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2022-09-06

第一篇: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一课时 词语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本课生词的读音和字形,运用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学生巩固练习的方法进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词语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简单会话。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并组词造句。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组词造句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词语:

(1)按组朗读,每组各读一部分;

(2)比一比看哪组读得又准又齐; (3)师对各组的朗读情况点评总结。

2、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词语表中的词语:

(1)在课文中划出词语表中的词语;

(2)找学生来读这些句段;

(3)让学生来说一说这些句段的意思;

(4)根据书上的句子再模仿造句。 3.范例:

公认 大家一致认为

得到公认 受到公认 一致公认

全班公认他是个好学生。 配套 把若干相关的事物组合成一套

配套设施 配套资金

由于打碎了几个盘子,这个餐具不配套。

小结:本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13个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特别是动词及形容词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后多加练习。 板书设计: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一课时 词语

公认 得到公认 一致公认

配套 配套设施 配套资金

作业:

1、用重点词语造句

2、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的含义,熟练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讲解提出问题学生解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项科学实验成功的背后

都浸透着研究者辛勤的汗水,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不断努力。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专业名词的含义。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通过找学生说一说与袁隆平有关的事迹来导入本节课。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个人读 小组读 全班读

2、根据课文内容预设一下问题: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部分?

可以大致地把课文分成四大部分。

第一段:(1)介绍了袁隆平的生平,对袁隆平及其贡献进行了评价。

第二段:(2-7)介介绍培育优良稻种的起因及“三系”设想的产生过程。

第三段:(8-13)介绍了袁隆平历尽艰辛攻破难关,终于初步取得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

第四段:(14-16)介绍了杂交水稻的推广情况,我国及世界各国对袁隆平的重大发明的评价。

(2)袁隆平获得过哪些奖项?

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科学奖。

小结:

这节课主要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比较简单容易。

板书设计: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二课时 初学课文

1.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大的部分? 2.袁隆平获得过哪些奖项?

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 :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三课时 深学课文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的含义,熟练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采用细读课文——分析课文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项科学实验成功的背后

都浸透着研究者辛勤的汗水,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不断努力。

教学重点:袁隆平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教学难点:袁隆平是如何克服这些挫折的。 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提问导入本节课。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快速默读

2、预设问题:

(1)课文内容探究之—:袁隆平的生平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讨讨论下列问题。 A.袁隆平是怎样的人物? B.你对袁隆平的评价如何?

得出结论: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和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赢得了荣誉。

课文内容探究之二: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2)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讨讨论下列问题。

A.为了破解“杂交水稻”研究者到世界难题,袁隆平设计出了什么样的行动方案为哪几步?

B.在攻克这道难题的过程中,袁隆平历经了哪些艰难险阻?

得出结论:袁隆平精心设计出独特的“三系配套方法”,此后历时十年,终于初步取得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

小结:

学习完本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呢?那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科学家呢?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科学家,从现在起就该努力培养什么养的品质呢?请同学们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那我们就向科技名人学习吧,学习他们的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执着追求科学;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让我们探寻他们的足迹,把科学事业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三课时 深学课文

袁隆平是怎样的人物?

袁隆平

你对袁隆平的评价如何?

作业:

1、用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四课时 强化练习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说做来完成本节课。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教学重点: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教学难点: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课型、课时:巩固练习,一课时 教学手段:黑板

教学方法:讲解法、模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对课文进行巩固学习。

二、讲授新课

1、选择加点词语的正确解释: (1)B (2)B A (3)A (4)A 2.用指定词语完成句子

(1)你是大家公认的专家,你就不要谦虚了。(公认) (2)钥匙和锁子不配套,老张不得不又跑了一趟商店。(配套)

3、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

C

A

B

A

C

C 小结:本文通过练习对课文进行了巩固,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四课时 强化练习

(把课后练习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作业:

1、用课后练习二。

2、熟读课文。 批语:

课后反思: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五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口语交际提高学生用汉语会话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给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次的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形成高尚的

品德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开口说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开口说话。 课型、课时:口语交际课,一课时 教学手段:ppt 教学方法:引导法、模仿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通过课文我们学到了很多,现在我们就根据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二、交际话题

1.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是许多同学的梦想。那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科学家 呢? 如果我们将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从现在起就应该努力培养什么样的品质呢?请同学们谈谈这样面的认识。

2.以“我喜欢的科学家”为话题分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你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为什么喜欢他,他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等内容。

