展, 因而啦啦队运动教学目标可以集中归纳为: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 增强韵律感、节奏感, 培养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3 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的爱好、兴趣及运动能力的基础不同, 教师在啦啦队教学中如果按统一大纲、计划组织教学, 可能会造成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而另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根据“最新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原则, 体育教学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特点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啦啦队运动的动作难易程度以及《新纲要》精神来考虑, 具体讲, 就是在一、二年级4个学期中以舞蹈啦啦为主开设啦啦队运动选项课, 并向全体学生开设舞蹈啦啦的选修课。由于技巧啦啦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可暂不列为教学内容。

4 教学模式

啦啦队运动教学中, 可采用分级教学模式, 即对不同级别的啦啦队运动教学采取不同难度时尚啦啦队运动的学习 (见表1) 。啦啦队运动由教师自己设计编排, 既可体现教师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 又可发挥教师的特长。通过这样的分级教学模式, 可以更加充分地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也可以满足当今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

初级啦啦队运动:动作简单, 重复较多, 音乐速度较慢, 所要求的身体协调性低, 适合于初学者和所有健康水平的参与者。

中级啦啦队运动:动作变化多, 音乐速度加快, 适合有一定技术基础, 身体协调性较好, 身体健康的参与者。

高级啦啦队运动:动作较复杂, 变化多, 音乐速度较快, 适合技术水平较高, 身体素质好的参与者。

5 教学内容

5.1 理论教学内容

啦啦队的理论教学内容是比较丰富的, 除了要使学生了解啦啦队运动的概念、起源和发展, 啦啦队运动的分类、特点及作用这些知识点外, 还要让学生知晓啦啦队运动的动作特点、音乐风格、健身理论及其创编原则与方法。此外, 还可让学生懂得怎样选择啦啦队运动的形式和方法;在运动中如何理解教师语言和动作的手势语言;如何合理制定适合自己啦啦队运动锻炼的原则和方法;如何培养对啦啦队运动的艺术文化内涵欣赏等。由于啦啦队运动的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很快, 新兴的时尚啦啦队运动种类不断涌现, 运动练习方法和形式趋于多元化, 因此, 啦啦队运动的理论教学应及时为学生进行介绍和指导, 领引他们合理地选择啦啦队运动的健身内容和形式。

5.2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啦啦队运动课程教学的核心。要优选实践内容, 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能力的教材内容, 使之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富有趣味性。 (见表2)

在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其项目多样性的特点, 在有限的成套动作学习中, 可将拉丁、搏击、街舞、等编成小串组合起来丰富课堂内容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接触最时尚最现代的啦啦队运动练习形式。

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的场地、器材情况, 适当地增加一些辅助性教学内容, 如基本的形体训练、轻器械训练、垫上背肌、腹肌的力量训练等, 弥补啦啦队运动对身体均衡发展的不足, 同时又丰富了课的内容。

6 结语

笔者对构建普通高校啦啦队运动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从理论上讲, 分级教学模式对不同级别的啦啦队运动教学是有利且可行的。建议有条件的高校把啦啦队运动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需求, 促进学生运动、健康、娱乐、审美、情操的和谐发展。

摘要:啦啦队运动教学在高校开展情况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构建普通高校啦啦队运动教学模式, 以丰富该运动教学之内容, 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

关键词:普通高校,啦啦队运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 2004:67~69.

[2] 罗建萍, 徐武.新时代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探析[J].体育与科学, 2001, 22 (3) .

[3] 庞远宁, 何建文.体育课程新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02.

[4] 孙天明, 许彩明.新《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模式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6) :793~794.

[5] 徐焰, 吴敏华, 张爱萍.高校体育课程和考试方法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6) :103.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思考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构建措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