3.结合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艰辛过程,谈谈你对节约粮食的看法。

小结:本课通过口语交际提高了学生听说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欢汉语。

板书设计:

把口语交际话题板书在黑板上

作业:

1、用课后练习二。

2、预习新课。 批语:

课后反思: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六课时 听力训练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汉语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播放录音完成练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听汉语的能力,使学生喜欢汉语。

教学重点:听懂汉语,完成练习 教学难点:听懂汉语,完成练习 课型、课时:听力训练,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声音。

教学方法:听句子,选择正确解释,训练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做听力训练。

二、讲授新课

听力训练7 1.给时间让学生快速默读听力材料。(每部分3分钟) 2.播放听力录音; 3.对答案;

4.对录音中出现的难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一起学习。

小结:本课通过听力训练提高了学生听汉语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经常使用汉语,喜欢学习汉语。

板书设计:

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六课时 听力训练

1~5 ACBAD 6~10BCAAD 11~15DACBA 16~20ACBBD 21~25CCABA 26~30BBAAD 作业: 预习新课。 批语:

课后反思:

第二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学反思

130班 马露

本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物访谈这种文学形式,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

2.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尤其是他在世界农业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及巨大贡献。

3.学习袁隆平在科学研究上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及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基本达到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以及他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袁隆平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他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过程以2010全球最新10大富豪排:第一墨西哥的卡洛斯•斯利姆,第二美国比尔•盖茨,虽然物质的富有让他们扬名世界显赫一时,引出我们中国却有一个被资产评估公司认定为身价为一千亿元,2010年荣登“中国心灵富豪首富榜”的人,而且他的名字还被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命名为小行星的名字,永载史册的袁隆平。

本文学习过程中我一直把握一个宗旨,人物访谈这种特殊文体,使学生熟悉用对话形式介绍生活中重要的有特殊贡献的人物的这种较为生活化的新闻方式。在轻松对话中展现人物性格品质,形式活泼,贴近生活,内容客观真实,人物鲜活生动,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在第一课时我解决了袁隆平为什么会被确定为采访对象的问题。

首先袁从隆平生平经历入题采访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袁隆平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一是他的奋斗历程。在这两部分之间,作者巧妙地插入了一段承上启下的解说词,使这两部分内容得到顺利转换。

第一部分看似简单,但是袁隆平的巨大贡献到底有哪些有哪些?是一道很重要的理解阅读思考性问题,既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也能够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有两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交优势的人,他使过去亩产只有三百多公斤的水稻产量增加到五百多公斤,而他现在正在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将把亩产进一步提高到八百多公斤。

为此,他在国际上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努力也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从他获得的无数的奖项,我们再次领悟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有助于在此基础上对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很好地进入下一课时进一步学习袁隆平的高贵品质。

第三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答案补充 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第四篇:第 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导学案

上壁中学八年级语文第 8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备课人:许亚萍

核审: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学法指导:

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略读的方法。如:能在限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学会捕捉关键信息(如 找出“1964年起”、“文化大革命”等这些词句,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从中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3、可将此篇人物通讯与前面的三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掌握通讯的文体特点。 知识储备:

(一)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二)文体知识:通讯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新闻文体,但比消息长,内容更为丰富。可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和事件。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的片段,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字词正音。

籼.(

)型

祖籍.(

)

黔.(

)阳

大相径.(

)庭

丰硕.(

) 鉴.(

)于

矢.(

)志不移

兵不解.

(

)甲 钵钵.(

)

雌蕊..(

)

夜不能寐.(

)

劫.(

)后余生

2.词语解惑。

鉴于:

大相径庭: 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 功成名就: 合作与探究:

二、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简单的略读技巧,有捕捉关键词句法。所谓关键词,就是那些能够体现文章事线索或情感线索(记叙

文)、说明顺序(说明文)及逻辑顺序(议论文)的词语或句子。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可以点拔学生找出“50年代末”、“从1964年起”、“文化大革命”、“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和“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一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些词句,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有跳读法,即告诉学生对于那些文章详写的细节段落,可以先跳过不读,待读完整课文后,视情况需要,

4、全文有多处细节描写,加强了这 篇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

再决定是否重读(包括细读和略读),这样也能保证节„约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课后体会 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法,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1、“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袁隆平为什么心情沉重?

2、培育杂交水稻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袁隆平是怎样解决的?

3、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5、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请大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想一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三、能力提升

1、本文是一篇通讯。那么通讯与消息有什么异同呢?

2、读过课文后,你认为袁隆平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他哪种精神对你启发很大?

(三)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

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表现手法不同

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二、用略读的方法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简单的略读技巧,有捕捉关键词句法。所谓关键词,就是那些能够体现文章事线索或情感线索(记叙文)、说明顺序(说明文)及逻辑顺序(议论文)的词语或句子。对于这篇课文而言,可以点拔学生找出“50年代末”、“从1964年起”、“文化大革命”、“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和“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一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些词句,从而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有跳读法,即告诉学生对于那些文章详写的细节段落,可以先跳过不读,待读完整课文后,视情况需要,再决定是否重读(包括细读和略读),这样也能保证节„约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

课后体会 本课教学,关键在于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略读法,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对今后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是极有帮助的。)

3、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袁隆平在得知农民取好稻种的不易时,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经过严谨的思考,他提出关于杂交水稻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设想,又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在“文革”中不寻常的遭遇,充分地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的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又“带领人马投入到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4、全文有多处细节描写,加强了这 篇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

请在文中找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全文还有多处细节描写,加强了这

篇人物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文章增色不少。请在文中找出一二,并加以分析。

生:如写“文革”中,袁隆平“守护秧田”和“奋身跳井”的细节,勾勒了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5.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人物通讯中,准确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使事实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奉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这些数字有利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第五篇:国旗下讲话:致敬,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同学们,5月22日下午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

要知道,我们中国的水稻种植技术可是不亚于中国的四大发明呢!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白花花的大米就是水稻的果实——稻谷脱壳后获得的。我们现在可以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吃饱吃好。但是,要知道很早的时候稻谷的产量没有那么高,品种也没有那么多,家家户户都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的吃不饱的状态。是哪位谁创造了让全世界的人都吃饱饭的奇迹呢?那就是我们的——袁隆平爷爷!

大学毕业后的袁隆平就在想,要让人们不再饥饿,就需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粮食。怎么才能让粮食产量更高?只有不断试验。于是,他在成千上百次的试验后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竟结了近200粒谷子,数量高出一般水稻很多。这让他的眼睛一亮,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能培育出杂交水稻,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尽管当时好多人都认定水稻杂交不行,可袁隆平偏要挑战不可能。他相信科学,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为寻找种子,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间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一遍又一遍种植、试验、改良。他曾为了看住苗,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他的这个成果震惊世界,人们把这种神奇的水稻,称作“东方魔稻”。

袁隆平爷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稻田里的守望者”,他给大家的一个最大的印象就是喜欢下田。在获得“共和国勋章”之后,袁隆平爷爷第一时间表示,回家就下田。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直到90岁高龄的袁隆平,尽管身体大不如前,却依然“管不住”他那双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他那颗向着水稻的心。有人问袁隆平爷爷,每天下田累不累,袁隆平爷爷说:“累肯定是累的。但是一到了我们超级稻的田里面,我就兴奋起来了,就不累了。”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他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梦就是“禾下乘凉梦”,让稻穗高产、更高产,种出越来越多的水稻,让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还能和我的朋友们一起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走出国门,让杂交稻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现在还只有几百万公顷,要做到八千万公顷。”

去年六一,有少先队员向袁隆平爷爷敬献红领巾时曾问,“袁爷爷,当您一百岁的时候您的杂交水稻会是什么样子呢?”袁隆平爷爷坚定地回答道:“到一百岁时我要实现我的禾下乘凉梦!”现在,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国为民、敬业奉献的院士们才能衣食无忧。

有人这样说:袁隆平,躬耕沃野,将功勋写在大地上;奋斗一生,只为圆禾下乘凉梦;科研报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袁隆平爷爷勉励少年儿童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广大的少年儿童,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你们谨记‘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养成爱惜粮食、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袁隆平爷爷也勉励青年,“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你们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亲爱的袁隆平爷爷找到了让我们吃饱饭的方法,中间虽然经历了种种艰辛的过程,但是袁隆平爷爷通过科学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出了经验,最终创造了奇迹!

同学们,我们要知道每一粒饭的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要珍惜粮食、光盘行动,从每一顿饭做起,从自己做起。让我们向袁隆平爷爷致敬!

上一篇:圆周率快速记忆方法下一篇:匀质改性防火保温板